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低压配网规划设计管理

中低压配网规划设计管理

中低压配网规划设计管理
中低压配网规划设计管理

中低压配网规划设计管理管理

专业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日期:

填报单位:****县供电公司

摘要: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县电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电网规划建设,对于满足未来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电力工业技术创新和能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1 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中低压配网规划是对公司所辖中低压配网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拟定近期建设项目,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建设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

****县供电公司中低压配网规划管理以电网运行数据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贯彻国家的技术、产业政策,执行有关的设计规程和规定、规划。

1.2 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供电公司中低压规划管理是对公司110千伏及以下上输变电新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数据收集、现场踏勘、系统方案论证、报告编制、内部审核、报告完成的全过程管理,初步完成项目建设必要性、电力系统(一、二次)、变电所选所、线路选线、工程设想、投资估算等主要内容的技术经济分析。

中低压规划管理要保证项目可研设计满足****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符合****总体规划及环境要求,优化****电网结构,降低损耗,提高电网技术经济指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坚强****电网。

1.3 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电网运行数据分析是中低压规划管理的前期主要工作,其质量直接决定了近期电网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强化电网运行分析的过程控制,是完成中低压配网规划前期任务的根本保障。电网运行各项指标、数据分析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县供电公司中低压配网规划管理指标体系是反映中低压规划总体状况的指标,是电网发展总体目标的体现。主要包括规划进度指标和规划质量指标。

1.3.1 考核指标:基础数据收集率、基础数据准确率、基础数据分析正确率、规

划项目及时率、规划总体质量。

1.3.2 目标值:基础数据收集率100%、基础数据准确率100%、基础数据分析正确率100%、规划项目及时率90%、规划总体质量优秀90分。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2 流程过程控制方法说明

2.2.1 生技科根据上级公司下发的规划模板及进度要求,确定数据收集进度和要求,明确职责分工。

2.2.2 生技科与电网运行数据收集相关科室、单位进行协商,制定数据收集、整理质量、进度目标。 根据基础数据分析结果,初步拟定规划项目 初步拟定规划项目报请县公司领导小组审核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 组成规划编制专班 电网运行基础数据收集、整理 电网运行基础数据分析 大用户、负荷增长点实地调查 按照县公司领导小组审核意见进行修正 形成正式规划报告

报请上级部门审查 按上级部门审查意见重新修正、

2.2.3 在数据收集整理前,生技科、营销科、调度通讯所、网改办应指定专人负责各自所需电网运行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

2.2.4 生技科与县政府、发改委、规划局取得联系,收集地方经济发展相关资料。并尽量开展现场踏勘,初步确定规划项目。

2.2.5 生技科现场踏勘情况,提出1-2个项目初步比选方案,提交县公司规划领导小组。公司规划领导小组讨论确定项目及初步方案。

2.2.6 项目确定后,生技科负责对规划项目进行全面整理形成书面报告,报请市公司审查。

2.2.7 市公司审查通过后,生技科负责按照市公司审查意见修改,并形成正式规划文本存档备查。

2.2.8 关键节点说明

数据收集准确是确定规划项目的节点,是整个规划的关键节点。在确定规划项目前先进行实地调查,可防止规划项目审查时出现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影响规划进展的情况出现。

2.3 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2.3.1 组织机构

生技科是中低压配网规划负责部门,负责规划相关部门、单位的组织、协调;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项目可行性专业技术审核。

公司执行中低压电网规划分专业负责制,成立中低压电网规划领导小组,由公司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公司机关相关部室、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中低压电网规划办公室,生技科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2.3.2 岗位设置及说明

生技科配置电网规划专责,负责与市公司对口部室的联络沟通,上报规划工作开展情况;负责规划流程各节点任务的组织、协调;负责规划报告汇编;保证规划质量和进度。

营销科指定专人负责营销数据的收集、分析,报装大用户资料的提供,并协同生技科对报装大用户进行现场调查,电量预测。

调度通讯所指定专人负责电网运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电网潮流、负荷计算及协助生技科进行负荷预测。

中低压电网规划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与政府职能的沟通协调、收集规划所需的相关资料。

2.4 人员能力说明

2.4.1 专责必须具有较扎实的电网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电力生产全过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具有5年以上的生产经营工作经验。

2.4.2 各专业指定负责人必须具有较扎实的电网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各自

专业规程、规定,能够正确地对专业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及预测。

2.4.3 规划办公室协调人员能熟悉****电网的现场实际情况,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协作和沟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协调经验

2.5 保证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的控制。

2.5.1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2.5.2 《孝感供电公司电网规划文件汇编》

三、评估与改进

3.1 评估方法

3.1.1 绩效评价的组织机构

县公司领导小组及各部门有关人员共同组成检查组,按照市公司规定的时间节点对规划总体进度进行检查。

3.1.2 绩效评价的流程及说明

3.1.2.1 按照市公司制定的时间节点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指标有:基础数据收集率、基础数据准确率、基础数据分析正确率、规划项目及时率、规划总体质量。

3.1.3 绩效数据的采集

每月规划完成进度表、各项数据收集分析质量等,生技科定时向领导小组行进汇报,并在月度会议上进行通报。

3.1.4 绩效的评价方法

根据时间节点要求,按照月度考核的周期对规划总体完成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统计内容,从进展和质量分为提前完成、按时完成、推迟完成、未完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进行评价。

3.1.5 绩效评价的记录形式

中低压配网规划完成情况进度表

3.1.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意见,通报指标相关单位,由指标单位进行整改落实。

3.2 存在的问题

随着上级公司规划总体目标的不断提高、规划深度的不断加深,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需要总结不足,不断改进,进一步提高中低压规划水平。

3.2.1规划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2 县级规划模板需要进一改进,部分章节在县域电网关联不大。

3.3 改进方向或对策

3.3.1 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合理制定规划章节。

3.3.2 对可规划人员进行知识、业务培训,提高规划能力和水平。

四、典型案例

****县(市)“十二五”电网规划报告应用

****县(市)“十二五”电网规划报告是****县十二五期间电网发展的初步设想,各项指标:基础数据收集率100%、基础数据准确率100%、基础数据分析正确率100%、规划项目及时率90%、规划总体质量优秀80分。

制定规划目标。在市公司召开规划启动大会后,****县供电公司认真贯彻市公司相关精神,开始按照市公司时间节点进行部署,召集规划相关部室、单位召开了规划启动专题工作会议,成立了****县规划领导小组,指定了规划专责人、及各部室、单位配合专人。

学习有关文件规定。6月中旬,公司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了规划相关人员深入认真学习了《孝感供电公司电网规划文件汇编》,并对市公司下发规划模板进行了讨论。明确了各专责人的规划工作任务。并按照市公司时间节点要求制定了****县公司规划时间节点明细表。

实地踏勘收集详实资料。7月中旬,生技科开始对收集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综合分析,并根据各部室、单位提供的数据,陪同省、市公司专家进行了现场调研、讨论****电网发展方向。

合理确定规划。在陪同省、市专家进行调研后,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电网“十二五”期间初步项目,提交公司规划领导小组进行初步审核,就****电网发展趋势、负荷发展方向、各项目必要性、相关配套工程等方面进行讨论,进一步比选论证,结合近远期新增厂矿及负荷情况,参考该地区配网具体规划,确定最优确定项目方案。

初步完成模板。通过公司内部审核修改完毕,初步完成规划模板提交市公司规划专题会议进行审查。根据省、市公司专家组审核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规划文本,形成正式规划报告。

配网标准设计说明书.doc

说明书目录 1、设计依据 2、工程概况 3、地形、土质及汽车及人力运距 4、线路路径简述 5、主要工程量 6、防雷接地 7.施工注意事项 8. G4层精细化工艺施工图册 9. 工程现场照片 1.设计依据(依据不同工程进行编写) 1.1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2014年中低压配电网项目可研-设计单位捆绑招标(罗湖区、盐田区)(第一标段)广州建交(公)中字[2013]第[3235]号项目中标通知书; 1.2 国家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1.3 《南方电网公司10kV和35kV配网标准设计》(V1.0版); 1.4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中国南方电网城市配电网 技术导则》; 1.5 《深圳电网标准化应用工作指导意见(试行)》(201 2.10); 1.6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配网安健环设施标准》(201 2.04); 1.7 《深圳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试行)》(2013.07); 1.8 盐田供电局、惠州电力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相关人员对本工程现场的实地勘察。 2.工程概况(结合项目可研设计,进行深化) 2.1现状分析: (1)网格情况介绍 a、属于YTMS0004网格,网格特性为发展,地理位置位于梅沙街道,以环梅路---艺海路---万科东海岸---环碧路合围的区域内,主要为盐坝高速隧道、盐田梅沙医院、梅沙幼儿园、盐田外国语学校及万科东海岸等负荷负荷,嘉长源项目、梅沙幼儿园项目建设中,

预计用电负荷新增约10000kVA; b、网格目标接线为:三供一备接线,主供线路为梅沙站F4站(装机容量10660kVA)、梅沙站F7站(装机容量10420kVA)、东部华侨城站(装机容量10000kVA),备用线路盐田港站FA;近期三供一备接线,主供线路为梅沙站F4站(装机容量10660kVA)、梅沙站F7站(装机容量10420kVA)、梅沙站F14(装机容量2800kVA),备用线路盐田港站FA。(2)网格内现状线路及用电负荷 梅沙片区为深圳滨海旅游度假区,十二五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片区现状仅由一座110kV梅沙站供电,10kV线路缺少同其他变电站间的联络,当梅沙站检修、故障停电时,梅沙片区的供电压力相对非常大,影响该片区的供电可靠性; a、梅沙站F7(装机容量10420kVA,年最大电流值162.03A,高限报警值441A)主供万科东海岸居民用电; b、梅沙站F4(装机容量10660kVA,年最大电流值116.28A,高限报警值441A)主供盐田体育馆、盐田外国语学校、梅沙医院及居民用电为主; c、梅沙站F14(装机容量2800kVA,年最大电流值49.2A,高限报警值441A)主供盐坝高速隧道,同盐田站F17联络; d、梅沙站F4同梅沙站F1、16、盐田站F4等线路均有联络,供电片区不明确,转供电复杂;梅沙站F8主供万科会议中心与梅沙站F7联络,跨片区供电。 e、盐田站F17(装机容量8000kVA,年最大电流值169.35A,高限报警值441A)主供北山工业区;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a、梅沙变电站现状10kV线路缺少同其他变电站间10kV线路的联络,变电站母线停电不可转供; b、线路存在跨规划区域供电的情况,且线路联络比较复杂; c、为非标准接线方式,不可完全转供电; 2.3解决措施: a、由盐田港变电站新出10kV线路至北工环开转接北工环开至哨坝环开的电缆同梅沙站F14联络; b、新建组网环开,将梅沙站F4、梅沙站F7、梅沙站F14改接入新建组网环开形成“三供一备”标准接线,线路实现可转供,满足N-1校验。 详见《网架完善前、后系统接线图》和《完善后线路路径图一~三》。 3.地形、土质及汽车及人力运距(不同地区的运距布一样,不同工程的地形是有差距的) 本工程位于盐田区,地形为100%平地,土质为100%坚土。自水贝材料站至施工现场,汽车平均运距为25km,人力运距为0m。退料至观谰仓库汽车运距为50km。 4.线路路径简述(依据电缆的走向,详细描述电缆具体的敷设路径、方式) 第一回电缆由盐田港站新出线沿深盐路东侧电缆管沟敷设,至北山道,穿原有管横过北山道,于北山道北侧破复龙船花、勒杜鹃、白蝴蝶等花坛灌木、人行道及公共租赁自行车存放点埋管敷设,转接北工环开至哨坝环开的电缆;第二回电缆,原有海语东园至桥头环开电缆于原有中间头处解口同新建电缆中间头驳接沿闻檀路电缆管沟敷设至梅高环开,接入梅高环开,梅高环开更换为四单元。及公共租赁自行车存放点等,开工前施工单位需同相关部门申报施工许可。 工程需要北山道北侧破复龙船花、勒杜鹃、白蝴蝶等花坛灌木、人行道详见《完善

深圳市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及供电技术导则

深圳市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及供电技术导则 深圳供电局企业标准 Q/3SG—1.03.02—2001 深圳市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及供电技术导则 2001—09—30 发布 2001—10—01 实施 前言 为规范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及用户供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及运行工作,规范用户电能计量方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划分、规划设计原则及深圳城市中压配电网、低压配电网的结线方式;规定了用户供电方式与技术要求;规定了电能计量方式;规定了实施配网自动化的原则。本标准的制定参照了有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并考虑了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标准由深圳供电局生技部门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深圳供电局规划分部、深圳供电局计量测试所、深圳供电局生技工作组。 本标准由深圳供电局规划分部负责解释。 目录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及规范 (1) 3. 总则 (2) 4. 一般技术要求 (2) 5. 中低压配电网结线 (5) 6. 用户供电 (7) 7. 用户电能计量方式 (11) 8. 配网自动化原则- (11) 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 (13) 附图1:城市中压配电结线方式图 (14) 附图2:各类用户高压供电方式示意图 (16) 附图3:含居民用电的综合型低压配电系统分类计量设计示意图 (17) 1. 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及用户供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及运行工作。 1.2根据深圳城市发展规划,特区内的福田、罗湖为市级中心;南山区、盐田区,以及特区外宝安区的新安镇、西乡镇,龙岗区的龙岗镇(龙岗中心城)为次级中心。本标准所指的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即为与上述区域相对应的由深圳供电局运行维护及与其联网的中压(10kV)、低压(380/220V)配电网;本标准所指的用户为在上述区域内由深圳供电局通过中压或低压配电网供电的用户。 2. 引用标准及规范 下列标准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本技术导则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在被引用标准被修订后,应重新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能源电[1993] 228号“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修订说明

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修订说明 一、修订原则 1.坚持安全可靠原则。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设计方案、安装方式选择及设备选型应首先考虑满足人身和设备安全要求,各个方案模块安全可靠,部分方案可通过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安全可靠。 2.坚持运检便利原则。充分考虑设备安装、检修、操作、配送的便利性,综合考虑差异化的运维条件,架空线路设计满足带电作业要求,提高供电可靠性。 3.坚持技术连续性原则。以2013版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为基础,保持技术原则的连续性,保留应用成熟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条件,精简安全风险高、运维困难、可替代设计方案,合并技术参数差别较小的方案,将部分应用率高、适用面广的方案纳入增补方案。 4.坚持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原则。按照公司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适应配电网快速发展需要,根据供电区域负荷性质和未来发展,做到“适度超前谋划、一步到位实施”,线路和通道等设备设施宜一次性设计到位,中压开关站、环网室(箱)、配电室的设备、进出线等应按照目标网架结构要求,确定建设规模和接线方式相对固定的典型方案,避免大拆大建,

重复建设。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满足配电网差异化建设需求,提高设备选型技术标准,降低设备故障率。 5.坚持应用标准物料原则。根据最新发布的《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物料目录(2015版)》,调整设计方案中所用物料,确保典设方案采用标准物料。 6.坚持深化典设方案原则。依据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进一步深化完善2013版10kV 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一次部分达到施工图深度,土建部分达到或超过初设深度,设计围扩展到二次系统,与配电自动化典型设计做好衔接,架空线路杆头及杆型模块均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 二、修订说明 (一)10千伏配电站台分册修订情况 2013年版《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及2014年典设补充方案(运检三〔2014〕147号)中10kV配电分册包含开关站、环网单元、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压器台、电缆分支箱等6类37个设计方案。本次方案分类新增环网室,取消电缆分支箱,通过优化调整、合理归并,精简为17个设计方案,精简率54.05%。同时,大幅度提高设计图纸深度,新增二次及土建部分图纸199。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1.《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 1738-2012)

Q/GDW 1738 — 2012 1 配电网:从电源侧(输电网和发电设施)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逐级分配给各类用户的电力网络。年最大负荷:全年各小时整点供电负荷中的最大值。 网供负荷:网供负荷一般分电压等级计算,指同一电压等级公用变压器所供负荷。饱和负荷:区域经济社会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电力消费增长趋缓,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连续5年负荷增速小于2%,或电量增速小于1%),负荷呈现饱和状态,此时的负荷为该区域的饱和负荷。负荷发展特性曲线:描述一定区域内(一般小于5km2)负荷所处的发展阶段(慢速增长初期、快速增长期以及缓慢增长饱和期)的曲线,也称为负荷发展S 型曲线。容载比:容载比一般分电压等级计算,指某一供电区域、同一电压等级电网的公用变电设备总容量与对应的总负荷(网供负荷)的比值。容载比一般用于评估某一供电区域内35kV 及以上电网的容量裕度,是配电网规划的宏观指标。10kV 主干线:变电站的10kV 出线,并承担主要电力传输的线段为主干线。供电半径:变电站供电半径指变电站供电范围的几何中心到边界的平均值。10kV 及以下线路的供电半径指从变电站(配电变压器)低压侧出线到其供电的最远负荷点之间的线路长度。供电可靠性:配电网向用户持续供电的能力。N-1停运:a )110~35kV 电网中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故障或计划退出运行。B)10kV 线路中一个分段(包括架空线路的一个分段,电缆线路的一个环网单元或一段电缆进线本体)故障或计划退出运行。N-1-1停运:110~35kV 电网中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计划停运情况下,同级电网中相关联的另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因故障退出运行。供电安全水平:配电网在运行中承受故障扰动(如失去元件或发生短路故障)的能力,其评价指标是某种停运条件下(通常指N-1或N-1-1停运后)的供电恢复容量和供电恢复时间.负荷组:指由单个或多个供电点构成的集合。组负荷:指负荷组的最大负荷。转供能力:某一供电区域内,当电网元件或变电站发生停运时,电网转移负荷的能力,一般量化为可转移的负荷占该区域总负荷的比例。应急能力:在发生突发事故时,电网维持或及时向重要用户恢复供电的能力。网络重构:通过改变分段开关、联络开关的分合状态,重新组合优化网络运行结构,以达到隔离故障、降低网损、消除过载、平衡负荷、提高电压质量等目的。自愈:电网在正常运行时能够及时发现、快速诊断、调整或消除故障隐患,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不影响用户正常供电或将影响降至最小的能力。双电源:分别来自两个不同变电站,或来自不同电源进线的同一变电站内两段母线,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路供电电源,称为双电源。双回路:指为同一用户负荷供电的两回供电线路。 4.1 为安全、可靠、经济地向用户供电,配电网应具有必备的容量裕度、适当的负荷转移能力、一定的自愈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合理的分布式电源接纳能力。 4.2 配电网涉及高压配电线路和变电站、中压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低压配电线路、用户和分布式电源等四个紧密关联的层级。应将配电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规划,以满足各层级间的协调配合、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和时间上的合理过渡。 4.4 配电网规划应遵循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的原则,分析由投资成本、运行成本、检修维护成本、故障成本和退役处置成本等组成的资产寿命周期成本,对多个方案进行比选,实现电网资产在规划设计、建设改造、运维检修等全过程的整体成本最小。 4.5 配电网规划应实行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用户性质和环境要求等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建设标准,合理满足区域发展和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4.6 配电网规划应适应智能化发展趋势,满足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的接入。 5 供电区域和规划目标 5.1.2 供电区域划分主要依据行政级别或规划水平年的负荷密度,也可参考经济发达程度、用户重要程度、用电水平、GDP 等因素确定。 5.2.2 供电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用户年平均停电时间、用户年平均停电次数等。在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工作普及后,可靠性指标应以低压用户作为统计单位,口径与国际惯例接轨。 5.3 建设参考标准 电网建设型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变电站建设型式(户内、半户内、户外)、线路建设型式(架空、电缆)、电网结构型式(链式、环网、辐射)、馈线自动化及通信方式等。各类供电区域配电网建设的基本参考标准如表3所示。 6 负荷预测与电力平衡 6.1.1 负荷预测是配电网规划设计的基础,包括电量需求预测和电力需求预测,以及区域内各类电源发展预测。 6.1.2 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用户类型以及空间负荷预测结果,确定负荷发展特性曲线(S 型曲线),并以此作为规划的依据。 6.1.3 负荷预测的基础数据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气候数据、上级电网规划对本规划区的负荷预测结果、历史年负荷和电量数据等。配电网规划应积累和采用规范的负荷及电量历史系列数据,作为预测依据。 6.1.4 负荷预测应采用多种方法,经综合分析后给出高、中、低负荷预测方案,并提出推荐方案。 6.1.5 负荷预测应分析用户终端用电方式变化和负荷特性变化,并考虑分布式电源以及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接入对预测结果的影响。 6.1.6 负荷预测应给出电量和负荷的总量及分布(分区、分电压等级)预测结果。近期负荷预测结果应逐年列出,中期和远期可列出规划末期结果。 6.2 负荷预测方法 6.2.1 配电网规划常用的负荷预测方法有:空间负荷预测法、弹性系数法、单耗法、负荷密度法、趋势外推法等。 6.2.2 应结合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功能区域划分,开展规划区的空间负荷预测。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水平年供电小区土地利用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预测相应小区电力用户和负荷分布的地理位置、数量和时序。 6.2.3 可根据规划区负荷预测的数据基础和实际需要,综合选用三种及以上适宜的方法进行预测,并相互校核。 6.2.4 对于新增大用户负荷比重较大的地区,可采用点负荷增长与区域负荷自然增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预测。 6.3 电力平衡 6.3.1 电力平衡是确定规划水平年新增变电容量规模的主要依据。 6.3.2 电力平衡应分区、分电压等级、分年度进行,并考虑各类新能源、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的影响。 6.3.3 分电压等级电力平衡应结合负荷预测结果和现有变电容量,确定该电压等级所需新增的变电容量。 7 主要技术原则 7.1 电压等级7.1.2 配电网应优化配置电压序列,简化变压层次,避免重复降压。 7.1.3 主要电压等级序列如下: a )220(330)/110/10/0.38kV b )220/66/10/0.38kV c )220/35/10/0.38kV d )220(330)/110/35/10/0.38kV e )220(330)/110/35/0.38kV A+、A 、B 类供电区域一般可采用a )、b )、c )电压等级序列,C 、D 、E 类供电区域一般可采用b )、d )电压等级序列,E 类供电区域中的一些偏远地区也可采用e )电压等级序列。 7.2 供电安全标准 7.2.1 配电网供电安全水平应符合DL/T 256的要求。供电安全标准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单一元件故障停运后,允许损失负荷的大小及恢复供电的时间。配电网供电安全标准的一般原则为:接入的负荷规模越大、停电损失越大,其供电可靠性要求越高、恢复供电时间要求越短。根据组负荷规模的大小,配电网的供电安全水平可分为三级. 7.3 容载比是配电网规划的重要宏观性指标,合理的容载比与网架结构相结合,可确保故障时负荷的有序转移,保障供电可靠性,满足负荷增长需求。 7.3.2 容载比的确定要考虑负荷分散系数、平均功率因数、变压器负载率、储备系数、负荷增长率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7.3.3 对于区域较大、负荷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负荷特性差异较大、分区最大负荷出现在不同季节的地区,可分区计算容载比。 7.3.4 根据规划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的配电网负荷增长速度可分为较慢、中等、较快三种情况,相应电压等级配电网的容载比如表5所示,总体宜控制在1.8~2.2范围之间。 7.4 短路电流水平 7.4.2 对于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主变容量较大的变电站,需合理控制配电网的短路容量,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a ) 配电网络分片、开环,母线分段,主变分列。 b ) 合理选择接线方式(如二次绕组为分裂式)或采用高阻抗变压器。 7.4.3 对处于系统末端、短路容量较小的供电区域,可通过适当增大主变容量、采用主变并列运行等方式,增加系统短路容量,提高配电网的电压稳定性。 7.5 无功补偿和电压调整 7.5.1 配电网规划需保证有功和无功的协调,电力系统配置的无功补偿装置应在系统有功负荷高峰和负荷低谷运行方式下,保证分(电压)层和分(供电)区的无功平衡。变电站、线路和配电台区的无功设备应协调配合,按以 下原则进行无功补偿配置: a ) 无功补偿装置应按就地平衡和便于调整电压的原则进行配置,可采用变电站集中补偿和分散就地补偿 相结合,电网补偿与用户补偿相结合,高压补偿与低压补偿相结合等方式。接近用电端的分散补偿装置主要用于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路损耗;集中安装在变电站内的无功补偿装置主要用于控制电压水平。b )应从系统角度考虑无功补偿装置的优化配置,以利于全网无功补偿装置的优化投切。c )变电站无功补偿配置应与变压器分接头的选择相配合,以保证电压质量和系统无功平衡。d ) 对于电缆化率较高的地区,必要时应考虑配置适当容量的感性无功补偿装置。e ) 大用户应按照电力系统有关电力用户功率因数的要求配置无功补偿装置,并不得向系统倒送无功。f )在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时应考虑谐波治理措施。g )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后,原则上不应从电网吸收无功,否则需配置合理的无功补偿装置。 7.5.2 110~35kV 电网应根据网络结构、电缆所占比例、主变负载率、负荷侧功率因数等条件,经计算确定无功配置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无功优化计算,寻求满足一定目标条件(无功设备费用最小、网损最小等)的最优配置方案。 7.5.3 110~35kV 变电站一般宜在变压器低压侧配置自动投切或动态连续调节无功补偿装置,使变压器高压侧的功率因数在高峰负荷时达到0.95及以上,无功补偿装置总容量应经计算确定,对于分组投切的电容器,可根据低谷负荷确定电容器的单组容量,以避免投切振荡。 7.5.4 配电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装置容量应依据变压器最大负载率、负荷自然功率因数等进行配置。 7.5.5 在供电距离远、功率因数低的10kV 架空线路上可适当安装无功补偿装置,其容量应经过计算确定,且不宜在低谷负荷时向系统倒送无功。 7.5.6 提倡220/380V 用户改善功率因数。 7.5.7 电压调整方式 配电网应有足够的电压调节能力,将电压维持在规定范围内,主要有下列方式:a )通过配置无功补偿装置进行电压调节。b )选用有载或无载调压变压器,通过改变分接头进行电压调节。c )通过线路调压器进行电压调节。 7.6 电压质量及其监测 7.6.1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配电网规划要保证网络中各节点满足电压损失及其分配要求,各类用户受电电压质量执行GB 12325的规定。 a )110~35kV 供电电压正负偏差的绝对值之和不超过额定电压的10%。B)10kV 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C)220V 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7%与10%。d )对供电点短路容量较小、供电距离较长以及对供电电压偏差有特殊要求的用户,由供、用电双方协议确定。 7.6.2电压监测:电压偏差的监测是评价配电网电压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在配电网以及各电压等级用户设置足够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电压监测点,配电网电压监测点设置应执行相关规定。 7.7 中性点接地方式 7.7.1 中性点接地方式对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设备绝缘水平及继电保护方式等有直接影响。配电网应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选择合理的中性点接地方式。同一区域内宜统一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利于负荷转供;中性点接地方式不同的配电网应避免互带负荷。 7.7.2 中性点接地方式一般可分为直接接地方式和非直接接地方式两大类,非直接接地方式又分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阻性接地。 a)110kV 系统采用直接接地方式。b ) 66kV 系统宜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c ) 35kV 、10kV 系统可采用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或低电阻接地方式。 7.7.3 35kV 架空网宜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35kV 电缆网宜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宜将接地电流控制在1000A 以下。 7.7.4 10kV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在10A 及以下,宜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 b )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在10A ~150A , 宜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c ) 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达到 150A 以上,宜采用中性点经 低电阻接地方式,并应将接地电流控制在150A ~800A 范围内。 7.7.5 10kV 电缆和架空混合型配电网,如采用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方式,应采取以下措施: a)提高架空线路绝缘化程度,降低单相接地跳闸次数。b )完善线路分段和联络,提高负荷转供能力。c )降 低配电网设备、设施的接地电阻,将单相接地时的跨步电压和接触电压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7.7.6 220/380V 配电网主要采用TN 、TT 、IT 接地方式,其中TN 接地方式主要采用TN-C-S 、TN-S 。用户应根据用电特性、环境条件或特殊要求等具体情况,正确选择接地系统。 8 电网结构 8.1 合理的电网结构是满足供电可靠性、提高运行灵活性、降低网络损耗的基础。高压、中压和低压配电网三个层级应相互匹配、强简有序、相互支援,以实现配电网技术经济的整体最优。A+、A 、B 、C 类供电区的配电网结构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a )正常运行时,各变电站应有相互独立的供电区域,供电区不交叉、不重叠,故障或检修时,变电站之间应有一定比例的负荷转供能力。 b )在同一供电区域内,变电站中压出线长度及所带负荷宜均衡,应有合理的分段和联络;故障或检修时,中压线路应具有转供非停运段负荷的能力。 c )接入一定容量的分布式电源时,应合理选择接入点,控制短路电流及电压水平。 d )高可靠性的配电网结构应具备网络重构能力,便于实现故障自动隔离。 D 、E 类供电区的配电网以满足基本用电需求为主,可采用辐射状结构。 8.2 转供能力主要取决于正常运行时的变压器容量裕度、线路容量裕度、中压主干线的合理分段数和联络情况等。 8.3 配电网的拓扑结构包括常开点、常闭点、负荷点、电源接入点等,在规划时需合理配置,以保证运行的灵活性。各电压等级配电网的主要结构如下: a )高压配电网结构主要有:链式、环网和辐射状结构;变电站接入方式主要有:T 接和π接。 b )中压配电网结构主要有:双环式、单环式、多分段适度联络和辐射状结构。 c )低压配电网宜采用辐射状结构。 9 设备选型 9.1.1 配电网设备的选择应遵循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坚持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技术成熟、少(免)维护、低损耗、节能环保、具备可扩展功能的设备,所选设备应通过入网检测。 9.1.2 配电网设备应根据供电区域的类型差异化选配。在供电可靠性要求较高、环境条件恶劣(高海拔、高寒、盐雾、污秽严重等)及灾害多发的区域,宜适当提高设备的配置标准。 9.1.3 配电网设备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变压器容量、导线截面、开关遮断容量应留有合理裕度,保证设备在负荷波动或转供时满足运行要求。 9.1.4 配电网设备选型应实现标准化、序列化。在同一供电地区,高压配电线路、主变压器、中压配电线路(主干线、分支线、次分支线)、配电变压器、低压线路的选型,应根据电网网络结构、负荷发展水平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综合确定,并构成合理的序列。 9.1.5 配电网设备选型和配置应适应智能配电网的发展要求,在计划实施配电自动化的规划区域内,应同步考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需求。 9.1.6 配电线路一般可优先选用架空方式,对于确有必要采用电缆型式的,应遵循“谁主张、谁出资”的原则。电缆的敷设方式应根据电压等级、最终数量、施工条件及投资等因素确定,主要包括隧道、排管、沟槽、直埋等敷设方式。 9.2.2 应根据负荷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阶段,合理安排供电区域内变电站建设时序。变电站内主变台数最终规模不宜超过4台。 9.2.3 变电站的布置应因地制宜、紧凑合理,尽可能节约用地。原则上,A+、A 、B 类供电区域可采用户内或半户内站,根据情况可考虑采用紧凑型变电站,A+、A 类供电区域如有必要也可考虑与其它建设物混合建设,或建设半地下、地下变电站;B 、C 、D 、E 类供电区域可采用半户内或户外站,沿海或污秽严重地区,可采用户内站。 9.2.4 应明确变电站供电范围,随着负荷的增长和新变电站站址的确定,应及时调整相关变电站的供电范围。 9.2.5 变压器宜采用有载调压方式。 9.2.6 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其参数应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9.3 110~35kV 线路9.3.1 110~35kV 线路导线截面的选取应符合下述要求: a ) 线路导线截面宜综合饱和负荷状况、线路全寿命周期选定。 b ) 线路导线截面应与电网结构、变压器容量和台数相匹配。 c 线路导线截面应按照安全电流裕度选取,并以经济载荷范围校核。 9.3.2 A+、A 、B 类供电区域110(66)kV 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240mm 2 ,35kV 架空线路截面不宜小于150mm 2 ;C 、

配电网规划和设计开题报告

配电网规划与设计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主要负荷中心,具有用电量大,负荷密度高,安全可靠和供电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城市电网的各项建设和改造项目必须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并且与环境协调。但是目前城市电网建设不能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是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建设步伐快;而城市电网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设备陈旧,供电容量不足,电网结构不合理,可靠性差,电能质量低。 配电系统的规划是供电企业规划活动中的基本环节,配电网的规划质量直接影响到配网的网络水平及投资效益,其对于降低网损、提高可靠性和保障电能质量的影响不亚于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因此说,配电网规划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电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包含资金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以技术而言,没有长远的城网建设规划是城网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因此,要用新的观念和超前意识制定的电网规划来改变城市电网的现状,用规划来指导城网建设,同时规划要体现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的建网指导思想,不断采用新科技。 2国内外配电自动化的现状 2.1 国外配电自动化的现状 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自动化系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形成了集变电所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其功能已多达140余种。 国外著名电力系统设备的制造厂家基本都涉足配电自动化领域,如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美国COOPER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英国ABB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等,均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配电网自动化产品。 日本是配电自动化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到1986年,全国9个电力公司的41610条配电线路已有35983条(86.5%)实现了故障后的按时限自动顺序送电,

10kV配网规划设计要点的探究

10kV配网规划设计要点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8-04-17T14:36:38.00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33期作者:祁菲 [导读] 摘要:在配电网络中,10kV配网线路不仅具有电力输送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区域配电网络构成的基本元素,其具体分布以及结构情况都将对线路的网架优化、负荷接入以及转供电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市小店区供电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 摘要:在配电网络中,10kV配网线路不仅具有电力输送的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区域配电网络构成的基本元素,其具体分布以及结构情况都将对线路的网架优化、负荷接入以及转供电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探讨10kV配网规划设计要点,以期能为以后的实际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10kV;配网;规划;设计 前言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能源,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支持和保障。而在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下,城市和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显著,甚至存在农村电网建设落后,配电线路供电能力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用电负荷要求,严重影响到我国电力市场发展。故此,针对此类情况应结合具体情况,面向所有用户群体,选择合理措施来提升配电网建设成效,满足社会建设和发展需求。由此,加强 10kV 配网线路规划设计非常必要,有助于提升我国配电网线路建设效益。 110kV配网规划设计的意义 纵观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看,能源需求度不断提升,电力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保障,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十分突出。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中和电力事业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对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故此,电力工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影响,城市电网建设和农村电网建设存在着相背离现象,大多数地区的农村电网建设落后于城市电网水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全国用电需求不断提升,电力供需双方保持着高位运转态势,甚至很多地区出现了电路短缺现象,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增长。就配电网来看,直接面向客户群体,配电网具备足够的供电能力,才能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的电力需求。故此,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网线路规划设计方案,同广大用户直接联系,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稳定的供电质量。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下,用电量急剧增长,所以需要尽可能的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所以对配电网和线路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如何能够建设一个安全、可靠的配电网络,逐渐成为新时期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配网线路规划设计方案,提升配电网络整体运行效果。 210kV配电线路的设计原则 首先10kV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要以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为主要依据,保证满足城市中各行各业人员生产生活的实际供电需求。还要在保证10kV配电网安全运行的基础之上,提高整体电网系统的运行质量水平。其次是城市电网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要和上级的电网形成密切的配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配电网络,避免10kV配电网络系统结构出现缺陷,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建一个完善的城市电网。由于10kV配电网络的规划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建设,所以对于电网的规划要和整体城市的规划设计相统一,还是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要在其满足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保证城市对电网长时期需求的一个满足,进而降低电网工程的成本,城市的更好更快发展做保障。 310kV配网规划设计要点 3.1环境与路径设计 城市建设中10kV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要改善一些不良的环境因素,进而有效保证10kV配电网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比如在10kV配电网的规划设计中,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及时的发现,有效地解决;与此同时,要对10kV配电网附近的房屋以及树木等分布情况做好了解,在树木比较多的地方或者工厂比较多的地方,规划设计配电网的时候一定要选用一些绝缘的材料,以此避免一些电力事故的发生;而对于城市老旧配电线路要做好及时的更新更换。对于现阶段城市电力系统的实际建设现状,我们可以采取双电源的供电方式以及箱式变电,进而保证居民的用电安全。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对10kV配电网路径的选择方面,要保证路径的最短化,最大化的避免线路的反复性以及线路的转角,进而提高电力运输以及施工设计的效率;与此同时,有关设计勘察人员要对周围的环境,做好考察,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3.2做好配网工程的绘图设计工作 配网建设与改造其实是一个十分系统的工程,因此仅靠初步工作的完成,是难以确定整个设计的应用要点的。所以做好相关的绘图设计工作显得尤为必要。由于绘图是对今后配网工程开展的一个构想,因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配网线型的选择和敷设方式的选择。显型的选择,设计人员可以考虑根据配网规划做出决定,比如中压架空线则选用钢芯铝绞线或者铝芯轻型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至于主干线,分支线,次分支线等采用的尺寸也要进行详细的考虑。 3.3 数据库的设计分析 在10kV配网系统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特别的注意对有关数据库的删除或者及时的添加。按照设备数据特征的不同,建立相关的数据表,有效管理数据信息,以保证其准确性。而对于10kV配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做好此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可以建立健全有关的安全机制以保证用户身份的安全线。 410kV配电线路管理 4.110kV配网线路规划方案编制原则 10kV配网线路规划方案编制中,应该充分结合城市现代化规划建设要求,同步实施,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10kV配网线路规划方案需要满足电力市场未来发展要求,无论是线路的设计、建设还是改造都需要结合电网主网发展规划。更为重要的是,10kV配网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应该同城市建设和改造相结合,纳入统一规划范畴中。(2)架空线路和电缆需要沿着城市道路敷设,严格控制线路条数,尽可能降低供电走廊长度,提升供电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从本质上来讲,10kV配网并不需要整线电缆入地,如果线路敷设经过十字路口或是广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促使电缆入地,可以通过直埋或是穿管方式实现。(3)10kV配网线路改造中,尽可能的应用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结合城市化建设和规划要求综合考量,确保电力系统可以安全、稳定运行。

电力系统配网规划设计思考

电力系统配网规划设计思考 发表时间:2019-01-25T15:44:22.87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25期作者:周正欣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电力系统配网有了更高的要求。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衢州供电公司浙江衢州 32400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电力系统配网有了更高的要求。电力企业要提升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及供电质量,急需加强电力系统配网的自动化建设。本文针对电力系统配网规划进行分析,给出电力系统配网中自动化建设的方案,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网规划;供电质量;自动化建设 1.前言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这些地区对其他能源的开发难度较大、利用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对电力能源进行优化配置,使电力网络稳定运行及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这都离不开电力企业对电力系统配网的自动化建设。采用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可以让电力企业对风能、地热能等其他能源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对新能源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未来电力企业的发展将以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方向为重点。 2.现有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模式分类 2.1配网自动化中的集中智能模式 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模式中比较常用的方式是集中智能模式,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配网系统中的断路器对故障信息进行检测,检测到故障信息后将其发送到主站系统进行配网故障分析,并确定故障的区域,然后自动关闭故障区域的开关对故障进行隔离。在集中智能模式配网管理中,通常会出现自我耗损及超负荷的情况,对这一情况的处理,则是通过配网中的主站系统进行相关计算,并制定对应的方案,从而解决超负荷及耗损问题。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配网系统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中的自动化指令对故障进行检测及处理操作,还可以运行手动输入的操作指令;可以对用户电量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然后自动传输到主站系统,主站系统会对某一区域用电量情况进行分析,并对电力能源进行优化配置;不仅可以对电网进行自动控制,还可以实现故障的自动判断和处理,从而维护电力系统,让其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 2.2配网自动化中的分布智能模式 在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规划建设中,采用分布智能模式来实现电网快速重构,并对故障进行判断及处理。其工作原理是:配网运行过程出现故障时,智能开关能自动对故障进行分析及判断,并且将开关中监测到的故障信息进行自动隔离,而不用发送到电网主站中,整个过程在配网自动化管理中进行。在这一管理过程中,各设备开关具有重合式分段管理的功能。配网的设备有两种:一种式电压时间型设备,另一种是电流计数型设备,其中,电流计数型设备可以对电流故障进行监测,并对其流经设备的次数进行计算,以此来对故障区域做出判断;而电压时间型设备则是以电流流经各设备时间的长短,来对配网故障区域进行判断。由于这两种设备进行故障判断不需要配网主站系统及通信系统的参与,因此成本耗费比较低。但是分布智能模式仍然存在缺点,即故障处理花费时间较长,造成供电恢复较慢;故障检测时需要多次闭合开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配网的运行;另外在配网架构重构后,其参数会回到初始默认状态,就需要重新设置配网参数[1]。 3.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模式的现状分析 3.1管理制度不合理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对电力信息资源管理缺乏合理的统一标准。各企业之间信息差异化比较明显,信息分享程度不高,互动沟通不顺畅,信息交流滞后。电力行业之间、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合理的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的发展速度。 3.2过度依赖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新技术、新设备得到广泛运用。但对于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而言,如果过度依赖新技术及新设备,不断靠追求新技术来完成建设,缺乏对整体运行情况及长远大局意识的考虑,会导致新技术及新设备无法与旧技术、旧设备匹配,新旧技术不能有效结合,使新设备不能发挥其作用。 3.3缺乏资金投入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采取大力扶持政策,但资金投入仍然不足,使得我国电力系统配网的发展较慢,不能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在电网改造上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使得电力系统配网出现布局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且许多设备及电路年久失修,在安全性及可靠性方面得不到保障,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用电。 3.4配网规划不全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用电量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而现有的电力系统配网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电力配网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使得上下级构建无法形成良性的沟通,导致自主构建的电力系统不能很好的运作,从而影响了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 3.5缺少未来发展的思考 对于电力系统配网而言,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比较大。然而,大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缺少对未来发展的考虑。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配网规划中需要结合现有利益和长远利益进行考虑,在保证现有设备充分发挥效用的基础上,正确把握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4.电力系统配网自动化建设方案 4.1对电力系统自我诊断功能进行完善 不断的完善电力系统自我诊断功能,对促进电力系统配网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完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电力系统配网的自动化技术,然后有效的运用到电力系统配网建设中,在各个环节使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电力系统中的各项参数进行检测和传输,同时不断对电力系统自我诊断功能进行完善,有效的提升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能自动对各种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和诊

配电网规划和设计_开题报告

配电网规划与设计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城市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主要负荷中心,具有用电量大,负荷密度高,安全可靠和供电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城市电网的各项建设和改造项目必须与城市发展规划相互配合,同步实施,并且与环境协调。但是目前城市电网建设不能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原因是城市经济增长迅速,城市化建设步伐快;而城市电网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设备陈旧,供电容量不足,电网结构不合理,可靠性差,电能质量低。 配电系统的规划是供电企业规划活动中的基本环节,配电网的规划质量直接影响到配网的网络水平及投资效益,其对于降低网损、提高可靠性和保障电能质量的影响不亚于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因此说,配电网规划技术的发展对整个电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这里包含资金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以技术而言,没有长远的城网建设规划是城网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因此,要用新的观念和超前意识制定的电网规划来改变城市电网的现状,用规划来指导城网建设,同时规划要体现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的建网指导思想,不断采用新科技。 2 国内外配电自动化的现状 2.1 国外配电自动化的现状

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配电自动化系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外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已经形成了集变电所自动化、馈线分段开关测控、电容器组调节控制、用户负荷控制和远方抄表等系统于一体的配电网管理系统(DMS),其功能已多达140余种。 国外著名电力系统设备的制造厂家基本都涉足配电自动化领域,如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施耐德公司、美国COOPER公司、摩托罗拉公司、英国ABB公司、日本东芝公司等,均推出了各具特色的配电网自动化产品。 日本是配电自动化发展得比较快的国家。到1986年,全国9个电力公司的41610条配电线路已有35983条(86.5%)实现了故障后的按时限自动顺序送电,其中2788条(6.7%)实现了配电线开关(指柱上开关)的远方监控(包括一般的和计算机监控)。 日本从50年代开始在配电线上采用自动隔离故障区,并向健全区(无故障区)恢复送电的按时限顺序送电装置;60~70年代研究开发了各种就地控制方式和配电线开关的远方监视控制装置;70年代后半期开始利用计算机构成自动控制系统;其后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传送技术的发展,配电自动化计算机系统及配电线远方监视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上得到很大的发展。 新加坡公用电力局(PUB)在80年代中期投运并在90年代加以发展和完善的大型配电网的SCADA系统,其规模最初覆盖其22KV配电网的1330个配电站,目前已将网络管理功能扩展到6.6KV配电网,进而覆盖约4000个配电站。 芬兰“Espoo Sahko”电力配电公司的配电自动化覆盖了该公司的85000个用户,8座110/20KV的一次变电站,1100KM的20KV馈电线和1400个20/0.4KV的配电变电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