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用各种科学方法观察这棵树 教学难点:尝试用感观感知树 四、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3、教学PPT,人体器官图(或者是课前简笔画)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PPT展示),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初中物理_第七章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1力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2.4用示意图描述力。 2.学情分析 力学教材中很多内容学生已具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教材分析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同一直线两力的平衡及合成,简单机械中力的运用,压强,功和功率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释生活中一些关于力的现象。 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 难点:对力的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评价任务】 1.借助自学课本,分析生活实例,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概念的普遍意义,认识力的符号F,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意义。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教学反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九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概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教学过程】 导入:引用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化了一个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又一个“春天”,使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板书)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 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内容和影响)(板书) 这次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从此进入了实行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改革开放集中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板书) (1)对内----改革: ①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影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的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②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板书) ①开放的历程: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 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②对外开放(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作用):(板书) 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专题探究:感动不平凡的变化 ————“深圳速度和浦东巨变”、“生活用品的变化”、“休闲方式的变化” 4、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意义(板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学力自测】 一、选择题 1.“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步入春天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改革开放b.经济建设c.发展农业d.发展民主 2.“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伟大创造有() a.民主法制建设加速发展b.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遍推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 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小刀1把,回形针10 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

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 改为 “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 书:浮。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操作 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 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 行“预测”、“理”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 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质量、体积等物理量之间的代数运算。所谓“万事开头难”,力的合成法则对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关,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力的合成”这一节内容,把实验探究求合力方法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矢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矢量的运算方法。 意识到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的巨大困难,一种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是分散教学难点,先教给学生力的合成法则,再让学生在实验验证和反复运用中逐步深化对力的合成法则的理解。但对照新课程理念对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这样的处理又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一则,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以及经历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是像力的合成这样对学生来说全新的知识,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才更加真实而深刻,其效果远非那种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的形式化的探究活动可比。二则,正因为学生对矢量运算是完全陌生的,放慢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切身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矢量的合成法则。三则,从知识上说,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运动学,对运动学中的矢量,如位移速度等,在生活中还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尤其是对两段位移总位移的讨论,形象直观,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有一定的启示;从方法和习惯上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尤其是实验探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氛围也为学生自主探究力的合成法则提供了保障。 一、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力的图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的合成,为以后学习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大全

教学计划 1 2 一、教材分析: 3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 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4 5 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 6 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7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 8 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 9 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 的心理基础。 10 11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 12 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 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 13 14 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15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 16 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 17 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 18 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 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19 20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 21 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 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本单元的有些活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 22 23 一定的难度,如往瓶中打人和抽出空气的实验、空气重量的测量、往足球中充

小学语文_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13.《花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48--50页 【教材分析】 《花钟》一文主要写了一天之内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现象。本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了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以及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最后还谈到了植物学家修建“花钟”这一做法的奇妙。全文体现了作者善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选编这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立足一段话的学习,准确判断一段话中的关键语句,提高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一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及原因,激发起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准确的语言,并借鉴课文的语言表达仿写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26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积累文中的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花钟》第1自然段。 3.读懂课文内容,积累好词佳句。 4.了解作者的观察、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 5.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花钟》第1自然段。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花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这么多花真可谓是——用书中的话进行概括(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过渡语:同学们闻到花朵的香味了吗?你们喜欢这些花吗?让我们带着花朵娇艳,花的芬芳,走进今天的课文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成果展示 1.词语 2.会认字(去拼音) 3.会写字 (1)按结构分类识记 (2)指导书写:醒、修 (3)学生练写,展评 4.找学生朗读课文,思考:花钟”是什么?在文中找一找,并用“____”画出来。 三、品读课文,精读悟法 1.同学们,花钟上花儿朵朵,课文中花仙子们更是争齐斗艳,热闹非凡。你们想不想赶快去看一看呢?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学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认真体会体会,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呢? (1)出示阅读提示: 第一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花呢?它们分别是什么时候开放的?在文中用直线划出花的名称和花开放的时间的词语。(课件出示表格) (2)对比品读:(课件出示句子) (3)对比发现:读完后,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1)刚才我们看了作者笔下的这些花,它们各有各的长相,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性情。看来,写花的开放不止一种说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这篇课文就给同学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学习课文中的这种写法。要想把文章写得美,积累很重要。同学们可以将这些好词妙句抄到积累本上,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很大收获的。 (4)作者把这些花描写得那么美,说明作者对这些花充满了—— 他非常热爱大自然,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让我们一起带着喜爱、赞赏之情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5)我们也来赞美大自然中的花。(课件出示) 金秋十月,菊花在秋风里昂首怒放。 ,花。 ,花。 3.自学第二自然段,找出花开时间与什么有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自然真奇妙, 4.在这两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5.过渡语:同学们已经探寻了花的奥妙,想不想看看植物学家修建的花钟? 欣赏世界各国的花钟。花钟上的这些花会在24小时内陆续开放,多么有趣啊!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1力是什么 课题引入 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玉兔的月球车。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 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 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 请学生演示? 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 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板书)符号 F 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 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 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用力捏玻璃瓶,玻璃 瓶发生形变吗? 请学生回答? 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 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 请学生回答?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一节力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历史教学设计

《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王春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影响。【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入本课。 二、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原来

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

小学语文_13《花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13《花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斗、芬、芳”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4.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2.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阅读展示 2.出示花的图片 用一个词来描绘你刚才看到的景象。 花红柳绿姹紫嫣红五彩缤纷 百花争艳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3.这么多的花争着开放来比美真是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呀!知道么,这么美的花儿身上还蕴藏着许多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于花的文章。 4.板书课题:13、花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指名读词语 (3)指导书写生字:苏醒 苏:上下结构,草字头的横要长,办字横折钩的下边稍向左拉,左右两边的点不同、要外展。醒:左右都要窄,酉字里边是撇和竖弯、不要写成两竖,生字稍宽、下横有力。 ①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提醒写字姿势。) ②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③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三、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用“———”画出来,文中围绕中心句介绍了哪几种花? 2.(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3.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3.会分析已知力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4.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以生活中扳手腕和拔河比赛这样的情景导入新课。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力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教学活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钉的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厢,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体也有受力物体。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此来完善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只有真正喜欢上了历史,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再辅以必要的方法,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关键词:教学实践初中历史课堂设计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时的四点〃应该〃 1.1应该明确初屮历史教学的目的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丿力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耍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丿力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趋势。 1?2应该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

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一三个农民谈《天朝H1亩制度》, 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述。 1?3应该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 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 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1.4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怎样让学生学好历史 2. 1合理使用课本,掌握重难点知识

【K12学习】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纸》教 学设计及反思 《纸》一课教学设计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的一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纸的吸水性、结实程度、透明度的性质,认识纸的各种用途,了解纸的生产过程和发展历史。按照教材的编写内容,教学核心内容的引入是从了解纸的广泛用途着手,在介绍纸的发展历史之后再让学生观察研究纸的性质,认识到现代造纸术给环境和资源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环保和节能教育。但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因为对纸的常规认识已经很普遍,而冲淡他们进一步研究纸的性质这一教学重点的兴趣,所以我这样设计了探究实验前的导入情境——我事先将课上能用到的学习资料分别用普通牛皮纸和带有塑料薄膜的牛皮纸分别包好,在上课前就把他们放在有明显水痕的桌角,并保证普通牛皮纸包装的纸包被水浸透。 师:今天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共同进行一项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活动任务,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学习资料带给你们。哎?这纸包怎么都湿成这样啦!请前面这组同学快帮我把它们擦干净。 有几个同学分别用报纸、餐巾纸、卫生纸、普通纸、皱纹纸等帮忙擦拭。

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乐于助人、遇事敢于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当这个“意外”事件出现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怎样解决问题的思考中,我再以朋友的身份请求帮助,他们立刻全力以赴,积极行动,而他们课前准备的纸制品也正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发挥了作用。此时,孩子们已经在自觉行为中开始了探索身边科学的研究活动,这个过程也是检验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评价点,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能得到被认可的满足和快乐,所以更能在接下来的探究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成果上体现出一举多得的功效。下面的思考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就会越发显得顺理成章。 师:谢谢几位同学。刚才大家看到他们是用什么擦水的?怎么不用橡皮呀? 生:他们是用各种纸擦水的。因为纸能吸水,而橡皮不能。 师:这说明这些纸有什么性质呢? 生:说明纸有吸水性。 此处的提问进一步凝聚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在有效的教学语言中不露痕迹地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也让没有机会参与前一活动的同学继续关注下面的教学活动。当同学们听到老师用“橡皮和纸”进行吸水性比较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可笑,甚至有些幼稚。但正是这样简单的问题才更

三年级语文《花钟》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花钟》 【设计者】_____小学-- 【教材】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第52-54 页 【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学习本组的课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逐渐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内容分析】 《花钟》是一篇具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儿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奇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表达方式丰富,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年级阶段,对事物的认识还不能科学客观地去评价,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又非常喜欢的植物,但是学生们仅仅是喜欢看、喜欢养,很少甚至于没有学生去真正地观察过花,观察过花的开放时间。绝大多数学生需要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来认识文中提到的各种花,了解花的开放,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多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以求达到更为直观形象的效果。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花钟》课件。 【评价设计】 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说说课文第一段写得好在哪儿,比赛有感情地朗读。 在总体感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具体研读描写花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欣赏、评价每一句话的好处、每一种花的情趣; 引导学生尝试写一写“夜来香”和“午时花”的开放。如此这般,学生在品味花钟独特的报时方法时,也感悟到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独到。 【教学过程】 (一)欣赏鲜花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鲜花吗?喜欢鲜花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花)2.直观感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入花的世界,去领略一下鲜花的美丽与神奇吧!(课

《力》 教学设计 及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 教师:刘纯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

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 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的教学 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

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认知: 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周率的历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数学阅读——圆周率的历史” 【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通过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了圆周率和利用圆周率计算圆的周长之后安排了这个数学阅读内容,为学生展示了圆周率的研究简史,介绍了相关的圆周率的研究方法,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视数学文化发展史的窗户,为进一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及今后中学的相关数学学习,留下一片想象的空间。教材罗列了在圆周率研究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及方法,从古至今,涵盖中外,以圆周率的探索过程为主线,以体现圆周率的文化价值为主格调,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通过阅读来挖掘圆周率蕴含的教育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接触这部分内容之前,在“圆的周长”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圆周率的测量试验研究时,部分同学已经了解了祖冲之的相关成就,然而对阿基米德和刘徽的成就知之甚少,对“投针试验”基本上没有听说过;另外,学生的了解一般停留在简单的知识常识上,对于圆周率的计算研究方法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很少涉及。(经过简单调查,知道“祖冲之及其对圆周率的贡献的大约占90%,然而直到刘徽的割圆术的只有大约8%,听说过“投针试验”的人数为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圆周率的发展简史,感受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圆周率的研究史上的相关知识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和研究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搜集圆周率的相关资料、交流体验,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提高质疑、理解的能力。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体验数学研究方法发展的过程、极限思想、圆周率精确位数的现代价值等,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圆周率的历史”,体验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在阅读刘徽、祖冲之的相关成就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让我们来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师:回忆一下,怎样计算一个圆的周长? 师:在计算圆的周长的时候,需要用到圆周率。说到圆周率,我们知道它是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固定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这么复杂的一个数,它是怎么来的呢?是一个人研究的结果吗?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呢?人们什么时候就发现了圆周率?圆周率发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及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13年2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