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英中学教育体系之对比

中英中学教育体系之对比

中英中学教育体系之对比
中英中学教育体系之对比

中英中学教育体系之对比

多年来,英国政府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

在完成中学的课程并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当然,学生在这时候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中国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至18岁)就是英国的延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在英国,人们一般入读延续教育学院修读学术性专业,发掘兴趣,并发展及提高工作技能,进而投身工商界。所有学术和技术性的科目,以至为不同行业管理人员、技术员及工匠开办的专修课程都样样俱备。近年英国成立了多所由中央政府和工业界资助的城市科技学院(CTCS),开办的课程更广泛,并侧重理科及技术方面,供十一至十八岁人士修读。

英国共有八百多所由延续教育资助委员会(FEFC)资助的延续教育学院及若干私立学院。最大的延续教育学院有二万多名学生;最少的则不足二百人。延续教育学院一方面与中学一样,提供普通教育文凭考试高级程度及高级补充程度(GCEA-/AS-level)

课程和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速修课程;另一方面又与一些大学一样,开办高级文凭课程。学院的规模各异,开办的课程种类繁多,传统上课程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个别院校所提供的课程可反映出该校所在地的工业类型。在教学方法方面,延续教育学院比较灵活。一些延续教育学院与邻近的大学的课程互有联系,学生可读完一年先修课程后转到邻近的大学继续进修本科或高级文凭课程。除了个别学院颁发一些学院文凭外,大部分课程均为独立评审机构承认,所颁发的乃国际认可的资格。这些机构不是教育机关,他们的课程及考试由特定委员会、有关行业的代表、技术导师和政府评审员所编定。

延续教育的目的一是为了上大学,一是为了就业。你可以在你原来中学念Sixth Form (第六年级:

一个扩充的年级),或是进入一家继续教育学院(FE College/Tertiary

College)。英国本国学生如在这时已决定要读大学,多会加入GCE A-level s这个课程。A-level

是较重理论的课程。课程科目广泛,一般为期一年、两年或十八个月。修读GCE A-level s

不适宜少于一年,除非是为了争取较好成绩的重考生。这些课程由其中一个认可考试机构评审,而各个机构的评审水准或难度没有区别。报读GCEA-level

的学生,一般需有GCSE四科C级或以上成绩。

总之,我们可以看出,和中国中学教育相比,英国中学教育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动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一些延续教育学院与邻近的大学的课程互有联系,学生可读完一年先修课程后转到邻近的大学继续进修本科或高级文凭课程,而且,学生原来修的学分同样有效。也就是说,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中学可以修大学的学分。又例如,在英国,人们一般入读延续教育学院修读学术性专业,发掘兴趣,并发展提高工作技能,进而投身工商界。所有学术和技术性的科目,以至为不同行业管理人员、技术员及工匠开办的专修课程都样样俱备。我在参观艾塞克斯郡当地中学时,看到学生们在专门的教室里兴致勃勃学习厨艺,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CD封面。

二、中英中学教育思想之对比

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其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判多于建设的文化潮流,一般认为反本质、反基础、反权威是它们最基本的共性。建构主义在知识观、真理观上,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它反对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理,也没有客观的知识,知识要么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要么是群体商谈的结果。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我国中小学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发展,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学理论,如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教学认识论等等,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再者,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基础上,应积极而广泛地吸收一切有价值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并从本国国情出发,有所综合,有所创新。

所以,应该说,英国教育理论的确为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不少新的理论信息,开阔了大家的眼界,是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这种能力的学习不是获得现成的结论,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的认知体验,是增强能力实践独立性的要求和训练。任务型的学习侧重使课堂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同时,任务型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与快乐,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任务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效率的高低与否,取决于我们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理论的正确理解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任务型教学的创造性运用。

三、中英中学体育教学之对比

在英国,我听过一些体育课,发现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例如,创新的能力,发表个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实用实践能力。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大。学生甚至自发地组织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较高。相比之下,中国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应付题海,少有时间开展相关的体育运动,因此在基本体育技能方面不如英国学生。而我们的体育教学多年来只是培养了大量一般体育能力的学生,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尽人意,学生“无项目可玩”“有项目不会玩”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大部分教师对体育教学是否应该开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如何有效地进行颇感困惑。

但是,在现今社会中,随着国家的发展,学生与外国人的接触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自2004年我国部分地区实施新课改以来,对中学生体育技能的要求也明显提高。国家也提出了“阳光体育工程”。所以,中学体育教学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动技能刻不容缓。四、中英家庭教育之对比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谦和待人和助人为乐是很重要的一项。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国内的家庭教育很好,完全懂得出门要注意礼貌。几乎我认识的所有英国人都承认,狂妄无礼的中国留学生是很少见的。他们的不足是显得幼稚和“不懂事”。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独立行为能力训练不够。从这点看,留学生幼稚,让“家长”而不是让“文化差异”来负责或许更切合实际。当前,中国与外国的联系很多。如果每位中国人都从小事做起,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强的性格,这不仅对孩子本人有益,也许还会使我们国家与世界的关系更融洽些。

“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尼克松曾经在回忆录中这样说。这恰恰是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在英国盛行家长制作风。父母注重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强调在和睦的家庭中培养孩子遵守纪律,服从社会公德和为大众服务的良好行为习惯,注意各个家庭之间的交往。每逢星期六下午,家庭与家庭之间成员习惯于互相拜访。通过交往加深彼此间相互了解,并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交往过程中,孩子的社会性得到了一定发展

《青年参考》报道,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及“问题家庭”的问题,布莱尔政府在英国中小学开展了“三讲”礼貌教育(讲公平竞争、讲尊重他人和讲各种礼貌)。伦敦大学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理查德莱亚德教授却感到这一举措可能会引发学生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然而,学生的抑郁问题,与“三讲”无关,而不过是英国家庭教育失败的又一例证。多年来这些目无纪律、蛮横无礼的“抑郁”少年,在教室里为所欲为地故意破坏财物、伤害他人。其罪魁祸首是父母。他们总是给孩子灌输是“吃喝玩乐”的思想,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他们认为只要总对孩子说“YES”,那么就可以“收买”孩子们的爱心。因此,当孩子们不得不在真实世界(完全不同于教育中的“正常世界”)竞争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举步维艰。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每日邮报》近日报道,英国政府新出台了一项“父母赔偿令”,规定,十岁以下儿童造成不良后果的,其父母要支付最高5000英镑罚金,如拒交罚款,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英国政府希望,新指令能约束父母为孩子的行为负责,这也是首相布莱尔提出的“尊重工程”的一部分。这条消息让人不由联想到中国古代的“连坐”制。子女犯错,父母受罚。活生生是“子不教、父之过”的海外版。只不过中国父母的过错承担来自于舆论的指责和伦理道德的压力,而英国父母的过错则要诉诸法律,轻则付出真金白银,重则有丧失自由之虞。

人的品德培育要从娃娃抓起,对此应该没有疑问,但是到底该抓什么,怎么抓,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做法不尽相同。英国人的一些做法就很有特点。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被称作“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其目的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其核心道德观念主要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

英国人还普遍重视让孩子领会这样几个社会常识:其一,学会照顾自己,同时不要妨碍他人;其二,如果你靠欺骗方式获胜,那么实际上你已经输了;其三,你不会每次都赢,总有输的时候,重要的是享受整个过程。英国中小学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创造各种机会,使孩子们能够从心灵深处,从日常学习、游戏和生活中去领悟。很多英国人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同时,还有不少人坚信,法律也能够改变和塑造人的品德。

大概是因为身材娇小的缘故,与西方人的同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看上去往往要小两三岁。岂止是看上去“小”,心理年龄也普遍比实际年

龄小,做事很幼稚,爱哭,依赖性强,总是希望别人都包办了才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也往往考虑不够。

这些行为特征使中国留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许多难堪。比如,一位留学生就曾经因为在午饭时间去找老师问问题,而大受指责,理由是作为成年人,竟不懂在别人吃午餐时不能提问。又比如,有的同学当众哭泣,遭到嘲笑。

对这类情况,人们通常用东西文化差异来解释。比如,英国人基本不在陌生人面前哭,即使在亲人的葬礼上,大声哭泣也被看作是无礼的。因此中国学生在老师面前哭诉困难,确实会令老师感到困窘。

实际上,这种哭诉只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或者从小以来的一种习惯,在英国却被人解读为年幼无知,不能控制自己。

有一次,在伦敦参观展览,记录片的放映厅很小,而参观的人比较多,椅子不够用了。我亲眼看到,很多家长叫自己的孩子坐到地上去,以便空出椅子给更需要的人。其中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赖在椅子上不起来。他的父母一再过去劝说,直到孩子坐到了地上为止。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大概是不多见的。

四、中英教育对比之结论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努力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行为模式,努力实施“任务型”教学,逐步形成并完善新的教学行为,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我们应该利用新课程改革之春风,努力遵循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方式等经常进行反思,进而改革和创新,使体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