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迁移教学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教学在中职院校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与其今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计算机的技能水平成为中职院校当前教学的重点。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实践技能,亟待创新的教学方法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质量。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迁移教学的概念及影响迁移的因素

迁移教学策略诞生于18世纪中期,它注重原有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堂的有限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将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学生也不可能将所有新知识全部理解吸收,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新知识点融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中,此种教学方法即为迁移教学。迁移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但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的因素非常多,大体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包括:①学习态度。经调查统计,学习态度在极大程度影响着迁移教学,良好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迁移心境,学习迁移便会在学生不自知的状况下产生;反之,消极的学习态度会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无法发掘所学知识的亮点,遑论进行学习迁移。

②智力与年龄。智力较高水平的学生更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因此更会运用学习迁移策略。年龄较大的学生因知识认知范围更广、理解能力更强,因此更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从而达到更高水平,形成良性循环。③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让学生更加敏锐察觉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将各种知识点互相结合,因此更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认知结构是影响迁移教学的最大主观因素。

2、客观因素包括:①学习情境与内容相似度。实验表明,学习情境与所学内容的相似度越高,迁移学习越易产生,例如学生在运用计算机基础的时候会把曾经类似的学习情境作为记忆进行追寻,这样便可根据当时自己解决问题时的反映来解决当前的问题。②学习任务难易。超出学生目前现有水平过多的学习难题是很难产生学习迁移的,一般情况认为由复杂向容易过度会更加容易产生迁移学习,同时,通过适当的引导,由简单到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的复杂难题也是能够产生迁移学习的。③学习内容的结构与价值。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似结构有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与过往所学知识的联系,在探寻联系的过程中便产生了迁移学习,另一方面,如若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知识的应用价值便得到提高,利于巩固迁移学习的成果,反之则降低。

二、迁移教学策略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在迁移教学策略的应用下,中职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强化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为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计算机知识熟练、灵活、恰当的迁移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为宗旨,来达到增强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效果的目的。

(一)改善计算机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一直以来,兴趣是影响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多数教师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然而,中职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故而对计算机教学内容兴趣较差。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计算机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中职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激发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热情,使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二) 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指导,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丰富的计算机实践技巧,并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生活当中。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方式较为关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而在计算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多数学生是处于自由练习的状态,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不大。[1基础迁移理论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对中职计算机教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该理论更加关注对学生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灵活迁移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真正展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价值,为中职计算机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机思维能力

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内容和实践相结合。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能够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并使中职学生通过计算机实践活动,形成一定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这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要注意结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认知能力灵活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真正产生知识迁移的效果和知识迁移的价值。

三、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式

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建基础迁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与实践相连接,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加强迁移思维引导,培养中职学生的迁移思维等方式来开展。

( 一) 创建基础迁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做好计算机理论知识的迁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创建情景的方式,根据中职学生的性格特点,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将中职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例如,在指导中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展现计算机的各个部位,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与直观地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位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在学生认识了这些电脑元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试着进行电脑的组装,将各个元件放置散乱,要求学生自行安装,使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迁移到相关实践活动当中,提升中职学生灵活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 二) 理论与实践相连接,提升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连接的方式,能够使中职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在计算机实践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体系,这对于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十分适合进行基础迁移,但是很多中职学生在计算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是在模仿教师的行为或者进行技术的复制,而没有真正投入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没有进行良好的基础迁移。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帮助中职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PPT”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习的“word”内容中图文混排等技术,进行基础知识的迁移,指导学生将所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融合起来,提升中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整合能力与对计算机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 三) 加强迁移思维引导,培养中职学生的迁移思维

在迁移思维的引导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迁移心向的引导。迁移心向即一种积

极的迁移思维和迁移意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引导学生做好迁移的准备,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计算机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实际生活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设计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现实生活,提升中职学生借助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中职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迁移,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创建良好的条件,使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满足未来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1强化迁移思维引导,培养学生迁移思维

要想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真正发挥效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强化教师对学生基础迁移思维的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具备迁移思维,只有学生具备迁移思维,基础迁移教学策略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最大化发挥作用。强化迁移思维引导,需要教师注重对学生迁移心向的引导3[]。所谓迁移心向是指一种积极的迁移意识与迁移思维。在迁移心向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将会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应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思维迁移的重要性认识,引导学生做好思维迁移准备,帮助学生对所学章节知识构建一个整体框架,以便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有所更为直观清晰的了解与掌握。当一阶段教学目标完成时,就可以实施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向学生提出在使用无线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的时候,是否了解信息具体是如何被发送出去的、网络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一方面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将对教材知识的思考转变为对自身日常活动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实现计算机知识的有效迁移4[]。

3.2创设基础迁移教学情景

在使用科学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应用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开展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同时,创设基础迁移教学情景,是促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作用充分发挥的有效方式之一5[]。教师应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与学生性格特点创设有利于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应用的教学情景,使计算机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设备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资源,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运用图像、视频、音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将教材知识直观清晰、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机各部位及其功能。同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之前学过的知识与本堂课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迁移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中职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加强对中职学生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基础迁移教学策略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创建基础迁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相连接、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理解能力以及加强迁移思维引导、培养中职学生的迁移思维等方式来开展。基础迁移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灵活迁移到计算机实践活动当中,真正展现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为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基础迁移教学策略是一种新型、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教师在对基础迁移教学策略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采用各种策略来促进基础迁

移教学策略效用发挥,尽可能使其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进而使中职院校培养出更多技能型人才。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观念、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方面均应进行改革。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应用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扩展,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以培养“人人有一技之长”为目标,摒弃传统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的能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观念、目标、计划、课程、模式、考核等方面均应进行改革。 一、转变观念 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现在国民学历普遍有所提高,但能够拥有很强的职业技能的人还偏少。学习一门技能不能仅靠短期培训,要做就要“术业专攻”。针对实际,教学应该分为对口升学和专业技能。对口升学应该按部就班,兼顾专业技能。 二、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现有的职业学校很多还是拿“双证”,毕业证和资格等级证书。出发点是好的,学生多了一张“通行证”,但也有弊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学生仅仅是为了拿证书,这就导致其知识面的局限。不少计算机班的学生在学完课程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的选购电脑以及正常的使用电脑。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能力目标至少应包含以下方面:能熟练使用XP 等操作系统;常用软件的安装、启动和使用;熟练运用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病毒;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从就业看,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较多。 学校可确定以下培养方向:一是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二是平面图形图像处理、广告设计。三是网页制作,设计各类网页。四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五是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学会一种技术,甚至多种技术,以便更好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计划及课程的改革 对于学生能力培养,就得要求有一技之长。技术要专要精,教学计划要先行。由于计算机课程的特殊性,其大纲须随它的发展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指导下,应当优化各门课程知识,舍弃理论强的课程,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程度编写校本教材,编写以实践操作程。 高一开设动画制作、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网络基础,吸引学生兴趣;举行各个科目的竞赛,挑选优胜者参加市、省、国家级竞赛,以赛促练,效果显著。高二开设组装与维修、photoshop、电子商务等实战提高课程,让学生完成细节方面的作业。 在每学期的最后两周是技能鉴定周,让学生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及多个综合任务。学生所学科目跟社会需求相适应,毕业后可以很好很快的适应工作需要。 四、教学内容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为能动式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重于“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咨询者、指导者,对学生鼓励为主,让学生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自信心。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资源,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直观的、远程的把教学内容生动的呈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再次,学校教材都是选用实例教程。在实例中学会操作,让学生每做完一个例子都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可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总结

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总结 20XX年度学年第二学期,我担任高一14、15两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高二12、13班的《汉字录入》两门课程的教学,带过一段时间高一12班的《汉字录入》,《微机应用》课已成为职业中专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在教育教学上岗位上,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成才。计算机课,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如何直观的反映出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水平。要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需要付出很多的耐心和精力。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努力提高个人专业知识学习 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计算机科目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计算机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2、认真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写好电子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深入研究各个版本内容,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备课时注意三个方面:①备教材: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系统、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②备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备教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备课教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计算机应用在信息时代发展迅猛,作为计算机教师,我时刻关注着任教科目的发展动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了解该科目的最新动态,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 3、认真上课 1)理论课 课前研究教育对象和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上不了高中的学生,学生自学性差,自学能力差,领悟能力差,在课堂上教师所讲内容学

小学高年级计算机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高年级计算机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与应用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教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必须加强现代化教育建设。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与教育技术这两方面,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档次与办学水平。从改革教学方法、全面能力培养、相互协作及采用多媒体教学四个方面对小学高年级计算机的教学进行阐述,说明如何应用计算机技术来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计算机;教学策略 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小学生的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的文化,增强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主要途径。随着计算机教育的不断发展,它是走向现代化教育的必经之路。其中,小学的计算机学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小学课堂教学大部分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方法。随着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已被我们提上日程,许多学校都在不断探讨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在进行上机操作时,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教师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简单又实用的应用软件。例如:可以利用办公软件提供的教学模板,让学生填写申请书、介绍信等,这样既可以让他们有明确的目的与任务,也能够让他们巩固所学的有关书信的写作格式;可以利用画画和制作卡片的软件,让学生在节日来临之前亲手制作卡片送给他们的亲人和朋友;还可以让学生应用软件模板设计自己的简历和通讯录等。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发现上机操作没那么难,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地计算机应用能力会逐步提高。 二、培养能力素质,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应该以此为根本目的。现如今的教学主要是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依据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需要主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这几个方面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尤为重要。早期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助于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有助于使他们养成认真、刻苦的精神。在小学生的教学中,只要教师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督导,让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将来一定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实现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索 作者:杜芝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第7期 杜芝 (新疆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已然到来,计算机知识逐渐成为人才考核中 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对于中职院校来说,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基于信息化 的时代背景,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便提高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有效性;策略探索 据调查,在计算机知识如此重要的今天,中职院校计算机课堂虽然也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提升,但是依旧存在课堂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诸如残疾人中职院校来说,提高计算机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计算机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专业性强且实践性高的特点,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 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中职计算机课程严重缺乏实践性,这不仅直接造 成学生实践性不强的后果,而且对整体教学效果也有很大影响[1]。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中职计算机课堂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掌控着整个课堂的节奏,而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 老师的节奏进行学习,缺乏主观的探索意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以教师的引导为导向,这种模 式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实践的机会几乎很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长时间的缺乏实 践训练,空有理论知识体系,无异于纸上谈兵,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制约性,作为中 职院校来说,就要充分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增加其在实际就业时的优势,缺乏实践性,直 接将这一优势大打折扣,学生专业知识提升的也相对缓慢,给未来的就业埋下了隐患。 二、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寓教于乐”发挥不足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最佳动力,对于中职院校亦是如此。相对于传统文化课 程来说,计算机课程可开发的兴趣点要更多,教师应摒弃死板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真正感受计算机魅力,从心底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之中。中职时期的学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一件事物的认知还不全面,尤其是有残疾的孩子,敏感且容易自卑,如果缺乏兴趣支撑,很容易使其对一门课程厌倦,失去学习的欲望。通过对课堂长期的观察得知,一般情况下,刚 开始接触计算机课堂,由于其新颖神奇,很多学生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但是随着课程学习的 实际开展,这种兴趣会慢慢消失,最终变为机械的学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与课堂开展方 式有着直接的关系[2]。很多中职院校,其教学方式传统守旧,课堂内容枯燥乏味,授课模式单一固化,这些都直接导致课程趣味性不足。另外,计算机课程远没有学生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也会逐渐加大,专业性词汇层出不穷,这也使得一些具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基础模块总的教学时数为96~108学时。 2. 职业模块为限定选修内容,是结合基础模块进行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训练,教学时数为32~36学时。职业模块旨在提升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中可根据需要选择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本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层次表述 1. 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指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理解:指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有一定的理

(完整版)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

中职计算机教学计划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计算机逐步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更应体现计算机教学的人机互动的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适应工作需要,满足社会的要求。 我们知道,计算机是检索知识信息、进行文字书写和图文编排、进行绘图并处理复杂的画图、繁琐的计算和数据信息的强大工具,能极大提高信息检索、文字处理、作图、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学习运用计算机工作,是当代社会对所有工作人员的必然要求。计算机操作应用以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中等职业职业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课时量大,目标要求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要教好计算机学科,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一般地,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的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以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深入,有的学习内容需记忆理解,并且枯燥无味,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这时就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总结了许多经验,在学生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下面具体说一说: 1、充分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应用多媒体教室时,可将文字讲述部分制成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含金量。而将操作部分的讲解进行现场演示,使各种操作具体化,避免了用嘴说不明白的弱点,如在进行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修时,先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观看投影,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拆装各种电脑部件。由于网络机房既可以有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如讲解的内容广播到每台学生机上),还可以让学生立刻自己上机操作。这样就克服了这一节课讲,下一次课上机练习的不足,做到边讲边练,效果特别好。 2、采用多种教学法,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还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学员试讲法”等方法。如在计算机网络IE浏览器使用一节中,就可以采用自学指导法让学生应用浏览器获取帮助,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可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允许他们干自己喜欢的事,对一些比较简单或雷同的有关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来处理,在“自学指导法”中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千万不可放任不管。如可布置自学纲要,指出重点难点等。“讨论研究法”的运用能激起同学们对问题的争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自然教学效果也最佳。比如二进制与十进制相互转化一节中,就可以让学生讨论二进制与十进制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展示个人才华,我为了发现学生特长爱好,更好地关注个性差异,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自我,教学中,每学期我选择十几个小课题供学生上台讲解,这样学生有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同学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争论的气氛,将问题解决好。当然

小学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计算机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近年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便可以学习到计算机技术的入门知识。怎样提升小学计算机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提升,早已成为值得我们广泛关注的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探讨了小学计算机教学策略,旨在全面提高小学计算机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作为小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很大,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实际的运用,可以促进小学生大脑思维与动手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发挥主导性,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全面提高小学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1.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的潜能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必须要创建一个自由、宽松、无压力的环境。计算机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充分

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能,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才有可能自由地发挥与创造。 首先,作为计算机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深入践行新课程改革精神,根据素质教育的观念来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师生观念,尊重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与发展。教师必须创设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需求与想法,教师必须要做到尊重,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教学当中,教师要抛弃原有应试教育观念,对待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必须婉言指出并鼓励学生勇于改正。这样,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尊重的感觉,形成亲近感,才能够做到亲其师并信其道,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必须时刻保持饱满的心态,面带微笑,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教学当中,使学生感受到计算机教师带给他们的亲切与热情,并用这种感情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也是被重视的,消除小学生的焦虑情绪与紧张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当中,使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2.激发学生兴趣,做到寓教于乐 我们都知道,对于学习者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兴趣,就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使教学效果事半功

浅谈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甘泉中学陈季真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从而推动了教学的改革与深化,出现了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怎样教育下一代能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概述 随着社会快速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本身也正在对教育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成功的关键。为了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各个国家都有在提高教育计算机化的水平,并且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教育潮流和改革趋势。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将影响到学校教育、远程教育和未来的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对教育手段、方法、学生的适应和创造能力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可见,改革我国现行教学中的弊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对我们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和深造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计算机在教育教学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面对面的单向式课堂教学。教师只能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水平掌握课程进度。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崛起,解决了这一难题。人们依照现代的教育理论,实现了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 多媒体教学软件取代了各种单独使用的媒体,统一调度指挥各种媒体,大大减少了人为的操作失误。教师只需操作鼠标,即可完成操作,教师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感知起来格外亲切。学生通过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给出的问题的提示,由学生自已读取教学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后给出选择,再通过计算机进行判断,向学生提供评价信息。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人机对话、双向交互、独立思考、强化训练等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过程无法比拟的。 三、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教育正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黑板--教科书--学生"的教学模式,提出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手段,如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技术,卫星通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和网络教学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和可挖性的特点。它是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它可为教与学提供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提供随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调节的学习进度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而教师这时充当一个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探索

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探索 发表时间:2019-01-09T10:50:42.19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作者:李凤岐李伟宏[导读] 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因其需注重实践这一特点,目前的中职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李凤岐李伟宏(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摘要: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因其需注重实践这一特点,目前的中职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33-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职学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职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职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职 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职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丰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职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职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兴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亚风.中职计算机教学之我见[M].科技资讯,2009.33.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各大硬件设备、计算机的数制和信息的表示与存储,并熟悉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和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中字符编码的概念。 计算机概述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21世纪的今天,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技能。 1.1.1计算机的诞生及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使用了17468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体积3000立方英尺(1立方米=35.346立方英尺),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耗电174千瓦。内存17K,字长12位,运算速度每秒5000多次加法运算,300多次乘法运算,比当时最快的计算工具快300倍,耗资40万美金。在当时用它来处理弹道问题,将人工计算使用20小时缩短到30秒。但是ENIAC却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能存储程序。如图1-1所示。 图1-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几乎在 同一时期,着名数学家提出了“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概念。其主要思想为: 1)采用二进制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计算机应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 3)采用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的工作方式。 所谓存储程序,就是把程序和处理问题所需的数据均以二进制编码形式预先按一定顺序存放到计算机的存储器里。计算机运行时,中央处理器依次从内存储器中逐条取出指令,按指令规定执行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最后完成一个复杂的工作。这一切工作都是由一个担任指挥工作的控制器和一个执行运算工作的运算器共同完成的,这就是存储程序控制的工作原理。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 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 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

论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论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 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也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计算机教育也在正在蓬勃发展,不断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 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力 和科技意识,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创新教学;微机教学 一、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中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模式。教学 的过程中虽然也会实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课堂上几乎还是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 动的听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很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自身 的特点,但是对于计算机课程这门新颖的学科来说还不太适合,如果教师不转换 教育理念,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模式,在教学工作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足 现阶段,很多的高中多媒体教学的条件有限,很多学校具备开展多媒体教学 的环境。即使有的学校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也不重视对于实例的分析,往往偏重于计算机的语法讲解上。这样,学生能在一 定程度上掌握计算机的语法知识,但是不通过实例的运用分析,很难让学生更深 刻的理解与运用,加上语法讲解的枯燥性,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 的甚至出现抵触情绪。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讲解时也不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 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教师也不能随时掌握学生对 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及时调整课程安排以适应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 使得学生越来越觉得学习难度加大,失去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热情。 (二)实践性课程安排不足 计算机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与运用。而在高中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会进行一些上机实验的课程安排。不过,通常 上机实验的内容就是对于所学知识验证上,按照课本上的语法在电脑上输入一次。这样几乎起不到实践运用的效果,往往碰到类似问题学生还是不能加以解决。 (三)学校往往忽视计算机课程教学工作 现阶段,高中是我国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计算 机没有列入高考科目,导致很多学校以及学生不重视计算机的课程的教育与学习。然而,计算机课程是现阶段最为实用的课程之一,其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 够起到工具性的作用。另外,在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时,更能够很好的培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有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简单来讲就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有

计算机在教学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摘要: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会推动教育改革。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应用 一、引言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都先后提出的一致意见了。教育跟其它上层建筑一样,它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求,又为促进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特别的学校教育,是为了几年以至十几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所以面向未来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不少国家正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我国已经把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列为“七五”计划的发展重点之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在部分学校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它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目前我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至教学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1、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尽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但传统教学局限性和不足亦十分突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缺陷是信息功能弱,个别教学能力差,这些缺陷是由传统教学的传递结构所决定的,不是改变教学所能克服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构建现代化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要辩证的看待多媒体这一新鲜事物,它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我在学校教学期间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探讨,虽然其具有直观新颖,表现力丰富,教学容量大等优点。但是不足处也很多,主要表现在改变了老师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互动关系,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2、计算机多媒体的定义。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多媒体计算机课作为教学媒体的一种,它是来存储、传递教育和教学信息的。“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媒体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级,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级,中文常译作媒介。从字面上看,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视觉媒体上,包括图形、动画、图像和文字等媒体,在听觉媒体上,则包括语言、立体声响和音乐等媒体。用户可以从多媒体计算机同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媒体来源。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时,也就是从这些要素的作用、特性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的指导下,充分构思、组织多媒体要素,发挥各种媒体要素的长处,为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媒体信息,从多种媒体渠道向学习者传递教育、教学信息。 3、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因其固有的优势和特色,使其在教学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1)发挥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个体学习环境,体现学习的自主地位。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教材时学习的速度和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规教学中,教师面对课堂上众多的学生,往往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把教学对象描述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其结果是造成“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既影响了后进生的进步,又限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计划 作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都应该了解计算机,掌握计算机的各种常规操作,并能应用于各行各业。本学期我任教中职一年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将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技能操作课程。在本学期中主要任务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熟练的汉字输入能力,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重点掌握Word文字处理软件,具有一定的文字排版能力;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应用以及PowerPoint基础入门操作和简单的网络应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 2.能满足基本打字要求; 3.了解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初识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 1、讲授、演示、实践、任务驱动法; 2、教学与实践同步,即时反馈课堂信息; 3、加强技能操作训练; 4、每节做小结,每结束一章要做总结并布置上机综合实训操作练习。 三、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1、教材内容。这套《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较为丰富,重点章节突出。我主要教授一、二、三、四、五和七这六章。主要内容是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Windows操作平台,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并简单的介绍了文字输入方法,信息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和处理等内容。 2、教材重点突出。本教材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重点介绍Windows XP 的基本操作,突出了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够注重于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本教材的最大特色。 3、充分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体现教材的先进性,以保证学生所学技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在教材的力求介绍最新的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对于常用的算机软件,力求选用最新的版本。 4、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根据计算机专业的需要,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核与知识结构,在保证学生必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性操作内容。 四、教学安排及教学考核方法: 本学期教学计划安排18周,约计授课9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5学时,实践55学时。期末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要技能考察,占该课程的70%,平时作业和上机操作占该课程的30%。学生期末总成绩=期末成绩+平时成绩。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了解计算机 2、认识微型计算机 3、微型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先后提出的一致意见。教育跟其它上层建筑一样,它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求,又为促进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产生,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特别的学校教育,是为了几年以至十几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所以面向未来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 为了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管理的需要,不少国家正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我国已经把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列为“七五”计划的发展重点之一。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在部分学校进行计算机教学实验,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它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目前我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至教学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1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尽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遗产和宝贵的教学经验,但传统教学局限性和不足亦十分突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缺陷是信息功能弱,个别教学能力差,这些缺陷是由传统教学的传递结构所决定的,不是改变教学所能克服的,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要构建现代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

热情。但是,要辩证的看待多媒体这一新鲜事物,它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也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我在学校实习期间对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做了大量的调查和探讨,虽然其具有直观新颖,表现力丰富,教学容量大等优点。但是不足处也很多,主要表现在改变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互动关系,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等。 2计算机多媒体的定义。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一种,它是来存储、传递教育和教学信息的。“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媒体(medium)原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半导体存储器等,中文常译作媒质;二是指传递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等,中文译作媒介。从字面上看,多媒体就是由单媒体复合而成的。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组硬件和软件设备,结合了各种视觉和听觉媒体,能够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视听效果。在视觉媒体上,包括图形、动画、图像和文字等媒体,在听觉媒体上,则包括语言、立体声响和音乐等媒体。用户可以从多媒体计算机同时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媒体来源。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的,也就是从这些要素的作用、特性出发,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原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