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消化系统实训

消化系统实训

消化系统实训
消化系统实训

消化系统实训

【实训时数】2学时

【实训目的】掌握消化系的组成,各脏器的位置、重要结构和主要毗邻关系;腹膜所形成的结构和与脏器的关系。

【实训器材】

1. 人体消化器官标本。

2.在活体上指出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在活体上观察口腔的构造。舌及牙的形态、位置、构造。

3. 消化器官的各分离标本(食管、主动脉与气管,胃、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与阑尾,直肠)。

4. 咽腔和咽壁标本。

5. 男、女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

6. 三对唾液腺、肝、胆、胰及十二指肠标本。

7. 腹膜标本。

【实训内容】

一、消化管

1、腹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在活体上和人体标本上指出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2、消化系统组成

在消化系统概况标本上观察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范围,注

意管各段的连续关系。

3、口腔

在活体上观察口腔的构造、舌的形态,牙的形态、构造,恒牙的牙冠及牙式。咽峡、腭扁桃体的位置和形态,活体标本时可采用同学间相互观察。

在头面部解剖示口腔腺标本观察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形态和位置及导管的开口。

4、消化管各段的位置形态

在消化管各段标本上观察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和直肠的位置形态和分部。食管的三个狭窄及阑尾的体表投影。

二、消化腺

1、肝和胆囊的位置

在腹腔解剖标本上观察肝和胆囊的位置。在肝的离体标本上观察肝的位置,辨认出肝的形态和分叶、肝门结构、肝的脏面借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取胆囊、胰和十二指肠的标本,观察胆囊位置、形态结构。肝外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穿经十二指肠壁的部位。

2、胰的形态位置

在胰和十二指肠标本上观察胰的形态和分部,确认胰头与十二指肠的关系。胰管的位置及其与胆总管的关系,在腹腔解剖标本上观察胰的位置。

三、腹膜

1、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取腹膜标本观察脏腹膜、壁腹膜的配布和腹膜腔的形成。腹膜内位器官、间位器官、外位器官。

2、腹膜形成结构

在腹腔解剖标本上观察辩认大网膜、小网膜、网膜囊、网膜孔、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的位置、形态。肝的韧带,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脾的韧带,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在男女性骨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确认直肠膀胱陷凹,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

呼吸系统实训

【实训时数】1学时

【实训目的】通过对呼吸器官的标本、模型、掌握呼吸系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主要结构及毗邻。

【实训器材】

1.呼吸系统标本。

2.鼻旁窦的标本。

3.喉软骨与喉腔标本。

4.气管与主支气管标本。

5.胸前壁的半身标本。

6.肺左、右和肺段标本。

7.胸膜腔解剖标本。

【实训内容】

一、呼吸道

1、呼吸系统的组成

在呼吸系统概况标本上观察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划分及各器官的连续关系。

2、外鼻和固有鼻腔结构

在活体上确认鼻根、鼻背、鼻尖、鼻翼和鼻孔。在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上区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确认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

上鼻道、中鼻道、下鼻道。

3、鼻旁窦位置及其开口

取鼻旁窦标本辩认上颌窦、额窦、蝶窦、筛窦的位置和开口。

4、喉的位置和结构

在喉软骨标本上识别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的形态结构。在喉矢状切面标本上观察环甲关节、环杓关节、弹性圆锥、环甲肌、环杓后肌、前庭襞、声襞、前庭裂、声门裂、喉前庭、喉中间腔、喉室、声门下腔。

5、气管和主支气管形态特点

取气管和主支气管标本观察气管软骨、喉阻塞时,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沿正中线作气管切开术。比较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异,理解气管异物掉入右主支气管的原因。

二、肺

1、肺的位置

在切除胸前壁的半身标本观察肺的位置。

2、肺的形态分叶

取肺标本观察左右肺的形态(肺尖、肺底、两面、三缘)及其差别,辨别右肺上、中、下三叶,左肺上、下二叶,右肺内侧观察肺门认别肺动脉、肺静脉等肺门结构,并比较左右肺门各结构的位置关系。

三、胸膜与纵隔

1、胸膜的配布和胸膜腔的构成

在胸膜腔解剖标本上观察脏胸膜和壁胸膜的配布,壁胸膜的分

部,注意脏、壁胸膜的移行部分,体会胸膜腔的潜在性。观察胸膜顶、肋胸膜、纵隔胸膜、膈胸膜、肋膈隐窝的位置和形态。

2.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在胸腔的解剖标本上确认胸膜的体表投影、胸膜前界、肺的前界、胸膜下界。

3.纵膈的境界、分部及主要内容

在胸腔的解剖标本上确认纵膈的境界,取纵隔标本,观察其分部及其主要内容。

泌尿系统实训

【实训时数】0.5学时

【实训目的】通过对泌尿器官的标本、模型的观察,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膀胱、输尿管的位置、形态、毗邻。

【实训器材】

1、泌尿系统各脏器离体标本。

2、男女骨盆正中矢状切面标本

3、肾的冠状切面标本和模型。

4、男女盆腔矢状切面标本。

5、离体猪肾脏解剖

【实训内容】

取男女泌尿生殖系统概观标本,离体肾及肾的剖面标本,男女骨盆正中矢状切面标本,离体膀胱标本,离体猪肾解剖。按实验要点的要求观察以下内容:

1、肾肾的位置、形态、被膜及肾的剖面结构;肾门、肾蒂、

肾窦、纤维囊、脂肪囊、肾筋膜、肾皮质的肾柱、肾髓质的肾锥体、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

2、输尿管的形态、行程和狭窄;输尿管腹部、输尿管盆部、输尿

管壁内部、输尿管全程有三处狭窄。

3、膀胱膀胱的形态、位置和毗邻,膀胱三角;膀胱尖、膀胱

底、膀胱体、膀胱颈、尿道内口、膀胱三角。

4、女性尿道女性尿道特点、开口部位;尿道外口、短宽直。

5、猪肾脏解剖要求:

(1)、观察外形,肾脏上、下端的确定。

(2)、左手持肾,右手持镊,在肾门处寻找出肾盂(注意:与肾动脉的区别)。并用剪刀将肾盂作冠状剪开,然后用解剖刀或手术剪刀,自肾盂断端伸入;将肾脏作冠状剖开,观其剖面结构。

(3)取肾的剖面标本,观察肾锥体、肾柱、肾乳头、肾小盏、肾大盏、肾盂。

(4)实习完毕,清理所用器械。

消化系统病例分析

消化系统病例分析 病例1食欲不振、呕咖啡样物、意识错乱 病例2上腹部疼痛,反酸 病例3腹痛,恶心、呕吐 病例4黏液脓血便伴腹痛 病例5黄疸、柏油样便、谵妄 病例6上腹部疼痛,黑便,呕血 病例7腹胀,黑便,呕血 病例1 食欲不振、呕咖啡样物、意识错乱 赵××,男性,56岁。 主诉食欲不振5年,呕咖啡样物1天,意识错乱5小时。 现病史近5年来常有食欲不振、厌油食。1天前患者呕咖啡样物2次,呈喷射状,含有血凝块,总量约800ml,未排黑便。5小时前烦躁不安,衣冠不整,乱扔东西,随地便溺。1小时前患者处于熟睡状态,可以唤醒,但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既往史15年前患有乙型肝炎,经治疗后痊愈。6年前复查肝功和肝炎病毒标志,除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及e抗体阳性外,其余结果均正常。5年前行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肝硬化。2年前行胃镜检查提示食道静脉曲张。无长期大量饮酒史。

体格检查T 37.0℃,P 90次/分,R 18次/分,Bp 100/60mmHg。嗜睡状态,压眶反射存在。面色灰暗黝黑,巩膜黄染。可见肝掌,颈部及前胸可见数枚蜘蛛痣。心肺查体正常。腹部膨隆,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cm,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强,扑翼样震颤(+)。 问题1该患者临床诊断有哪些疾病? 解说①上消化道出血;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③肝性脑病三期。 问题2该患者的病史有何特点?是怎样演变的?目前发展到什么程度? 解说根据疾病发展的时间顺序,该患者的病史有如下特点:①有明确的肝病病史:15年前患有乙型肝炎,6年前仍有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及e抗体阳性。②5年来出现明显的食欲不振、厌油食等消化道症状。 ③上消化道出血:呕咖啡样物约800ml,呈喷射状,含有血凝块。④5小时前有精神错乱和行为异常:烦躁不安,衣冠不整,乱扔东西,随地便溺。⑤目前处于嗜睡状态。 从以上病史特点和既往腹部彩超及胃镜结果,该患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其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问题3以上体格检查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 解说①该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正常,但处于嗜睡状态,说明目前有神经系统异常。②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腹水等,说明患者已经处于肝硬化失代偿期。③腱反射亢进及肌张力增强,可能是有

消化系统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 1、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口腔腺(唾液腺)、肝、胰、胃腺、肠腺等。 3、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直肠、肛管。 4、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以下。 5、主要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 6、除口腔、咽外,消化管由内向外分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7、口腔经咽峡与咽相通(咽峡:鄂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为口腔与咽的分界);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经第3磨牙后方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8、昏迷病人急救常指压或针刺人中,唇、颊分界线为鼻唇沟。 9、牙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构成;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10、龋齿:口腔内乳酸杆菌能使糖类酵解产酸,导致牙釉质脱落,产生空洞,称龋齿。 11、乳牙(20),恒牙(28-32);乳牙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3岁出齐,6岁后相继脱落,恒牙开始萌出,第3磨牙(迟牙、智齿)17-25岁萌出或终身不出;(牙的记录方式结合书上图表及自身理解记忆)。 12、舌以界沟分为舌体、舌根。舌乳头分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菌状、叶状(人类已退化、轮廓乳头(最大)。 13、口腔腺(唾液腺)分泌唾液、湿润口腔、助消化。主要有三对:腮腺(腮腺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颊黏膜处);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 14、咽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15、扁桃体有舌扁桃体、咽扁桃体、鄂扁桃体(位于口咽侧壁的扁桃体窝内,通常所说扁桃体即指鄂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鄂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有重要防御功能。 16、鼻咽腔咽鼓管咽口与中耳鼓室相通,因此咽部感染可引起中耳炎。 17、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喉壁之间的一纵行凹陷,为鼻咽癌好发部位;梨状隐窝为异物易滞留部位。 18、食管上接咽下连胃贲门,约25厘米,穿食管裂孔入腹腔,分颈、胸、腹3部。 19、三处狭窄:1、食管起始处(异物易停留);2、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水平);3、穿膈肌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三个狭窄分别约距中切牙15、25、40厘米。二三处狭窄为食管癌好发部位。 第二部分 1.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左上腹部),上接食管、下连十二指肠,作用:容纳 和初步消化食物,分泌胃液;两壁两口(入口为贲门,与食管相连,出口为幽门,与十二指肠相连)两缘(上缘胃小弯,下缘胃大弯);分四部: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胃窦)。 2. 胃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浆膜组成;胃腺位于黏膜层;胃底腺:主细胞(最多,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盐酸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颈黏液细胞(分泌酸性黏液) 3. 胃黏膜屏障:由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和上皮细胞表面的黏液层构成,抵御 胃液对胃黏膜的侵蚀。 4. 小肠(消化和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上接幽门,下续盲肠,从上至下:十 二指肠、空肠、回肠。5

消化系统病人的问诊及查体汇总

实训十消化系统病人的问诊及查体 [实习目的] 1、通过胃肠道病人的问诊及查体了解这类病人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2、根据病史、查体、化验的结果初步认识胃肠道疾病。 [实习方法] 1、同学分组到病房,由一人作主要问诊及查体,一人作补充问诊及查体,其余 同学作记录。 2、老师小结。 [实习时间安排] 3学时 胃肠道病人的检查 [实习内容] 包括食道、胃、小肠、大肠的疾病,在全面询问病史及查体基础上,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一、问诊: (一)主诉: (二)有关现病史的询问: 1.食欲情况。 2.疼痛:包括部位、性质、特点、时间、放射部位,疼痛增加与减轻因素,与饮食关系,体位关系及其伴随症状,如发烧、血便、呕吐、腹泻、血尿、黄疸、休克。 3.恶心、呕吐情况、呕吐时间、呕吐量,吐出物颜色、有无特殊气味。 4.反酸、烧心、嗳气。 5.大便情况:便秘、腹泻、大便性状。 6.有无吞咽因难,是间歇性还是进行性等。 (三)有关既往史应重点询问,有无胃肠道疾病的历史,有无胆囊炎、膜腺炎等历史,女病人应询问有无妇科病及停经史等。 (四)有关个人史应询问: 1.饮食种类及饮食习惯。

2.有何不良嗜好,如烟、酒。 3.劳动条件。是否经常接触铅、汞等。 二、体格检查: (一)一般情况尤其是发育营养状况。 (二)淋巴结检查:应特别注意左锁骨上淋巴结是否长大,变硬。 (三)腹部检查:应特别注意局部膨隆,蠕动波(部位及方向)压痛点,振水声,移动性浊音,肠蠕动波之变化。 肝脏、胆道疾患病人的检查 [实习目的] 1、通过肝脏、胆道病人的询问及检查,了解这类病人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2、根据病史、查体、化验结果,初步认识肝脏,胆道疾病。 [实习内容] 常见疾病有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症及胰腺炎,全面询问病史及查体基础上,特别注意以下内容。 一、问诊: (一)主诉: (二)有关现病史应询问。 1.食欲的变化。 2.恶心、呕吐、呕血。 3.疼痛部位、性质及放射性等。 4.排便情况(腹泻、便秘)及大便性状(柏油样、陶土样)。 5.黄疸、皮肤搔痒、发热、腹胀、小便颜色。 (三)有关既往史应重点询问: 1.是否患过伤寒病,患过急性传染性肝炎。 2.是否患过消化道疾病,过去是否患过肝、胆、胰腺方面的疾病。 (四)有关个人史应询问: 1.饮食习惯,营养情况,是否常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常饮酒否。 2.劳动情况,系体力劳动或伏案工作。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上课讲义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 大纲 A口腔 1.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 2.了解唇,颊,腭的形态 3掌握舌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舌肌的一般分部和机能 4.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名称和出牙时间,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 5.掌握三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B咽 1.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和机能 2.了解咽壁的构造 C食管 1.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食管的狭窄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2.了解食管的结构特点 D胃 1.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了解胃的x图像 E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黏膜构造特点 3.了解空、回肠的结构特点 F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形态、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形态和位置 G肝 1.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3.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汇合的开口部位 4.了解胆汁的排出路径 H胰 1.掌握胰的形态和位置 要点: 1.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丝状乳头中无味蕾。 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其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3.牙式表达:乳牙20.恒压32。乳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5个,共计20个。恒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8个,共计32个。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十”记号划分成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如“ 6”表示左上颌第1恒磨牙,“V ”则表示右下颌第2乳磨牙。

消化系统知识点归纳

消化系统 大纲 A口腔 1.掌握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 2.了解唇,颊,腭的形态 3掌握舌的形态和构造,了解舌肌的一般分部和机能 4.了解乳牙和恒牙的牙式、名称和出牙时间,掌握牙的形态和构造 5.掌握三大唾液腺的位置、形态和腺管的开口部位 B咽 1.掌握咽的形态、位置和分部:掌握腭扁桃体的位置和机能 2.了解咽壁的构造 C食管 1.掌握食管的形态、位置、食管的狭窄并了解其临床意义 2.了解食管的结构特点 D胃 1.掌握胃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2了解胃的x图像 E小肠 1.掌握小肠的分部 2.掌握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各部的黏膜构造特点 3.了解空、回肠的结构特点 F大肠 1.掌握大肠的分部及形态特点 2.掌握盲肠和阑尾的形态、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3.掌握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 4.掌握直肠的形态和位置 G肝 1.掌握肝的形态、位置和体表投影 掌握胆囊的形态、位置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3.掌握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与胰管汇合的开口部位 4.了解胆汁的排出路径 H胰 1.掌握胰的形态和位置 要点: 1.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粘膜上皮中含有味蕾,丝状乳头中无味蕾。 2.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其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之间的狭窄部,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 3.牙式表达:乳牙20.恒压32。乳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5个,共计20个。恒牙在上、下颌的左、右半侧各8个,共计32个。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

方位为准,以

“十”记号划分成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如“ 6”表示左上颌第1恒磨牙,“V ”则表示右下颌第2乳磨牙。 4. 颏舌肌:起自下颌体后面的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正中线两侧。两侧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舌尖偏向瘫痪侧 7.咽淋巴环: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腭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对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具有防御作用 8.食管位置和分部(1)位置(2)分部:颈部、胸部、腹部 三个狭窄部: 第一狭窄:食管的起始处,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约15cm; 第二狭窄:食管在左主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体之间水平,距中切牙约25cm; 第三狭窄: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约40cm 狭窄部是食管异物易滞留和食管癌的好发部位。 9.胃的位置形态: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是肌性囊状结构,有两壁、两口、两缘,并可分为四部,两壁为前壁和后壁,两口为入口即贲门和出口即幽门,两缘为上缘即胃小弯和下缘即胃大弯;胃分胃底,胃体。贲门部和幽门部四部,幽门部又分为幽门窦和幽门管。 10.幽门瓣:在幽门处黏膜形成环形的皱襞称幽门瓣,突向十二指肠腔内,有阻止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功能。 11.幽门括约肌:环形肌环绕于胃的全部,在幽门处增厚称为幽门括约肌,在幽门瓣的深面,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12. 十二指肠球:十二指肠上部左侧与幽门相接的一段肠管壁较薄,管腔大,黏膜面光滑平坦,无环状皱襞,故临床常称为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及穿孔的好发部位 13.十二指肠大乳头:降部的黏膜形成发达的环状襞,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距中切牙约75cm,为肝胰壶腹的开口处。 14.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后上壁借十二指肠悬肌固定于腹后壁的又膈脚上。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十二指肠悬韧带,又称Treitz韧带,是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重要标志。 15.回盲瓣:会场末端突入盲肠内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皱襞称回盲瓣,此瓣的作用有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的作用,并阻止小肠的内容物过快进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吸收。 16.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McBurney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阑尾发炎时,此处有明显的压痛。 17.直肠的两个弯曲:直肠骶曲(突向后方)和直肠会阴曲(突向前方) 18.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共同围成的锯齿状的环形线,是内、外痔的分界标志.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 【病史采集】 1.病因:十二指肠溃疡、滑动性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 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 1.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 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 (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4)保护粘膜药:硫糖铝、三钾二枸橼酸钕盐(德诺)。 3.手术治疗: 主要用于食管瘢痕狭窄及难以控制反复出血者,采用外科手术或食管扩张术。 【疗效标准】 1.治愈标准 (1)症状消失。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恢复正常。 2. 好转标准 (1)症状减轻。 (2)内镜或(及)X线检查粘膜病变有所改善。 【出院标准】

2017年整合消化系统复习重点最终

名词解释 【消化性溃疡】:PU胃肠道黏膜被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可发生在食管胃十二指肠,胃—空肠吻合口附近及含有Meckel憩室 【早期胃癌】:癌症病灶只限于且不超过粘膜下层的胃癌,无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肝硬化】:HC: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为组织学特征的进行性肝病 【肝性脑病】:HE:由严重肝病引起的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症,轻者可仅有轻微的智力减退,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近的消化道出血称上消化道出血 填空及简答相关 01急性胃炎的常见病因:应激、药物、酒精、创伤、十二指肠胃返流、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 02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03消化性溃疡的典型临床特点:缓慢病程、周期性发作、餐后节律性上腹痛、用抑酸药或抗酸药治疗有效 04肠结核的病理分型:溃疡性、增生性、混合型 05结核性腹膜炎的病理分型:渗出型、粘连型、干酪型 06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症状:反复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恶心呕吐和其他;全身症状发热营养不良 07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一)肝功能减退:消化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出血、贫血、黄疸、内分泌失调、低白蛋白血症 二)门脉高压症:腹水、门脉侧支循环开放、脾亢和脾肿大 08肝硬化的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门静脉血栓和海绵样变、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肝癌 09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确诊标准:急性中上腹持续性疼痛、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3倍上限值,三项中选两项 10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 选择练习题 1.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疑诊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为尽快确诊,拟行胃镜检查,应在出血发生后什么时间进行为宜? A出血后12小时内 B.出血后24~48小时内 C.出血后48~72小时内 D.出血停止后24~48小时内 E.出血停止后48~72小时内 2.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包括: A.上腹痛 B.上腹胀 C.早饱、嗳气 D.恶性贫血 E.以上全部 3.慢性胃炎最可靠的临床诊断手段是: A.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 B.X线钡餐检查 C.胃液分析 D.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E.壁细胞抗体测定 4.女,45岁,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窦粘膜散在糜烂,活检找到Hp,首选治疗方案为:

消化系统重点总结(一)

消化系统重点总结(一) 1、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口腔腺(唾液腺)、肝、 胰、胃腺、肠腺等。 3、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包括:盲肠、阑尾、直肠、肛管。 4、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以下。 5、主要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 6、除口腔、咽外,消化管由内向外分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7、口腔经咽峡与咽相通(咽峡:鄂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为口腔 与咽的分界);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经第3磨牙后方间隙与固有口腔相通。 8、昏迷病人急救常指压或针刺人中,唇、颊分界线为鼻唇沟。 9、牙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主要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构成; 牙周组织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10、龋齿:口腔内乳酸杆菌能使糖类酵解产酸,导致牙釉质脱落,产生空洞,称龋齿。 11、乳牙(20),恒牙(28-32);乳牙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3岁出齐,6岁后相继脱落,恒牙开始萌出,第3磨牙(迟牙、智齿)17-25岁萌出或终身不出;(牙的记录方式结合书上图表及自身理解记忆)。 12、舌以界沟分为舌体、舌根。舌乳头分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菌状、叶状(人类已退化、轮廓乳头(最大)。 13、 14、口腔腺(唾液腺)分泌唾液、湿润口腔、助消化。主要有三对:腮腺(腮腺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颊黏膜处);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 15、咽为呼吸道和消化道共同通道,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 16、扁桃体有舌扁桃体、咽扁桃体、鄂扁桃体(位于口咽侧壁的扁桃体窝内,通常所说扁桃体即指鄂扁桃体)。舌扁桃体、咽扁桃体、鄂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有重要防御功能。 17、鼻咽腔咽鼓管咽口与中耳鼓室相通,因此咽部感染可引起中耳炎。 18、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喉壁之间的一纵行凹陷,为鼻咽癌好发部位;梨状隐窝为异物易滞留部位。 19、食管上接咽下连胃贲门,约25厘米,穿食管裂孔入腹腔,分颈、胸、腹3部。 20、三处狭窄:1、食管起始处(异物易停留);2、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相当于胸骨角水平);3、穿膈肌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三个狭窄分别约距中切牙15、25、40厘米。二三处狭窄为食管癌好发部位。

消化系统学习资料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分为: 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急性腹泻慢性腹泻慢性胃炎急性胃炎便秘胆囊炎慢性胰腺炎脂肪肝 消化不良 发病机理: *大多由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精神心理因素引起。 症状: *上腹部疼痛、餐后饱胀和早饱、恶心、呕吐、嗳气。不少患者有失眠、焦虑、抑郁、恐惧、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及疑病等神经精神症状。 常用处方: *奥美拉唑(哈药三精)+多潘立酮(上海华氏)+保和颗粒(太极绵阳) 处方功能描述: *奥美拉唑:为抑酸剂,改善上腹疼痛等症状。 *多潘立酮:胃动力药,促进消化。 *保和颗粒:消食、导滞、促进食物消化。 温馨提示: *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避免暴饮暴食,饮食以清淡为主。 *避免过量饮酒、吸烟,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饭后活动的习惯,睡前不要进食。 *多参加文体活动,劳逸结合,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保持沉着、开朗、乐观、大度的性格。 消化性溃疡 发病机理: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其发病原因有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服用某些药物、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等。

症状: *病人主要表现为长期的、周期性的、节律性的疼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中上腹部,可在脐上方或脐上方偏右处,也有位于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者。疼痛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常在两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故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常在半夜痛醒,喜欢睡前进食。胃溃疡 疼痛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次进餐后再复出现并重复以上节律。 常用处方: *兰索拉唑(湖北)+克拉霉素(四川泰华)+阿莫西林(福州海王)+枸橼酸铋钾(丽珠) 处方功能描述: *兰索拉唑: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达到缓解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枸橼酸铋钾:具有保护胃粘膜和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温馨提示: *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避免吸烟、饮酒。 *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慎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急性腹泻 发病机理: *急性腹泻多发生于夏季,常因食物不洁、食物腐败变质所致。 症状: *突发性腹痛、腹泻、腹胀、水样便、进食后呕吐、四肢无力。严重者可至脱水。 常用处方: *苋菜黄连素胶囊(福州海王)或葛根芩连片(太极)或蒙脱石散(杭州)+诺氟沙星(上

内科学 消化系统疾病 复习总结 考试重点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 急性胃炎 临床表现: 症状: 上腹饱胀、疼痛、厌食、恶心、呕吐等,伴肠炎者可腹泻,呈水样便。 呕血和黑便 体征:上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 诊断要点 病史:应激,药物,饮洒等。 临床症状:上腹部不适、疼痛等 胃镜检查:发病后24-48小时可确诊 慢性胃炎 临床表现: 上腹部不适,上腹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 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有明显厌食、消瘦,伴有贫血、舌炎等 诊断要点: 胃镜和胃黏膜活检 幽门螺杆菌(Hp)测定

免疫学检查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 临床表现: 上腹部疼痛: 特点:慢性周期性节律性 性质:灼痛、钝痛、胀痛、剧痛、饥饿样不适感 部位:中上腹,胃溃疡偏左,十二指肠溃疡偏右 其他症状: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消化性溃疡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包括:1、抑制胃酸分泌 2、根除Hp 3、保护胃粘膜 胃癌 诊断: 诊断要点:胃镜活检和X线钡餐检查 对下列情况应及早和定期胃镜检查: 1、男性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呕吐或黑粪者 2、良性溃疡但胃酸缺乏者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

4、胃溃疡经正规治疗2月无效 5、大于2cm的胃息肉 6、胃大部切除术后10年以上者 胃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2、内镜下治疗 3、化学治疗 4、免疫疗法 5、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点是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广泛纤维组织增生,形成假小叶,逐渐造成肝脏结构的不可逆改变 临床表现(失代偿期) (一)肝功能减退: 1、全身症状:乏力,消瘦,低热等 2、消化道症状: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

第二章 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查(4)

第二章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查(4)消化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常规和隐血试验、肝脏生化指标、胰腺外分泌酶、肝炎病毒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筛查、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第五节病毒性肝炎实验诊断与临床诊治要点病毒性肝炎是指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病理学上以急性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反应为特征,根据病因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甲(HAV)、乙(HBV)、丙(HCV)、丁(HEV)、戊(HEV)等型;根据病程又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实验诊断应首先检查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以确定为何种病毒性肝炎。感染肝炎病毒并非一定发病,只有出现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并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诊肝炎。由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最重要的病毒性肝炎,故而本节在介绍各种病毒性肝炎实验诊断后,重点论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治要点。 1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可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所致,患者常出现厌食、恶心、 呕吐、乏力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由发热、肝肿大并有触痛或黄疸等体征。 (一)分类诊断:主要依据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标志物和核酸分析结果分类,四种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是: 1. 急性甲肝:抗-HAV IgM是急性甲肝的确诊指标,抗-HAVIgG是既 往感染的标志。

2. 急性乙型肝炎:HBsAg和HBV DNA阳性,抗-HBc IgM阳性,但抗 HBcIgG阴性。 3. 急性丙型肝炎:HCV RNA阳性,抗-HCV阳性或阴性;或抗-HCV由 阴转阳。 急性戊型肝炎:抗-HEV IgM、IgG任一项阳性都可以诊断急性戊型肝炎。 图1. 四种常见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流程(此图源自Thomas临床诊 断学) (二)肝脏生化异常:早期血清转氨酶显著升高,但各型肝炎的血清ALT变化并非一致。 甲型肝炎时,ALT经常在感染2~3周开始升高;在8~12周内可降至参考范围。 乙型和丙型肝炎时,血清ALT缓慢上升、缓慢下降,降至100~200U/L 时常可迁延一段时间,需2~3个月或更长时间才恢复正常。如ALT活性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急性病变可能向慢性发展。血清ALT升高幅度多与肝细胞损害程度有一定关系,但两者也不一定成正比关系。急性重症肝炎(爆发性肝炎)病人肝细胞广泛坏死,不能合成转氨酶,以至血

影像学重点总结消化系统

影像学重点总结消化系统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消化系统 一、胃肠道正常表现(黏膜相,充盈相,加压相,气钡双对比相) 食管:食管入口平第六颈椎 食道上端正位:会厌、会厌谷、梨状窝 食道吞钡充盈相:示食管与贲门交界处轻度生理性狭窄区; 粘膜相:由上到下分别可见食道的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及左房压迹(↑) 食管的蠕动:第一蠕动波:原发蠕动,下咽动作激发,钡剂数分钟进入胃内; 第二蠕动波:激发蠕动,食物对食管壁压力引起的 第三收缩波:食管环行肌局限性不规则收缩运动导致的 胃:胃粘膜相:粘膜皱襞透亮影,皱襞间沟条状致密影胃底粘膜交互交错网状胃充盈相:胃小弯及胃窦侧轮廓光滑整齐,胃体大弯侧锯齿状(横、斜行走向皱襞) 胃的类型:牛角型,钩型,长型胃,瀑布型胃 贲门星:食管入胃处 胃粘膜影像——小弯粘膜平行,大弯粘膜斜行,胃底粘膜弯曲,胃窦粘膜不定。 胃微皱襞影像—胃小沟和胃小区

胃的生理表现:紧张力静止长度和张力 运动蠕动和紧张性收缩 排空 2~4hrs 分泌 ~2L 十二指肠:球部 + 降部 + 水平部 + 升部 小肠皱襞以空肠段密集,高耸;以环行皱襞为主。一般状态下呈羽毛状。 回肠段:皱襞显示稀少,肠管边缘较光滑,淋巴滤泡数目越多,体积越大。 结肠: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粘膜皱襞密集、斜行和横行为主 降结肠稀疏、以纵行皱襞为主;粘膜无名沟,小区;24-48小时排空 结肠袋,半月皱襞,气钡双重相 二、异常影像学基本表现: 胃肠道的位置、轮廓、腔的大小、内腔、粘膜皱襞内部结构、胃肠道浸润程度和壁外侵犯(一)胃肠道轮廓变化

执业医师消化系统重点总结

一.胃食管反流病(GERD) (一)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 1.抗反流防御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和食管黏膜对反流攻击作用 的抵抗力。 (1)抗反流屏障:记住"三食两隔" "三食"包括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与胃底间的锐角(His 角)胃和食管交接部解剖结构 "两隔"膈肌脚、膈食管韧带 LES(食管下括约肌)在抗反流屏障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人LES静息 压(LESP)为10~30mmHg。 导至LESP下降的原因:贲门失弛缓术后 激素(如缩胆囊素、胰高血糖素、血管活性肠肽等) 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等) 药物(如钙通道拮抗剂、地西泮类) 腹内压增高(如妊娠、腹水、呕吐、负重劳动) 胃内压增高(如胃扩张、胃排空延迟)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TLESR既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 主要原因,也是LES静息压正常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的主要发病机制。 (2)食管清酸作用:先是食管原发性或继发性蠕动对大多数反流物起容量清除作用, 然后唾液对剩余的反流物发挥缓慢中和作用。 食管裂孔疝可降低食管对酸的清除能力,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 降,从而削弱了抗反流屏障功能。 (3)食管黏膜屏障:长期吸烟、饮酒和神经精神功能障碍等因素可削弱食管黏膜屏障 功能。 2.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作用:胃酸和胃蛋白酶是造成食管黏膜损害的最主要成分(二)临床表现:食管症状包括:典型反流症状(反流烧心) 非典型症状(胸痛,吞咽困难,上腹痛) 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反流性狭窄,Barrett食管(是食管远端粘 膜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腺上皮所替代,易形成腺癌), 食管腺癌 食管外症状包括:反流性的咳嗽,哮喘,喉炎,蛀牙综合症.记住很重的要的一句话烧心,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 (三)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金标准)内镜下食管炎程度分级法: 正常食管粘膜无破损 A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小于5mm B级一个或一个以上粘膜破损,长径大于5mm,但没有融合性病变 C级粘膜破损有融合,但小于75%的食管周径 D级粘膜破损有融合,至少达到75%的食管周径 2.24小时食管pH监测(银标准)金标准查不出时就用银标准 (四)诊断:根据典型的烧心、反酸等症状结合内镜,24小时食管pH监测,则可确诊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治疗:如奥美拉唑20mg日2次,连续应用7~14 天,若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则支持GERD的诊断。 (五)治疗:1.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①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食,餐后不宜 立即卧床;②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③尽量避免使用能降低 LES压力的食物和药物。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效果最好的首选药. H2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剂 二.食管癌 (一)病理: 1.食管解剖分段:分颈胸腹三段,其中胸段最长,腹段最短,颈段不长不短. (1)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 (2)胸上段:自胸廓上口至气管分叉平面。 (3)胸中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的上1/2。 (4)胸下段:自气管分叉平面至贲门口全长的下1/2.食管腹段包括在胸下 段内 胸中段食管癌较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多系鳞癌 (2)按病理形态,可将食管癌可分为五型,(也是中晚期食管癌的分型) 记住口决:一厚一窄,一突出一凹陷. 一厚:髓质型食管呈管状肥厚,管壁明显增厚并向腔内外扩展,使癌瘤的上下端边 缘呈坡状隆起。多数累及食管周径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切面呈灰白色, 为均匀致密的实体肿块。是食管癌最常见的类型. 一窄:缩窄型(即硬化型):瘤体形成明显的环行狭窄,累及食管全部周径,较早也 最易出现阻塞。 一突出:蕈伞型向腔内呈蘑菇样突起,梗阻轻,预后较好. 一凹陷:溃疡型瘤体的黏膜面呈深陷而边缘清楚的溃疡,最不易发生梗阻还有一型是腔内型:食管造影可见腔内有椭圆肿物. 3.扩散及转移:经淋巴途径转移,是食管癌转移的主要途径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 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 系统 结肠、直肠和肛管)。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 组成 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 第一节 消化管 一、口腔(oral cavity ): 1、界限: 1)前壁:唇(人中、唇红) 2)后壁:咽峡 3)上壁:腭 硬腭 软腭: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4)侧壁:颊(有腮腺管开口) 5)下壁:口腔底 分部:借上下牙弓和牙龈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 咽的分界。 2、牙齿(teeth )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4)牙的种类和排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 三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 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 5)牙式: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 记号划分上、下颌及左右半,共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 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 Ⅳ 表示右下颌第一磨牙 6 表示左上颌第一恒磨牙 右 左 右 左

3、舌(tongue ) 1)分部:分为舌体和舌根,舌体前端称为舌尖。 2 )舌乳头 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含味蕾。 3)舌肌: 舌内肌 舌外肌:颏舌肌,两侧同时收缩,舌向前下,一侧瘫痪,舌 尖偏向患侧。 4)舌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4、口腔腺 二、咽(pharynx 1、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 2、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 3、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 体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咽隐 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 咽淋巴环:围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周围,存在有咽 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 环,具有防御功能。 3)喉咽部:梨状隐窝,异物易存留。 三、食管(esophagus )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端在约平第11胸 椎高度,于中线左侧,与胃的贲门相接。 1、分部: 1)颈部 T6下缘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气管后方,长约5cm 2)胸部 胸骨静脉切迹至膈的食管裂孔,长约18~20 cm 3)腹部 膈的食管裂孔与贲门之间,长1~2cm 。 2、狭窄:在形态上食管最重要的特点是有3处生理性狭窄 狭窄的次序 狭窄的位置 距中切牙的距离 距鼻前孔的距离 第一狭窄 在食管的起始处 15cm 20cm 第二狭窄 在左主支气管跨越食管的左前方处 25cm 30cm

第二章 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查(3)

第二章消化系统实验室检查(3) 消化系统常用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常规和隐血试验、肝脏生化指标、胰腺外分泌酶、肝炎病毒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对消化系统疾病的筛查、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第四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查及意义 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们或不存在于正常成人组织而仅见于胚胎组织,或在肿瘤组织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在正常组织里的含量,它们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借以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以帮助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指导。常用的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主要包括: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物(如AFP、CEA等)和糖类抗原肿瘤标记物(CA19-9、CA72-4、CA242、CA50等),还有SCC等。然而,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的器官特异性不强,有很多检测影响因素,尚不能作为肿瘤特异性早期诊断的标志物,临床应用存在较多的问题。为此,本节在介绍各种常见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后,专题讨论消化系统肿瘤标志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提高对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的认识。 1、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 一、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物 (一)甲胎蛋白(AFP)

在胎儿时期存在,出生后下降,正常人<5μg/L,肝细胞发生癌变后明显升高,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常用指标。 【参考值】<25μg/L(25ng/mL) 【临床意义与评价】血清AFP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相关状态的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肝细胞癌: (1)一般认为,AFP大于400μg/L、且持续4周者,或AFP在200~400μg/L、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AFP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应该高度怀疑原发性肝癌;结合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发现明确占位者,可以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①AFP不高者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如果影像学检测有明确占位,需要结合其他检测,包括肝脏穿刺活检等,明确肝脏占位病变性质。②肝转移癌患者AFP也可增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原发性肝细胞癌那样高,AFP 一般低于350-400μg/L,结合AFP异质体和寻找原发性肿瘤病灶可以鉴别诊断。(3)动态观察:肝癌手术治疗后AFP水平,如果明显下降,是预后良好的一个标志。 2.生殖系统胚胎瘤:恶性畸胎瘤。 3.消化道癌有部分增高。 4.妊娠:妇女妊娠3个月后,开始升高,7-8个月达高峰,一般在400 ng/mL以下,分娩后3周恢复正常。孕妇血清中异常增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 5.急、慢性肝炎有一过性AFP增高。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AFP也随之下降,血清AFP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 6.肝硬化患者血清AFP浓度多在25~200ng/mL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如果AFP浓度在500ng/mL 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AFP 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二)癌胚抗原(CEA) CEA与甲胎蛋白一样,属于胚胎抗原,1965年由Gold和Freedmen首先从结肠腺癌和胚胎期结肠黏膜组织中分离而得,故称癌胚抗原。 【参考值】血清<5ug/L(不同实验室参考值不一) 【临床意义与评价】 1.CEA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CEA>20ug/L时高度提示结肠癌。但也见 于胰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以及某些非癌患者,因此,CEA作为诊断意义并不大。 2.但作为已经明确诊断癌症并进行手术等治疗后,定期进行检测 (2~4周1次),可以帮助分析疗效、判断预后、预测复发已经是否转移有价值。 3.直肠息肉,结肠炎,肝硬化,肝炎和肺部疾病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阳性率较低。 4.吸烟者中约有3.9%的人CEA>5ug/L。

消化系统知识点第四讲

消化系统知识点第四讲 第二节肝脏疾病 一、肝硬化 肝硬化是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肝硬化的特异性标志)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我国病毒性肝炎是肝硬化形成的最常见的病因,主要为乙型或丙型肝炎 西方国家,酒精中毒所致的肝硬化更常见。歌诀:外国人爱喝酒,中国人乙肝多。 其他还有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工业毒物或药物,铜、铁等代谢障碍,营养障碍,免疫紊乱,以及原因不明的隐匿性肝硬化 2.发病机制:主要是假小叶的形成机制。在假小叶形成的过程中肝细胞没有恶变,只是变性坏死。 总结为以下几点: (1)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纤维支架塌陷; (2)残存肝细胞不沿原支架排列再生,形成不规则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结节); (3)汇管区和肝包膜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4)肝内血循环紊乱,导致门脉高压症形成。 (二)病理(组织学)改变: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或破坏,全被假小叶所取代。 病理分类: (1)小结节性肝硬化:此型最为常见,结节大小相仿,不超过1cm; (2)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粗大不均,多由大片肝坏死引起; (3)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 (4)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 (三)临床表现 1.代偿期 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 2.失代偿期 (1)肝功能减退 1)全身情况较差:有肝病面容、消瘦乏力、皮肤干枯、面色黝黑、夜盲(缺乏维生素A所致)。 2)消化道症状:可伴有黄疸,有腹胀、恶心、呕吐,进食脂肪和蛋白质后易引起腹泻;3)出血倾向和贫血:出血倾向的原因可能与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维生素K缺乏、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血小板质和量异常(脾功能亢进)等因素有关。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和胃肠出血等倾向。 4)内分泌紊乱:因肝对雌激素及醛固酮灭活作用减弱导致,雄激素减少,男性有性欲减退、睾丸萎缩、毛发脱落及乳房发育症,女性有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等,可出现蜘蛛痣(雌激素灭活减弱)和肝掌(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测部位有红斑);蜘蛛痣----主要发生于上腔静脉引流区域比如面部,肩部,上胸部。 歌诀:初(出血,贫血)夜(夜盲)治(蜘蛛痣)黄(黄疸)小姐(雌激素)多。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读 一、血、尿、粪常规 1.血常规 (1)红细胞(RBC) (参考值)成年男性:(4.0~5.5)X1012/L、成年女性:(3.5-5.0)X1012/L、新生儿:(6.0-7.0)X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 [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 3.血细胞比容(HCT) 参考值:男性:0.428-0.506L/L、女性:0.367-0.475L/L(医院正常值:0.350-0.510L/L) 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参考值:82-92fl(1L=1015fl);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参考值:27-3lpg(1克=1012pg)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320—360g/L (参考值) (1)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 (1)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 增加: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 (2)淋巴细胞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 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 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9、血小板(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 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 10、血小板比积(PCT)参考值:0.1%-0.28%(医院正常值:0-9.98ml/L) 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 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参考值) 7-11fl 1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参考值) 15%-17% 临床意义:PDW反应性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参考值) 4.5-8.0 临床意义:pH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pH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2.比重(SG) (参考值) 1.015-1.025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情况、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降低:临床意义明显,见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