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

[重点知识锦集]

第一部分章节复习

第一章导论

1、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农业推广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村居民,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愿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农业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

2、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愿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

3、当代世界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

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4、农业推广组织框架模型。

5、农业推广学理论来源构架图。

6、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

1)直接功能:增进农村人口的基本知识与信息;提高生产及生活技能;改变观念、态度和行为;增强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2 )间接功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第二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1、对创新、采用、扩散三个概念的理解。(1)创新: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2)创新的采用:创新的采用是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在农业生产中,它通常是指个体农民对某项技术选择、接受的行为。

(3)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传播的过程。(四要素:创新、传播的渠道、时间、社会系统。)

2、两种扩散曲线及其表示方法。

3、创新采用过程及其阶段。

1)认识阶段:农民初听到或通过其他途径意识

到某项创新的存在,但未获得此项创新详细的

信息,农民不一定相信创新的价值。从未知到

意识到阶段。

2)兴趣阶段:农民看出该创新同其自身的生产

或生活的需要与问题相关,对他有用且可行,,

从而对创新表示关心并产生兴趣。

3)评价阶段:农民利用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联系自己的情况对创新进行初步评价,并对其利弊加以权衡。

4)试验阶段:经过初步评价,确认了创新的有效性,农民在农场进行小规模的试验。

5)采用阶段:农民根据试验结果决定对创新的采用还是放弃。

4、采用者的类型。

创新者:见多识广,敢于冒险。

早期采用者:较有威望,受人尊敬他人乐意向其咨询事情。

早期多数:深思熟虑,审慎决策,是晚期多数的重要联系对象。

晚期多数:资源不足,对创新持有怀疑态度,一般是出于压力才采用创新。

落后者:资源短缺,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5、采用率的决定因素

1)、潜在采用者对创新特性的理解——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2)、创新决策的类型——个人选择、集体决定、权威决定;

3)、沟通渠道的选择——大众媒介、人际沟通;

4)、社会系统的性质——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沟通网络;

5)、行为变革者的努力程度。

6、创新精神及相关因素:社会经济特征、个性特征、沟通行为特征……

7、扩散过程及其阶段:突破阶段(出现创新者)、关键阶段(出现早期采用者)、自我推动阶段(早期多数者出现)、浪峰减退阶段。

8、创新的特性:相对优越性,一致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

9、创新决策的类型:个人选择,集体决定,权威决定。

10、沟通渠道的选择:大众媒介,人际沟通。

11、社会系统的性质: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沟通网络。

第三章农业推广基本方法

1、农业推广的基本方法。

1)个别指导:针对性强、及时解决问题、双向沟通、信息发送量小、费用高。对交通和通信条件,推广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

2)群体指导:指导范围相对较广,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双向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利于信息反馈;有利于展开讨论或辩论,达到意见一致;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需要。对推广对象、时间、规模等有一定的要求。例如,成果示范、方法示范、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座谈会、小组讨论、现场参观、科技竞赛、科技信息发布会等。

3)大众传播: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有关的农业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信息信息传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很好的时效性,传播量大、速度快、成本低、单向沟通不利于信息反馈、信息易被遗忘。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文字印刷品媒介和视听设备媒介和网络媒介计算机多媒体媒介等。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以下情况: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预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介绍推广成功经验等。

2、常用群体指导方法。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由小组成员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方法。

2)成果示范:成果示范是指在农业推广技术人员的直接指导下,农业生产者在自己经营的土地上,把经过在当地试验示范取得成功的某项技术成果或综合组装配套技术,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实施,将其优越性和最终成果展示给周围的农民,以引起周围农民的兴趣和采纳激情,并采用适当

的方式鼓励、敦促他们仿效的过程。(制定示范计划、举行示范、示范后总结)

3)方法示范:方法示范是向一个群体或一个小组介绍某项新技术措施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在示范过程中,最好能让每个参加示范的人都有机会操作这项新技术,获得“边看边学,在做中学”的效果。(制定示范计划、举行示范、示范后总结)

4)短期培训:短期培训的目的主要有2种:一种是实用技术的培训,这类培训主要结合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另一种是对农民进行农业基础知识的培训,如“绿色证书”培训也属于短期培训。

5)实地参观:实地参观就是组织农民小组到某一地点考察其本地所没有的农业技术措施或项目。实地参观是一种通过实例进行推广,集讨论、考察、示范于一体的推广方法。其不足之处是费用较高。

3、个别指导的基本形式和应用。

个别指导法主要有农户访问、办公室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等形式。

1)农户访问: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深入到特定农民家中,与户主进行沟通,了解其生产经营管理现状和需求,传递农业创新信息的过程。访问的类型主要有友谊性访问和技术性访问。提高农户访问的效果——访问要有计划有准备、选择好访问对象、做好访问记录等。缺点:费时,投入经费多,受推广人员人数限制不能满足多数农户需求;访问时间有时与农户休息时间冲突。

2)办公室咨询(访问):指推广人员在办公室接受农民的访问(咨询),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或向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资料的推广方法。其特点是:访问者有备而来,效果较佳;有利于建立密切的来往关系;节约推广资源;来访者数量有限;来访时间不定。鼓励农民来访,做好办公室咨询——方便而固定的咨询地点与时间、咨询点环境布置、交谈方式与气氛、来访登记、许诺与回访。

3)信函咨询:目前我国应用较少。主要由于农民文化程度低;推广人员回复信件要占用许多时间,效率低;函件邮寄时间长等。

4)电话咨询:及时、快速、高效。缺点是:电话费用高;受环境限制,不能面对面的沟通。4、农业推广方法选用要领。

根据推广的目的选择推广方法;根据农业技术创新的类型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技术创新采用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推广方法;根据采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及其他特点选择推广方法;根据推广机构的资源条件选择推广方法。

第四章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

1、农业推广组织的特性。

组织既有静态的含义还有动态的含义。静态的含义表示的是一种机构,一种人员和部门的集合形式;动态上是表示一种管理行为,是一种活动。因此,组织具有二重性。作为静态的组织它是动态组织活动的依托,而动态组织活动正是静态组织职能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承,分合统一。1). 组织的外部环境:

指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组织从事各种活动所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组织与外部环境间的关系既表现为社会环境对组织的作用,也表现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包括一般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等)和任务环境(如服务对象、资源供应者、竞争者、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利益代表)。

2). 组织的内部环境:

指组织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的总和,或者组织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组织资源、组织能力、组织文化等因素,也简称为组织的内部条件。

3). 组织的内部结构:

指组织内部的关系网络,是组织内部纵向各层次工作群体、横向各个部门的设置及其关系的总和。组织结构大致包括三个部分:①分工,即横向部门结构;②等级划分,即纵向层次结构,包括权力的层级系统和职责的划分;③协调机制,即整体组织体制,包括制度规则、沟通网络与程序等。4). 组织的运作过程:

组织的运作过程是指组织结构内各个工作单位或人员在执行组织计划、实施组织预定工作活动时的决策和控制过程。

5). 组织的运作表现:

组织的运作表现是指组织呈现的活动结果。也被称为运作绩效,组织的运作表现既涉及单项活动也涉及综合活动的结果。

2、农业推广组织的主要类型。

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

3、中国的政府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回顾: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办过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但国家公办的推广体系始终占主导的地位。

现状:我国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公办部门很多,如农林水系统、科技系统、教育系统、农用物资生产与销售系统、金融信贷系统等。曾经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站为纽带,村农技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的农业服务网络。

农业部系统的推广体系: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经营管理体系

其他推广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农民组织等……

4、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系统: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是农村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合作推广组织。它是以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产前生产资料供给、产后农产品储运销售服务为主要职能,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技术经济合作民间组织。

5、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与职责

农业推广行政管理人员:拟定推广机构内的工作方针和制定推广政策;对推广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编制经费预算;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活动;评估并报告工作成果。

农业推广督导人员:帮助农业推广指导员与推广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之间之间建立良好联系;为农业推广指导员提供信息,帮助其拟定工作计划;提高农业推广指导员的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激励农业推广指导员;评阅推广指导员的工作报告,考核和评估推广指导员。

农业推广技术专家:为农业推广组织提供技术支撑;加工科技信息;培训其他推广人员;提供专业的技术分析报告;举办各种技术推广和问题的研讨会。

农业推广指导员:协助当地政府制定农业政策与计划;拟定各类推广计划;向农民宣传政府的有关政策,并将农民的有关情况向政府报告;协助地方建立农村社会组织,选择并培训义务指导员;向上级机构或其他社会组织争取社会资源,以加强地方的农业推广活动;与其他推广人员保持良

好联系,向上级机构或督导人员反映当地的问题,以调整农业推广的政策和方针;评估地方推广工作成果,并提出年度工作报告。

6、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

知识素质:技术知识、农村生活知识、经济管理知识、推广学知识

技能素质:沟通、调研、项目计划、组织管理

职业道德:热爱本职,服务农民;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勇于探索,勤奋求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7、农业推广人员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内容:人员规划,人员选用,人员培训,人员考评,人员晋升与福利,员工关系与工作条件2)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精神激励法、法律方法。

8、农业推广组织体系建设。

组织体系建设涉及各类组织内部结构的优化、各类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协调、组织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等。

第五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1、农业科技成果的概念。

农业科技人员通过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创造出来并且得到有关部门或社会认可的有用的知识产品的总称。

2、农业科技成果的构成条件

四个工作步骤:选题、论证和方案设计→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示范、推广和生产应用→调查、总结和完善提高

三种创新:新发现;新发明;改进与提高。

两个意义:理论上的学术价值和生产上的实用价值。

一个前提:得到社会的社会认可。

3、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与特点。

1)按成果的性质分类:农业基础性研究成果;农业应用性研究成果;农业开发性研究成果。2)按成果的表现形态分类:①物化类有形科技成果(是技术市场上能够转让、出售的商品);②技术方法类无形科技成果(无物化载体,但可通过各种载体以多种方式加以传播和利用,并进入技术市场,是各种技术承包或技术服务的主要产品)。

4、农业技术推广概念。

“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状况评价

推广度:反映某项成果在特定时间内推广应用程度。推广度=已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

推广率:反映多项技术成果在某一范围内的推广应用程度。推广率=一定范围内已推广的科技项目数/总的可供推广的科技成果项目数。

推广指数:推广指数=×100%

6、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周期性原理。

阶段性:试验示范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时效性:农业科技成果的生命有限,必然会经历衰退期(有形磨损——成果原有优良特性的退化

和丧失;无形磨损——更为优良的成果的产生和投入应用)

交替性:最佳交替点的选择——一般认为是前项成果处于成熟期终点,后项成果成熟期起点或发展期。

7、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

成果的质量(先进性、成熟性、效益性、适应性、实用性);成果转化系统的完善性(成果的产出、鉴定、推广系统);用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认可与需求;农业科技推广的政策与投入保证等。

8、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简答勿展开)

项目推广:即项目计划型推广方式,是相关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项目的形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综合服务: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信息和物质相配套的综合服务。

技术承包:主要是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利用自身的技术专长在农业技术开发的新领域为了试验示范和获取部分经济效益的一种推广方式。它是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有偿服务方式。

技术转让:特定的现有技术在不同法律主体间的转移。

技术入股:指高校或科研单位将通过研究获得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作价按股份的形式投入到生产应用单位,把科研单位的技优势和应用单位的资金、原材料、设备、供销渠道等优势结合在一起,双方共同对新成果进行推广。

技术开发:运用科学研究或实际经验获得的知识,针对实际情况,形成新产品、新装置、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系统和服务,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以及对现有产品、材料、技术、工艺等进行实质性改进而开展党的系统性活动。

公司加农户:通常指涉农的公司企业直接与广大农户建立联系,为其提供公司所生产的有关新产品,并派技术人员指导使用。

民间组织加农户:农民根据需要联合起来,成立各种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及其他各种专业性服务组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

9、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主要问题。

适宜推广的实用技术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用户的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所属推广机构工作效率不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推广方式尚不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状况令人担忧;农技推广队伍的总体素质难以满足推广对象的需求;农技推广的体制不尽合理,政策与制度还存在缺陷等。

10、*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改革与发展对策(补充了解)。

构建政府推广组织和非政府推广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合作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改进推广方式,培育积极的用户系统,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拓展服务领域;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教育、推广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推广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传播的效率;适当增加农技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

第六章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与持续发展

1、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1)、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不容乐观:①企业自主创新的组织结构不够健全。②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的人员不足。③企业投入技术创新的经费短缺(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低)。④企业主导

产品的技术水平较低。⑤产品关键技术依靠外部引进的比例不平衡。

2)、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强于技术创新实施能力和技术创新产出能力。

3)、资金、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的战略、关键技术人员、主要领导的支持、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4)、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5)、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持续发展能力要素维度的水平略高于时间维度的水平,二者都明显高于环境维度的水平。

2、*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问题。(了解)

政府农业技术创新的体制问题;农业技术创新投资与经费问题;农业研发机构与高等院校的科技科学发展问题;农业科技企业发展问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问题;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农户与农民组织作用发挥问题等。

3、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与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

1)、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重视环境维度因素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2)、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绿色管理,努力提升时间维度的水平;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制度创新;

4)、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并且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均衡发展;5)、发挥政府职能,改善企业技术创新与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七章农业推广投资(了解)

1、农业推广机构资金来源与投入模式的演变。

(1)非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不断上升。(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多元化进程比农业科研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慢。(3)政府和私人部门对农业推广的投资领域有明显的划分。(4)运作机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2、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新增总产量:=单位面积增产量×有效推广面积

新增纯收益:=新增总产值—科研费—推广费—新增生产费

科技投资收益率:=新增纯收益/(科研费+推广费+新增生产费)

当新增生产费为负值(即节约了生产费)时,=(新增纯收益+节约生产费/(科研费+推广费)

科研费用收益率:=新增纯收益×科研单位份额系数/科研费

推广费用收益率:=新增纯收益×推广单位份额系数/推广费

推广度:=已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

农民得益率:=新增纯收益×生产单位份额系数/新增生产费

3、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

总量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农技推广投资在19年内总体趋势是递增。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的比重总的趋势是在不断提高。政府农技推广投资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19年来一直徘徊在0.22%~0.36%之间。

结构分析: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丰收计划项目投入、农林牧渔业总

产值与财政农业科技推广支出之间的关系

效益分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推广工作在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中的作用,推广活动对技术采用与扩散的影响。

4、农业推广投资制度改革。

农业推广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政府投资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并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应不断增加;结构分权和财政分权是未来改革的核心内容;推广组织与推广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是改革的基本方向;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应侧重于不同的推广项目;政府投资项目要落实投资决策人目标责任制,重视目标团体的参与,完善可行性论证、项目监测与评估制度。

政策选择:适当增加政府农业推广投资总量,改善投资结构;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推广组织与投融资机制;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技推广部门兴办经济实体;改进推广方式,完善农业技术市场,拓展服务领域,让农民逐渐成为推广活动的主体;建立国家级农业推广与技术创新协调机构。

附资料中论述题

(1)表2可以看出:

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4 分)

(2)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_____原因:(3分)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3)启示:(4分)根据采用时间早晚,可以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并加以命名,即:“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考虑落后者,因为他们开始采用时,这项创新可能面临淘汰。

2、请联系实际谈谈应如何灵活应用农业推广程序。

(1)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服务、推广、评价等七个步

骤。(2分)

(2)应用:农业推广程序中,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的三个基本程序。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试验、示范、推广”这一基本顺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由于技术、环境、对象等的差异性,有很多情况需要灵活掌握,不应生搬硬套。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推广程序:(2 分)

①、同一自然条件下,由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的不同,某项新技术已在发达地区大面积推广开来,而欠发达地区尚未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农民到发达地区参观,运用示范等各种推广手段直接进行推广。

②、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先进经验等,推广部门在及时总结关键技术要点的同时,采用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大力宣传,不必进行试验、示范就可以在同类地区直接大力推广。

③、科研部门在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下培育的某些新品种等成果,由于在本地进行了多年多点试验和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就可直接进入推广领域,不必重复试验。

④、由于科研单位研究的某项技术就是针对某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的,当研究成功后,就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⑤、由于综合组装的技术多数是在当地进行多年摸索的单学科的各项技术或是正在推广应用的技术,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所以组装起来后不必进行试验、示范就可以推广,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6分。

综上所述,农业推广程序在推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推广工作的步骤和指南,

不但要求每个推广人员必须掌握,而且还要求推广人员根据项目的性质及当地自然条件和经

济条件灵活运用好推广程序。(1 分)__

3、联系某项农业科技成果在某地区推广的实际,论述促进该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思路与做法。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1)项目推广;(2)示范辐射;(3)技术与信息咨询;

(4)技术承包;(5)经营服务;(6)技术转让;(7)技术入股;(8)技术开发;(9)公司加农户;(10)民间组织加农户

4、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对我国的农业推广组织管理进行改革。

A 应用信息管理强化农业推广的咨询服务功能;

B 应用知识管理创建学习型的农业推广组织;

C 实行企业化管理创建示范农场和高新技术园区;

D 依靠可持续发展管理完成政府赋予农业推广部门的公益性任务(1分)结合实际展开论述

5.试述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的原则。

答:选择推广项目时要以符合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并能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以下四个条件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考察和筛选,以确定推广项目。(1)技术先进性,是指在技术性能、技术经济指标诸方面,新成果比原有技术更优越。(2)经济合理性,是指新成果产出与投入的比值高,推广新成果能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3)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业科技成果对某一生态环境条件的适合性,它是由农业区域性特点决定的。(4)生产可行性,是指新成果不仅能解决生产上的某些问题,而且应与推广区域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适应。

6.试述成果示范的方法。

答:(1)示范前制定好示范计划。具体做好下列工作:①确定示范应解决的问题和应实现的目标;

②收集与采用新措施相关的全面信息;③寻求推广对象和地方领导的帮助,选择有代表性的示范户;④选择示范地块,使人们易于去该地参观;⑤制定一项全面的工作计划,分解每一个工作步骤,并将各项责任落实到人;⑥访问示范农户,以确信他们了解示范的目的并懂得如何进行示范。(2)示范期间。其工作如下:①寻求当地领导和农民的参与、合作;②经常去示范现场观察示范结果;③利用示范地点举行会议,组织参观,鼓励示范农民讲解示范过程;④对示范区和非示范区的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进行结果比较;⑤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宣传示范结果。(3)示范后总结。①评价示范过程和示范结果;②为感兴趣的服务对象继续提供培训和信息咨询。

第二部分系统复习

1. 农业推广:狭义: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结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 狭义农业推广以“技术指导”为主要手段,广义以“教育”为主要手段,现代农业推广以“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主要手段

3. 农业推广的基本性质始终属于教育范畴

4. 农业推广的根本目标:发展生产力和培养农民的个人能力与素质

5. 农业推广的最终目的:提高农业推广工作的效率

6. 农业推广沟通要素:1.沟通主体 2.沟通客体 3.沟通渠道 4.沟通媒介

7.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8. 农业创新: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的统称

9. 创新过程:1.认识阶段 2.兴趣阶段 3.评价阶段 4.试验阶段 5.采用(或放弃)阶段

10. 创新采用者分类:1.创新者 2.早期采用者 3.早期多数 4.晚期多数 5.落后者

11. 农业创新扩散方式:1.传习式(世袭式) 2.接力式(单线式) 3.波浪式(辐射式) 4.跳跃式(飞跃式)

12. 农业创新S形扩散曲线可用数学模型表示

13. 农业推广4个时期:1.试验示范期(从创新引进到试验示范) 2.发展期(试验示范结束到推广面积数量逐渐增加到最大时) 3.成熟期(稳定到衰退) 4.衰退期

14. 有形磨损:虽未被取代,但某项创新的优良特性因使用年限的增加逐渐丧失,从而失去使用价值,例如优良品种混杂退化,种性退化或某种优良特性如抗病性的丧失等均属有形磨损

15. 防止有形磨损:注意保护产品品质,保持产品优良特性,对新品种要健全繁育体系,提纯复壮

16. 农业推广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 2.试验示范原则 3.智力开发原则 4.合作推广原则 5.服务配套原则 6.综合效益原则

17. 灵活应用试验示范推广:1.同一地区因思想观念的不同,有地区试用有地区仍未开始,可以组织农民参观,运用示范等各种推广手段进行推广 2.农民亲身实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部门不需要试验示范了 3.科研部门在基地实验并且适应某地的条件,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不用重复试验 4.科研部门针对某地主要问题研究成功后可直接推广

18. 集体指导法特点: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流动,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或辩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特殊需求

19. 小组讨论法适用情况:1.改变参加者观点 2.激发参加者的合作精神 3.培养参加者责任感 4.提高参加者的合作精神 5.发现和鼓励富有潜力的领导者 6.对某个问题或看法做出一致的决定

20.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21. 推广实验基本原则:1.重复原则 2.随机原则 3.局部控制原则

22. 方法示范:指在推广过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向农民演示某种技能的一种方法

23. 方法示范优点:1.有利于将新技术介绍给农民,农民可以在现场看到,听到,问到,做到,所以容易引发农民效仿 2.通过方法示范可以培养头脑和操作技术较为灵活的人才 3.方法示范是一项成本较低的方法

24. 农业技术服务:农业承包服务,技术咨询服务,技术经营服务,技术市场服务

25. 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1.普及性 2.实用性 3.实践性 4.时效性 5.推广教育场所,形式,手段的多样性 6.农业推广教育的综合性

26. 项目确定程序:项目的申请,可行性分析研究和项目的评估,立项,初步设计等

27.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三级效益特性与分配:1.三级效益有严格顺序性进行,技术效益——产品效益——经济效益的顺序进行 2.三级效益代表三种性质不同的归属范畴。一级效益属科技工作范畴二级效益属生产范畴三级效益属经济工作范畴 3.三级效益的分配不同。一级科技转化部门获得,二三级属采用者或采用部门获得

28. 推广率:是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指推广的科技成果数占总成果数的百分比推广率=(已推广的科技成果数/总的成果项数)*100%

29. 凡一项农业应用技术成果的推广度等于或超过20%则判定该项技术成果已推广。凡一项农业管理技术的推广度等于或超过50%,则判定该项软科学厂家成果已被推广

30. 提高技术上限:1.通过农业科学研究获得最高产量的技术措施 2.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和改良土壤,改善作物生长条件 3.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 4.有效的推广服务

31.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特性:1.协会的互益性 2.协会同类的相聚性 3.协会的民间性,表现为农民自愿参与性 4.协会的非盈利性,表现为协会的建立是以会员间相互利益性为出发点的

32. 农业推广人员职业道德:1.热爱本职,服务农民 2.深入基层,联系群众 3.勇于探索,勤奋求知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 5.谦虚真诚,合作共事

33. 农业技术职务(职称)分为: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技术员及农民技术员

34. 农推工作评价方式:1.自检评价 2.项目的反应评价 3.行家评价 4.专家评价

35. 农业推广方法三大类: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简答题复习部分]

1. 农业推广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

1) 内容:

i. 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

ii. 广义农业推广涵义:是狭义推广的拓展和进步,其内涵既包括狭义推广的产中技术指导,又包括产前咨询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还包括教育培训农民和组织农民经营。

iii. 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利用现代化传播媒媒介为手段,将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和农业三态效益全面提高的一种专门活动。

2) 地位:

农业推广、农业研究、农业教育三大支柱,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同等重要!

3) 作用:

是农业科技成果质的再完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2. 农业推广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

1) 性质:农业推广的性质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教育,是农村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单纯的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2) 任务:

(1)揭示农民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过程中行为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研究总结各国农业推广产生与发展历史;

(3)研究探讨农业推广机构;(4)研究探讨有效的农业

3) 研究对象:

农业推广学理论部分包括:农业创新的传播扩散原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民行为特点转变原理;农业推广学的产生与发展史;农业推广与外部环境关系;社区发展理论;农业推广学研究方法

农业推广技能部分包括:推广的程序与方式、方法;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经营服务;写作与讲演;计划的管理与评价;推广人员管理与培训;农业推广教育

3. 不同时期农业推广的特点、特征?

4. 国内外农业推广的著名人物和主要贡献?

5. 现代农业推广---推什么、怎样推、谁来推 ?

6.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科学必须具有新的发现和学术价值;技术必须具备发明创新和应用价值

联系:科学的使命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最后形成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形式及发展规律。技术的社会职能是基于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已知的科学知识,经过试验研究,开发出的能够支配、改造和利用自然客观事物的途径、方法和技能。

7. 农业科技成果的内涵及属性?

内涵: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既包含有认识自然的理论知识,又含有支配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方法。

属性:科技成果的社会属性;科技成果的自然属性;科技成果的商品属性;科技成果的阶级属性8. 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和各自的特点?

基础性研究成果:其成果一般是将通过观测、实验等手段所获得新发现的特征、运动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并通过实践验证后而形成 .与农业推广无关!

应用性研究成果:这类成果既蕴涵有认识自然的成分,又具有改造自然的潜在功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起着十分重要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开发性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解决应用成果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和生产条件下推广应用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结合具体情况对应用成果的某些技术指标或性状,通过调试、试验,最后加以改进和提高,或根据多项应用成果核心创新成分、组装配套成综合技术,实现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度协调和统一,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9. 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质量的标准有哪几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定量评价指标;国家科技进步奖定量评价指标;国家科技进步奖定量评价指标;国家科技进步奖定量评价指标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分为哪两个大阶段?

突破性转化阶段;飞跃性转化阶段

11. 我国现行的几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缺点?

(1)科、教、推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市场经济、知识产权、源头枯竭等

发展前景:符合规律,整合后仍然发挥作用。

(2)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园的运行机制:由于农业科技园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良好,按市场机制运作,与市场经济体制有着良好的适应性,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3)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程度愈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也越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自给,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联产承包负责制条件下的小规模经营,成本高,品质差,效益低,甚至增产不增收。走产业化、规模化的路子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4)以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为平台的运行机制:可以实现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充分发挥体系的“吸纳”和“辐射”作用,推动中央和地方条块结合,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的协作,推动体系对现有条件和资源的整合利用,推动产业技术体系与科技推广体系的衔接以及不同体系新成果的示范带动作用。

12. 什么是技术上限?经济上限?两者的关系?

技术的产量上限:是指某项技术成果在最佳环境条件和管理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所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因实现最佳措施的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一定最高。

技术的经济上限:指某项技术成果应用后,单位面积所获得的最高纯收入(利润)。它一般在高产基础上出现,但不一定出现在最高产量阶段。

技术上限与经济上限的关系:技术成果的产品(产量)上限与经济上限的不一致性,主要受生物生产内在规律和资源利用中报酬递减规律的双层制约

13. 推广实践中引种应注意哪些问题?

农业科技成果在应用推广阶段,对应用技术成果的选择及推广规模的大小,各类成果在一个地区应用比例问题,仍然会给生态效益造成巨大影响。

要掌握和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当前与长远,单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避免单一化、维护和改善业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

14.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15. 创新的基本概念?

就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16. 四种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的优点?缺点?

1)传习式扩散方式适于:传统农业技术,因而在原始农业社会最为普遍。

特点:扩散后的创新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或有微小的变化。

2)接力式扩散方式适于:秘方、工艺类创新技术。例如:云南白药,酿造等。可利用其特点发展民族工业。

缺点:原始创新易丢失和磨损。

3)波浪式扩散方式适于: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生态区域性较强的创新技术成果。

特点:辐射力与距科技成果中心的距离成反比。

4)跳跃式扩散方式适于: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小,适应性较强的创新技术成果。

特点:广适性、通用性

17. 采用者分为哪几种类型,不同类型采用者对农业创新采用过程有何规律?

创新采用者的分类:创新采用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18. 何为农业创新的扩散?S扩散曲线如何应用?

农业创新的扩散: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S扩散曲线应用:根据交替性规律,推广工作者应该不失时机地、积极地引进、开发和储备新的项目,保证创新交替的连续和发展;选择适当的交替点,既要使前一项创新充分发挥其效益,又要使后一项创新及时进入大面积应用阶段(无断桥)。

19. 农业科技成果衰退的原因?

(1) 无形磨损---更新技术掩蔽;(2) 有形磨损 ---自身优点丧失;(3) 政策性磨损; (4) 价格磨损;(5) 人为磨损---实施不到位

20. 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

1、经营条件和规模;

2、农业创新技术质量;

3、农民自身因素;

4、其他社会文化、政治因素

21. 动机和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工作中怎样应用?

22. 参与式推广和行政干预式推广的优缺点?

23. 农民行为改变经历哪三个过程?

(1)解冻期(醒悟)

(2)变化期(认同和模仿)

(3)冻结期(内在化、习惯)

24. 农民行为改变有哪几种途径?

1) 强制使用权力----行政干预

2) 交换、提供条件

3) 咨询、提供服务

4) 提高知识水平

5) 操纵(实施人要对行为后果负责)

6) 改变农村的社会、经济机构

7) 培养义务领袖

25.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在农业推广上如何应用?

26. 行政干预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 、不能与国家法律相悖

2 、要与农民生产经营目标相一致

3、干预要在科学决策基础之上

4、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5 、符合当地的生产和生态条件

27. 农业推广试验与科研实验有何异同?

28. 试验误差分为哪两种、如何控制?

系统误差:选用正确试验方法,严格按照实验步骤及标准进行试验

随机误差:进行重复试验

29. 试验设计应遵循哪四个原则?

1)重复的原则2)随机的原则3)局部控制的原则4)唯一差异的原则

30. 水平设计应遵循哪三个原则?

居中性;等距性;可比性

31. 成果示范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步骤?

步骤: 1.制订示范计划;2.示范场所的确定;3.创建高质量示范样板;4.观察记载;5.组织观摩

意义:第一:成果示范一般情况下优于当地原有使用技术。而示范点设在拟推广区的生态、生产环境中;第二:成果示范不是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式技术传授 .效仿者不仅可以看到最终结果的优越性,通过参观、交流还可以了解到示范技术的基本操作过程,便于分析判断成功的把握性,采纳的欲望容易被激发。

32. 如何做好方法示范?

1.短时、准确;2.操作为主,讲解为辅;3.农民亲自操作

33. 选择农业推广项目的原则?

1. 项目技术的先进性:(1)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生态效益好。(2)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经济、社会效益。

2. 项目技术的成熟性;

3. 技术的适应性;

4. 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

5. 生产者易于接受 (体现在两个方面);

6. 要与国家技术政策和大政方针一致

34. 选择农业推广项目的主要依据?

国家需要;市场需要;农民需要;专家的意见

35. 农业推广项目可行性报告分那几个部分?

(1)推广该项目的目的、意义、依据、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立项的特色和创新,及项目的内容简介;

(2)项目技术可行性分析;(3)市场预测;

(4)预计项目完成后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推广项目的推广范围、规模和年限(项目计划进度安排),及其推广措施等;

(6)预计的推广经费及用款计划;

(7)成果或产品鉴定证书(指成果持有单位完成成果后的最终成果结论);

(8)单位的合作协议等

36. 农业推广项目的立项程序?

1、项目的评估、论证;

2、签订项目合同;

3、扩初设计(实施方案)

37. 农业推广项目的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1)检查监督的内容:

①项目计划方案落实情况,(包括项目推广范围、规模、组织管理措施、推广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落实及承担项目的各部门间协作情况等)。

②检查项目试验、示范田建立情况。(检查试验示范安排是否符合方案设计要求,各项技术措施落实,田间技术档案建立情况等)。

③推广效果进行评估。(即对技术措施实施后的效果检验,预测能否实现项目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2)监督检查方法:

①定期报告制度;②组织项目联查。

38. 农业推广项目的报奖程序?

根据有关规定,科技成果奖励实行归口管理。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推广成果,由项目主持单位会同参加单位协商一致后,按上述规定上报请奖。但其中部分推广成果是一个单位单独完成的,并可在生产上单独应用的,经协作项目主持单位同意后,也可以单独向归口部门报奖。

39. 农业推广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目的:评价可以透视整个推广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评价,从项目的预期目标、组织功能、推广方法、方式,项目管理,信息服务和社会效果等方面评定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有利于增强项目工作参与者、执行者和决策者的责任感。以利于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和效果。

作用:1、为决策者进一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2、为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计划修正提供依据;3、为实施方案的正确性提供改进措施;4、为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提供经验和教训

40. 农业推广评价的目的原则?

1、综合效益的原则;

2、实事求是的原则;

3、资料可比的原则;

4、因地制宜的原则

41. 农业推广评价的哪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推广项目决策的评价;(二)对农业推广目标的评价;(三)对规划、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四) 对农业推广效益的评价;(五) 对推广项目实施结果的评价

42. 什么是推广度?推广率?

1、推广度== 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2、推广率(转化率)== 已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总的成果项数×100%

43. 请写出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某指标提高率和降低率的计算通式,并会应用!

提高率(IRi)===( Yi ÷ Xi--1 )×100%

yi 代表新技术第i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

Xi 代表旧技术第i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以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

降低率(DRi)===( 1---Yi ÷ Xi )×100%

yi 代表新技术第i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

Xi 代表旧技术第i个指标的具体数量,它可以是绝对值,也可是相对值。

44. 什么是新项目推广的经济临界点?

45. 农业推广写作文体的分类

推广论文类、科技合同(协议)类、推广报告类、宣传应用类

46. 农业推广论文多式型结构特点

以试验结果为内容,技术性较强的研究论文经常采用这种格式:

标题(确切、精炼、鲜明、简洁、概括文章精髓)

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及通信方式

摘要

关键词

前言

正文(前言1材料和方法;2结果与分析;3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7. 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原则

(1)朴实通俗的原则(2)深入浅出的原则(3)科学规范的原则(4)实事求是的原则

48. 信息的特性

1)信息的价值性2)信息的时效性3)信息的可传递性4)信息的依附性

5)信息的可塑性。信息可以压缩、扩充和叠加;信息的形态可互相转换;信息有可能产生变形和失真;6)信息的贬值与污染。

49. 农业推广信息的作用

1)是引起农民行为改变的诱因;2) 是农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3) 是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命脉;4) 是农业各部门相互联系的纽带。

50. 农业信息的来源

1)农业科技图书;2)农业科技期刊;3)农业内部资料(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农业科技成果汇编或选编;农业科技会议资料;国外农业研究水平动向综述;出国参观考察报告;外籍学者来华讲座);4)农业技术标准资料;5)农业技术档案资料(如科研规划、计划、技术方案、任务书、协议书、技术指标、审批文件、图表、试验原始记录等);6)农用生产资料样品说明书;

7)专利文献.包括专利申请书、说明书、文摘、分类、索引、刊物等。;8)信息中心

51. 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

1)信息源 2)传播者 3)传播媒介 4)受传者

52. 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四种类型

1)多向主动信息传播2)单向主动信息传播3)多向被动信息传播4)单向被动信息传播

53. 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1)普及性 2)实用性 3)实践性 4)时效性

54. 农业推广教育的教学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启发性原则;4)因人施教原则;5)知识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原则

55. 农业推广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1)群体教学法 a.集体教学法 b.示范教学法(技术示范教效果示范) c.鼓励教学法d.现场参观教学法(通过实例进行推广的重要教学方法)

2)个别教学法

56. 农业技术培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对农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的能力(2)使用辅助教学设备的能力

(3)安排和组织教学的能力(4)保存记录和写报告的能力

57. 农业推广人员培训的方式

1)职前培训。职前培训是指对准备专门从事推广工作人员进行就业前的职业教育。

按工作性质分为3种类别:(1)管理领导类(2)技术专家类(3)一般推广人员类 2)在职培训。据时间长短分为三种类型:短期(1~3个月)中期(半年)长期(一年)按内容可分为2类:(1)系统培训(2)专题培训

58. 《莫里哀法》、《哈奇法》、《史密斯---利弗法》、《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推广规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颁布时间及其主要内容。

答:1862年2月,林肯总统签署了《莫里哀法》《Morrill Act of 1862》(亦称赠地学院法)。该法规定,拨给各州一定面积的联邦公有土地拍卖,以筹集资金。每州至少成立一所开设农业和机械课程的州立学院。

1877年,美国国会通过《哈奇法》(《Hatch Act of 1877》),即《哈奇试验站法》。该法规定:为了获取和传播农业技术和信息、促进农业科学研究,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拨款,建立州农业试验站,试验站属农业部、州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共同领导,以农学院为主的农业科研机构。

1890年,美国各大学成立了“推广教育协会”。

1914年5月8日,美国总统W?威尔逊签署了《史密斯---利弗法》,(该法也称为合作推广法)。该法奠定了美国农业推广的基石。时至今日,《史密斯—利弗法》仍然是美国合作农业推广体系赖以生存的法律基础。

1948年7月日本颁布《农业改良助长法》。

我国的第一部农业推广法规《农业推广规程》是在1929年被正式核准和公布实施的。

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正式颁布实施。

59. 绿箱、蓝箱和黄箱政策的内涵

绿箱政策:指那些对生产和贸易没有扭曲或者影响很小的措施。农业协定规定了两条基本标准:

1)该项支持应当是通过政府公共财政提供的(包括政府减免税收),而不是来自消费者的转移。这是因为消费者转移意味着价格扭曲和贸易扭曲。

2)该支持不能具有或产生与价格支持相同的效果,因为价格支持具有直接的贸易扭曲效果。

黄箱政策:WTO《农业协定》将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称为“黄箱”政策,要求各成员对他们进行削减。主要包括以下政策措施:1)价格支持2)营销贷款3)按产品种植面积补贴4)牲畜数量补贴5)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6)对贷款的补贴

蓝箱措施:价格支持的特例,是指在实行价格补贴时,以农民控制生产数量为前提。“蓝箱”政策措施可以免于削减义务,但它必须满足下列要求之一: 1)是按固定面积或产量提供的补贴。2)享受补贴的产品数量不超过基期(1986-1988年)平均水平的85%。3)按固定牲畜头数所提供的补贴。“蓝箱”政策措施现在只有欧盟使用。

非歧视原则是WTO 的基石和核心。非歧视原则包括: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互惠待遇、国民待遇

60. 目前我国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1998年10月14日中共十五届三中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制定了我国到2010年建设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实现跨世纪目标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1)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

2)长期稳定的农村基本政策;

3)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4)实施科教兴农计划;5)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7)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8)实现计划生育国策;9)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0)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61. 农业推广的程序

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服务、推广、评价

62. 我国农业推广的主要方式

1)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基本推广方式

(1)项目与示范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特征表现:计划性、强制性、无偿性)

(2)技术与信息咨询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式

(3)科技产品经营与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推广方式(4)技术承包的推广方式

2)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推广方式

(1)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的推广方式(2)技术入股型推广方式

(3)技术转让型推广方式

3)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推广方式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农业推广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狭义农业推广是_________ 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农业推广是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 3、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人们(传播过程),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知识、技能和正确观念,以便有效地禾U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 4、农业推广_________ 通等方式组织与教育农民增进知识,改变态度,提高技能,不但使农民采用和传播农业新技 术,而且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以改变其生产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智力与自我决策能力,从而实现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________ 5、农业技术推广是_________ 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6农业技术: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二、填空: 1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界把农业推广分为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和现代农业推广 三个方面。 2、教育推广产生于英国、而发展于美国、然后普及到全世界 _____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许多国家在农业方面设有推广部门,而在其它方面则没有? 1、农业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规模小,不能雇佣推广员; 2、国家研究部门主要搞研究,经费来自农产品税。 3、农民有用的知识量的迅速增加也需要建立农业推广体系 2、给农业推广下个准确的定义很难。 第一,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所造成的误差。_ 第二,不同国家的政治及其传统所造成的误差。如西方发达国家推广沟通强调双向性”,而中国的推广则习惯于官方机构自上而下”。 第三,农业推广常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所设定的 推广目标不同。 3、农业推广应从那些方面进行界定? 第一、农业推广是由机构部署的一种有组织的职业活动。第二、农业推广对象一一农民的职 能及其需要的变化。第三、农业推广目标第四、农业推广手段和方法第五、农业推广的理论指导4、农业推广分为几种类型?各适应的条件和采取的手段有什么不同? 即狭义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和现代农业推广。 从以上农业推广三种不同的涵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狭义农业推广是一个国家处于传统农业 阶段,农业商品生产不发达,以技术指导”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推广;广义农业推广是一个国 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农业商品生产比较发达,以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推广是一个国家已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商品生产高度发展,以信息和咨 询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推广。 5、为什么我们对农业推广的教育性认识不足?如何正确认识农业推广的教育性? 一是由于我国农业推广受传统封建社会的劝农” 督导”的影响,加上长期推行政府指令和 计划为主的政策,把农业推广工作看成主要是行政工作。二是由于我国农业推广工作长期以

农业推广学——简答题

简答题(自考班) 1.简述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1) 2.简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特点。 3.简要回答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简述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3) 3.进步农民策略理论的缺陷有哪些? 4.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简述农业推广的原则(农业推广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4.简述农业推广过程一般程序及应用。 4.简述农业推广项目准备工作的程序。(5) 4.农业推广项目的主要来源有哪四个方面?(5) 4.简述选择推广项目应遵循的原则。(5) 5.简述组织结构的主要内容。(6) 5.简述有效组织设计特征。(6) 5.简述农业推广组织的职能。(6) 5.农业推广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 6.简述农业推广计划的特点。(5) 6.简述农业推广计划制定的原则。(5) 6.试述制定农业推广计划的方法。(5) 6.农业推广计划的执行和实施中应着重抓好哪几个环节?(5) 6.简述农业推广计划验收方式。(5) 7.简要回答农民学习的特点(简述农业推广教育对象的学习特点)。(2) 7.简述贫困地区农民的心理背景。(2) 7.简述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一般心理过程。(2) 7.简述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7.简述农业推广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8.简要回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基本模式。(8) 8.衡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状况的指标体系有哪些?(8) 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哪些?(8) 8.简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8) 8.简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8) 8.农业开发研究包括哪些方面?(8) 9.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主要有哪些方面?(7) 9.简述农业推广人员的地位。(7) 9.简述农业推广人员的作用。(7)

(全新整理)4月全国自考农业推广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1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业推广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业推广框架理论中,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就是( ) A .目标团体系统 B .农村居民所处的生存环境 C .推广服务系统 D .推广人员所处的生存环境 2.农业推广程序的基本步骤是( ) A .项目选择、试验和推广 B .项目选择、示范和推广 C .项目选择、培训和推广 D .试验、示范和推广 3.下列关于农业推广的目标体系“微观三级经验层次”的划分,正确的是( ) A .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和工作目标 B .基本目标、总目标和一般目标 C .基本目标、分目标和工作目标 D .基本目标、子目标和教育目标 4.推广指数=( ) A .应推广规模实际推广规模 B .%100?总的成果项数已推广的科技成果项数 C .推广度推广率? D . 成果使用年限 推广度 5.农业推广教育的对象是( ) A .农民行为 B .农民 C .普及学校学生 D .乡村农业推广人员 6.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农业发展上办的一件实事是( ) A .成立农业大学 B .兴办农业学堂 C .开设农业推广课程 D .制定农业推广法案 7.推广项目年经济效益除以参加推广的人数是( ) A .年经济效益 B .推广年人均效益 C .推广成效率 D .推广直接效益 8.农业推广人员准确的界定是( ) A .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 B .从事推广工作的专职人员

农业推广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狭义农业推广: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并且在生产中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2.广义农业推广:是指除单纯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培养农民义务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 3.农业推广:是在改进耕作方法和技术,增加产品效益和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提高农村社会教育水平,主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农民的一种服务和体系。 4.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5.农业技术: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 第二章 1.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是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2.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3.沟通:它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的运用媒体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即指在社会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兴趣,情感爱好和知识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4.沟通主体:指承担信息交流的个人,团体及组织。 5.沟通客体:沟通的信息内容。 6.沟通渠道:是指传送和接受农业信息的道路和途径。 7.沟通媒介:指沟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 8.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渠道所进行沟通。 9.非正式沟通:是指非组织系统所进行的信息交流如农技员和农民的私下交换意见,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 10.语言沟通: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为语言沟通 11.非语言沟通: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的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12.个人沟通:个人沟通指个人之间直接面对面或通过个人媒介进行的沟通。 13.大众沟通: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的沟通。 14.信息沟通:指以交流信息为主要目的的沟通。 15.心理沟通;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交流,包括感情,意志,兴趣等的交流。 第三章 1.行为:人们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2.动机: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活动的念头和想法 3.优势动机:最强烈而又稳定的动机叫优势动机。 4.行为改变:是指行为变革者通过对人的行为研究,利用不同的外加手段,达到引导,优化人的行为的目的,基本内容是对行为的强化,弱化和方向引导。 5.行为从众:指个人在集体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感受到集体的“压力”,而在意见,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集体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随大流形式。 6.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规范 I、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推广学是专门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和方法,并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科学。与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行为学以及农学等许多自然科学关系密切。它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农学、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专业的选修课程。农业推广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农业推广,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推广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改变推广对象行为,促进农业创新扩散,满足推广对象需要,解决推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H、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 1能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包括农业的创新扩散、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心理、推广行为、推广沟通、推广教育和推广组织等。 2理解农业推广的方式与方法,包括集体指导方法、个别指导方法和大众传媒方法等。 3掌握过硬的推广实践技能,如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经营服务、语言与演讲和推广工作评价等。 4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农业推广理论、方法与技能,将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及新信息推广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农业和农民。 皿、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 2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3理解农业推广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4掌握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1.2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模式 一、我国古代的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一词的起源。

农业推广学试题二

农业推广学试题(二) 一、选择填空。(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古代农业推广以( )为主。 A、行政督导 B、民间互助 C、朝廷拨款 D、民间结社 2、农业创新指农业领域内各方面的( )。 A、新材料、新化肥、新机械、新技术的总称 B、新市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新知识、新信息的总称 C、新成果、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的统称 D、科技成果 3、造成农业创新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 A、各种“磨损” B、推广方法不当 C、市场变化 D、推广体系不健全 4、科技成果转化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节本增效指( )。 A、节省成本即增加了效益 B、既增加单位产量又节省了成本 C、节省了成本同时主要增加了生态效益 D、节省了成本同时主要增加了社会效益 5、情感是人的一种重要的( )。 A、心理过程 B、个性倾向性 C、个性心理特征 C、行为 6、农民群体行为的参与性改变方式适用于( )。 A、文化、科技、组织水平较低下的群体 B、整体素质较高、组织工作较好的群体 C、对推广人员信任度高的群体 D、经济条件好的群体 7、目光语和体态语属于( )。 A、非语言沟通中的无声沟通 B、辅助性言语沟通 C、类语言沟通 D、有声沟通 8、农业推广体系是( )。 A、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体 B、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的总体; C、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的总称 D、农业推广机构的设置方式 9、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结构指( )。 A、个体和群体素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 B、农业推广人员个体素质诸要素的结合方式

C、一个推广单位人员群体的素质诸要素结合方式 D、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方式 10、下列三项选择中( )项属于灵活运用推广程序的情况 A、资金充足时、某项新技术可在发达地区直接推广 B、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实用技术与先进经验,经 宣传可在同类地区直接推广 C、当地科研单位经审定的新品种 D、农业推广体系健全 11、下列中( )是联产提成,定产定酬和联效联质三种技术 承包类型合同的要点之一。 A、承包方的责任 B、订立产量指标 C、如何测定实际产量 D、三大效益指标 12、为引起农民重视与注意,运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反复 传播适合当地的科技信息,一般适合( )。 A、感兴趣阶段 B、初始阶段 C、准备试用阶段 D、推广阶段 13、( )是成果示范的基本要求之一。 A、示范目标必须与农民利益和社会利益两者都一致 B、农民亲自操作 C、操作为主讲解为辅 D、示范对象的经济条件好 14、可行性论证是农业推广文体中( )的一种。 A、应用文 B、论文类 C、报告类 D、科普与综述 15、科技广告的写作要点是( )。 A、时效性与简洁性 B、形象性与真实性 C、科学性与真实性 D、形象性与简明性 参考答案 答: 1、A 2、C 3、A 4、A 5、A 6、B 7、A 8、A 9、A 10、B 11、C 12、B 13、A 14、C 15、C 二、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30 分) 1、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第二大特点是( )与( )、( )归入政府的不同部门管理。 2、在 S 型扩散曲线中,最重要的指标是( )、( ) 和( )。 3、技术的经济上限指某项技术成果应用后,单位面积所获得的( )。 4、农民心理定势的重要类型之一——刻板效应指( ),包括( )。 5、需要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引发( ),( )支配( )。

自考农业推广学章节复习要点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农业推广简史 (4) 第三章农业推广学的基本理论 (5) 第四章农业推广程序和原则 (8) 第五章农业推广组织 (10) 第六章农业推广计划 (12) 第七章农业推广教育 (15) 第八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7) 第九章农业推广人员 (20) 第十章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 (22) 第十一章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27) 【使用说明】选择题中加粗部分为参考答案;名词及问答题中有加粗的为近10年考过的题目,要重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推广是()。 A.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技术咨询活动 B.一种发展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技术宣传活动 C.一种发展农村经济的农村社会教育和咨询活动 D.一种发展物质、技术推销活动 2.狭义的农业推广,其工作业务范围大都以()。 A.畜牧业为主 B.种植业为主 C.林业为主 D.畜牧业和林业为主 3.广义的农业推广重点强调的是()为主 A.农村社会教育 B.种植业的发展 C.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畜牧业和林业 4.广义农业推广强调()。 A.种植业生产 B.教育过程 C.信息传播 D.采用技术 5.进行“手、脑、身、心”四健教育的主要对象是() A.成年农民 B.农村青少年 C.农村妇女 D.农村老年人 6.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更侧重于() A.新技术的传授 B.信息传播 C.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D.资源的利用 7.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 A.农民的数量 B.农民的需要 C.农民的素质 D.农业生产水平 8.农业推广是一种特殊的农村社会教育活动,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 A.国家的需要 B.农民的需要 C.社会的需要 D.农业的需要 9.农业推广在农业发展中的社会功能之一是() A.中介作用 B.科技成果的研究 C.科技成果的评价 D.科技成果的管理 10.农业推广的根本目的在于() A.提高产量 B.增加收入 C.采用新技术 D.发展生产力 11.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 A.农民 B.农民行为 C.科技成果 D.推广机构 12.农业推广学科是()。 A.经济学科 B.技术学科 C.社会学科 D.行为学科 13.农业推广学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 A.美国形成 B.前苏联形成 C.英国形成 D.中国形成 14.关于农业推广学的性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是行为科学的一种 B.具有边缘性学科特性 C.具有单独的学科归属 D.属于农村社会科学的范畴 15.媒介是()中一个常用的概念。 A.教育学 B.经济学 C.社会学 D.传播学 16.“推广”一词的提出始于()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17.国外使用“农业推广”一词最早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18.关于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特点、规律 B.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C.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扩散-接受”的形式、特点和规律 D.科技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民行为变革的特点和规律 19.公共关系指导、乡村领导人才培养和使用指导等活动内容属于() A.广义农业推广 B.狭义农业推广 C.非农业推广 D.传统农业推广 20.在农业发展机构(农业研究机构、院校)和目标团体(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的

农业推广学复习要点(课后复习试题)

第一章导论 1、农业推广p6 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人力资源的涉农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农村,增进社会福利的目标。 2、推广服务系统目标团体系统P10 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前者是指推广人员、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和环境,后者是指推广对象、社会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和环境。 3、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法《史密斯—利弗法》最早是于1914年通过的。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推广法规《农业推广规程》是于1929年公布的。 5、怎样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P3-4 4个方面: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夫妇。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不只限于农民、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村老年等农村民众,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目前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6、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主要有哪些类型?P4-5 五大类型: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综合咨询模式(详细内容较多,看书!) 7、现代农业推广的主要特征有哪些?P6 推广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了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推广对象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 推广的指导理论更强调以沟通为基础的行为改变和问题解决原理; 推广的策略方式更重视由下而上的项目参与方式; 推广方法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推广组织形式多元化; 推广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推广研究方法更加重视定量方法和实证方法。 8、农业推广的社会功能有哪些?P6-7 直接功能: 增进推广对象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提高务农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 提高推广对象的生活技能; 改变推广对象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增强推广对象的自我组织和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

农业推广学自考试题

. 全国2009年7月自考农业推广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一项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在() A.交替期B.发展期 C.成熟期D.衰减期 2.组织的横向结构为组织的() A.职能结构B.层次结构 C.部门结构D.职权结构 3.关于农业推广学的性质,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是行为科学的一种B.具有边缘性学科特性 C.具有单独的学科归属D.属于农村社会科学的范畴 4.我国农业推广网络的中枢和骨干是() A.部、省级推广机构B.省、市级推广机构 C.市、县级推广机构D.县、乡级推广机构 5.推广组织机构沟通干预活动的目标是() A.推广服务系统B.目标团体系统 C.推广人员D.农民 6.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是() A.转化率B.推广度 C.推广率D.推广指数 7.“S”型曲线表示() A.在时间的任意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 B.在一定时间内,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占全体成员的百分比 C.在时间的任意点上,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人数 D.在一定时间内,已采用农业创新的成员人数 8.组织的内部要素不包括 ...() A.战略B.技术 C.人员D.环境 9.一般推广项目计划最佳期限为() A.1年B.2年 C.3年D.4年 10.关于农业推广人员的年龄结构,老、中、青组成的合理结构为()

A.顺塔形B.倒塔形 C.蜂腰形D.柱形 11.土壤区划属于() A.物化产品B.技术性产品 C.技能和技巧D.服务性的知识产品 12.农业推广人员的技术职称中,最高一级是() A.农艺师B.助理农艺师 C.推广研究员D.高级农艺师 13.关于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科学技术与生产相结合的形式、特点、规律 B.作物生长发育规律 C.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扩散-接受”的形式、特点和规律 D.科技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中农民行为变革的特点和规律 14.对于一般推广方式,以下说法错误 ..的是() A.农业技术和信息主要来源于高层B.其目标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 C.推广的主要内容是农业技术D.推广项目一般由地方制定 15.“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属于() A.政策目标B.中间目标 C.实施目标D.教育目标 16.按指导方式分类,以下属于集体指导的是() A.培训B.报纸 C.鉴定会D.田间示范 17.以下属于个别指导法的是() A.小组讨论B.农户访问 C.成果示范D.录音录像 18.在人员构成合理的省级推广机构中,高、中、初级人员比例大体为() A.1∶2∶3 B.1∶3∶5 C.1∶4∶6 D.1∶5∶9 19.农业推广教育方法按传播方式分类,则不包括() A.个别方式B.群体方式 C.大众方式D.书面方式 20.提高成果分布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 A.提高技术上限 B.提高经济上限 C.提高技术上限以及有效的推广服务和支农服务 D.提高经济上限以及有效的推广服务和支农服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

农业推广学试题

农业推广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农业推广框架理论中,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就是() A.目标团体系统 B.农村居民所处的生存环境 C.推广服务系统 D.推广人员所处的生存环境 2.农业推广程序的基本步骤是() A.项目选择、试验和推广 B.项目选择、示范和推广 C.项目选择、培训和推广 D.试验、示范和推广 3.下列关于农业推广的目标体系“微观三级经验层次”的划分,正确的是() A.基本目标、一般目标和工作目标 B.基本目标、总目标和一般目标 C.基本目标、分目标和工作目标 D.基本目标、子目标和教育目标

4.推广指数=() A. B. C. D. 5.农业推广教育的对象是() A.农民行为 B.农民 C.普及学校学生 D.乡村农业推广人员6.在清朝末年,清政府在农业发展上办的一件实事是() A.成立农业大学 B.兴办农业学堂 C.开设农业推广课程 D.制定农业推广法案7.推广项目年经济效益除以参加推广的人数是() A.年经济效益 B.推广年人均效益 C.推广成效率 D.推广直接效益 8.农业推广人员准确的界定是() A.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 B.从事推广工作的专职人员

C.农业推广系统的成员 D.农业服务人员 9.用于评价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是() A.推广度 B.推广指数 C.推广率 D.平均推广速度 10.对于县级推广组织机构,高、中、初级人员合理的比例是() A.1∶5∶9 B.3∶2∶1 C.1∶2∶3 D.1∶3∶5 11.农业推广工作必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是农业推广的() A.因地制宜原则 B.合作推广原则 C.服务配套原则 D.综合效益原则 12.在制定农业推广计划时,其计划对象是() A.推广人员 B.农民 C.推广项目 D.信息

农业推广学 高启杰

1,推广一词起源于1866年英格兰,1914年美国出现农业推广 2,狭义农业推广:是一种单纯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的农业推广活动。特点:以“技术指导”为特征的产中培训。 3.广义的农业推广:是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农业推广概念,它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成为主导因素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为追求,目标的产物。特征:教育为主要特征。 4.现代推广方式:沟通与咨询 5农业推广的成果示范是农业推广常用的方法之一。 6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2)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3)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4)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 7农业推广对象是农业推广工作的服务对象 8行为的特征:目的性、调控性、差异性、可塑性、创造性。 9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0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以下三大作用: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强化作用 11农民经济行为的特征:趋同性,保守性,短期性,个体性 12一个人追求某一目标的行为动机的强度。决定了他对可能达到目标的信心和对目标效价的重视程度 13人的动机是由内在需求和外来刺激引起的 14人的行为一部分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15正式沟通:自上而下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横向交缠的沟通 16沟通的过程:S-M-C-R-F;S为传递着或信息来源;M为信息;C为途径或渠道;R为接收者;F为反馈 17沟通模型:通用的沟通模型、主导控制型农业推广沟通模型、参与式农业推广沟通模型。 18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1)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社会性、指导操作性(2)沟通媒介相对单薄和脆弱(3)接受者的差异大,思维局限性较大(4)沟通需要在了解农村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进行(5)沟通主题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双方互相影响单作用和性质不同。 19农业信息准备阶段(1)确定农业信息内容(2)确定信息接收者(3)确定信息传递时间 20扩散曲线是一条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一定时间内的扩散规模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呈S型。 21大众媒介渠道: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大众媒介通常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介可以使某种信息传递到众多的受者,因而在创新采用的初期更为有效,可使潜在的采用者迅速而有效地了解到创新的存在。

农业推广学-(1)教学文稿

农业推广学》期末考试试题 A 卷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22 分) 1.在制定农业推广计划时,其计划对象是( B ) A .推广人员 B .农民 C .推广项目 D ?信息 2.农业推广中,每项创新在农业中的应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从创新的引进到典型示范, 称为( B ) A ?试验示范期 B ?发展期 C .成熟期 D ?衰减期 3?农民在采用新技术过程中,总抱有不同态度,产生不同的体验,此即为( A ?意志过程 B ?认识过程 C .情感过程 D .评价过程 4?在社会系统里,如果某种创新为社会上较多的成员所采用,这就出现了( A .创新 B .创新的扩散 C .创新的采用 D ?创新的类型 5.中国农业推广机构的中枢和骨干分别是( C ) 7.最能实现产供销协调一致的推广方式是( C ) A .群众性推广方式 B .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 C .农作系统开发推广方式 D ?项目推广方式 8.农业推广的转化功能是指( B ) A .转变农民的行为 B .把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农业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C .转变农民的观念 D .有限资源的转化利用 9.我国农业推广人员中技术职务最高的是( D ) A .高级农艺师 B .专家教授 11. "S"型农业创新扩散曲线的纵坐标指的是( B ) A .采用农民数 B .采用农民的百分数 12. 按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态分类,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属于 A. 物化产品 B .技巧与技能 C.服务性知识产品 D.技术性产品 D ) B ) A .国家农业部和县农业局 C ?县农业局和乡镇农技推广站 6.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农民 C ?科技成果 B .省农牧厅和县农业局 D ?地区农业局和乡镇农技站 B ) B .农民行为 D .推广机构 C .推广站长 10.组织设计的结果是( A .形成组织结构 C .强化组织内部建设 D .推广研究员 C ) B .形成新的领导班子 D .形成组织文件方案 C .当地所有农民数 D .创新者数量

农业推广学 作业3答案

农业推广学作业3答案 第1 题【选择题】 清末的农业推广是从推广优良种子开始的。我国原有的棉种品质较差,不适于作为近代的机器纺织原料,亟需引进优良的外国棉种。于是,由张之洞于1892年请人在()选择良种,采购棉子,寄至湖北试种。 A.意大利 B.美国 C.法国 D.英格兰 正确答案: B 您的答案: B 知识点:第一章导论 第2 题【选择题】 “需要层次论”,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级到高级为()。 A.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 B.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C.尊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二章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第3 题【选择题】

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是()。 A.动机 B.目标 C.期望 D.激励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二章农业推广对象行为改变 第4 题【选择题】 ()是从人类的社会交往出发,研究人类沟通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A.行为学 B.沟通学 C.公共关系学 D.人际心理学 正确答案: B 您的答案: B 知识点:第三章农业推广沟通 第5 题【选择题】 ()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这类沟通主要是通过个人之间的接触,途经繁多且无定型。

A.单向沟通 B.语言沟通 C.双向沟通 D.非正式沟通 正确答案: D 您的答案: D 知识点:第三章农业推广沟通 第6 题【选择题】 扩散:创新的扩散是指某项创新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系统的成员之间被()的过程。 A.接受 B.传播 C.交换 D.认可 正确答案: B 您的答案: B 知识点:第四章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第7 题【选择题】 电话咨询属于一种()方法。 A.集体指导

农业推广学相关复习题与答案

农业推广 1.农业推广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1)内容: 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在生产中应用,从而增加产品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活动。 2、广义农业推广涵义:是狭义推广的拓展和进步,其内涵既包括狭义推广的产中技术指导,又包括产前咨询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还包括教育培训农民和组织农民经营。 3、现代农业推广的涵义:应用农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采取培训、咨询、成果示范和物质服务等形式,利用现代化传播媒媒介为手段,将农业新成果、新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三农中去,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三农综合发展和农业三态效益全面提高的一种专门活动。 2)地位: 农业推广、农业研究、农业教育三大支柱,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同等重要! 3)作用: 是农业科技成果质的再完善;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2.农业推广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1)性质:农业推广的性质属于教育范畴,是多种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农 村社会教育,是农村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单纯的生产技术的推广 应用。

2)任务: (1)揭示农民应用农业科学技术过程中行为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研究总结各国农业推广产生与发展历史; (3)研究探讨农业推广机构;(4)研究探讨有效的农业 3)研究对象: 农业推广学理论部分包括:农业创新的传播扩散原理;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农民行为特点转变原理;农业推广学的产生与发展史;农业推广与外部环境关系;社区发展理论;农业推广学研究方法 农业推广技能部分包括:推广的程序与方式、方法;试验与示范;信息服务;经营服务;写作与讲演;计划的管理与评价;推广人员管理与培训;农业推广教育 3.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科学必须具有新的发现和学术价值;技术必须具备发明创新和应用价值 联系:科学的使命是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最后形成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形式及发展规律。技术的社会职能是基于某一领域和相关领域已知的科学知识,经过试验研究,开发出的能够支配、改造和利用自然客观事物的途径、方法和技能。 4.农业科技成果的内涵及属性? 内涵: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既包含有认识自然的理论知识,又含有支配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方法。 属性:科技成果的社会属性;科技成果的自然属性;科技成果的商品属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复习题 一、选择、填空 1、(产品专业化)推广方式的推广项目由商业组织制定,各种条件均由商业组织提供,农业推广被视为商品生产的一项基本投入。 2、“农业推广”一词的应用最早是在(美国1914年)。 3、按国家科委统计的口径,判定一项农业生产技术成果已推广,其推广度应等于或超过(20%)。 4、被称为“美国农业推广之父”的是(纳伯 (S.A.knapp))。 5、对于农业创新,从试行到采用所需要时间最少的是(落后者) 6、农业创新采用过程不包括(研发)阶段。 7、农业推广程序的服务步骤是指(物质和资金的供应过程)。 8、农业推广程序的基本步骤是(试验、示范和推广) 9、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可以主要从推广对象和(推广组织)两个方面来内容和标准进行。 10、农业推广工作评价是确定农业推广的(效果和价值)。 11、农业推广活动的实质是(组织和教育农民)。12、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不包括(正规性)。13、农业推广教育方法按传播方式分类,则不包括(书面方式)。 14、农业推广教育方式中走访农户是一种(个别教学法)。 15、农业推广人员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中具有的作用是(促进作 用)。 16、农业推广组织在形式 上是一种(服务机构)。 17、日本在1952年对农 业推广人员的任用资格 就作了相应规定,如对 “改良普及员”要求:大 学毕业,具有(6年)年 以上的研究和普及教育 经验者,可以免试任用。 18、实际推广规模除以应 推广规模再乘以100%,其 值表示(推广度)。 19、推广人员与农民在双 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基 础上签定技术承包合同, 按合同规定推广技术。这 种推广方式是(技术承包 责任制)。 20、下列不属于农业知识 竞赛的形式是(高产擂台 赛)。 21、一般农业推广方式基 本特征是(推广项目由中 央制定,自上而下地制定 推广计划)。 22、依据一定的原则,由 农民自已拟定农业推广 计划,这种方式是(自下 而上的拟定方式)。 23、以下属于群众性农业 推广组织的是(农村专业 技术协会)。 24、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各 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 新知识和新信息,统称为 (农业创新)。 25、用于评价多项农业技 术推广程度的指标是(推 广率)。 26、在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中,评价推广对象的标准 之一是(机构设置是否合 理) 27、在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中,有时需要计算有效推 广面积,有效推广面积等 于(推广面积×保收系 数) 28、在农业推广教育中, 成果示范是一种(群体教 学法)。 29、指令性推广计划主要 是指采用(行政干预)办 法启发教育农民采用新 技术和新成果的计划。 30、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 划准备工作的程序中,首 先要做的工作是(项目申 请)。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技术推广法颁布是在 (1993年)。 32、组织的最大功能是 (产生新的生产力)。 33、构成农业发展支持系 统的要素有(政策、推广、 教育、研究、农业投入)。 34、计算采纳率指标时, 需要收集下列数据(总 推广对象数、采用创新的 推广对象数)。 35、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包括(突破阶段、紧要阶 段、跟随阶段、随大流阶 段) 36、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是指(农业研究、农业教 育、农业推广) 37、农业科技成果的形态 有(物化产品、技术性产 品、技巧与技能、服务性 的知识产品) 38、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 方式有(经营服务方式、 技术承包方式、技术咨 询、技术培训、技术资料 等服务方式) 39、农业推广计划按管理 形式分类一般可分为(指 令性推广计划、指导性推 广计划)。 40、农业推广计划的实施 指导分为(技术指导、经 营管理指导) 41、农业推广教育的特点 有(普及性、实用性、实 践性、时效性)。 42、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方 法涉及以下(推广理论和 方法论、具体研究方法与 形式、各种研究技术)等 几个层面。 43、我国应用较普遍的农 业推广方式有(按项目推 广方式、技术承包责任制 方式、农业知识技术竞赛 方式、技术、信息和经营 服务相结合方式)。 44、下列属于大众传播媒 体的是(报纸、广播、农 业书籍、陈列品、录象 带)。 45、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 的基本因素有(转化周 期、转化成果数) 46、影响农民学习能力的 主要因素有(年龄、受教 育程度、心理背景)。 47、与普通学生相比,农 民在学习新技术和知识 过程中,具有以下显著的 特点:(①学习目的明确 ②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较强③精力分散宾影响 记忆力④负担重、学习时 间少⑤农民之间经常互 相学习)。 48、在农业推广工作评价 中,收集评价资料的方法 有(观察法、比较法、访 问法、问卷法、讨论法)。 49、农业知识竞赛的方式 有四种,它们是当众演 讲、集中考试、书面答题 和现场竞赛。 50、根据采用创新的时间 先后,将创新采用划分 为:(创新者)、早期采

《农业推广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推广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312029) 一、名词简释题 1.农业推广信息 2.项目可行性报告 3.多因素试验 4.创新 5.大众传播法 6.沟通 7.农业推广组织 8.项目验收 9.农业科技成果 10. 绿色证书 12.创新的采用 13.科技实验报告 14.现代农业推广 15.成果示范 16.方法示范 二、单项选择题 1.美国的合作农业推广《史密斯-利弗法》最早通过于【C 】。 A.1866年 B.1924年 C.1914年 D.1851年 2.狭隘的农业推广对“推广”理解为【B 】。 A.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 B.农业技术推广 C.科技成果推广 D.农村家政推广 3.农业推广学的相关学科不包括【D 】。 A.心理学 B.传播学 C.社会学 D.物理学 4.同一群体成员由于经常相处、相互认识和了解,即使成员之间时有不合意的语言或行为,彼此也能宽容待之,此种现象是【D】 A.从众 B.模仿 C.感染 D.相容 5.“需要层次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提出于【A】。 A.1943 B.1953 C.1843 D.1853 6.“大家干我就干”的行为规律属于【C】。 A.服从 B.相容 C.从众 D.感染与模仿

7.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称为【C 】。 A.动机 B.目标价值 C.期望概率 D.激励力量 8.在一定的组织体系中,通过明文规定的渠道所进行的沟通称为【C 】。 A.单向沟通 B.双向沟通 C.正式沟通 D.非正式沟通 9.一个人把信息同时传递给若干人,再由这些人分别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使信息接收者越来越多,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为【C 】。 A.单串型 B.车轮型 C.扩散型 D.全通道型 10.一个人同时传递给若干人,若干人再反馈给这个传送信息的人,这种沟通形式可称为【B 】。 A.链式沟通 B.轮式沟通 C.扩散型沟通 D.全通道型沟通 11.在S—M—C—R沟通模式中,R代表的含义是【C 】。 A.传播者(信息源) B.媒介(传播渠道) C.接受者 D.信息 12.扩散曲线是横坐标为【B 】。 A扩散规模 B.时间 C.采用者的数量 D.百分比率 13.下列选项不属于创新的是【D 】。 A.新的技术 B.新的产品 C.新的设备 D.空想主义 14.创新早期采用者所占的百分率为【B 】。 A.2.5% B.13.5% C.34% D.16% 15.集体指导法的基本形式不包括【C 】。 A.小组讨论 B. 示范 C. 农户访问 D. 实地参观 1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不包括【A 】。 A.信息反馈及时 B. 针对性强 C. 沟通的双向性 D. 信息的发送量的有限性 17.用来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文件称为【C】。 A.可行性报告 B. 调查报告 C.项目申请报告 D.科技实验报告 18.科技简报的写作格式,一般为【C 】。 A. 报头、正文、报尾、密级 B. 期号、报头、正文、报尾 C. 报头、正文、报尾 D. 报头、正文、报尾、签名 19.农业推广合同的写作格式一般为【A 】。 A.标题合同当事人合同正文结尾 B. 合同当事人标题合同正文结尾 C. 标题合同正文合同当事人结尾 D. 标题合同正文结尾合同当事人 20.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和农业推广探索性试验一般采用【D 】。 A.大区对比试验 B. 多因素试验 C.综合性试验D小区试验 21.一次正规的试验一般要求的重复数【D 】

农业推广学自考试题 (9)

. 全国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农业推广学试题 课程代码:0267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单位在某一时期,科技成果的推广率为25%,推广度为25%,那么,其推广指数为() A.25% B.50% C.62.5% D.100% 2.推广项目的选定首先要() A.广泛征求意见B.确定目标 C.收集、采集大量的信息D.吸取领导人的意见 3.与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法相比,大众传播法最突出的特点是() A.成本较高B.单向沟通 C.最费时间D.信息真实 4.某乡镇组织农民到某村组现场参观考察玉米套大豆高产示范片,这种推广教育方法属于() A.效果示范法B.大众教学法 C.技术示范法D.现场参观教学法 5.农业推广人员引进一项技术成果,在当地推广以前必须进行() A.试验设计B.制定实施方案 C.系统观察D.试验(示范) 6.我国按项目推广技术的农业推广方式,项目的选择应重点考虑项目() A.对农民的素质有较大提高B.影响面大,地方领导人重视 C.影响面不宜大,增收效果显著D.影响面大,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7.推广方法对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影响可以用作() A.衡量农业推广方法本身优劣的尺度 B.衡量农民接受技术水平高低的尺度 C.农业推广方法效果评价的尺度 D.评价农业技术效果的尺度 8.在农业推广工作评价中,有时需要计算有效推广面积,有效推广面积等于() 第 1 页

A.推广面积×复种指数B.推广面积×保收系数 C.推广面积÷复种指数D.推广面积÷保收系数 9.在确定农业推广项目时,要进行项目准备,其核心内容是() A.可行性研究B.项目的评估、论证 C.项目的申报D.扩初设计 10.我国对获得农学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担任农艺师工作两年以上,且能制定本地区农业发展规划,主持重大发展项目,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重大问题者,可任命为() A.推广研究员B.高级农艺师 C.总农艺师D.助理农艺师 11.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新的栽培技术和畜禽饲养技术,这些技术属于() A.非物质形态技术B.物质形态的物化技术 C.经营管理技能D.有形技术 12.“进步农民策略”的基本理论是() A.推广框架理论B.创新扩散理论 C.干预理论D.沟通理论 13.创新成果从创新先驱者向“早期采用者”进行扩散的过程叫() A.跟随阶段B.紧要阶段 C.随大流阶段D.突破阶段 14.农业推广中,每项创新在农业中的应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从典型示范到大面积应用的阶段称为()A.试验示范期B.发展期 C.成熟期D.衰减期 15.组织基础理论中,成员为实现机构本身目标而进行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 A.职能结构B.职权结构 C.层次结构D.组织结构 16.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形成一般都是以专业户为基础,表现为生产经营的专业性,这种特性称为()A.互益性B.同类相聚性 C.民间性D.非盈利性 17.短期农业推广计划的时限,一般划定在() A.10年以上B.5—10年 C.3—5年D.3年以内 18.技术上限与经济上限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A.技术上限>经济上限B.技术上限=经济上限 第 2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