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案例:阿根廷货币制度破产

案例:阿根廷货币制度破产

案例:阿根廷货币制度破产
案例:阿根廷货币制度破产

阿根廷破产

2001年12月23日,圣诞夜的前一天,阿根廷代总统萨阿在就职之后立即宣布暂时停止偿付阿根廷外债。这意味着拉丁美洲第三大经济国将拖欠1550亿美元的国债。这是全球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拖欠,也是阿根廷在19世纪20年代拒付巴林兄弟公司债务近200年以来的第一次。

不能支付,通常被称为“破产”,所以此次《纽约时报》报道阿根廷停止外债支付一事时,就用了“阿根廷破产”的标题。

市场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12月24日的美国股市丝毫不受影响,道-琼斯30种工业平均指数以10035点收市,不升不跌;纳斯达克指数仅下跌1点;香港恒生指数也微升51点;美国国债市场纹丝不动。这与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宣布停付800多亿美元外债所引发的市场灾难性反应相比,实为天壤之别。

原因在于,阿根廷拒付外债,已为市场所预见,因而准备工作也就预先做好。大部分银行已拨备充足,在阿根廷有金融资产的投资公司也早早采用了一些结构性工具,以对冲可能的风险。惟一措手不及的倒是阿根廷政府。

阿根廷的许多宏观经济指标,按照传统经济学标准以及经验来看,都不应该成为大问题。比如,2000年阿根廷外贸盈余33亿美元,2001年继续保持此势头,第一季度盈余2.3亿美元,说明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还有潜力。2001年政府的债务虽然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50%,但预算财政赤字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3.2%,按国际标准,并不是特别高,也低于邻国巴西的3.4%。这一点,即使是一直要求阿根廷政府紧缩财政开支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一副总裁费雪.斯坦利也不得不承认。

也许更深刻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市场要对总体经济状况虽不太好但也过得去的阿根廷经济另眼相看,并最终导致其在外债问题上彻底破产呢?

答案在阿根廷的货币制度上。

比索与美元1∶1的时代

货币发行局对付恶性通货膨胀是有效的,但要付出本国货币的利率风险溢价的成。

阿根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实行货币局制度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经济连年衰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高企,1989年通货膨胀率高达3000%。1991年,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将经济引入正常的发展轨道,阿根廷开始实行货币局制度,称为“可兑换制

度”(convertibility system ),实际上,它与香港地区实行的联系汇率制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时,主要根据是一国的宏观经济指标,比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就业情况及国际收支平衡等。简单地说,当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足、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又不严重或甚至是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无须关注外汇储备状况,可以也应当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就像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一年连续11次下降利率一样。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没有直接、惟一的联系。

但是,阿根廷不然,其中央银行每发行一个比索,就要有一个美元的外汇储备作基础。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本土货币发行额只与外汇储备额相关,而且是按固定的汇率,如阿根廷是1美元兑1比索,香港是1美元兑7.8港元。这就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第一个基本要素;第二个基本要素是自动兑换制度,即中央银行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固定的汇率接受市场对美元的买卖要求;由此形成了货币发行局制度的第三要素,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因应市场对本土货币的需求的变动,扩张或收缩本国货币的供给,不能主动创造国内的信贷,因而无法主动地去影响本土的经济发展。货币局制度一旦形成,不能轻易改变,往往要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因为货币发行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市场的信心及本土货币的稳定性,如果轻言更改,稳定性与信心就无从谈起。这最后一点也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第四个要素。

货币发行局制度对付恶性通货膨胀是奏效的。因为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经济进入恶性循环,公众对货币信心不足,使货币贬值;而货币的贬值,加剧市场及公众对货币信心的崩溃。阿根廷在1991年引进货币发行局制度之前,由于担心货币贬值,公众每个月拿到工资就尽快购买商品,一轮抢购便不断推高物价。引进货币发行局制度后,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关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拥有本国货币如同拥有美元,公众信心得到增强,愿意接受并持有本国货币,就有了对本国货币的需求,也就跳出了原来的恶性循环,通货膨胀迅速得到控制。阿根廷自1991年、保加利亚自1997年开始的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实践说明,货币发行局制度在消除恶性通货膨胀上是很有效的。

但一种体制在解决旧矛盾的同时,也在酝酿着新矛盾。一国经济要增长,货币的供给量必须不断增加。但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中央银行无法自主增加本国货币供应量。因此,阿根廷的比索流通量要增加,必须有外国的资本流进本国,而要吸引外国资本流入阿根廷,比索的利率必须高于国际利率,即比索的利率应等于国际利率加上风险溢价。高于国际利率的溢价程度,取决于阿根廷经济的发展前景以及国际投资者对此前景的判断和对该国政府资信的信任程度。经济发展前景明朗,整体经济的基本面良好,利率溢价就会比较低;反之,溢价就高。

危机

风险溢价的上升、巴西调低汇率、政府财政赤字猛增。

在各方面条件都非常顺利且配合良好的情况下,阿根廷经济发展,外国资本流入,阿根廷的货币供应增加,资本的流动性促进阿根廷经济进一步发展,进而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但是货币发行局制度下的经济发展格局僵硬,容不得大的意外发生。

即使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且发展均衡,这种增长的潜力也是有限的。由于比索利率及国内资本的成本始终高于国际资本,阿根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要有竞争力,其产品必须有天然的垄断性,或者其企业的生产效率比国际同类企业高,又或者其劳动力成本比国际上同质的劳动力成本低。阿根廷多年来保持经常项目下账户的赤字,已证明了这些条件并不易达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了阿根廷经济原本并不稳固的平衡。亚洲金融危机后,国际资本认为新兴市场的投资风险增加了,也提高了流入阿根廷资本的风险溢价。在阿根廷的美元贷款利率增加200个基点(一个基点相当于一个百分点的百分之一)以上,比索对美元的溢价增加了100个基点以上。资金成本的提高抑制了阿根廷国内的投资需求。国内总投资水平从1998年的19.9%下降到1999年的17.7%、2000年的16%,预计2001进一步下降到15.6%。其中来自国内的投资率1998年为15%,到1999年、2000年及2001年分别下降到13.5%、12.7%和12.1%。也就是说,整个国家投资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投资率下降引起的,虽然利用外资的投资仍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但整个经济投资的不足,造成国民经济衰退。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的增长3.8%,一下子调头变成1999年下降3.4%,2000年下降0.5%。

在此期间,阿根廷经济还受到了另一个意外冲击。1999年,巴西为了增加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其货币贬值40%,这使阿根廷比索的真实有效汇率在1999年上升10%以上。这个冲击对阿根廷的出口是非常明显的。当年出口额的绝对值从上一年的264亿美元下降到233亿美元,比1998年减少了31亿美元。

经济不景气之时,政府财政收入必然减少,同时面临更大的支出压力。经济衰退,失业人数增加,政府要增加福利支出,以稳定社会;同时也要增加投资支出,以刺激经济复苏。特别是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根本无法下调利率与汇率,扩大财政支出可能成为惟一的反衰退手段。阿根廷的联邦政府赤字从1998年的38亿比索增加到1999年的72

亿比索,比1998年增加了近一倍。预算赤字的增加,结果是政府债务的增加,既有外债,也有内债。

更糟糕的是,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政府增加债务的成本急剧上升。非货币发行局制度下的国家,经济衰退,社会需求下降,利率一般也会随之下降,政府融资以刺激经济发展的成本也下降。这是一般国家的经济自动调节机制。理论上说,货币发行局制度也有一个调节机制,能够自动对外汇的流进与流出进行调节,即外资流出,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提高;利率提高,吸引外资流入,增加货币的供给,并通过这种机制自动地调节生产与就业。这也是货币发行局制度的倡导者在推销时所描绘的。但这一构图忽略了实际的市场上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时所考虑的多种因素。

在货币发行局制度下,阿根廷的资金成本受限于国际的资金成本及外国投资者对阿根廷经济前景与风险的预期。经济衰退与政府赤字增加,会使投资者认为阿根廷的投资风险增加,因而增加了资金的风险溢价,使阿根廷的资金成本不但未能随经济不景气而下落,反而进一步升高。阿根廷的政府债券相对于美元国债的息差,在1998年前基本上在300个基点左右,但进入1999年之后,都在500个基点以上。这样,阿根廷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借债扩大支出,同时还要以更高的成本来借新债偿还原来成本较低的旧债。尽管阿根廷全国1550亿美元的外债中只有百分之十几是短期的,即约200亿美元是短期的,但由于融资成本越来越高,每次外债到期,就会引起市场对阿根廷政府筹借新债偿还旧债的能力的怀疑。这种怀疑更增加了阿根廷政府筹资的困难与成本,也使筹资一次比一次困难,使投资者认为阿根廷政府违约拖欠债务的风险加大,因而利率溢价迅速上升。

2001年3月,在一批外债到期前,被认为是阿根廷货币发行局设计师的多明戈.卡瓦诺(DomingoCavallo)重任经济部长。他上任后,提出了一揽子改革措施,主要是要削减政府的开支,减少赤字。部分是市场对他的改革措施可能还寄以一线希望,部分是凭借着他在市场上的声誉,同时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支持,阿根廷成功地与外国的债权银行达成协议,将42亿美元的短期外债转换成中长期外债,暂时避过了第一次危机。

美元化或比索贬值

在美元与比索之外,阿根廷出现了第三种货币。

然而阿根廷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此后,市场的分析员不断透露要阿根廷政府实行美元化或将比索贬值的言论。

部分分析员认为,美元化之后阿根廷将消除汇率风险。但美元化所产生的新问题可能比解决的问题更多。实际上,实行货币发行局制度以来,阿根廷的金融体系正越来越美元化。由于美元利率长期低于比索利率,阿根廷的家庭与企业都愿意向银行借贷美元,而不是比索。大量的家庭购屋时,愿意持有以美元计值的按揭贷款,每月再将比索收入通过银行换成美元偿还贷款。由于银行在阿根廷发生大量美元借贷行为,使美元在阿根廷境内不断地派生,通过这种机制,阿根廷境内的美元资产与负债不断地内在扩大。

在个人与企业的存款中,外币存款所占比重从1996年的57%,上升到1999年的62%,2001年进一步上升到67%。也就是说,一个人每三元钱的存款中有二元钱是外币,而只有一元钱是本国货币。

更严重的是,这些美元大部分是内生的。现代金融体系的特点是,一元钱的外部美元能放大出几元钱的内生美元,放大的倍数取决于阿根廷内部的金融体系的状况。比如放大的倍数是三,那么,换句话说,一元钱的美元从外国流入阿根廷,就会在阿根廷产生三元钱的美元资产。在阿根廷的企业与个人看来,他们已经拥有三元钱的资产,实际上三美元不是实实在在的。当外国投资者每抽回一美元,阿根廷的美元资产就会减少三美元。紧缩的效应也会成倍地增加。如果政府实行完全的美元化,那只会加剧这种扩张与紧缩的倍数效应,会使阿根廷国内的经济承受多倍的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使阿根廷经济完全受限于国际资本。

阿根廷的另一种选择是将比索大幅度贬值。由于很多家庭和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是美元,收入是比索,如果将比索直接大幅贬值,这些家庭和企业的债务负担会大大增加,会引

起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企业破产。阿根廷政府无法承担其社会代价和政治代价。

美元化不能,贬值不得,国际资本市场上筹不到资,年终又有一批外债到期。阿根廷政府只有进一步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危机是否爆发似乎就系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否愿意进一步提高援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援助前,都会评估过去改革措施实施的效果,并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其中重要的一项仍然是要求阿根廷政府削减财政开支,减少赤字。

就在阿根廷政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讨价还价过程中,阿根廷一些地方出现了游行示威,抗议政府削减工资,并演变成抢劫和暴乱,死亡人数达28人,并导致总统德拉鲁阿下台。

阿根廷的美元在流失,外汇储备在减少。由于货币流通的倍数效应,阿根廷经济中的货币头寸变得异常紧张,无论是美元还是比索的流动性都显得极为紧缺。2001年比索的流通量就减少了30%。现金短缺,迫使许多地方省份开始自行印制债券,用以支付员工的工资及供货商的货款。率先印制债券的是阿根廷人口最多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随后各省纷纷效仿。到临时政府上台时,阿根廷24个省大部分都发行了各自的债券。此时,阿根廷政府也已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为阿根廷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财政支付,已拒绝向阿根廷提供进一步的资金援助。阿根廷政府到期兑付外债的希望完全破灭,拖欠外债也无法避免。

为了避免地方各省债券发行失控,临时政府决定,通过联邦政府发债来换取各省的债券。在12月23日的政策宣布会上,代总统萨阿还决定扩大这些债券的流通范围,将该债券发展成为阿根廷的新货币——阿根廷元(argentino)。也就是说,在阿根廷除了美元及原来的比索,还将有第三种货币并存。

这是10年来阿根廷政府首次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印制货币来支付账单,也意味着货币发行局制度在阿根廷的崩溃。

又记:2001年12月30日,阿根廷代总统在上任一周之后宣布辞职。此前数日,阿根廷又发生了一连串骚乱,其顶点是议会大楼被示威者纵火。在破产之后,阿根廷的命运还将继续阴暗下去。

【阿根廷外债危机大事记】

2001年3月19日经济部长里卡多.洛佩斯.墨菲辞职,两天后多明戈.卡瓦诺继任,他要求议会赋予他“特别权力”。

3月22日由卡瓦诺起草的第一项一揽子措施出台。

4月16日第二项稳定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出台。

4月27日第三项紧缩开支一揽子计划出台,该计划旨在消除阿根廷巨额财政赤字。

6月3日第四项措施推出,该措施旨在为偿还阿根廷300亿到330亿美元的公债筹措资金。

6月11日阿根廷政府出台第五项紧缩开支的一揽子计划,其目标是在2001年年底前实现“零赤字”,并将月收入超过500美元的公务员和退休人员的工资下调13%。

7月19日发生了自德拉鲁阿1999年12月担任总统以来的第六次全面罢工,并提出反对“零赤字”的一揽子计划。

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最终宣布阿根廷将重组债务。

12月1日阿根廷经济部长卡瓦诺宣布严格限制金融交易,以阻止资金外流;政府禁止出国人员带走超过1000美元的外汇,阿根廷居民也不能在一星期之内从银行账户中取走超过250比索的存款。

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员拒绝向阿根廷提供12.64亿美元贷款。国际市场上开始恐慌性抛售阿根廷国债。

12月7日阿根廷经济部长卡瓦诺未受邀请便赴美国华盛顿会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领导人,但获取现金资助的努力失败。

12月12日阿根廷街头爆发抗议活动。政府宣布推迟发放大约140万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12月18日反对经济紧缩措施的游行转变成一场暴乱,28人丧生。

12月20日经济部长卡瓦诺和总统德拉鲁阿相继辞职。

12月23日阿道弗.罗德里格斯.萨阿被任命为阿根廷代总统,萨阿随即宣布将暂时停止偿付所有公债的利息和本金。

12月24日阿根廷政府宣布,将于2002年1月发行本国第三种货币阿根廷元(Argentino)。

阿根廷退出钉住汇率制度

阿根廷退出钉住汇率制度:曲折的变革 https://www.sodocs.net/doc/d33711007.html, 2004年10月14日09:05 中国经济时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从“钉住汇率制度”退出的路径选择和经验教训(六) 王宇 相比之下,阿根廷退出的过程最为曲折复杂。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已经从固定汇率制度中退出,实行了“爬行钉住”的汇率安排。但是,与其他退出的国家不同,阿根廷并未 由此继续走向浮动,而是在80年代又恢复了固定汇率制度,90年代则实行了货币局制度,并由此出现了美元化趋势。2002年,由于经济形势持续恶化,阿根廷政府终于放弃了货币局制度,选择了浮动汇率,开始了经济全面比索化进程。 放弃固定汇率、实行“爬行钉住” 20世纪70年代,阿根廷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问题,为此,从70年代中期开始,阿根廷政府实行了包括外汇改革在内的综合金融改革计划。 外汇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1975年,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实行“爬行钉住”的汇率安排,中央银行根据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差异和变化,随时对其汇率水平进行调整。第二、1975年,阿根廷政府取消了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大部分管制。第三、1977年,中央银行公布了“比索期货汇率”,以其影响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与外汇制度改革一起出台的综合改革措施还有:取消利率上限管制,实行利率自由化;取消贸易管制,实行贸易自由化;财政改革等。 改革之初,为了缓解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配合外汇管制的放松,阿根廷政府对比索进行了大幅度的贬

值。 综合金融改革计划的实施使银行信贷量猛增,通货膨胀率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加速了比索贬值,比索贬值又进一步推动通货膨胀,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不过,比索汇率的大幅度贬值在刺激出口增长的同时抑制了进口,使阿根廷对外贸易出现了持续顺差。 在1975-1977年比索汇率大幅贬值期间,阿根廷政府还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通货膨胀。与此同时,“比索期货汇率”的公布,表达了政府降低通货膨胀的决心,影响市场的通胀预期,于是,通货膨胀率开始下降,比索贬值速度开始放缓。但是,比索贬值速度下降后,出口增长也出现了下降,为了弥补出口减少的损失,阿根廷中央银行大幅度提高利率,使阿根廷国内利率水平大大超过了主要西方国家的利率水平,由此刺激了企业借用外债支付国内支出的行为。 随着通胀率下降、利差扩大和实际汇率升值 外国资本大量涌入阿根廷,1980年底,比索实际汇率升值了74%。实际汇率升值进一步使贸易收支恶化:1978年,阿根廷经常项目为顺差18.56亿美元,1979年为逆差5.13亿美元、1980年为逆差47.74亿美元、1981年为逆差47.12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怀疑。这些最终损害了综合改革计划的继续实施,于是,大量资本开始外逃,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 部分恢复固定汇率 实行双重汇率制度 20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面对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实际汇率高估、大量资本外逃、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衰退以及金融体系和其他部门的大量国内、国外负债。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阿根廷政府放弃了金融改革计划,恢复了外汇管制,部分恢复了固定汇率制度。 当时阿根廷政府主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有 第一、实行双重汇率制度,对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实行不同的汇率安排。1981年6月,阿根廷政府对所有进口和传统产品出口,以及以往签约外债的偿还实行固定汇率;对其他项目的交易仍然实行浮动汇率。第二、对那些愿意重组对外债务的私人部门提供汇率保护,并保护那些负有大量对外债务的大企业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第三、对国外借债和还债实行限制,设置国内货币利率和存款利率上限,使之低于通货膨胀率,以减轻实际债务负担。 启动“兑换计划”, 实行不规范的货币局制度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国际金融——案例分析题 1、什么是汇率?汇率波动对贸易收支、资本流动、价格水平的影响是什么? 外汇汇率又称外汇汇价,是不同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或比价。 ①贸易收支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升值,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导致贸易逆差。汇率贬值,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导致贸易顺差,不满足逆差。②对资本流动影响。本币贬值,有利于资本流入,不利于资本流出。本币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出,不利于资本流入。预期本币贬值会导致抛本币抢外汇,即资本外逃。预期本币升值,抛外汇抢本币,资本流入。③对价格水平影响。本币贬值,物价上涨。本币升值,物价下跌。 2、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有两个方面。①直接影响。出口减少,出口行业受损,外资吸引力下降,对外投资增加。但面临的国家风险增大,物价下降,通货紧缩,国民经济增长受限,失业率提高。②日本为抵消日元升值,所带来的经济衰退,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促进本国货币对外贬值。但此项政策,导致日本投资激增,经济泡沫空前膨胀。当泡沫破灭时,陷入长期经济衰退。 3、阿根廷货币局制度的内容。 分析要点: ①货币局制度是指由法律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汇率,并要求本国货币的发行必须以一定(通常是100%)的该外国货币作为准备金的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货币发行量的多少由该国政府持有的储备货币量决定,货币当局失去了货币发行权;货币当局承诺按固定汇率无条件的进行本币和储备货币的兑换。 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固定了阿根廷比索与美元的比价。阿根廷政府为了要维持比索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就要求本国银行体系每发行1单位比索都要有该国银行持有的黄金或美元作为支持基础。这种100%的储备体系使阿根廷的货币政策取决于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获得美元的能力,只有当所获得美元的增加以后该国的货币供应量才能增加。 ②在实行货币局制度以后的几年中,恶性通货膨胀确实被抑制住,但是货币局制度同时也使阿根廷丧失了为宏观经济调控需要而实施不同货币政策的可能性,阿根廷利率只能被动的跟随美国利率的波动而波动,严厉、紧缩的货币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GDP 实际年增长率不断下降,失业率的不断攀升。 在实行货币局制度期间,阿根廷比索对美元的汇率确实保持了稳定,然而经济发展速度、企业盈利能力等经济因素并未有好的结果。外债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逆差逐渐扩大,财政预算赤字不断攀升。

员工权益保护制度知识分享

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编制: 审核: 批准:

更改历史

2.4.1.4员工权益保护制度 1.总则 1.1目的及依据 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司之《2.4.1社会责任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及指引》制定本制度。 1.2释义 本制度所称员工权益,是指员工与公司在劳动关系发生、存续、解除、终止过程中,员工依法享有的权益和利益。 1.3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股份,各分子公司参照执行。 2.劳动和经济权益保护 2.1员工的劳动和经济权利与义务 2.1.1权利 员工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享有依法提请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和经济权利。 2.1.2义务 员工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爱护国家和单位的财产,遵守劳动纪律,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的义务。 2.2劳动合同权益保护 2.2.1公司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员工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要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员工档案存一份。 2.2.2劳动合同必须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福利待遇、劳动纪律、合同变更条件、合同解除条件、合同终止条件以及违反合同的责任等条款。劳动合同不得含有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款。

劳动合同双方可以约定试用期,但不得先试用后订立合同。试用期包括在合同期限内。 2.2.3公司不得以缴纳抵押金、抵押物、保证金、股金、集资款或者其他名义的费用,扣留居民身份证、暂住证、毕业证等证件,作为录用、接收员工的条件。 2.2.4有下列情形之一,公司应当告知员工有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权利,员工要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公司应当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员工在该单位连续工作十年以上,且距法定退休年龄在十年以内的; (2)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3)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2.5公司与员工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公司与员工未续订合同,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员工要求签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的,公司不得与之解除劳动关系,并与员工签订或者续订劳动合同。双方就合同期限协商不一致的,合同期限从双方应当签订之日起不得少于一年。 公司与员工可以协商解除事实劳动关系。解除事实劳动关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和赔偿员工的经济损失。 2.2.6员工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或者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其劳动合同期限届满,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合同期限顺延至规定的医疗期或者女员工特殊保护期期满为止。 2.2.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员工可以随时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关系: (1)在试用期内; (2)公司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 (3)公司支付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

阿根廷金融危机后采取的措施

案例一:阿根廷金融危机(1970~1980年) 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上市的布雷迪债券价格也遭受相同命运,银行贷款利率更是成百倍的上涨。再次,波及周边国与债权国。首当其冲的是阿根廷邻国,巴西及智利货币兑换美元迭创新低,尽管巴西央行曾入市干预,但是其货币雷阿尔仍大幅贬值。阿放弃比索与美元1∶1汇率而将比索贬至40%,立即在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产生了连锁反应,这两个国家目前已相继宣布货币贬值,以减少阿比索贬值后阿商品的竞争冲击。与此同时,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新型债券、货币及股票市场,在波兰货币兹罗提及南非货币兰特的带动下全面大跌。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规定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规定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制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维护员工在安全生产的权利,保障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身体健康,依据《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坚持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及时向员工说明企业、作业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员工有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2、公司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员工办理工伤社会保险。 3、公司管理人员严禁出现强令员工冒险作业行为,员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出现违章指挥现象,员工可以直接向公司工会举报。 4、员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可以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 5、员工因安全生产事故受到损害,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和企业工伤待遇。 6、公司依据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在公司、工区、班组,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或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工会小组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 7、公司工会指导、支持工区工会、监督检查员开展工作,定期听取劳动工作汇报,研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劳动保护工作。 8、公司工会向职工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监督检查本单位执行情况,以及集体合同有关劳动保护条款的履行情况,对职工进行遵章守纪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提高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

9、公司工会协助和督促行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三不伤害”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活动。 10、公司工会督促行政按照国家规定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对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查体;对尘肺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做好各类防暑降温工作。 11、公司工会参加本单位项目的“三同时”工作。 12、公司工会督促和协助行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女工的“四期”保护和其他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13、公司工会参加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协助查清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14、工会劳动保护检查员及时发现制止违章,督促和协助行政整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 15、公司培训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工会小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 16、单位工会小组及时了解、掌握群众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向本单位行政反映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督促解决。 17、各单位按时组织每“周二”的安全活动,确保员工参与安全、健康活动的机会。 18、本制度由公司工会监督执行。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启示 雷薇 2005年09月11日10: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在世界各地爆发的频率不断加大,造成的损失也愈发严重。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金融体系要完全避免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是相当困难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纷纷指出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内部存在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严重威胁着中国的金融安全。在此背景下,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以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启示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几次主要金融危机回顾 (一)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墨西哥进行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全面私有化。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济增长稳步提高、财政赤字消失以及通货膨胀率稳步下降等。墨西哥市场化改革和经济状况被国际社会普遍看好,从而吸引大量外资涌入。大规模的资本流入(主要是证券投资)增加了墨西哥的外汇储备,但也使其持续严重的经常项目逆差等问题不为人们所关注(事实上,大规模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正是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的诱因。)。1994年3月,墨西哥革命组织党的总统候选人遇刺,使人们对墨西哥政局的稳定产生了怀疑,面对外汇储备的潜在流失,墨西哥当局用发行Tesobonos 来应对( Tesobonos 是以美元指数化标价的国库券。到1994年12月底,国外投资者持有的Tesobonos 达到170亿美元。同时,国内投资者也购买了大量Tesobonos 。)。1994年的最后几个月,进一步发行Tesobonos 也不能弥补,资本外流愈加凶猛,墨西哥政府在两天之内就失掉了40亿~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到12月22日,外汇储备几近枯竭,降到了低于1个月进口额的水平,最后墨西哥政府被迫宣布新比索自由浮动,新比索贬值65.8% 。在汇率急剧下挫的同时,墨西

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王玉鉴 2012-3-28 9:04:17 来源:《海南金融》 2012年第3期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来六次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共性特征,并总结其原因和规律,进而通过对比历次金融危机的救治措施,提炼出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经济金融危机;原因与规律;比较;启示 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拉美债务危机(1982—1983年)、日本经济衰退(1990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等六次涉及面广、影响大的金融危机。从全球范围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转变,提高经济体系的弹性,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我国在后危机时代需要重点思考的战略性问题。 一、近三十年来主要金融危机的基本情况 这六次典型的金融危机共同表现为:起源于一国或一地区,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力,造成金融体系混乱,并突出表现为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恶化,风险不断累积,而使整个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一)拉美债务危机(1982—1983年)

拉丁美洲部分国家的金融危机起源于外债引起的货币危机。当时,西方商业银行看好拉美和东亚国家的发展势头,在政府担保的背景下,大力向其贷款。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三个拉美大国的净银行债务从1977年的365亿美元增加到1982年末的3350亿美元,约为发展中国家总外债的一半,对外借款成为这些国家为贸易赤字融资的主要方式。随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利率大幅度提高,投向拉美国家的资本有减少的趋势。但这时,拉美国家总体负债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主要借款国平均每年要用其出口创汇的50%以上来还本付息。1982年,墨西哥宣布不能按时还债为先导,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爆发。 (二)日本经济衰退(1990年) 1985年,五个发达国家达成“广场协议”,同意以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方式促使美元贬值,日元、马克升值。日本经济因日元升值而受挫,日本政府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价格猛涨,形成“泡沫经济”。同时,日本银行实行超低利率政策,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而发生挤提,导致银行最终破产倒闭和政府提供大量援助,产生了银行危机。1985—1989年,日本银行贷款的增加额为128万亿日元,其中62万亿是贷向不动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20世纪90年代,银行的贷款的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不良资产,银行不良资产占GDP 的2~3%(日本GDP总值为500万亿日元)。1989年,日本收紧货币政策,刺破资产泡沫。1990年股市崩溃,1991年房地产价格狂跌,日本经济开始陷入长期衰退。 (三)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

阿根廷金融危机

阿根廷金融危机 表现: 2001年3月,阿根廷出现了一个小的偿债高峰,而此时市场对阿根廷政府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有些疑虑。但是,整个市场对阿根廷的疑虑没有完全消除。到7月10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的汇率突然出现波动,到7月12日达到高峰,此时比索实际上已贬值5%左右。 7月风波过后,由于阿根廷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总算渐渐趋于平息。11月1日,德拉鲁阿总统宣布,阿根廷将实施重新谈判外债、调整税收、支持困难企业、发行新债券等一揽子经济调整措施,以克服金融危机。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积极的反应,相反,却出现了7月以来最大的动荡。 11月2日,阿根廷证券市场梅尔瓦股票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降284%。政府公共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飚升,以致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竟高达250%至300%。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根廷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了2500点大关,创历史记录。于是阿根廷政府继续紧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 但到了12月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拒绝向债务累累的阿根廷提供13亿美元紧急援助贷款,从而使该国面临着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债务危机。 原因: 当今,阿根廷的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纵观阿根廷战后的经济发展,阿根廷是一个经济危机频发的国家,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阿根廷已经爆发了9次大的危机。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首先,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透视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发现,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中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导致阿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曾陷入债务危机的困境,从1982年-1992年拉美地区经济增长率仅为1.8%,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非洲地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把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作为解决拉美地区经济困难的灵丹妙药,为此,20世纪的最后10年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拉美地区盛行,阿根廷也就不能例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在主张私有制、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阿根廷自1988-1999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实行了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不仅没有推动贸易增长增长,反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1)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使阿外贸赤字居高不下。进出口贸易在阿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出口总额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1989年以后,阿在对外贸易中推行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解除了许多进口限制,即除了药品、食物、国防材料及其特殊商品须先征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外,其他产品可通过特殊的进口统计系统登记,比较容易地进入阿市场。这些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损害了阿的进出口贸易,使得阿即使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口也继续上升,包括那些在阿已经现代化的产业的产品如红酒、化工品等,使外国商品充斥国内市场。统计资料显示,阿从1989年开始外贸一直处于逆差状况,1999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已达118亿美元,近几年来,国际收支出现资本净流现象,使阿丧失偿还外债的能力。 (2)新自由主义的金融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扼杀了阿的出口,进而带来了

浅析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一)

浅析汇率波动对中国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一) 摘要:中国自2005年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汇率波动对以进出口业务为主的企业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对不同行业其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中日应对汇率波动的各种策略,通过对比指出中国企业可以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汇改外汇风险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 0引言 汇率制度改革对于长期处于盯住美元的稳定汇率环境下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全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即将面临的是长期的、难以预期的汇率波动,这将为企业的决策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在浮动汇率这条道路上中国经验尚浅,仍有许多需要了解以及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旨在分析汇率波动对中国企业的影响,通过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日本企业的对比,提出可能的应对措施,为中国企业的决策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1实证分析:以青岛海尔与中国东方航空有限公司为例分析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1.1汇率波动自2005年央行实行了有管制的浮动汇率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不断变化,对于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较之前大幅度增加。下图反映了2002年至2009年4月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变化情况。 根据图表表明,自新汇率制度实行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17.44%,如何消除币值变动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影响,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2根据青岛海尔(600690.SH)2004年至2007年年报数据,可得以下结论。 1.2.12005年之前,由于人民币实行紧盯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几乎保持不变,因此在2004年,企业并未产生汇兑损益,然而随着汇率制度的改变,自2005年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各种费用不断增加,汇兑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已经从2005年的不到0.04%增加到2007年的5.6632%,而且在绝对数值上2007年的汇兑损益已经达到2005年的55.56倍。三年中,企业汇兑损益对净利润的变动幅度达到142倍,远远超过了人民币币值的变动程度,企业也由此遭受了经济上的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汇率波动的不可预测性,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以避免受到汇率波动对企业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1.2.2作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和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的海尔集团,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简历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只在基地和贸易公司,重点发展科技、工业、贸易和金融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事先全球营业额128亿美元。这样一个正在进行国际化道路的企业,对于面临的国外经营的风险,海尔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①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降低汇率风险。截止2004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已对海尔集团提供了累计32.5亿美元的出口买方信贷合作协议,共支持了海尔集团16以美元的机电产品出口。出口买方信贷是出口国为鼓励本国资本性货物出口,向外国借款人提供的一种中长期外汇贷款,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帮助本国企业在商品出口后及时收汇,规避收汇风险。 ②主动推行本土化战略,提升企业实力,规避汇率变动的风险。90年代末,海尔以“三位一体”的本土化模式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其本土化品牌,并致力于在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营销的探索。在推进本土化的进程中,海尔充分考虑了全球各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并首先在美国简历“三位一体”本土化的试验田。海尔通过低端商品实现了其“走出去、走进去”的目标,在例行本土化的同时,海尔更结合本地生活,经济状况坚持自己的“高端信仰”。最终靠不断创新的高端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将自己打造成本土化的品牌。这样做对于海尔企业自身来说,不仅实现了它的本土化目标,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实现本土化后,企业一来可以避免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行为,二来面对中国市场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的原材料优势正在消失的局面,以及企业正在遭受的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本土化模式成功的化解掉了这些危险。

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危机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土耳其、阿根廷为例

理论探研 THEORY RESEARCH 新兴市场国家货币A4I I及对我国的启示—以土耳其、网根g为例 ■李兆/文 》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前三个季度,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帀相继出现较大幅度贬值。阿根廷比索和土耳其里拉贬值幅度均超过25%,最大跌幅分别达到54.9%、45%,构成标准意义的货币危机。2018年第四季度,危机形 势有所缓解。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元加息、全球流动性收紧,而背 后原因却是这些国家自身经济风险没有及时释放。那么,导致此次货帀危机的原因有哪些?各新兴市场国家问题出在哪里?本文研究了土耳其和阿根廷两国的货帀贬值原因,并从中总结出此次危机对我国的启不〇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兴市场国家;货帀危机;启示 外部环境因素 美国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税收改革吸引美元资本回 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构成了此次货币危机的外部环境。 (一)美联储加息加剧新兴市场资本外流 美联储加息和缩表是全球性或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的根 源。2008年,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遍施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通过举借外债发展国内经济。2015年,美国 结束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开始连续加息。美元升值、美债收 益率上升加剧了新兴市场国家资金外流压力,导致这些国家汇 市、股市崩盘。2018年美联储分别在3月、6月、9月和12月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25%-1.5%将上调至2.25%-2.5%区 间。美元指数由2月中旬的最低88.2点一路上涨至12月中旬 最高97.7点。从2018年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幅度图中 可以看出,随着美元指数走强,全球流动性收紧,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巴西雷亚尔和俄罗斯卢布在美联储加息后的5月、6月开始加速贬值(如图1)。 10.00% ---土耳其里拉---阿根g比索...巴S S亚尔---俄罗斯卢布 图12018年部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幅度 (二)美国税改吸引美元资本回流 2017年12月底,美国启动了新一轮税改,美国公司税率 从35%大幅降至20%。同时,美国大幅降低海外利润汇回税率,如汇回可流通资产,企业只需统一缴纳14.5%的税率,如果汇 回不可流通资产,税率可低至7.5%。这一优惠税率远低于当前 美国企业35%的所得税税率。美联储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 季度美国企业汇回超过3000亿美元,远超过去几年每个季度 的平均值500亿美元。美国税改吸引大量美国公司海外留存利 润回流至国内。短期、集中的资本回流,对金融市场冲击非常大,间接导致了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 (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制度

员工权益保障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维护员工在安全生产的权利,保障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身体健康,依据《工会法》、《安全生产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坚持做好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及时向员工说明企业、作业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员工有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2、公司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并为员工办理工伤社会保险。 3、公司管理人员严禁出现强令员工冒险作业行为,员工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出现违章指挥现象,员工可以直接向公司工会举报。 4、员工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可以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现场。 5、员工因安全生产事故受到损害,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和企业工伤待遇。 6、公司依据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在公司、工区、班组,设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或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工会小组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 7、公司工会指导、支持工区工会、监督检查员开展工作,定期听取劳动工作汇报,研究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依靠职工群众开展劳动保护工作。

8、公司工会向职工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有关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监督检查本单位执行情况,以及集体合同有关劳动保护条款的履行情况,对职工进行遵章守纪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提高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 9、公司工会协助和督促行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三不伤害”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安全活动。 10、公司工会督促行政按照国家规定发放劳动保护用品;对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进行健康查体;对尘肺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做好各类防暑降温工作。 11、公司工会参加本单位项目的“三同时”工作。 12、公司工会督促和协助行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女工的“四期”保护和其他特殊劳动保护工作。 13、公司工会参加职工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协助查清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14、工会劳动保护检查员及时发现制止违章,督促和协助行政整改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 15、公司培训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工会小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 16、单位工会小组及时了解、掌握群众对劳动安全卫生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向本单位行政反映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督促解决。 17、各单位按时组织每“周二”的安全活动,确保员工参与安全、健康活动的机会。 18、本制度由公司工会监督执行。

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恶性通货膨胀是阿根廷经济的顽疾,在整个80年代,阿根廷经济长期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十年也被称作阿根廷“失去的十年”。1989年梅内姆上台,进行了以“新自由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这为阿根廷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阿根廷在1998年又开始衰退,此次衰退的长期化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一、过程 1998年第三季度阿根廷经济开始衰退。2001年3月,由于经济衰退长期化,当局政策乏力,发生了“内阁危机”。经济部长墨菲的紧缩政策遭到了社会各界的反对,墨菲刚刚上任两周就被迫辞职。同时IMF袖手旁观的做法使得投资者对阿根廷经济失去信心,外资流入减少,资本外逃严重,股市、债市动荡。2001年底,代总统萨阿宣布政府无力偿还1300多亿美元的外债,债务危机迅速演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危机,银行挤兑、工人上街游行、哄抢超市等现象屡见不鲜。阿根廷政府宣布比索贬值,比索一泻千里,一度跌至1美元兑4比索的低点。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比索贬值70%,通货膨胀率40%,失业率25%,GDP负增长16%。2002年中期,阿根廷金融危机再度升级,呈现出向巴西、乌拉圭扩散的趋势。巴西货币雷亚尔7个月内贬值50%。乌拉圭甚至在2002年7月30日由于无法抵挡挤兑狂潮,宣布银行停业,国有银行冻结所有定期存款,结果导致乌拉圭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国家风险指数上升。 二、成因 (一)巨额的财政赤字 阿根廷的财政赤字问题由来已久,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制度原因: 1.政治腐败和利益集团滋生。一些政客因害怕失去选票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愿削减公共开支,经济生活中寻租现象屡见不鲜。 2.养老、社会保障支出庞大,几乎占总支出的一半。阿根廷工会势力很强,以至于工资刚性很强,劳动力市场弹性明显不足,进而阿根廷的失业问题比较突出。过高的失业率使养老、社会保障支出庞大。 3.债务累积导致还本付息压力上升。 4.偷漏税现象严重,大大削减了财政收入。在阿根廷,只有50%的应纳税人缴纳增值税。 (二)僵化的货币制度 1991年《自由兑换法》的实施标志着阿根廷开始实行货币局制度,货币发行要有100%的准备,美元与比索按1:1自由兑换。在汇率方面,90年代美元升值带动了阿根廷比索升值。货币的高估使得阿根廷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下降。在利率方面,受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捍卫美元和比索的固定汇率,阿根廷被迫提高国内利率来吸引国际资本流入,但是高利率挤压了国内投资。 (三)不合理的债务水平 受到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阿根廷国内消费旺盛、储蓄率较低,债台高筑。同时,经常账户连年赤字,不仅不能满足偿还外债的需要,反而成为外债增加的源泉。 上述三个原因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由僵硬的货币制度引起的)是其债务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而巨额债务引起的利息支出又会导致前两者的进一步恶化。 三、治理 针对国内爆发的金融危机,阿根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主要有: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8:俄罗斯金融危机 一、危机的发生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趋势,就是各国经济和金融正加速朝着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所谓金融开放就是指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各国实施对外开放的金融政策,拆除各种金融壁垒,放松外汇管制,解除对国际资本流动的限制,促使本国金融市场实现国际化。金融开放一方面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便利了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开展,为跨国公司的金融活动拓展了天地,促进了投资国和东道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经济和金融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削弱了有关国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增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投机性和金融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威胁到各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并加剧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金融开放加快了步伐,但国内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的完善却未跟上金融开放的步伐。因此,在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和国际投机资本的内外冲击下,接连不断地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等。 1998年5月至8月间俄罗斯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了俄罗斯严重的经济衰退,引起剧烈的政治动荡,还波及到了美国、东西欧、独联体甚至拉丁美洲,使这次金融危机具有了全球性的含义。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次金融危机是在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的情况下发

生的。这就促使人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更多地思考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战略问题。 加入WTO已经五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金融开放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由于中国一直没有完全解除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所以此前尽管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其他历次国际金融动荡的冲击,中国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形势基本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但今后中国将履行入世时开放服务贸易的诺言,金融开放就要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金融市场的大门会进一步打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也将逐步实现,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成为中国金融开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由于俄罗斯与中国同属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俄罗斯金融危机的教训,很值得中国引以为鉴。研究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的经过、原因和俄罗斯政府的对策,对于探讨中国在金融开放的进程中如何采取正确的保护策略保障自身的金融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经济就不断发出告急和求援的信号。1998年5月,由于国家外汇储备短缺,卢布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俄罗斯金融局势开始发生动荡,突出表现是卢布兑美元的比价由6:1下跌到6.3:1以及短期国债收益率突破80%。但谁也没料到,俄罗斯的金融体系此时已到了濒危的边缘。1998年8月17日,俄罗斯政府由于无法支付巨额到期债务,总理基里延科与

阿根廷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一:阿根廷金融危机(1970~1980年) A、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由来及前景 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悲剧如今在阿根廷又一次重演。作为拉美第三大经济实体的阿根廷自1970年以来已经发生8次货币危机。2001年初以来,阿金融形势不断恶化,数次出现金融动荡,7月份危机终于爆发。证券股票一路狂跌,反映一个国家信贷风险度的国家风险指数狂升不止,资金大量外逃,国际储备和银行储备不断下降,同时,政府财政形 势极端恶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一、危机的过程 2001年7月,由于阿根廷经济持续衰退,税收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面临丧失对外支付能力的危险,酝酿已久的债务危机终于一触即发,短短一个星期内证券市场连续大幅下挫,梅尔瓦指数与公债价格屡创新低,国家风险指数一度上升到1600点以上,国内 商业银行为寻求自保,纷纷抬高贷款利率,其甚至达到250%~350%。 ①几天来,各商业 银行实际上停止了信贷业务,布宜诺斯艾利斯各兑换所也基本停止了美元的出售。8月份阿外汇储备与银行存款开始严重下降,外汇储备由年初的300亿美元下降到不足200亿美元。危机爆发后短短几个星期内,阿根廷人已从银行提走了大约80亿美元的存款,占阿根廷私 人存款的11%。 ②11月份阿根廷股市再次暴跌,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达到250%~ 300%的天文数字。受此影响,纽约摩根银行评定的阿国家风险指数曾一度突破2500点。12月,阿实施限制取款和外汇出境的紧急措施,金融和商业市场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并进一步削减公共支出,加大税收力度。同时,阿政府与IMF有关12亿美元贷款到位的谈判陷入僵局。有关阿陷入债务支付困境和货币贬值的谣言四起,银行存款继续流失。2002年1月3日,阿没有按时偿付一笔2800万美元的债务,正式开始拖欠该国高达1410亿美元的债务。1月6日,阿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阿新政府提交的经济改革法案,为放弃执行了11年之久的联系汇率制和比索贬值开了绿灯。此后,在国会的授权下,阿终于宣布放弃了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货币汇率制,阿比索贬值40%。目前,由杜阿尔德总统领导的新政府正号召全国团结起来,积极配合国际经济组织,寻求国外援助,尽快摆脱经济崩溃的厄运。但阿政府 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新经济措施的实施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危机的影响 尽管阿目前的债务危机没有如1982年墨西哥债务危机那样迅速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危机,但其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政府和银行信用降至最低。阿目前政府外债已达1322亿美元,其中946亿美元为政府债务,其余为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仅2001年上半年财政赤字就接近50亿美元,由于一再突破国际货币组织规定的财政赤字指标,其与各国借款银行及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谈判举步艰难。与此同时,阿银行面临挤兑危机,各大银行门前纷纷出现排队提款的现象,于是政府不得不实施金融监管,直到目前下令冻结个人存款,甚至 出动警察搜查外资银行,防止大量资金的外逃。 其次,债券市场大幅波动。梅尔瓦股票指数几经反复,政府公债价格一路下跌,在纽约

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就在瑞士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有关事宜达成一致,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瑞士,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 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2015年第3号公告,允许保险公司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 1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4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在全国开展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通知》(银发〔2015〕43号)和《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与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指引(试行)〉的通知》(银发〔2015〕42号),在前期10省(市)分支机构试行常备借贷便利操作的基础上,在全国推广分支机构常备借贷便利,完善中央银行对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渠道。 2月10日,发布《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 利率相应调整。 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苏里南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5.2亿苏里南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