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

如何避免抗生素耐药的发生,主要是在用药时注意:1.足量全程,也就是说在治疗某种细菌感染时,用药剂量要足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用药期至病愈止。2.对细菌不敏感的抗菌素要及时停用,如在治疗时发现效果不佳,应及时更换抗菌素。3.有些种类的抗菌素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要短期用,及时换。4.尽量避免将抗菌素滥用于皮肤损伤或感染,尤其是内服注射用抗菌素外用。

1. 什么是耐药细菌?

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发挥治疗感染的作用,细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的生物体,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获得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作用,逃避被杀灭的危险,这种抵抗作用被称为“细菌耐药”,获得耐药能力的细菌就被称为“耐药细菌”。

2. 耐药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是天然存在的还是物种进化的结果?

抗菌药物大多属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据此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按照是否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分为两类,一类为产抗菌药物微生物(主要是放线菌和链霉菌),另一类不能产生抗菌药物(大多数细菌属于此类),在自然界中这两类微生物常常相伴而生,前者由于能够产生抗菌药物,具有杀灭其他细菌的能力而获得生存优势,相反不产生抗菌药物的细菌则需要获得抵抗抗菌药物的能力,达到种族延续的目的,可见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是自然界中长期存在的生物现象。研究表明细菌、细菌产生抗菌药物以及细菌耐药的历史甚至早于人类的出现。在人类研究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在自然界中寻找抗菌药物,或者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抗菌药物产量与抗菌效力,由此导致本身处于平衡状态的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的矛盾被破坏,抗菌药物在自然界、医疗环境、动物饲养场等浓度不断上升,具有耐药能力的细菌也通过不断的进化与变异,获得针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矛盾斗争中不断强化,细菌逐步从单一耐药到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最终成为超级耐药,对临床各种抗菌药物都变得耐药。

由此可见,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3. 目前都有哪些耐药菌种?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全球耐药情况非常严峻,应该说所有细菌都已经有耐药现象发现,对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的细菌几乎不存在了,但根据耐药的严重程度,可以称为超级耐药细菌的主要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VRSA)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包括NDM-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泛耐药不动杆菌(PDR-AB)

产ESBL肠杆菌科细菌

多重耐药结核杆菌(XTB

4. 耐药细菌为何能耐药?

细菌耐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是千百年来微生物进化的结果。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进化选择的结果,抗生素的滥用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耐药性基因的突变,在使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耐药性细菌被筛选出来并优势繁殖。抗生素的滥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人类疾病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另一个是动物饲料添加抗生素的问题。有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抗生素总产量的一半左右用于人类临床治疗,另一半则用在了畜牧养殖业。

产生耐药的细菌通过以下方式产生耐药:细菌改变自己结构,不和抗菌药物结合,避免抗菌药物作用;细菌产生各种酶,破坏抗菌药物(如NDM-1);构建自身防御体系,关闭抗

菌药物进入细菌的通道或者把已经进入细菌体内的抗菌药物排出菌体。

5. 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抗生素是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原本有效的抗生素的治疗效果降低或丧失,增加了对患者的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加剧,使人类对付细菌的有效武器越来越少。

6. 有无有效手段杀灭耐药细菌?

人类在和细菌斗争中,特别针对耐药细菌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期望通过以下方式克服细菌耐药:

1)直接针对耐药细菌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期望只要有一种耐药菌就开发一种新抗菌药物,这是最理想办法,但结果令人失望,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远远超越抗菌药物研究速度,且抗菌药物研究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2)克服耐药机制,恢复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如针对细菌产生的bete-内酰胺酶,研究合成酶抑制剂,将酶抑制剂和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在克服细菌耐药同时发挥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迄今为止,临床可供使用的只有bete-内酰胺酶抑制剂和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复方应用,其他众多耐药机制尚无法克服;

3)抗菌药物替代产品,如抗菌多肽、噬菌体等,但大多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离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根据大量研究,最有效的办法是避免细菌耐药,保持抗菌药物活性,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终办法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7. 耐药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

耐药细菌和敏感细菌在致病性方面差异不大,细菌获得耐药性并不改变其致病能力,一般也不会产生新的感染类型,最主要的挑战在于细菌获得耐药后,治疗困难,对感染者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增加、医疗费用会大幅上涨。

8. 什么是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有何区别?

凡是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疾病都被称为感染性疾病,种类十分广泛。但其中一部分疾病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接触、消化道、呼吸道、昆虫叮咬等在正常人体间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对社会危害极大,这一类疾病被归于传染病范畴,并且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包括法律)加以管理。可见感染性疾病范围大,包括传染病,而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的特殊类型。

9. 如何预防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

1)注意个人卫生,包括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2)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产生与感染;

4)部分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

5)医疗机构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住院患者获得耐药菌感染。

10. 人体自身免疫力能对抗耐药细菌吗?是如何起效的?

人体免疫系统只针对病原菌,可以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抗各种感染,但免疫系统不能克服细菌耐药。

11. 我国是否存在细菌耐药问题?

细菌耐药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幸免,只是耐药形式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我国也存在细菌耐药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严峻,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全体公民共同努力加以遏止。

12. 卫生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控耐药细菌?

卫生部在控制耐药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颁布了“医院药事委员会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建立了“临床药师制度”,要求各医院建立感染病科,专业处理各种感染性疾病,其他还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

2)建立了“细菌耐药监测网”和“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网”,发现细菌耐药,评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

3)开展了诸如“星火计划”“萌芽计划”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教育的项目。

4)开展国际合作:与细菌耐药控制良好的国家(如瑞典)进行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也有良好协调。

13. 耐药细菌目前在世界上的情况如何?

由于各地区各国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上的差异,细菌耐药在不同地区也存在较大差异,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南美各国、东欧以及部分西欧国家细菌耐药较为突出,形势严峻;美国、加拿大、北欧国家细菌耐药情况控制较好,特别是北欧国家是值得全球学习的榜样。

14. 一种耐药细菌会把耐药基因传播给非耐药细菌吗?

由于长期进化,细菌所获得的耐药能力已经根植于细菌基因之中,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上,代代相传,或者存在于染色体外的一种基因物质—质粒。耐药细菌会通过耐药质粒把耐药基因传播给非耐药细菌,导致耐药扩散。这也是细菌成为超级耐药的主要途径。

15. 什么是NDM-1?

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现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新德里,因此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16.哪些细菌带有NDM-1基因?

目前,发现带有NDM-1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菌、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等。这些细菌有的是条件致病菌,有的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其本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性不强。

17. 带有NDM-1基因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耐药吗?

NDM-1基因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匹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米诺四环素等,但对多粘菌素E和替加环素这2种抗生素敏感。

18.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

该类耐药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为血液、尿道、肺部和伤口等。

19.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在人群中引起广泛传播么?

目前研究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会在社区的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

20.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的症状和后果如何?

目前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多为致病力弱的条件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这类细菌带有NDM-1基因后,其致病性和传播能力并无改变,但患者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会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感染该类细菌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的严重性,主要取决

于感染部位、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21.目前哪些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感染者?

目前,报道发现带有NDM-1基因细菌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2. 世界卫生组织对NDM-1的评估与建议是什么?

2010年8月20日,针对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做出以下评估和建议:虽然多重耐药细菌并不属于一个新问题,并且今后也还会继续出现,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的出现,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强化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23. 我国应对措施有哪些?

1)密切关注国际上NDM-1耐药基因的研究报道,及时获取信息,评估其对我国的影响。

2)开展NDM-1耐药基因的监测与研究,了解我国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种类与数量,研究评估其对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造成的影响。

3)进一步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抗生素药物的规范使用,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4)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24. 公众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公众要慎重使用抗生素,对抗生素的使用要坚持“四不”原则:

不随意买药:多数抗生素是处方药物,不能到药店随便购买,而应凭处方购药。

不自行选药: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抗生素需对症方有疗效,选择哪类药物,需专业医师或临床检验后做出判断,不宜根据广告自行选药。

不任意服药:对于家庭小药箱中储备的抗生素类药物,要谨慎使用,最好到医院确诊后,根据医嘱服用,千万不要盲目乱用。类似感冒等日常小病,不要动辄就服用抗菌药物。

不随便停药:一旦使用抗生素治疗,就要按时按量服药,以维持药物在身体里的有效浓度。

(整理)抗生素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类 耐药性分为两类,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前者是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后者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1.2耐药基因 细菌特别是条件致病菌,因经常有机会与各种抗菌药物接触,故在细菌细胞内的质粒、染色体、转座子、整合子上可有耐药基因和多种耐药基因的积聚并借结合、转导和转化而在不同种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间彼此频繁交换,耐药基因一旦获得较长期存留,转座子和整合子(以及更小的DNA片段)由于分子量小和活动自如,所以在耐药基因转移和MDR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1.3染色体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 需要指出的是,在正常情况下,由染色体介导而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往往有一定缺陷,而质粒介导产生的耐药菌则与敏感菌一样,可迅速生长繁殖。但质粒与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性,一般只发生于少数细菌中,难以与占压倒优势的敏感菌竞争,只有当敏感菌因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才得以迅速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并导致各种感染的发生。 2.细菌耐药的机理 抗生素成功使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难题。细菌产生耐药性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机制。 2.1水解酶和修饰酶水解和修饰抗生素 ⑴水解酶:如β-内酰胺酶可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⑵修饰酶(钝化酶或合成酶):可催化某些基团结合到抗生素

的羟基或氨基上,使抗生素灭活。多数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产生质粒介导的钝化酶。 2.2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的改变是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的主要机制;链霉素耐药株的细菌核蛋白体30s 亚基上链霉素受体P10 蛋白质发生改变等。 2.3其它原因 ⑴细菌泵出系统增多、增强,以排出已进入细菌内的药物; ⑵细胞膜主动转运减少; ⑶建立了新的代谢途径; ⑷细菌对磺胺类药的耐药则可能系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PABA的产生增多所致。 3.近年来细菌耐药性发展的现状 3.1细菌耐药情况的变迁 ?1920~1960年G+菌葡萄球菌 ?1960~1970年G--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70年代末至今G+,G--菌 _MRSA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_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_PRP 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_ESBLs 超广谱β-内酰胺酶(G--) _AmpC Ⅰ型β-内酰胺酶(G--) 3.2葡萄球菌的耐药现状 近年来,国内耐药严重的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在医院内的流行已引起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抗生素学和感染病学专家的广泛重视。MRSA株同时也不同程度的耐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卡巴配能类及配能类。这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规定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 理规定及流程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宜宾市第三人民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1.及时向临床科室全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做到每季度通报1次。该工作由药学部、院感部和医学检验部共同参与完成。院感部和医学检验部负责提供相关的病原学检测数据,药学部负责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细菌耐药分析结果由院办向全院公布。 2.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及处理措施,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特别是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管理。 4.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需要有指征,应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5.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特别是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需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

抗生素滥用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

抗生素滥用在畜禽养殖中的危害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人类滥用抗生素的问题如今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您可能还不知道,养殖业也同样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统计,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在使用抗生素方面一半是用于人类医学临床,一半则用于畜牧养殖业。 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在养殖业滥用抗生素,不仅会给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带来潜在隐患,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对动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和畜牧业健康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兽用抗生素在兽医临床和动物饲养方面应用广泛、不可或缺,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盲目随意用药、长期过量使用等情况在少数地区比较突出,使用禁用抗菌素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保障我们食用的禽蛋奶肉等食品的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实际上,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 总体来说会有四重危害。 第一,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未按照兽医指导用量用药,药量加大,会损伤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特别是肝脏和肾脏,严重时可引起严重肝损伤和肾衰竭。 第二,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过敏反应,某些抗生素可引起过敏,如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致命。 第三,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二重感染,当持续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敏感菌被杀死,但是不敏感细菌和霉菌持续生长繁殖引起新的感染,或者条件致病菌和有益菌改变致病性引发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第四,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普通无耐药性的细菌被杀死,而有耐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还可能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一部分变异菌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使整个菌群成为耐药菌,对应的抗生素就再无效果。 使用舜和生物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五代产酶产酸益生素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极大避免了这四重危害。同时在畜禽养殖中要正确规范地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只在感染性疾病中使用抗生素 只在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感染中使用抗生素,其他非感染性疾病不使用抗生素。畜禽养殖疾病应预防为主,提高畜禽的生活环境质量,比如采用舜和生物环境消毒剂益净宝,能有效解除畜禽粪尿的氨气含量,喷洒一小时后氨气含量能降低至8ppm,保持圈舍的干净卫生,从而提高畜禽自身的免疫力,自然就少生病、少用药。 第二,尽早确定感染的病原菌 通过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并进行药敏试验确定敏感抗生素,进行目标治疗。 第三,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 为了选择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作用强的抗生素,其中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如病理、生理、病情严重情况、免疫情况、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药效学特点、不良反应、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综合以上因素统筹分析选择出最适用抗生素。 第四,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畜禽感出现疾病时在一般感染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者恢复正常后再使用2-3天即可停止感染治疗。切忌提前或者延后停药,会引起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报告 齐齐哈尔建华医院临床药学组2017年04月--2017年06月一、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药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庆大霉素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头孢西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四环素、苯唑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二、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对12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本季度红霉素、诺氟沙星、青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70%,上述五种抗菌药物针对表皮葡萄球菌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本季度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针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50%,应参照药敏实验结果选用。 (3)本季度克林霉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率超过40%,应慎重经

验用药。 (4)本季度抗菌药物庆大霉素、莫西沙星、四环素对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超过30%。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信息。 三、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70%;针对大肠埃希菌以上抗菌药物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3)本季度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4)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30%抗菌药物,对本院医务人员提出预警。 四、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对10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结果:(1)抗菌药物呋喃妥因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70%;针对阴沟杆菌以上抗菌药物暂时停止使用,何时恢复待细菌耐药结果而定。 (2)抗菌药物药物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呼吸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20世纪末,呼吸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无论其合理或不合理,无论何时何地对何对象使用,均可能诱导细菌耐药。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抗生素使用频率相当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还可能产生选择性耐药菌,从而引起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治疗失败等,也可能使耐药菌扩散,一旦发生在高危病区或高危人群,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为此,本文就儿童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探讨如下。 1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自1967年发现第一株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并不断增多。欧美开展的Alexander 项目研究结果显示,1998~2000 年肺炎链球菌(Sp)的青霉素耐药率为18.2%,红霉素耐药率为24.6%。1996~1997 年亚洲地区病原监测网(ANSORP)的研究报道显示,韩国PRSP为80%,XX59%。而在1998~1999年ANSORP第二次监测结果显示,一些国家PRSP有所上升,XX 高达91.3%、韩国升至85%。2000~2001年、XX、XX和XX四地分离肺炎链球菌共654株,PRSP 发生率依次为XX55.0%、XX50.0%、XX45.0%、42.3%。目前全球X围内大约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近年美国已经报道5株耐万古霉素Sa(VRSA),国内迄今尚未发现。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1.1 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以表现其抗菌活性。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分若干亚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李昌崇,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XX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中华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副组长,XX省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XX省儿童呼吸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XX省儿科呼吸学组组长,XX儿童哮喘协作组组长,XX医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XX 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杂志编委。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变态反应和免疫;危重病医学。主持国家自

细菌耐药监测总结

2012年细菌耐药检测情况总结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2009年第38号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临床微生物监测与细菌耐药工作,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为此,检验科对今后我院临床抗菌药物的选用提出如下参考意见: 1、根据相关规定要求: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2、根据2012年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显示,全年细菌检出数80株,其中占细菌检出率前五位的细菌分别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8.7%)、肺炎克雷伯菌(17.5%)、铜绿假单胞菌(15%)、阴沟肠杆菌(8.75%)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该5种检出菌的检出率为74.95%,基本可以反应出我院常见致病菌的情况,总数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该5种细菌也是我们主要监测的目标细菌。

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我院临床感染细菌检出率中最高,分别为28.7%与17.5%。两种细菌都属于肠杆菌科,临床分离菌株易产生超广谱β- 内酰胺(ESBLs)。产生ESBLs的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临床上可能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氨曲南治疗无效。我院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耐药性都很高,而对于加有β- 内酰胺抑制剂(舒巴坦、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基本都敏感。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和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60%,对三、四代头孢的耐药率为30%以上,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10%左右;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在28%左右。因此,临床主要考虑该细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时,选择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应慎重,尽可能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4、2012年全年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占到细菌总检出率的15%,对青霉素和一、二代头孢类普遍耐药,其中对三代耐药50%以上,但对头孢他啶100%敏感,对哌拉西林的敏感率为9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敏感,在临床用药中可以选择。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含β- 内酰胺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耐药率也都达到30%以上,部分达到50%。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均在10%以下。 5、2012年检出的阴沟杆菌占到总检出率的8.75%,对一、二代头孢和头孢西丁基本耐药,对三代头孢35%左右耐药,对四代头孢27%左右耐药。 6、2012年全年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查率为5%,检出率虽不高,但对药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 一、监测情况: 1、革兰阳性球菌(前两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见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 耐药率50-75%:红霉素。 耐药率40-50%:庆大霉素。 耐药率30-40%: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 (2)表皮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庆大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40-50%:诺氟沙星。 耐药率30-40%: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

2、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 (1)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见下: 耐药率超过75%:无。 耐药率50-75%: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呋辛。 耐药率40-50%: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 耐药率30-4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替卡西林+棒酸。 (3)阴沟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

耐药率50-75%: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耐药率40-5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 耐药率30-40%:无。 3、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抗生素耐药见下: (1)铜绿假单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2)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率: 耐药率超过75%: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耐药率40-50%:无。

滥用抗生素三大危害

滥用抗生素三大危害 据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透露,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至40%,而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只有0.9%。 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是对儿童听力。 抗生素的毒副反应最严重的是过敏反应。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道行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有200多种抗生素,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可损害肾脏等等。而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最易影响耳朵毛细胞,而使听力下降。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研究中心的赵守琴教授解释说,有毒性的抗生素直接作用于人耳耳蜗的毛细胞或是前庭的毛细胞,破坏了这两类毛细胞,从而阻断了听觉神经功能,表现的症状就是耳聋和眩晕。年龄特别小的孩子和老人比年轻体壮的人更容易产生药物性耳聋,因为他们本身的抵抗力就比较弱。 尤其是特别小的小孩子,一感冒发烧就用抗生素类药,小孩子又不会表达,慢慢出现耳聋症状时就为时已晚了。另外,像有些对抗生素特别敏感的家族也要非常小心,如果家族中有耳聋的病人,或是已经发现有使用抗生素后听力下降的,他的亲戚和后代都应该禁用。

危害二:抗生素用多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 抗生素用得太多,也会让杀灭的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细菌的这种耐药性也是可以相互传播的,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同时亦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细菌、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复杂化。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赵彩芸告诉记者,抗生素发展越来越高级,但是细菌也在发生变化。细菌逐渐产生耐药基因,比如产生一种抑制抗生素的灭活霉,反作用杀死了抗生素。所以为了抑制耐药菌的出现,保证抗生素的杀菌效果,人们在服用抗生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用量和对症下药。 危害三: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让致病菌乘虚而入,可以造成人的死亡。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贵教授指出,比如说人体肠道细菌,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可以引起一些维生素的缺乏,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赵彩芸也认为,人体内的细菌主要存在肠道里。有的细菌是帮助消化的,有的则是寄生菌,它们存在于皮肤里、口咽部里、耳朵眼,这些与外界通着的地方,它们不是致病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寄生菌会变为致病菌。当体内菌群失调,一旦有身体某部位感染,就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耐药性的来源与控制对策 抗生素的抗性1抗生素耐药性是指一些微生物亚群体能够在暴露于一种或多种抗生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的现象,其主要机制包括:(1)抗生素失活。通过直接对抗生素的降解或取代活性基团,破坏抗生素的结构,从而使抗生素丧失原本的功能;(2)细胞外排泵。通过特异或通用的抗生素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胞内抗生素浓度而表现出抗性;(3)药物靶位点修饰。通过对抗生素靶位点的修饰,使抗 生素无法与之结合而表现出抗性。 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性是自然界固有的,因为抗生素实际上是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因此能够合成抗生素的微生物首先应该具有抗性,否则这些微生物就不能持续生长。这种固有的抗生素耐药性,也称作内在抗性(intrinsic resistance),是指存在于环境微生物基因组上的抗性基因的原型、准抗性基因或未表达的抗性基因。这些耐药基因起源于环境微生物,并且在近百万年的时间里进化出不同的功能,如控制产生低浓度的抗生素来抑制竞争者的生长,以及控制微生物的解毒机制,微生物之间的信号传递,新陈代谢等,从而帮助微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因此,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其实是自然和古老的。科学家在北极的冻土中提取到3万年前的古DNA,从中发现了较高多样性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而且部分抗性蛋

白的结构与现代的变体相似,也证实了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是古老的。虽然一些抗生素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很早就存在于自然界,但是抗生素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加速了固有抗性微生物和抗性基因的扩散,极大地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频率。抗生素耐药基因的存在往往与抗生素的使用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由外源进入并残留在环境中的抗生素对环境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选择压力,携带耐药基因的具有抗性的微生物能存活下来并逐渐成为优势微生物,并不断地将其耐药基因传播给其他微生物。众多研究证实抗生素耐药基因具有较高的移动性,主要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机制,又称基因横向转移(Lateralgene transfer)。即借助基因组中一些可移动遗传因子,如质粒(plasmids)、整合子(integrons)、转座子(transposons)和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等,将耐药基因在不同的微生物之间,甚至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之间相互传播。环境中拥有基因横向转移等内在机制的微生物组成一个巨大的 抗性基因储存库,并可能将抗生素耐药性转移到人类共生微生物和病原体中。医学专家很早就指出,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内源性感染和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而通过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群中也发现了高丰度、高多样性的抗生素耐药基因,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人类活动与耐药性2 已有文献和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

抗生素滥用危害

我国抗生素应用现状 现实生活中,抗生素被许多人当作是包治百病的妙药,而对滥用抗生素产生的危害却知之甚少,造成了目前抗生素的滥用现状。据调查,我国每年有 20万人死于药品 不良反应,其中 有40%死于抗生 素滥用。中国是 抗生素的使用大 国,在我国所有 药品的消费前十 位中,抗生素几乎占去半壁江山。有专家担心抗生素的滥用会让我国“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四重危害”。 第一重: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擅自加大抗菌药物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 童,抗生素滥用可 能致儿童听力障 碍。需要强调的是, 一般来说,轻度上 呼吸道感染选用口 服抗生素即可,无 需选择静脉输液,否则会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第二重:过敏反应 青霉素、链霉素引起的过敏 反应最常见,以过敏性休克最为 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第三重:二重感染 当用抗菌药物抑制 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

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菌药物的病人中很多见。这类感染因耐药而很难控制,病死率高。 第四重:耐药 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 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 代。“超级细菌”很大程 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 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 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 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 可用的境地。 合理使用抗生素 对一般人来说,坚持三不原则能减少抗生素滥用: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需经过医生的判断再使用;不擅自停药或减量,抗生素并非用量越少越好,不足量使用更容易催生耐药;不追求新的、高档的抗菌药物。此外,以下几种常见误区也要避免。

滥用抗生素三大危害

滥用抗生素三大危害? 危害一: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就是对儿童听力。 抗生素得毒副反应最严重得就是过敏反应。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得伤害。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可损害肾脏等等。而耳朵对抗生素得副作用最为敏感,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最易影响耳朵毛细胞,而使听力下降。 危害二:抗生素用多了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 抗生素用得太多,也会让杀灭得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细菌得这种耐药性也就是可以相互传播得,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同时亦可对其她抗生素耐药,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得细菌、人体正常菌群得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复杂化。 危害三:抗生素用得过多过滥,会大量杀灭体内正常细菌,让致病菌乘虚而入,可以造成人得死亡。比如说人体肠道细菌,按一定得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与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得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可以引起一些维生素得缺乏,使身体抵抗力下降。人体内得细菌主要存在肠道里。有得细菌就是帮助消化得,有得则就是寄生菌,它们存在于皮肤里、口

咽部里、耳朵眼,这些与外界通着得地方,它们不就是致病菌,但在一定得条件下,这些寄生菌会变为致病菌。当体内菌群失调,一旦有身体某部位感染,就极易恶化,甚至就是可以死人得。?滥用抗生素得危害 1、抗生素滥用在儿童最直接得影响就就是导致儿童身体里得细菌耐药性增强,时间一长,同类得抗生素便对这些细菌无可奈何,只能应用高级别得药物,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 2、由于儿童本身各器官发育不全,抗生素很容易残害或者潜在残害儿童得身体器官,如许多抗生素就是通过肝脏来代谢得,滥用抗生素就容易造成肝脏功能受损、 3。儿童滥用抗生素最恶劣得影响就是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得破坏,降低儿童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 抗生素得使用误区?误区1:感冒离不开抗生素 “哎呀,宝宝好像感冒了,快拿点消炎药来。”这样得场景在很多家庭中都不陌生。很多家长,当孩子稍有点流清鼻涕、咳嗽症状时,就凭经验赶紧给孩子服药,几种抗生素同时服用或频繁换药,一种药服用了2天不见效马上给孩子换另一种药。抗生素好像已经成了家庭得万金油。有些父母就诊时也强调,孩子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其实这样做就是不对得,人体内得细菌就是普遍存在得,而有些细菌就是不致病得、当人体免疫力下降,失去屏障保护得时候,体内得细菌才会失衡,外界细菌也更容易侵入,这个时候才需要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

抗细菌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论述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活性,抗生素是由(包括、、属) 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具有抗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和干扰其他生活发育功能的。其中抗细菌抗生素[1]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在对抗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遭受伤害,形成了许多防卫机制,由此而产生的耐药菌得以生存和繁殖,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医学与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抗生素的发现,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以及其细菌耐药性,研究前景这四方面进行论述。 1抗生素的发现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某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抑制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出了这种称为“抗生”现象的本质,从某些微生物内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质,所以人们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能抑制其它细胞增殖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为抗生素。1929年细菌学家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中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其中抗细菌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一类。 2不同种类的抗细菌抗生素 2.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2.1.1 定义及发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2]是一类分子中含有一个环己醇型的配基、以糖苷键与氨基酸结合(有的与中性糖结合)的化合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微生物产生的天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近200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完全、与β-内酰胺等抗生素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对许多致病菌有抗生素后效应( PAE) 等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历史起源于1944年链霉素的发现,链霉素的发现极大的刺激了世界范围内的无数学者开始系统地、有计划地筛选新抗生素。其后又成功地上市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化合物(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因此根据这类抗生素的结构特征,卡那霉素等被列为第一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一代抗生素的品种最多,应用范围涉及农牧业,其结构特征是分子中含有完全羟基化的氨基糖与氨基环醇相结合。以庆大霉素为代表的第二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品种比第一代的少,但是抗菌谱更广,结构中含有脱氧氨基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抑杀能力。 2.1.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细菌30S核糖体,但直到近年来,随着核糖体的结构及核糖体RNA-AGs复合物结构的阐明,才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真正了解这类抗生素是如何作用于核糖体的。由于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是70S,分为30S和50S这两个亚基,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多由RNA分子构成,其沉降系数为80S,由40S和60S亚基组成,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存在差异,使得这类抗生素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细菌,而对真核细胞的影响极小。这类抗生素只要结合在30S核糖体的A位点上,例如在链霉素结合于30S核糖体的晶体结构中(无mRNA和tRNA分子),链霉素可通过氢键和盐桥与16SRNA结合,此外,链霉素还可直接作用于蛋白质S12,S12的K45残基可与

抗生素合理应用讲课讲稿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

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性的严重感染,常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各种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4。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了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与细菌耐药预警,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依照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生部(卫生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现就建立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相关工作要求如下,请科室立即遵照执行。 一、临床科室 (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高危患者:(如1、长期住院患者;2、在ICU内;3、高龄、营养不 良及慢性疾病病人;4、机体免疫低下;5、前期使用多种抗生 素;6、外科手术、创伤及烧伤;7、侵袭性诊断;8、使用呼 吸机;)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试纸、咽试纸、 伤口、气道内、肛试纸或大便)进行培养、监测,发现MDRO 定植患者;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属医院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 《医院感染上报表》报告感控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 1、主管医生发现或接到检验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应立即开“特殊疾病护理”医嘱,报告科室主任及科室感控员。

2、感控员应在早交班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感控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并填报《耐药菌控制措施督查表》。 4、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5、主管医生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判断解除隔离的时机,如果患者转科/转院或死亡,护士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 6、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消毒隔离。 7、感控员及时对耐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追踪总结。(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特殊耐药表型或3例以上名称相同、耐药表型相同的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感控科报告。班外时间、 节假日报院总值班,院总值班通知感控看负责人。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管理流程》落实相关院感防控措施。(五)应了解医院前五位目标细菌及科室(重点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 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 (一)应及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填写《多重耐药菌病人交接班登记本》并及时通知 临床科室,及感控科。 (二)一旦发现特殊耐药表型或短时间内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耐药表型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感控科及相关临床科

抗生素的滥用及其危害

抗生素的滥用及其危害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它于1941年应用于临床,可以说抗生素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它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了10年。抗生素是由某种微生物所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对细菌、病毒、真菌甚至肿瘤都可起到抑制或杀灭作用。正因为抗生素的产生原理,导致其必有的弊端。由于新型抗生素的不断问世,加之医务人员和病人在掌握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上存在困难,导致我国抗生素的使用达到了滥用的程度,对此,本文将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对策、以及使用中应遵循的原则着手,详细的论述,请老师给予指导。【关键词】:抗生素;滥用;危害;现状;营养素;对策;原则 正文: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事实上它不仅能杀灭细菌而且对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近年来通常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讲,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可以这么说,人类发现并应用抗生素,是人类的一大革命,从此人类有了可以同死神进行抗争的一大武器,因为人类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就是细菌感染.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有严格的界定.目前我们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乱用抗生素的状况特别严重。 我国抗生素应用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由此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尤为突出。临床分离的一些细菌对某些药物的耐药性已居世界首位。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将可能自食恶果,率先进入“后抗生素时代”,亦即回到抗生素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那绝对是一场重大灾难。 我国某医院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 根据近5年的不完全统计,上海、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大城市每年药物使用的总费用中,抗生素约占30%~40%,一直居所有药物的首位。上述城市抗生素的使用费用达到了1.4亿~1.7亿元不等。上海人群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80%已经产生了对青霉素G 的耐药性。凯福隆、头孢三嗪等第三代的头孢类菌抗生素的应用已日趋普遍,抗生素品种的选用明显超前。如果对抗生素滥用再不加以制止,上海将成为继北京、广州之后下一个“病菌耐药性强”的重灾区。 另一方面,20世纪20年代,医院感染的主要是链球菌,而到了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四环素类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是通过阻止氨酰tRNA与核糖体结合位点(A)的结合来阻止菌体蛋白合成的一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在临床中以其有效的杀菌作用及较小的副作用而被广泛用于治疗人和动物的细菌性感染。此外,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四环素还被大量用作生长促进剂投喂给动物。近年来,耐药性的出现限制了它们的使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 主要的共生菌和病原菌都对四环素敏感,例如,1917?1954年分离到的433株不同的肠杆菌仅 2%对四环素耐药。而Lima等的研究表明,1984 1993年间60%的S . flexneri分离株对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耐药。 1?四环素类抗生素家族 20世纪40年代发现了四环素家族的首批成员金霉素(chlor tetracycline ,氯四环素)和土霉素(oxyte tra cycline,氧四环素),随后又相继发现其他四环素类药物,其中有些为天然分子,如四环素(tetracycline );有些为半化学合成产品,如美他环素(methacycline ,甲烯土霉素)、多西环素(doxycycline )和美满霉素(minocycli ne,米诺环素)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水溶性好或口服吸收率高的新型半合成药物如罗利环素(rolitetracycline )和赖甲环素(lymecycline )相继问世;最新研制出的甘氨酰环素已完成I 期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H期临床试验。而一些早期的药物,如氯莫环素(clomocyclinc )、罗利环素、赖甲环素和金霉素在各国都已不再使用。

抗生素四大危害

中国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有40%死于抗生素滥用。 在我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是欧美国家的2倍。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真正需要使用的病人还不到20%。 我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水”里面不外乎糖水、盐水,再加一些抗生素。 我国儿童抗生素食用量是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的2.4倍,幼儿上呼吸道感染约80%以上都是病毒引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临床约90%上呼吸道感染应用了抗生素。 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 至40% ,而一些发达国家只有0.9%的比例。 根据海关的检查报告,因抗生素残留而被拒绝在海关之外的产品,占出口产品的20%。出口产品也能检测出20%残留,如不是出口产品,数字恐更高…… 这些让人痛心疾首的事件…… 2005年全国春节联欢会上由21名聋哑表演者献上的“千手观音”让太多人感到了震惊和感动,然而,这21名表演者中有18名是由于小时候注射抗生素而致聋的。

广州市妇婴医院曾抢救过一名体重仅650g、25个孕周的早产儿,头孢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全无效,“顶级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依然无效!经检测其竟然对7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而此耐药或来自母亲,母亲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蛋禽时可能摄入这些抗生素。 家住河北的苗苗出生6个月时有些小咳嗽,经当地医院诊断得了咽炎并接受了庆大霉素雾化治疗,整个治疗过程苗苗哭的特别厉害,而护士却说没事,哭得越厉害药吸入的效果越好,之后苗苗的病情确有好转,但在其10个月时却出现了异常。后诊断,苗苗患了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病因就是半岁时做的那次庆大霉素雾化治疗。听到女儿叫声妈妈这么平常的事情却成了苗苗妈最奢侈的愿望…… 这些无处不在的抗生素……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仅体现在用药上,生活中也有很多,如肥皂是抗菌的,冰箱、空调也有抗菌的,具有抗菌性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多,意味着给造成抗生素的耐药性的机会也越多。 滥用抗生素已成为农畜养殖业的恶性肿瘤,存在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鱼、蛋、奶等农畜产品进入市场,看不见、摸不着的抗生素成了孕妇和宝宝食品中的危险因素。如为防治冬季蜜蜂发生细菌性疾病而给蜜蜂应用抗生素,致使某些蜂蜜产品中抗生素含量过高,宝宝喝了含有青霉素残余的牛奶就会对青霉素产生耐药性,即使没使用过青霉素,以后生病了使用时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胎儿畸形,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使儿童体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