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案例分析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案例分析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案例分析
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案例分析

“至诚无息,博厚悠远”——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之路

一、案情描述

2013年12月25日,中联重科宣布,该公司于五天前正式收购了全球干混砂浆设备第一品牌M-TEC公司。

M-TEC公司位于德国Neuenburg,成立于1978年,其产品销往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产品类别涵盖干混砂浆生产的全过程,它是全球唯一的同时具备研发生产干混砂浆站类设备及干混砂浆施工设备的公司。

这是中联重科继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之后又一次海外并购。中联重科寄望于通过嫁接M-TEC技术,成为干混砂浆设备的第一品牌。

此次并购是100%股权收购。由于并购还没有最终完成,中联重科表示暂时还不会发公告,具体并购金额要等到2014年年2-3月份最终交割完成时公布。

中联重科副总裁、混泥土机械公司总经理陈晓非称,按照中联重科的预计,并购M-TEC后,第一年就能够实现盈利,预计能够在三年内收回投资。

事实上,M-TEC公司早在2005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M-TEC公司总裁Michael Meding表示,M-TEC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不足以支撑在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因而找个合作伙伴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M-TEC的实力不能够支撑挖掘现有的市场潜力。和中联重科合作,能够实现快速发展。” Michael Meding说。

何文进透露,在并购M-TEC过程中,中联重科和该公司进行了长期的谈判。“有时候谈判到了凌晨四五点,然后当天八点继续谈判,这样持续了好几天,最终拿到了一个比较公允的价格。”何文进说。

近年来,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公司积极寻求战略转型,不断将机制砂设备、干混砂浆成套设备、连续级配搅拌楼等代表未来行业方向的新兴产品推向市场。在干混砂浆设备领域的探索就是中联重科调整结构的一个缩影。

中联重科早在2007年即着手研发干混砂浆成套设备,实现了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制,并已经向市场推出了相关产品。

从进驻干混砂浆设备领域伊始,中联重科就致力于开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从生产、物流到施工整个环节成套设备,实现贴合市场的创新式用户体验。

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的转变意味着对企业综合研发能力更高的要求。选择并购M-TEC明显考虑到了对方在这方面的优势。

陈晓非表示,选择进驻干旱砂浆设备领域,正是基于对于行业升级转型方向和未来市场前景的预估和判断。

干混砂浆是能够广泛运用于建设工程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发展,继商品混凝土广泛普及后,国家已将开始进一步推广干混砂浆。

据专家估计,全球干混砂浆市场的中心将逐步向亚洲转移,预计到2017年,亚洲干混砂浆年需求量将占到全球需求的74%。预计到2017年,中国干混砂浆需求量将达到1.9亿吨。未来五年,中国设备需求将快速增长,年增长率超过70%。

事实上,通过并购壮大自身实力一直是中联重科的重要战略。中联重科制定了“裂变+聚变=全球化”的海外战略。

从2001年开始,中联重科相继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浦沅工程机械厂、中标实业、陕西新黄工和意大利CIFA公司。其中,CIFA并购案曾一时为全球瞩目,成就了中联重科全球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的地位,后来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教材。2011年,中联重科又买断了德国平头塔鼻祖、被誉为“世界塔机设计标准”的JOST全套技术,实现了塔机技术与国际标准的无缝接轨,迅速完成从中国领先到国际领先的跨越。

不过,中联重科并购M-TEC后在中国的推广可能面临前期的普及问题。由于中国普遍使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湿拌砂浆,干混砂浆在中国还没有推广出来。另外,干混砂浆的设备的价格非常高,这也是中联重科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陈晓非称,对此,前期中联重科会联合M-TEC推出符合中国市场的普及型设备。“不过未来无论从环保,还是从市场来说未来都是趋势。”陈晓非说。“如果市场好转,乐观估计两年就能够收回投资。”

二、讨论思考题

1.如果你是中联重科的领导者,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如何打开中国干混砂浆设备市场?

答:根据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对产品的了解,我们做出我目前中国在使用的湿拌砂浆与干混砂浆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现在目前我们中国主要是使用湿拌砂浆,它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它的缺点也是较为明显的。它的质量容易受

运输因素和凝结时间影响,凝结时间过长便会影响后序施工,凝结时间短就容易造成砂浆报废。不适合小批量使用。运输到现场的砂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干混砂浆相比于湿拌砂浆有许多的突出优势,它可以运送到工地后保存的时间较长,需要使用时再进行加水拌合,随拌随用,使用较为灵活,方便小批量使用。因此它的前景无限光明。干混砂浆的推广使用,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措施和迫切需要,更是建筑业面临的一次技术革命。

采用干混砂浆是政府支持,它在环保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减轻劳动强度,降低材料损耗及降低粉尘、噪音污染等方面成效显著。

从上述案例来看中国面临干混砂浆的紧缺,而干混砂浆在中国刚刚起步,处于市场逐渐认可的阶段,相当于早期混凝土市场起步的阶段,未来数年,干混砂浆及设备的推广意味着建筑施工质量的全面升级,也将消除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砂浆现场拌制方式带来严重污染。所以并购M-TEC公司后,中联在中国发展干混砂浆技术是未来重大发展,甚至可以重塑一个混凝土市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品牌形象必不可少。我们知道,品牌的形象风格只有始终如一才能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然而,长期墨守陈规、停滞不前的品牌也会失去生命力。价格、习俗和行为方式总是随着时间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品牌也会偏离它的初始形象。因此,品牌不必千篇一律的重复主题,主题应建立在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应随时代而变化。比如可以在大型建造工程开始时,免费为他们提供一个月干混砂浆

技术。广告是品牌维持长期策略的武器。在产品包装日趋雷同的今天,广告是把产品的内在品质展现给观众的最佳手段。所以还要进行广告策略,宣传混砂浆及设备的优点,吸引消费者。控制销售渠道及防伪措施,通过对销售渠道的控制,维护了产品的形象和品牌资本。可口可乐的成功经验说明品牌防伪是十分必要的。品牌消费心理,忽略品牌自身的能动作用,品牌应设置和巩固自身的放假系统,确保未来的收益。

2.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角度出发来评价中联重科的海外并购战略。

答:中联重科的海外投资,在获得经济效益、提升国际化指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中国企业不是资本的远征军,而是价值的创造者、利益的共同体。所以说并购最基本的是双方的了解,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合作是前提,真诚而细致的沟通是决定并购顺利进行并且完成后有效运营的关键。

国际化不是经济殖民,而是要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企业并购后对管理团队进行股权激励,捆绑利益的同时,凝聚人心。为了对中国企业过去多年来的国际化拓展进行总结提炼,同时为今后的行进和发展提供借鉴,明确方向,以海外投资年会为契机,中国经济、产业专家以及各领域业内人士,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不是经济殖民、不是文化殖民,不是谁征服谁,也不是谁买下谁,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一定要本土化。也就是要遵循国际规则。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中国海外收购案例5篇 篇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

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 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 成功案例一览: 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 吉利以18亿美元的“彩礼”成功迎娶了沃尔沃公司,为这场中国最大的海外收购案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国企业收购安迪苏 2006年1月17日,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蓝星)以4亿欧元完成对法国安迪苏集团的收购,填补了中国蛋氨酸生产的空白。图为坐落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安迪苏集团厂房。 中航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 从中航工业收购的首家海外航空制造企业奥地利FACC公司获悉,归于中航工业西飞旗下之后,FACC公司财务状况迅速好转,业务持续稳定增长,不仅实现扭亏,

中联重科收购CIFA案例分析

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分析 一、中联重科的并购战略 中联重科目标是要成为大型跨国公司,需要对企业进行全球化改造。其步骤需要在三个层面完成全球化改造:一是海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要超过50%;二是在全球建立制造基地;三是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本进行扩张。 并购奠定了企业进一步并购的基础。在中联重科的发展道路上,并购成为中联重科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自2001年以来,中联重科先后收购了英国保时捷、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的环卫机械、浦沅集团的汽车起重机、陕西新黄工的土方机械、湖南车桥厂、意大利CIFA 等公司,经过一系列的连环收购,特别是对意大利CIFA公司的跨国并购后,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不断上升,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中联重科的并购战略遵循“六不收”原则,即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业务不收、被并购行业不好不收、目标企业的基本状况不好不收、目标企业的团队不好不收、不是同类项的业务不收、不符合国家和股东利益不收。 二、中联重科的跨国并购经验 1. 并购阶段的成功做法 (1)引入机构投资者组成联合投资团队。 在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公司的并购中,中联邀请弘毅投资作为共同投资方一起收购CIFA ,后经弘毅投资精心搭建,组成了以中国企业中联重科为主要收购方,中国本土的PE公司弘毅投资、国际知名投行高盛以及意大利本土金融机构曼达林基金为共同投资方的联合投资团队。共同投资方协助中联重科推动了整个交易的进程,包括尽职调查、交易谈判、整合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与政府监管机构沟通等。弘毅投资作为共同投资方的组织者,同时是中联重科的第二大股东,其熟悉中联重科的战略诉求,既有中国资源,又有海外实战能力;高盛集团则代表着国际资本市场资源,具有丰富的跨境交易经验;曼达林基金成立于2007 年,注册于卢森堡,基金的发起人和主要投资人包括中国两家重要的政策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以及意大利第二大银行圣保罗银行——其代表意大利本土资源,熟悉被收购企业的当地情况,了解意大利金融机构、政府、工会、法律、税收等情况。这种既熟悉本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投资组合,形成了“文化缓冲地带”,从而在中联重科与CIFA 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了文化和理念的冲突,保证了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 (2)组建多重投资主体,设立复杂的交易架构。 为了规避国际交易并购中的税收、汇率等风险,中联重科在对CIFA 的并购交易中,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设立了特殊目的公司,采用了复杂的交易架构,以达到最优惠的税收安排和最便利的资金流。中联重科先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控股子公司——Zoomlion HK. Holding Co. Ltd(中联香港控股公司),然后由中联香港控股公司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HK SPV A,该公司与共同投资方在香港合作设立一家特殊目的公司HK SPV B(中联持股60%,出资1.626亿欧元;曼达林持股9.04%;弘毅持股18.04% ;高盛持股12.92%),由该公司再于卢森堡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Luxemburg SPV A),该公司再在卢森堡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Luxemburg SPV B),该公司再在意大利境内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Italian SPV),最终Italian SPV 持有CIFA100%的股权,并与CIFA 合并。选择在香港和卢森堡设立目的公司的原因是香港和中国大陆有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卢森堡号称免税天堂,与香港、意大利及欧洲许多国家之间有税收互免的政策。

中联重科财务报表分析

中联重科财务报表分析 —12级注会一班

第一部分:公司背景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创建于1992年,是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司是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国经贸企改〖1999〗743号),由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标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中利四达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瑞新建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州黄埔中联建设机械产业有限公司、广州市天河区新怡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以发起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全国首批10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注册资本7.605亿元,年产值、销售收入均过100亿元,员工16000多人。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5.42亿元人民币,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39亿元人民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37亿元。 中联重科在国内的生产经营基地跨湖南长沙、常德、益阳以及上海、陕西、广东等地,现已形成八个产业园区,即中联科技园、麓谷工业园、泉塘工业园、常德灌溪工业园、望城工业园、益阳沅江工业园、上海工业园、陕西渭南工业园,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拥有国际一流的超大型钢结构厂房、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覆盖全国、延伸海外的完备的销售网络,强大的服务体系。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获得德国莱茵TüV认证,在国内建筑机械行业率先按照欧盟标准推行产品CE认证,并获得俄罗斯GOST认证、韩国安全认证。 中联重科自成立以来至2004年每年平均6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产品类别超过同行业任何一家国际知名企业,“中联”商标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多个系列产品获为中国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畅销包含港澳地区的国内市场,并远销海外,深受用户青睐。2013年,中联重科塔机海外销售同比增长近60%,销售总量在全球塔机市场份额中占比也高达20%,中联重科海外收入达到35亿元。国际领先地位彰显无遗。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企业800强中,位居第779位,成为世界排名第六、国内排名第一的工程机械企业。

中联重科海外并购案例创新交易结构分析汇编

兼并收购:中联重科海外并购案例创新交易结构分析☆案例摘要 2013年9月12日,CIFA公司在意大利SENAGO(塞纳戈)小镇的工厂隆重举行庆典,纪念CIFA成立85周年,以及中联重科并购CIFA5周年。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创建于1928年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巨头意大利CIFA公司。这一收购被哈佛商学院选为MBA教学案例,在这笔交易中,多种结构化融资,以及既是卖方又是买方的创新交易方式均值得借鉴。 ☆案例简介:并购CIFA,买方合计出资2.71亿欧元 2008年6月20日,中联重科携手弘毅投资、高盛公司和曼达林基金收购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100%股权的细节公布。 根据买卖双方签订的《买卖协议》,为取得CIFA100%股权,中联重科和共同投资方合计出资2.71亿欧元,其中2.515亿欧元为支付给卖方的股权转让价款,0.195亿欧元为应支付的交易费用。根据《买卖协议》,本次交易中CIFA全部股权作价3.755亿欧元,除上述由中联重科和共同投资方合计支付的 2.515亿欧元股权转让价款外,差额部分1.24亿欧元最终由CIFA自身长期负债解决。中联重科及共同投资方对该笔借款不承担任何还款及担保责任。 为间接取得CIFA60%股权,根据中联重科与共同投资方签署的《共同投资协议》,本次交易中,中联重科需支付1.626亿欧元,除该笔资金支出外,在本次交易中,中联重科无需承担任何其他还款及担保责任。 ?机构介绍 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公司的两大业务板块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均位居全球前两位。公司注册资本77.06亿元,员工3万余人。2012年,中联重科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收入过900亿元,利税过120亿元。 CIFA CIFA公司总部设于意大利米兰附近塞纳哥,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成立之初主要从事用于钢筋混凝土的钢制模具等产品的制造和销售,20世纪50年代CIFA将其业务拓展到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车、搅拌机及混凝土运输设备,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意大利工程机械制造商。 作为国际一流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拥有知名的品牌,全球化的销售网络,

中联重科收购CIFA案例分析

一、中联重科的并购战略 中联重科目标是要成为大型跨国公司,需要对企业进行全球化改造。其步骤需要在三个层面完成全球化改造:一是海外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要超过50%;二是在全球建立制造基地;三是有效地利用全球资本进行扩张。 并购奠定了企业进一步并购的基础。在中联重科的发展道路上,并购成为中联重科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自2001年以来,中联重科先后收购了英国保时捷、湖南机床厂、中标实业的环卫机械、浦沅集团的汽车起重机、陕西新黄工的土方机械、湖南车桥厂、意大利 CIFA 等公司,经过一系列的连环收购,特别是对意大利CIFA公司的跨国并购后,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不断上升,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中联重科的并购战略遵循“六不收”原则,即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业务不收、被并购行业不好不收、目标企业的基本状况不好不收、目标企业的团队不好不收、不是同类项的业务不收、不符合国家和股东利益不收。 二、中联重科的跨国并购经验 1. 并购阶段的成功做法 (1)引入机构投资者组成联合投资团队。 在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公司的并购中,中联邀请弘毅投资作为共同投资方一起收购CIFA ,后经弘毅投资精心搭建,组成了以中国企业中联重科为主要收购方,中国本土的PE公司弘毅投资、国际知名投行高盛以及意大利本土金融机构曼达林基金为共同投资方的联合投资团队。共同投资方协助中联重科推动了整个交易的进程,包括尽职调查、交易谈判、整合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与政府监管机构沟通等。弘毅投资作为共同投资方的组织者,同时是中联重科的第二大股东,其熟悉中联重科的战略诉求,既有中国资源,又有海外实战能力;高盛集团则代表着国际资本市场资源,具有丰富的跨境交易经验;曼达林基金成立于 2007 年,注册于卢森堡,基金的发起人和主要投资人包括中国两家重要的政策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国家进出口银行,以及意大利第二大银行圣保罗银行——其代表意大利本土资源,熟悉被收购企业的当地情况,了解意大利金融机构、政府、工会、法律、税收等情况。这种既熟悉本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投资组合,形成了“文化缓冲地带”,从而在中联重科与 CIFA 融合前期有效地缓冲了文化和理念的冲突,保证了重组整合的顺利进行。 (2)组建多重投资主体,设立复杂的交易架构。 为了规避国际交易并购中的税收、汇率等风险,中联重科在对CIFA 的并购交易中,借鉴了国际通行做法,设立了特殊目的公司,采用了复杂的交易架构,以达到最优惠的税收安排和最便利的资金流。中联重科先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控股子公司——Zoomlion HK. Holding Co. Ltd(中联香港控股公司),然后由中联香港控股公司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HK SPV A,该公司与共同投资方在香港合作设立一家特殊目的公司 HK SPV B(中联持股 60%,出资亿欧元;曼达林持股%;弘毅持股% ;高盛持股 %),由该公司再于卢森堡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Luxemburg SPV A),该公司再在卢森堡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Luxemburg SPV B),该公司再在意大利境内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Italian SPV),最终Italian SPV 持有CIFA100%的股权,并与 CIFA 合并。选择在香港和卢森堡设立目的公司的原因是香港和中国大陆有税收等优惠政策,而卢森堡号称免税天堂,与香港、意大利及欧洲许多国家之间有税收互免的政策。 (3)借助于财务杠杆筹集收购资金。

中国企业并购失败案例显示国际化之路不平坦

中国企业并购失败案例显示国际化之路不平坦 中国最新的一次国际化并购发生在非洲。9月初,因为利比亚政府反对,中国石油(601857)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以利比亚业务为主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然而,这只是中国海外并购失败的冰山一角。事实上,从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中国大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就如潮水般涌出。 中国企业无论是怀着难以控制的膨胀情绪,还是很多企业家本着一心想在世界证明中国企业实力的内心冲动,但展现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事实却是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就如同一个刚成年的孩子,父母允许他走更远的路,但当独自走进森林时,发现森林并不是他之前想像的那么有趣。 在走出去的路途上,无论“中铝与力拓收购交易失败案”、“上汽5亿美元完败双龙”,还是“中海油出资130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向中国企业诉说着外面的世界除了精彩还有为利益的伪善、无原因的毁约及无法逾越又若隐若现的国家利益。同时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折射出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摒弃收购前的“金钱万能”的资本自傲论,另一方面需要审慎对待收购后的管理文化融合。国际并购之路上,有时是笔生意,有时体现的是交易,这就要看谁更有控制局面的能力与筹码。 “金钱不是万能的” 能源似乎是中国近年来海外并购的最重要领域,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豪举令世界都大吃一惊,而出手阔绰者皆为几大央企。 成功与失败、鲜花与泪水都集中在这个领域。 2009年,中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境外股票;中石油斥巨资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据悉,中海油也与中国石油拟联合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旗下阿根廷子公司YPF。一系列事实表明,在这个全球金融危机之年,2009年俨然成了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收购年。 而早先的成功案例则更多,2007年12月12日,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团以约296亿元人民币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了米雷康姆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巴科泰尔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以29.605美元/股的价格购买了黑石近10%的股票。 然而,在近日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却泼了盆冷水,他说,国有企业应该对海外并购持谨慎态度,避免在未来的战略收购中出现决策失误。 今年上半年约有150家国有企业已经在国内外寻求并购机会,李荣融却建议这些企业未来保持谨慎,因为任何海外并购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李荣融还称,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任何并购都是不妥当的。 中国能源企业近几年的行动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然而遇到的阻力也显然越来越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当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心。 例如9月初,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田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回应中称,他们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考虑按照利比亚政府的意愿,将公司折价出售给该国一家当地的投资基金。 “中石油、中石化最大的失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而且方式过于直白。当中石油表明要收购利比亚、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一下子把收购价拍了出来,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有实力,而是感觉到压力,感觉到威胁。”国内某媒体刊载的专家观点如此认为。 该专家同时发布的观点是,中国能源巨头非常有实力,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 资本诱惑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决 尽管中石油、中石化等近期收购海外油田资源的行动不时受阻,但毕竟中国能源巨头们也时常成功地进行了收购行动,而中铝收购力拓部分股权的合作则几乎完全以遗憾告终。 “除了中铝,都是赢家”、“北京再见,必和必拓你好!”今年6月6日,澳大利亚报纸对力拓中

中联重科三年一期财报分析

中联重科三年一期财报的利润分析 班级:会计122班 学号:07 姓名:高菱

【摘要】财务报表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商业语言,反映了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作为财务报告阅读者,应当全面分析财务报告,以发现对自己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同时,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时,还应当充分利用组织发布的非财务信息,以加强对财务信息的理解。利润作为财务报表的重要内容,除了常规的主营业务的分析之外,我们还应当关注其他业务利润、非经常性损益以及其他影响当期利润的因素。有时恰恰是这些因素,对组织的当期盈利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沪市上市公司中联重科为例,重点分析影响其当期利润的几个因素,试图挖掘其盈利形式,以期对实务工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财务报表案例分析盈余管理 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对于投资者而言,可以判断公司的价值;对于债权人而言,可以预判其偿债能力;对于监管者而言,可以审核其是否合法经营。总之,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财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提炼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通常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则常常理解为企业市值最大化。因此,通过不断改善业绩追求公司股价的上涨,便成为上市公司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企业可能会迫于股价上行的压力而承担业绩增长的压力。那么,作为财务报告阅读者,我们除了对企业的主营业务进行常规的分析之外,还应当关注哪些内容呢本文拟以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重点围绕企业当期利润进行分析,查看其通过哪些方式提高了盈利水平。公司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86个产品系列,近80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公司的两大业务板块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均位居全球前两位。公司注册资本亿元,员工3万余人。2012年,中联重科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收过900亿元,利税过120亿元。2013年10月25日,中联重科A、H股连续两日的股价下跌,已造成其约合人民币亿元的市值损失。 一.中联重科近三年一期盈利状况及盈利能力分析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公司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86个产品系列,近80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为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公司的两大业务板块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均位居全球前两位。公司注册资本亿元,员工3万余人。现将其近三年一期的与盈利状况相关的财务指标列示如表1(金额单位为万元)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案例一览 字体大小:大中小2011-04-29 16:17:04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05年,中海油以185亿美元的价格大手笔展开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在与雪铁龙公司拉锯战、美国政府干预等情况下,最后撤回收购。 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石油公司出价50亿美元,竞购加纳Jubilee油田23.5%股权交易失败。 2010年,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马锡联手用约500亿美元收购加拿大钾肥的计划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2010年2月25日,通用汽车在底特律总部宣布四川腾中重工未能按期完成对悍马的收购,此项收购交易失败,通用汽车将逐步关闭对悍马的运营。通用汽车表示,因为四川腾中无法在拟议的交易时间里,获得中国监管部门许可,因此这项交易无法完成。 2011年1月,光明食品集团退出了收购美国维生素零售连锁店健安喜(“GNC”)的谈判。光明食品与GNC的交易破裂,是因为双方未能就价格和其他条款达成一致。 2011年3月21日,光明食品证实,全球第二大酸奶制造商法国优诺公司已与通用磨坊公司签订了排他协议,其竞购优诺公司的项目以失败告终。 2011年2月11日,华为美国并购受阻,美国国会小组以安全考虑为由,要求中国的华为技术公司剥离已收购美国服务器技术公司3LeafSystems所获得的科技资产。华为公司曾一度拒绝此项提议,表示退出该交易将会对其品牌和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并等待美国总统奥巴马作出最终决定。不过随后,华为公司宣布接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撤销对美国三叶公司技术资产的收购,这意味着华为第二次进军北美市场的尝试再次以失败告终。(综合媒体报道) 编辑:张一帆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一大把”网站

企业并购成功与失败案例

企业并购成功实务案例——吉利收购沃尔沃 一、案例背景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始建于1986年,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汽车、摩托车、汽车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气及汽车零部件方面取得辉煌业绩。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沃尔沃,英文名为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译为富豪,该品牌汽车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汽车公司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1999年4月1日,被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收购。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谈判,中国民营企业吉利终于以18亿美元的代价,获得了拥有80多年历史的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后,吉利集团将保留沃尔沃轿车在瑞典和比利时现有的工厂。同时也将适时在中国建设新的工厂。从收购标的看,吉利将100%拥有沃尔沃轿车品牌,同时拥有沃尔沃轿车的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的知识产权,接近60万辆产能、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以及2000多个全球网络及相关的人才和重要的供应商体系,包含了沃尔沃轿车的所有资产及知识产权。从财务数据上看,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把总收入超过自己20倍的豪华车巨头沃尔沃轿车收入囊中,吉利此次并购的成功,有利于迅速做大自身的产销规模。从品牌价值上看,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国际品牌榜显示,拥有百年历史、被誉为“最安全豪华轿车”的沃尔沃轿车,品牌价值高达20亿美元。收购沃尔沃,利用其高端品牌形象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对于吉利而言是条捷径。 二、能够成功并购的原因 (一)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想 吉利的总裁李书福是一个拥有远大梦想的人。吉利作为我国自主品牌,敢于收购收入超过自己20倍的沃尔沃是因为有远大的战略目标为支撑的。吉利知道要使企业做大做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国际化才是最好的战略目标。吉利早在2002年正确制定了海外并购的战略计划,将目光投向沃尔沃。并开始为国际化的道路做准备。吉利近年来快速发展,

中联重科2018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智泽华

中联重科2018年财务分析详细报告 一、资产结构分析 1.资产构成基本情况 中联重科2018年资产总额为9,345,665.1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 7,036,891.28万元,主要分布在应收账款、交易性金融资产、货币资金等环节,分别占企业流动资产合计的32.61%、19.59%和14.31%。非流动资产为2,308,773.9万元,主要分布在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分别占企业非流动资产的31%、23.56%。 资产构成表 2.流动资产构成特点

企业持有的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约占流动资产的35.84%,表明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强。但应当关注货币性资产的投向。企业流动资产中被别人占用的、应当收回的资产数额较大,约占企业流动资产的33.65%,应当加强应收款项管理,关注应收款项的质量。 流动资产构成表 3.资产的增减变化

2018年总资产为9,345,665.18万元,与2017年的8,314,906.77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12.4%。 4.资产的增减变化原因 以下项目的变动使资产总额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1,378,719.19万元,货币资金增加181,209.58万元,应收账款增加131,283.81万元,存货增加66,485.78万元,预付款项增加37,804.19万元,在建工程增加23,486.67万元,其他流动资产增加20,016.14万元,应收利息增加5,073.78万元,长期投资增加890.06万元,长期待摊费用增加251.21万元,其他非

流动资产增加80.84万元,共计增加1,845,301.25万元;以下项目的变动使资产总额减少:开发支出减少273.66万元,商誉减少4,231.4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8,238.65万元,无形资产减少8,618.61万元,固定资产减少43,234.02万元,其他应收款减少59,062.13万元,应收票据减少86,917.16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减少209,590.68万元,共计减少420,166.31万元。增加项与减少项相抵,使资产总额增长1,425,134.94万元。 5.资产结构的合理性评价 从资产各项目与营业收入的比例关系来看,2018年应收账款所占比例较高。其他应收款所占比例基本合理。存货所占比例过高。2018年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项目较少,资产的盈力能力较强,资产结构合理。

中石化跨国并购addax案例

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 油公司案例分析

2009年8月18日,中国石化集团宣布已通过旗下中石化国际勘探公司(SIPC)与瑞士石油公司Addax公司达成购买决定性协议。中国石化表示,已同意以每股52.8加元,总价82.7亿加元(约合人民币511亿元)成功收购瑞士Addax Petroleum Corp.全部股份。该交易是中石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中石化不仅可以藉此控制在伊拉克大型油田的业务,还可以涉足勘探前景较好的尼日利亚和加蓬海上油田。 一,并购背景。 20 世纪4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获得迅速发展,已成为主要的能源,并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国外大型石油公司基本都是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因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大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回报水平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石油公司要加速全球化脚步和跨国并购行动。 对于中国而言,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目前,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10 年前中国进口石油占整体石油需求的比例仅占6%,现在已经提高到1/3,到2020 年预期将有60% 的石油都必须来自进口,因此,石油的供应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1999 年起开始上涨的石油价格也使得世界石油市场出现新的局面。世界石油工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包括国家石油公司的重组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兼并收购浪潮;同时,随着WTO 的加入,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尤其是2006 年12 月12日的入世5 周年纪念日后,中国石油企业将面临外国石油企业的更多挑战和竞争。 2009年是中国石油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各个国家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而在资源领域,中石油、中石化双雄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中国企业的并购风潮,也给世界经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天价并购。 中国石油行业的海外并购与国内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张密不可分。国内需求的快速扩张主要可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能源需求巨大,特别是在中国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变革中,能源需求日益增大。(2)在国际产业加速转移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中国自身经济的高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3)汽车行业近几年爆发式的增长也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正是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中石化抓住机会及时地把触角伸向了瑞士Addax 石油公司。(一)并购方—中国石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英文缩写Sinopec Group)在《财富》2008年度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6位,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049亿元,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总部设在北京。直接参与此次收购的是中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SIPC)。它成立于2001年1月,总部在北京,注册资本63.1亿元人民币。SIPC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统一行使上下游对外投资合作和对海外项目实行统一经营管理,是中国石化集团从事上下游海外投资与经营的唯一专业化公司。SIPC下设16个职能部门和2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共有海内外员工1700人左右。 目前,SIPC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遍布非洲、中亚、中东、俄罗斯、美洲、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总结

思考题: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1、跨国并购的基本含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一国企业”是并购企业,“另一国企业”是被并购企业,也叫目标企业。并购的“渠道”包括两种,一种是并购企业直接向目标企业投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目标国所在地的子公司进行并购。并购的“支付手段”包括现金支付,从金融机构贷款,以股换股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2、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轨迹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6年 2)发展阶段:1997年至2007年 3)活跃阶段:2008年至今 2、早期阶段 1)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国策,对外开放就要求我们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随着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交往日渐紧密,出于国家战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之间的跨国合并也在慢慢的开始发生。 1984年,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了香港最大的上市电子集团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 1992年首钢收购了美国加州钢厂和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 1996年4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以2.46亿美元并购了香港龙航公司38.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特征: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并购数量少,规模小。 并购目标地区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印度、香港等地区。 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航空、矿产资源等带有垄断色彩的行业。 进行海外并购的主要是国有大型企业。 3、发展阶段 1)自1997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迎来了一次热潮。当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主要区位是邻国,目标集中在石油、电信和交通等国家资源与基础设施行业。 2001年我国加入WTO,第二次海外并购热潮兴起,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海外并购事件。例如: 2001年6月,海尔集团出资2亿港元,收购意大利迈尼盖蒂公司一家冰箱厂。

跨国并购案例分析报告

民营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案例一 并购方:龙盛 被并购方:德国德司达公司 并购年份:2010年 双方企业介绍: 龙盛 公司简介 龙盛成立于1970年,目前已成为化工、钢铁汽配、房地产、金融投资四轮驱动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龙盛现在已是国染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龙盛创始于1970年,前身是浬海公社微生物农药厂。1979年,由农药厂转型开始生产纺织助剂。1993年,又由助剂生产转向染料和染料中间体的生产,企业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龙盛组建了正式的股份制公司。1998年,龙盛分散染料的产销量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并逐渐开始构筑集活性、酸性等多种染料品种和染料中间体为一体的大染料格局。2003年8月1日,龙盛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染料领域第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龙盛已成为横跨化工、钢铁、房产、金融股权投资四大产业,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所属控股子公司50多家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2010年,龙盛通过启动债转股控股德司达全球公司,开始掌控染料行业的话语权。在全球的主要染料市场,龙盛拥有超过30个销售实体,服务于7,000家客户,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在所有的关键市场都有着销售和技术的支持,在50个国家设有代理机构,拥有在12个国家的18家工厂,龙盛世界客户群包括知名国际品牌如NIKE、ADIDAS、SWAL-MART、LEVIS等。 现在的情况补上 德国德司达 德国德司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染料供应商,约占全球近21%的市场份额,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染色解决方案、高性能化学品和定制生产特殊染料、颜料,它在全球12个国家拥有18家工厂,服务于7000家客户,2008年销售收入约8亿欧元。德司达是由3家昔日染料制造

精选-中联重科财务报表分析

中联重科财务报表分析 一.公司简介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2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能源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所需重大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制造,是一家持续创新的全球化企业。 公司于2000年在深交所上市(简称“中联重科”,股票代码000157)、2010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1157)。是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司注册资本77.06亿元,员工3万余人。2011年,公司下属各经营单元实现销售收入近850亿元,利税过120亿元,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7位。 二.资产质量分析 1.资产总体分析 从总体上看,企业的资产结构基本合理,2011年末的总资产比上年度期末增长14%,其中非流动资产增加比率大于流动资产,这说明该企业有着较为雄厚的资产作为支撑,从侧面反应出该资产结构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 2.货币资金质量分析 从总体规模上看,企业货币资金在2010年初和2010年末有大幅度的提升,由年初的不足50亿,增加到年末的205亿。由报表附注中得知,货币资金的增加是

由2010年度收到非公开发行A股及首次公开发行H股招募资金所致。 3.短期债权质量分析 与年初相比,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增幅程度都超过了50%。单从增减率分析,企业的商业债券(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回款率状况不好,存在着大量的赊销业务。对比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在营业收入比上期增加了44%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增加了67.81%,说明营业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赊销方式创造的,这可能意味着中联重科的信用政策过于宽松。 由报表附注中得知,企业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的大规模提高,是来源于销售规模增长及客户结算。企业适度调整信用标准,有利于提高销售收入,扩大销售规模。但同时这也会产生应收账款占用的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因此,应收账款规模的确定,应在其增加的利润和增加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控制。 其他应收款是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如果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其他应收款数额不应过大。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常把其他应收款作为企业调整成本费用和利润的手段。必须特别注意分析是否存在操纵利润的现象。在分析其他应收款时,应当特别关注其增减变动的趋势。本年度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增加了55%,主要是由于拓展市场,对外投标的保证金增加,应收关联方款项的规模也不大,应该说,公司其他应收款并没有被关联方大额占用的痕迹。 4.存货质量分析

2016海外并购案例

2016海外并购案例 【篇一:2016海外并购案例】 新浪财经讯 2017年1月6日,由中国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联合主办的2016年“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结果在北京国际金融博物馆 下午茶活动上正式发布。中国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中国并购公会 副会长张士学、中国并购公会常务理事张晓森等出席此次发布活动。此次发布结果与历届评选结果一样,将正式长期铭刻在上海的并购 博物馆内。 中国并购公会会长尉立东发布“2016中国十大并购人物”中国并购公 会副会长张士学发布“2016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国十大并购”评选 活动自2000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六年,评选将中国并购领域的 年度风云人物和极具震撼力的焦点、热点事件几乎全部网罗其中, 评选结果以及其展现的并购行业发展趋势备受业界和海内外经济界 所关注。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十大并购”评选的权威性得 到业界广泛尊重,对中国并购市场逐渐走向规范、成熟,对中国企 业的全球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嘉诚、柳传志、任正非、宁高宁、杨元庆、马云、王建宙、衣锡群、唐双宁、马化腾、刘强东、王健林、陈锋、李彦宏、姜建清、雷军、郭广昌等曾荣登十大 并购人物。 本届评选自2016年12月初正式启动,秉持往届公平、公信、公正 的原则,经过社会征集、组委会投票评选等程序,根据开创性、责 任感、影响力、推动力、阳光并购等一级指标以及创新精神、社会 责任、行业发展、社会影响、价值创造等二级指标,从专业角度进 行权威评判,最终遴选出“2016中国十大并购人物”和“2016中国十 大并购事件”。 2016中国十大并购人物(按姓氏笔画排序) 1.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百胜餐饮集团宣布,与春华资本集团及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达成协议,二者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该项投资将与百胜餐饮集团与百胜中国 的分拆同步进行。之后,百胜中国将从2016年11月1日开始以独 立公司身份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yumc”,马云旗下 生态圈的又一重笔。回观阿里的整个版图,阿里并购之路涉及面甚广,同时也是任重道远。 2.方洪波董事长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27278526.html,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作者:王中超 来源:《商情》2016年第28期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第六次并购浪潮袭来,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参与到海外并购的活动中。本文以吉利公司为主线,运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分析,对并购前后吉利公司财务绩效进行研究,并从企业自身方面和政府方面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吉利控股沃尔沃汽车公司并购 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是全球汽车行业最大的新兴市场,即使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但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仍然庞大,同时国内的自主品牌产品逐步走向成熟,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及核心技术。吉利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也是连年财政赤字,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并购价格大幅下降,吉利并购沃尔沃正是抓住这一时机,获得宝贵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原沃尔沃的专业人员和其他资源,同时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一、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简介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利)成立于1986年,是一家民营汽车企业,中国汽车行业十强之一,具有灵活的运行机制和自主品牌创新,充分发挥本土企业的成本优势,被称为“中国汽车行业5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的企业。 沃尔沃是北欧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其品牌轿车以安全性著称,尤其在汽车安全产品的研制方面。1999年,沃尔沃集团出售其汽车业务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2010年中国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轿车业务,具体交易概况如表1所示: 二、案例分析 并购前,沃尔沃母公司福特公司营业收入逐年下降,尤其在2008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营业收入跌入谷底的1463亿美。仅并购发生前三年福特总亏损额就高达300亿美元。其连年亏损,成为福特的巨大包袱,福特早在几年前就欲将旗下沃尔沃出售来获得流动资金缓解自身的债务危机。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的豪华车市场需求以超过40%的增长快速发展,全球轿车生产企业逐渐将战略重点转移到中国,沃尔沃汽车的销量增长更是于2009年在中国突破了80%的增长速度,中国地区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汽车市场。基于以上原因,对于福特和沃尔沃来说,想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选择一个中国买家无疑是个明智且理性的决定。 2010年8月吉利并购沃尔沃交易正式完成,吉利花费25.5亿美元取得了沃尔沃汽车100%的控股权,其中交易的并购资金为18亿美元,另外7.5亿美元为接管沃尔沃后的营运资金。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提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开始以跨国并购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本文在对国际跨国并购发展历程进行简短回顾的基础上,以TCL集团先后三件跨国并购实际案例为样本,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企业在今后参与跨国并购有所帮助。 一、世界跨国并购发展历程 跨国并购的基本涵义是,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跨国并购是跨国收购和跨国兼并的统称。跨国收购是指在已经存在的当地和外国附属企业获得占有控制权的份额;跨国兼并是指在当地企业和外国企业的资产和业务合并后建立一家新的实体或合并成为一家现有的企业。本文所提到的跨国并购主要是指跨国收购而不是跨国兼并。因为跨国收购的目的和最终结果是改变目标企业的产权关系和经营管理权关系,而不是改变公司(即法人)的数量。跨国兼并却意味着两个以上的法人最终变成一个法人,这种情况在跨国并购的案例中是十分罕见的。 跨国并购是近半个世纪来,伴随着企业并购的深入和向外拓展而产生并发展壮大的。20世纪六十年代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的舞台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空间,跨越国界的并购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跨国并购浪潮蓬勃兴起,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89年的跨国并购占全世界企业并购总数的36%,九十年代至今,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整个企业并购浪潮中的焦点。参与并购的企业的规模都非常大,它们之间的“强强联合”使企业的竞争力迅速提高。从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情况看,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在1987~1992年6年中约为52%,1993~2001年猛增至79%。1987~2001年15年中,以跨国并购方式流入东道国的直接投资所占比重约为74%,也就是说,这15年中投向全体东道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以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TCL集团为例 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是在西方跨国公司大举抢占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萌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具有规模小、次数少、目标地区小等特点。九十年代末,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数据显示,1988~2003年我国企业累计跨国并购总金额为81.39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1997年之后。1988~1996年,跨国并购年均仅有2.61亿美元,而从1997年开始,并购金额逐渐增加,2003年高达16.47亿美元。我国的跨国并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这里本文选取了TCL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以期对我国现阶段的跨国并购现状有一个认识。 (一)TCL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2002年9月,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同时协议租用位于Tuerkheim面积达2.4万平方米的生产设施,建立其欧洲生产基地。施耐德是一家113年历史的家电生产厂家,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 此次并购帮助TCL获得高达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绕过了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同时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也将有助于TCL 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 (二)TCL与法国汤姆逊合并重组。2003年11月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由双方共同投入电视机和DVD资产,设立一个合资公司TTE,TCL集团将持有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