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Z163-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一)

Z163-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一)

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一)

【专题说明】

苏联与战后罗马尼亚(一)

(1944年8月至1946年2月)

1944年苏军向罗马尼亚的挺进,对罗马尼亚国内政治和军事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8月23日,罗马尼亚安东尼斯库独裁统治被推翻。9月12日,罗马尼亚萨纳特斯库将军的新政府与盟国签订了停战协定。罗马尼亚退出战争后,国内各政党围绕着建立联合政府和苏罗关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不合苏联心意的萨纳特斯库政府于同年12月被迫辞职。但是继任的拉德斯库将军领导的政府也无法取悦于苏联。1945年3月,与苏联和罗共合作的罗马尼亚农民阵线领导人格罗查建立了新的联合政府。罗马尼亚从此被纳入苏联的轨道。

在苏军进入罗马尼亚的有利条件下,得到苏联全力支持的罗马尼亚共产党,通过打击其他政党,逐渐地在联合政府中占据优势。在罗马尼亚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的过程中,从1944~1946年,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维辛斯基三次访问罗马尼亚,对该国的政治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在苏军驻扎的情况下,西方国家所作的徒劳的抗议显得是那么的软弱无力。

本专题文件反映了战后初期罗马尼亚复杂的政治形势、激烈的党派斗争和苏联对罗马尼亚政治举足轻重的影响。本专题文件可同本档案选编第23卷有关苏罗关系专题一起阅读。

(本专题文件由张盛发编辑和校注,吕允连、谭国升、王学仁翻译)

№09531

帕特拉什卡努1就即将签署的停战协定所作的声明

(不早于1944年8月29日)

我们到莫斯科来是为了与联合国家签署停战协定。2值此签署这一庄严文件之际,我认为我应当表达罗马尼亚人民与苏联和苏联各族人民建立真诚合作关系的愿望和决心。

安东尼斯库3政府在希特勒庇护下发动的反对苏维埃国家的战争,是反对罗马尼亚人民永久利益和切身利益的真正罪恶。1941年6月22日它站在希特勒和希特勒第三帝国一边,把我们拖进对苏战争的时候,凡是公开或者私下支持这一政府的人,都是不顾而且践踏了罗马尼亚人民大众的真实愿望和感情,真正地卖身投靠,为我们国家的敌人效劳。

甚至我们国家作为独立国家的生存本身也被押到了赌桌上,我们国家的未来与纳粹领导人代表的血腥掠夺集团的未来拴在了一起。

1944年8月23日推翻和消灭罗马尼亚独裁政权,得到了罗马尼亚人民的无限拥护和支持,因为这是他们希望结束对苏联和其他盟国战争的真诚反映;这是对作为名副其实的强盗来到我们国家的纳粹分子仇恨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奴颜婢膝为纳粹分子效劳的人仇恨的表现。

罗马尼亚人民再也不想继续进行战争了,战争把他们拖入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民族大灾难,倘若德国得势,这场民族大灾难更是在劫难逃。

盟国在所有战线上取胜,尤其是红军胜利向西推进,引发了一场运动,这场运动的结果就是脱离过去的制度、结束反对联合国家的战争和开始驱逐希特勒军队解放本国领土的斗争。苏军在南方的进攻和在那里给予帝国军队的毁灭性打击,为我们在罗马尼亚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时机。

1944年8月23日罗马尼亚人民朝着自由独立的生活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不过,这仅仅是第一步。在和苏联、英国、美国以及正在争取自己解放的各个民族修好的过程中,罗马尼

1帕特拉什卡努,卢克雷奇(1900~1954),1933~1934年为罗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4~1948年担任罗政

府司法部长,1946~1948年任罗共政治局委员。

2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分两批先后于1944年8月29日和30日抵达莫斯科签署停战协定。代表团成员有:卢·帕

特拉什卡努(代表团团长)、Д·德默恰努将军(内务部副部长)、И·克里斯图、Г·波普、И·福克谢内亚

努中校(8月29日由布加勒斯特抵达莫斯科)以及在开罗与盟国谈判的政府反对派代表Б·什蒂尔贝伊和К·维

亚人民明白了,只有在战后与苏联长期结盟,在当前与红军紧密合作,才能保证自己的前途。这是第二步,它会为人民和罗马尼亚国开创自由幸福生活的广阔前景。

不久前的过去和未来之间将竖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今天签署的停战协定的条件以及根据停战协定规定的全部义务,将得到不折不扣和真诚忠实的执行。我们国家的每个公民都意识到,惟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所有那些昨天以前我们与之作对,但从现在起他们已把我们当做朋友和同盟者的人的信任。

我们目前的最高义务——这就是积极参加反对德国和意大利的战争。北特兰西瓦尼亚4将回归我们。红军消除了我国领土变成长期战场的危险。罗马尼亚人民有十分强大的红军支持,同时能动员国家的全部有生力量,它准备毫不动摇、满腔热情和不怕任何牺牲地履行这一义务。

明天的罗马尼亚——我们大家都希望的那种自由、民主和独立的罗马尼亚,就会从这种为了自由而进行的战争中诞生。

№09532

帕特拉什卡努就停战协定条件谈判致莫洛托夫的信

(1944年8月30日)

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

亲爱的同志:

我受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托,以罗马尼亚人民的名义向光荣的红军、斯大林同志和苏联政府表示热情的问候。

我认为有必要借此机会强调指出,我接受罗马尼亚政府代表团团长职位,并非为了减轻与安东尼斯库独裁政权一起进行了反对苏联各族人民战争的罗马尼亚资产阶级和……5的责任,而是为了让罗马尼亚人民能够参加反对纳粹德国的斗争。同时,我向您提出以下请求:

1.为了有可能自由地不受我的代表团团长官方职位局限地讨论涉及罗马尼亚的所有问题,为了有可能报告国内的政治局势,我请求给我指派一名您的工作人员,以便与我进行私人的非官方接触。在代表团其他成员面前,他的身份为我的私人朋友。若此事可行的话,这种接触应在我们代表团开始工作之前进行。

2.我请求您同意我再以罗马尼亚政府成员和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发表一个关于苏罗关系的政治声明。

3.如果您协助我与莫斯科罗马尼亚小组的成员安娜·波克或者卢卡(拉斯洛)会见6,我将感激不尽。

亲爱的同志,恳请您接受我表达的良好感情。

卢克雷奇·帕特拉什卡努

1944年8月30日于莫斯科

№09535

维辛斯基关于签署对罗停战协定与帕特拉什卡努会谈纪要

(1944年9月11日)

摘自维辛斯基日记

秘密

4特兰西瓦尼亚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归属。1920年的“特里亚农条约”将其划给了罗马尼亚。1940年8月,由德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对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领土争端作出仲裁决定,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划归了匈牙利。1947年的五国和约又使罗马尼亚收回了该地。

分送斯大林、莫洛托夫、杰卡诺佐夫7和档案处。

今天应帕特拉什卡努请求我接见了他。他向我提出了一些问题:

1.关于交换外交代表问题。代表团想知道我们是否同意交换外交代表,我们是准备在签署停战协定后马上交换还是晚些时候交换8。

2.协定草案中的第14条要求罗马尼亚政府定期向盟军统帅部缴纳罗马尼亚货币款和提供商品、设备及服务。代表团询问,在苏联军事当局发行了按强制汇率流通的战时货币列伊9的情况下,这一条款如何同罗马尼亚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帕特拉什卡努就该问题提交了照会,并要求根据罗马尼亚国家主权原则解决这一问题(照会附后)10。

3.协定中只字未提对苏联军人在罗马尼亚领土上犯罪的司法管辖权。

4.代表团认为,还必须解决为红军征购各种商品的问题。帕特拉什卡努建议,第2、3、4条中阐述的问题以议定书或者专门协定的形式解决,议定书或专门协定可以在布加勒斯特补签。

5.帕特拉什卡努询问,停战协定签署后马上公布还是在某段时间内保密?

6.代表团询问,罗马尼亚方面需几个人签署协定?代表团想让帕特拉什卡努、什蒂尔贝伊、德默恰努和波普以罗马尼亚各政党代表的身份签署协定。

7.琼图11现在日本,安东尼斯库曾任命他为驻日本公使,但他因不承认安东尼斯库而拒绝赴任。帕特拉什卡努提出能否让琼图回罗马尼亚12。

8.帕特拉什卡努向我递交了一个照会,内容为将德国外交人员移交罗马尼亚当局以交换在德国的罗马尼亚外交人员(照会附后)13。

9.帕特拉什卡努请求说明,代表团能否不经敖德萨由莫斯科直接返回布加勒斯特。

最后,帕特拉什卡努向我递交了他拟在签署协定后宣读的声明草案。

我在听取了帕特拉什卡努的陈述后说,他提出的问题需要考虑。关于声明一事,我允诺拜读,明天给予答复。而我也告诉帕特拉什卡努,我想知道罗马尼亚代表团对昨天递交给他们的协定草案的态度。

帕特拉什卡努回答说,他个人认为协定草案是罗马尼亚所能指望的最佳方案。我又问:代表团其他成员的看法如何?帕特拉什卡努避而未答,只是说他本人将尽力朝好的结局努力。接着他又问代表团能否由莫斯科直飞布加勒斯特。

帕特拉什卡努在谈到协定草案时说,罗马尼亚的石油工业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恢复石油工业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14。关于这一问题我说,苏联有强大和优秀的石油工业,我认为,在这件事上苏联可以给予罗马尼亚人以帮助。我问,不算英美资本的参与,在罗马尼亚石油工业中完全由罗马尼亚人掌握的百分比是多少?帕特拉什卡努说占26~30%。他又说,他认为苏联方面帮助恢复罗马尼亚工业的主意不错。

对此我向他暗示:苏联能够帮助罗马尼亚加强石油工业,使之更加稳固。帕特拉什卡努同意这一意见。我进一步发挥我的想法,用谨慎的语气问:为了使苏联和罗马尼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假若苏联购买一定数量的罗马尼亚股份,这不是适宜的吗?

帕特拉什卡努不很自信地说:当然,这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表现出继续进行这一话题的愿望。因此我也认为没有必要深谈这个问题。

谈话进行了20~25分钟,多半是用法语交谈的。无其他人在场。

安·维辛斯基

7В·Г·杰卡诺佐夫,1939~1947年任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其间从1940年11月起任苏联驻德国使馆全权代表。

81944年9月9日,英国驻苏联大使克尔在致莫洛托夫的信函中称:“我国政府认为,现在谈不上将罗马尼亚作为盟友对待或同意交换外交代表。一俟签署停战协定,我们的关系将由管制委员会进行调整……”。9

月14日莫洛托夫在复函中指出:“苏联政府同意英国政府关于承认罗马尼亚的盟国地位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是不合时宜的观点,认为一俟签署有关停战的协定,盟国与罗马尼亚的关系将由盟国管制委员会进行调整……”

9罗马尼亚货币。

10在收集的档案中没有该照会。

11琼图,罗马尼亚外交官。

12帕特拉什卡努要求让琼图由日本经苏联返回罗马尼亚,苏联方面表示同意。

№09536

丹古洛夫关于罗马尼亚政党与彼得拉什库的谈话记录

(1944年9月27日)

秘密9月27日,驻布加勒斯特外国记者协会主席彼得拉什库来访。他向我转交了以前曾答应提供的关于布加勒斯特现有报纸的资料,同时还谈了一些情况。他说,卡罗尔二世和安东尼斯库当政时的所有报纸现在几乎都在布加勒斯特出版。用彼得拉什库的话说,只是由于一些反民主倾向的人坐镇这些报纸的编辑部,许多民主派记者几乎没有可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他们不被重用。彼得拉什库指出,反民主分子独霸报刊机构并非偶然。虽然发生了8月23日事变15,成立了各党民主联盟政府,但是整个国家机器实质上还掌握在安东尼斯库独裁时期在位的那些人手中。这些人(其中有许多高级官吏和高级军官)有亲纳粹情绪,是各种希特勒式法令的炮制者和贯彻者。根据彼得拉什库的资料,现在罗马尼亚的国家机器90%是由亲法西斯分子和安东尼斯库的余孽组成的。彼得拉什库认为,只有清理国家机器和解散亲法西斯组织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报纸的内容,为进步报人打开参与办报的通路。现在,这样的报纸几乎不存在。民主联盟内政党的机关报是某种例外。在谈及这一问题时,彼得拉什库应我的要求对这些政党作了简要的介绍。

彼得拉什库说:“如果从右翼往左翼说,那么应当先说民族自由党。该党的成员主要是大商人,其中有在安东尼斯库当权时受过苦的富裕犹太人。这是一个大资本家的政党,它维护罗马尼亚最富有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它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大的声望,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它获得的选票不会超过总票数的15%。

国家农民党相当明显地分为两派:由马尼乌16领导的右派即保守派和没有共同领袖的左派即进步派。总的来说,该党得到农民基本群众尤其是特兰西瓦尼亚农民的支持。众所周知,马尼乌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居民中有一种看法,认为特兰西瓦尼亚回归罗马尼亚主要归功于国家农民党及其领袖马尼乌。毫无疑问,国家农民党现在是国内最有声望的政党,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它能获得45%的选票,在罗马尼亚来说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字。

社会民主党在组成民主联盟的4个政党中是声望最小的政党。它一共有4个党组织。它在康斯坦察和加拉茨有强大影响。该党的2个最有力量的党组织就在这2个城市。其次,在布拉伊洛夫17有一个相当稳固的党组织。在布科维纳还有一个不大的党组织。该党成员主要是官吏、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工人。在即将举行的选举中,该党会勉强获得10%的选票。

我的观点是:共产党很有前途。它的主要王牌就在于:从实质上说它是罗马尼亚的一个新政党,因为它刚刚有了自由广泛地进行宣传的可能。我给您说这样一个事实:上次大战末期,当时创建自己政党的戈里戈列斯库18在选举中获得总票数的50%。人们认为他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政党是个新党。我认为共产党在选举中能得到大约25%的选票,对它来说这无疑是大胜”。

新闻处19处长助理С·丹古洛夫

№09537

贝利亚就在克拉约瓦市采取契卡措施给斯大林的报告

(1944年10月6日)

151944年8月23日,在苏军进入罗马尼亚境内的形势下,罗爱国武装力量发动起义,推翻了安东尼斯库独裁统治。康斯坦丁·萨纳特斯库将军组建了新政府(1944年8~12月)。

16马尼乌,尤利乌(1873~1955),1928~1930年、1932~1933年任罗马尼亚首相,1926年起为罗马尼亚国家农民党领袖。1947年起被判处终身监禁。

17原文如此,应为布勒伊拉。

机密国防委员会斯大林同志:

根据您的指示,为了在克拉约瓦市采取必要的契卡措施,副内务人民委员谢罗夫同志将于10月7日早晨6时飞往当地。

为采取行动归谢罗夫同志指挥的有内务人民委员部的1个团和边防部队的2个机动队,共计2000名官兵,他们将于10月7日日终前到达克拉约瓦市。还将使用现在克拉约瓦市的“除奸部”工作人员。

莫洛托夫同志已给盟国管制委员会系统发了指示。谢罗夫同志一到当地后即会与马利诺夫斯基20同志和维诺格拉多夫21同志联系。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

№09538

贝利亚就克拉约瓦市局势和整顿秩序的措施给斯大林等人的报告

(1944年10月9日)

莫斯科

机密国防委员会斯大林同志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莫洛托夫同志

总参谋部安东诺夫同志:

收到谢罗夫同志发自克拉约瓦的下列报告:

“我已了解克拉约瓦市的局势。当地政权机构的领导人和罗马尼亚军事首长(县长、市长、警备司令、司戍司令,等等)是军团组织的积极领导者(铁卫团分子、库扎分子22以及其他军团分子),安东尼斯库一上台他们就积极支持他,而且现在在工作中仍执行原来的路线。

据可靠消息来源称,这些人士在这里从事激化与红军关系的工作,同时声称:红军是暂时的事物,红军走后在罗马尼亚当政的将是安东尼斯库的拥护者。因此,大部分机关都留用了旧的领导人和职员,仅仅更换了那些无法公开留用的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机关留用了一些拥护法西斯制度的副职。

在罗马尼亚以反苏文章闻名的法西斯报纸《摩尔多瓦》至今还在该市出版。我们查明,公民经常投书克拉约瓦市警察局长弗拉夏23,举报当地政权机构庇护铁卫团分子、库扎分子以及其他反苏分子。弗拉夏接收了举报信,但是几天之后举报者被以种种借口逮捕。

以警备司令、罗马尼亚第一军军长、(师级)将军马纳富和该城卫戍司令、中校布泽亚(两人都有亲法西斯情绪)为代表的军事当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整顿秩序。尽管红军在该市实行了戒严,但是无人监督执行。天一黑市内就能听到冲锋枪和手枪的射击声,老百姓随便走动,畅行无阻。

地方当局根本不采取保护市内卫生、修复桥梁和道路的措施,而军事当局不需要修复桥梁和道路。

由于桥梁不通,红军的运输汽车不得不寻找绕行路线,延长向前线运送给养和物资的时间。

第2乌克兰方面军任命的卫戍司令是不称职的,他不能对当地指挥机构施加影响。此外,克拉约瓦市和郊区有许多显赫人物、军团分子组织以及从事反苏活动的德裔人。例如,市内住着原德涅斯特河沿岸州(敖德萨和蒂拉斯波尔等)总督戈古-波佩斯库24。

为了在市内整顿好应有的秩序,我们于今年10月9日采取以下行动:

20马利诺夫斯基,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1880~1976),时任盟国对罗管制委员会主席。1945年夏天苏军对日作战时任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1947~1956年任苏联远东部队和远东军区司令。1956~1957年任苏联陆军总司令。1957~1967年任苏联国防部长。

21В·П·维诺格拉多夫,时任盟国对罗管制委员会副主席。1945年2月28日起任盟国对罗管制委员会参谋长。

1.下列人物将被逮捕:卫戍司令、中校布泽亚,县长、预备役(师级)将军彼特列斯库(罗马尼亚禁卫军司令瓦西列斯库的朋友),侦查局局长、铁卫团分子比尔韦列斯库25,警察局长弗拉斯卡26,市长、预备役(师级)将军波佩斯库。

此外,我们查明了20名积极的铁卫团分子和库扎分子,也将逮捕他们。我们已经选好接替被捕者的人员。

2.建议第1军军长、(师级)将军马纳富立即将罗马尼亚部队由市里移防至其他居民点。

3.任命工作认真、治军严格的莫尔德温金少校为卫戍司令。

4.起草克拉约瓦市卫戍区命令,说明目前的混乱状况,并对所有机关领导人和公民提出遵守红军戒严制度的严格要求。

5.将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在克拉约瓦市的2000名战斗人员配置到主要地区实施严格戒严,还要部署250名战斗人员的预备队,以防止任何突发性事件。”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

№09540

贝利亚在谢罗夫关于实施契卡措施的报告上的附信

(1944年10月14日)

莫斯科

机密呈苏联人民委员会

莫洛托夫同志27:

现将谢罗夫同志发自克拉约瓦市的报告副本送上,他在报告中汇报了实施行动的结果。

谢罗夫同志建议如下:

近日内从克拉约瓦市撤出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在那里暂留1个营以维持秩序。

把逮捕的罗马尼亚人卫戍司令、警察局长、市长和侦查局长等送往布加勒斯特监狱,以后释放并撤销原职务。

按照罗马尼亚法律对侦查局长及其余50名铁卫团分子进行审判。

莫尔德温金同志留任市卫戍司令2~3个星期。

我认为应当批准谢罗夫同志所提议的措施。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

№09541

拉夫里谢夫就国家农民党和民族自由党组织的示威

给维辛斯基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4年10月15日)

秘密10月13日发生了由国家农民党和自由党组织的示威。这次示威有军团分子参加。据悉,示威是在内务大臣阿尔代亚的庇护下进行的。

举行示威的广场四周围着士兵,示威者高呼口号:“阿尔代亚万岁!”、“马尼乌万岁!”、“打倒共产党人!”、“打倒帕特拉什卡努!”,甚至喊“我们不需要红军”。马尼乌和布勒蒂亚努28准备在10月15日再举行示威,示威在上午10点举行,马尼乌将讲话。

今天全城张贴和散发了大量海报,邀请人们参加示威。附带说明一句,海报中有这样的话:“……我们刚刚摆脱一种暴君统治,我们不想陷入另一种暴君统治”。据悉,马尼乌和和

25原文如此,应为珀尔武列斯库。

26原文如此,应为弗拉什卡。

布勒蒂亚努正在邀请军团分子参加示威。应当认为,这次示威带有反动的、亲法西斯的和反苏的性质。

我们认为,必须提醒罗马尼亚政府,并要求逮捕积极参加示威的法西斯分子。我们认为还必须提醒罗马尼亚政府,在10月15日组织的示威中不允许有任何攻击盟国和攻击红军的言论,提醒它要对此负责。企盼指示。29

№09543

克尔关于必须解除罗马尼亚

战斗队和非政府队伍的武装致莫洛托夫的信

(1944年10月26日)

秘密

发自英国大使馆亲爱的莫洛托夫先生30:

我受我国政府委托谨告知,英国政府担忧罗马尼亚的政治分歧是否会演变为国内混乱并伴随有武装冲突,出现上述情况只会有利于敌人。

2.31据英国驻罗马尼亚代表报告,苏联军事当局前不久发布了解除罗马尼亚所有临时队伍武器的命令,但是罗马尼亚当局现在无力完全执行这项命令,尤其是对作为“共产主义近卫军”32而知名的队伍。

3.33考虑到罗马尼亚人之间的冲突,现在势必会给盟国的军事努力和威望带来危害。我受托询问,苏联政府是否认为,向盟国(苏联)驻罗马尼亚最高统帅部下达指令以保证任何武器不留在罗马尼亚任何非政府团体或组织手中是可取的。我已得到通知,英国驻盟国管制委员会代表空军少将斯蒂文斯已受命向他的苏联同事提出这一问题。

谨向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先生阁下致以敬意。

您忠诚的阿·克拉克·克尔

于莫斯科

(别列日科夫译)

№09544

贝利亚就罗最高统帅部发布有权对苏联军人使用武器的命令

给斯大林等人的报告

(1944年11月1日)

机密国防委员会斯大林同志:

苏联人民委员会莫洛托夫同志: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维辛斯基同志:

红军总参谋部安东诺夫同志:

在调查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军官鲁坚科上尉被罗马尼亚士兵枪杀一案时,内务人民委员部乌克兰第3方面军后方守卫部队指挥官帕夫洛夫少将,通过因此案被追究责任的第14罗马尼亚步兵师参谋长阿波斯托利迪少校,得知了罗马尼亚最高统帅部已于1944年9月30日下达了规定可对苏联军人使用武器的命令。

29原件上有蓝铅笔批示:“送韦特罗夫和普希金两同志阅。安·维(维辛斯基)”。

30原件上有如下批示:“送派索夫同志、基尔萨诺夫同志。须准备复函。10月27日。瓦·佐林”。佐林,瓦列里安·亚历山德罗维奇(1902~?),时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四欧洲司司长,后曾任苏联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外交部副部长、常驻联合国安理会代表等。

命令正文如下:

“最高统帅部,第7部。

1944年9月30日第984200号命令

在供应苏军物资和必要食品以进行共同战争的工作中,为了整顿秩序,改进工作,厉行节约,我命令:

1.在罗马尼亚作战的红军所需物资和必要食品,只能通过罗马尼亚政府提供,由罗马尼亚政府向罗马尼亚当地军事组织下达分配、供应或者征购、送达必要数量物资和食品的指示。苏军的申领单只能通过由中将维诺格拉多夫先生主持的苏联驻布加勒斯特停战委员会提交罗马尼亚政府和统帅部批准。

2.严禁军事部门和军事分支单位以及各民政当局、机构(包括国家机构和私人机构)、罗马尼亚人个人未经罗马尼亚中央机关明确批准,向路过的苏军部队或零散士兵提供任何物资和食品。苏联军官或士兵若直接向民政当局或罗马尼亚人个人索要军事物资,则要求其赴布加勒斯特向苏联停战委员会申请。

3.若苏联士兵(不论个人还是团伙)或身着苏式军装的其他人员无视第1、2条指示,试图强取或抢劫国家或私人财产,军队、警察和宪兵应奋力反抗,必要时可使用武器。

军队、宪兵和警察应把在犯罪现场抓获的掠夺者和强盗团伙押送执法机构,若其反抗,格杀勿论。

军官和士兵若不誓死保卫委托其管理和保护的国家财产,一律追究责任,交战地军事法庭审判。

凡使用武器的事件一律用电报向最高统帅部报告。

签名:最高统帅部统帅、将军米哈伊尔”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

№09546

马尼乌就发展罗苏关系等问题致维辛斯基的信

(1944年11月15日)

秘密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员先生:

罗马尼亚实施8月23日行动时追求的目的不仅仅是退出不正常的联盟34。同时它的目的是要回到尼古拉·蒂图列斯库35的对外政策,回到符合罗马尼亚人民的感情及其长远利益的政策。

尼古拉·蒂图列斯库不仅追求建立罗苏睦邻关系的目的。他从地理、历史和心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使罗苏关系朝着为维持和平而积极合作的方向发展。这一目的也体现在罗马尼亚人民在8月23日所表达的意图中。结束那场罗马尼亚人民被卷入的不得人心的战争,只是迈向这种合作政策的第一步。罗马尼亚舆论深信,这种合作尤其应当扩大到组织和平的问题上去。不管这场战争结束后最终产生什么形式的国际安排,不管出现什么形式的总的安排或地区性安排,罗马尼亚都将明白,与苏联友好是它的对外政策最主要的基础。

罗马尼亚社会舆论在涉及这一对外政策的原则方面是完全一致的。

代表罗马尼亚的所有政党,尽管因信奉的主义不同而在内政方面产生歧见,但是在对苏联必须奉行的政策方面,观点却完全一致。在罗苏合作的道路上,任何一个政党都不会落后于另一个政党,因为所有这些党都认同:这种合作应当尽可能地紧密。这种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一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应视为罗马尼亚政策的重要前提。这种一致确实能保证罗苏友谊的长期性,是独立的罗马尼亚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因素。

国家生活中最危险的瓦解因素,莫过于在必须奉行的对外政策问题上政见相左。如果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国内社会舆论不一致,那么国家的生存本身就会处于危险之中。相反,当社

会舆论相同一致之时,就会有一切条件战胜这种危险。

罗马尼亚人民在自己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受到许多相邻大国的影响。给罗马尼亚人民带来那么多不幸的这场战争,起码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训。它无可争辩地向那些尚有疑问的人们证明,在欧洲的这一地区只存在一个有决定性影响的大国——苏联。因此,与苏联友好是罗马尼亚国生存的主要条件。

停战协定是保证转向罗苏合作政策的工具。罗马尼亚人民希望以最真诚的方式证实,他们想一劳永逸地结束因独裁制度和在这里不宜谈论的国际形势而遭受的那种十分痛苦的经历。

这就是为什么不论罗马尼亚人民为最近几年的政策所负的直接责任有多么小,不论停战协定的某些条件有多么严厉,罗马尼亚人民确实下决心最认真地履行停战协定,以此为合作政策铺平道路。

按照苏联当局理解的方式履行停战协定条款,以及罗马尼亚政府坦诚的负债感,这些都是为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建立卓有成效的长期合作创造有利条件的最好方法。

作为与国内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有广泛联系的一个党的代表,我可以保证,罗马尼亚人民将不折不扣地履行停战协定中所加诸它的全部义务。没有人能够对罗马尼亚愿意合作,尤其是在最重要的方面即军事方面合作的忠诚性提出异议。兄弟般地站在红军一边在匈牙利一些平原地区作战的罗马尼亚部队遭受的重大损失,是这方面的最好证明。我可以断言,在其他方面同样有那种履行所承担义务的愿望。有可能出现的与在各个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不可同日而语的小的不完善之处,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不取决于我们意志的原因造成的。例如,大家知道绝大部分交通线不是罗马尼亚管理的;另一方面,尽管一直在努力,但是国内一些地区还未能建立罗马尼亚的行政机构。

此外,如果我不指出某些在罗马尼亚社会舆论中会引起某种不安情绪的事态,我就没有完成自己的职责。

摩尔达维亚的局势

虽然签署停战协定已经两个月,而且停战协定规定,在离前线50~100公里地区除外的罗马尼亚全境设立罗马尼亚行政机构,但是在摩尔达维亚仅仅建立了一部分罗马尼亚政权。有的情况是派往摩尔达维亚的官员尚未到达赴任地就被迫返回,还有一种情况是官员在履任中遇到来自苏联军事当局的阻挠。还有报告说,苏联当局在该省各地区开始搞一些驱逐活动。

这种情况会造成两种同样令人不安的反应。一是摩尔达维亚人民开始相信他们被布加勒斯特政府抛弃,尽管后者在该问题上非常冤枉。二是罗马尼亚社会舆论无法摆脱一种印象,即,存在把摩尔达维亚从罗马尼亚领土逐步分离出去的倾向。

今年8月24日以后放下武器的罗马尼亚部队的处境

根据停战协定条款,8月24日凌晨4时后放下武器的罗马尼亚军人不被视为战俘。因此,这些部队应当向罗马尼亚政府遣返。况且罗马尼亚当局和苏联代表团在停战委员会就这一问题签署了协议。尽管如此,当按照达成的协议受权接收这些部队的一名罗马尼亚将军到达当地后,获悉2万名放下武器的军人已被转移到普鲁特河对面。后来苏联代表团声明,这些军人已经不在罗马尼亚的部队不能作为遣返对象。(必须指出,8月24日以后放下武器的部队中总共只有1个师被遣返,该师后来被派往特兰西瓦尼亚。)不遣返上述应遣返的部队在全国引起了合乎情理的民愤,把这些军人送到苏联境内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痛苦。

占用罗马尼亚海军舰船

按照停战协定条款,罗马尼亚海军必须在苏联指挥部的领导下在海战中予以合作。罗马尼亚海军和陆军一样准备履行这一义务。但是苏联海军当局将罗马尼亚舰上人员从这些舰船上撵下,换上了苏联人员。上述舰船载着后者离开了罗马尼亚港口。停战协定的任何一条都不能证明用苏联人员换下罗马尼亚人员是正确的。苏联海军提出的理由,即所谓罗马尼亚人员不足以信赖,是毫无证据的,是对罗马尼亚海军不公正的态度。罗马尼亚海军怀着与陆军一样的热情,一心一意地准备站在红军海军一边履行自己对国家的义务。

虽然战线已经远到北特兰西瓦尼亚和匈牙利之间的边界线100公里以外,但是因可恨的匈牙利“强制”而割去的该省36只有部分行政管辖权移交给了罗马尼亚政府。最近甚至获悉,苏联军事当局发布了命令,要求罗马尼亚政权机构从它们所在的特兰西瓦尼亚的一些地区迁走。

停战协定的任何条款都不能解释这种情况。如果说停战协定规定特兰西瓦尼亚全部或者大部分将归还给罗马尼亚是可信的,因而可以说不能承认整个特兰西瓦尼亚属于我们,那么,同样可信的是,停战协定也完全肯定地承认维也纳仲裁是非法的决定。所以,在和会就特兰西瓦尼亚作出最终决定之前,由特里亚农条约确定的边界线为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之间惟一合法的国界线就是理所当然的。37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停战协定的精神,在特兰西瓦尼亚除了罗马尼亚行政机构不能有其他的行政机构。

罗马尼亚的社会舆论对涉及特兰西瓦尼亚的问题非常敏感。罗马尼亚行政机构在该省——匈牙利统治的受难地——迟迟未能建立,在罗马尼亚引起了深切的忧伤。这与苏联和其他盟国认定维也纳“强制”为非法时,罗马尼亚全国欢迎它们主持正义的热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可以解释为干涉罗马尼亚内政企图的各种游行示威

苏联军官在某些政党召开的大会上发表演讲的情况屡有报道。

在康斯坦察发生过比较严重的情况。数百名示威者占领了行政机构,试图以非法的手段设立新的行政长官。不言而喻,罗马尼亚当局不得不出面干预以恢复秩序;但是驻当地的苏联卫戍司令通知罗马尼亚警备区指挥部,不准罗马尼亚部队干预刚刚发生的事件。与此同时,罗马尼亚部队所在的兵营被苏联巡逻队包围,他们在兵营的所有出口架起机枪,以此阻止这些部队有任何出动。

我还应当指出禁止我党召开第一次大会一事。禁止的理由是上一次集会上似乎曾经有过所谓敌视盟国的口号。极左派报纸编造的这种说法毫无根据。

最后我还应当指出,对驻罗外国记者的电报进行新闻检查时没有一视同仁:对某些党有利的新闻一律放行,对另外一些党有利的评价则不放过。这样一来,就在外国报刊上产生了一种不符合罗马尼亚实际政治形势的看法。

这些事实无疑是个别的孤立的。不过,这些事实给社会舆论造成了深刻的印象,它们得出了某些政党得到苏联当局支持的结论,这也是实情。人们也许会产生一种想法,认为正在对罗马尼亚的政治情感施加某种压力。这种想法只会削弱罗马尼亚社会舆论欢迎莫洛托夫先生声明时的信任感。

裁减罗马尼亚军队

由于苏联军事当局命令罗马尼亚政府把内卫部队的数量裁减至3个师,社会舆论越发不安。尽管对罗停战协定与对芬兰停战协定不同,在这一方面未作任何规定,但是在苏联军队要解除罗马尼亚军队武装的威胁下,罗马尼亚政府被迫采取了这一不符合停战条款的措施。令人怀疑的是,3个罗马尼亚师能否足以保证全国的秩序,尤其是在像康斯坦察那种事件重演的情况下。不管怎样,裁减军队对罗马尼亚来说是一种令人痛苦的屈辱,它深刻地震动了社会舆论。

我认为,指出令罗马尼亚社会舆论关心和不安的某些问题,是为两国的关系着想。倘若说在这种情况下丝毫感觉不到罗马尼亚人民欢迎与苏合作政策所怀的那种热情,我也不会坦诚直言。

8月23日行动大获全胜无可争辩地证明,独裁制度强加给罗马尼亚的政策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在这种政策下,罗马尼亚人民与苏联保持密切友好关系的愿望依然是强大的现实。将其他国家譬如匈牙利甚至意大利发生的情况,与不可能有任何背叛行为的罗马尼亚采取8月23日行动的方式简单地作一番比较,就足以说明这一事实。这一点就证明了罗马尼亚与苏联合作的愿望。

只要苏联当局通情达理地真正地履行停战协定和莫洛托夫的几次声明,这种合作就会有很大程度地发展,这种合作就会在罗马尼亚人民的政治观念中深深扎根。当然,苏联当局也有权要求罗马尼亚政府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义务。

当然,罗马尼亚只能而且希望奉行与苏联相互谅解的政策,因为我国奉行别的任何政策无异于自杀。不过,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的政策,任何时候都不会给苏联带来从两国人民真正深厚的发自内心的(自发的)友谊出发采取的政策所能带来的那种成果。

问题已经超出了罗苏关系的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个东欧有利害关系。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各国人民都把目光投向罗马尼亚。以真诚友好、相互尊重政治权利和世界观的方式实施罗苏协定,就能给这些国家的人民作出榜样,他们会竞相仿效。这样一来,在欧洲的这个地区可以建立一个自由承认的利益共同体,它能保证苏联的安全和苏联有权获得的影响,也能保证其他国家人民实现其合法意愿的最有利的条件。

此致敬意

国家农民党主席尤·马尼乌

1944年11月15日,布加勒斯特

(基尔萨诺夫译)

№09547

维辛斯基关于取缔《信使报》给莫洛托夫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4年11月18日)

布加勒斯特-莫斯科

机密莫洛托夫同志38:

农民党的《信使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要求解释”的文章。内容是评论罗马尼亚行政机构撤出特兰西瓦尼亚的。39文章在谈到罗马尼亚政府就此发表的公报时写道:“开始我们看到这一公报时完全不相信是真的。我们觉得采取这种措施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没有根据的。”

报纸接着说,恢复罗马尼亚在特兰西瓦尼亚领土上的主权是正义的事业,是反对德帝国主义荒谬绝伦政策的事业,也是罗马尼亚感激伟大的邻国人民——俄国人民的主要原因。然后报纸推论说,只有特别的动机才能解释盟国为什么推迟实现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撤回罗马尼亚行政机构应当还有更加深刻的原因。报纸还补充说,采取这种行动的理由根本不那么重要。

文章写道:“我们被告知,我们向特兰西瓦尼亚派出自己的政权机构‘事先没有通知’苏联最高统帅部。我们难以将这一起码的礼节性错误仅仅记在罗马尼亚政府一家账上。我们也难以想象,没有红军的协助,特兰西瓦尼亚竟隆重地建立了罗马尼亚政府机构,而在此之前是红军在那里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信使报》接着为“特兰西瓦尼亚的志愿者”辩护,说什么他们不合左派党的心意,但是报纸也没有否认这些志愿者队伍里的“个别非法行为”,然后它感叹道:“不论非法行为多么不光彩,难道个别的非法行为能够成为在如此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不履行停战协定条款的理由?我们认为不能”。

报纸还责问罗马尼亚政府,它为“立即完全扭转业已形成的局面”作了什么。这篇文章的敌对性和挑衅性是显而易见的。今天,共产党的《火花报》和爱国者联盟机关报《自由罗马尼亚报》载文揭露这篇文章。《自由罗马尼亚报》说,文章作者奥古斯丁·波普(不是作为罗马尼亚代表团成员曾赴莫斯科的部长吉策·波普)作为不履行停战协定的精神罪人和作为武装匪帮的教唆者,应当在特兰西瓦尼亚和全国对暗中进行反苏宣传负责。

《火花报》谴责波普鼓励和支持这支近卫队的罪恶行为,指出正是他及其同伙采取了破

38电报分送了莫洛托夫、佐林和档案室。原件上有如下批注:“收自维辛斯基同志”、“同意。维·莫洛托夫。11月19日。”、“批示已于11月19日20通过高频电话转告格里巴诺夫同志”。

坏停战协定的行动。该报说:因此,他从塞伊卡鲁(德国奸细、一家名为“库林图尔”企业的老板)那里继承的以前名为“库林图尔”的企业,现在应当予以没收,该报还对这位先生竟然提出这样的指责感到惊奇。

我认为,《信使报》因允许波普在文章中攻击苏联和盟国必须停版一个星期,今后必须对该报实行出版前新闻检查。

请予指示。

维辛斯基

1943年4011月18日发报:格里巴诺夫同志

接收:叶罗费耶娃

№09548

维辛斯基建议发表反对马尼乌文章

给莫洛托夫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4年11月29日)

1944年11月29日

布加勒斯特-莫斯科

机密莫洛托夫同志41:

是否可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战争与工人阶级》第22期的文章“论罗马尼亚的形势”(反对马尼乌的)42与朋友们关系接近的报纸可以刊载。43

请予指示。

维辛斯基

1944年11月29日发报:格里巴诺夫同志

接收:叶罗费耶娃同志

№09549

维辛斯基关于《正义报》文章给莫洛托夫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4年12月3日)

1944年12月3日

布加勒斯特-莫斯科

秘密莫洛托夫同志:

现转告国家农民党官方机关报《正义报》今天发表的文章“维辛斯基先生的光临及其意义”的内容:

第一副外交人民委员安·雅·维辛斯基先生在众多红军军官的簇拥下,出席了在宗主教

40原文如此,应为1944年。

41电报分送了莫洛托夫、杰卡诺佐夫、佐林、彼得罗夫。原件上有如下批示:“不反对。维·莫洛托夫”、“批示已于11月30日15时30分通过高频电话转告格里巴诺夫同志。彼得罗夫。”彼得罗夫,阿波隆·亚历山德罗维奇(1907~1945),1942~1943年任苏联驻华使馆一秘和参赞,1943~1945年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1945~1948年任苏联驻华大使。

42《战争与工人阶级》杂志(1994年第22期)发表了В·利涅茨基的文章“论罗马尼亚的形势”。文章在谈到罗马尼亚方面履行停战协定的不能令人满意的情况时指出,应当承担责任的是内阁首脑萨纳特斯库以及在政府中形成多数的一些“历史”党派。文章激烈地抨击了国家农民党领袖马尼乌。文章还揭露了他与军团分子,

教堂举行的1918年12月1日周年纪念礼拜会。当年的这一天,根据在阿尔巴尤利亚签署的协定,特兰西瓦尼亚人民加入了民主罗马尼亚。这一举动有重大意义,是非常明显地直接做给所有罗马尼亚人看的。不过,如果我们仅仅从感情的角度看待这一政治姿态,不试图深刻领会它的全部意义,那就错了。苏联高级人物出席罗马尼亚人民的节日,应当不仅对我们的感情起作用,而且对我们的理智起作用。对有意做出的姿态报以感谢是不够的,因为我们感受到一种非常严肃的政治因素,它要高于外交礼遇。维辛斯基先生的姿态是政治现实的真实状况的公开反映。这一现实是什么呢?

罗马尼亚打输了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一场不是罗马尼亚人民战争的战争。人民的政治力量在认清了这一点后才推翻了亲希特勒的制度,将国家从罪恶的社会中拯救出来。假若拯救社会的事业就此止步,那么罗马尼亚就会处于一个战败国的艰难境地,面临由于这种境地而产生的种种致命后果。但是,8月23日行动的发动者们响应三大国的号召,从罗马尼亚人民的真正利益考虑,走上了惟一能将民族从可能是民族史上最大的危险中拯救出来的道路,走上了同联合国家结成反对纳粹德国及其依然追随于它的仆从——匈牙利的联盟的道路。这样一来,罗马尼亚师就将枪口对准了真正的敌人,与不可战胜的苏联军队肩并肩浴血奋战,而这场共同的斗争使希特勒奉送给同伙匈牙利的北特兰西瓦尼亚获得了解放。如同停战协定是法律上相互关系的基础一样,这种反对共同敌人和争取实现共同目标的战争现实,是罗苏相互关系的基础。

莫斯科政府对罗马尼亚奉行关照的政策,维辛斯基先生出席庆祝收回特兰西瓦尼亚的民族节日就是这一政策的鲜明反映。无需花费太长的时间去寻找罗马尼亚进行回报的机会,这种回报就包含在现在可以采取的行动中:真诚地和坚定地履行停战协定条款,也就是说,归根到底,就是要以全民的力量同红军一起继续进行反希特勒的战争直至最后的胜利。

安·维辛斯基发:格里巴诺夫同志

收:叶罗费耶娃

№09550

维辛斯基关于罗马尼亚政治形势

给莫洛托夫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4年12月6日)

机密维·米·莫洛托夫同志44:

今天,我应前不久同“耕者联盟”合并的社会农民党45的领导人拉莱亚请求接见了他。他主动地和详细地讲述了有关罗马尼亚当前政治形势的许多情况。据他讲,拉德斯库46召见了他,建议他参加没有共产党人的政府,还请他说服格罗查47这样做。同时,拉德斯库以彼特雷斯库48为例,说他同意参加这样的政府。后来,彼特雷斯库在自己党(社会民主党)的压力下拒绝了他的建议。拉莱亚说,拉德斯库企图组织这样的政府,但是没有得到国王的批准。据拉莱亚讲,总之,国王和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相比持一种较能让人接受的立场。拉莱亚指出,国王亲近的人中最有影响和最反动的人有:什蒂尔贝伊(马尼乌的朋友)、斯图尔恰49、阿乌什尼特50和曾任外交大臣的尼库列斯库-布泽什季51。

44电报分送了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米高扬、贝利亚、马林科夫、杰卡诺佐夫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第4欧洲司。

45М·拉莱亚领导的社会农民党是1943年由国家农民党的一支左派和从社会民主党分裂出来的Л·勒德恰努派组建而成。后来勒德恰努重返社会民主党,而社会农民党于1944年9月表示赞同民族民主阵线的纲领,并于同年11月加入农民阵线。

46尼古拉·拉德斯库,罗马尼亚将军,1944年12月至1945年2月任罗政府首脑。

47格罗查,彼得鲁(1884~1958),罗马尼亚农民阵线领导人。1945~1947年任罗政府总理,1947~1952年任罗部长会议主席,1952~1958年任罗大国民会议主席团主席。

48蒂特尔·康斯坦丁·彼特雷斯库,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领袖。

这些人以及整个宫廷集团恐吓国王说,共产党人想消灭罗马尼亚的君主政体。

拉莱亚认为,最近一次政府危机是马尼乌捣的鬼,他说马尼乌是个职业反对派和阴谋家。据他说,马尼乌对已经78岁的布勒蒂亚努有很大的影响。我问:国家农民党究竟有多巩固,马尼乌在农民中的影响有多大。拉莱亚回答说,该党有整整四派(马尼乌、米哈拉凯、卢普和青年派)。该党很有可能分裂。在信奉天主教的特兰西瓦尼亚北部,马尼乌的影响还很大,而在东正教占优势的南部,格罗查的影响比较大。拉莱亚对民族民主阵线在农村进行的反马尼乌斗争的结果持乐观态度。至于自由党,据拉莱亚称,大部分自由党员,而且最活跃的那部分自由党员跟特特列斯库52走,而不是跟布勒蒂亚努走。拉莱亚评价说,对于民主派来说,特特列斯库的立场比布勒蒂亚努的立场更易于接受。但是拉莱亚认为,各民主党对国王卡尔53原来的朋友特特列斯库的态度是谨慎的,不过他认为,现在可以将特特列斯库作为马尼乌的敌人加以利用。

拉莱亚在回答我提出的关于罗马尼亚经济情况的问题时说,秋播地播种了65~70%,上冰前剩下的2~3周时间内有可能再播种5~10%。农民自己的土地已经全部播种完毕。没播种完的是地主的土地。地主害怕罗马尼亚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平常年景下,已播种土地面积的产量足以满足国内需求,甚至可能略有结余,可供出口。

拉莱亚认为,自签署停战协定3个月以来,罗马尼亚的社会舆论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很大变化。他深信,这一过程将继续发展,一年之后,绝大多数罗马尼亚人会坚定地站在亲苏的立场上。总的说来,拉莱亚情绪乐观,他认为,现在已成为罗马尼亚最大政治力量的民族民主阵线能够成功地贯彻自己的纲领,因为罗马尼亚的资产阶级和地主已经没有多大力量。

安·维辛斯基发:格里巴诺夫同志

收:叶罗费耶娃、索尔涅尔

№09552

拉夫连季耶夫就成立北特兰西瓦尼亚临时行政管理署致维辛斯基的信

(1944年12月26日)

秘密安·亚·维辛斯基同志54:

乌克兰第2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捷夫琴科夫同志,在转送罗共北特兰西瓦尼亚州委书记戈尔德贝尔德关于北特兰西瓦尼亚经济、财政形势报告的信中指出,必须:

1.组建北特兰西瓦尼亚事务人民委员会,由它领导行政机构、经济、财政、贸易、保健、学校,等等。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该人民委员会的领导人应由苏联军事当局从北特兰西瓦尼亚当地居民中任命。

2.组建银行。银行应从苏联指挥部获得资金,用以支付将来提供的工业品和食品。

3.允许罗马尼亚和北特兰西瓦尼亚之间以非现金交易方式交换原料。

在研究这些建议时必定会产生以下问题:

1.北特兰西瓦尼亚(全部或大部分)不移交罗马尼亚的时间有多长。

2.是否将整个特兰西瓦尼亚移交给罗马尼亚,若移交大部分的话,究竟移交哪一部分。

对于罗马尼亚政府关于在北特兰西瓦尼亚设立行政机构的请求,苏联政府已经通过盟国管制委员会声明,在北特兰西瓦尼亚领土上建立罗马尼亚行政机构的时间和程序问题,是与有关履行停战协定的其他所有问题,首先是与如何履行第11条55这样的条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停战协定第11条规定的赔偿计划签署供货协定(该协定有望在最近签署),还不能保

52特特列斯库,格奥尔基(1886~1957),1931~1934年任罗马尼亚民族自由党总书记,1934~1937年任罗马尼亚大臣会议主席,1945~1947年任罗马尼亚联合政府大臣会议副主席和外交大臣。

53应为卡罗尔。

证罗马尼亚政府认真履行该条款以及其他条款(第8、10、12条)。因此,看来即使在签署上述供货协定之后,实际上未必能谈移交北特兰西瓦尼亚的事情。此外,北特兰西瓦尼亚移交罗马尼亚的问题,不仅应当在罗马尼亚按照停战协定履行经济义务方面而且要在其奉行内外政策方面,成为影响罗马尼亚政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杠杆。

现在还没有材料能够回答,北特兰西瓦尼亚的哪一部分应当移交给罗马尼亚,哪一部分应当移交给匈牙利56。在李维诺夫同志的委员会57于今年7月撰写的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报告中,对这个问题没有给予回答;现在,在匈牙利临时民族政府已经成立的时候,必须认真研究这一问题了。我认为,李维诺夫同志的委员会对这个问题应当进行专门的研究。

如果决定不把整个北特兰西瓦尼亚移交给罗马尼亚,那么,大概需要与盟国就这一建议预先进行协商,这就需要花很长时间。

因此,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认为,在最近几个月里未必能够将北特兰西瓦尼亚(整个或者大部分)移交给罗马尼亚人58。

根据这一结论,同时考虑到北特兰西瓦尼亚严峻的经济形势,考虑到必须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工厂为红军生产必需品,那么成立临时行政管理署应是适宜的,应将全部地方政权机构交临时行政管理署管辖,并责成它领导整个北特兰西瓦尼亚的财政和经济生活。这一由当地居民组成的临时行政管理署的工作,应当由乌克兰第2方面军全权军事委员会,根据国防委员会就红军进入匈牙利领土于1944年10月27日所作的第6803/ C号决议进行监督。(我之所以指出该决议,是因为它规定了苏联军事指挥部在被解放的匈牙利领土上的任务。显然,从我们承担的外交义务角度看,不能将北特兰西瓦尼亚视为匈牙利领土。)至于在北特兰西瓦尼亚设立银行的建议,以及是否允许罗马尼亚和北特兰西瓦尼亚交换原料,这些问题可以在临时行政管理署的实际工作中予以解决59。

成立临时行政管理署无疑会使罗马尼亚政府不安。但是,利用在答复罗马尼亚关于在北特兰西瓦尼亚成立罗马尼亚行政机构要求时说过的那些理由,再补充说明必须更详细地研究如何落实停战协定中关于将整个或大部分北特兰西瓦尼亚移交罗马尼亚的第19条,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向罗马尼亚人解释我们的这一行动。

А·拉夫连季耶夫60

№09553

拉夫连季耶夫就红军总参谋部

对移交北特兰西瓦尼亚的立场致维辛斯基的信

(1944年12月31日)

秘密安·亚·维辛斯基同志:

一、考虑到北特兰西瓦尼亚与前线的距离,我和红军总参谋部就北特兰西瓦尼亚的哪一部分现在可以移交罗马尼亚的问题进行过联系,他们(什捷缅科61同志)报告了以下意见:

1.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一部分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北特兰西瓦尼亚征购食品,是按为红军规定的方法进行核算的。如果将北特兰西瓦尼亚移交给罗马尼亚,那么后者显然会把今后征购的食品计入赔偿项目中,现在这样做是不利的。

2.乌克兰第2和第4方面军的后方在北特兰西瓦尼亚境内。

3.有2个罗马尼亚军和红军在一起作战,据什捷缅科同志讲,他们打仗不卖力,即将向

56该段文字下面有着重线。

57指1943年成立的由李维诺夫任主席的和约与战后安排委员会,其前身是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1942年1月28日决议成立的由莫洛托夫任主席的外交资料筹备委员会。

58该段文字前有安·维辛斯基写的批注:“此话不对。应于最近起草移交方案送盟国管制委员会。不成立临时行政管理署”。

59该段文字前有如下批注:“这些问题对于整个罗马尼亚来说是共同的,应由罗马尼亚政府比照罗马尼亚的其他地区予以解决。请制订措施并于12月29日前商谈。安·维辛斯基。12月27日”。

罗马尼亚移交北特兰西尼瓦亚现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激励。如果没有这一激励,那么罗马尼亚军队作战时将更加不卖力。

鉴于以上所述,红军总参谋部认为,现在向罗马尼亚移交北特兰西瓦尼亚对我们不利。但是,如果政治上的考虑重于上述军事和经济上的考虑,那么总参谋部认为,可以将整个北特兰西瓦尼亚移交给罗马尼亚,因为从北特兰西瓦尼亚至最近的战线最短距离有11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给予总参谋部运出粮食储备的相应时间。

二、停战协定第19条认定维也纳仲裁62不成立,这一条款从法律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在和平解决之前,整个北特兰西瓦尼亚应移交给罗马尼亚,而不考虑该地区的民族性,因为该条款不承认北特兰西瓦尼亚脱离罗马尼亚。如果有些县从军事角度讲对红军有着特别的利害关系,那么在第一次移交时暂不归还这部分县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我认为有必要再次请您注意,李维诺夫同志的委员会今年7月撰写的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报告没有回答(严格地说,也不可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考虑到北特兰西瓦尼亚的民族因素,究竟是北特兰西瓦尼亚的哪一部分应当归还给罗马尼亚。最好责成李维诺夫同志的委员会再次研究这个问题,以便为和会作好准备,因为毫无疑问,苏联的立场应当确定下来。

三、遵照您关于起草向罗马尼亚移交北特兰西瓦尼亚方案的指示,现附上国防委员会决定草案63。

А·拉夫连季耶夫

№09555

帕夫洛夫就罗政治危机的发展给杰卡诺佐夫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5年2月3日)

В·Г·杰卡诺佐夫同志64:

一、前不久我们通过塔斯社转发了民族民主阵线的纲领,罗马尼亚国内围绕该纲领爆发了一场尖锐的政治斗争。今天我们收到了近日的莫斯科报纸,发现至今没有发表这一纲领。我认为,尽快弥补塔斯社的这一疏忽是有益的。

二、关于政治危机的发展情况。交通大臣德治65以民族民主阵线的名义声明,如果国王依靠民族民主阵线,后者就支持国王。

三、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国王对自己圈内的人说,他认为不需要更换拉德斯库将军领导的现政府。该政府:

1.与苏联政府签署了供货协定。

2.通过了一系列法规以履行停战协定。

3.它是在维辛斯基同志访问罗马尼亚期间组建的,因而得到了苏联的认可。根据这些理由它应当留任。

四、国家农民党中央委员会讨论了因卢普博士采取的反马尼乌的行动而形成的党内形势。卢普声明,他赞成党的统一,但是反对马尼乌的错误政策。农民党人的党内斗争还在继续。

五、昨天和今天的报纸反映了围绕民族民主阵线关于土地问题的纲领性要求所展开的激烈斗争。达尼埃洛波尔教授(来自卫生部)今天出来反对土地改革,他举证说,这种改革会导致地主的土地化整为零,从而扩大本来就已非常严重的贫困和瘟疫。

六、今天,外交大臣维绍亚努以联合国家朋友协会主席的身份举行了招待会,管制委员

621940年8月,由德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对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领土争端作出仲裁决定,把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和东北部划归了匈牙利。

63在收集的档案中没有该文件。

64电报分送了莫洛托夫、维辛斯基、杰卡诺佐夫、洛佐夫斯基、第4欧洲司和帕利古诺夫。洛佐夫斯基(德里佐),所罗门·阿布拉莫维奇(1878~1952),时任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和苏联情报局副局长。帕利古诺夫,尼古拉·格里戈里耶维奇(1898~1971),1941~1944年任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新闻司司长,1944~1960年为塔斯社领导人。

会方面出席招待会的只有:瓦西里耶夫将军、我、基尔萨诺夫、丹古洛夫和雷西科夫(按照我们与他们的约定,不论是维诺格拉多夫将军还是博格坚科66都没有出席招待会)。

加强对苏关系协会主席巴洪教授出席了招待会,他始终不离我们左右。在参加招待会45分钟后,我们向维绍亚努告辞,外交大臣邀请我与他就一些政治问题进行会晤。我答复说同意。

注:联合国家朋友协会是根据外交大臣的倡议为了同加强对苏关系协会67相抗衡而成立的,后者所取得的成绩使一些罗马尼亚人士深感不安。

帕夫洛夫68收:列昂季耶娃

发:帕夫洛夫

№09556

帕夫洛夫向外交人民委员部汇报

同罗外交大臣会谈情况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5年2月9日)

一、今天我应罗马尼亚外交大臣维绍亚努先生的请求接见了他。维绍亚努提出了允许罗马尼亚中央委派的政权机构返回特兰西瓦尼亚的问题,并说维辛斯基同志曾允诺在签署供货协定之后解决这个问题。我对维绍亚努说,据我所知,维辛斯基同志是将特兰西瓦尼亚实际移交罗马尼亚中央政权管理的问题,与罗马尼亚履行停战协定条款的总问题连在一起提出的。因此,这个问题不应仅仅和签署供货协定联系在一起。

二、维绍亚努说,有些政党力图抛开其他党自己治理国家。他补充说,从他的观点看,要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各政党合作。接着他又说,罗马尼亚有一个政党69希望被当做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者。我回答维绍亚努说,我们在罗马尼亚不是与各政党或者其中的某个政党打交道,而是与政府、人民和国王打交道。至于说苏联国家利益的代表权,那么它是由盟国管制委员会的政治顾问来行使,而不是由罗马尼亚的政党行使。

三、维绍亚努声称他愿意与苏联合作。我重复了这样一句话:现在莫斯科已经取代巴黎,成为罗马尼亚向往的政治中心。我说欢迎与苏联合作的愿望,但是,我们不是根据宣言而是根据具体行动来判断这种愿望。

四、我利用维绍亚努来访的机会,向他重述了前一天我对罗马尼亚首相拉德斯库说的话,即罗马尼亚履行停战协定条款的情况令人不满意。我又讲了芬兰的例子,芬兰签署停战协定比罗马尼亚晚,但是签署作为战争赔款的供货合同却早在去年就签署了,而且履行协定比罗马尼亚好。我还回答说,首相本人也承认罗马尼亚在这一方面落后了。维绍亚努开始讲起了对芬停战协定与对罗停战协定的不同,并且寻找罗马尼亚政府有困难的借口。我反驳说,在这次战争中被打败并履行停战协定条款的每一个国家都有困难。但是政府的工作就是克服这些困难,力争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令人遗憾的是罗马尼亚在这一方面落后了。我举了3个令人不满意的例子:

1.关于煤的问题,即煤炭开采和向工厂、运输部门提供煤炭的问题。如果状况不改变,那么停战协定中涉及军事合作的条款就会受到不履行义务的威胁:运输停顿,向前线运送军用物资的工作中断,履行供货协定的情况也停止。不允许出现这种局面。维绍亚努推说运输困难。我说煤的问题就是运输问题。看来这一经济部门中存在着阻挠提高煤炭产量、不希望保障国家煤炭供应的人物。

2.关于农业问题。春播准备工作不好。这就使军队供应和履行供货协定受到威胁,更不用说对居民的供应了。然而农业部却在进行辩论,而且一些民主派的农艺师因政治信仰遭解雇。我甚至不谈问题的政治方面,尽管不明白为什么机关清洗有民主情绪的人,而与此同时,机关清洗战争罪犯和法西斯分子的工作却停滞不前。我注意到搞春播需要专家,需要部里和

66盟国对罗管制委员会主席助理。

谐的工作,这种局面我们没有看到。可以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农业部除了搞政治辩论,除了把农业大臣认为不中用的工作人员赶出农业部,难道没有别的事情可干?从保证履行停战协定条款角度看,播种情况使我们非常不安。维绍亚努说,他不为农业大臣胡迪策辩护,也不认为问题带有政治性质。问题不过是在纪律方面,在于农业大臣希望官员服从他。

至于说春播运动,困难在于种籽,在于缺少种籽。我说,拉德斯库先生承认,罗马尼亚有种籽,但是有人把种籽藏匿了。必须粉碎这种怠工破坏活动,保证罗马尼亚方面履行自己对停战协定的义务。

3.关于国家机关清洗战争罪犯和法西斯分子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令人不满意。在已经公布的名单中,这类分子仅列入了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工作进展太慢。前不久还处于相互交战状态的国家要建立起信任,参加侵略的国家必须完全、认真、及时地履行自己的义务。维绍亚努说,他明白这一点,但是他难以谈论煤炭工业和农业的问题,因为他不了解这些问题。他多少听说过运输方面的情况。我说,关于运输问题我已经同拉德斯库谈过了。

最后,维绍亚努向我转交了两封给维诺格拉多夫的私人信件。在第一封信中,维绍亚努请求释放几名被动员去与德国人一起干活、后来大概被运往苏联的罗马尼亚士兵(其中有扬·温古雷亚努和彼得拉·弗洛雷斯库),还请求制止匈牙利地方当局在特兰西瓦尼亚逮捕农民党人。

帕夫洛夫70发:帕夫洛夫

收:马尔克洛娃

№09557

帕夫洛夫向外交人民委员部汇报拉德斯库演讲情况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5年2月12日)

秘密71今天罗马尼亚首相拉德斯库将军在“埃罗”电影院发表了政治讲话。他在讲话中说,国家面临的基本问题是:

1.与盟国一起继续战争,直至取得完全胜利;

2.忠实认真地履行停战协定条款;

3.保持国内的安定、秩序和纪律。

拉德斯库在演讲中攻击了一些人,他说:他们利用自己的民主权利,把一切责任推给政府并指责政府怠工。这些人不是帮助共同的事业,而多半是妨碍共同的事业。我的内阁同僚中没有怠工者。盟国如果相信那些混水摸鱼的人,他们有权认为那里有罪恶的意图,而实际上那里仅仅是资金匮乏。必须关心增加生产,而不是分配田地,地多和地少的农民都会因为改革而人心浮动,地多的就会不耕种土地,地少的就会热切地等着分地,结果是土地无人耕种,停战协定条款也无法履行。另外,上前线的人首先应当分到田地。因此,必须等到战争结束和战士们返乡,否则,战士的士气就会削弱。关于承认罗马尼亚为参战一方的问题,拉德斯库称,将给予这种地位,但这不是好心的恩赐,而是因为参战才会给予的。北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也是如此。进入特兰西瓦尼亚是我们的权利,因此,把进入特兰西瓦尼亚说成是对我们某某人的恩惠那是可笑的。特兰西瓦尼亚是我们的,我们应当进去。我们军队的勇气给了我们这样做的资格。

拉德斯库在结束语中说,不论他的担子有多重,只要上帝还给他保存着力量,他就会坚持下去。他在结束演讲时说:我要求:第一,理解困难,第二,安定、秩序、工作。这是不滑入深渊的惟一办法。这与盟国的观点是一致的。最后拉德斯库祝国王身体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个顺便所作的声明外,拉德斯库在讲话中没有提到苏联和红军,甚至在谈特兰西瓦尼亚的解放时也没有提。演讲是给经过挑选的多半由农民党人和自由党人组

成的听众作的。尽管事先宣布拉德斯库将在“斯卡拉”电影院演讲,但是演讲却是在另一个影院——“埃罗”电影院进行的,因为星期六晚上“埃罗”电影院坐满了工人听众——民族民主阵线的拥护者。当宣布在另一个地方演讲时,工人们报以愤怒的叫喊声,高呼:“可耻”、“打倒拉德斯库”。后来,无线电发射机的电线也被扯断了。三千多人喊着民族民主阵线的口号离开“斯卡拉”影院,直奔“埃罗”影院。游行的人们迎着从“埃罗”影院出来的听拉德斯库演讲的人,高喊:“他们是法西斯分子”、“打倒法西斯分子”。影院里笼罩着敌视我们的气氛。这时正在影院的惟一一名苏联军官受到嘲弄。民族民主阵线的拥护者们根据工会和党的领导的号召回家之后,一小伙农民党人和自由党人(还有化装的铁卫团分子)离开“埃罗”影院,沿大街朝王宫游行。这些法西斯式的游行者殴打了路上遇到的几名民族民主阵线的拥护者。被殴打者中有私人职员工会书记埃马努伊尔·维内亚。一名宪兵军官也参预了殴打维内亚,他不但不制止对维内亚的私刑,而且抓住他的双手,不让他自卫。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使维内亚得以逃脱。他们还企图捣毁共产党的《火花报》编辑部,但是没有得逞。今天大街上有大量的罗马尼亚士兵和宪兵组成的巡逻队。“埃罗”电影院周围布满了士兵。可以看到,沿街巡逻的士兵加强了武装,配备了冲锋枪,还有许多箱备用的子弹。不过,当民族民主阵线的游行队伍经过警戒线时,士兵们经过一番犹豫后还是放行了。今天市内人心浮动。事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明天,民族民主阵线的报纸将开始向隐藏在农民党内的法西斯分子展开进攻,并且反对拉德斯库政府。本周工人有可能喊着“打倒法西斯”、“打倒抬头的反动派”的口号上街游行

帕夫洛夫发:帕夫洛夫

收:马尔克洛娃

№09558

基尔萨诺夫关于罗政治危机发展情况与

弗勒代斯库-勒夸萨的谈话记录

(1945年2月13日)

摘自基尔萨诺夫日记

机密72 2月13日,我受帕夫洛夫同志委托,接见了由民族大臣勒夸萨73率领的北特兰西瓦尼亚民族民主阵线代表团。

代表团请求我们协助寻找尚在人世的一部分犹太人以及有反法西斯思想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人,并帮助他们返回家乡,这些人当年从北特兰西瓦尼亚被运到了波兰和斯洛伐克境内。(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情况将专门报告)

接见过代表团后,我请勒夸萨停留了片刻,以便从他那里获得消息。

勒夸萨讲述了以下值得注意的有关近日事态的情况:

1.昨天,负责国家安全事务的内务部副大臣斯特内斯库将军告诉勒夸萨,他所掌握的准确的情报说,英国人近日建议国家农民党和民族自由党的领导人坚决反抗民族民主阵线,直至流血。

2.勒夸萨从可靠来源获悉,拉德斯库建议马尼乌成立没有民族民主阵线代表参加而只由国家农民党和民族自由党代表组成的政府。国家农民党领导人讨论了拉德斯库的这一建议,他们拒绝了。国家农民党人建议拉德斯库成立由专家和军人组成的非党派政府,并允诺支持这一政府。

3.昨天国王米哈伊开始和将军们开会。勒夸萨认为,国王和将军们在这些会议上讨论的是成立专家和军人的无党派政府问题。

4.2月11日拉德斯库在“埃罗”电影院演讲时,布加勒斯特大街上,许多政府大楼的院内以及属于所谓“历史”党(民族自由党和国家农民党)的大楼院内,发现有大量的武装士兵。

布置在首都各据点上的部队都带着装有备用子弹的弹药箱和锌制子弹盒。驻扎在兵营的官兵进入了战斗状态。

今天,由于民族民主阵线即将举行游行示威,又采取了类似的措施。

勒夸萨认为,一但有合适的机会,有英国人给打气的罗马尼亚反动派就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镇压人民。有鉴于此,他主张盟国管制委员会要求罗马尼亚政府进一步裁减后方部队人数和裁减宪兵人数。据他获悉,宪兵人数最近几年增加了近一倍。

5.昨天晚上出版的民族自由党机关报《未来报》上,在“国家与谁同在”大标题下有一篇奇怪的短文,这篇短文不能看做是别的东西,只能看做是一份加密的报告。这篇短文正文如下:

“摩尔达维亚一农民来信。1945年1月1日上午8时。祝您全家幸福常在。我们已收到您的明信片,万分欣喜。А·Ф·、Ал·Д·、Ал·И·、Ак,沃尔库(维尔库)已随上帝去矣。我们尚健在,但无甚欢乐。我们在世,履行往日的全部义务。变化甚微 (此处和下文的着重线是短文作者加的——С·基尔萨诺夫)。自疏散后我们未去И处。我的孩子都在家,身体无恙。大家知道您给我来信都面露惊色,十分高兴。我们大家希望都健康地去И处,以便重操旧业。我们完全可以信赖。此致敬礼Т”

民族民主阵线人士认为,这篇短文是某个军团中心写给军团分子的,这如果没有和民族自由党领导人接上头,那么起码是和他们党机关报的编辑弗尔克沙努接上了头。

盟国对罗管制委员会副政治顾问С·基尔萨诺夫

№09559

帕夫洛夫向外交人民委员部汇报与斯凯勒谈话情况的高频电话电报

(1945年2月14日)

秘密今天日间我和博格坚科同志接见了美国驻盟国对罗管制委员会军事代表斯凯勒准将。

斯凯勒准将向我们提了2个问题。

1.关于动员和运送德国人去苏联的问题。我们告诉斯凯勒,这一行动已经结束,有 6.9万人送往苏联;根据罗马尼亚政府的专门请求,有1.1万人留在了罗马尼亚。

2.斯凯勒准将提出了关于盟国管制委员会对政府危机的态度问题。斯凯勒准将个人认为,这一危机的实质是:参加民族民主阵线的党派想组织自己的政府,而现政府不想下台,认为自己作为依靠罗马尼亚所有政治党派而不是仅仅依靠民族民主阵线的联合政府,必须执政。

我回答斯凯勒说,危机的实质不在于此。我说,盟国管制委员会不是和个别政党打交道,它是和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人民、罗马尼亚政府和国王打交道。至于说政党之间的斗争,我们不插手这种斗争。但是,看来问题在于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政府不够信任。从另一方面看,这个政府在许多方面有待于改善。尤其是政府履行停战协定条款很不力,没有以应有的方式同国内和国家机器内的法西斯分子进行斗争。

说完这番话后,我问斯凯勒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援引了三国关于从德国人手中解放的国家应成立包括所有民主人士在内的政府的声明74,又说盟国管制委员会应当支持有国内所有政治力量和派别代表参加的联合政府。

我问斯凯勒,他的意思是否也包括像铁卫团这样的政治派别。

斯凯勒回答说,他说的话不包括这种派别。斯凯勒针对我的问题接着又说,有法西斯分子的政党和派别不应进入联合政府。政府中同法西斯分子有牵连的大臣必须赶出去。

我向斯凯勒讲述了我和维绍亚努关于这个问题的谈话(我在谈话中强调,我们在罗马尼亚不和单个政党打交道,只同对国家和国家机器情况负有全部责任的整个政府打交道)。

于是斯凯勒说,他明白这种提法的正确性。但是他想知道,如果某个政党试图以武装途径夺取罗马尼亚的全部权力,盟国管制委员会对这种情况持何种立场。

我回答斯凯勒说,在目前的形势下,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带有纯理论性质。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精品教案 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 1.背景: 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 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P98历史纵横,了解) ▲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 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2.内容: 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 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 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 3.评价 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 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具体原因: 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 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 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 1.内容: ①②③见P99第3段 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 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 ①②③见P99第4段 ▲注意: 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39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

课时作业(三十九)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作业时间:月日 1.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苏联产生这一争论的背景是( ) A.市场经济的理论得到认可 B.计划经济理论被否定 C.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模式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说明大家对已有的经济理论产生了质疑,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产生了上述争论,故选D项。 2.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农业的发展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援助集体农庄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答案为A项。 3.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 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A. B.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同时题干表格信息反映了当时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重点进行农业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课程标准: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二、知识结构: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有争议,苏联的解体过程及缘由至今仍有诸多历史之谜,众说纷纭。教材的叙述简约概括。教师在上本课前,多搜集各种资料,上课时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在课前布置学生查询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并能有自己的分析。) 导入 1.复习旧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2.音像资料:有关苏联的解体的片断。 (为什么会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人物介绍:赫鲁晓夫 小组活动: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经济、政治方面) 线索梳理: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 畅所欲言:你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强调赫鲁晓夫将苏联出现的问题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改革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二)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 苏联的解体 思维拓展: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提出把苏联的国名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意味着什么? (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发动了“八一九事变”)“加油站”:播放反映“八一九”事变的历史记录片

论苏联的激进式改革

论俄罗斯的激进性改革 顾名思义,改革就是对事物的改造和革新,它是对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辩证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社会革命或改革的时代就到来了。因此,—个社会的改革可以看作是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革来更新旧的社会体制便成为必然。 改革的方式主要有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种。激进式改革,是指在改革时,改革者一开始就将所有的改革目标和计划全盘推出,用设计好的全新的社会关系代替旧的社会关系。这种改革的过程与时间一般相对较短,有利于缩短新旧体制转换所带来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而渐进式改革是将设计好的目标,按计划分期分批地加以实施。一般来说,这种改革所需时间长,但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改革计划,在改革进程中及时纠正失误,从而减轻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等诸多消极影响。判断—个国家究竟该采取哪一种改革方式,一定要同改革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 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本想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以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这场改革带来的并不是广大人民所期待的幸福生活,而是国力下降,社会混乱。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俄罗斯没有选择科学、合理的改革,盲目的选择了激进性改革,现将这场改革失败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俄罗斯的改革之所以失败,首要原因就是当时的俄罗斯并不具备激进改革实施所需要的国情。俄罗斯国土面积大,国情复杂,计划体制影响深远,依据这样的国情,改革理应选择“渐进改革”模式。可是,俄罗斯却选择了另一种,它试图通过一场迅猛的改革潮流,用市场经济的雏型取代中央计划经济。虽然,这种改革方式有一些优势,但是,由于它将改革的目标和进程严格的置于预定的计划之下,而没有为俄罗斯这一特殊国情下的改革留下足够的调试时期,所以在改革中,国有企业在短时间内一方面既不能适应新体制,又不能迅速有效地私有化,旧的机制停转,而新的机制尚未确立,造成一种过渡时期的体制真空和机制瘫痪,整个经济处于无序状态,改革最后无果而终。 推行改革除了要依据现实国情选择恰当的改革模式以外,它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而俄罗斯在推行激进改革时,并不很具备其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下面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稳定是改革的首要条件,它为其提供政治资源是其得以顺利进行的政治保证。但俄罗斯在激进改革中,不但没有营造这样的政治条件,反而使政治环境更加恶化。多党制下各派政治力量围绕最重大的政治原则和根本问题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政府领导人的不停更换等等。这一切导致政府在制定改革方案时,左右摇摆,难以找到改革的均衡点。 同时,改革必须要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它是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然而,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连续性。在俄罗斯,不仅有着几百年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承载了70年苏联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好几代人。可是,在俄罗斯激进改革中,“革新”文化就是在否定一切传统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方针,用不被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西方文化来规范、引导迷惘的人们,从而使社会一度陷入严重的思想混乱之中。 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它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必须事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教案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11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学习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 2、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的改革。 2、苏联的解体。 学习难点:苏联的解体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收集材料,简单介绍赫鲁晓夫的生平。 2、结合小字部分,说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及其后果。 3、收集材料,简单介绍戈尔巴乔夫的生平。 4、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和后果。 5、简述“八一九事件”的经过。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 ⑴、如何认识赫鲁晓夫的改革? ⑵、有的认为,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也有的 认为,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想一想,他们谁 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然而,中、苏的改革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请谈谈你的想法。 (四)、系统总结: 赫氏高举改革旗,改革政治和经济。 斯大林模式受冲击,各种矛盾因之激。 1985戈上台,经政改革高起来。 政治体制变化大,国家权利分散啦。 “八一九事件”催化剂,苏联不幸终解体。 (五)、巩固训练: 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A、改革只限于经过领域 B、国际形式的影响 C、苏联忙于同美国争霸 D、改革并未根本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2、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A、社会制度的变化 B、疆域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社会生活的变化 3、苏联解体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B、社会主义应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完善自己 C、社会主义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D、必须加强对西方和平演变的抵制

2021年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与曲折,掌握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赫鲁晓夫改革的成败,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苏联社会主义的各种矛盾,直接导致苏联的解体,使学生了解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有曲折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政治学科和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 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变,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改革。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3、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 4、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5、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二、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 2、赫鲁晓夫之后,苏联又经过哪两个领导人的改革?最后是怎样解体的? A、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三、苏联的解体 1、苏联是怎样解体的?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仓促转向政治改革,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增强。 B、1991年的“八一九事件”试图通过政变来摆脱危机,结果失败。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者的威望和权力。 C、同年底,叶利钦等人策划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2、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是否还会存在下去?(组织学生“动脑筋”) A、男生: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B、女生: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 C、想一想,他们谁说的有道理?为什么? 女生说的有道理。“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但它只是成了苏联加速瓦解的催化剂。即使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最终也会解体,因为苏联的最终解体是种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潮泛滥;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乘机抬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剧激化;西方势力的影响;等等。 四、练习巩固,课堂小结 1、1964年被迫下台的苏联领导人是( B ) A、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2、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哪些经验教训? 3、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各次改革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课标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江阴二中杨晓峰 一、本单元、本课内容 1、课程标准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2009年考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3、教学要求建议 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2.选用能够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部分史料,做一些叙事性的描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而认识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从而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 3.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这是一个有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史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与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1.需要帮助学生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2.大体可以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重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运用史料组织学生讨论。 【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知识点与练习题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赫鲁晓夫的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进行改革。 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否定斯大林的做法。但是他将问题的根源仅仅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这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鲁晓夫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和结果: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以后,勃列日涅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其经济改革重点是重工业。这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他的改革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3.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 4. 苏联的解体 (1)历史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停滞的局面,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但是没有成功。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方面,从而导致苏联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表现为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其他各加盟共和国相继发表主权宣言)。(2)主要过程 1991年8月19日,一部分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试图扭转局面,但以失败而告终。 8·19事件齁,戈尔巴乔夫实际上失去了领导国家的威望和能力,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宣布成立“独联体”;12月21日苏联原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共同签署建立独联体的文件。至此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 一、教材知识掌握 1. 欧亚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欧洲和亚洲的国家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要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欧洲)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亚洲)中国、朝鲜、蒙古、越南。 (3)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特点:①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大都受制于苏联;②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走了不少弯路,所以它们先后进行改革,以推动经济发展。其中以匈牙利的改革较为突出。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异同 在我看来苏联和中国虽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确实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改革包括:1.改革社会主义理论。2.改革经济体制。3.改革政治体制,在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的思想指导下,放弃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4.调整对外政策,实行对外关系的"新思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的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刚开始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但是我国和苏联的国情不同,所以完全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对我过来说是弊大于利,所以说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打倒“四人帮”、再度复出后邓小平便从体制模式上考虑问题,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相同点:都存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阻碍了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都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加强了市场调节作用。 中国的改革和前苏联的改革的区别:①改革中是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②是否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③是否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同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联改革失败。主要是因为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苏联以戈尔巴乔夫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苏联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并不符合国情,然而苏联并没有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列宁时期,苏俄退出世界大战,放弃战时共产,实行新经济政策,但是,经济上改对了,政治上却是失败,高度的共产主义蓝图使苏联与欧洲“左翼”分道扬镳,而且长期无法解决的民族内部问题只能通过暴力解决,注定苏联的极权道路。史达林时期,采取高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一的模式,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和发展,忽视客观规律,极权与个人崇拜虽然令苏俄走过了二战,但令共产主义与世界主流越走越远。后苏联时期,为了解决史达林模式的流弊,全面否定史达林,社会秩序虽然一定程度地稳定了,然而面临苏联的道路问题与权力流向问题日益严重。军备竞赛,政治夺权都导苏联联人心日失。长期流弊日积月累,苏联自由化呼声高涨。末代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开了极权却最终导致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练习题 1.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苏联产生这一争论的背景是( ) A.市场经济的理论得到认可 B.计划经济理论被否定 C.赫鲁晓夫否定苏联模式 D.苏联模式的弊端显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说明大家对已有的经济理论产生了质疑,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所以产生了上述争论,D项正确。 2.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赫鲁晓夫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农业的发展B.提高农业人口的素质 C.援助集体农庄D.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赫鲁晓夫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故答案为A项。 3.下表为苏联部分年份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当时( ) 1953—1958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A.把发展农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B.注重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大力垦荒和调整农业生产关系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同时题干表格信息反映了当时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中重点进行农业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 4.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上升为16亿卢布,这意味着在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产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模式遭到彻底否定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答案:D 解析: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种植业和畜牧业大力推进机械化对产量有重要影响,但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这不是影响种植业产品和畜牧业产品收入大涨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 项正确。 5.195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前来访问的苏共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说:“赫鲁晓夫先生,您在着手大规模改革,这当然好!我只是想劝您不要操之过急。靠跳跃两步跨越鸿沟是相当难的,还可能会坠入沟中。”这从侧面反映了( ) A.英国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敌视 B.赫鲁晓夫改革犯了急躁冒进错误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三十八【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三十八【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政府对农庄、农场下达计划指标,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这些做法() A.增强了集体农庄抵御风险能力 B.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快速发展 C.实现了政府对农业的科学管理 D.限制了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解析:选D材料中只是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指令,并未说明农庄的发展情况,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对农业的科学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严格限制,不利于农庄的自主发展,故D项正确。 2.(2019·永州一模)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 D.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 解析:选D1960年苏联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故B项错误;畜牧业没有大力推进机械化,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业发展,故D项正确。 3.下表反映了苏联集体农庄中个体家庭收支状况,对此正确的历史解释是() 项目1965 年 1970年1975年1979年 家庭 总收入集体农 庄收入 39.6 40 43.5 43.7 个人副 业收入 36.5 31.9 25.4 26.9

苏联经济体制与改革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复习学案 编号: (A) 班级: 姓名: 学习小组: 层级编码: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忘掉那些过错和不被原谅的青春 主备人 审核 年级主任: 使用时间: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考点】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 和“三夫”改革 【考点解读】 1.从考查题型看, 试题多以单选为主,也有主观性试题。命题往往采取新材料的形式,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2、从考查内容上看, 对战时共产主义要立足背景结合措施辩证评价其作用; 新经济政策着重在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比 较中抓住“新”的内涵,评价其积极性;探讨斯大林模式与“三夫”改革的关系。 3.从命题趋势和频度看,在高考命题中对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尤为重视,本专题命题概率高 [复习目标]1、重点抓住苏俄(联)农业政策的调整,总结其中经验与教训;比较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经济危机下的罗斯福新政与斯大林模式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模式留给后世的教训及启示. [学法指导]:1、阅读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17课,巩固基础知识,尝试构建本专题知识结构。 2、独立自主完成复习学案内容,勾画出疑难问题,提交小组合作探究。 3、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后及时纠错,整理思路、方法、规律; 4,在高考复习中,要善于运用比较法剖析不同的历史事件,从而升华认识。 【自主学习】 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 材料二: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 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材料四: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请思考: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材料五: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请思考:列宁此时的态度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跟踪训练】 1、瞿秋白(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于1920年到苏俄考察,著有《俄乡纪程》,文中写道:“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 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立刻可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这一言论( ) A .与当时的历史基本相符 B .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批评 C .反映处作者渴望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D .设想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实验 2、列宁指出,商业“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 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为此,苏维埃俄国( ) A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发挥作用 C .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考点二斯大林模式 史料一 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苏联史》 史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完整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并全面评价其给苏联经济建设带来的影响? 【跟踪训练】 3、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说:“如果说在初期我们认为这基本上指的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几十年间形成的、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意味着苏联改革 A .全面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B .全面否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 .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4、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5 .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 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 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 ) 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 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考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辨一辩: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你认为正确吗?你觉得他们的改革有何异同?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跟踪训练】 6.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 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说明赫鲁晓夫( ) 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7. 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竞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 .赫鲁晓夫改革 B .罗斯福新政 C .戈尔巴乔夫改革 D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

试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理论创新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 摘要: 斯大林—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建立的,这一模式具有严重侵犯农民的利益、没有社会与群众的参与、不讲法治、个人专权、对外封闭等弊端。本文通过对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苏联模式;经验;理论创新; 引言: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如何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所面对的一个历史性课题。若体制过于僵化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改革。 由于苏联国家的改革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致使剧变发生并葬送了社会主义成果。因此,总结苏联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自觉地投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苏联国家进行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主要参照,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做出初步的分析。 一、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历史功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苏联模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二个时期,即列宁时期的探索和斯大林时期的定型。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实践形式,是世界上建立起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的最显著特征是经济上的高度集中,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具体又可分为苏联经济模式和苏联政治模式两个方面。 1、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苏联模式的严重弊端 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教案1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1975年后,苏联进入经济停滞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决议;苏共“二十八大”召开并通过决议、1991年8月,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2月21日“阿拉木图协议”签署;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2、能力培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3、思想教育: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二、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导入1): (师):你知道图中人物是谁吗?他就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镰刀锤子红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 是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那么,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呢?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问题情景导入2): (课件显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图片。) 师: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回顾这段历史,除了建国初期的两大著名领导人物——列宁和斯大林外,苏联的经济改革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的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苏联,探寻问题的答案吧! (讲授新课): (师): 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于僵化的管理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并随着斯大林晚年身体的逐渐衰弱和思维方式的日趋偏执,他的决策对苏联社会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加深。“斯大林模式”这个僵化的体制已成为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