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知识点精要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研究内容:从新闻学的研究内容来说大致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个部分。

4、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5、新闻史:评述和研究呢有史以来人来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做借鉴。

6、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7、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介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等。

8、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

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做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的形式来论述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①内涵: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②核心:是反对政府对报刊活动的任何干预。

③主要观点: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职责是采取措施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人民有权监督政府,最主要、最经常的途径是通过报刊。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种权利。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报道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公众灌输某种标准的观点,而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崇尚并提倡客观性报道。

④评价: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从一开始就带有片面性和空想成分,绝对自由化曾是西方新闻界陷入一片混乱。进入20世纪,西方报刊的混乱情况有所改善,但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自由主义报刊设计者所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润、金钱至上。利润至上的原则造成黄色新闻的泛滥、多元意见难以表达,公民的权力被践踏,从而引起读者强烈不满。

补:“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

最早由英国的约翰·弥尔顿提出,是指让人民群众、各党派利用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而充分表达意见的前提是给予人民有关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任何试图利用权威力量来压制言论自由表达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对正确意见和错误意见的辩证阐述,使得“意见自由市场”在理论上站稳了脚跟。

3、社会责任论报刊理论(注意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发展到社会责任论的过程和新特点)。

第一、20世纪40年代由一批美国学者正式构建,50年代为西方所接受。其基础仍然是自由主义报

刊理论。

第二、背景:进入20世纪,媒介垄断日益加重,“观念的自由市场”和实际情况发生冲突;赢利冬季驱使传播日渐浅薄、刺激化和煽情化,引起众多的问题,如公民权利被践踏,多元意见难以表达。第三、"报刊自由委员会"(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五项基本要求:

1)(对事实的信念)新闻必须真实、全面理智;新闻报道要作出合理真实的解释。

2)(意见自由市场)新闻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报刊应负责起社会成员间思想观点交流的责任。

3)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对各个集体给予正确描述。避免因误解而引起冲突。4)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这是社会责任论对大众传播媒介提出的全新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必须承担起教育和宣传的职责。

5)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这是对新闻时间性的要求。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都不能漏报、瞒报。

第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并不能真正实行自律,公众对此有无能为力,社会责任论者只能求助于政府来管束和制约新闻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众、政府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对立。

4、发展新闻学(发展传播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特征,本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有那些功能?

第一、核心内容:国家的发展尤其市经济的发展是一切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新闻媒介必须服从服务、促进国家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

第二、特征:程度不一地和政府保持一致,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守望、整合和教育功能。

1)、守望:传播国内外重大信息,冲破落后观念,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建设项目,使传统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状态。

2)整合:缓和社会矛盾、妥善处理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利益冲突,保持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教育:强调交易大众遵纪守法,竭力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广新技术。5、党报理论

起源于前苏联,后来在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盛行。

核心: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必须无条件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令。

6、学习新闻学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进行正确的改革。

3)知道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个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奇特科学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还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问答题

1、原始社会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他们必须随时随地了解外界的变化,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第二、社会新闻活动的产生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性生产和社会性生活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奴隶社会新闻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一、奴隶社会不但要了解社会变动还要了解各种各样社会关系的变动。

第二、历史背景:1)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国家统治机器;2)出现了社会分工;

3)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3、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它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相比有那些相同点和发

展?

第一、社会背景及原因: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1)国家的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其巩固需要与灵敏的情况反应相联系。

2)农民起义不断,双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内部也需要大量新闻传递工作,以便协调一致。3)封建社会的农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权,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自身生活和生产。

4)地主阶级除了用武装来统治,同时通过思想来奴化农民,新闻成其宣传德威的工具手段。

5)社会分工比过去更加明确,尤其是城镇的出现,为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地域基础。

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

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扩大、增加,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之间相互联系越密切,社会变动就越剧烈。社会变动越剧烈,所产生的新闻就越多;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越密切,所产生的需求量越大。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第一、亲身传播:

1)采用的方法:语言传播(直接交谈、电话会谈)文字传播(信件、电报、传真、邮件)体态语言传播(手势、眼神、表情)信号传播(暗记、旗号等)

2)特点:信息传播有明确的对象。属于定向传播。3)优点: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性大,可以迅速调整传播内容和方法。

4)缺点: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第二、大众传播:

1)方式: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书籍、电影(中国只包括前三种)

2)特点: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属无定向传播。

3)优点: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4)缺点:反馈慢,互动性差(网络除外)

第三、群体传播(即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传播):1)方式:集会、发布会、讲座、报告会、讨论会2)特点:既属于无定向传播又属定向,长处和不足介于二者之间。

第二章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相同点:都概括和反映了新闻的“真”和“新”两个特点。

区别:前者指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后者说新闻史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两个定义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2、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所谓“可以查证的事实”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是对客观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做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做的预测。其前提是,依据和结果都必须是事实。

判断:是对某一件事情的利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做的结论。这种结论有强烈的主观主义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应尽可能地多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不妨做些分析,但尽可能避免下结论,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的变动,必须从变动中着手找新闻——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新闻最主要的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

4、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必须交代新闻的来源,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及可靠程度。一般有三种途径:①记者采访他人;②记者才现场亲眼目睹;③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和日常生活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二、问答: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这也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规律。

第二、现代社会,新闻真实、迅速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闻媒介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第三、人类传播工具的选择和发展,根本上也是由新闻特性所决定的。人类传播工具经历了:

口头新闻——书信新闻——新闻书——新闻周刊——日报——电台——电视台——互联网

人体器官——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第四、"真实和迅速"还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首先必须忠诚、工整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2、什么是新闻要素,明确新闻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什么作用?第一、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的必须材料,即who,what,when,where,why.

第二、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有两大作用:1)有助于记者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个新闻事实的要点,以保证新闻来源不失实。2)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重点,尤其是在新闻导语写作中。

3、新闻类别:

按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工交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教卫新闻、社会新闻

按新闻发生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按新闻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一、释义:

1、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

2、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3、舆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注意:媒介现实、媒介拟态环境、拟态公众,P53 主流意见(优势意见)】

二、简答

1、信息的基本特点和一般特点是什么。

第一、信息最基本的特点:信息必须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第二、信息的一般特点:1)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正是信息的共享性才使得信息得以传播。

2)扩展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压缩也可扩展。3)组合性。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这也是信息和物质的又一显著区别。

5)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注意到的信息又和接受者的内在需求相关。

2、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是什么。

第一、观念上必须明确: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媒介以向社会提供广泛而及时的信息成为其生存的前提,一切宣传都只能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上。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第二、在新闻工作业务上也体现出新的要求和特色:1)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事前有预测报道,发生时有动态追踪报道,事后有总结反馈报道"。2)加强深度报道。即根据信息扩缩性特点,对信息展开深加工。3)加强新闻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4)加强全方位报道。这是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做多角度、多侧面"全息"报道。

3、宣传与新闻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基本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第二、具体区别:1)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处于宣传者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去追逐受众;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出于自身的需要去追逐信息。宣传追逐受众,受众追逐信息。2)归宿点不同:宣传者传播观念的目的是要受众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传者在宣传之前有自己的主观意图,通过宣传,力图影响人们的思想,让受众按宣传者的意图去行动;新闻发布者除了以新闻谋利以外,对新闻本身无自己的主观意图,任凭受众自己去分析判断,作出决策。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第三、二者的复杂联系:尽管二者从动因、特点、职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新闻有时被用作宣传。但必须强调党新闻和宣传结合时,要尊重信息传播的基本要求,不能把它当作宣传品,越是好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用事实说话”。

4、决定宣传效应的因素:

第一、宣传的目标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宣传目的,即争取良好的宣传效应,宣传作为一个传播过程,其影响因素为:WHO(宣传者)、WHOM(被宣传者)、WHAT(内容)、WHERE(场合)、WHEN (时机)、WHY(动机)、HOW(宣传方法)。

第二、1)宣传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信任度和宣传效应成正比。

2)宣传对象:其既是宣传效果的承担者,也是宣传效果的最后鉴定者。("魔弹论")

3)宣传内容:起最后决定性作用的是宣传内容。(真理与谬误、真话与假话、有利与损害)

4)宣传场合:分封闭环境和开放环境。封闭环境下信息渠道单一,外界干扰小,宣传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开放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样,各种竞争性或敌对性势力却设法争取受众,预期效果就困难。善于组织和选择场合是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一环。5)宣传时机:宣传需要针对各个个体在不同时机的不同心理状态,才取得预期效益。

6)宣传动机:宣传动机要纯正,为人民利益服务。7)宣传方法:宣传者要达到效果必须得当地运用一定的宣传手段、技巧和媒介途径。

5、舆论的本质和特点:

第一、本质:舆论作为公共意见(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

第二、特点:1)公共性。具体体现为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2)公开性。舆论在公开讨论中形成,又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至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公共领域内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3)急迫性。其涉及的都是近在眼前,需要迫切解

决的问题。指向与目标的显示迫切感决定了舆论的社会急迫性。

4)评价性。它是一种意见,是对事物做出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6、舆论的社会功能和主要目的。

第一、社会功能:以公开表达的集合式的公共意见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社会生活。这是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显示"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第二、目的: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第三、主要功能:对涉及公共实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即定的公共共同意志,符合公众共同利益。是"社会控制"形式之一。

7、舆论控制作用的表现:

第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舆论针对公共事务,作为最大公共权利的国家权利成为监督和制约的最主要对象,其体现在对国家和政府决策过程、决策实施结果、相关执行人物的监督上。3)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信息)的传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称为新闻(信息)。宣传却需要经常重复,以加深人们的印象,利于人们的了解和理解,并往往用一种或多种不同的形式反复宣传同一种观念。

4)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观点要求正确鲜明,材料要真实典型。

第三、二者的复杂联系:尽管二者从动议、特点、只能上均有原则性的区别,但又出现一定的特殊复合现象。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团、政党、阶级)或新闻工作者自身处于某种目的,自觉不自觉地利用新闻报道宣传一定的思想、观念,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8、舆论的两面性及其衡量标准:

第一、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识倾向的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和外界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意志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第二、舆论是一把双刃剑,其重用是正负双向的,它的质量存在高下之分,好坏之别。

第三、衡量舆论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短期与长期的结果等。

9、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

第一、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相生相灭,互为依托)。反映并代表舆论。1)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2)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3)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第二、引发舆论。1)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2)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第三、引导舆论:1)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已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2)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场成为"主流意见"(优势意见),从而使公众视其为多住意见而遵从和符合,往往这也是媒体有意识地控制和引导过程。(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是其强大影响力最明显的表现。

总之、新闻媒介与舆论密切相关。它反映舆论代表、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必要时主动引导舆论的方向。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

件)

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

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其他传播方法:露布、牌报、旗报、悬书、揭贴

2、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

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

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可以说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基本上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二、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西方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度时期,产生出最早的新闻事业。

第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规模、社会变动、社会生产分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激增,需要信息的人也在激增。而古代社会狭小的新闻活动不能适应新变化和新要求。

第三、资本注意商品经济不但使新闻事业的产生有了社会必要(需要性),而且为新闻事业的产生准备了物质手段(可能性)。1)(读者)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各类知识人才,并促进了各类学校的兴办,为报纸创造了读者群。

2)(报刊的新闻采集和发行)资产阶级创造了大量巨大城市,便利了新闻采集和报刊发行发行。报纸是城市的产物。

3)(交通、通讯的发展)交通通讯的迅速发展保证了新闻采集、发布的迅速及时。4)(物质需要)印刷纸张等工业的日趋发展,保证了报刊的物质需求。

5)(创办报刊的可能性——资本)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资本集中速度,使资本家有可能合办和独办报纸,并刊登大量广告,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企业。第四、报纸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它发轫于封建社会末期并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扼杀或控制,但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报纸最终成长发展起来。

三、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1、报纸、广播、电视的概念(注意结合其特点)【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限电波(或导线)传递声音和图象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2、报纸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14-15世纪在意大利威尼斯兴起,很快流行到欧洲各地;17世纪初达到高潮,17世纪末逐渐消亡。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德国法兰克福最早出现新闻书,1588年奥地利人艾青氏印刷新闻书每年两册,1620年荷兰人在阿姆斯特朗开始印刷新闻书。特点是不定期,间隔时间长,新闻迟缓,无固定订户。

第三阶段:周报(周刊)、日报的勃兴。1609年德国奥格斯堡《德国观察周刊》、1616年《法兰克福邮报》、1626《马德堡新闻》;17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几乎都有了周刊,1631年《法国公报》、1641年英国《国内纪闻》等;日报:1663年德国莱比锡《莱比锡新闻》(世界最早日报)、1665.11.16英国《牛津公报》(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单页双面印)、1702年伦敦《英国每日新闻》(四开单张双面印)。※第四阶段、周刊和日报的产生。采访、编辑、排版印刷和发行整个过程工艺技术要求复杂,个体劳动不能胜任,由资本家添置设备,雇佣人员,分工协作,使报纸正式成为了资本主义企业,并产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新闻事业。

报纸产生的三个阶段,并无绝对的时间界限,是交叉发展的。但就整个发展过程而言,报纸的发展经

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独创的过程,朝着迅速(出版周期越来越短)、广泛(发行范围越来越广)的方向发展。

3、广播电台的发展。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3.28,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12.25,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8.31,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10.27,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3.1.24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12.30,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中共穿班的第一个广播电台。

4、电视的发展。

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与贝尔德合作,成功开发了电视图象及传送。

1940年,美国试制趁工彩电;1953年NTSC制式标准;1954年美国开播彩电节目。

三种制式:美国NTSC,德国PAL,法国SECAM。中国1958.5.1成立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电业务,中国采用的是PAL制式。

报纸广播电视的诞生虽然经历了数代人坚韧不拔的努力,但也并无神秘之处。它们随着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能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人类就根据新闻的特点来运用这些手段。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从印刷文字到声音再到声画合一,传媒朝着更迅速、更广泛、更逼真的方向发展着。更快、更广、更逼真,这是新闻的品格,也是传媒发展的最基本要求(结合网络等新媒体)。

四、近代中文报纸产生的特殊性

1、邸报。

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2)内容:圣渝,法令,奏折

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

4)作用:宣传忠君、封建纲常思想;通信息。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因其无自己采写的新闻或言论)。

6)读者对象:最大的发型范围仅仅是官吏以及“官吏预备队”——读书人。

2、近代中文报纸的产生,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

《察世俗每月纪统传》1815——1821

《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

《东西洋烤每月纪统传》1833——1837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l 16——18世纪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l 新闻事业发展基本规律

1、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世界各国新闻体制差异很大,都是从各国国情出发,由它们的政治、经济体制决定的,也受文化传统影响。

2、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3、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报纸、广播、电视同时存在,同时发展,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无法互相取代。

4、读者的需要促使报纸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群不断扩大,读者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这促进了报纸的多样化发展。不断适应读者需要,是报纸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条规律。

5、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体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由模仿到独立的发展过程。

6、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l 规律一: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新闻媒介所有制有三种:

1) 私营媒介:完全由私人独资或集股兴办。西方报纸都是私营媒介,以美国为代表。

特点: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依托财团;盈利为

目的;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迎合受众;监督政府有一定力度。

2) 公营媒介:大多数国家都有公营电台、电视台,还没有公营报纸,以BBC为代表。

特点:由各阶层代表组成管理机构,不受政府控制;半官方机构;以视听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强调对公众负责;不播广告。

3) 国营媒介: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为此种体制,以意大利国家电视台为代表。

特点:完全依赖政府;政府宣传机构;节目严肃呆板。

从国家制度上看:

1)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新闻媒介国家所有;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新闻媒介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2)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媒介特点:政府没有直接控制媒介;存在公营、私营并存局面,私营比例在上升;电台、电视台的创办需经过审查。3) 其他发展中国家新闻体制比较复杂,特点是:多种所有制并存;新闻媒介大多有政府政党背景;新闻媒介支持国家发展。

l 规律二: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随生产力水平发展而发展,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从当今世界来看,发达国家有发达和较为发达的媒介,第三世界国家的媒介整体较为落后

直接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规模扩大,刺激了信息需求;②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受教育面扩大,读者群扩大;③生产力水平提高,广告越来越多,媒介易于生存和发展;④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惊人,新闻手段日益现代化。

当我们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时,必须从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出发。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去构想新闻事业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空想。

l 规律三: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考查点:三种传播工具特点)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特点:1)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2)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3)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4)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5)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6) 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2、广播: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迅速及时,时效性强;

2)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3)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4)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5)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特点:

1) 现场感;

2) 亲切感;

3) 简洁明了;

4)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5)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4、通讯社:通讯社并不直接向社会大众发布新闻,它仅仅向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或新闻原胚,经各新闻单位采用才公诸于世。

1)产生条件:当报纸发展到一定数量时,对全国、全世界的新闻事件有了共同需要,新闻稿有了一定销路,就诞生了通讯社。通过向报社发新闻稿,收取一定的报酬,通讯社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

2)通讯社是适应各报的共同需要产生的,可弥补各报通讯网之不足。

每一种大众传播媒介,为求生存发展,都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

l 规律四:读者的需要促使了报纸多样化

(考查点:报纸分类)

1、从办报方针分

㈠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宣传政党、政府主张;以硬新闻为主。《人民日报》

㈡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提高广告费;不重视言论;迎合读者口味,新闻追求量多迅

速。《申报》、《每日镜报》、《纽约每日新闻》

㈢政治性的企业报——既追求政治利益,又追求利润,西方大报多属这种类型,《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朝日新闻》

2、以报纸内容分

中国综合性报纸:面向社会所有读者刊登政治、经济等方面新闻

专业性报纸:集中反映一个行业或某一年龄层次读者所需的新闻

西方分为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3、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报纸两种。

4、以发行范围分

①世界性报纸《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等;

②全国性报纸《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

③地方性报纸《陕西日报》,是世界报业中数量最大的。

5、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和周报

6、综合以上五条标准,中国当前的报纸可以分为:党报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对象性报纸和其他。

不断适应受众的需要,这是传媒发展过程中一条起决定性作用的客观规律。传媒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受众的需要;传媒的任何改革,归根到底都是传媒和受众矛盾运动引起的,使受众需要这一客观存在作用于传媒意识的结果。

l 规律五: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了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考查点:三大媒介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1、报纸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报纸内容构成: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我国报纸文字体裁(三大种)

①新闻

1)消息:迅速、准确、简要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2)通讯:详细的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②言论

1)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

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立场、态度或观点

2)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的其发生的原因、影响、

事件的性质3)编后语、编者按:用简短的语言指出事件的要害,或作补充

3、杂交品种

1)新闻特写:和文学的杂交。

2)新闻述评:和评论的杂交。

3)调查报告:与历史和评论的杂交。

4)报告文学:与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5)杂文: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2、广播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广播内容构成:新闻报道、文艺节目、服务性节目、教育性节目、广告

广播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直播新闻、人物访谈

3、电视的内容构成和新闻文体

电视内容构成: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社教节目、电视剧、广告

电视新闻文体:消息报道、现场新闻直播、纪录片、新闻述评、新闻特写

新闻体裁由简到繁的发展,也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除了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制约外,它总是遵循大众新闻传播工具的特点,沿着更迅速、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现实变动的方向发展。以最省的经历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这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

l 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考查点:新闻教育史

1、世界新闻教育都是很晚才开始的,原因:

1)新闻事业创业初期,从业人员不多,无需教育部门成批培养;2)新闻事业是一门新兴事业,凡事总是先有术后有学,要探讨其中规律形成一门系统学科尚待时间;3)新闻工作的实践性很强又和历史、文学、哲学等学科有相通之处,新闻从业人员可以从其它学科转过来。

2、新闻教育史

187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专业课

1908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开设新闻学院

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研究会,聘请徐宝璜、邵飘萍为教师

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新闻系

1924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学科

1929年复旦大学设立新闻系

1949年新中国设立华东新闻学院、北京新闻学院1978年我国招收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新闻媒体的共性、特性、个性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事业比较其他事业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特性: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新闻媒介的个性: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1、新闻媒介的共性

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新闻媒介的机构性质: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特性

新闻媒介的特性分为不同的层次展现

①所有制方面:私营、公营、国营

②与政府与执政党关系方面

独立新闻媒介:政治上标榜客观、中立,只以国家、公众利益作为是非标准

官方新闻媒介:代表政府、政党立场,宣传政府的施政纲领

半官方新闻媒介:名义上是独立运作,但在重大政治问题、重要时刻往往代表政府发言,替政府宣传③阶级性方面:无产阶级新闻媒介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④办报方针方面:商业性报纸、政治性报纸、政企合一型报纸

3、新闻媒介的个性

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二、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是精神产品,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信息产业,经济领域。

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中国新闻事业运作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

1、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

2、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

3、新闻媒介注重受众反馈

4、新闻媒介注重自身管理,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三、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从经济学角度,报纸和广播电视产品也是一种商品。按照商业原则来办报,是新闻事业的一个巨大进步。

《申报》是我国第一份以商业原则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

认识媒介产品的商业性的积极意义有:既然是商品,就要考虑读者需要;考虑营销,参与竞争;就必然有价值规律在起作用,要求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消极影响:单纯迎合读者,甚至刺激读者,造成黄色新闻泛滥。

在社会注意制度下,对新闻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一般的商品生产规律,而是党性原则,必须在服从党性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报纸的发行量。

l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l 阶级性在一张报纸上的体现:选择事实、编写新闻、安排版面、写作言论。

报纸的阶级性是现实社会中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反映。报纸主持者的阶级性规定了报纸的阶级性。报纸阶级性的强弱取决于报纸主持者阶级觉悟的高低。

四、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体系:

1、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新闻事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

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

3、新闻事业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4、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5、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全民所有。

6、新闻事业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便是获知信息。没有信息,新闻媒介就没有作用。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强大的宣传作用是通过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来实施的。

3、实施舆论监督新闻媒介是"第四势力"。

4、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都可以发挥上述五种作用,这是由新闻事业的特性决定的。但新闻事业的特性也限制了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工具发挥作用的范围。

二、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提供了世界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新闻失实、信息污染也干扰误导了受众。

2、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被人与电视等媒体之间的交流所取代,可导致人们之间的感情冷漠,如世界杯之间的足球寡妇。

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媒介在丰富人们见闻的同时,无法让受众同时消化、分辨,降低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可以再同一时间做不同的空间比较,赋予人们改变现状的迫切感,加快了社会前进的节奏。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不切实际的求名、求利、求享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新闻媒介输送信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同时,新闻媒介尤其是广播电视不少节目污染了社会空气,这在西方表现的尤为明显(如美、英、日大量调查现实,电视中的黄色新闻和色情片、凶杀片泛滥成灾,直接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三、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策划新闻媒介两项最主要的工作。它决定了一家新闻媒体的内容、报纸(电台、电视台)的风格,也在相当程度声决定着它的成败。

新闻媒介的五大功能是客观存在的,而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则是由该新闻媒介主持人主观决定的。1、信息+宣传+营利型

即政企合一型的新闻媒体,中国各级党委机关报属于此类型。它们既是信息的主渠道,也是宣传的主阵地,同时还是新闻媒介的赢利大户。

2、信息+营利型

这类新闻媒介数量很大,亚类也很多。一是提供各种各样全面参考信息的,如《参考消息》,CNN的全新闻频道等。二是提供某一类或几类信息为主。如宏观经济信息,消费市场信息、交通状况信息等。

3、消闲+服务+营利型

这类新闻媒体基本上都是大众化通俗报纸以及一批电台、电视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晚报、都市报都是这种类型。

4、知识+营利型

我国的科技报纸属这种类型。

5、纯宣传型

世界上所有的对外广播电台都属这类。

四、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1、西方学者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三个时期: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①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魔弹论

内容:认为新闻媒介拥有不可地狱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能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新闻媒介的宣传就像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理论背景: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大众报刊、电影、广播等媒介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其影响和作用既有较高期待,

又倍感担忧;2)该理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前后宣传战和宣传研究的理论化表现。正是因为战时宣传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魔弹论”才得以广泛流传。

②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年代至60年代)

理论背景:1)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影响了对媒介效果的研究;2)对个人差异和社会类型的关注对新闻媒介的效果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观点:认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代表人物:约瑟夫·克拉珀《大众传播效果》(1960) 1)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2)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③适度效果论(20世界70年代开始)

理论背景:70年代后,西方学者开始修正传统的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集体产生的而非个体产生的影响。

观点:1)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和判断信息的能力;2)研究效果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连接起来。

2、从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三个角度的媒介效果研究

①心理学:魔弹论、选择性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②社会学:二级传播理论、含义论、模式示范论

③社会心理学:议程设置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五、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党和人们的耳目喉舌”这一特性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有着特殊的作用和任务。我国新闻事业今后的基本任务是:以人为本,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具体来说,①向人们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

③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纠正官僚主义,特殊化,揭露种种腐败行为,促进党和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

④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⑤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⑥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⑦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一、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

当代社会媒介生态环境的特征:现代性、开放性、市场化。这也是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

1、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意义在于:

①决定媒介制度。各个国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其媒介体制也不尽相同。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为私有制,而社会主义国家多为共有制。

②决定媒介发展水平。媒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事业,它的发展依赖许多综合因素。文明程度高、民主制度健全、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提高。

③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改革力度。社会处在不停地变动中,受众的兴趣需求在不断更新,媒介因此而必须不断改革。媒介变革的成败是由社会生态环境决定的。如中共领导的三次新闻改革,都是从实际国情出发,改变不符合实际的状况。

④决定媒介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方式。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社会生态系统,如在上海白领办报办的很成功,而在其他一些地区却失败,就是由上海的白领群体量多、消费高的特点决定的。

⑤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媒介,在基本的规范、理念及运作方式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发展中国家的媒介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因此认为“好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报道多以正面肯定为主;而发达国家认为舆论监督时媒介的重要职能,其报道中多反映社会冲突和变化,“坏新闻”的新闻价值就被凸显出来了。

2、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这是媒介在社会总系统中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收集信息、制作信息、发布信息。

媒介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传播信息是媒介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媒介在总系统中的立足之本,也决定了与其他子叙谈湖动的关系与方式。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媒介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必须为社会总目标服务:媒介系统是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是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这是媒介系统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媒介与现代化的关系而言,大众媒介又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之一。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理解、导向和娱乐方面。

理解包括理解自我和社会;导向包括行动导向和互动导向;娱乐包括单独娱乐和社交娱乐。

4)促进社会整合。

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二是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总的来说,一方面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另一方面又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系统的互动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二、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1、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①发布政治信息

②宣传政治主张

③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

④进行舆论导向

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2、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

①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

②参与政治决策;

③进行舆论监督。

三、大众传媒与经济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要素。三个决定性要素中,经济是其中最为活跃和最具活力的。

1、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大众传媒基本上只发挥单一的宣传功能,因社会缺乏对信息的有效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播信息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

②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传者为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

③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大众传媒的快速扩张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支撑的,表现在:一是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的广告,使大众传媒可以维持正常运转并不断发展;二是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消费者。

④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

力量。交通、通讯、科技等的发展有利于传媒的发展,是的传播手段更先进、更具现代化。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①收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消费;

②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不公正现象;

③刊登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④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就业岗位。

3、中国传媒走向市场之路

1、着力经营广告;

2、调整产品形态,扩容、创办通俗化大众报纸;

3、自办发行;

4、多元化经营。

四、大众传媒与文化

1、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①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对象一致都是大众;

②大众媒介的特点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都讲求“新”、“快”,电视最容易传播大众文化;

③大众文化有时追求感官刺激,正是大众媒介特别是电影、电视的优势。

大众传媒是文化产业的关键环节

流行、符号化、偶像崇拜构成大众传媒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2、大众传媒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①大众媒介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②大众媒介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③大众媒介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④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大众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文化帝国主义:(20世纪60年代提出)由于传播媒介在技术、规模、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传播地位不平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有意或无意地控制、或极大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由此造成了发展中国家消极、被动的后果。

五、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1、新闻媒介的国际传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

①对外报道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状况,输出价值观念;

②对本国公众报道他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带有综合性的国际间的重大变动等。

2、新闻媒介影响和作用于国际关系,主要体现在

①塑造国家形象;

②影响对外政策;

③影响和吸引外资;

④影响对外贸易

第九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涵义

1 新闻自由(定义):

①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力,属于人民所有)。

②新闻自由和司法独立是现代国家的两大基本标志。

③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这是确保公民的知情权,进而参加国家、地区公共事务的前提,也是国家政权、企业、个人对外界变动及时作出决策的前提条件。

④新闻自由不是完全的绝对的自由,其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的制约。

2 新闻自由思想的提出: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弥尔顿在1646年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中提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这一思想在西方各国被视为新闻自由的圭臬。

第二节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1、从16世纪到19世纪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大致有三个时期:1)第一时期: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2)第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3)第三时期: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欧美各国政府都采取过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来遏制出版自由,他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取代报刊的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订煽动法、诽谤法遏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2 、新闻自由的目的是:确保信息的自由流动。

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1 、谁拥有新闻自由权?

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拥有言论,出版……的自由。”

2 新闻媒介和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什么关系?

误解:认为新闻媒介是代表人民行使新闻自由权。事实是:各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新闻自由权是不可转让的。人民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委托任何机构来行使新闻自由权。

3 但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生活看,争取新闻自由最努力的是新闻媒介,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为什么?

原因: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新闻媒介为了生存,发展。

新闻媒介是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的专业

机构,并以此作为其自身生存的条件。一旦新闻媒介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那么他们就无法存在。

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句必须拥有一定的新闻自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

4 新闻媒介一旦获得新闻自由权,能否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就另当别论。事实上,有不少新闻媒介阻碍了大众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为维护公众的各种权利,也为保护国家利益,就必须对新闻媒介实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第四节新闻法规

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1)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新闻媒介);(2)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新闻媒介);

(3)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新闻市场,使新来者难以介入);

(4)媒介的自律。

世界上任何国家,对新闻媒介最具威慑的社会控制是来自公众,即公众乐于还是拒绝接受媒介。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新闻媒介的管理采取法律形式。新闻法规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一、新闻法规:

1)新闻法规是国家对新闻媒介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

2)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此种形式,其特点是法院审理案件只能服从和依据《新闻法》);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如美国和英国);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是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3)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核心问题都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防止滥用新闻自由。

二、为防止滥用新闻自由危害国家和公众,各国的新闻法规对新闻报道和评论作了一定的限制。这些限制包括:国家安全法,诽谤法和隐私法。

1、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

2、关于新闻诽谤

(1)定义:“无确凿的证据而散布对他人不真实的事实并损害他人的名誉”。(来自美国法律研究会编辑的《法律的重述》。)

(2)对象:(一般有三种):一是个人,二是某个特定团体,三是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3)、在西方国家,诽谤罪的确认通行的标准,一般有四个条件: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定的对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三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

(4)、在中国,诽谤罪称作新闻侵权(又称作侵害名誉罪)。判定新闻媒介侵害名誉权的主要标准:一是看报道是否真实,二是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5)、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真实性。在确认诽谤罪时,新闻真实是否定诽谤罪的最有力的辩护措施。

3、关于隐私权

(1)定义:隐私权是“不被干涉的权利;免于被不正当地公开的权利……个人或组织如果愿意,可使他本人和他的财产不受公众监视的权利”(英国的《法律大辞典》)。

(2)确认犯隐私罪的武器——在确认诽谤罪时,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强大的武器;但在确认隐私罪时,真实不起作用,唯一能起作用的是“新闻价值”。法院在判决时,常以传播内容是否有新闻价值作为决定性依据。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管理和经营

一、核心竞争力、公信力是传媒管理经营的基本目标

1、核心竞争力就是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得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注意举例)。

2、媒体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媒体正是依靠公信力来稳定自己的核心受众,并不断争取潜在受众为核心受众。

3、打造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媒体的公信力,都是媒介管理经营的战略目标。

二、媒体的三种所有制和三种管理方式

(三种所有事参见第五章内容。)

1、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私营媒介属于董事会领导制,公营媒介属于社会化领导制,国营媒介属于政府领导制。

①董事会领导制

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关,实际就是谁有钱谁就有最大权力。

②社会化领导

特点:理事会有广泛代表性;尽可能不受政府干涉。

③政府领导制

特点:政府通过政府的主管部门任命媒介部门的领导,由它们再来负责媒介的日常运作。

2、中国新闻媒介的决策、领导和监督机构

我国新闻媒介采用政府领导制,各级党委是新闻媒介的最高决策机关。

①社长负责制

特点:在社长领导下,编务、经营、行政事务分工明确,突出经营。

②总编辑负责制

③行政负责制

报社的直接领导是党委宣传部,而电台、电视台除党委宣传部领导外,还受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广播电视管理局的领导。广电局具体地负责管理电台、电视台的日常运作。

3、新闻媒介的业务运行机构

业务机构设置基本要求:

机构精简,人员精干;

分层授权,责权合一;

分工明确,反应神速。

4、我国新闻媒介业务机构

报社业务机构设置特点:党政机关有什么部门,报社就有相应部门。

三、媒体的三种运行模式

世界各国的报刊和广播电视在运行体制上有很大不同:报刊基本上只有私营和国营两种所有制形式,而广播电视却有私营、国营和公营三种所有制形式。

就广播电视而言,目前世界上有三种运行模式:1、以美国为代表的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模式。

①私营台在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和政府的控制,基本上以广告收入作为最基本的财源。这一切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业化特点。

②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1996年电信法》以后,美国的电视业运作彻底商业化了。

③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特点:1)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2)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和播出的直接目标,以迎合受众作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3)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2、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模式

①公营台按原先的模式继续运行,私营台则以美国的私营台模式进行商业化运作。

②实行双轨制的初衷是把竞争引入电视业,一方面大大丰富电视节目,满足各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对本国的政治、文化以及电视业本身不造成伤害。从十余年的实践看,这个目的基本上是达到了。

③实行双轨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考虑:1)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论。有助于保持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度;2)经济上,公司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渠道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3)文化上,旨在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作用。

④实行双轨制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出现娱乐化倾向,这种娱乐化倾向又引狼入室,让美国的电视片尤其是好莱坞的电视连续剧充塞西欧电视台;二是公营台在与私营台的竞争中渐处下风。

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化商业运作模式

①这种体制的基本特点是:1)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2)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的职责;3)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

②完全国有的有限化商业运作是在一定控制范围内进行的:1)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执行;2)各家传媒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也有“优胜劣败”的现象,但迄今还未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3)由于上述两方面的条件,各传媒非常看重节目的收视率,因为这和广告收入紧紧相连,但并非以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的唯一标准。

③新模式带来的新问题:1)电视业“散”、“乱”现象突出,出现争办电视台的热潮,重复建设,造成巨大浪费;2)节目制作一味追求收视率,出现低俗的节目。为增加收入,硬拉广告,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四、媒介集团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介要求生存和发展,实行媒介集团化是必然的选择途径。美国《1996年电信法》出台以后,在国内,后来也在欧洲掀起一股集中化的狂飙。

1、实行媒介集团化是为了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媒介集团的优越性:1)有一个总体的设计,旗下各家公司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实行产供销一条龙,以最快的速度向市场提供最新的产品;2)它以内部的关联交易来代替市场交易,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又减少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3、媒介集团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是把自身的业务做大,靠自身的积累来发展;二是靠收购、兼并、联合等方法做大做强(关键要有核心竞争,主打产业)。

4、目前世界上大的传媒公司都采取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且一般都跨国经营,旗下公司众多。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既独立经营,又相互依托,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5、媒介集团化在经营方面的好处在于:1)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办公楼、印刷厂等各方面设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成本;2)人员可以合理流动、配置,调动新闻从业人员的积极性,;3)资金可以合理调度,把资金投入到最急需、最有效的方面;4)在资料、稿件、组织上共享。

6、中国的传媒集团化

①标志:中国的传媒集团化是196年起步的。1996年1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标志着组建传媒集团正式运作。

②目的:初衷是治理中国媒介“小”、“散”、“乱”的状况,便于集中管理,后来才把目标定在整合资源、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和提高竞争力上,一边抗击加入WTO后世界传媒巨头对中国的冲击。

③现状:有部分集团着力资源整合,重新明确发展思路,停办了一批缺乏市场前景的媒介,创办了一批适应新形势的媒介。如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东《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报方向明确,子报系列分层竞争,市场定位准确。

④问题:1)因为中国传媒集团的建立基本上是由行政力量撮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报纸并入一家集团,缺乏天然的聚合力,所以整合内部资源难度较大,核心竞争力较难形成;2)中国传媒集团还是单一媒介集团,业外资本要进入媒介也有诸多困难。所以,中国传媒集团要实现夸媒体、跨行业、跨领域经营迫切需要制度创新。

五、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

电视频道、电台频率专业化是世界广电业发展的潮流1、频道专业化

最早从美国开始。第一个真正成功的是美国媒体巨头特纳开设额全新闻频道CNN。

2、电台频率化

电台频率专业化大概也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起初是电台在受到电视台的挤压、听众大量流失的情况下的被迫之举。90年代,电台的频率化受到受众额欢迎,收听率开始回升。

3、中国的频道、频率专业化(20世纪80年代起步)。广播频率化:广播以珠江经济台成立为标志,率先打破了综合台统一天下的局面,经济台、文艺台、交通台等系列模式逐渐风靡全国。

电视频率专业化:90年代初期开始,以有线台的开播、财经、音乐、戏曲、影视、生活时尚、体育等专业频道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4、广电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从综合走向专业,从大众化走向小众化,是市场经济成熟和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

①在短缺经济年代(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以供给为主导,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往往比忽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产品供应量日益扩大,市场转而以需求为主导,消费需求差异拉大,使得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转而对媒介和媒介信息服务,节目制作的专业性要求也提高。

②技术的进步为专业化提供可能:以数字压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方兴未艾,技术为广播电视的多样化和专业化提供了可能和基础。

③主要问题:两高一低。1)同质化过高(频道、频率设置雷同,叫得响的著名节目一个也没有)2)节目回放率高;3)专业化程度低。

改变目前的状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体制创新、理念更新、营利模式改变到频道的进一步整合等等。

六、新闻媒介的经营

新闻媒介经营的范围包括:报刊的发行,广播电视节目播出,广告业务,多种经营,设备和物质供应。

1、报刊发行

报刊发行是决定报刊成败的基本标志,是报社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吸引广告客户的基本条件。

①决定报刊发行量的因素有:

报刊本身的质量;发行范围,及发行范围内人口数量与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发行竞争程度;营销手段的采用。

目前报刊发行的趋势是:公费订阅逐年缩小,自费订阅逐年扩大。

2、节目的播出

视听率、收视率是电台、电视台经营的生命线。决定收听率、收视率高低的因素有:节目质量、时段安排、声画质量、编排技巧。

3、广告业务

广告是新闻媒介主要的收入来源,有的则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广告定价是以发行量(收视率)、受众情况、版面位置(播出时段)等因素决定的。发行量(收视率)是主要决定因素。

4、视听费收入

世界各国的视听费收入已成为广播电视的一个重要财源,主要有三种途径:1)公共台的试听费(这是西欧和日本公共电视台最主要的收入);2)有线电视收费;3)卫星电视入网费

5、多种经营

除发行、广告收入外,开展多种经营来增加新闻媒介的收入,已经成为世界各大新闻媒介发展的一种潮流——因为新闻媒介拥有广泛的信息资源、广泛的社会联系以及庞大的受众群等等资源优势。

开展多种经营:1)一方面可增加收入,同时又扩大了媒介的社会影响,与受众建立更深一层的联系;

2)西方多种经营的项目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杂志、书刊编辑出版,从外单位承接印刷业务等等;3)中国新闻媒介的多种经营相对较弱。

6、规模经济

媒介经营的基本理念是规模经营,好处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新闻媒介集团化经营的好处: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人员可以合理流动,增加从业者积极性;资金可以合理调度;新闻、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1、受众是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受众。

2、受众是整个新闻活动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制约着新闻传播活动,具有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的特点。

3、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①决定着媒介内容的选择

②决定着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媒体改革的方向和进程

④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二、受众的特点

1、广泛性。这是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的高度开放决定了受众的广泛性。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杂性特征。

3、隐蔽性。总体上,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是不见面的,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4、受众新特点

①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

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

③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三、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重点争取对象。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主要是依信息需求的指向性的清晰程度来划分的。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凡是已经确定使用新闻媒介的受众称为现实受众。凡是具备正常的媒介接触能力,但是还没有接触、使用媒介的受众称为潜在受众,即其具备成为媒介受众的可能性。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以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四、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1、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版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2、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功能定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受众定位是客观性的存在,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3、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正确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宽窄适度,范围适中)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4、核心受众的确定主要要考虑的是以下四方面的要素:

①受众区域定位。地域是第一位的因素。

②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③受众的年龄定位。

④受众文化程度定位。

⑤性别、民族等。

五、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指公民获取有关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力。

2、表达权。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体上的表达权。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又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须在法定范围内,媒介表达自由与受众表达自由有时也面临极大的冲突。

3、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1)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力,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舆论监督权。2)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力。

4、如何理解“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1)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媒介获取利润的全部秘密在于:它向广告客户出售受众。而对于报纸,其秘密在于两次出售——向读者出售报纸,然后向广告商出售受众。对于媒介来说,谁拥有受众,谁就拥有广告,谁就拥有利润。所以说,受众是传媒的财富之源。

2)在西方各国,大众传媒号称“第四势力”。其实质是媒体背后庞大的受众所代表的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舆论的力量是任何政府、商界、各行各业不敢小视的。故称受众是传媒的“权力之源”。

3)所以由此得出,重视受众的传媒不一定成功,但不重视受众的传媒则一定不成功。

中国传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传者为中心。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新闻媒介正式走向市场,对受众的重视才真正开始,新闻媒介的从业人员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介的“衣食父母”,是真正的上帝,中国新闻媒介开始了以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过渡。伴随这一过渡,媒介更加重视受众的调查,真心接受受众各种形式的反馈。

第十二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我国新闻工作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原则、指导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战斗性原则、党性原则。

一、新闻真实性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

我国新闻事业之所以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具体来说有四方面:

①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报道才会有力量。

③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④只有坚持真实,新闻事业才能取信于民,才能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失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