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4, 4, 232-238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journal/ap

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10.12677/ap.2014.42035

Review 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Transitive Inference

Yijuan Li, Xiaocui Miao, Mengyun Wang, Zhongming Zhang*

Key Laboratory of Personality and Cognition (SWU),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stellali@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mxcsky@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wang2012@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zzm888@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Received: Jan. 15th, 2014; revised: Jan. 23rd, 2014; accepted: Jan. 27th 2014

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Probing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advanced cognitive progresses (such as inference, problem solving, etc.) has become the hot issue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es on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transitive inference: 1) transitive inference and non-transitive inference will result in different activation; 2) different material and number of item of transitive reasoning will result in different activation; 3) the role of hippocampus in the transitive inference; and 4) there is a neural circuitry of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the end, some frequently used methods were listed and some reflec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future.

Keywords

Transitive Inference; Neural Mechanisms; Neural Circuitry; Activation; Hippocampus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李益娟,苗小翠,汪孟允,张仲明*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

Email: stellali@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mxcsky@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wang2012@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zzm888@https://www.sodocs.net/doc/da2203986.html,

收稿日期:2014年1月15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23日;录用日期:2014年1月27日

摘要

探讨高级认知过程(如推理、问题解决等)的神经机制已经成为目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对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具体内容涉及:1) 传递性推理与非传递性推理作用脑区的差异;2) 不同项数和材料激活脑区的差异;3) 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的作用;4)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立足对研究现状的逐层深入思考,文章最后对传递性推理神经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传递性推理;神经机制;神经环路;激活;海马

1. 引言

传递性推理(TI, transitive inference)是指根据先学习的交叠前提(overlapping premise),推理出没有一起呈现的推理项的关系的过程,例,如果A < B,B < C,那么A < C(Dusek, & Eichenbaum, 1997)。Acuna, Eliassen, Donoghue和Sanes(2002)认为传递性推理是通过内部操作一个整体的表征而不是形式逻辑来解决问题。传递性推理问题对心理学家们的吸引力在于:它要求个体超越所给信息,演绎出并未同时呈现的项目之间的关系(Wynne & Staddo, 1998)。二十世纪八十年代,Sternberg(1980)、Johnson-Laird, Oakhill 和Bull(1986)对传递性推理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在国内,传递性推理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包括长度、空间空位的传递性推理(毕鸿燕,方格,2001;毕鸿燕,方格,嗡旭初,2004;莫秀峰,李红,张仲明,2011)、传递性推理与测量关系研究(魏勇刚,尹荣,庞丽娟;2004)以及工作记忆成分等心理成分在传递性推理的作用研究(赵雷,2005;赵雷,周治金,刘昌;2006)。在90年代末,国内关于传递性推理的研究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新方向。其一是以李红、林崇德(2001)为代表提出的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以及张仲明和李红(2007)提出的五项系列问题的复合模型,认为儿童在用复合模型解决传递性推理问题的发展过程中,表现了认知的灵活性和经济性。第二是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传递性推理本质与机制。从1997年Dusek和Eichenbaum(1997)研究了海马和顺序刺激关系的记忆以来,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发展能力,对传递性推理神经机制的研究将会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将在21世纪第1个10年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2. 传递性与非传递性推理作用脑区的差异

相对于非传递性推理,传递性推理有其独特性。很多研究已经发现传递性推理与非传递性推理导致了不同的额叶的激活。换而言之,额叶的损伤对传递性推理和非传递性推理可能导致不同的影响。例如,Delis,Squire,Bihrle和Massman(1992)研究发现,额叶损伤病人在进行推理和运用规则上存在困难,并且不能解决传递性推理问题。Acuna等人(2002)等人的研究发现非传递性推理的被动视觉、高度比较和传递性推理出现了不同的激活区域。传递性推理在额叶的激活主要在两半球的额区(frontal clusters),除了扣带回和内侧额叶,还有背外侧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在额叶(frontal cortex)最大的激活区是右侧额中回(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而高度比较任务的最大激活群在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传递性推理在右侧额上回(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的激活位于Brodmann 6区(BA6),并且有两个区域的激活非常明显,一个位于中间,另一个在额上回的后侧。在额中回(the middle frontal gyrus),传递性推理的激活在两侧并

且区域较大。右侧额中回(the right middle frontal gyrus)激活很在BA8、BA9和BA46,该区域多数的激活出现在BA9和BA46。在左侧额中回(the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激活有两个区域(clusters)。较大的一个在BA8、BA9和BA46,较小一个在BA6。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激活仅在左半球,这个区域大部分处于BA8和BA9。Goel, Buchel, Frith和Dolan (2000)的研究发现三段论和三项传递性推理导致额下回(inferior prefrontal cortex)的卷入不同。在三项传递性推理中没有额下回(inferior prefrontal cortex)卷入。

研究也发现传递性推理与非传递性推理在顶叶的激活上有差异。Goel et al. (2000)研究发现,三项传递性推理任务产生了较强的后顶叶激活。Acuna et al. (2002)用高度比较和传递性推理比较的研究发现:传递性推理在顶叶最大的激活出现在顶叶后侧(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激活峰值出现在BA7,激活涉及到了BA5和BA40的一部分。传递性推理在顶叶的激活分为三个区域,两个在左、右顶上小叶的外侧(laterally on the left and right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s),一个中度激活区域在两半球的楔前叶(precuneus gyrus)。尤其在右半球,激活大部分出现在顶内沟的后部和腹部。而高度比较在顶叶的三个激活区域全部都在左半球,分别在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高度比较激活的最大区域在内侧顶内沟(medial to the intraparietal sulcus),可能在BA7。Goel et al. (2000)研究也发现抽象材料的三段论推理仅激活了左半球的顶叶,而三项传递性推理激活了双侧顶叶。传递性推理与三段论推理在顶叶激活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传递性推理运用了外显空间关系(explicit spatial relation),因而在激活左顶叶的同时也激活了右顶叶。

一些研究者(Goel et al.,2000;杨娟,邱江,张庆林,2008;张凤华,邱江,杨群,张庆林,2009)也在具体材料下的三段论中发现了颞叶的激活,但在三项传递性推理中却没有发现类似结果。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与传递性推理性质不同的推理在额叶、顶叶和颞叶的确产生了不同的激活。但是,这种激活的不同是否都归因于推理性质不同还不能确定。例如,三项传递性推理没有出现三段论中的颞叶激活可能是任务内容性质的原因。Goel et al. (2000)研究三段论的句子形式是“All apples are poisonous”,研究传递性推理的句子形式是“John is to the right of Mary”。三段论中的句子类型预测已知物体的已知属性,对它们的真假,被试有自己的观点。而传递性推理中的句子被试没有自己的观点。很可能颞叶(BA 21、BA22)的卷入涉及到了信念网络(belief network)而仅非具体内容的加工。因而,这个激活差异对传递性推理的价值还不十分清晰。一些研究发现其他任务也可导致顶叶和额叶的激活。例如,高度比较同样激活了后顶叶。有研究发现数学任务和类推判断以及需要内部操作知识的心理操作(Pinel, Dehaene, Rivière, & LebiHan, 2001; Rickard, Romero, Wharton, Flitman, & Grafman, 2000; Wharton et al., 2000),都激活了顶叶的左下部(left inferior parietal)。Goel, Gold, Kapur和Houle(1998)研究也发现基于语言的推理激活了左额叶却没激活顶叶。

3. 项数与材料性质激活脑区的差异

同是传递性推理,项数不同,导致的激活也不同。Acuna et al. (2002)的研究采用五项任务激活了右半球的BA9和BA46,而Goel和Dolan(2001)的三项系列问题仅激活了左半球的BA9。为什么会在三项任务和五项任务上导致激活差异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与任务性质基本变化有关。即任务序列长度的差异可能导致了激活差异。另外,也可能是三项传递性推理与五项传递性推理存在不同的认知机制。五项传递性推理任务中,测验对不包括端点项,而三项传递性推理任务包括了端点项。端点项在序列中是特例,可以不考虑其他项就能被解决,例如总是最小的规则。因此,Zentall和Sherburne(1994)认为解决三项系列任务时没有必要对多个前提进行整合。也可能是Goel和Dolan(2001)以句子形式提出刺激关系,而Acuna et al. (2002)的传递性任务是不同颜色的视觉图形。视觉图形之间关系的操作激活的是右边的前额叶皮质(PFC),而语词材料关系的操作优先激活的是左边的前额叶皮质(PFC)。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设计

控制更加严密的实验来检验不同项数的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

在传递性推理中,不同的材料导致了不同的神经激活模式。Goel和Dolan (2001)研究发现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的传递性推理尽管表现出了相似的神经网络,但在顶叶(parietal)和枕叶(occipital)上却有不同的激活区域。具体材料的激活主要在双侧小脑(bilateral cerebellum)、主视皮质(BA 17、BA 18) (primary visual cortex)、右侧枕中回(BA 18) (right middle occipital gyrus)、双侧的顶上叶和顶下叶(BA 40、BA 7) ( bilateral superior and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楔前叶(BA 7)和双侧尾状核(bilateral caudate nuclei)。而抽象材料的传递性推理的激活主要出现在双侧小脑(bilateral cerebellum),主视皮质(BA 17、BA 18)(primary visual cortex),双侧的顶上叶(BA 7)(bilateral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进一步比较发现,抽象材料的激活在左侧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BA 7、BA 40) (left superior and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右顶上叶(BA 7) (right superior parietal lobule)和双侧枕下回(BA 19) (bilateral inferior occipital gyrus)比具体材料更明显。抽象材料的推理比具体材料的推理有更多顶叶(parietal)和枕叶(occipital)的卷入。Transitive inference in jackdaws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被试在抽象材料上所花时间更长且效果不好,反映了抽象材料和具体材料的任务难度不同。其次,可能顶叶激活反映了对抽象材料的空间关系更敏感,不同材料在传递性推理中产生了不同的激活,这与行为研究中,不同的材料导致不同的反应时上的差异密切相关。也许二者共同可以说明传递性推理的发展问题。

4. 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的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海马重要的功能之一是以联结加工方式将来自大脑诸皮层多种模态的心理表征信息整合(Eichenbaum, 2004)。在传递性推理中,海马在顺序关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海马在认知记忆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海马损伤导致认知记忆操作出现缺陷,海马损伤导致传递性推理功能丧失,却可以保持其他的一些认知功能,例如对刺激项的识别等。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的这种独特作用获得了诸多研究的支持。例如,Dusek和Eichenbaum(1997)以老鼠进行的传递性推理研究发现:阻断了海马与皮质或皮质下通路的联接的老鼠,尽管能够进行刺激项的辨别,但却不能进行传递性推理。Heckers, Zalesak, Weiss, Ditman和Titone(2004)以人为被试的传递性推理研究中,采用fMRI技术,研究发现传递性推理所需要的记忆的灵活表达和整合依赖于完整的海马。Nagode和Pardo(2002)以正常成人为被试,用脸谱为材料,进行PET的传递性推理研究,结果发现:在需要传递性推理的前提训练的中间阶段比不需要传递性推理的初始训练阶段出现更强的海马激活,并且在不需要传递性推理的测验阶段也没有出现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 MTL)的激活。相类似,在可以进行传递性推理的前提训练中出现了显著的海马激活,而不能进行传递性推理的前提训练中却没有出现海马的激活,并且这些激活差异都排除了交叠信息的整合或两个前提训练阶段的编码在刺激项的新颖性、难度、数量以及干扰和交叠信息的差异的影响,激活差异是传递性推理所致(Nagode & Pardo, 2002)。从这些研究来看,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的确起着关键作用,是传递性推理的神经基础之一。

但是,对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所起的作用一些研究者也提出了质疑,认为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的功能并不纯粹,认为海马与海马旁回和周边区域在传递性推理中具有不同的功能。来自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证据是海马主要支持基于回忆性经验的任务,海马旁回或海马周边区域则参与基于熟悉性的记忆任务(Yonelinas, Kroll, & Quamme, 2002)。Acuna et al. (2002)进行的传递性推理研究发现:辅助运动前区(pre-SMA)、左顶叶皮质(left parietal cortex)和左前额皮质(left prefrontal cortex)等区域既参与传递性推理,也参与非传递性推理。右顶叶皮质(right parietal)、右前额叶皮质(right prefrontal)和双侧颞叶(bilateral temporal cortex)对所有的交叠对都出现了明显的激活。一些研究还认为传递性推理仅激活了右海马(right hippocampl)。推理判断和视刺激交叠对的再认激活了辅助运动前区(pre-SMA)、顶叶(parietal)和前额叶

(prefrontal cortex)。而Heckers et al. (2004, 2009)、Jennifer,Sandra和Christina (2009)认为海马的结构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性和对传递性推理的作用更大。

5. 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neural circuitry of transitive inference),认为脑区的分布式而特定的网络(distributed but specific network of brain region)是人类传递性推理的基础,尤其是在一些化学递质如多巴胺的作用之下(Denise, Rebecca, 2013)。但是,对神经环路的主要成分和区域,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根据Heckers et al. (2004)的研究来看,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主要包括了辅助运动前区(pre-SMA, BA 6)和双侧顶回(bilateral parietal)、前额叶(prefrontal)和颞下回(inferior temporal)。而根据Acuna et al. (2002)的研究来看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则包括双侧前额叶(bi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辅助运动前区(pre-SMA)、运动前区(premotor area)、脑岛(insula)、楔前叶(precuneus)和背外侧后顶叶皮层(lateral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等主要部分,但很显然该成分中没有涉及到内侧颞叶。原因是该研究中使用的切片没有覆盖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 lobe)。其他的一些研究也为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提供了支持证据。如,Goel和Dolan(2001)使用语词符号的前提、Dickins et al. (2001)使用人像进行传递性推理研究也报告了显著的前额叶和顶叶的激活(prefrontal and parietal cortex activation)。在非正常人的传递性推理研究中也发现了支持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证据。Waltz et al. (1999)[21]研究了前额叶皮质毁坏的病人,研究表明这些病人在关系整合上存在缺陷;Titone, Ditman, Holzman, Eichenbaum和Levy (2004)研究了精神分裂症病人,也发现在关系整合上存在困难。

6. 总结与展望

传递性推理与非传递性推理激活区域的差异说明传递性推理在脑区激活上可能有其有特异性,未来关于传递性推理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其额叶、顶叶、颞叶的激活。例如,额叶和顶叶在传递性推理中的激活是否与语言组织或推理的具体类型有关呢?传递性推理中额叶和顶叶是否存在某种多重模式联系呢?传递性推理在额叶和顶叶的激活是否存在特异性呢?而对传递性推理有特别意义的海马而言,研究多数都支持了海马是传递性推理的关键,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该领域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功能主要表现在对前提的回忆还是推理判断,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海马及其周围区域对传递性推理的功能是整合的还是分离的?海马旁回在传递性推理中怎样发挥作用?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所起作用是特殊的,还是一般性的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在传递性推理项数以及材料性质方面,可以看出传递性推理的激活受到项数和材料性质的影响,且抽象材料比具体材料有更多的枕——顶卷入,但是否在传递性推理中存在双侧枕–顶–额的视空间神经网络(bilateral occipital-parietal-frontal visuo- spatial network)卷入呢?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提供支持和证据。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作为传递性推理重要机制的神经环路还不够精确,区域分布还不统一,神经环路显得粗略,现有的研究仅仅是提出了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这一问题,对该问题的回答还需要大量的研究积累。在回答这一问题中,还有一些重要的课题不能忽略,例如,海马和内侧颞叶在神经环路中的角色与作用,组成神经环路的各区域之间有哪些通路并且是如何连接的?但已有的关于传递性神经环路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启示。传递性推理是解释推理乃至思维的重要窗口,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海马、额叶、顶叶等的激活上,同时对材料、项数、推理性质的激活也进行了初步探讨,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然而,对传递性推理神经机制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显薄弱,一些先期的研究者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Titone等认为将来的实验需要详细研究在健康者和病人中的传递性推理期间大脑激活的不同成分。这样的研究将为传递

性推理的功能性联结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传递性推理的实验范式将有助于我们揭示陈述记忆的机制。Demarais和Chohen(1998)认为未来在传递性推理的眼动研究上可以研究被试解决多项传递性推理的表象轴方向。Olga F. Lazareva和Edward A. Wasserman(2012)认为可以从动物鸽子的角度来探讨不同项目的联合刺激的激活,Brigitte M. Wei?等人(2010)也探讨了灰雁的传递性推理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传递性推理未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应该以下面的问题为研究重点。首先在研究方法上进一步拓展。目前对传递性推理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采用眼动技术和fMRI等技术,这些技术各自的优缺点限制了传递性推理神经机制的大量研究,应该尝试采用各种神经研究方法如ERP、fMRI、PET、MEG等对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开展大量的研究,将来也需要综合各种方法技术对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传递性推理的激活区域广泛而不确定。因此,需要设计更多的传递性推理的神经机制研究的实验来确定传递性推理的脑激活的具体区域。例如,我们是否可以设计出传递性推理与加法运算的比较实验,从两者激活差异中进一步找出传递性推理的激活区域,也可以设计出五项推理问题与高度比较问题的对比实验,从两者的激活差异中进一步验证传递性推理的激活区域,还可以设计三项传递性推理和线性三段论对比实验,从多种推理不同的激活中找出传递性推理的激活区域,如此等等。

第三,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系统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和纯化。这需要大量的实验来检验。例如,可以设计三项和五项传递性推理的实验,来检验三项和五项在激活上的差异,这不是项数的简单变化,而是认为三项传递性推理和五项传递性推理具有不同的机制,这需要在神经机制的角度上进一步验证。也可以设计实验,考察海马在传递性推理神经环路中的作用,这有助于对海马在传递性推理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

第四,不同材料、项数的传递性推理激活区域相同吗?这些激活不同有本质的区别和意义吗?对此,也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对五项具体材料和抽象材料的比较实验,可以考察材料的具体和抽象性对激活的影响,或者对三项以上传递性推理进行项数变化的比较实验,考察项数变化对激活的影响,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纯化传递性推理的神经环路,为传递性推理神经环路提供重要的证据。

致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1006)和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团队建设项目(TR2012205-5)支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毕鸿燕, 方格(2001). 4-6岁幼儿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报, 3期, 238-243.

毕鸿燕, 方格, 翁旭初(2004). 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报, 2期, 174-178.

李红, 林崇德(2001). 个体解决三项系列问题的心理模型. 心理学报, 6期, 518-525.

莫秀峰, 李红, 张仲明(2011). 3~5岁幼儿在视野阻隔任务中的长度传递性推理. 心理发展与教育, 3期, 225-232.

魏勇刚, 尹荣, 庞丽娟(2010). 传递性推理与儿童早期非标准测量的关系. 心理科学, 2期, 449-451.

杨娟, 邱江, 张庆林(2008). 传递性推理的认知与脑机制探讨. 心理科学, 3期, 663-666.

赵雷(2005). 工作记忆和传递性推理.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未出版.

赵雷, 周治金, 刘昌(2006). 工作记忆成分在传递性推理中的作用. 心理科学, 5期, 1058-1062.

张仲明, 李红(2007). 个体解决5项系列问题的复合模型研究. 心理科学, 1期, 104-107.

张凤华, 邱江, 杨群, 张庆林(2009). 传递性推理的ERP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4期, 68-74.

Acuna, B.D., Eliassen, J.C., Donoghue, J.P., & Sanes, J.N. (2002). Frontal and parietal lobe activation during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humans. Cerebral Cortex, 12, 1312-1321.

Brigitte, M.W., Sophia, K., & Christian, S. (2010).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free-living greylag geese, Anser anser. Animal Behaviour, 79, 1277-1283.

Delis, D.C., Squire, L.R., Bihrle, A., & Massman, P. (1992). 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problem-solving ability: Performance of patients with frontal lobe damage and amnesic patients on a new sorting test. Neuropsychologia, 30, 683-697. Denise, M.W., & Rebecca, L.G. (2013). Generalizing memories over time: Sleep and reinforcement facilitate transitive infe-rence.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100, 70-76.

Dickins, D.W, Singh, K.D, Roberts, N., Burns, P., Downes, J.J., Jimmieson, P., et al. (2001). An fMRI study of stimulus equivalence. NeuroReport, 12, 405-411.

Demarais, A.M., & Cohen, B.H. (1998). Evidence for image-scanning eye movements during transitive inference. Biological Psychology, 49, 229-247.

Dusek, J.A., & Eichenbaum, H. (1997). The hippocampus and memory for orderly stimulus rel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4, 7109-7114.

Eichenbaum, H. (2004). Hippocampus: Cognitive processes and neural representations that underlie declarative memory. Neuron, 44, 109-120.

Goel, V., Buchel, C., Frith, C., & Dolan, R.J. (2000). Dissociation of mechanisms underlying syllogistic reasoning. NeuroI-mage, 12, 504-514.

Goel, V., & Dolan, R.J. (2001).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three-term relational reasoning. Neuropsychologia, 39, 901-909. Goel, V., Gold, B., Kapur, S., & Houle, S. (1998). Neuro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human reasoning.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0, 293-302.

Heckers, S., Zalesak, M., Weiss, A.P., Ditman, T., & Titone, D. (2004). Hippocampal activation during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humans. Hippocampus, 14, 153-162.

Jennifer, D.R., Sandra, N.M., & Christina, V. (2009). Impaired rel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ropositions, but intact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aging: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underlying neural integrity. Neuropsychologia, 47, 338-353.

Johnson-Laird, P.N., Oakhill, J., & Bull, D. (1986). Children’s syllogistic reason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8, 35-58.

Martin, Z., & Stephan, H. (2009). The role of the hippocampus in transitive inference. Psychiatry Research: Neuroimaging, 172, 24-30.

Nagode, J.C., & Pardo, J.V. (2002). Human hippocampal activation during transitive inference. Neuroreport, 13, 939-944. Olga, F.L., & Edward, A.W. (2012).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pigeons: Measuring the associative values of Stimuli B and D. Behavioural Processes, 89, 244-255.

Pinel, P., Dehaene, S., Rivière, D., & LebiHan, D. (2001). Modulation of parietal activation by semantic distance in a num-ber comparison task. Neuroimage, 14, 1013-1026.

Randall, L.W., Vinod, G., Vanessa, R., Frank, K., & Jordan, G. (2013). Transitive inference reasoning is impaired by focal lesions in parietal cortex rather than rostr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psychologia, 51, 464-471.

Rickard, T.C., Romero, S.G., Wharton, C., Flitman, S., & Grafman, J. (2000). The calculating brain: An fMRI study. Neu-ropsychologia, 38, 325-335.

Sternberg, R.J.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linear syllogistic reaso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9, 342- 356.

Titone, D., Ditman, T., Holzman, P.S., Eichenbaum, H., & Levy, D.L. (2004). Transitive inference in schizophrenia: Im-pairments in relational memory organization. Schizophrenia Research, 68, 235-247.

Waltz, J.A., Knowlton, B.J., Holyoak, K.J., Boone, K.B., Mishkin, F.S., de Menezes Santos, M., et al. (1999). A system for relational reasoning in human prefrontal cortex.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119-125.

Wharton, C.M., Grafman, J., Flitman, S.S., Hansen, E.K., Brauner, J., Marks, A., et al. (2000). Toward neuroanatomical models of analogy: A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tudy of analogical mapp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40, 173-197. Wynne, C.D.L., & Staddo, J.E.R. (1998). A minimal model of transitive inference. Models of action: Mechanisms for adap-tive behavior.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69-307.

Yonelinas, A.P., Kroll, N.E., Quamme, J.R., et al. (2002). Effects of extensive temporal lobe damage or mild hypoxia on re-collection and familiarity. Nature Neuroscience, 5, 1236-1241.

Zentall, T.R., & Sherburne, L.M. (1994). Transfer of value from s+ to s- in a simultaneous discrimin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 176-183.

神经肌肉接点与接点传递

神经肌肉接点与接点传递 神经系统怎样引起或调节肌肉的收缩功能呢?这主要是通过类似突触结构的装置一一神经肌肉接点的功能而实现的。神经肌肉接点由神经末梢一再分支并膨大而成为终板(End plate),终板与肌纤维膜以一定间隙相连接。神经末梢兴奋时终板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扩散到间隙后的肌膜上与受体结合产生终板电位(End plate potential,EPP)。终板电位的性质类似突触后电位,是缓慢的级量反应,但它却比突触后电位强很多。所以,终板电位总能激发肌纤维发放动作电位并沿它的全长传导,引起它的收缩。肌纤维膜的去极化使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门开放,因而钙离子大量进入肌纤维的细胞质内,启动了能量供给机制,使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朊之间的横桥发生变化,两者发生相对位移,产生肌收缩运动。 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轴突一再分支,与许多肌纤维形成神经肌肉接点,该神经元兴奋发出神经冲动就可以使这些肌纤维收缩。每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运动单位分为3类:大单位、小单位和中单位。运动单位越大,则它的神经纤维越粗,神经冲动传导速度越快。肌纤维越大,收缩速度也越快;反之,运动单位越大越容易疲劳。大运动单位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浓度低,毛细血管少,血流量较低,直接从血液得到葡萄糖的能源不多。虽然它自己存储的肌糖元较多,糖酵解酶较多,但应用起来需要一定的代谢过程。一块骨骼肌肉内往往古有多种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各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以一定时间顺序先后收缩。 平滑肌、腺体和心肌接受植物牲神经支配。植物性神经末梢和它们之间的接点统称为神经效应器接点(Neuroeffector junction),无论是形态上还是功能上神经效应器接点、神经肌肉接点和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都不相同,各有自己的特点,神经元之间突触可以存在多种神经递质,突触后神经元接受数以千计的突触前成分,即一个神经元可与大量其他神经元形成突触,这些突触的突触后电位可能是兴奋性的或抑制性的,它们之间发生时间或空间总和导致单位发放。神经肌肉接点中每个肌纤维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有髓鞘的轴突末梢,且只释放一种神经递质—一乙酰胆碱,因而只能引起一种兴奋性终板电位。乙酰胆碱引起终板电位以后很快受到接点附近的胆碱酯酶作用而分解。神经效应器接点中一个效应器细胞只接受一个神经元的无髓鞘神经纤维,却可能有两类神经递质中的一种——乙酰胆碱或去甲肾上腺索。每种递质既可以引起兴奋效应,也可能引起抑制效应,主要决定于效应器组织内所舍受体的性质。

东莞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东莞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摘要说明 天然沙资源的枯竭与各种限制,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即使开采出来, 不但利润打了几折,并且沙子粒度和产量控制不了,与建筑用沙很难匹配。机制砂是把石料打碎成沙子,通过控制机器的出料口来控制出料粒度,并 且能够大规模生产,加工原料比较充足,可以是河卵石、花岗岩等石头, 也可以是建筑垃圾、混凝土等,可以充分满足市场对沙子量和成品规格的 要求,比较好卖。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所用的砂石主要是河砂,但是城镇化建设和一大 批重点建设工程对砂石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能满足其要求的天然砂石数 量却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为了补充砂石市场的刚性需求,必须寻找新的 更好的资源来替代。机制砂石成了建设用砂的优选。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16476.3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337.3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4.88%;流动资金4139.05万元,占 项目总投资的25.12%。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37224.00万元,总成本费用28485.20 万元,税金及附加309.92万元,利润总额8738.80万元,利税总额10254.07万元,税后净利润6554.1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699.97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3.04%,投资利税率62.23%,投资回报率39.78%,全部投资回收期4.01年,提供就业职位550个。

城镇化过程当中每平方米建筑需耗用1.2吨左右的骨料,假如以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将来一亿人口的安置所需30亿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所需建设骨料36亿吨,而且该数值尚不包含城市化基础设施整套建设骨料用量,由此不难窥探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的海量骨料要求。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机制砂时代来临,人工制砂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升。机制砂的出现无疑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春风,颠覆了建筑行业传统模式,代替人工砂成为了建筑业的重要资源。

休克

休克 一、休克概述: 休克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个急症,系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使全身各组织和重要器官灌注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细胞受损及脏器功能障碍。其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肢端发组、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神志迟钝、血压下降等。休克的特征为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各科均可遇到。不论其病因如何导致休克的根本因素为有效血容量锐减,最终使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异常,造成细胞死亡。因而,早期诊断休克,及时处理,同时积极查找病因,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休克病因: 导致休克的病因很多,且有许多休克的病因不只一种。临床上遇到休克时,必须对其病因做出明确诊断,以便针对性地对病因进行治疗,提高治愈率。休克在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出血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 4、过敏性休克 5、感染中毒性休克 6、神经源性休克 7、血流阻塞性休克 8、内分泌性休克 三、休克诊断: 1.病史 病史对于休克的病因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患者如果出现呕血或黑便,既往有溃疡病史,则应考虑溃疡病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若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应注意腹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等,如上腹部剧痛应怀疑为急性胰腺炎或胆道感染,全腹痛则可能为腹膜炎,女性患者下腹部疼痛时应高度怀疑宫外孕破裂腹腔内出血造成失血性休克。

以发冷、发热为主要症状者应考虑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儿童常见的病因多为中毒性痢疾暴发型脑膜炎;育龄期妇女易患泌尿系感染和产道感染;老年男性则因前列腺肥大而易致泌尿系感染;若患者在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长期留臵导尿管、静脉切开滞留针等过程中出现休克,亦应考虑为继发感染而导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这种情况多见于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及一些慢性疾病体质虚弱的患者。 中年以上患者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且疼痛时间超过半小时者,应高度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此时若出现休克多为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多发生在接触致敏物质的过程中起病迅速如注射青霉素时,严重者在进行皮试或闻到青霉素气味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另外,有外伤史如骨折、挤压伤、撕裂伤者应考虑为创伤性休克;有内分泌疾病史如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疾病者多为内分泌性休克;肺栓塞、夹层动脉瘤等可引起血流阻塞性休克;而强烈的神经刺激则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如心包、胸腔、腹腔穿刺过程中发生的休克多属此类。 详细的病史不仅对于诊断十分必要,而且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但切不可单纯依靠病史而延误诊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体格检查 无论何种类型的休克患者一般都有烦躁不安、全身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口唇及肢端发组等表现全身静脉多萎陷,血压下降。根据血压下降的程度不同,休克可分为以下三种程度:碰休克收缩压在7.98 kPa-12 kPa(60-90 mmHg)之间,中度休克指收缩压在7.98 kPa(60mmHg)以下,而重度休克则收缩压常为零。但必须注意的是,休克早期血压并不下降,有时反而升高,但脉压差显著降低,可至3.99 kPa(30mmHg)以下,或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未经特殊处理,血压较原来的水平突然下降3.99-6.65 kPa(30-50mmHg)以上,虽然此时血压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亦应警惕休克的发生。 另外,根据休克类型及原发病的不同,不同的休克又有其特殊的体征。如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可有颈静脉怒张、呼吸困难或肺底竣音;发生于心脏病基础上的休克可有心脏增大;心率在一般的休克病人常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外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1、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外的传递有什么特点? ①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时通过化学传递进行的。 ②兴奋传递的节律是1对1的:即每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 ③单向传递,兴奋只能有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相反。 ④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地址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各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 ⑤高敏感性,容易受化学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容易疲劳。⒉肌肉的兴奋一收缩偶联: 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穿向肌肉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肌浆网的再聚集。 2、人体三个能量供应系统是什么?其供能各有什么特点? ①磷酸供应系统。无氧代谢,磷肌酸cp供能,供能足,持续时间短。②乳酸能供能系统无氧代谢。 ③有氧化供能系统。有氧代谢。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多。 3、能量代谢的特征。 ATP供能的连续性,耗能与产能之间的匹配性,供能途径与强度的对应性,无氧供能的暂时性,有氧 代谢的基础性。 4、快慢肌肉纤维的生理特征及其发生的机制。 快肌纤维收缩力量大,收缩速度大,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力量小,收缩速度慢,但不易疲劳。理由:快肌纤维肌质网发达,接受胞体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而慢肌纤维转细肌浆丰富,毛细血管多,线粒体容积密度大。接受细胞体小的运动神经支配。6、肌肉收缩过程包括:①兴奋在神经一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细胞的兴奋一收缩偶联。③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肌肉收缩。④兴奋终止后,收缩肌肉舒张。7、现阶段爱国主义表现的内容是什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应该树立哪些观念?答: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深灰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观念: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惨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惨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8,怎样理解材料中“一部中国共产党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化过程中,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神会注意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兰州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兰州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投资分析/实施方案

报告说明—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机制砂时代 来临,人工制砂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升。机制砂 的出现无疑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春风,颠覆了建筑行业传统模式,代替 人工砂成为了建筑业的重要资源。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12650.2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9277.9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34%;流动资金3372.26万元,占项目 总投资的26.66%。 达产年营业收入27482.00万元,总成本费用21929.98万元,税金及 附加240.29万元,利润总额5552.02万元,利税总额6558.11万元,税后 净利润4164.02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394.10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3.89%,投资利税率51.84%,投资回报率32.92%,全部投资回收期4.54年,提供就业职位521个。 天然沙资源的枯竭与各种限制,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即使开采出来, 不但利润打了几折,并且沙子粒度和产量控制不了,与建筑用沙很难匹配。机制砂是把石料打碎成沙子,通过控制机器的出料口来控制出料粒度,并 且能够大规模生产,加工原料比较充足,可以是河卵石、花岗岩等石头, 也可以是建筑垃圾、混凝土等,可以充分满足市场对沙子量和成品规格的 要求,比较好卖。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第三章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四章产业调研分析 第五章项目方案分析 第六章选址可行性研究 第七章建设方案设计 第八章工艺技术方案 第九章环境保护 第十章企业安全保护 第十一章风险评价分析 第十二章项目节能方案 第十三章项目进度方案 第十四章项目投资分析 第十五章项目经济效益可行性第十六章项目总结 第十七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阻滞附肌肉兴奋与收缩耦连阻滞

实验六骨骼肌电兴奋与收缩的时相、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阻滞、 肌肉兴奋与收缩耦连阻滞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运动单位的兴奋收缩的时相; 2.了解运动终板的兴奋传递原理; 3.理解并掌握肌肉兴奋与收缩耦连机理。 二. 实验原理 1.琥珀酰胆碱抑制兴奋传导机理 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对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导起到连接作用。琥珀酰胆碱是一种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是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它能够竞争性结合胆碱受体而不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导致兴奋传导受到影响。 2.甘油降低肌肉兴奋性机理 甘油可以选择性地破坏肌细胞的横管系统,这时如果再给肌肉以外加刺激,虽然仍可在完好的肌细胞膜上引起动作电位,但不再能引起细胞收缩。 3.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机制 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到神经肌肉接点处时,引起 Ca2+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Ca2+进入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释放Ach,Ach进入突触间隙并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运动终板)并与突触后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引起运动终板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运动终板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终板电位通过局部电流作用,使邻近肌细胞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 三. 实验材料、器材与试剂 1.实验材料:蟾蜍; 2.实验器材:Powerlab、Chart、桥式前置器、张力感受器、铁架台、解剖器材、 棉花、铜导线、电极; 3.实验试剂:任氏液、琥珀酰胆碱、甘油。 四. 实验步骤 1.制作蟾蜍在体神经肌肉标本,固定于蜡盘中待用; 2.打开电脑、Powerlab及软件Chart5; 3.用玻璃分针挑出坐骨神经,在坐骨神经前端钩上刺激电极,在后端钩上电压 感受电极,在腓肠肌上覆上棉纤维电极; 4.Chart5参数调整完后,不断调整电刺激直至找到最适刺激电流,观察并记录 此时的双相动作电位、肌电图及单收缩图; 5.此时在单收缩图记录的右端(上一次操作后结束的位置)放上Marker,在腓 肠肌前端注射约0.4ml琥珀酰胆碱,再在腓肠肌表面涂上约0.1ml琥珀酰胆碱,在此同时点击“Start”观察双相动作电位、肌电图及单收缩图的变化,并记录下琥珀酰胆碱作用时间(从Marker到单收缩消失的点); 6.再在蟾蜍另一条腿上按步骤3放上刺激电极、电压感受电极及棉纤维电极。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立项申请范本)

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建设单位基本信息第三章项目建设背景 第四章市场调研预测 第五章建设规划方案 第六章选址规划 第七章土建工程研究 第八章项目工艺及设备分析第九章环境保护 第十章安全保护 第十一章风险应对评价分析第十二章项目节能方案分析第十三章项目实施进度计划第十四章投资方案说明 第十五章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六章综合评估 第十七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机制砂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工业园 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选择土地综合利用率高、征地费用少的场址。项目建设区域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布局相对独立,便于集中开展科研、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并且统筹考虑用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项目建设地的建成区有较方便的联系。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44935.79平方米(折合约67.37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8.91%,建筑容积率1.3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15%,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61.46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44935.79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30965.25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59315.24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38440.17 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4241.55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105台(套),设备购置费4005.88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538561.55千瓦时,折合66.19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20832.03立方米,折合1.78吨标准煤。 3、“机制砂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538561.55千瓦时,年总 用水量20832.03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67.97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21.46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9.73%,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xx工业园发展规划,符合xx工业园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 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 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 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14435.3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877.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5.35%;流动资金3557.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4.65%。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报告 (6)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报告 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摘要说明—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20517.9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257.7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9.49%;流动资金6260.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0.51%。 达产年营业收入48739.00万元,总成本费用36893.29万元,税金及附加425.22万元,利润总额11845.71万元,利税总额13904.82万元,税后净利润8884.2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5020.5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7.73%,投资利税率67.77%,投资回报率43.30%,全部投资回收期 3.81年,提供就业职位904个。 充分依托项目承办单位现有的资源或社会公共设施,以降低投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节约用水。贯彻主体工程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消防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要求。 总论、项目建设背景分析、产业分析、项目方案分析、选址评价、土建方案、工艺概述、环境保护概述、安全经营规范、风险评价分析、项目节能分析、项目实施计划、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经济收益分析、总结及建议等。

第一章项目建设背景分析 一、项目建设背景 砂石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重要原材料之一,随着国内天然砂、河砂等资源的枯竭和政府对开采管控力度加大,机制砂替代天然砂已成为行业发展必然趋势。砂石行业也朝着规范化、环保化方向全力发展。 砂石行业绿色环保发展方向不变:对于砂石企业来讲,环保已经成为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在过去的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之多地采砂采石、物流运输环保要求逐渐提高,2019年,坚持环境保护将成为砂石企业坚决不能触碰的生态红线,绿色环保也将成为砂石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企央企加速进入,砂石行业竞争加剧:近几年,随着国内建材行业利润空间被挤压,基建等市场需求体量依旧庞大,矿产资源重要性日益凸显,从目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砂石骨料行业在特定时期表现出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和丰厚市场利润正吸引更多的央企、国企加速进入。与此同时,建筑用砂石矿开采准入门槛也随着大资本集团的进入被生生抬高一大截。2019年,在众多央企、国企、资本巨头的博弈中,砂石行业竞争或将更加激烈。 基建工程持续发力砂石需求继续扩大: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房地产、出口、基建。然而随着近两年我国经济增速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及范文

机制砂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 / 投资分析

摘要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2753.5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116.3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86%;流动资金637.2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14%。 达产年营业收入5346.00万元,总成本费用4009.83万元,税金及附 加55.44万元,利润总额1336.17万元,利税总额1575.91万元,税后净 利润1002.1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573.78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48.53%,投资利税率57.23%,投资回报率36.39%,全部投资回收期4.25年,提供就业职位86个。 努力做到合理布局的原则:力求做到功能分区明确、生产流程顺畅、 交通组织合理,环境保护良好,空间处理协调,厂容厂貌整洁,有利于生 产管理和工程分区建设。 概论、背景及必要性、产业分析、项目方案分析、项目选址分析、项 目建设设计方案、项目工艺先进性、环境保护说明、项目安全规范管理、 风险防范措施、节能分析、项目实施方案、投资计划方案、项目经营效益、综合结论等。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产业分析 第四章项目方案分析 第五章项目选址分析 第六章项目建设设计方案 第七章项目工艺先进性 第八章环境保护说明 第九章项目安全规范管理 第十章风险防范措施 第十一章节能分析 第十二章项目实施方案 第十三章投资计划方案 第十四章项目经营效益 第十五章项目招投标方案 第十六章综合结论

第一章概论 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一)公司名称 xxx公司 (二)公司简介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展望未来,公司将立足先进制造业,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不断提升自主研发与生产工艺的核心技术能力,以客户服务、品质树品牌,以品牌推市场;致力成为产业的领跑者及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公司秉承以市场的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合作共赢。同时,以产业经营为主体,以技术研究和资本经营为两翼,形成“产业+技术+资本”相生互动、良性循环的业务生态效应。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

失血性休克及抢救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动脉插管测量和记录动脉血压并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 2.复制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兔在失血性休克时的表现及循环变化,探讨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并分析学习实施抢救措施。 二、实验材料及方法 [动物]:家兔,雄性,体重2.73kg [药品]:20%乌拉坦、1%普鲁卡因、0.9%氯化钠注射液、125U/ml肝素溶液、7.5%高渗盐水、5%葡萄糖、低分子量右旋糖苷、氨茶碱、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地塞米松、多巴胺、酚妥拉明、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10%氯化钙溶液、4% NaHCO3。 [器材]:手术器械、注射器(1ml, 5ml,10ml)、动脉插管、血压换能器、试管、离心管、头皮针、针头(9号、16号)、兔手术台、细绳若干、听诊器、RM6240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WZ-50G恒量进样器、微循环观察装置。 [实验方法]: 1. 家兔称重,为 2.73kg。 2. 按5ml/kg经耳缘静脉先快后慢推注20%乌拉坦1 3.65ml。 3. 待家兔结膜、疼痛反射消失,确认麻醉完全并且呼吸心跳等体征正常时将其于仰卧位固定在兔手术台上,固定四肢,棉绳钩住门齿并拉紧固定于兔台铁柱上。 4. 手术局部剪毛,再进行局部麻醉(颈前正中注射1%普鲁卡因0.4ml),颈前正中切开皮肤并用止血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左侧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血管与神经。 5. 在电脑软件中找到循环系统,进入系统实验信号记录状态,调节仪器参数。将压力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架上,使换能器的位置尽量与实验家兔的心脏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换能器输入至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一通道。压力换能器的另一端与三通管相连。三通管的一个接头将与动脉插管相连。在将动脉插管插入左颈总动脉前,先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与三通管另一接头相连,旋动三通管上的开关,使动脉插管与注射器相通,推动注射器,排空动脉插管中的气体,使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溶液,然后关闭三通管。 6. 结扎左侧颈总动脉远心端,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在动脉下穿两根线备用,用眼科剪

无锡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无锡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摘要说明— 天然沙资源的枯竭与各种限制,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即使开采出来, 不但利润打了几折,并且沙子粒度和产量控制不了,与建筑用沙很难匹配。机制砂是把石料打碎成沙子,通过控制机器的出料口来控制出料粒度,并 且能够大规模生产,加工原料比较充足,可以是河卵石、花岗岩等石头, 也可以是建筑垃圾、混凝土等,可以充分满足市场对沙子量和成品规格的 要求,比较好卖。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4493.0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59.1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9.22%;流动资金933.8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78%。 达产年营业收入6581.00万元,总成本费用5135.67万元,税金及附 加82.78万元,利润总额1445.33万元,利税总额1727.47万元,税后净 利润1084.00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643.47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32.17%,投资利税率38.45%,投资回报率24.13%,全部投资回收期5.64年,提供就业职位108个。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机制砂时代 来临,人工制砂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升。机制砂 的出现无疑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春风,颠覆了建筑行业传统模式,代替 人工砂成为了建筑业的重要资源。

报告内容:总论、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市场分析、投资方案、项目选址方案、建设方案设计、工艺概述、项目环境影响分析、职业保护、风险应对说明、节能概况、实施进度计划、投资方案说明、项目经营效益分析、项目评价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休克

第七章休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休克、休克肺的概念;掌握休克早、中、晚期微循 环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或后果、主要 的临床表现。 2.熟悉休克时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熟悉休克时主要器官 的功能变化。 3.了解休克的病因与分类;了解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和 全身反应;了解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二、作业与练习 【名词解释】 1.休克 2.休克肾 3.休克肺 4.MODS 5.暖休克 6.冷休克 7.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填空】 1.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是____ ___、___ __ 和 ____ ____。 2.心源性休克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分为___ ___型和 ____ ___型。 3.典型的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大致可分为___ ___、___ ____、__ ____三期。 4.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可归纳为_____ ___; 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可归纳为_______ _。 5.创伤性休克时__ _ 入血,可直接启动___ _, 引起DIC。 6.休克时导致细胞内水肿和高钾血症主要是由于________ 不足和_________运转失灵。 7.休克时细胞代谢障碍表为___ 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8.休克时最常见的酸碱平衡紊乱是___ _ 型__ ,其发生机制是组织______ _____,导致__ _____生成增多。9.休克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肾小管________,发生__________肾功能衰竭。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衰属_____________;休克难治期发生的急性肾衰属____________。 11.低血容量性休克在临床上出现“三低一高”的典型表现,即降低、降低、降低;而升高。 【是非题】 1.休克的关键不在血压,而在血流。 2.在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中,细菌内毒素起重要作用。 3.青霉素过敏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是外周血管痉挛。 4.休克早期微循环痉挛的始动因素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 5.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改变主要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持续强烈兴奋有关。 7.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均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有关。 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动脉血压可降低,也可正常,但脉压增大。 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自身输液”作用主要是指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 10.血压降低是判断早期休克的重要临床指标。 1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血液大量进入真毛细血管网。 12.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真毛细血管网开放,微循环灌流量增加。 1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白细胞贴壁、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是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的重要因素。 14.各种休克都存在有效循环血量的绝对或相对不足。 15.休克时因ATP不足,细胞膜钠泵运转失灵,可导致细胞水肿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机制砂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机制砂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机制砂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休克相关知识点

第八章休克shock 1、休克概念: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使组织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细胞损伤、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维持组织灌流量的因素: 1)充足血容量(循环血量) 2)正常的心泵功能 3)毛细血管舒缩功能正常(合适的血管容积,血流阻力) 第一节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第二节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一、微循环结构与调节 1、迂回通路开放和关闭的调节: 2、毛细血管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 3、影响微循环灌流的主要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 2)灌注压 3)血流阻力

二、休克微循环障碍的分期及其机制 (一)缺血缺氧期 1、缺血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 1)微循环小血管持续收缩 2)毛细血管前阻力↑↑>后阻力↑ 3)关闭的毛细血管增多 4)血液流动:血液经由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直接流入微静脉(有效循环血量 2、微循环缺血缺氧的机制 交感-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3、微循环缺血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引起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等器官发生明显的缺血、缺氧,对整体有一定的代偿意义 (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a)回心血量↑ 自身输血:静脉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 自身输液;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 醛固酮和ADH增多:肾小管重吸收钠与水增多 b)心输出量↑ 心率↑收缩力↑ 回心血量↑ c)外周阻力↑ (2)血液重新分布,维持心脑血供 a)脑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α受体密度低 b)冠状动脉扩张:β受体兴奋→扩血管效应>α受体兴奋→缩血管效应 c)血压维持正常 (二)休克期(淤血缺氧期) 1、淤血期微循环的变化 a)前阻力血管扩张,微静脉持续收缩 b)前阻力<后阻力 c)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d)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机制砂生产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机制砂生产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机制砂生产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中山新建机制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山新建机制砂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报告摘要说明 近些年,在我国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机制砂时代来

临,人工制砂行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经济建设稳步提升。机制砂的出现无疑为建筑行业带来了一股春风,颠覆了建筑行业传统模式,代替人工砂成为了建筑业的重要资源。 天然沙资源的枯竭与各种限制,开采难度不断加大,即使开采出来,不但利润打了几折,并且沙子粒度和产量控制不了,与建筑用沙很难匹配。机制砂是把石料打碎成沙子,通过控制机器的出料口来控制出料粒度,并且能够大规模生产,加工原料比较充足,可以是河卵石、花岗岩等石头,也可以是建筑垃圾、混凝土等,可以充分满足市场对沙子量和成品规格的要求,比较好卖。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13915.0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608. 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24%;流动资金3306. 0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 76%o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23627. 00万元,总成本费用17987.76 万元,税金及附加247. 50万元,利润总额5639. 24万元,利税总额6664. 57万元,税后净利润4229. 43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2435. 14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40. 53%,投资利税率47. 89%,投资回报率30.39%,全部投资回收期4.79年,提供就业职位459个。 长久以来,我国建筑所用的砂石主要是河砂,但是城镇化建设和一大批重点建设工程对砂石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能满足其要求的天然砂石数量却

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为了补充砂石市场的刚性需求,必须寻找新的更好的资源来替代。机制砂石成了建设用砂的优选。 城镇化过程当中每平方米建筑需耗用1.2吨左右的骨料,假如以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计算,将来一亿人口的安置所需30亿平方米的住房面积,所需建设骨料36亿吨,而且该数值尚不包含城市化基础设施整套建设骨料用量,由此不难窥探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的海量骨料要求。

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项目名称:神经环路的形成、功能与可塑性 首席科学家:蒲慕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起止年限:至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神经环路层面上解析神经系统发育、功能以及可塑性,同时了解与重要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环路异常的机制。建立从微观的分子/细胞水平研究与宏观的系统/行为研究之间的桥梁。力争在神经细胞的产生和分化、细胞定位、突触形成和修剪、感觉信息的传递、整合与储存、工作记忆和抉择的环路机制、环路形成与功能的异常等前沿研究领域中取得重要进展。 五年预期目标: 1)在神经环路形成分子机制方面,深入认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命运决定 的调控机制;揭示神经元迁移的动力原理和导向机制;进一步阐明神经元极化的胞内外机制;探索神经元树突和突触修剪的分子机制。 2)在神经环路功能及可塑性方面,阐明神经环路电信号的产生与调节机制、多 模态感觉信息整合的突触和环路机制、神经环路存储和提取感觉经验中的时序信息的突触机制、工作记忆和抉择行为的环路机制和工作原理。 3)在神经环路异常分子机制方面,将重点研究智障基因导致癫痫易感的环路形 成异常、抑制性突触传递系统调控与癫痫发生的关系、离子通道失常对神经元存活与突触和神经环路异常的作用。 4)五个课题有机联系、技术交叉。将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在以上三个研究方向 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具体表现为对神经环路的重要前沿问题有显著突破,在神经科学界取得领先地位。 5)开展与临床研究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扩展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基础研 究。 6)培养学术骨干的基础科研能力,使之成为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中享有国际声 誉的科学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研究团队。通过高质量的基础研究训练来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科研素质,为中国神经科学后备人才的储备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报告模板 (7)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报告 xxx科技发展公司

摘要 该机制砂项目计划总投资5249.13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818.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2.75%;流动资金1430.35万元,占 项目总投资的27.25%。 达产年营业收入11327.00万元,总成本费用8697.96万元,税金 及附加99.57万元,利润总额2629.04万元,利税总额3091.24万元,税后净利润1971.78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119.46万元;达产年投 资利润率50.09%,投资利税率58.89%,投资回报率37.56%,全部投资回收期4.16年,提供就业职位178个。 本报告所涉及到的项目承办单位近几年来经营业绩指标,是以国 家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其数据的真实 性和合法性均由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负责;公司财务部门相应人员负 责提供近几年来既成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数据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 和合法性,如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公司财务部门相关人 员承担直接法律责任;报告编制人员只是根据报告内容所需,对相关 数据承做物理性参照引用,因此,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机制砂项目可行性报告目录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战略合作单位 四、项目提出的理由 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 六、土建工程建设指标 七、设备购置 八、产品规划方案 九、原材料供应 十、项目能耗分析 十一、环境保护 十二、项目建设符合性 十三、项目进度规划 十四、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十五、报告说明 十六、项目评价 十七、主要经济指标

第二章投资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二、产业政策及发展规划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五、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六、项目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市场调研 第四章建设规划分析 一、产品规划 二、建设规模 第五章项目建设地研究 一、项目选址原则 二、项目选址 三、建设条件分析 四、用地控制指标 五、用地总体要求 六、节约用地措施 七、总图布置方案 八、运输组成

休克习题

休克习题 1.一次性快速失血一般达到机体总血量的多少可引起失血性休克:B A .15% B. 20% C. 25% D. 30% E. 35% 2.常见的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因素不包括:D A.剧烈疼痛 B.高位脊髓麻醉 C.中枢损伤 D.血容量减少 E.血管运动中枢抑制3.下列血管源性休克不包括:C A.感染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失血性休克 D.神经源性休克 E.败血症休克4.休克I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A A.静脉血管收缩而使回心血量增加 B.动-静脉吻合支关闭使回心血量减少 C.血液的重新分布 D.肾脏重吸收钠水增加 E.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5.下列关于失血性休克I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C A.血压经过代偿维持正常 B.代偿过度血压明显上升 C.血压无明显下降 D.血压正常 E.血压可以骤降,经微循环变化代偿后逐渐回升,甚至可达正常6.休克II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不包括:B A.酸中毒 B.儿茶酚胺 C.局部腺苷堆积 D.学液流变学改变 E.内毒素作用 7.休克早期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 A. 呼吸性碱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E.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8.休克III期微循环的典型变化特点是:C A.微血管收缩 B.微静脉舒张 C.微血管平滑肌麻痹 D.微动脉舒张 E.血黏度降低9.检测休克病人补液量如何的最佳指标是:D A. 尿量 B.血压 C.脉搏 D.中心静脉压 E.心博出量 10.失血性休克I期,病人不会出现:C

A. 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皮肤花斑 D.脉压减小 E.血压骤降,略低或正常 11. 休克初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A A .肝脾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加,水重吸收增加 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 D.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间液回流增加 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回心血量增加 12.下列哪项不是休克肺的主要表现:C A.进行性低氧血症 B.呼吸困难 C.严重高碳酸血症 D.紫绀 E.肺部有湿性罗音 13.发生难治性休克最只要的原因是:D A. 酸碱平衡紊乱 B.肾功能衰竭 C.心功能不全 D. DIC E. 肺水肿 14.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是:B A. G+菌感染 B. G-菌感染 C.病毒感染 D.螺旋体感染 E.真菌感染 15.下列哪项不是微循环淤血期的表现:D A. 血压降低 B.表情淡漠 C.皮肤紫绀 D.脉压增大 E.尿量减少 16.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 A.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 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酸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 17.下列哪项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D A. 失血 B.烧伤 C.挤压伤 D.感染 E.脱水 18.休克是红细胞比容的变化规律是:C A .先正常后升高B.先正常后降低C. 先降低后升高D.先升高后降低E.先降低后正常 19.休克初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B A. 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