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发展心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心理学的界定

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类型

第一节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定义: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简言之,它是研究毕生心理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广义的是指动物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

研究对象:

广义上: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狭义上: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一)种系心理发展

种系发展的进化进程

(1)刺激感应性阶段

(2)感觉阶段

(3)知觉阶段

(4)思维萌芽阶段

2人类心理的进化进程

(1)人类心理的发展A人类祖先演变为人类的三个前提条件B社会

(2)人类心理的特点A是有意识的心理;B是社会性心理;C是有语言功能的心理

(二)个体心理的发展

1其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2个体心理发展与种系发展关系理论

20世纪初霍尔的复演说:(儿童乃成人之父)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二)年龄特征

第二节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和演变

(一)诞生: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是一部完整的儿童心理学,包括三部分: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

(二)演变:西方心理学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

(2)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其形成时期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

(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演变和增新时期

第2章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矛盾性原则

3层次性原则;(右深层次与表层次之分)

4教育性原则;(要符合教育的原则,是否有利于被试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被试的心理发展、有利于教育这一问题)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心研究的主要类型

纵向研究(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法纵向研究)

1定义:在较长时间内对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2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性有助于探明早期发展与未来心理发展的关系。

局限性:样本难恒定,易减少(部分被试可能因各种原因失掉);反复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情绪,并产生练习效应,从而影响的数据的可靠性);周期大,费用大。

三横向研究

1定义: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

2优点: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到大量数据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有人为拼凑的性质,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无法解释早期经验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四聚合交叉设计

定义:是将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交叠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在纵向研究图式中分段进行横向研究,既可服纵向研究的缺点,又保持了横向研究的许多长处。

优点:既可以在短时内想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特点和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角度认识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发展,还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个案研究

定义:对个别或少数个体进行个别系统调查,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优点:观察较细,记述较系统,分析较深入,可能获得一些较重要的、有价值的资料。

缺点:资料单一,缺乏可供比较的个体或群体,同时资料不具有代表性,很难作出结论。

跨文化研究

定义: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社会文化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优点:对探究遗传与环境对心理的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对儿童的抚养与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其心理发展提供普遍性或特殊性事实材料。

缺点:成本较高,样本难以选取,费时费力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1定义: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2观察设计三步骤: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

3优:(1)可获得当前的有关信息,(2)可获得能直接报告或不便报告的对象的有关信息(3)真实而自然;(4)不要求对象的合作,

缺:

二访谈法

1定义: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2种类:据访谈的内容和过程有无统一的设计要求和结构分,结构访谈和非结构访谈;据访谈时是否有一定的中介物分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3注意问题

试验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建立友好、合作的交谈气氛;轻松自如;

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现场少说,事后多记,也可以…..

优:有利于对心理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研究;能灵活地、有针对此能够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可以保证收集到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用范围广。

缺:准确可靠性受研究者素质的影响;某些问题不宜进行谈话;费时费力费财;所获得的资料难以量化;受环境、时间、对象情绪状态的制约

三问卷法

1定义: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行为的数据作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注意问题:数量不宜过多,题目应围绕所研究的主题,选择儿童熟悉的题目,使之愿意配合,进行预测,问卷应以封闭式为主,答案便于统计,被试量宜选大一些,以保证适当的有效率,注意社会赞许性问题

优: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方便;节省人力时间经费;匿名性强,回答真实;样本大;研究间接化,相互效应小。

缺:灵活性不强;指导性较低;深入性不够

四测验法

1定义: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注意问题:做好准备,熟悉测验手册,所需材料等,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标准时限进行,努力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被试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

五试验法: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方法

注意问题:实验的选择要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验进行中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努力使其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一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1定性分析: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

2特点:(1)它是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

(2)它侧重揭示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行为的意义

(3)倾向于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4)它不仅注意对研究结果分析,更重视对相互关系的分析

3步骤(1)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

(2)根据定性分析的目标对研究结果进行推理

定量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3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本章重点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斯金纳的操作行为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发展及其主要特征

含义: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

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不平衡性

个体差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创造人:弗洛伊德,故又称弗洛伊德主义(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

在心理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理论观念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心理学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他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

2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本我:人类本能的性驱力和被压抑的行为习惯,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人格的意识部分,是个体在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分离出来的

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是对自我的监督,遵循至善原则

(二)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是他关系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口唇期(0-1);依赖,纠缠

肛门期(1-3)浪费,放肆,无条理(过分干净,过分注意调理和小节,固执,小气);

前生殖期(3-6)又叫恋母情结阶段;

潜伏期(6-11)性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现象,男女儿童界限清楚;

青春期(11-20)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容易产生同成人抵触的情绪和冲动。

评价:1.注意到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矛盾

2.开启新的研究方向

3.重视早期经验的作用

4.泛性论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美国精神分析医生;提出发展渐成说)

(1)婴儿期(出生到2岁);----发展信任,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儿童早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和疑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春期(12-18岁)---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6)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成年中期(25-50)--获得繁殖感,以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8)成年晚期(50至死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合法延缓期:在青年期这一阶段,埃里克森提出,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个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要求。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它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现实和客观研究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华生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

他的心理问题上的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表现在:

1否认遗传的作用;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1)他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即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的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

(2)提出教育万能论

(3)华生的学习理论(学习观点的基础是条件反射)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积极强化物和消极强化物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利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

2行为矫正(消退原理)

3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斯金纳与华生的不同: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由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是被动的,由刺激所控制

操作性行为: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况下有机体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观察学习:个体无需亲身体验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从社会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既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环境因素所单独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所决定的,认为人通过其行为创造环境条件,并产生经验,被创造的环境条件和作为个人内在因素的经验又反过来影响以后的行为。(他偏重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没有给认知因素应有的地位,)

1977年《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及其过程: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的作用:

1攻击性;2性的作用;3自我强化;4亲社会行为

评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对心理、儿童心理学进行了客观的研究,是应当肯定的;但它们这种否定意识,否定儿童的主动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则是完全错误的。

第三节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的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2他探讨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发展观

3他提出了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的思想

(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列(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4他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核心是:人类的认识不管有多么高深,复杂,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期,甚至可以追溯到胚胎时期理论基础是: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

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发展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

原因:(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1皮亚杰的发展观

强调儿童本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的算子,它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属于内外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2本质和原因

相互作用论:他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源于主体的动作,主体的动作乃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不断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原因

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1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1)他首先认为心理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2)他认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三要素

(图式:是指对一个事件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的抽象表征

当同化占优势时,儿童就会出现自我中心主义,歪曲现实;当顺应占优势时,儿童就会完全按照事物外部特征来塑造自己的动作。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于顺应两种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到高级平衡的过程)

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此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此阶段儿童认知上有两大成就:能够区分客体和主体并形成了因果认识;

(2)前运算阶段(2-7)儿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拼接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客体永久性)

(3)具体运算阶段(7-12)此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同时还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这种运算只能运用于具体的或观察所及的事物;(4)形式运算阶段(12-15)此阶段儿童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够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此阶段也是儿童开始掌握理论的时期

评价: 1.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并强调了儿童在认知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2.第一次最为详尽的论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思维机制

3.过多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过低的估计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4.引入了大量的生物学和数理逻辑的语言,使得其理论体系十分庞大,文字也晦涩难懂,易被人误解

第四章胎儿的发展

胎儿期:指从受孕到出生这段时间

胎儿发展

一合子的形成(精子,卵子;在宫颈外接受精细胞,女子一生排卵数目为360—420个,生育年限为30—35年;卵细胞存活24小时,精细胞存活48小时左右,一月可能受孕的时间3天左右)

二胎儿生长的阶段

(一)胚种阶段(0—2个月)

(二)胚胎阶段(3—8周)(第八周,开始有点人样,开始骨化)

(三)胎儿阶段(9—38周)(266天)(身长20周;体重;在第29周胎儿的皮下开始长脂肪)

三胎儿的产出及孕妇药物的使用

1分娩过程(三个阶段)

2分娩中药物的使用

第二节母亲自身条件对胎儿的影响

1母亲的体重(超过或低于标准体重的25%)

2母亲的身高(只有140c m左右)

3母亲的孕史(四次以上)

4母亲的营养(最后三个月影响最大;影响有:小,死胎;早产,低体重;缺乏正常数量的脂肪组织;智商低,低体重。)

5R h因素(母为R h-;父儿为R h)

6母亲的年龄(超龄;年龄太小;15或35以上)

第三节母亲的疾病对胎儿的影响

一畸胎的形成

头,脊柱形成的关键期是孕后3—5周;心脏第3—6周;其他大多在怀孕的第二个月;故胚胎期是整个怀孕期发展的关键期

二母亲的疾病

第四节药物及烟和酒对胎儿的影响

一药物的影响

二酒精的影响

三吸烟的影响(怀孕最后三个月的影响最大)

第五节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

一精神压力对胎儿的影响

二极端情绪对胎儿的影响(儿茶酚胺;精神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症,妄想型人)三母亲的情绪影响胎儿的途径(通过母体所释放出的神经激素;影响时间是在母体怀孕3—4个月以后,此前的影响只是身体方面的

四母亲对胎儿的情绪的影响会持续多久(长期的)

第六节母亲所处的环境对胎儿的影响

一化学物质对胎儿的影响

二辐射对胎儿的影响

三高空飞行对胎儿的影响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它是儿童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生长发育过程

第一节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

(2)大脑皮质

2婴儿大脑的机能的发展

婴儿大脑的形态的发展,为其脑机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脑电图

(2)皮质中枢

(3)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

(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发展的,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此后脑中发展最快的是区域是脑干和中脑)

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1)婴儿脑的可塑性: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

(2)婴儿脑的修复性:婴儿脑损伤后,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1体重(3.3――3.4kg)

2身高(50cm左右)

3上下部位与胸围

4牙齿与骨骼发育(骨龄:婴儿实际成出现的骨化中心与正常的标准之比)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动作的发展和新生儿动作的研究

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有两方面的内容: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远近原则,粗细原则,上下原则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理论假说

“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预先成熟”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可能成熟认为:机能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助长与诱导之争:

评:这两种理论对于结构-机能之间关系的争论,导致了对动物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不同解释;可能成熟论者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运动经验只是加速和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发展。

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展:(胎儿中晚期)

2立体觉的发展

3颜色视觉的发展

(研究婴儿视敏度的三种方法:视觉偏爱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视动眼球振颤法。

婴儿生命头半年是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二)听觉的发生发展

1听觉的发生

2听敏度的发展

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

(三)味觉(3个月);嗅觉(7、8个月);触觉(49天);的发生发展

(四)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

1方位知觉的发生发展

2距离知觉的发生发展

(吉布森、瓦尔克设计了“视觉悬崖”实验

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

2大小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感觉统合:将人体器官部分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只有通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个体与环境才能

二注意的发生与发展

新生儿喜欢注视曲线,已具有物体形状、大小、知觉横常性

幼儿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表现在:(1)观察的目的性;(2)持续性;

(3)细致性;(4)概括性

观察力发展的大致方向:(1)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2)从冲动性向思考性发展;

(3)从笼统的未分化向精细的方向发展;

(4)整体与部分从分离到统一。

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

(一)1、记忆的发生(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妊娠末期)

2、记忆的发展(帕波塞克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婴儿期的记忆)

(二)学习的发生发展

1学习是指婴儿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经验或由此引起个体倾向与能力变化的过程2婴儿学习的三个层次

(1)习惯化:是一种由于重复或不断受到某种能导致个体选择性定向反应的刺激而引起的个体对该刺激反应建设的现象。是婴儿早期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也是记忆的重要标志。(2)经典或工具性推荐方式;(3)语言的掌握、概念的学习等各种类型的学习

3学习的发生(胎儿末期)

学习的发展

四思维的发生发展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形式

1思维的发生(三个月的婴儿)

第五节婴儿言语的发展

语言发展从儿童在一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将词的出现为分界将整个过程划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

语言准备期分为反射性发音阶段和牙牙语阶段

一婴儿言语发展理论

语言与言语的基本过程

语言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区分语言和言语即区分社会性语言和个别性语言;

言语是实际的话语,实际上是包括听读说写等过程;语言是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合系统。语言只有通过言语活动才能体现其作业交流工具的职能。

言语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言语知觉是言语活动的首要环节)

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

强化说: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浦洛夫;斯金纳)

转换生成说: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乔姆斯基)

模仿说:阿尔波特率先提出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班杜拉....;怀特赫斯特的选择性模仿:认为婴儿言语的模仿是有

创造有选择的。

认知学说: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二前言语的发展(0-12个月)

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

1妊娠中后期;2新生儿期;3发音游戏期;4语音修正期;5学话萌芽期;语音的前言发展

前言语交流的发展:1前言语交流的目的性;2...指代性;3...约定性。

三言语的发展(10-14个月)

儿童早期词汇中普遍表现出词的使用范围的扩张,还出现一种相反的情形。

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

场合约定性:第一批词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备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式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就好像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

去场合约定性:是婴儿真正掌握词语,获得概念的重要途径。其外在表现为,原本只用于特定场合、特定事物的词语,现在迁移运用到与此事物有关的不同场合

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表现在三个方面:

四言语发展

儿童话语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3)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语言爆炸现象:婴儿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进一步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掌握月25个新词

双词句的形成及其机制(电报句)

语法的获得(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

第六节婴儿的气质类型

婴儿的气质

气质:是指婴儿后出生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征

一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性的典型结合。

传统的四重类型说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

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最有代表性)

1容易型;2困难型(10%); 3迟缓型(15%)

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

1一般型( %);2活泼型;3安静型。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巴斯、普罗敏据婴儿在各种类型中的不同来分)

1情绪性婴儿;2活动性婴儿;3社交性婴儿;4冲动性婴儿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

1抑制型; 2非抑制型

二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进而表现为气质发展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

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适应性和要求不尽相同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一最初的情绪反应

伊扎德:惊奇、伤心、厌恶、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孟昭兰:兴趣、痛苦、厌恶、微笑四种。

二社会性的微笑

1自发的微笑(0—5周)

2无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3、4周;第8周会对一张不移动的脸持久笑)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三婴儿的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着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比尔、埃斯沃斯将依恋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5—6个月)

3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埃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分为三种类型:

1安全行为依恋(积极良好的依恋);

2回避型(无依恋婴儿);

3反抗型(茅盾型依恋)。----------2、3是不安全依恋;消、不良

其依恋的性质根本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婴儿的母亲的行为。

四早期的同伴交往

(社会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动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经历三个发展过程:1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2简单交往阶段;

3互补性交往时期。

缪勒、范德从社会技能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1简单社交行为;

2社会性相互影响;

3同伴游戏;

4早期友谊。

第六章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称学前期

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形式,其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是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

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继续发展,表现在)

1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25%;三岁75%;7岁达到成人水平)

2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神经纤维髓鞘化,脑内部成熟的主要标志。)

3脑电波的变化(O—T—P—F线路:枕,颞,顶,额叶)

儿童大脑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

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1复演说:(霍尔):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的重演,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形式重演祖先的本能特质。

2精力过剩说:(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3机能快乐说:(彪勒)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4生活准备说:(格罗斯)把游戏看作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5娱乐-放松说(拉扎勒斯-帕特瑞克)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6成熟说:(博伊千介克)反对生活准备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二)当代的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也有潜意识成分,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艾里克森:从新精神分析的角度解释游戏,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2认知动力说:(皮亚杰)

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机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3学习理论(桑代克)

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遵循效果律和练习律,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4中国心理学家认为(1)游戏具有社会性;

(2)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

(3)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按游戏的目的分类

1创造性游戏(由儿童自己想出来的游戏,有角色游戏;建设性游戏;表演游戏)

2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3活动性游戏(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有规则游戏。

帕藤按照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三节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数量的增加(幼儿期是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直线上升。3-4岁增长最快)2词汇的内容不断丰富

3词汇的范围不断扩大(名、动、形;但虚词没有明显增加)

4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积极词汇: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消极词汇: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造词现象

二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语法的掌握趋势:

1从简单句到复合句(2岁前儿童使用复合句,但比例小;幼儿较易掌握联合)

2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三岁前儿童主要是对话语言;六岁言语具有情境性特点)

幼儿言语的发展还表现在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上,连贯言语和独白言语的发展儿童口语表达能力发展重要标志。

第四节幼儿认知的发展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把认知功能看作是用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过程,这些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

一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容量的增加: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有意识记效果优先于无意识记。但无意识记占优势

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语词记忆发展速度优先于形象记忆)

幼儿初期,语词记忆在发展但形象记忆任占主要地位

卡尔恩卡(1)无论哪个年龄阶段,形象记忆效果都优先于语词记忆

(2)它们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语词记忆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

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自我监控和自我检查能增加儿童回忆的信息)

1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两种记忆策略:

(1)复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储存策略)

(2)组织(系统化):指个体指出要识记材料所包含项目间的意义联系,并依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的过程,包括对信息储存和提取两方面的系统化。

(10岁儿童自发地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

2元记忆的形成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加工,评价监控。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弗拉韦尔认为: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关于记忆主体方面的的知识;

(2)关于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

(3)关于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再认、重组、回忆

二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的特点

主要是他的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

所谓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指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即凭借具体形象

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主要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中期以后)

明斯卡娅,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和对行动的自觉调节作用是人的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

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特点:相对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皮亚杰关于三座山测验(以自我为中心;但博克、唐纳德逊反对此观点)

2守恒:这是皮亚杰的术语,这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5-6岁守恒转折期

3类包含:即一类物体及其子类的关系。

最初概念的掌握

1最初的词的概括和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概念形成是指概念从无到有的历史演变

概念掌握则是对个体而言,是指儿童掌握社会上业已形成的概念

概念的掌握过程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

幼儿概括的特点:(1)概括的内容比较贫乏;

(2)概括的特征很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3)概括的内涵往往不精确

2最初实物概念的掌握

3最初数概念的掌握

所谓掌握数概念,包括理解:(1)数的实际意义;(2)数的顺序;(3)数的组成

数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最初对实物的感知;继之对数的表象,最后到数的概念水平这样的过程。

4类概念的掌握(维果茨基;链概念:幼儿分类时,不断改变标准会以形状,会又以颜色或大小为分类基础。

皮亚杰;幼儿不用分类方法,而用主题分出经过了三个阶段,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

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

抽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

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表现在儿童对....

推理: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在已有判断的基础上推出新的判断。

1关于幼儿演绎推理的研究

2关于幼儿类比推理的研究

类比推理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3关于幼儿推理过程发展的研究

(1)推理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2)各步实验中推理过程可以划分为三种水平(推理水平的提高表现在:推理内容的正确性;推

理的独立性;推理过程的概括性及其方式的简约性)

(3)儿童推理方式的发展是由展开式向简约转化

(五岁前展开式;五岁后是简约式;5-6岁是两种方式的转化时期。)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人是个性与社会化的对立统一体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教化:这是生物个体按照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要求教化为社会个体的过程。

第五节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总趋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发展,(3.5—4岁)

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的品质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4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1依从性和被动性;2表面性和局部性;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三)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4;5—6岁)

自尊感稳定与学龄初期

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项社会性情感体验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四)自我控制的发展(4—5)

麦克拜::运动抑制;情绪抑制;认知活动抑制;延缓满足。

自我控制是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

卡根将人的认知方式区分为冲动型和熟虑型

二道德认知的发展

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

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从心理学角度将品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幼儿道德认知是指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将之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阶段/道德相对论阶段。

中国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

三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出现于婴儿期)

(一)侵犯行为/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

敌意性侵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

1侵犯行为理论

2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

3侵犯行为的发展:为特殊目的指向特殊的人的真正侵犯性行为;一般发生在四岁左右。

4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5侵犯行为的控制

(1)消除对侵犯行为的奖赏和关注;

(2)榜样和认知训练策略;

(3)移情训练;

(4)创造减少冲突的环境。

(二)亲社会行为/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指向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势。

自主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1亲社会行为理论:(1)社会生物学观点:

(2)社会学习理论:(移情反应的条件化;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3)认知发展理论: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3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手段:(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

四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性别化:儿童获得性别认同和关于他所生活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或性格特征的过程。

性别角色认同的一般概念

1性别认同/理解性别: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

2性别角色标准

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3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4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恒常性的发展:(1)性别认同2—3岁;

(2)性别稳定性4—5岁;

(3)性别一致性6—7岁。

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或女性;

性别角色同一:根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来确认自己。

认同:一个人接受并内化另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过程。

性别化的发展

1性别认同的发展

2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

3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三)性别化理论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的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中的决定作用;

精神分析学理论:性别化是儿童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之一;

社会学习理论:直接训练,观察学习

认知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部分依赖于儿童认知发展。

五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训练

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的,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

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同伴关系的作用:(1)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3)同伴还是儿童特殊信息的渠道和参照框架;

(4)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同伴关系的发展

社会技能的训练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总特点:协调性和过渡性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认识活动要越过直接经验的决定

2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活动;

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和认知活动的动力;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质水平的过程。

(二)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年龄阶段所特有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年龄越低动机越具体)

(2)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

A由对学习的外部兴趣到对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B由不分化到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

C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到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兴趣初步形成;

D游戏因素的作用逐渐降低;

E在阅读方面,一般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到文艺作品和通俗读物;

F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深化。)

(3)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

A对教师的态度;

B对集体的态度;

C对作业的态度;

D对评分的态度。

(4)小学儿童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儿童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指那些能听又无显著的智力缺陷,然而在行为与心理上表现出相当的偏差,以致无法良好地适用家庭生活,在学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学习的儿童。

学习障碍的分类:(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障碍;阅读和书写方面的障碍;算术方面的障碍)学习障碍的症状:(1)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

(2)在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的障碍;

其他方面的问题,如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

学习障碍的特征:(差异性;缺陷性;集中性;排除性)

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

1937年,奥顿提出大脑皮质控制理论

假设:(1)胎儿期,出生前,出生后的轻度脑损伤或轻度功能障碍;

(2)遗传—素质假说

(3)生物学假设:轻度脑功能失调是中枢神经间信息传递的结果

(4)心理与环境假设(环境不是学习…..一个直接引发因素,却是一个主要影响的因素)。

学习障碍的预防和矫治

(1)避免可能造成损伤的因素;

(2)注意儿童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康人格

(3)关心儿童的学习,及早提供对差生的帮助:A提供特殊教育;B进行行为矫正(有两条途径:应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直接改进儿童的学习技能;运用操作条件反射技术改善学习障碍儿童有效学习的行为方式。)

第二节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朱智贤: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一周岁)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约10—11岁)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正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7—8岁辨别思维已萌芽;10—11死于初步形成)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

二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1概括能力的发展

他们只能利用某些已经理解了的事物的特征或属性进行概括,而不能充分利用包括在某一个概念中的所有的特征或属性。

小学儿童数学概括能力分为五等级:

(1)直观概括水平;

(2)具体形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3)形象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4)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的运算水平;

(5)代数命题概括运算水平。

一年级基本属于具体概括水平;二三年级基本属于具体向形象过渡时期;四年级进入初步的本…. 2比较能力发展(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的提高;不同性….)

3分类能力的发展

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儿童概念的逐步深刻化:(在性质方面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性中解放出来,而以本质的,一般的因素为形成基础。

(二)小学儿童概念的丰富化

1字词概念的发展(错误的定义;概念的重复;功用性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本质的定义。)

2数学概念的发展

(三)小学儿童概念的系统化。

四小学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

抽象逻辑思维

推理:由一个或许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1直接推理: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个结论的推理

2间接推理:由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归纳、演绎推理的四级发展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趋势:(1)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既存在着年龄差异,又表现出个体差异;

(2)随着年龄的增长,推理范围的抽象程度增加,减少,推理的正确性增加;

(3)在运算能力中,儿童掌握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趋势和水平相近。

思维规则的发展趋势:简单—复杂;单因素—多因素;不正确—接近正确;极低水平的定性定量—高水平的定性定量。

五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角色意识的发展特点:小一到小二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小一到小二的上升幅度最大;小三到小五处于平衡阶段;小五到小六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发展趋势: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

种特殊习惯、年龄、现象、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自我描述反映其对自我的认识,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到……(具有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评价

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标志;其基本趋势是:从某些类型的活动,和行动中逐步区分出这样或那样的….

(1)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进行优缺点的评价;

(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初评;

(4)由具体的评价到抽象的评价;

(5)稳定性

达蒙.哈特尔认为自我意识系统包括四个自我范畴:身体的自我;活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自我体验的一个表现形式即儿童的自尊心。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发展趋势:(1)从表面到内部;

(2)从简单到复杂;

(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4)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

(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6)从弥散性、间断性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1角色采择技能及发展阶段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

塞尔曼提出其分为的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3—6);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阶段;

阶段3:相互性角色阶段;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2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三小学儿童社会性交往

(一)父母儿童关系:

(1)它们交往时间发生变化;

(2)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3)冲突数量也减少了(4)在纪律约束,技术和控制过程方面采用推理。

(二)同伴交往与团体形成

同伴交往的特点:(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也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

(4)更善于协调与其它儿童的活动

(5)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1小学儿童的友谊

塞尔曼提出:友谊阶段,(1)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3-7岁);

(2)单向帮助阶段(4-9);

(3)双向帮助阶段(6-12);(4)亲密阶段(9-15);

(5)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12岁开始)。

2小学儿童的同伴团体

特点:

影响:提供了学习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提供了形成和评价自我的概念。

集体的特点:共同的目标;统一的领导;共同的纪律;共同的舆论。

自发团体分类:亲社会团体;非社会团体;反社会团体。

师生关系:

1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2教师的

第四节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一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协调性)

(一)小学儿童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二)小学儿童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三)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小学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

自觉纪律:是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圣才出品】

8.1 复习笔记 一、青少年身心的发展 青少年期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结束,历时6年。 11、12岁到14、15岁称为青春期、少年期,个体正处于初中阶段,是个体身体发展的一个加速期。青春期个体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较生理发育速度来说相对平稳,因此青春期个体的身心发展出现种种特殊矛盾,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14、15岁到17、18岁也可称为青年早期,个体正处于高中阶段。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青年早期的个体在生理发育上已达到成熟,在智力发展上也已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及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更加丰富和稳定的特征。 (一)青少年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及性的发育和成熟三个方面。 1.身体外形的变化 青春期的少年身体发育很快,身高、体重及面部等变化使他们在外形上逐渐接近成人。 (1)身高的增长 青春期的个体外形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身高的迅速增长。人身高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1岁左右;第二次出现于青春期。

青少年身高增长速度和时间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男女生之间,也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同班级中的同龄人之间。 (2)体重的增长 体重的增长反映出身体内脏的增大、肌肉的发达以及骨骼的增长和变粗,也反映出营养及健康情况等,所以体重也是身体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男孩在12~14岁这段时间,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0千克,13岁是增长高峰,15岁以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女孩在11~13岁时体重增加最快,平均每年增长4.5千克,11~12岁是增长高峰,13岁后增长速度迅速下降。 (3)第二性征的出现 第二性征是性发育的外部表现,是青少年身体外形变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青少年开始从童年的中性状态进入到两性分化的状态。具体表现为: ①在男性身上 第二性征主要表现为喉结突出、嗓音低沉、体格高大、肌肉发达、唇部出现胡须、周身出现多而密的汗毛、出现了腋毛、阴毛等。 ②在女性身上 第二性征则表现为嗓音细润、乳房隆起、骨盆宽大、皮下脂肪较多、臀部变大、体态丰满、出现了腋毛和阴毛等。 (4)头面部的变化 在青少年期,童年期较低的额部发际逐渐向头顶部及两鬓后移,嘴巴变宽,较为单薄的嘴唇开始丰满。个体身体其他部分骨骼迅速增长,头部骨骼的增长速度却显著减慢,童年期头大身小的特征逐渐被头身比例协调所取代。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 对于“儿童”一词的明白,在曩昔是没有的,儿童是以成人为中心到以儿童为中央发展的。古代,儿童被看着成人的缩影,没有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特性,也很少有人认为儿童需要被掩护和特别看待。即便在本日,天下列国的差别文化,也使得大家对儿童的明白不一样,使得在与儿童交谈、游戏和拥抱儿童的方式和举动也很不雷同。有人强调儿童自身潜力的影响,还有人强调成年人扶养和教诲的作用。 儿童的发展受到基因和情况的配合影响。在早期,许多情况都是基因天禀的影响,越往后的发育,受情况的影响更多。在儿童出生前,分为胚芽期、胚胎期和胎儿期,每个事情都有特定的发育开始,同时也受到差别的危害的威胁。 儿童出生后,视觉发育上,会先鉴别表面,在发展到细节部位;同时,婴儿的可视最佳距离为30cm左右,即妈妈和孩子相视的间隔,而且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脸。听觉的发育具有延续性,即出生前后的连续,婴儿在孕期7个月时,听觉体系开始发育,出生后对在子宫生活时听到的声音有特别偏好,出生后婴儿的声音鉴别本领已经很强,尤其偏好出生前经常听到的声音(音色、旋律) 幼儿生理发展历程中,干系的创建非常关键。他们的 第一次关系通常是产生在家里,幼儿与怙恃的干系是双向的,怙恃能够影响幼儿,幼儿同样可以影响家庭(父母)。幼

儿的 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对他们的康健更关键,它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并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生理本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可以知道研究儿童亲密关系的形成。依恋是对特定的人的长期的干系。依恋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一般在3个月-4岁形成,分为安全依恋、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矛盾型不安全留恋和杂乱型留恋。幼儿的 第二个干系是伙伴关系,是一种程度的干系,与和怙恃的垂直型差别,伙伴关系更难维持,同时也同样意义特殊,尤其是社会性和智力的发展,社会性就是儿童本身找到一种认同感,回答“我是谁”,而儿童间的协作和探索,让儿童的智力得到大发展,而且比怙恃的传输,智力提拔更大。在搭档中的职位地方,主要有受欢迎的、被纰漏的和被排挤的,被排斥的儿童尤其有以后出现生理题目的大概。 儿童通过各种干系情境中学习感情,它不只是起到粉碎作用,还具有积极的功效。1岁半开始,能用高兴、伤心、愤怒 和害怕来指称内涵的感情,在 第二年和 第三年,儿童出现内疚、骄傲、羞愧和难过,情绪的发展和认知的发展是相互 联系的。儿童的情绪表现规则分为最小化、最大化、面具规矩和替换规矩,2岁左右可以掌握最大化的规矩,比如为了 得到怜悯而浮夸的哭,而只有到了6岁,才华明白替换规矩。和智力本领一样,儿童的感情本领也差别,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是一个特殊关键的部门,情绪能力的发展由看护人的外在控制转移为孩子的自我控制,并连续整个儿童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就是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展心理学》主要是介绍儿童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下面《发展心理学》读书笔记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美】DavidR.Shaffer&KatherineKipp 翻译:邹泓等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十章:语言和沟通技能的发展 本章探讨儿童语言的发展。内容包括:语言的五个成分,语言发展理论,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一次一个单词:单词句时期,从单词句到简单句:电报句时期,学前期的语言学习,童年中期和青少年时期的语言学习,双语:学习两种语言的挑战和结果。 一、语言的五个成分。为了能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儿童必须习得语言的五个方面:语音,语言声音系统的知识;词法,说明单词怎样由语音构成的规则;语义,对黏着词素、自由词素(或单词)以及句子意思的理解;句法,说明怎样组合单词以制造句子的规则;语用,说明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怎样使用语言的规则。 二、语言发展理论。在语言习得上有三个主要的理论观点:学习理论家认为:儿童通过模仿他人言语而习得语言,语法正确的言语会得到强化,不过这一观点没有得到研究的支持。成人用儿童指向言语对年幼儿童讲话,并且要扩充和修正重塑儿童的原始句子;只要儿童有与之交谈的对象,即使没有这些环境支持,他们也会习得语言。

先天论者认为:人类天生具有语言处理能力,它在青春期前运行最有效。这表明为了学会听到的语言,儿童可能除了接触言语之外什么都不需要。先天论者认同语言普遍性,并且观察到,语言功能是受大脑的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控制的。父母听力正常的耳聋儿童和接触不合语法的混杂语的儿童都可以创造他们自己的语言。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似乎都在青春期之前的敏感期内进行得比较顺利。先天论者承认,他们不是很清楚儿童怎样过滤言语输入,也没有得到有关促进语言能力的重要发展。 交互论者认为:儿童从生理上准备好要习得语言。与生俱来的不是任何专门化的语言处理器,而是一个逐渐成熟并使儿童在大致相同的年龄发展出相似想法的神经系统。生理成熟影响认知发展,反过来,认知发展又影响语言发展。环境在语言学习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同伴在与儿童的交谈中不断引入新规则和概念。 三、在习得语言之前:前语言时期。婴儿准备好要进行语言学习:在前语言阶段,他们很容易区分像言语一样的声音,并且与成人相比,能对更多种音素表现出敏感性。他们从一出生就对语调线索敏感。到7-10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把他人的言语分割成短语和像单词一样的单位。到2个月的时候,婴儿开始发出咕咕声,到4-6个月的时候,开始发出咿呀声。之后,婴儿将自己咿呀声的语调和听到的语言的音调特性匹配起来,可以说出有音无义词。不到1岁的婴儿已经知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要交替进行,手势可以用于沟通和与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儿童发展心理学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

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主动与内疚是希望父母高兴吧,这个时候只是想做听话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真正具有了荣辱观,无论是一起嬉戏还是竞争,学知识,都造成孩子会跟同伴比较,抓住机会促进他们趋于勤奋、坚强、乐观的品质,逃离享乐、攀比、懒惰的价值观。) 4-7岁培养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性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天性使然,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7-16岁学习,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竞争,勤奋品质。 (当孩子刚入学要帮助他们适应,在前期多花精力,后期就轻松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

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发展心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发展心理学的内涵和外延(广义定义和狭义定义) ·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种系演化发展,比如比较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 ·狭义的发展心理学:考察个体从受精成胎到生命终结的心理发展变化,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重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等。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揭示、探究、帮助) 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通行为模式; B解释和测量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D探究不同的外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的具体方法 三、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两个推动因素:a自然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洛克); b生物进化论(拉马克和达尔文)·儿童观的演化——现代的儿童观: 1、拥有基本人权 2、不等同于成人 3、应当享有童年 4、具有主体性 5、拥有发展潜力 6、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应当早开发) 7、本质是积极的 8、全面发展才能成分发展9、学习形式多种多样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儿童心理》——标志了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四、几个主要理论流派: A成熟实力说: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B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诶里克森/马勒; C行为主义观:华生——S-R、害怕实验;斯金纳——操作性强化,迷信的鸽子;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D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影响发展的四因素:成熟、自然、社会经验、平衡化 ·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包括格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四个过程 ·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E社会文化历史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ZDP) 五、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访谈、问卷);测验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临床法(观察、谈话、实物操作) ·横向设计:不足:世代效应 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纵向设计(追踪研究):不足:练习效应、成本高 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 ·时序设计:将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融合在一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 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 (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 (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 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

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三、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 (一)什么是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什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指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完整word版)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三个基本问题 1、何谓“发展” 发展指的是个体生命全程中系统的连续性的变化。 2、为何发展成熟和学习 3、何谓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青年期这个特定过程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的一门科学。 二、为什么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 三、三个争论 1、发展是连续性还是阶段性 2、儿童是主动还是被动 3、遗传还是环境 (一)遗传与环境 1、遗传决定论 ⑴创始人——高尔顿遗传定律“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其受遗传的决定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与躯体组织所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遗传的天才〉 ⑵复演说——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⑶本能说一一麦独孤、弗洛伊德和桑代克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给我12 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中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将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者强盗——华生 纽曼的同卵双生子实验 3、共同决定论 斯特恩的“合并原则” 吴伟士的“相乘说”格塞尔的“成熟学习论”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4、总结与反思 1、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心理发展(安娜斯塔西) (1)反应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遗传结构,都以独特的方式对环境和刺激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有一个范围限度。 ①遗传给个体提供了潜在的发展范围。 ②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一样的。 ③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使不同的个体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2)渠道化遗传基因已为某些行为特征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限制着这些行为的发展。而对于某些心理特征(如智力、个性),遗传很少将其纳入特定的发展渠道,环境较容易发生影响。 (3)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 四、早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回顾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也是心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本课程全程54学时,3个学分,是考试课程。教材内容共十二章,前二章是基本理论部分,包括了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及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第二篇主要内容为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主要包括感知觉、认知和语言方面的专项论述。第三篇的内容是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一篇总论 总论中主要介绍和讨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等问题。 第一章儿童发展心理学导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整体研 究和分析研究,观察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儿童心理学发展 的基本来龙去脉。 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方法部分,使学生领会方法的要点和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节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一)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相关的几个概念 1、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人、动物为主的生命体,研究它们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同时探明各种特殊形态的特殊规则以及特殊规则与一般法则间的相互关系。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 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出生到青年前期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探明其一般的心理和规律的同时,还探究学前儿童的认知、情绪、自我意识、艺术以及社会化等特殊领域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特殊领域与一般发展规律间的相互关系。 3、关于发展的概念 一般的解释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例如,当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空间位置和房间里的家什肯定地变化了,但你本人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空间变化纯粹是外部的。即使是非空间变化,凡属于外部的关系也不够成发展。例如,当儿童入学后,他们的父母成了学生家长。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家长发展了。

学前儿童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成人心理学的共同之处——①都是脑的机能;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都有能动性。 客观现实——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能动性——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发展——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形成某种反应和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岁时口语的发展的关键期,岁时图形只觉得关键期,外语的学习最好不超过岁。 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③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的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里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 理活动。 新生儿期心理产生的条件:①生 存环境的巨大变化;②新生儿的生理 特征(软弱、娇嫩),生长发育非常 迅速(、身体特点:体型特殊,头大, 身长四肢短,骨骼非常软弱,弹性强, 硬度不足,不易折断,易弯曲;、神 经系统特点:新生儿大脑重克相当于 成人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 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 级部位的反射。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分类:无条 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 件定向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 射;惊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行走 反射;游泳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 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条件反射的出 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儿童生长发 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迅 速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进步是非 常明显的。 婴儿神经纤维开始髓鞘化是 脑内部结构成熟的重要标志,它保证 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道迅速而准 确地传导。 条件反射建立的方式:婴儿期 的条件反射,主要是在无条件食物反 射和无条件防御反射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定向反射强化的方式;模仿 的方式;动觉强化的方式,言语强化 的方式。 儿童动作发展包括躯体和四 肢动作的发展。思维产生于动作,动 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 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 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 动作。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婴儿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手 的抓握、眼手协调、手的动作逐渐灵 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 母子交往在婴儿心理发展中 的作用(意义):①婴儿失去与母亲 的交往,也就失去了爱与被爱的权 利。②母亲是婴儿与客观世界的“中 间人”;③缺少与成人的交往,婴儿 的环境就变成了没有应答性的死环 境。 针对婴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父 母及婴儿的照料者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①善于辨别婴儿发出的各种信 号,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②多与孩 子交往;③鼓励和训练婴儿的动作; ④培养婴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先学前期儿童最突出的是“独 立性的需要”。—岁称为先学前期。 —岁,特别是岁以后,孩子会自如的 走、跑、跳,开始会说话,会思考, 爱提问,爱模仿,爱游戏。 先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先学 前儿童的身体发育也是十分迅速的。 身高年平均增长—,岁时达约,岁可 以达到,比出生时增加了近一倍,体 重增长速度更可观,岁约为出生时的 倍,中左右。先学前儿童的内脏器官 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正常心率在每分 钟次以上。岁时降到每分钟次。 先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 岁的儿童,脑重约,先学前期,儿童 神经系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皮质抑 郁机能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上。① 皮质抑郁(内抑郁)机能的发展;② 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现实事物 作为条件刺激物儿形成的暂时神经 联系系统。婴儿期,儿童所建立的条 件反射基本上都是由具体刺激物作 为信号物的。由于第一信号系统是以 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的,因而是 以感觉、知觉、表象等直观形式来直 接反映现实的。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条作为 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系统。 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岁 的儿童和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 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岁的孩 子学会自己走路,岁以后能跑、爬高、 越过小障碍。与此同时,手的精细动 作也发展起来,爱做事,初步学会使 用工具和做游戏。—岁的儿童渐渐能 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比较灵活、 准确、熟练地运用物体。 先学前儿童容易摔跤的原因: 孩子刚学会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 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 走的特别快,常常摔跤,造成这种情 况的原因有三个:①身体各部位的比 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 时难以保持平衡。②骨骼肌肉比较嫩 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 还不能有力的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 姿势。③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刚 开始走路的的孩子常把两臂张开,有 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 先学前期,儿童与成人之间的 直接交往,逐渐为一种间接的交往方 式所代替。这种间接交往是通过一种 中介性活动——成人指导儿童或与 儿童共同从事实物活动而实现的。 实物活动:指的是操作实际物 体(包括工具)的活动。它是由一系 列操作动作组成的。 实物活动活动在先学前儿童 心理发展中的意义:①实物活动是一 种对象性活动。组成活动的动作都是 以某种实际物体为对象的。②实物活 动不仅使儿童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 深刻认识,而且也获得了深刻认识事 物的心理机能——思维。实物活动是 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①言语的真正形成;②思维能力的出 现;③自我意识的萌芽,先学前儿童 自我意识突出表现为“闹独立”“爱 做事”。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儿 童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拿东西之后, 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总是不知 疲倦的进行活动。还喜欢模仿成人做 事。这时,成人不应该责备他们,更 不应该禁止他们。在先学前期儿童看 来,世界是个大迷宫,充满了神奇奥 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敲开迷宫之 门。如果一味打击他们的探索活动, 那他们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会怀 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芽的自信 心。这正是将来学习活动中的最大障 碍。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情况的方法是 珍惜孩子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以 引导。有意的分配孩子一些简单的任 务,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保持环境 清洁等。 “闹独立”怎么办:闹独立, 是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 表现。这个时期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 折期,也是第一个危机期。帮孩子度 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 对孩子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的满 足,也不能过多的限制。一味满足, 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限 制,则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加真题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导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领会)(P3):发展心理学从狭义上讲是指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从广义上讲,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识记)(P4):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3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领会)(P6):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4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应用)(P7):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2)共同决定论:共同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其核心是,人类心理的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发展观。格赛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他的理论是“成熟优势论”,并提出了:“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3)相互

作用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是皮亚杰。一、他假设个体天生有一些基本的心理图式。二、在个体与外部环境作用时,利用“同化”与“顺应”的机制,不断改变和发展原有的心理图式。三、最后达到较高层次的结构化。使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越来越强。5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P9):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的影响也越大。 6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当着力做两件事:1)、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最优异的遗传素质。2)、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7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应用)(P11): 8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领会)(P13):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对动物印刻行为的研究。他还认为这种现象只发生在极短暂的特定时刻,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就无法再学会,因此又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9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P14):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