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山东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山东省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王旭

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思想品德

版本:山人版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正反事例,并观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

教师课前准备:

1、通过认真阅读课本教参、翻阅手头资料、上网查询等形式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2、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抽查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的运用和对课本知识的预习情况。

课程标准:

三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三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学习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多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分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介绍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性和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拓展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上来。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着从生活现象入手,探究理论,再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原则,由于现在学生多事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体会不到“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所以,在教学资料的选取上教师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利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图片、名人名言、视频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帮助血红色呢过理解课本知识,实现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知到行的有机统一。具体通过“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拓展生化--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通过“榜样

示范”“创设良好行为得以塑造的情境”、“注重道德行为培养教育”、“纠正不道德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来教学。

关于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学生感悟情景美德--观点分析--践行美德等活动形式,处理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关于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教学,通过感悟图片--我为社区献计献策--争做社会螺丝钉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方法与策略:

新的思想品德课表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革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情境的教学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小组成员间充分讨论交流,发表不同的见解,集思广益,获取新知。

学习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

《感受美好的社会生活》链接:

学生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教师归纳总结:视频中的这些行为都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把这种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亲社会的行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亲社会行为。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第二项目养成亲社会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版主学生感受亲社会行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养成亲社会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模块一:明理----人人为我,培养谦让、分享、助人的美德

活动一学会谦让

话题1:感受先辈美德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哥哥让弟弟先拿。孔融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就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打的留给弟弟吃。”父亲听了:“好孩子,好孩子,真实一个好孩子。”

清朝康熙年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其在安徽桐城的祖居与无性人家为邻。对方欲越界盖房,家人遂驰书京华禀告,张英写了一首诗作复:“一纸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诗,“让他三尺”,吴姓人家深感其义,也退让三尺,这样就诞生了“六尺巷”。

讨论:你认为先辈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我们以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出了哪些要求

学生感悟先辈美德、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总结:

(1)谦让美德,

(2)①歉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为我独尊、盛气凌人。②歉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掘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③歉让还表现在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④谦让是一个人有涵养的表现,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尊重和宽容。

话题2:观点透视

小丽到一家广告文化传播公司应聘。当时到这家公司应聘的人很多,而留给应聘者的职位只有一个。小丽见一些应聘者远道而来,便主动让出座位,让他们先面试。等到她面试时,该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情况比较满意,但却决定不予聘用。理由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如果过于谦让,将会失去市场良机。

1.该公司不聘用小丽的理由对吗为什么

2.谦让是不是软弱可欺是不是无论什么事都要谦让谦让是不是就不要竞争了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归纳:

1.不对。①谦让是为人谦逊,礼貌待人,突出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②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几天,谦让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学会谦让。

2.①谦让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不是软弱可欺,而是在肯定人格平等基础上以他人的尊重和宽容。谦让有“度”,谦让有原则,当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时要敢于说“不”,敢于抗争;②谦让是建立在自尊自信基础上的,谦让不是自我贬低,学会谦让和敢于竞争并不矛盾。谦让并不排斥合理的竞争,公平竞争要以尊重对手为前提。

话题3:我思我行

〉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你的脚,这是你会:

〉前几天发书,最后一本是损坏的书,大家谁都不要。这时你会:

〉一个同学没有带他的同桌不想把新买的笔共给他,这时你会:

〉你和小李早晨来得早,主动把教室打扫干净,当老师问起这件事并准备表扬时,你会:

〉当你坐公交车时,见到一位老大爷上车,但车上已经没有座位了,这时你会: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代一些谦让的故事,帮助学生感受谦让精神,通过观点透视、明辨是非、正确理解谦让,并通过生活情境践行谦让的美德,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二:学会分享

话题1:大家谈感受分享

图片1:分享成功喜悦图片2:分享学习经验

谈一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样分享体验和感受对你今后为人处事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交流、分享:

教师引导、总结:

分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社会生活中可以与人分享的内容更为广泛,它可以使一件具体的物品、一条重要的信息、一次难得的机会、一份真挚的感情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

话题2:各抒己见

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与别人分享,你会收到损失;在激烈的竞争中,也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

(1)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把“我的”当成“我们的”。

(2)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把自己的欢乐与人分享,你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把自己的生活感悟与人分享,你会得到信任和友情;

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人分享,你会有新的提高和收获。如果你尝试着把“我的”变成“我们的”,你就会拥有“我们的”。

(3)社会是一个合作体系,现代社会更需要以合作求双赢。合作就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智慧和劳动成果。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只有通过分享和交流才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条件。

话题3:选择分享

当有一天你拥有六个苹果,你会选择哪种选择

A.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

B.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五种水果

C.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送给另外无人。

学生选择:

教师总结: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人字的结构是哦相互支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社会生活中,善待他人其实也是在善待自己。如果人人心里都燃气一盏爱的明灯,用爱来照亮别人,那我们就都拥有一份爱的光明。

我们要学会分享。(设计意图:通过感悟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分享,通过各抒己见、明辨是非、认识分享的意义,在生活中践行分享的美德,养成亲社会行为。)

活动三:学会助人

话题1: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女孩甲:小学的时候,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自己非常苦恼。一位热心的同学主动来帮助我,我非常感谢他,我们也因此成了好朋友。

女孩乙:前几天,我和妈妈在商场遇到了一个走失的小女孩,看到她哭得那么伤心,我一下子没了买东西的心情。在我们的帮助下,小女孩找到了妈妈,看到她们母女拥抱在一起开心的样子,我心里真的很高兴。

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接受被人帮助或帮助别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助人是件愉快的事,当看到自己的努力消除了他人的痛苦是,我们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伸出你的手,献出你的爱,收获的双份的快乐。

话题2:小明的烦恼

(1)小明看到小同学不慎掉进了一个枯井里,他拿条绳子去拉小同学,可刚拉了一小段,心想还是可找麻烦了,于是手一松,小同学又重重地摔了下去。

(2)小明放晚自习回家时,听到一偏僻胡同里有呼喊救命的声音,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进去。。。。。。

(3)同学小华丢了饭卡,中午就没吃上饭,小明得知后,晚饭时主动打了一份饭菜送给小华,并特意专声明:可别以为我喜欢你,我可是可怜你才这样做的。

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小明助人事件什么存在什么问题主人应该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帮助他人

(1)要真诚,

(2)要注意方式和方法。①要注意借助别人和社会的力量;②要注意自身安全。③要注意维护他人的自尊,千万不要把帮助当成一种施舍,否则帮助就有可能变成一种伤害。

(设计意图:通过话题一的情境学习帮助学生感受助人为乐,体会助人的意义,通过话题二学生的烦恼情境的设置,明确如何助人,应注意什么问题,在生活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板块二:践行------我为人人,共建美好社会

活动四:我为社会作贡献

多媒体出示:

无偿献血爱心捐助救助关爱等图片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想一想:你参与过哪些这样的活动还准备参加哪些活动有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为贫困儿童献爱心、宣传扶助老弱病残等。进一步了解社会,增进关心社会的情感。

话题三:争做和谐社会的促进者

教师展示材料:爱因斯坦曾说过:“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活意义。”

但是,有人说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也有人说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人生价值。

谈一谈: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

每个人不论能力大小,从事何种工作,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作贡献。只要自己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就是在奉献。舍己为人,大公无私,为社会献爱心、扶弱助困以及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等都是奉献。都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悟、献计献策、争做社会促进者意在说明我能、我行、我愿意为社会做贡献,提升道德认识、神话道德行为。)

第三环节:走进生活,拓展升华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和谐社会的建设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1)在创建和谐喝水的过程中,你参加了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何感受

(2)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学生,请你从关心社会发展的角度,为创建和谐社会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3)调查一下自己生活的社区(村庄)周围的社会环境,看看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想一想自己能够为解决这些问题作些什么

我发现的问题:

我提出的建议:

我能做的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要了解国内外大事;要关心祖国建设事业,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等。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回归生活,通过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为人处事道德品质的理解。)

第四环节: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①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谦让。谦让是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

②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突触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分享。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把“我的”变成“我们的”。

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帮助他人首先要真诚,还要注意方式方法。

⑤怎样为社会做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

教师寄语:

社会是每个人的归宿和依靠,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一点爱心和奉献,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多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为了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为社会多做贡献。

(设计意图:用教师寄语和歌曲,再次激起师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流露。树立正确的亲社会行为意识,培养乐观向上亲社会的态度,把学生亲社会情感,再推向最后一个高潮。)

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谦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能唯我独尊、盛气凌人②谦让突出的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③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④谦让意味着软弱可欺、自我贬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分享就是把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提供给别人,与他人共同拥有和享受,把“我的”当成“我们的”,你就会拥有“我们的”。能反映这段话的观点有()

①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你的人生更丰富多彩②我们要学会分享③鼓励我们多与人分享④分享意味着失去,不再拥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小学的时候,小文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自己非常苦恼。一位热心的同学主动来帮助他,小文非常感谢他,他们也因此成了好朋友。这一事例说明了()

①主任室快乐幸福的②助人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帮助他人④得到他人的帮助会让人感到幸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养成亲社会行为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下列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①学校给八年级(1)班5个“三好学生”名额,班里推荐时,同学们都互相谦让②李阳把刚买来的数学辅导数借给同学们传阅③同学们知道刘梅因家境贫困面临辍学,都踊跃捐款救助④张良的好朋友被刘平欺负了,他挺身而出,和好朋友一起揍了刘平一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我为社会做贡献”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③我们还小,为社会做贡献是大人们的事④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阅读感悟

永远的雷锋、雷锋与我们同在,“青岛的‘微尘’,西安的‘水滴’,‘微尘’、‘水滴’已成为雷锋的共同名字。我们青少年要在无私奉献、乐于公益的实践中与时代同行,培养高尚品德。”

阅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一名小“水滴”,你准备参加那些社会公益活动

2.青少年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答案:

(一)(二)1.贫困儿童献上一份爱心、宣传环保知识、扶助老弱病残

2.要积极为社会作贡献

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板书设计

谦让①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分享②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助人③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谦让、分享、助人的故事、名言警句、典型事例,办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有许多地方有待提高

1.本节课教学中联系许多谦让、分享、助人的故事、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道德规范,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发现需要加入一些新的具有时代的材料、尤其需要贴近学生的材料;

2.教师利用大量丰富的材料,给学生创设学习知识的情境,从中引入、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但学生的互动不够,课堂气氛欠佳。

3.教学方法方式多样。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适时引导、点拨,解答学生的疑惑,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4.亲社会行为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缺乏生活体验,更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加之学习内容比较松散,对知识的系统整合欠佳,教学效果也还是欠佳。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 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 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 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 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 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 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 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养成亲社会行为学案设计教案

学习内容: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分析: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 让、 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 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 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为,并能积极 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知识:明确青少年应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学习过程: 我们每个人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为社会做 贡献的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应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 P20---P23,思考: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养成哪些良 好的道德品质呢? 1. 欣赏教材P20图片,并口头回答课本中提岀的问题。 2. 想想自己是否也参加过这种活动?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3. 我们之所以要养成谦让的美德: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4. 谦让表现在: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何理解“要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分享”? ? 6. 独占有哪些危害? 7. 帮助他人要注意那些问题?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 P24---P26,思考:为了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美好,你打算做些什么? 1. 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感受? 2. 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第4课时 (总课时数 4 )

社会行为教案

社会行为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课前预习,课前做观察蚂蚁的实验,课上准备精美的图片与录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工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图片,“你知道哪些动物是集群生活的呢?”引出社会行为。动物具有群体行为,那么社会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那他们是依靠什么进行交流的呢?引入蚂蚁的探究行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和学生一起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文字、图片、录像等),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动作、声音、气味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整理沙河水资源污染考察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演示文稿。 2.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搜集补充“同情”这一亲社会行为;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期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启发体验共同探讨 1. 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瘦羊博士”和“大树将军”两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 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讲准备好的“孔融让梨”或“将相和”的小故事,也可讲别的有关体现“谦让”美

《社会行为》教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的 1.识记群体的组织特点及其优越性。 2.知道动物通讯的作用和动物的“语言”种类。 3.通过对蚂蚁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科技小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4.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群体的组织特点是教学的重点。营群体生活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又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在学生充分理解群体的组织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了解群体中“通讯”的重要性。 2.群体中的“通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对这些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语言” 教具准备 录像、图片、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播放教学放录像(动物的社会行为),让学生先有个感性认识,再通过蜜蜂、蚂蚁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引出社群行为。这些典型事例概括出群体组织特点,展示“兽语”,了解群体的通讯。 二、新课讲解 1.社会行为的特征: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这就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下面我们就蚂蚁和狒狒为例来说明动物的社会行为。 (展示蚂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如下:蚂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在蚂蚁的群体中总共生活着以下四中类型:雌蚁、雄蚁、工蚁、兵蚁(根据图片让学生分辨蚂蚁的类型)。它们的分工是不一样的。工蚁的智能是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兵蚁则专管蚁穴的保卫。雌蚁是专门的“产卵机

器”,也叫后蚁。有时它的腹部膨胀得很大,不能移动。工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结合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我们说过了,有些哺乳动物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在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在群体内部是“常胜将军”。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很多动物都有社会行为。那么大家知道牧羊人是怎么放牧的吗?(提出问题)答:牧羊人只要管理好“领头羊”就可以了,羊群中的其它羊会跟着这只“领头羊”走。 动物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提问) 答:有些动物,他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狼就是这样一种动物。 集群也有其他作用,如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的聚集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又如,猴子们也不得不联合起来以防不测。 集群生活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食物、敌害以及生存条件的适应。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那么,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群体中的分工合作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动物之间常常进行“通讯”行为。所谓的通讯是指:“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想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蜜蜂是如何通讯的?(播放flash动画)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多样而高等(比如用电话,传真,网络的QQ等),其他动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让他们说出动物交流的方式。 小结,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群体生活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有些昆虫靠气味进行通讯,如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吸引雄虫的具有挥发性和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教学内容分析“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关爱照片;救助照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1、谦让: (1)如何认识谦让?谦让有哪些具体表现? 【专家提醒】:理解谦让时要注意(1)谦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不是表面上的虚伪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谦逊礼让。(2)谦让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不是软弱可欺,而是在肯定人格平等基础上以他人的尊重和宽容。(3)提倡谦让与敢于竞争并不矛盾,谦让并不排斥合理的竞争,公平竞争要以尊重对手为前提。 【巩固训练】: 刘明脾气很好,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候别人无意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你认为刘明() A 太软弱可欺,这样只会使自己吃亏。 B 为人谦让,值得我们学习。 C 缺乏竞争精神,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生活。 D 待人宽容,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2、分享

(1)什么叫分享?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有何意义? (2)各抒己见: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智慧选择】 当有一天你拥有了六个苹果,你会做哪种选择? A 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 B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五种水果 C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送给另外五人。 我的感悟是: 3、助人 下面的助人事件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小明看到小同学不慎掉进了一个枯井里,他拿条绳子去拉小同学,可刚拉了一小段,心想还是可找麻烦了,于是手一松,小同学又重重地摔了下去。 (2)小明放晚自习回家时,听到一偏僻胡同里有喊救命的声音,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进去…… (3)同学小华丢了饭卡,中午就没吃上饭,小明得知后,晚饭时主动打了一份饭菜送给小华,并特意专声明:可以为我喜欢你,我可是可怜你才这样做的。 (二)我为社会做贡献 1、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2、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运河之都,文明济宁”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1)在创建文明济宁的过程中,你参加了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何感受? (2)调查周围的社会环境,看看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我发现的问题:。我提出的建 议:。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很聪明、好动、思维敏捷,对事 物充满好奇,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较熟悉,但又不能科学地解释,因此对本节内容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材及内容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属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主题之下。动物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动物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 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 重点:( 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 (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结合探究实验说明) ,所以教学中主要采用以讨论为主,并渗透启发式和配以多媒体放映通过设疑导学、点拨导议、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学习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平泉四中王辉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2、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3、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4、课时分配 2课时 5、教学设计

6、板书设计 白蚁群体:工蚁、后蚁、雄蚁、兵蚁 群体组织蜜蜂群体 狒狒群体 社 组织 会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工 等级 行 定义 为群体之间的通讯声音:黑长尾猴群体 方式气味:蚂蚁群体 动作:蜜蜂群体 7、练习设计 1、基础过关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儿童社会性发展 全套教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教案 学 前 教 育 专 业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性、儿童社会性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第一节概念界定、研究起源与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就已经开始,而我国则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一)社会性概念 东西方学者对社会性概念界定的差异: 西方:伯根(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不注重下准确的定义,而侧重研究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 我国: 1.广义与狭义说(陈会昌) 2.先天与后天合成说(傅安球,1953) 3.杨丽珠、吴文菊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社会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性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定义:社会性是指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如

果通俗的理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行为总和。(教材) (二)社会性与社会化二者的关系 谈到社会性必然涉及到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是指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是从生物实体成长为社会实体的过程,儿童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认识。可见社会化是社会性形成的过程,而社会性是指社会化这一过程的内容与结果。所以,社会性与社会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三)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始于20世纪初,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因为人们对儿童本身的兴趣使然; 一个是对发展的关注,对发展的性质、过程及结果感兴趣。 二、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首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开展充实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对儿童的认识更为全面。 其次,从人文视角来看,研究儿童的社会性使我们承认对儿童的认识更为人性化,将儿童视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个体,而不仅仅是智慧发展和知识的容纳器。 第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童年期的经验可能对人的一生都存在影响,是成年期某些心理疾病和障碍的“始作俑者”。 最后,研究儿童社会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为深入认识儿童心理学理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论据。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研究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层次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一)理论:理论存在的一个就是提出新问题并用研究加以验证。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心理学传统的研究方法不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三)社会的需要: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结果之一是新问题的诞生。 (四)知识本身:由于理论、方法和社会需要等种种原因使我们有了研究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果,又进一步增加了新的研究问题。 二、研究的层次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寺头镇寺头中学 姓名:刘翠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 3、知识目标: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小故事等。 2、学生调查“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导新课: 教师播放2012年2月14日今日说法《打工老人的遗愿》视频。 思考:如何看待孙永海老人无偿捐献自己的器官的行为?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学提纲:(自学要求:通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并将有疑问的问题做出标记。) 1、谦让的含义、意义及其表现 2、分享的含义及其意义 3、助人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 4、青少年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四、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指导。20分钟) 环节一:词语大比拼

教师展示提示词语,学生回答。在相关词语的温故中明白什么是谦让。 例:活动一: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1、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子孙,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2、这个故事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 3、他在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4、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 结论:孔融让梨 活动二:六尺巷的故事 思考:(1)词语大比拼活动所提到的内容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2)谦让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节二:欣赏故事、歌曲,明道理 活动一:听故事:分外甜美的葡萄,谈感受。 活动二:欣赏歌曲:《十五的月亮》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思考:分享的好处?独占的危害? 环节三:情景参与,学会助人。 活动一:看教材P22-23页材料及图片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二:身临其境 1、在你回家时,遇到一个老人到在地上呻吟,身旁还有一些血迹; 2、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只有你一个人,而自己又不 会游泳。 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人。 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帮助他人呢?帮助他人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环节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活动一: 观察教材P24图片,说一说,自己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自己有什 么感受? 活动二: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说明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民《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省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王旭 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思想品德 版本:山人版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正反事例,并观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 教师课前准备: 1、通过认真阅读课本教参、翻阅手头资料、上网查询等形式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2、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抽查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的运用和对课本知识的预习情况。 课程标准: 三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三3.5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学习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多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分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介绍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性和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拓展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上来。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着从生活现象入手,探究理论,再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原则,由于现在学生多事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体会不到“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所以,在教学资料的选取上教师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利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图片、名人名言、视频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帮助血红色呢过理解课本知识,实现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知到行的有机统一。具体通过“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拓展生化--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通过“榜样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塑造的情境”、“注重道德行为培养教育”、“纠正不道德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来教学。 关于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学生感悟情景美德--观点分析--践行美德等活动形式,处理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关于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教学,通过感悟图片--我为社区献计献策--争做社会螺丝钉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方法与策略: 新的思想品德课表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的要求和规,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革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情境的教学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思想品德鲁教八年级下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本节内容。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sodocs.net/doc/d15038433.html,】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二项目《为了集体的发展》。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学会谦让、分享、助人,要学会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风险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1.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2.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 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3.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学会为 社会做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P20-26页,学生在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亲社会行为更体现在对社会做贡献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教案

第四节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从意向与结果的角度来看,亲社会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共同构成了社会行为的两个方面。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极其高尚的道德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亲社会行为的内容从传统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谦让等等,还有学者从社会性角度,将亲社会行为的内容概括为:①某些习俗性行为,如微笑、问好、和颜悦色等礼貌行为; ②包容行为,如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关系的纳入行为; ③公正性行为,如主持正义、见义勇为、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④控制性行为,如控制别人打架、骂人等攻击性或不文明的行为。 从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来看,儿童是在2到3岁时才开始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逐渐增多的,形式也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并且行为的自发性开始提高,识别他人需要帮助线索的能力和移情能力不断增强。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教育的有关背景 (一)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部分,它的发展就如同儿童个体的社会化一样是贯穿于儿童成长始终的。可以说,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成长变化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发生的。这些社会与文化环境就构成了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与此同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内部因素。 1、内因 从儿童自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主要受到社会认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气质、个性、自信等方面的影响。 先就社会认知能力来讲,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还不能意识到自身以外别人的观点,并且还没有形成对他人外部特征完整且确切的认知。不过,这一时期幼儿的移情能力(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程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还是有初步的发展的。有研究表明,移情的产生和发展早在个体的婴幼儿阶段就已有表现:8—12个月的婴儿就已具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行为;14个月的婴儿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使其兄妹提供注意、同情、关心、分享和帮助;1岁后,婴儿开始安慰他人,并且助人行为发生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这一时期儿童对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则是开始从对道德规则的认知加深到对习俗规则的认知,并开始有了初步的对社会责任感规则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莱西市第四中学胡月球【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难点】感悟谦让、分享、助人 【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搜集谦让、分享的小故事及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情境导入】 爱心感悟:生: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观后感受,明白世界是个家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互助,彼此相互温暖。 师:引导学生认识视频中的行为都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亲社会的行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亲社会行为。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 【学习过程】 板块一:自主探究初识美德 1、自主学习课本P74-80,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板块二:合作探究感悟美德 【活动一】感悟谦让 1、观看新闻视频,感悟中华美德的传承 2、阅读视频中提到的《六尺巷》原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讨论:你认为先辈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我们以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上面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谦让?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谦让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活动二】感悟分享 【续写故事】 不浪费的方法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假如你是这位父亲的儿子,你会怎样回答呢?并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出示答案)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

社会行为 教学内容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 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列举动 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过程与方法 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3)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说明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具准备(1)搜集具有社会行为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PPT 个性补教 集体定教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个社会行为动物的视频(关闭其中的解说)。 教师提问:这里看到的几种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大家还 知道除此之外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这些动物都是群体生活。蜜蜂、狼、猴子等也是 群体生活。 二、讲授新课 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分析蜜蜂、白蚁、狒狒、蚂蚁等动物群 体生活中的社会行为。每次看完教师提供录像或图片,由知道的 学生说出这种动物群体生活的特点,不足的地方教师利用相应的 PPT资料补充。

教师提问:大家提到的这些动物都是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那么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换句话说:社会行为的动物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大家的回答,并板书。 板书:社会行为动物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间有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下面请各小组出一个同学,利用提供的图片,讲述某种动物的特点。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相关动物的学生积极发言。学生小组讨论,推举同学归纳发言,举例说明。 讨论蜜蜂、蚂蚁、狼群、猴群等社会行为的动物各自的特点。利用教师提供的图片展示不同群体中不同形态的个体,由同学指出它们的名称、在群体中的作用、特点。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中这种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的群体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纷纷指出团结的力量大、办法多等好处。 教师归纳出: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都是很重要的。 提出问题:群体生活的动物之间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传递信息,我们刚才各自小组讨论的动物是如何彼此间传递信息的呢? 回答:狼群、猿猴等动物通过嚎叫;蜜蜂通过舞蹈;蚂蚁通过触角。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动物是否象大家想的那样传递信息。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 总结: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社会行为的动物之间。总之生物与它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是统一的整体。 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研究生物信息传递的方式有观察法

教案社会行为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放播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能力目标 1.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研究并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意义,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积极了解并且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以便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动物。 2.通过本节的学习,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 2.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学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方法 讨论法、例举法、直观图示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准备一些《动物世界》中群居生活的影像资料及有关动物传递信息的资料。 (2)投影胶片 2.学生准备:课下收集各种动物群居的资料及有关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 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学生活动) 查资料、讨论、总结。 学生可能会将如下动物写在黑板上。 1.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等。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 ???产卵雌蚁保卫蚁穴 兵蚁雄蚁和兵蚁喂养雌蚁筑巢工蚁::,,: 小组依照自己书写的顺序讲解,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但均给予鼓励。 [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些营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师生互动) 学生分析,老师板书 1.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5.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教师活动) 总结以上内容,打出投影胶片(内容如下): 1.社会行为:动物营群体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 (教师活动) 根据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别举一些事例加以说明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2.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3.一群蜜蜂 4.一群鸡(有一只漂亮健壮的大公鸡) 5.一群山羊(有一只威猛的头羊)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回答 及时评价,最后给予点拨 学生如:分析一群阿尔卑斯狒狒的群体生活 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 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 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军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这就是一个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的等级社会。 学生:分析蜜蜂群体是有组织的,各有分工的。 1.蜂王负责产卵,繁殖后代。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新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力求达到高效课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全课教育主题的落脚点,也是整个单元主题的升华。也为初三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做好铺垫。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作贡献”两个层次展开。 三、学情分析: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增加,初二学生分辨是非、关爱社会的责任感普遍增强,但也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情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作贡献。 【能力】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行为的特点及意义,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和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 六、教学策略与思路 【教学目标实施措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创设多种情境,采用讨论、交流展示及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互动—收获平台—达标测评—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七、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仔细预习课本、搜集谦让的小故事及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锋》的故事,感受一下雷锋叔叔带给我们的温暖。播放视频《雷锋》片段并提问: 1、视频中雷锋叔叔的哪些行为令你感动? 2、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视频,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雷锋的这些行为都是对社会和他人有利的行为,我们把它称作亲社会行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责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我们社会生活中应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让社会更加美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养成亲社会行为(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明确目标 【师生活动】师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生朗读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使全体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能够有针对性的学习。 【环节三】探究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雷锋式的人物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全国十佳少年崔若凡的生活。 探究活动一 ----学会谦让 【教师活动】教师课件展示崔若凡事迹一:崔若凡,李鹊镇黄丘中学学生。他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为人谦逊,礼貌待人。在班里经常先人后己,他甚至把本属于自己的“市优秀三好学生”的荣誉让给了学习委员。小小年纪,就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同学中的名人,校园里的风景线。 你认为在崔若凡身上体现了哪种美德?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或者小故事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