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粪便隐血方法评价

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粪便隐血方法评价

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粪便隐血方法评价
胶体金试纸条法检测粪便隐血方法评价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试验(传染病实验课)

实验四 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试验 一、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技术的原理: 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利用了微孔膜的毛细管作用,滴加在膜条一端的液体慢慢向另一端渗移,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并利用胶体金呈现颜色(红色)反应,检测抗原/抗体。 二、层析法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的优点: ? 1.方便使用,体现在操作简单,不需经过特殊培训。 ? 2.短时间获得检测结果,一般10-15分钟即可得出结论。? 3.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好,不需冷藏。 ? 4.相比而言,其生产成本和检测成本均较低。 ? 5.检测标本种类多:可用于查血、尿液或粪便。 ?三、应用 ?猪伪狂犬病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 ?原理:猪伪狂犬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系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样本(全血、血清、血浆)中抗猪伪狂犬抗体的方法。整个试验只需20分钟,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结果直观、容易判定。 ? 1.操作方法: ?①在检测卡的加样孔内加入100μl待检血清或血液样品。

?②将检测卡平放于桌面上,在室温下静置5-20分钟内判定结果。 超过20分钟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 2.结果判定: ??阳性:在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猪伪狂犬抗体滴度越高,检测线(T)颜色越深。??弱阳性:在观察孔内,检测线区(T)及对照线区(C)同时出现紫红色线,但检测线区(T)出现的颜色很浅。 ??阴性:在观察孔内,只有对照线区(C)出现一条紫红色线。??失效:在观察孔内,对照线区(C)和检测线区(T)都不出现色线;或仅检测线区(T)出现色线。 ?猪瘟病毒抗体、猪蓝耳病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定与猪伪狂犬病抗体快速金标检测卡的基本相同 ? ? ? ?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之令狐文艳创作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令狐文艳 (一)玻璃器皿的清洁 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 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不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二)试剂的配制要求 按照Frens法还可以制备出其它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出来。许多研究证明用该法制备胶体金时金颗粒的大小是柠檬酸三钠

用量的函数,基本的规律是柠檬酸三钠用量多,胶体金颗粒直径小,柠檬酸三钠用量越少,腔体金颗粒直径越大。 (1)所有配制试剂的容器均按以上要求酸处理洗净,配制试剂用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 (2)氯化金(HauCl4水溶液的配制:将lg的氯化金一次溶解于双蒸水中配成1%的水溶液。放在4”c冰箱内保存长达几个月至1年左右,仍保持稳定。 (3)白磷或黄磷乙醚溶液的配制:白磷在空气中易燃烧,要格外小心操作。把白磷在双蒸水中切成小块,放在滤纸上吸于水份后,迅速放入已准备好的乙醚中去,轻轻摇动,等完全溶解后即得饱和溶液。储藏于棕色密闭瓶内,放在阴凉处保存。柠檬酸三钠还原法(Frens 1973)此方法是由Frens在1973年创立的,制备程序很简单,胶体金的颗粒大小较一致,广为采用。该法一般先将0.01%的HAuCl4溶液加热至沸腾,迅速加入一定量1%柠檬酸三钠水溶液,开始有些蓝色,然后浅蓝、蓝色,再加热出现红色,煮沸7~10min出现透明的橙红色。各种颗粒的胶体金制备详见表5-2。表5-2 柠檬酸三钠用量与胶体金颗粒直径的关系

罗丹明B快速检测胶体金

附件3 食品中罗丹明B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KJ201703)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罗丹明B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辣椒粉和辣椒酱中罗丹明B的快速测定。 2原理 本方法采用竞争抑制免疫层析原理。样品中罗丹明B经有机试剂提取,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浓缩复溶后,罗丹明B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抑制了抗体和检测卡中检测线(T线)上抗原的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线颜色深浅的变化。通过检测线与控制线(C线)颜色深浅比较,对样品中罗丹明B进行定性判定。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试剂 ,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2mol/L溶液A;称取31.21g磷酸二氢钠(,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成0.2mol/L溶液B。将溶液A与溶液B按照体积比67:33混匀,制成pH7.1磷酸盐缓冲液。 3.2参考物质 罗丹明B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见表1,纯度≥98.6% 表1 罗丹明B参考物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标准溶液配制 ,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摇匀,制成浓度为1mg/mL的罗丹明B标准储备液。冷藏,有效期6个月。 ,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摇匀,制成1μg/mL的罗丹明B标准中间液A。临用新制。,置于10mL容量瓶中,用甲醇(,摇匀,制成100ng/mL的罗丹明B标准中间液B。临用新制。 3.4材料 ,1000mg/6ml。 ,在产品有效期内使用)。 4仪器和设备

4.1移液器:200μL、1mL和10mL。 4.2涡旋混合器。 4.3离心机:转速≥4000r/min。 4.4电子天平:感量为0.01g。 4.5振荡器。 4.6样品浓缩仪:如有需要。 4.7环境条件:温度:15℃—25℃,相对湿度≤60%。 5分析步骤 5.1试样制备 取具有代表性样品约500g,充分粉碎混匀,均分成两份,分别装入洁净容器作为试样和留样,密封,标记,于常温保存。 5.2试样提取和净化 准确称取试样2g(精确至0.01g)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依次加入20mL提取剂(,振荡提取3min,以5000r/min离心5min。上清液待净化。 吸取5mL提取剂(,流出液弃去。将上清液全部转移至固相萃取小柱中,流出液弃去。再加入20mL提取剂(,流出液弃去。用5mL甲醇洗脱小柱,收集洗脱液吹干。精密加入500μL复溶液(,涡旋混合1min,作为待测液。 5.3测定步骤 吸取200μL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室温温育5min;温育结束后,将试纸条(,室温温育5—8min,从微孔中取出试纸条,去掉试纸条下端的吸水海绵,进行结果判定。 吸取全部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室温温育5min;温育结束后,将金标微孔中溶液滴加到检测卡(,室温温育5—8min,进行结果判定。 5.4质控试验 每批样品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和加标质控试验。 称取空白试样,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准确称取空白样品2g或适量(精确至0.01g)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100μL或适量罗丹明B标准中间液B(100ng/mL)(,使罗丹明B浓度为5μg/kg,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6结果判定要求 通过对比控制线和检测线的颜色深浅进行结果判定。由于长时间放置会引起检测线颜色的变化,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结果判定。目视结果判读依据如图1所示。 6.1无效 控制线(C线)不显色,表明不正确操作或试纸条/检测卡无效。

胶体金的制备方法

一、制备胶体金的准备 (一)玻璃器皿的清洁 制备胶体金的成功与失败除试剂因素以外玻璃器皿清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玻璃器皿内不干净或者有灰尘落入就会干扰胶体金颗粒的生成,形成的颗粒大小不一,颜色微红、无色或混浊不透明。我们的经验是制备胶体金的所有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把玻璃器皿上的灰尘流水冲洗干净,加入清洁液(重铬酸钾1000g,加入浓硫酸2500ml,加蒸馏水至10000ml)浸泡24h,自来水洗净清洁液,然后每个玻璃器皿用洗洁剂洗3~4次,自来水冲洗掉洗洁剂,用蒸馏水洗3~4次,再用双蒸水把每个器皿洗3~4次,烤箱干燥后备用。通过此方法的处理玻璃器皿不需要硅化处理,而直接制备胶体金。也可用已经制备的胶体金溶液,用同等大不颗粒的金溶液去包被所用的玻璃器皿的表面,然后弃去,再用双蒸水洗净,即可使用,这样效果更好,因为减少了金颗粒的吸附作用。 (二)试剂的配制要求 按照Frens法还可以制备出其它不同颗粒大小的胶体金出来。许多研究证明用该法制备胶体金时金颗粒的大小是柠檬酸三钠用量的函数,基本的规律是柠檬酸三钠用量多,胶体金颗粒直径小,柠檬酸三钠用量越少,腔体金颗粒直径越大。 (1)所有配制试剂的容器均按以上要求酸处理洗净,配制试剂用双蒸馏水或三蒸馏水。(2)氯化金(HauCl4水溶液的配制:将lg的氯化金一次溶解于双蒸水中配成1%的水溶液。放在4”c冰箱内保存长达几个月至1年左右,仍保持稳定。 (3)白磷或黄磷乙醚溶液的配制:白磷在空气中易燃烧,要格外小心操作。把白磷在双蒸水中切成小块,放在滤纸上吸于水份后,迅速放入已准备好的乙醚中去,轻轻摇动,等完全溶解后即得饱和溶液。储藏于棕色密闭瓶内,放在阴凉处保存。

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附件2 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1 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测定食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的适用范围为谷物加工品及谷物碾磨加工品中呕吐毒素的快速检测。 2 原理 试样中呕吐毒素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发生结合后,抑制了层析过程中抗体与硝酸纤维素膜检测线上呕吐毒素-BSA偶联物的免疫反应,使检测线颜色发生变化,根据检测线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定。 3试剂及耗材 除非另有规定,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室用水应符合GB/T 6682中三级水。 3.1 试剂 3.1.1 提取液:水或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专用提取液。 3.1.2 甲醇:分析纯 3.2 参考物质 呕吐毒素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见表1,纯度≥99%。 表1 呕吐毒素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量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 标准溶液配制 准确称取适量的呕吐毒素参考物质(精确至0.0001g),用甲醇溶解,配成0.1mg/mL 的标准储备液,-20 ℃保存,有效期3个月。 3.4 材料 3.4.1 呕吐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 3.4.2 中速定性滤纸。 3.4.3 离心管。

3.4.4 滤膜:0.45 μm 水相滤膜。 4 仪器及设备 4.1 天平:感量0.01~0.0001 g。 4.2 粉碎机。 4.3 样品筛:0.9 mm。 4.4 漩涡混合器:1500 rpm/min。 4.5 移液器:100 μL,200 μL,1.0 mL。 4.6 恒温装置:(37.0±2.0)℃。 4.7 设备或方法使用环境条件:温度15 ℃~30 ℃,湿度≤80%。 5 分析步骤 5.1 扦样和分样,按GB 5491 执行。 5.2 试样制备 5.2.1 样品粉碎:将被测样品(5.1)粉碎,过0.9 mm样品筛,充分混合均匀,备用。 5.2.2 质控样品制备:选取经标准方法确认不含呕吐毒素的样品,称取2份平行样,其中一份作为阴性质控样品,另一份添加标准溶液使其样品中呕吐毒素含量为1.0 mg/kg,作为阳性质控样品。 5.2.3 样品溶液制备 准确称取粉碎混匀样品 5.0 g于离心管中,加入25.0 mL 水或专用提取液(3.1.1),漩涡混合器(4.4)提取5 min,静置1 min,中速定性滤纸(3.4.2)过滤,滤液用0.45 μm水相滤膜(3.4.4)过滤,备用; 5.3 测定 5.3.1 将滤液(5.2.3)稀释至呕吐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3.4.1)检测范围内,漩涡混合器(4.4)混匀,备用。 5.3.2 取150 μL待测溶液加入呕吐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装置内,恒温装置内反应6 min,结果判定。 6 结果判定 根据检测线(T 线)和控制线(C 线)颜色变化进行结果判定,采用目测法对结果进行判定,比色法和消线法判定原则如下: 6.1 比色法 6.1.1 无效 控制线(C 线)不显色,无论检测卡(T 线)是否显色,表示操作不正确或检测装置已失效。 6.1.2 阳性结果 控制线(C 线)显色,检测线(T 线)显色明显浅于控制线(C 线),判为阳性。 —2—

胶体金法各种方法法原理

双抗体夹心法原理 以FABP 为例(检测抗原) 阳性反应 Y1=F14A (标记了胶体金) Y2=F104B (固定在NC 膜上即T 线) Y3=羊抗鼠IgG (固定在NC 膜上即C 线) 此方法较常用,主要用于较大分子量的蛋白(抗原)的检测。要求两株抗体针对一个抗原的不同位点才可以。也有个别的检测项目是双抗原夹心检测抗体的,原理类似。 样品(血清)含FABP 蛋白 金标记F14A 抗体 金-F14A-FABP 金-F14A-FABP-F14A 金-F14A-羊抗鼠IgG 金-F14A-FABP 羊抗鼠IgG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金标记F14A 抗体 不显色 显示红色 金-F14A-羊抗鼠IgG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竞争法原理 以吗啡为例(检测抗原) 阳性反应 Y1=胶体金标记的吗啡单抗 Y2=吗啡-BSA 偶联物 Y3=羊抗鼠 此方法主要用于小分子抗原(毒品、农药、肽链等)的检测。由于抗原分子量小不能直接固定于NC 膜上,常常用化学方法把小分子偶联到BSA 等大分子物质上再固定于NC 膜上。此结果与双抗原夹心法相反,阴性CT 两条都是红线,阳性只有C 线一条红线。 金-吗啡抗体-吗啡 吗啡-BSA 金标记吗啡抗体 显示红色 不显色 金-吗啡抗体-吗啡 羊抗鼠 样品(尿液)含吗啡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金标记吗啡抗体 金-吗啡抗体-羊抗鼠 阴性尿液抗体-吗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间接法原理 以HIV 为例(检测抗体) 显示红色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不显色 此方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抗体检测,纯化或者重组的抗原固定于NC膜上,标记多为蛋 白A(ProteinA或叫SPA,抗体Fc端结合而与其它蛋白质不结合)。此方法要求胶体金 过量,一般来说样品再加入前需要稀释或者加极少量后再加缓冲液。 斑点免疫渗滤法使用就是间接法。

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免疫胶体金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自20世纪70年代,Faulk等(1971)用胶体金作为特殊标记物进行研究以来,建立的各种免疫胶体金技术以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捷等特点,在医学、农牧业、环境及食品检测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反应过程是一个由金颗粒、抗原与抗体动态结合的反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试验的成败。而试验过程中每个环节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面将影响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因素作一分析,为成功制备胶体金检测产品提供参考。 1耗材的选择 1.1不同型号膜的筛选硝酸纤维素膜的型号在试验中至关重要,作为反应载体影响到整个试验的成败。不同的生产厂家生产硝酸纤维素膜时使用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类型和数量均大不相同,对生产出的膜的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膜的孔径和分布结构不同。膜孔径减小,膜的实际可用表面积递增,膜结合蛋白的量也递增;膜孔径越小,层析速度也越慢,金标复合物通过T线的时间就越长,反应也就越充分;因此膜孔径越小灵敏度越高,但是同时也减慢了跑板速度,增加了非特异性结合的机会,也就是假阳性越高。用于金标免疫快速试验的膜多为硝酸纤维素膜或硝酸纤维素/醋酸

纤维素混合膜,不同的包被蛋白对膜有特定要求,试验者应根据蛋白质的性质选择适合孔径大小和分布结构的膜,找到合适的平衡点,使胶体金的标记物在膜上的流动速率为最佳。 1.2结合垫的选择结合垫位于层析系统的中间,一般要求结合垫的网格均一且非特异性吸附低,能很好地负载胶体金标记物和待检测样品,而不被吸附;玻璃纤维素膜具备以上优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硬度,为试验中常用。 1.3样品垫及吸水纸的选择样品垫和吸水纸位于胶体金免疫层析系统的两端,对于胶体金层析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试验中应根据试纸条检测样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样品垫和吸水纸,保证样品在样品垫形成的通道中快速地流动而不被非特异性地吸附或者改变样品的性质。如检测样品为血清,则可选择网格较疏松的玻璃纤维素膜即可;如果检测样品为毒素,则可选择质量好的吸水纸和样品垫。吸水纸则要有很好的蓄水能力,保证样品中所用的液体都经过膜的反应区而被样品垫吸收和蓄积。 2关于胶体金的制备 制备颗粒均匀、分散度好的胶体金在金标免疫快速试验中非常关键,如果金颗粒直径的变异范围太大就会影响到试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如果金颗粒的形状不规则或粒径不均

鼠疫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鼠疫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 鼠疫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Yersinia pestis)引起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因其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大,被我国法定为甲类传染病。鼠疫主要通过鼠蚤类传播,曾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暴发流行。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随着现代社会交通的发展,对鼠疫快速诊断,尽早发现控制其传播的速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产品简介: 鼠疫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采用胶体金标记技术,应用膜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检测组织样本中的鼠疫菌抗原。用于疑似鼠疫病例的辅助诊断及现场筛查。 性能特点: 1、特异性:本品与假结核杆菌、布氏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土拉菌、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108/ml悬液及正常人血清、褐家鼠血清样品,无交叉反应。 2、最低检出量:用生理盐水配制鼠疫菌F1抗原,最低检出量为1ng/ml。 检测原理: 本试剂盒以鼠疫菌特异性抗体致敏硝酸纤维素膜和制备免疫胶体金探针,应用层析式双抗体夹心法原理,用于临床标本、污染物和环境中鼠疫菌抗原的检出,也可用于纯培养鼠疫菌的鉴定。临床标本中,淋巴液的检出率高于血清和尿液。 试剂盒组成: 1、鼠疫抗原快速检测板 2、样本稀释液 3、说明书 4、干燥剂 包装规格:10人份/盒,单人份独立包装。 储存条件:4-25℃避光保存,不得冻存。 有效日期:2年 生产企业:广州市标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样本要求: 制备样品检测液 1、纯培养细菌:挑取疑似鼠疫菌单个菌落,于小试管中制成0.3ml生理盐水菌悬液作为样品检测液。 2、临床标本:取疑似鼠疫患者或病畜腹股沟淋巴结针刺吸出物、脑脊液、血、痰和尿液标本,或死亡动物肝脾研磨标本,加少量生理盐水(约0.3ml)充分振荡混均,自然沉降后取上清作为样品检测液。 3、环境中污染物:取疑似鼠疫菌污染的土壤、灰尘,或物体表面、动物皮毛的擦拭子,浸

胶体金制备原理

1、胶体金制备的基本原理 Manufacturing high-quality gold sol Understanding key engineering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of colloidal gold can optimize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gold labeling components. Basab Chaudhuri and Syamal Raychaudhuri 1、Producing Gold Colloids 1.1、Before the addition of the reducing agent, 100% gold ions exist in solution. 1.2、Immediately after the reducing agent is added, gold atoms start to form in the solution,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rises rapidly until the solution reaches supersaturation. 1.3、Aggregation subsequently occurs, in a process called nucleation. Central icosahedral gold cores of 11 atoms are formed at nucleation sites. The formation of nucleation sites, in response to the supersaturation of gold atoms in solution, occurs very quickly. Once it is achieved, the remaining dissolved gold atoms continue to bind to the nucleation sites under an energy-reducing gradient until all atoms are removed from solution. 1.4、The number of nuclei formed initially determines how many particles finally grow in solution. At a fixed concentration of tetrachloroauric acid in solution,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reducing agent i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nuclei that form grows larger. The more nuclei, the smaller the gold particles produced. Finding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the citrate in solution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even crucial, task. 1.5、If manufacturing conditions are optimized, all nucleation sites will be formed instantaneously and simultaneously, 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final gold particles of exactly the same size (monodisperse gold). This is indeed difficult to achieve. Most manufacturing methods fail to accommodate this ideal and generate irreproducible gold (gold inconsistent from batch to batch) that gives unstable gold conjugates in most situations. 1.6、Gold colloids are composed of an internal core of pure gold that is surrounded by a surface layer of adsorbed AuCl–2 ions. These negatively charged ions confer a negative charge to the colloidal gold and thus, through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prevent particle aggregation. 1.7、All colloidal gold suspensions are sensitive to electrolytes. Electrolytes compress the ionic double layer and thereby reduce electrostatic repulsion. This destabilizing effect results in particle aggregation,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a color change and eventual sedimentation of the gold. The detrimental effect of chloride, bromide, and iodide electrolyte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gold colloid is greatest for chlorides and least with iodides. 1.8、All gold colloids display a single absorption peak in the visible range between 510 and 550 nm. With increasing particle size, the absorption maximum shifts to a

(KJ201709)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附件3 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KJ201709)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牛奶、羊奶、牦牛奶等液体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生鲜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快速测定。 2原理 本方法采用竞争抑制免疫层析原理。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与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结合,抑制抗体和试纸条或检测卡中检测线(T线)上抗原的结合,从而导致检测线颜色深浅的变化。通过检测线与控制线(C线)颜色深浅比较,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1进行定性判定。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二级水。 3.1试剂 甲醇。 3.2参考物质 黄曲霉毒素M1参考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见表1,纯度≥90%。 表1 黄曲霉毒素M1参考物质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登录号、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 注:或等同可溯源物质。 3.3标准溶液的配制 3.3.1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100 μg/mL):精密称取适量黄曲霉毒素M1标准品(3.2),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1)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为100 μg/mL的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或可直接购买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20℃避光保存备用,有效期3个月。 —1—

3.3.2黄曲霉毒素M1标准中间液(100 ng/mL):精密量取黄曲霉毒素M1标准储备液(100 μg/mL)(3.3.1)0.1 mL,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1)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浓度为100 ng/mL 的黄曲霉毒素M1标准中间液。临用新制。 3.4材料 黄曲霉毒素M1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适用基质为液体乳。 3.4.1金标微孔(含胶体金标记的特异性抗体)。 3.4.2试纸条或检测卡。 4仪器和设备 4.1移液器:100 μL、200 μL和500 μL。 4.2涡旋混合器。 4.3电子天平:感量为0.01 g。 4.4环境条件:温度15—35℃,湿度≤80%。 5分析步骤 5.1试样制备 取适量有代表性样品充分混匀。 5.2试样提取和净化 以液体乳为基质的样品可直接上样检测或根据产品说明书稀释后检测。 5.3测定步骤 5.3.1试纸条与金标微孔测定步骤 吸取100—200 μL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3.4.1)中,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不要有气泡,室温温育3—5min(根据配套说明书进行避光操作),将检测试纸条(3.4.2)样品端垂直向下插入金标微孔中,温育5—10min,从微孔中取出试纸条,进行结果判定。 5.3.2检测卡与金标微孔测定步骤 吸取100—200 μL样品待测液于金标微孔(3.4.1)中,抽吸5—10次使混合均匀,不要有气泡,室温温育3—5 min(根据配套说明书进行避光操作),将金标微孔中全部溶液滴加到检测卡(3.4.2)上的加样孔中,温育5—10 min,进行结果判定。 5.4质控试验 每批样品应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和加标质控试验。 5.4.1空白试验 称取空白试样,按照5.2和5.3步骤与样品同法操作。 5.4.2加标质控试验 —2—

(胶体金法)生产工艺规程模板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2. 职责 研发部:制定本规程。 生产管理部:执行本规程 质量管理部:按本规程执行,监督本规程的执行情况。 3. 内容 3.1.依据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产品标准 3.2.产品名称、剂型、规格 3.2.1名称: (1) 商品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2)英文名:Diagnostic Kit for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agraphic Assay) (3)汉语拼音名:Yixing Ganyan Bingdu Biaomian Kangti Jiance Shiji(jiaotijin Fa)3.2.2.类型:三类6840体外诊断试剂。 3.2.3.规格:100T/盒(25T/筒*4筒)(无卡);25袋/盒(1支/袋)、50袋/盒(1支/袋)3.3.产品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原理、双抗原夹心法,在玻璃纤维纸上预包埋金标记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T)和质控线(C)分别包被重组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羊抗兔IgG。当检测样本为阳性时,样本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T)时与预包被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显现红色条带,游离金标记的兔IgG则在质控线(C)与羊抗兔IgG结合显现红色条带。阴性样本则仅在质控线(C)显色。 3.4.试剂盒组成、储存、有效期 3.4.1.试剂盒组成:

(胶体金法)生产工艺处理制度标准规定模板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生产工艺规程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2. 职责 研发部:制定本规程。 生产管理部:执行本规程 质量管理部:按本规程执行,监督本规程的执行情况。 3. 内容 3.1.依据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产品标准 3.2.产品名称、剂型、规格 3.2.1名称: (1) 商品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 (2)英文名:Diagnostic Kit for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Colloidal Gold Immunochromatagraphic Assay) (3)汉语拼音名:Yixing Ganyan Bingdu Biaomian Kangti Jiance Shiji(jiaotijin Fa)3.2.2.类型:三类6840体外诊断试剂。 3.2.3.规格:100T/盒(25T/筒*4筒)(无卡);25袋/盒(1支/袋)、50袋/盒(1支/袋)3.3.产品概述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检测试剂(胶体金法)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原理、双抗原夹心法,在玻璃纤维纸上预包埋金标记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在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线(T)和质控线(C)分别包被重组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羊抗兔IgG。当检测样本为阳性时,样本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与胶体金标记的重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由于层析作用复合物沿纸条向前移动,经过检测线(T)时与预包被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而显现红色条带,游离金标记的兔IgG则在质控线(C)与羊抗兔IgG结合显现红色条带。阴性样本则仅在质控线(C)显色。 3.4.试剂盒组成、储存、有效期

胶体金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制备方法

胶体金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制备方法 1971年Faulk与Taylor首先将胶体金应用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1974年Romano建立了间接免疫金染色法,从此胶体金作为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由胶体金标记技术发展起来的胶体金免疫快速诊断技术主要有两种:快速斑点免疫金渗滤法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后者具有操作简便(浸入液体中就行)、快速(全程5~10分钟搞定)、无需仪器设备(结果目测就OK)、试剂稳定、成品易于保存(保质期1~2年)等优点,就是科学研究与临床诊断的有力工具。 胶体金(colloidal gold)即胶体状态的金单质,因为其单质粒径非常小可以分散于溶液中形成胶体,故名胶体金。胶体金的常规制备方法就是用还原剂还原氯金酸(HAuCl4,橘黄色晶体,易潮解,氯金酸合成见下图)里的金元素形成金胶体颗粒。这种胶体颗粒在碱性环境下带上负电荷,可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牢固结合,对蛋白进行标记,用于后续的检测,如制成胶体金试纸条(卡)进行物质的检测。 还原氯金酸的化合物很多,通常我们选择柠檬酸三钠(Na3C6H5O7·2H2O)。当用1%柠檬酸三钠还原100 mL 0、01%金氯酸时,不同体积比可以得到不同粒径与颜色的胶体金哦!

制备胶体金步骤简单(见下图),重点就是制备过程所用到的材料都必须就是彻底清洁的。例如水至少就是双蒸水,玻璃棒、玻璃容器等要酸洗后冲洗干净并且最好就是硅化的,制备好的胶体金可以加入0、02% NaN3在洁净玻璃容器内长期存放。 适合于胶体金试纸条(卡)的胶体金粒径在20~40 nm之间为宜,制备的胶体金溶液呈红色,胶体金被置于试纸条(卡)的样品垫下游。当液体样品滴加后,液体溶解胶体金并带动其与样品中的抗原(抗体),在硝酸纤维素膜的毛细作用下从一端慢慢渗移到吸收垫一端,利用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及胶休金的显色(红色)反应,可以检测抗原/抗体存在与否。 胶体金试纸条(卡)主要分为双抗夹心法与竞争法两类,前者适合检测大分子物质,后者适合检测小分子物质。两种试纸条(卡)的原理见下图:

几种胶体金技术详解

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详解 随着免疫分析日益广泛应用于以临床为主以及非临床领域的诊断工业,免疫分析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类为全自动化的免疫分析;另一类为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的快速免疫分析。前者需要价格昂贵的全自动仪器及与仪器严格配套的各种试剂盒,目前只能在医疗及检测中心应用,虽也能较快速给出结果,但仍需一定时间,不适合远离医疗及检测中心的地区,更不能用于“患者床旁检验”和普查的需要,在酶免疫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的快速诊断方法迅速和广泛地发展起来。这类方法目前在文献及市场上的命名还很不统一。它实际上属于快速斑点免疫结合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斑点免疫渗滤分析DIFA和斑点免疫层析分析DICA。本篇主要介绍以金作为标志物的胶体金免疫分析技术。 金标记免疫分析技术也称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于1971年建立的一种信号显示技术。此技术最初用于免疫电镜检查,由胶体金颗粒标记抗原或抗体,与组织或细胞中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结合,在电子显微镜的检查时可起特异的示踪作用。此后,此技术与银染技术相结合建立的免疫金银染色法,使抗原抗体特异反应信号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近10多年来,利用硝酸纤维素膜(NC)等为固相载体,以胶体金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与特异配体的反应在膜上进行,建立了快速的金标记免疫渗滤技术和金标记免疫层析技术,并在传染病、心血管病、风湿病、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检测中广泛应用。 胶体金是指金微小粒子(0-100nm)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通常指金以微小粒子分散在溶液中所形成的金溶胶,用此金溶胶标记蛋白质(抗原、抗体或SPA、SPG),胶体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故在金标蛋白的抗原抗体结合处,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标记处大量聚集时,可在载体膜上呈现红色或粉红色斑点,从而用于抗原或抗体物质的半定量或定性。 与ELISA不同之处便是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仅需要数分钟就完成了ELISA需数小时才能显示的结果。因为在GIFA和GICA中,高浓度的抗体集中固定在纤维素的微孔中,待测抗原在渗滤或层析时,流经微孔与固定的高浓度抗体紧密接触,很快完成免疫结合反应。这就是以膜为基础的胶体金快速免疫结合分析中的免疫浓缩作用。在ELISA中,待测抗原要在液相中经过扩散作用,逐渐与吸附在固相表面的抗体结合。同时,标记抗体也需要同样的扩散结合过程形成抗体-抗原-标记抗体复合物,故需时间较长。故此技术做到了名副其实的POCT。 原理: 将氯金酸(HAuCl4)用还原法制成一定直径的金溶胶颗粒(胶体金),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A

基于胶体金技术快速检测试纸条错误信号处理

基于胶体金技术快速检测试纸条的错误信号的处理 2008-08-22 00:00 来源: 对错误信号的处理和检测操作的优化的系统化处理方法的导言。 在近些年来,体外诊断产业()增加了巨大的投入来开发基于膜技术的快速检测试纸条。类似的的检测已经应用在临床和非临床领域。在早期的论文中已有一篇是关于这些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综述。 虽然基于膜技术的快速检测试纸条是相当简单的,但是此方法的实行的效果依赖于大量的关键参数,在《体外诊断技术》的早期论文中已经探讨了金标液()的质量和与膜结合的蛋白捕捉的方式的重要性。此篇论文探讨了导致产生假阳性和假阴性信号的错误的检测操作的可能原因,并且提供了一套解决此类问题和优化检测效能的系统方法。虽然此文章是有针对性地说明了胶体金检测技术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胶乳检测技术中也能发现类似的问题。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假定读者熟悉快速检测技术的机理和快速检测试剂的基本特性——尤其是抗体、金标粒子、硝酸纤维素膜、结合垫、样品垫和吸收垫——并且熟悉检测中用于处理不同试纸条和硝酸纤维素膜的各种化学试剂。对于不熟悉这些概念的读者,在其他文章里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假阳性结果和假阴性结果的特征 假阳性结果是样品中没有待检测物时在检测带上出现了一条彩线(对于金标而言是红线)。这条线可能在检测的初期或在一段明显的时间延迟之后出现。假阴性结果是有可检的阳性样品时在抗体捕捉点上没有出现一条可见的线。 假信号可能在许多种样品中发生,也可能仅仅发生在一种特定类型或来源的样品中。这个问题可能出现于一个单独检测批次的每个样品,也可能仅仅发生于一个样品检测中随机数量的检测带。后一种情况说明了对于整个操作而言在进行下一步前进行每个步骤时对大量检测带的处理的重要性。甚至在整个操作水平时从标准阴性样品中也可能发现假阳性结果,同样对于标准阳性样品亦是如此。由于批次检测失败后的巨大的成本损失,因此在进行达到大量产生前对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准确判断和产生原因的了解是必要的。 假阳性和假阴性信号的产生有许多不同的原因。这些信号可能由样品或由检测技术本身的设计缺陷和操作不当引起。我们可以通过在研制时的每个步骤进行彻底的、反复的大量的检测装置的试验可以消除产生假信号的潜在因素。

基于胶体金技术快速检测试纸条的错误信号的处理

基于胶体金技术快速检测试纸条的错误信号的处 理 2015-10-15 00:00 来源:点击次数:关键词:基于胶体金技术快 速检测试纸条错误信号处理 对错误信号的处理和检测操作的优化的系统化处理方法的导 言。 在近些年来,体外诊断产业(IVD)增加了巨大的投入来开发基 于膜技术的快速检测试纸条。类似的的检测已经应用在临床和非临 床领域。在早期的论文中已有一篇是关于这些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的 综述。 虽然基于膜技术的快速检测试纸条是相当简单的,但是此方法 的实行的效果依赖于大量的关键参数,在《体外诊断技术》的早期 论文中已经探讨了金标液(gold conjugate)的质量和与膜结合的 蛋白捕捉的方式的重要性。此篇论文探讨了导致产生假阳性和假阴 性信号的错误的检测操作的可能原因,并且提供了一套解决此类问 题和优化检测效能的系统方法。虽然此文章是有针对性地说明了胶 体金检测技术中的相关问题,但是在胶乳检测技术中也能发现类似 的问题。为了避免重复,我们假定读者熟悉快速检测技术的机理和 快速检测试剂的基本特性——尤其是抗体、金标粒子、硝酸纤维素 膜、结合垫、样品垫和吸收垫——并且熟悉检测中用于处理不同试 纸条和硝酸纤维素膜的各种化学试剂。对于不熟悉这些概念的读 者,在其他文章里已经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假阳性结果和假阴性结果的特征 假阳性结果是样品中没有待检测物时在检测带上出现了一条彩线(对于金标而言是红线)。这条线可能在检测的初期或在一段明显的时间延迟之后出现。假阴性结果是有可检的阳性样品时在抗体捕捉点上没有出现一条可见的线。 假信号可能在许多种样品中发生,也可能仅仅发生在一种特定类型或来源的样品中。这个问题可能出现于一个单独检测批次的每个样品,也可能仅仅发生于一个样品检测中随机数量的检测带。后一种情况说明了对于整个操作而言在进行下一步前进行每个步骤时对大量检测带的处理的重要性。甚至在整个操作水平时从标准阴性样品中也可能发现假阳性结果,同样对于标准阳性样品亦是如此。由于批次检测失败后的巨大的成本损失,因此在进行达到大量产生前对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准确判断和产生原因的了解是必要的。 假阳性和假阴性信号的产生有许多不同的原因。这些信号可能由样品或由检测技术本身的设计缺陷和操作不当引起。我们可以通过在研制时的每个步骤进行彻底的、反复的大量的检测装置的试验可以消除产生假信号的潜在因素。 图 1 在抗体和一个胶体金颗粒之间的结合力 当进行检测时,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产生的原因有时是由信号的观测产生,也可能由于流动相的特征导致假信号的产生。然而,

胶体金免疫色谱试纸条及微芯片

ORIGINAL PAPER Microchip based an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assays for the visual detection of interleukin-6and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using gold nanoparticles as labels Yan Man&Xuefei Lv&Javed Iqbal&Guang Peng& Da Song&Congxiao Zhang&Yulin Deng Received:8June2014/Accepted:8September2014 #Springer-Verlag Wien2014 Abstract The 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 is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interleukin-6 (IL-6)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However,this technique is time-consuming and requires a substantial sample volume.We have developed(a)a new kind of colloidal gold-based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and(b)a colloidal gold-based immunochromatographic microchip for simultaneous, rapid,and visual detection of IL-6and TNF-α.The lowest limit of detection is62.5ng mL?1for IL-6,and30ng mL?1for TNF-α.Both the strip method and the microchip method are highly specific,user-friendly,and can be read out without the need for instrumentation. Keywords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IL-6.TNF-α. Immunochromatographic microchip.Simultaneous detection Introduction Interleukin-6(IL-6)is a well know pleiotropic cytokine main-ly produced by the immune system cells,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adipocytes.It has a wide range of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T cells,B cells,hepatocytes,hematopoietic and neural cells[1,2].Its critical role in the immune response,the acute phase response,hematopoiesis,oncogenesis,and inflamma-tion is of utmost importance[3–7].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s another important inflammatory cytokine pro-duced by macrophages,lymphoid cells,neuronal tissue and many other tissues.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xpression of IL-6and TNF-αwas associated with a number of age-related chronic diseases,i.e.,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cancer,physical disabilities,and cognitive decline [8].So,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rapid,simple,sensitive, and specific detection method both for IL-6and TNF-α.The sensitivity is defined as the percentage of positive test re-sponses and specificity as percentage of negative tests. Presently,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is the conventional method used for the detection IL-6and TNF-α[9–13].However,this method is laborious,time-consuming and requires complicated cleanup steps,costly equipment and more sample quantity.All these limitations make ELISA unsuitable for the rapid diagnosis of plasma cytokines. Th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popular platform for rapid diagnosis since it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the https://www.sodocs.net/doc/d115986480.html,pared to ELISA,th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chnique has a tendency to detect wide range of samples without pretreatment,low sam-ple volume requirement,long-term preservation,inexpensive and no need of high technology machinery.The critical role of th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technique is in point-of-care testing(POCT)[14]which is a test designed to be used at or near the site where the patient is located.This does not require permanent dedicated space and are performed outside the physical facilities of the clinical laboratories.In the 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colloidal gold nanoparticl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ignal reporters due to their stability,controllable particles size,and good compatibility with biological molecules,i.e.,antibodies,antigens,DNA,and RNA[15].Chou[16]developed a manual self-assembled colloidal gold nanoparticle-immunochromatographic strip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10.1007/s00604-014-1362-y)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Y.Man :X.Lv(*):J.Iqbal:G.Peng:D.Song:C.Zhang: Y.De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100081,China e-mail:xuefeilv@https://www.sodocs.net/doc/d115986480.html, e-mail:deng@https://www.sodocs.net/doc/d115986480.html, Microchim Acta DOI10.1007/s00604-014-1362-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