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解答题三

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解答题三

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解答题三
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解答题三

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解答

题三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海南特岗教师招聘西方音乐史之古典主义时期解答题三

【导语】海南教师招聘考试:。

在海南教师招聘考试中,笔试知识点的复习向来是考生复习备考阶段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公教师考试网为笔试知识点的复习为考生提供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备考!

【古典主义时期】

简述贝多芬的音乐创作。

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均供职于科隆选帝侯。贝多芬从小受到严格的早期教育,ll岁就出版了钢琴奏鸣曲,13岁开始任宫廷演奏员,师从涅费学习了最初的作曲课程。1792年前去维也纳随海顿、萨利埃里和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学习。1795年首次以钢琴家身份在维也纳登台演奏,大获成功,在进行创作的同时,教授贵族子弟弹奏钢琴。贝多芬自28岁开始受到耳聋的困扰,到晚年完全失聪,终生与疾病作斗争,塑造出他作品中独树一帜的英雄形象。1827年贝多芬逝世于维也纳。

贝多芬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795年至1802年,写有交响曲2部、钢琴协奏曲3部、约10首钢琴奏鸣曲和首批弦乐四重奏;中期,1803年至1814年,经历了因耳聋和失恋而产生的精神危机之后,创作走向成熟,完成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和第五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歌剧《费岱里奥》、三部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以及众多钢琴奏呜曲和其他作品,已完全确立了当时最伟大的作曲家的地位;晚

期,1815年至1827年,主要创作有《第九交响曲》、《D大调庄严弥撒》、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和6首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是时代、命运、个性和勤奋造就的一代巨人。他成长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民主、平等和自由的观念深深植入他的内心,他的音乐体现出这一时代性,体现出广阔的社会背景,而这大背景又与他对个人不幸经历的反抗相结合,形成他作品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他在创作上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艰苦卓绝工作的结果,一部交响曲可以创作数年,在最后定稿前往往还经过精心的推敲,这种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态度成就了他众多的音乐精品。

贝多芬延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音乐语言,但他赋予这些传统以全新的生命力。他大大加强了音乐中的紧张度和对比性,主题个性突出、情绪对比显着,他扩展了奏鸣曲式,尤其是展开部规模扩大,作为他泱泱巨篇的核心,集主题对峙和动机推进于一身,看似不太重要的连接部和结尾也被赋予可供发展的能量,他还用谐谑曲乐章取代了海顿、莫扎特时代的小步舞曲乐章,使之更具动力,终曲乐章往往是全曲高潮,辉煌而热烈。贝多芬对交响曲形式结构的贡献不可估量,被称为“音乐中的建筑师”。

9部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核心。每一部交响曲在个性和风格上都是独特的,乐曲内部各个乐章间统一构思,但交响曲之间也有密切联系,有的描写英雄的斗争,有的叙述英雄的内心,有的描绘英雄在大自然中,9部交响曲实际上是讴歌英雄光辉生涯的系列叙事长诗。

《第一交响曲》呈现传统形式的古典主义风格,颇有海顿之风。《第二交响曲》已形成典型的贝多芬风格,第三乐章用谐谑曲替代了原先的小步舞曲,以速度、力度、旋律、音区的急剧转换来体现戏谑性,是贝多芬的伟大创举。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曲的里程碑,也是西欧交响音乐发展的里程碑,它首次确立了交响曲中的英雄性构思——从斗争到胜利的历程,是史无前例的。交响曲构思宏大,第一乐章描写英雄在千锤百炼中成长,整个乐章的基石仅是Eo大调主和弦的分解,但却被发展为宏篇巨制。第二乐章是悼念壮烈牺牲英雄的葬礼进行曲,在交响曲中引入葬礼进行曲,贝多芬是第一人。通过第三乐章的谐谑曲,终于到达终曲乐章——革命斗争胜利,英雄凯旋和人民狂欢。乐曲通篇贯穿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能给人以巨大鼓舞。《第四交响曲》亲切抒情,勾勒出宁静致远的生活画面。

《第五交响曲“命运”》构建在“命运动机”之上,这个动机是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在以后各乐章中反复出现,并加以变形,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在这个动机的衍展中开展。这一简短的四音动机最早在第一乐章斩钉截铁地出现,表达了作曲家在战胜个人情感挫折和生理疾病苦痛绝望情绪后的决心——“我要同命运抗争,决不被它征服”。“命运交响曲”延续了“英雄交响曲”中的英雄形象和革命战斗精神,种种情绪的对置、矛盾冲突的尖锐化将交响曲的戏剧性推向最高峰。

《第六交响曲“田园”》是是英雄在大自然中的真实写照,贝多芬强调作品中侧重表现的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这

部交响曲是最早的标题交响曲,作曲家为每个乐章都加上标题:1、到达乡村时所唤起的愉快感受;2、溪边景色;3、乡民欢乐的集会;4、雷电一暴风雨;5、牧歌一暴风雨后愉快和感激的心情。。《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篇幅较小,前者因有鲜明的舞曲节奏而被瓦格纳称为“舞蹈的礼赞”,后者被作曲家称为“小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合唱”》是贝多芬晚年唯一的交响曲,但却是登峰造极的作品,它构思宏伟,手法新颖,在和声、配器、曲式等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不仅为浪漫主义音乐开了先河,还成为后来各种现代音乐技法的先兆,并首次在交响曲中加进合唱——席勒的诗作《欢乐颂》,表达了作曲家对于人类和平友爱欢乐境界的追求。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有着与他交响曲相近的博大构思、宏伟气魄和深邃内涵,在整个钢琴音乐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早期钢琴奏鸣曲显示出贝多芬对古典传统的依赖,其和声、织体等钢琴语汇可看出海顿、莫扎特、杜塞克和克莱门蒂的影响;中期奏鸣曲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大胆革新,扩展了奏鸣曲式的各部分,充分发挥作曲家的展开能力,将一个最小的乐思发展成为泱泱巨篇,中期奏鸣曲体现出贝多芬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代表了中期奏鸣曲的顶峰;晚期5首奏鸣曲风格有所转变,从充满矛盾和情感的戏剧化转变到沉思内省的哲学思维中去,对比戏剧性的曲式被广泛运用的赋格和变奏曲所替代。

贝多芬的室内乐创作贯穿一生,其中,17首弦乐四重奏是其室内乐的核心体裁,体现了贝多芬个人风格的发展和成熟。

作品18的6首是在这一领域的初次尝试,在对海顿、莫扎特同类作品的学习模仿基础上,确立了规范的弦乐四重奏构思。

中期作品受到交响曲创作的强烈影响,动机构思简短精炼,但发展无限,扩大了弦乐四重奏的表现潜能,显示出作曲家的高超技艺。题献给俄国驻维也纳大使拉祖莫夫斯基伯爵的“‘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标志着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进入成熟阶段,“庄严”四重奏乐思表达高度精炼,感情强烈而内省,戏剧发展充满紧张度,既总结了中期四重奏,又预示了晚期四重奏的风格。

晚期6首弦乐四重奏的音乐语言精妙深奥,形式结构自由而又运用自如,变奏和对位技术的独创性达到顶峰,抒情性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品127集中体现了四重奏的抒情性,作品131的7个乐章连续演奏,在主题发展和音响方面探索了如何进一步统一,作品133是一首“大赋格”,作品135是对一生创作的回顾。

贝多芬写作了1l部戏剧配乐和管弦乐序曲,将这一体裁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新水平,着名的有《科里奥朗》序曲、《:埃格蒙特》序曲、《雅典的废墟》序曲,以及歌剧《费德里奥》的序曲《莱奥诺拉》。自贝多芬的《埃格蒙特》以来,戏剧配乐的序曲通常采用剧中的音乐主题写作,集中了戏剧的主要形象和情节,《埃格蒙特》序曲常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创导了浪漫主义音乐会序曲的新格式。

贝多芬涉足的声乐音乐领域有歌剧、合唱曲和艺术歌曲。《费德里奥》是贝多芬创作的唯一歌剧,写于《第三交响曲》同时期,采用法国大革命时期盛行的“拯救歌剧”题材,剧中壮烈的英雄性咏叹调,每幕

终场的合唱或群众场面,带有贝多芬时代及个人的烙印,而带有民族特点的德语对白形式,则是前承莫扎特,后继韦伯的德奥歌剧发展中重要的因素。

贝多芬的合唱音乐中,《D大调庄严弥撒》是宗教合唱曲领域的一座丰碑。作品虽是严格按照传统五部分构建,但运用交响曲构思来完成,合唱得益于亨德尔的影响,壮丽崇高。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戏剧强度之甚,超越了同时代的同类作品,极具感染力,这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堪与《第九交响曲》相媲美。

贝多芬还写作过大量艺术歌曲,他在艺术歌曲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是《致远方的爱人》,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声乐套曲,各个歌曲可连续演唱,在主题、调性等方面都有均衡处理,表达了深刻的心理世界,为19世纪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基础。

贝多芬是时代和个人经历造就的一代宗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成为他创作和人生追求的终极理想,并赋予他音乐极其广阔的表现题材,这些与他不幸的个人遭遇相联系,形成他创作中核心的英雄性构思和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

在古典音乐的各个领域,无论是音乐技法还是体裁形式,抑或音乐表现力和思想深度,贝多芬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种种大胆的突破和革新,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他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