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谐发展新人

方城县城区第三小学宋良俊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子孙后代对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接受与传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期教育特点,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近现代文明的基础上,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使青少年学生成长为具有传统根基和现代视野,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障碍

虽然我国是具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古国,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受到忽视和挑战,已经和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冲击。在社会和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也逐步被边缘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许多让人担心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设计去传统化。当前,中小学教育对传统文化不予重视。首先,在体现国家教育意志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对传统文化较少涉及,缺乏整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规划和具体的传统文化内容。其次,各种版本的教材体系对传统文化内容采用较少,也使教师和学生失去了传统文化教与学的依据。再次,各学科教学目标中,也没有把传统文化素养作为一项学生必须具备的培养目标予以明确。二是传统文化氛围缺失。一方面,现代文明发展突飞猛进,民众生活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优越性,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愈发式微。另一方面,家长基本不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众多家长认为传统文化隶属文科知识范畴,不符合经济时代理科应用性知识主导现实

世界的发展潮流,希望孩子学习钢琴、舞蹈、科技活动等应用性知识。三是缺乏传统文化学习基础。受社会、家庭影响,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少之又少,更谈不上接受系统、有意识的教育,绝大多数孩子对传统文化仅限于略知皮毛,甚至一概不知。四是难以提振学生学习兴趣。在课业负担较大的成长背景下,从小学到中学,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没有兴趣,认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书籍对他们没有必要价值。相当比重的学生不认同传统文化有学习的价值,对传统文化教育不感兴趣,甚至心生反感,认为增加学习负担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设置了很大的阻力。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必须突破障碍,努力解决上述问题。

二、多措并举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吸收与传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社会发展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简单机械,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严重缺失和下滑。可以说,这些都要求我们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少年儿童社会美德和高尚品质,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创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为目标,通过选择符合时代要求和小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和活动方式,使小学生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质、人格锻造等方面得到提高。一是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在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把传

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区域文化、民风民俗、民族科技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实现学校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目标。二是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要求学校必须努力构建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学校文化,让学生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首先,要打造环境文化。要对学校环境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每一棵花草,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时时处处感受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其次,要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要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班歌,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三是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顾明远教授指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拓展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有益于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

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开设《走进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要组织教师团队,结合地域实际编写校本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确定每周两课时以上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通过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等形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做到学校集体教育与家庭日常教育相结合。要依托家长学校,首先对学生家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使广大家长普遍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和一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使其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当中,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有效途径,配合好学校共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落实到家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三是做到取其精华和弃其糟粕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大好,但其也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其间的诸多内容和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今天这个时代,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使今天的孩子切实汲取传统的营养,不受传统封建文化的毒害。也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会赋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校成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高度的重视与尊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丰富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使学校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形成浓郁的人为氛围,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学

校和教师一定要通过认认真真地传承传统文化,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享受传统文化,让幸福人生从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中起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