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GeoTools的开源WebGIS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eoTools的开源WebGIS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eoTools的开源WebGIS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GeoTools的开源WebGIS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GIS在“电子政务”、企业管理、大众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当前主流的GIS应用开发方式为基于商业GIS软件平台之上进行二次开发,以满足应用的需求。而传统商业GIS软件具有结构复杂、平台依赖性、费用高、功能固定、扩展性差等问题,不能很好满足政府、企业的中小型GIS应用的需要,而开源GIS系列系统、类库、数据库等产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发展成熟,一些产品在功能、性能上已经可以和商业GIS软件相媲美,许多已经在实际项目中得到应用,而且利用其开源、免费的特征,可实现用户功能的定制,功能模块化的组织结构也有利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融合和扩展,因此,利用开源GIS产品进行中小型GIS应用的开发相比于商业GJS软件更加经济、高效。

本文在对GIS的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的变迁,开源GIS的发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基于开源GIS产品进行应用开发的独特优势;然后重点对开源GIS中间件GeoTools的功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利用GeoTools进行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并设计出一种基于GeoToolS开发GIS应用的通用框架;该框架基于MVC 模式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松散藕合关系,适合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融合;最后基于该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公路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在实际GIS应用中利用该框架进行应用的开发和实现,检验了利用开源GIS产品构建应用的可行性,对于开源GIS应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GIS;开源;GeoTools;软件框架

1绪论

课题背景及意义

地理信息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认知和获取的地球空间自然和人造目标定位和属性的信息,是指有关地球实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的表征。它具有区域空间的分布性这一本质特征,同时也具有客观存在性、抽象性、综合性、可存储性和可传输性等重要特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信息。作为地理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地理信息系统(oeo脚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015)是一个集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学、制图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信息系统[ll,涵盖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输入、存储、编辑、处理、分析、显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并对空间信息进行不同需求的分析、处理,提供数字化输出以满足现实应用中管理、决策和研究的需要,其核心是用计算机来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目前,GIS已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与监测、农林牧业等国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GIS应用就其应用领域的不同,可分为三大领域:第一类是政府应用,“电子政务”是当今政府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是指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GIS已成为很多政府决策部门工作必备的支撑系统之一,在国家水利、电力、林牧业、地矿、交通、资源环境保护等机构己发挥重要作用。第二类是企业应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组织、运营、管理也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GIS通过提供可视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结合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的业务规划、物流等领域提供辅助决策。第三类是大众应用,WebGIS的产生为大众提供了获取地理空间信息服务的平台,通过开放的、操作简单的WebGis服务,满足大众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如:方便人们出行的谷歌、百度地图服务。总结当前GIS应用的特点可知,Gis己不再作为单独的、专业的、封闭的系统提供地理数据、空间分析等功能,而是更多的与政府、企业的相关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从多角度、多层次为用户提供决策、分析的手段。

目前,GIS已逐渐成为一种服务于信息化建设的技术工具,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无缝集成是Gis应用的活力所在。根据GIS应用的不同开发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从头独立开发GIS工具,包括空间数据模型及操作、空间数据可视化过程设计实现、GIS功能设计及实现等;二是基于商用GIS软件平台之上的二次开发,目前知名的商用GIS软件国际厂商包括:ESRI、Maplnfo、Autodesk、Ingergraph,国内有superMap、oeostar、基于GeoToolS的开源GIS应用的研究与实践MaPGIS 等,这些商用Gis平台已经实现了关于空间数据建模、空间数据访问、空间分析、空间数据可视化等功能,并对外提供丰富的编程接口,利用这些商用GIS软件平台提供的API,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开发GIS应用;三是基于开源GIS产品、中间件、数据库等进行Gis应用的开发,目前较出名的开源GIS产品包括:GRASS、Worldwind、QGis、uDig是功能全面的桌面GIS软件,Geoserver、Mapserver是功能完善的GIS服务器,GcoTools、GDAUoGR是两个出色的GIS中间件,包含多种空间数据格式的访问、空间数据模型的构建、空间拓扑分析的功能。第一种方式由于其投入多、难度大、周期长,在实际Gis应用开发中一般不使用;第二种方式在实际开发中很常见,商用GIS软件平台基于常用开发语言都提供了良好的编程接口,适合专业系统的开发,但应用对于特定商用GIS平台的依赖性破坏了软件开发版权自主性,对多种数据源的支持屏障问题也阻碍其应用的广泛性,GIS

功能的确定性使得开发无法完全满足用户实际需求,高额的购买使用价格使其在中小型GIS应用中不够经济;第三种方式目前在实际中应用不多,但有增多的趋势,随着开源Gis的不断发展成熟,一些GIS系统、中间件、类库等产品在功能和性能上与商业GIS软件越来越接近,开源Gis的开放体系结构、开放数据模型、开放空间数据互操作也正符合GIS未来发展的要旨,松散的模块化组织结构利于应用功能的扩展,开源、免费的特征使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GIS承载的空间信息服务成为政府职能、企业运转、大众生活中越来越来重要的工具,这也加快了GIS系统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的融合,GIS不再是作为一个专业、封闭的系统为地理专业工作者提供服务,而是更多的与其他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集成,作为一个整合的综合型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人们决策、管理的需求。现在,GIS在政府、企业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中广泛应用,对系统的可移植性、跨平台性、可扩展性、易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IS系统平台比较少,只有MapGIS、Geostar等少数fL个产品,大量进口国外GIS系统平台增加了GIS应用开发的成本,另外使用商业软件进行GIS应用二次开发也存在一些垢病,因此,利用数目众多、结构灵活的开源GIS中间件进行开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随着开源Gis产品的不断成熟、丰富,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多,本文针对开源GIS产品及其构建方式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际地理空间开源基金会(openSourceoeospatialFoundation,简称osoeo)于2006年成立,宗旨为支持开源Gis软件的开发及推动其更广泛的使用,并对开源项目提供法律和资金上的支持,并得到了包括GIS软件商用厂商Antodesk、ESRI 等在内的许多企业的赞助,一年一度的开源地理空间软件年会是众多开源GIS技术爱好者、科研人员以及商用GIS企业代表们展示产品、交流合作、探讨GIS未来发展的契机[zl。

国外关于开源Gis软件的应用开展的比较早,己有许多开源GIS产品在实际项目中得到了应用。其中,加拿大RefractionsResearch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开源GIS服务公司,该公司在开源的PostgreSQL数据和GeoTools工具库上,开发了PostGis空间数据库系统和uDig网络GIS系统,基于postGIs、Geoserver、Mapserver、openLayers、Mapguide、uDig、Openjump灵活组合,为美国、加拿大政府和企业完成了许多项目,并长期进行开发培训和技术服务。以下是该公司主导下开发的项目。

希腊出租物业搜索网—Rento,系统采用PostGis和插件扩展开发,支持以空间范围和自然语言检索希腊出租物业,Rento每分钟接受和处理数百个查询请求,用户可以使用类似“雅典大学附近的公寓”或“地铁站附近不超过800欧元的阁楼”等自然语言,迅速查找到目标物业。

加拿大人口Web地图系统,管理人口信息数据库,支持各种人口数据分析与制表。采用开源M叩Server地图引擎,为VISTA系统开发了地图查询、显示、生成统计表格、曲线、专题图等功能,并可以以PDF格式输出。

AT&T公司开源Web地图系统,管理代理商分布和信号覆盖区域,供内部销售人员使用。采用oeoserve:和PostGIS实现。

滑坡报告Web系统,要求林木公司报告伐木场所的滑坡状况和现场及周边栖息地的影响。为了保证报告符合标准、减少错误,系统设计为web方式,使用开源软件PostGIS进行开发。系统提供滑坡报告录入界面并审核是否符合标准,

相关的空间信息,如滑坡面积、森林面积、影响区域等都有系统自动生成。

国内关于开源GIS产品的研究和应用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己有不少科研学者、研究生从事相关的工作。文献3中作者提出使用GcoTools实现WebGIS应用软件的一种方法,客户端采用apPlet方式,在apPlet中调用GcoTools类库实现对远程资源的空间数据访问,使用JDBC实现对属性数据的访问。该方法简化了WebGIS 的构建结构,降低了开发成本,维护方便,在城市供水管网数据查询软件中有所应用。文献4中作者提出一科,多层次WebGIS架构,实现国土资源数据网络发布平台,利用GeotoolS构建空间服务器,完成空间数据的访问和分析,利用JZEEServlet技术构建应用服务层,完成用户请求的解析和处理,利用Ajax技术构建客户端,完成用户操作请求和响应处理。

目前国内还缺少自主的开源空间信息项目,对国外优秀的升源Gis产品项目的研究也不多,利用开源GIS项目进行应用开发的也不多。因此,对开源GIS产品在现实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构建方式的研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方向,也是学习Gis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1.3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Gis系统作为子系统在电子政务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传统GIS应用大多是基于商用Gls软件平台上的二次开发,近年来,开源GIS产品的成熟发展给Gis应用开发提出了新的构建方式—利用开源Gis软件构建实际应用。本文主要就利用开源GIS产品构建GIS 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几种开源Gis的构建方式,深入分析了开源中间件GcoTools的组织结构、功能及开发方式,在公路管理系统项目中进行系统设计,利用GcoToofs中间件开发实现GIS功能,并对空间数据显示效率进行了优化,对性能进行比较分析,是开源Gls在应用中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论文的研究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

(1)研究Gis的发展历程,典型体系结构,开源Gis的应用和发展情况。

(2)重点对开源中间件GcoTools的结构、功能进行分析,对JTs的功能、结构进行分析,为后续Gis框架的提出做理论铺垫。

(3)空间数据可视化是Gis的重要功能,本文对基于GcoToofs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处理的流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种基于GcoTools的GIS应用开发的框架。

(4)基于实际项目需求,采用面向对象及多层次结构设计了公路管理信息发布平台,并采用设计的框架开发应用,完成GIS功能操作,实现系统功能,包括:地图浏览、图层操作、空间查询、属性查询、距离面积计算、路段打桩、道路视频管理等。

4论文组织结构

论文主体部分包括6章内容,组织结构如下:

第1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背景、国内外GIS研究现状、沦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为Gis技术概述,主要内容包括:Gis简介、GIS的发展历程、月几源GIS技术。

第3章为GeoTools技术研究,主要包括:OpenGIS规范介绍、GeoTools功能结构分析、JTS功能结构分析,是本文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后续提出通用GIS开发框架做理论研究铺垫。

第4章为基于GcoTools构建Gis应用方式设计,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可视化流程、基于GcoT0ols的空间数据访问、基于GcoTools的空间数据显示、开源Gls

构建技术的比较分析和基于GcoTools的GIS应用的通用框架设计,集中体现了本文的工作。

第5章为公路管理和信息发布平台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平台总体设计和两个子系统的具体设计。

第6章为公路管理和信息发布平台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发布平台的实现和公路管理系统的实现。

2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2.1G15简介

2.1.1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个涵盖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学、制图学、计算机科学的多学科交叉的概念,其功能、结构都比较复杂,关于Gis的准确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这里援引几个较为接受的定义[5]:

GIS is a system of hardware, software and Procedures to facilitate the management, manipulation,analysis,modeling,representation and display of georeferenced data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regarding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GIS是一个由硬件、软件及应用程序组成的系统,包含对地理相关数据的管理、操作、分析、建模、数字化表现与显示等功能操作,提供对基于资源的决策和管理的支持。”

Burrough在1986年给出GIS的定义如下:“Set of tools for collecting,storing,Retrieving at will,transforming and displaying spatial data from the real world for a particular set of purposes.”

Arnoff在1989年给GIS下定义如下:“a computer based systems that provides four sets Of capabilities to handle geo-referenced data including data input,data management(data storage and retrieval),manipulation and analysis and data output.”

因此可见,GIS是以应用为导向的空间信息技术,强调空间实体及其关系,注重空间分析与模拟,是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用来对那些需要空间展现和分析来进行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提供支持!61。

2.1.2 GIS组成

从结构上看,地理信息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数字化的地理数据、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

(1)数字化的数据

数字化的数据是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现形式,是指要使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图形化显示和空间分析操作的地理空间信息。GIS中的数据不同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它具有空间特性,是与现实世界中的地物相关联的信息,根据数据是否与空间位置相关,将GIS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类,如图2.1所示GIS 中一条数据记录中,该记录表示一个桥梁实体,经度和纬度数据表示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属于空间数据,名字和日期数据表示该事物的属性,属于非空间数据,GIS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进行结合进行分析、处理。

(2)计算机硬件

是指用来数据存储、数据显示及数据处理的计算机相关硬件设备,包括:用于数据存储的存储设备,用于数据分析、处理的处理机,用于输入、显示、输出的各种外围设备。

(3)计算机软件

这里是指运行于计算机硬件之上并且允许你处理GIS数据的相关计算机程序的总和,根据应用层次包括以下三类:

①操作系统及系统软件

操作系统运行于计算机硬件平台之上,是所有其他应用软件的运行平台,当然GIS软件也不例外,为程序合理分配计算机资源。系统软件提供对操作系统进行分析和维护提供支持,方便使用者使用计算机资源。

②GIS软件及相关软件

GIS软件提供核心的Gis功能操作,相关软件可以包括:对输出进行处理的图像处理软件、对GIS数据进行管理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对GIS数据进行采集的数据采集软件等。

③GIS应用系统

是指基于通用GIS软件基础上,利用Gis软件提供的接口进行二次开发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产生的应用系统,是GIS实际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基于Gis的环境监测系统、车辆监测系统、电力供应系统等实际应用。

2.1.3 GIS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应包括: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存储、数据操作、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和输出,这也是作为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功能。

(1)数据输入:也称数据采集,是GIS中数据的生成过程。Gis使用的数据常常来自很多源,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人工数字化输入、航拍图片和纸质地图的扫描输入、现存的数字化数据集等,远程遥感的卫星图像和GPS将是未来Gis数据源的主要提供者。该过程中数字化操作是指将纸质地图的形式转换成可在计算机中存储的数字形式,主要由两种方法用于数字化操作:人工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

(2)数据编辑:随着地图要素的数字化操作,用户需要完成将所有的空间要素关联到其对应的属性数据,清理并改正在数据转换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这就是数据编辑的工作职能,编辑的结果是要产生一系列数据集,其中的每条记录都准确无误的表示了原来地图中的空间要素及其关联属性,确保两项事情:一是产生的数据和原来地图相比准确无误,二是建立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准确无误。

(3)数据存储:当数据经过数字化、编辑后,数字化的地图数据需要存储在磁盘或其他存储设备上,存储使用的数据模型最常用的包括:栅格格式和矢量格式。

两种格式都将原有地图数据简化为一种容易存储的通用格式。

(4)数据操作:当数据在系统中存储后,用户就可以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操作,

GIS操作通常以一个工具包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工具包中包括基本的数据操作和分析功能,如:数据检索、面积周长测量、坐标转换、投影变换、图幅接边等。

(5)数据分析:GIS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分析能力,空间分析能力是GIS区别与其他信息系统重要特征,尽管数据采集输入是最耗时的操作,但真正使用的是数据分析功能。GIS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处理过程建模,利用模型对实际处理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统计,得到一系列有用的信息,作为分析的结果以地图或者其他形式输出给用户。如对距离某一事故地点一定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的搜索,并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事故处理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6)数据显示和输出:数据经过分析、统计处理,需要以地图等可视化的形式输出,这也是GIS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满足用户对数据更加直观、方便、快捷的需要。GIS需提供空间分析、统计结果的可视化输出、多种数据格式的输出以满足用户后续处理需求。

2. 2 GIS发展趋势

2. 2. 1 G I S发展历程

自20世纪60年代GIS诞生起至今,GIS的体系结构经历了GIS模块、集成式GIS,模块化GIS、核心式GIS、组件式GIS和WebGIS几种形式[7],如图2.2所示。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制图在地图量算、分析处理中具有快速、准确、灵活的特点,同时对应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管理需求增加,大量的空间环境数据需要处理,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快速、方便、准确的方式,计算机由于其在辅助制图中的出色表现,自然而然成为替代者首选,一些满足特定功能需求的GIS模块产生了,这时的GIS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应用也是出于起步阶段,GIS的体系结构以一些独立的功能模块为主,还不具备协同工作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由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大高校也纷纷建立实验室参与GIS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这时期是GIS发展的快速阶段,GIS的组织形式不再停留于GIS模块,而是向一系列可通信模块组织的集成式GIS 发展,到80年代初,已有商用GIS产品产生,如:GIS商用产品巨人ESRI在80年代初发布了ARC/INFO等是集成式GIS的代表,这种体系结构式GIS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代表,因为它第一次完整的实现了GIS应具有的各项功能,形成独立的系统,但由于其臃肿的身躯、复杂的系统和专业的使用使得它使用要求很高,也无法与其他系统进行集成。

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模块化的思想逐渐成为软件设计的主导,把它引入到GIS领域,同时为了解决集成式GIS的种种缺点,便诞生了另一种结构组织—模块化GIS,它把GIS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一些列模块,使用者可以根据需

要选择所需模块进行开发应用,但是模块化GIS也存在无法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的缺点,原因在于它也是基于一个复杂的基础平台之上。

随后产生的核心式GIS就是为了解决集成式GIS和模块化GIS的缺点,它本质上也是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一系列GIS功能作为操作系统的扩展库提供给开发者使用,这样开发者在系统开发中就可以通过调用这些库来实现所需的GIS功能。这种以动态库的形式提供的GIS功能使得开发者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得GIS可以与其他信息系统集成开发,但其接近底层的操作也加大了其开发的难度,开发者需精通其开发库中的功能函数及其接口才能开发出性能良好的应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GIS发展的又一块肥沃的土壤,各科研机构及商业GIS厂商都陆续展开了网络GIS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近年来,组件式软件结构模型以其跨平台、灵活组织、便捷开发的接口优势成为开发人员的新宠,目前组件式平台有Microsoft的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组件对象模型)/DCOM(Distributed Component Object Model,分布式组件对象模型)和OMG的CORBA( 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以分布式计算为基础的分布式应用系统逐渐成为网络应用的主流结构形式,它解决了传统的客户端—服务器模式中出现的一系列负载均衡问题,特别适合需要大量空间数据访问和分析处理操作的GIS应用。基于CORBA,Java推出了RMI技术作为分布式对象的一种实现,基于RMI技术可以开发出灵活、易用、真正跨平台的网络GIS应用。

WebGIS与组件式GIS不是无关的两种分类,而是紧密相关的,它俩都是基于WWW技术发展起来,核心思想是分布式计算,在WebGIS的构建方式中,组件式GIS的思想随处可见,通过WebGIS可以实现分布式计算应用。在未来的GIS 应用中,WebGIS和组件式GIS将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WebGIS是组件式Gls 在现实中的实现方式,组件式GIS是WebGIS发展的核心理论基础。

新世纪以来,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企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的集成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分析的支持;与此同时,WebGIS的发展为大众提供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简单实用的地理空间位置服务。这阶段的GIS产业更加注重GIS与其他信息系统进行无缝集成的方式、地理空间信息的开放与共享、三维GIS实现技术的研究。

2.2.2G15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GIS发展势头迅猛,在政府、企业和大众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应用,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l8l。

(1)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的发展成熟,

使得基于计算机技术,而与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紧密相关的地理信息系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合称为“35”技术,是新世纪信息发展的重要方向,三种技术的整合及应用将在国民生产生活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2)通信技术的发展:可以说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得互联网成为新世纪的宠儿,也使我们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强有力的支撑,随着通信带宽、通信质量的不断提高,使得在网络上传输大规模数据逐渐成为可能,这也促进了基于海量数据大规模存储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得网络GIS逐步成为GIS应用的新的方式。

(3)计算机硬件价格下降与处理能力的提高:随着计算机硬件制造水平的不断

提高,制造成本不断降低,购买海量存储设备和高性能计算机的价格不断下降,因而,以前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其复杂的系统结构和海量的空间数据存储而使得其费用高昂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越来越多的企业、政府部门具有购买相关产品的能力,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率不断提高。

(4)强大的可视化功能:地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空间数据可视化功能使其在众多信息系统软件中脱颖而出,它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并能向用户以图形的方式展现多种信息及分析处理的结果,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正如中国老话所讲:一图胜千言!

(5)空间信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据权威机构统计,所有信息中大概有70%左右的信息是和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足可说明空间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和显示的功能,可以协助人们进行决策分析、信息管理、工作计划。

2.3开源GIS开发技术

2.3.1开源GIS简介

开源(Open source)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利用通过软件分发进行的同行审查和处理透明性的优势,以达到软件更好的质量、更高的可靠性、更大的灵活性、更低的费用,打破商用软件厂商的封锁的目的。

近年来,在众多技术爱好者和政府、开源社区的支持下,开源软件发展迅速,产品性能越来越稳定,有些已经与商业软件在功能、性能上相当甚至超过了商业软件,在软件产品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与商业软件具有相似功能的开源软件,具代表性的如:Apache Tomcat作为优秀的Web服务器,拥有近七成的市场占有率,Eclipse作为Java IDE产品在市场占有率和使用量上已经超过了商业JBuilder,SSH 架构在web开发中已成为事实标准,GNU/Linux操作系统在市场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MySQL、PostgreSQL作为优秀的开源数据库。

在地理信息系统领域,开源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己经形成了一个种类繁多、功能齐全的产品线,典型的开源GIS项目包括[9]:专业GIS分析软件GRASS、地图投影算法库Proj4、空间数据库PostgreSQL和MySQL、网络地图服务器GeoServer 和MapServer、浏览器客户端软件Mapbuilder、OpenLayers,GIS中间件GeoTools、GIS拓扑算法库JTS等等。

将优秀的开源中间件类库应用于地理信息项目实践中,一方面将现有功能直接在系统中调用,提升了开发效率;另一方面是经过长期开发积累,大多数开源中间件类库都相对成熟、稳定,能够保证项目实践有一个坚实可靠的运行基础。

2.3.2开源GIS的优势

目前,在国内Gis软件市场中,商用软件占据着主导地位,开源Gls的商业应用还比较少,大部分的政府、企业GIS应用还是建立在商用GIS平台之上的。但是,随着GIS在政府、企业中的应用方式越来越多,需求也各不相同,GIS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将成为未来Gis应用的主要形式,商用Gis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弊端:

(1)GIS应用具有平台依赖性,由于对商用平台的依赖,使得使用不同商用软件开发的GIS应用间进行数据、操作的共享几乎不可能,因而限制了应用的扩展性能。根源在于商业GIS软件平台的封闭性、独立性,各商用GIS软件间很难实现数据共享的互操作。

(2)用户没有对程序代码的控制权,开发出来的应用不具有自主版权。

(3)安全性问题,由于得不到商用软件的源码,开发人员也无法知道软件实现过程中有没有漏洞等安全问题,因此基于其开发应用也具备同样的安全隐患。

(4)很多GIS软件开发需要学习其复杂的二次开发语言,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应用开发。

(5)商用GIS模块的收费很高,与当今越来越多的GIS应用在政府、企业中小型应用越来越多不相适应。

(6)用户定制能力差,开发者只能基于商用软件的API提供的功能进行二次开发,限制了用户添加定制功能的能力,因而可能出现无法完全满足实际需要的情况。

上述问题在一些政府、企业业务管理中的GIS应用中体现的更加明显,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软件的非开源特性,而开源软件产品正好可以解决上述问题,随着开源GIS产品的成熟发展,其商业化使用也是必然的趋势。现在,几乎所有的商业软件功能在开源领域内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10]。GIS的各个功能模块开源项目于商业软件的对应关系如表2.1所示。

相比于商用GIS软件,开源GIS产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优势:

(l)安全性高,由于代码向大众开放,海量的使用和研究使得漏洞等安全问题会在使用中不断的被发现并能及时得到修正,用户对代码的掌控也使得安全性有保障。

(2)用户的定制能力强,由于开发源代码,用户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修改代码,添加自定义功能扩展,可最大化的满足实际需要。

(3)对开放标准的支持使得开源GIS产品容易实现数据间的互操作,利于GIS 应用于其他系统的集成。

(4)用户的自由度更大,开发更加灵活。

(5)免费或极低的费用,大大降低了应用的开发成本。

3开源GeoToolS技术研究

3.1 OpenGIS规范

OpenGIS(Open Geodata Interoperation Specification,OGIS-开放的地理数据互操作规范)由美国OGC(OpenGIS协会,Open GIS Consortium)提出。该协会成立于

1994年,是一个致力于打破传统GIS软件地理数据的“无交互”问题,促进地理数据处理方法的新技术和商业方法的互操作的非盈利组织,OGC的软件规范就是OpenGIS规范,它是一个通用的分布式访问地理数据和地理处理数据源的软件结构规范。OpenGIS为全世界的GIS软件开发者提供了一个详细的通用的界面模板,这个模板可以与由其它软件开发者开发的开放GIS软件进行交互操作[11]。

OpenGIS就是网络环境中对不同种类地理数据和地理处理方法的透明访问。OpenGIS的目的是提供一套具有开放界面规范的通用组件,开发者根据这些规范开发出交互式组件,这些组件可以实现不同种类地理数据和地理处理方法间的透明访问,建立一个无“边界”的、分布的、基于构件的地理数据互操作环境,与传统的地理信息处理技术相比,基于该规范的GIS软件将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可移植性、开放性、互操作性和易用性。

开放GIS规范中描述的开放GIS框架包括:

(1)数学上、概念上用数字表示地球和地球现象的通用方法。

(2)执行访问、管理、处理、表示和在信息协会间共享地理数据的通用模式。

(3)使用开放地理数据模型和开放GIS服务模式来解决技术和制度上无交互性问题的框架。

3.2 GeoTools分析

3.2.1 GeoTools介绍

GeoTools是一个纯Java语言实现的开源GIS中间件,GeoTools类库遵循OGC 标准规范开发,提供了从数据访问层到数据渲染层的GIS操作的实现,并定义了一系列标准的接口对外提供调用,GeoTools可用来构建不同种类的GIS系统包括网络GIS应用服务器、桌面应用客户端等,是开源GIS产品中较为优秀的代表,著名的开源GIS桌面uDig、优秀的WebGIS服务器Geoserver就是基于GeoTools 之上构建的,GeoTools类库具有模块化的组织结构,各模块间松散藕合,结构清晰,并提供了大量的插件以丰富功能实现,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开发者可根据需要自由组织功能模块,添加新的插件或模块。

目前GcoTools具有的功能包括:

(1)采用JTS作为矢量数据的空间数据模型的实现,它是遵循OGC简单要素规范下SQL版本的一种实现[12],实现了空间数据的二维建模和空间分析功能。

(2)GeoTools支持多种GIS数据源的访问,具体包括:矢量文件、栅格文件、关系型数据库、OGC规范下WMS地图图片服务、OGC规范下WFS矢量要素服务等。具体支持的数据格式见下图:

(3)实现了OGC规范下坐标参考系统及其转换服务的一个子集,提供一些标准的坐标参考系统和坐标转换功能。

(4)支持空间数据查询,包括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遵循OGC规范下过滤编码规范[13],通过定义属性和空间参数以确定要操作的要素集的子集。

(5)支持空间数据的符号化显示,遵循OGC规范下简单样式描述规范[14]。

(6)采用JAI库支持栅格数据的管理、显示。

(7)支持两种地图着色器的实现。

3.2.2 GeoTools功能结构

GeoTools类库按照不同功能分为若干独立的组件,组件间组织关系松散耦合,这种组织结构允许开发者只使用类库的一部分功能,或者继承某些组件类而拓展

出新的功能,或者可以使用组件的另一种实现来替代某组件的缺省实现,这就使得开发更加灵活多变,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运用。GeoTools类库的体系结构图见图3.1。

图3.1 GeoTools类库体系结构

Fig 3.1 GeoTools library structure

GeoTools [15]整体上分为三大模块:主类库、插件和扩展模块。主类库定义了元数据、空间几何模型、空间参考、矢量数据、栅格数据、数据访问、数据渲染等功能的类实现及操作接口;插件模块是主类库中定义的一些标准接口的具体实现,主要包括了不同格式的数据访问实现和不同标准的空间参考实现,GeoTools 正常工作离不开插件的支持,该模块的组件支持运行时动态集成;扩展模块为在主类库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应用开发的功能模块,如:针对shapefile的渲染器实现、基于空间数据构建地图网络并求两实体间最短路径的实现等。

(l)主类库:

主类库基于标准的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模式进行设计,如图3.2所示,“视图”对应数据显示组件,“模型”则对应数据模型组件,原类库中并不含“控制器”逻辑,而是留给了类库的使用者即开发人员来实现,因此开发人员拥有充足的自由空间,根据实际需求编写合适的业务逻辑,进行空间数据的处理。下面将详细分析数据模型组件和数据显示组件的结构。

图3.2 GeoTools主类库结构图

Fig.3.2 GeoTools main library structure

①数据模型组件:

数据模型组件用于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地理实体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形式,包括:几何模型、空间参考模型、要素模型、数据访问与存储模型、查询模型。下面分别介绍各个模型的作用。

几何模型(JTS):为基于矢量表达的空间数据提供几何建模,使用坐标点及坐标点的集合来表达“点”、“线”、“面”、“点集”、“线集”和“面集”等几何对象,该模型也实现了基于几何对象的标准空间分析操作,在GeoTools的实现中,该模型采用JTS来实现对简单几何对象的二维建模和空间分析操作。

空间参考模型(Referencing):为空间定位和与空间相关的数据操作提供合适的空间参考系,提供坐标参考系间变换和投影的功能,该模型提供了定义坐标参考系,需要由EPSG插件提供具体的大地测量基准面数据。

要素模型(Feature):要素是GeoTools中的核心术语,它是描述地理空间数据对象的基本单位,它描述了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地理实体,如:一条河流、一座桥梁都可以理解为要素,在类定义中,要素对象包含一个标识符,一组描述其特征的属性集合,以及定义该要素属性的概要模式。这些属性包括要素实体的空间几何定义、实体的其他属性等。

数据访问和存储模型(Data、JDBC、XML):该模型定义了创建、访问和存储数据的方法,提供了访问不同数据源空间数据的方式,包括:访问文件系统中矢量、栅格数据的接口,访问数据库中数据的接口,访问网络服务器的接口。使用DataStore接口存取矢量数据,使用GridCoverageExchange接口存取栅格数据,插件模块中包含了众多

访问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访问和存储模型的实现,这些数据格式包括:GML 格式、shapefile格式、GeoTiff格式栅格图片、空间数据库、web地图服务器及Web要素服务器等。

数据查询模型(Filter):该模型提供了一种从空间数据源或已知要素集中寻找、获得所需数据的标准方式,查询模型定义了Filter类来构造查询过滤条件,并遵循OGC标准的过滤查询规范而实现。

②数据显示组件:

数据显示组件提供了通过图像来表现要素内容的一种标准方式。该组件通过遵循一系列用于创建可视化地图的复杂渲染规则,提供一种标准的方式来渲染要素数据;它还提供了用于创建图像的渲染基础流程结构。包括空间样式模型和渲染器模型。

空间样式模型(Styling):定义了空间数据显示的符号化模型,遵从OGC的Styled Layer Descriptor(SLD)规范和Symbology Encoding(SE)规范。SLD规范描述了图层对象与符号化模型间的对应关系,采用XML格式存储数据;SE规范描述了用符号化模型绘制要素的规则。

渲染器模型(Render):空间数据显示渲染器,将空间数据Features和特定符号化模型Style利用一种显示设备如:GraphicsZD进行显示,提供了一种流式的渲染器实现,占用内存小,无缓存。

(2)插件库:

GeoTools的插件库主要包括不同数据格式访问的具体实现和不同的EPSG坐标系统参数封装,表3.1显示了GeoTools的插件库。

(3)扩展模块:

本模块是在主类库之上开发的一些应用示例,供开发者参考使用。目前GeoTools扩展模块中包括了WMS扩展,它提供了访问WMS服务的客户端的开发API,MapPane扩展,它是一个Swing控件,实现了简单的地图显示功能,graph 扩展,实现基于Features建立抽象图和访问的方法。

3.3 JTS分析

3.3.1 JTS介绍

Java拓扑套件(Java Topology Suite)是由Vivid Solutions开发,在LGPL开源协议下发布,是OpenGIS规范下简单要素规范(Simple Features Specification)的SQL 版本实现,它具体实现了完整、健壮的基于二维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分析算法,并以Java应用程序接口的形式向外界提供调用,使用纯Java语言实现,利用精确的模型和成熟的几何算法,为二维几何数据提供了完善的空间分析实现。

JTS空间模型是建立在一个简单、二维的欧式几何空间,因此它所能表达的空间数据仅限于二维空间,尽管JTS中的几何对象可以包含三维的坐标信息,但在进行空间操作和分析时,JTS仍会把坐标映射在一个XY轴的欧式空间中进行处理,第三维的信息并不起作用,如图3.3所示。因此,使用JTS进行地理空间数据建模和分析时,首先要将地球曲面映射到一个二维欧式空间中,然后在此几何空间中建立各种空间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处理。

图3.3 JTS空间模型

Fig.3.3 JTS spatial model

3.3.2 JTS功能结构

JTS类包结构及其功能如表3.2所示[16]:

JTS类库中的核心类包是gcom包,其中包括了JTS空间数据模型最重要的三个类:Geometry、Envelope、Coordnate,下面重点分析三个类。

(1)JTS Coordinate类:

Coordinate类提供了JTS几何对象的空间位置信息,包含有三个数据域: x、y、z,分别代表三维几何空间中三维属性,尽管‘z’属性在基于二维欧式空间建模的JTS中不起作用。图3.4显示了Coordinate类的类图:

(2)JTS Envelope类:

JTS Envelope对象定义一个在欧式空间中与坐标轴平行的矩形区域,该类用来定义每个JTS几何对象的外界矩形,并且实现了基于外界矩形进行的空间分析相关操作,包括:contains、intersects等,Envelope对象类图见图3.5。

(3)JTS Geometry类:

JTS Geometry类是一个定义了地理空间元素的几何模型的抽象类,在它的子类中实现了OGC规范中简单要素规范中的各种几何模型,包括:Point(点)、LineString(线)、Polygon(多边形)等基本几何模型以及在这些基本几何模型上派生出的几何模型。

Geometry对象的实现依赖于Coordinate对象和Envelope对象,它使用一个Coordinate对象的集合来定义几何对象的空间位置属性,使用Envelope对象来定义几何对象的边界。它还定义了一些易用的空间分析方法,如buffer()用于计算距离该对象指定距离的缓冲区对象,外包多边形分析(convexHull),交叉分析(intersection),联合分析(union),差异分析(differenee),对称差异分析(symDifferenee),邻接分析(disjoint)等空间拓扑分析操作方法,distance()和area()是用于计算距离和面积的空间操作方法。Geometry对象的创建使用GeometryFactory工厂类进行创建,Geometry类图见图3.6。

4基于GeoTools构建GIS应用框架设计

本章重点研究了基于GeoTools构建GIS应用的方式方法,是论文工作的重要体现,是后面系统实现的基础。空间数据时GIS系统的核心,而数据的可视化显示是GIS系统区别于其他信息系统的重要特征,更是GIS中最常用的操作,因此本文首先就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流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深入分析了GeoTools中空间数据可视化的流程,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对基于开源GIS产品的应用开发方式按照不同层次分类和比较分析,得出基于GeoTools开发应用的优势所在,并设计了基于GeoTools开发GIS应用的实用框架。

4.1基于GeoTools的空间数据可视化研究

空间数据是GIS操作的核心,矢量数据的可视化过程可分为数据访问和数据显示两个过程[17]。数据访问过程又分为: 源数据访问、内存数据模型封装、过滤;数据显示过程又分为: 符号化图形模型、坐标转换、图形绘制与显示。

4.1.1空间数据访问

采用面向对象思想,GIS中的对象实体按不同操作层次划分,包括要素(Feature)、图层(MapLayer)、地图(Map),对象间层次关系见图4.1,要素是地图操作对象中具有实际意义的最小单元,对应于用点、线、多边形简单几何图形表示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客观世界中的物理实体,要素可以是由一种几何形状表示的简单要素,也可以是由多种几何形状聚合表示的复杂要素;图层是具有相同或相似物理意义的要素的聚合(如:用点表示的桥梁要素的聚合可以组成一个图层);地图由多个图层叠加组成,表示由多种物理意义的要素聚集的信息表达[18]。

应用GeoTools进行空间数据访问,GeoTools以插件库的形式提供对多种主流地理数据格式的访问支持,包括shapefile、arcsde、wfs等矢量数据,postgis、oraele、db2等数据库,mif、geotiff、arcgrid等栅格数据。先介绍几个和数据访lb]相关的包:org.geotools.data包负责地理数据的读写(如:ShapefileReader用于读取shpfile数据),org.geotools.geometry包负责提供对JTS的调用接口,以将地理数据封装成JTS中定义的几何对象(Geometry),org.geotools.feature包负责封装空间几何要素对象(Feature),对应于地图中一个实体,包含:空间数据(Geometry)、属性数据(Attribute)、参考坐标系(ReferencedSystem)、最小外包矩形(EnveloPe)等属性,是GIS操作的核心数据模型。

在地图访问中,Map对象包含一个MapContext对象,用于保存当前地图包含的多个图层对象,每个图层对象维持一个访问该图层对应的源文件或数据库表的连接FeatureSource,当访问空间数据时,FeatureSource调用FeatureReader进行要素对象的读操作,后者利用AttributeReader从具体数据格式中读取一条记录,调用FeatureBuilder封装成特定图层类型Schema的Feature对象,使用filter对象对其进行过滤,最后将满足过滤条件的要素对象集返回。以读取shapefile矢量数据文件为例说明空间数据读操作的序列图见图4.2。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最近国内城市规划界不停的在出现新名词,出现新概念,出现新思潮,发起新运动,各地都在编制各种各样的规划,或许你也听到过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城市全域物联网规划等等,那么你了解多少呢,本文为你解惑一二: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 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通俗,易于宣传,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智慧”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词汇,自会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只能是公众视角,不是信息工程学的精确定义。 智慧城市是宏观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的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着眼于城市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城市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 2.什么是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是智能技术充分应用的城市。 智能技术也是信息技术,只是强调的重点不同。智能技术强调的是软件资源,强调自动处理系统的贡献,智能技术有望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新热点。 信息化普及与计算机的性价比密切相关,IT昂贵时代许多人围着一台计算机转,IT廉价时代一人一台计算机,在IT超廉价时代将会有许多计算机围着人服务,智能服务的特点是对事不对人,展现为自动化服务。 在一对一信息服务的时代,应用的中心是个人化的信息服务,主要是系统向人提供信息,供人使用,在多对一IT智能服务时代,信息系统是代替人自动处理事

务,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都是自动化系统,系统经常在人无所察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服务。 程序是人处理事务方法的逻辑表述,这些程序在特定系统上运行形成了自动处理事务智能,理论上可以用居民日平均利用的程序条数反映城市的智能化程度,城市的智能 化程度越高,居民的生活工作越方便也越有效率。 3.什么是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城市相关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实现充分计算机化的城市。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其推动力来自空间地理系统技术的成熟。 今天数字城市概念已不再局限地理系统,而成为能够提供完善信息服务的城市,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的网络服务和包罗万象信息内容服务。 数字城市强调直接面向人的信息服务,用户端设备是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附属于人的终端,系统提供信息供人使用。数字城市代表了以人为直接目标的信息服务理念。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规划首先要完善数字城市建设,信息化基础好的地区适宜增加城市智能系统工程建设。 4.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智能建设将成为信息化的新热点。IBM的智慧城市概念实际是智能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中国特色的概念,其中国特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国内并未对智能项目建设给予更多关注。国外“SmartCity”侧重于智能项目建设,侧重于按行业设计,中国的智慧城市实际上是“信息化建设更有效益的城市”,国内信息化发展与发达国家差一个周期;在观念上、技术上、经验上对建设城市智能系统缺乏足够的准备。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智慧城市”的概念来源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是指借助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环境、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和新的城市形态,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变得越来越“聪明”,比如高速公路的ETC通道,驾车上下高速路,根本不用在收费站前排队,也没有收费员,连车都不用停,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就自动缴了费,这就是“智慧城市”的成功应用案例——“智慧交通”。 “智慧城市”的实现,离不开两项IT技术的支撑:云计算和物联网。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院士:“智慧城市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终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十分有限,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 “云计算”概念由Google提出,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将其互联网的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2.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 李德仁院士曾形象的将“智慧城市”描述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数字地球以空间位置为关联点整合相关资源(以地理信息系统和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各类数据资源),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物联网将与水、电、气、路一样,成为地球上的一类新的基础设施。世界将继续“缩小”、“扁平化”和“智慧”,我们正在迈入智慧时代。数字地球把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需要联系在一起,为全球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而我们将数字地球与物联网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智慧的地球。当今世界,数字地球正向智慧地球转型,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数字城市是城市地理信息和其他城市信息相结合、并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上的、能供用户访问的一个将各个城市和城市外的空间连在一起的虚拟空间,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赛博空间的一个子集。数字城市为城市规划、智能化交通、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基于位置的服务、城市安全应急响应等创造了条件,是信息时代城市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数字城市为用户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使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系统工程。 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方案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概述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专业名称叫“万米单元网格化城市管理”,这缘于2004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推出的“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这种管理模式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再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将路名牌、井盖、垃圾站、城市雕塑等城市部件逐一编码后,定位在每个大致1万平方米的单元网格中。手持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城市监督员在各自负责的网格单元内巡查,发现问题或接到居民举报即可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城市监督中心利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实现精确定位、快速处置和对城市监督员的科学管理。 “数字城管”业务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终端应用软件)和政府内部办公系统,集成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单元网格数据、管理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等多种数据资源,通过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实现对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市容环境与环境秩序的监督、管理和预警的整体业务解决方案。 1.1.2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1. 2.1指导思想 1、整个系统符合相关标准、规范。遵照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规范,以及数字城管总体规划,并结合城市化进程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全国其他城市成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2、信息化作为城市管理最重要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部门监督协调、规范运作、各司其职、市民广泛参与、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在技术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3、高标准设计,分步骤实施。 高标准设计:一是指按照数字城管信息系统进行设计;二是指按照数字城市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目前应用在城管,将来随时可应用在交通、治安联防等各方面;三是指按照市区两

数字城市的概念

收藏283108 数字城市编辑 “数字城市”(英文:digital city)[1]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2] 中文名数字城市 外文名digital city 基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 纽带宽带网络 技术遥感、全球定位系统 目录 1定义 2基本概念 ?定位 ?目标 ?基础 ?关键环节 ?层次 3关键技术 ?体系结构 ?宽带网络 ?海量存贮 ?联邦数据库 ?数据共享与互操作 ?可视化与虚拟现实 ?超链接技术 4建设内容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城市网络化 ?城市的智能化 ?公众服务平台建设 5专家观点 6未来发展 1定义 编辑 数字城市概念[3] “数字城市”系统是一个人地(地理环境)关系系统,它体现人与人、地与地、人与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系统有政府、企业、市民、地理环境等,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子系统构成。政府管理、企业的商业活动、市民的生产生活无不体现出城市的这种人地关系。CUDI 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认为城市的信息化实质上是城市人地关系系统的数字化,它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城市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统的运动状态和规律,对城市人地关系进行调控,实现系统优化,使城市成为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城市信息化过程表

现为地球表面测绘与统计的信息化(数字调查与地图),政府管理与决策的信息化(数字政府),企业管理、决策与服务的信息化(数字企业),市民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城市生活),以上四个信息化进程即数字城市。 介绍 数字城市是指利用空间信息构筑虚拟平台,将包括城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基础设施、人文、经济等有关的城市信息,以数字形式获取并加载上去,从而为政府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广泛的服务。数字城市能实现对城市信息的综合分析和有效利用,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支撑城市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及应急,能有效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节约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4] 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信息有80%与空间位置有关,因此数字城市是构筑和运行在空间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某种意义上说,空间信息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市的各种高端应用都需要通过空间信息平台实现,并受空间信息平台的建设情况制约,空间信息平台与数字城市的关系就如同道路、桥梁与实体城市的关系。 历史发展 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21日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之后,中国学者特别是地学界的专家认识到“数字地球”战略将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武器,并于199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国际“数字地球”大会。从这之后,与“数字地球”相关相似的概念层出不穷。“数字中国”、“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等名词充斥报端和杂志,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甚至许多省、市把它作为“十五”经济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来抓。国家测绘局在2000年全国局长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测绘局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础框架;海南、湖南、山西、福建等省都已正式立项启动"数字海南"、"数字湖南"、"数字山西"、"数字福建"工程,其他省区的立项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而数字城市的立项更是如火如荼。 据报道:2000年5月13日,中国近百名市长与百名IT精英企业聚首"二十一世纪数字城市论坛",共商推动中国城市数字化进程大计。 中国建设部部长俞正声在论坛开幕致辞时指出,所谓"数字城市"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指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要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建设数字城市能够制止猖獗的违法建筑,并避免制约工程招标和房地产建设中的大量弊端。 科技部官员认为,"数字城市"符合中国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经济生活现状,在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他透露,目前正在制订中的"十五"有关科技攻关计划和规划中,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数字化城市工程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宋玲说,实现城市信息化是中国城市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首要和必要条件。中国现已制定了一套衡量信息化水平的比较体系。经过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将会发布。 建设部、科技部等部委"十五"期间将启动"数字化城市示范工程项目",国家准备在"十五"期间共计投入5亿元人民币(地方和企业配套投入40亿人民币),建立5-10个市级综合应用和20-30个城市行业应用的城市数字化示范项目;30-40个社区和企业的数字化示范项目;2-3个跨省市的行业应用以及20-30个数据处理与系统集成的高技术企业。 与前两年仅仅炒作"数字地球"的概念不同,"数字省"、"数字城市"则开始进入到实质性的启动阶段。为了积极有效地推进中国"数字地球"战略的发展,本文以"数字城市"为核心讨论有关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与之相关的"数字省"、"数字化行业"、"数字化社区"也可以此为参考。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用户手册

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 用 户 手 册 深圳市东深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二零一二年四月

1系统概述 1.1系统简介 水利综合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是在整合了风雨遥测系统、自动化系统等系统和数据的基础上,从水利管理和三防指挥的整体功能出发,结合水利、三防实际业务特点,在结合信息分析和会商决策等系统来辅助领导进行管理和决策的综合系统。 1.2系统主要功能 1.3系统整体布局 系统整体布局如下图所示:

(1)窗口顶部是系统名称标记和各子系统的名称标记; (2)界面左侧是各子系统的模块显示区; (3)系统界面中间大部区域是地图操作区域,主要展示地图数据、实时信息和一些重要的业务数据,其上部为GIS工具栏,可自动隐藏,界面下侧有两个小按钮,是预警信息和实时险情的提示框; (4)界面右侧部分为地图数据操作框,主要涉及对地图元素的查询、动态增删查改和统计等功能; 2实时信息监视子系统 2.1概述 实时信息监视子系统主要是向用户提供实时汛情、工情自动监视等服务,以完全自动、直观醒目的方式向值班人员提供单点和区域的实时汛情、各类工情实时运行情况。目的是

建立一个自动、及时、全面的实时数据监视系统,并能对监视对象做更进一步的查询。 2.2页面布局 2.2.1系统菜单栏 主要包括水情监视、三防雨情、气象局雨情、风情信息、视频信息、工情信息、卫星云图和热带气旋,如下图所示: 2.2.2模块菜单栏 显示实时信息监视系统的主要模块名称,各模块的功能通过点击菜单栏进行操作。 2.2.3地图显示栏 显示项目地各类水利工程的地图,各项实时信息和操作均可以通过地图操作;

三维数字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实践-城市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三维数字城市管理平台系统实践-城市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基础空间数据作为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关键性战略资源,为政府管理辅助决策等方面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但是,随着“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随着公共安全、应急联动等对基础空间信息的保障能力提出新要求,目前共享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2],建设三维数字城市,不仅大幅提升城市基础数据的开发利用水平,而且对政府部门间、不同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3]。 1建设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而且有利于城市经济运作与国际市场协调,是推动改革的重要举措[4]。能实现对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能彻底改善“信息孤岛”现象。能较好实现各类地理空间数据的整合,维护更新现势数据。将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农业、林业、防汛防灾、城市规划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的建设目标:“数字城市”是一个由多种高新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它不仅能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城市,更主要的是能促使城市不同部门、层次之间的信息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功能重叠,进而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制定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整体战略[5]。“数字城市”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城市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与法规的制定;信息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知识的普及。 3系统体系架构 系统的整体体系结构遵循三层架构体系,包括数据层、逻辑层和应用层3个应用层次。采用B/S结构的组织模式,为政府提供对多种数据等的管理,系统采用ArcServer为GIS平台,Oracle为数据库服务器,利用多种软件技术,实现对国土规划数据、安全生产数据等的显示、查询、统计等功能,为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支撑。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数据库层:为系统提供基本的数据服务。逻辑层:包括GIS服务层和系统功能层2个层:GIS服务层提供底层GIS管理服务;系统功能层在开发接口之上封装一套统一开发接口,实现对底层数据的访问。应用层:此层是系统主要应用模

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身份信息采集

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身份信息采集 及数据清理操作指引 1、登录 纳税人登录成功,会通过弹屏或通知公告的方式提示纳税人,由于规范员工基础信息报送要求,请先在人员信息采集模块进行人员信息采集和报送,点击“报送、获取反馈”。如出现“验证不通过”,需先将验证状态不通过的人员信息状态改为“非正常”,再新增一条人员信息数据。 2、采集 首次进入人员信息采集模块:纳税人进入人员信息采集模块,所有人员身份验证状态为待验证,如下图: 图一:身份验证状态初始化均为:待验证 3、报送登记 点击右上角“报送登记”按钮,把所有人员信息报送给局端,如下图:

图二:点击报送登记报给局端进行身份验证 4、获取验证反馈 报送登记完成后,再点击后面的“获取反馈”按钮。局端会根据现有校验逻辑,分三种状态反馈给客户端,验证通过,验证未通过,验证中(局端验证结果未反馈),如下图: 图三:点击获取反馈,身份证验证状态出现:验证通过,验证未通过,验证中。 5、数据清理

场景一:姓名采集有误的处理方法 对于验证未通过的数据,发现为姓名报送错误的,同在客户端直接修改姓名字段信息再次报送,如下图: 图四:验证的未通过时,发现是姓名录入错误,如毛文航名字错误,直接修改为毛艾航 图五:再次报税登记,获取反馈后验证通过 场景二:证件类型、证件号码采集有误的处理方法 对于验证未通过数据,发现为证件类型或者证件号码错误时,不允许直接修改相关信息,应将原报送的人员信息的状态改为为“非正

常”,再通过直接新增人员的方式再次报送,如下图: 图六:身份证号码错误,现有这条修改为非正常,再新增一条。报送登记和获取反馈使用新增人员信息,原数据不再报送登记及验证。 6、“验证中”的身份验证状态更新 “验证中”的人员,在进入人员信息采集模块时,系统会自动获取局端的状态信息。如局端已经完成验证,人员的状态将变成“验证通过”、“验证不通过”这两种,如下图: 图七:目前存在3个身份验证状态为验证中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1总体方案 1.1总体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包括数据中心、基础平台、应用系统三个层次,基础平台包括: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等;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监管系统、综合决策系统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从层次上分为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在数据层,建设一个全市统一的、数据高度集中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库。基于数据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平台;基于平台扩展城市综合管理、社会安全与应急监管和社会服务管理三类应用;在平台整合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建立综合决策系统,为城市管理提供量化的分析指标,为各级领导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提供大量参考数据;数据交换与共享服务系统提供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城市信息大集中。整个架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利用数据交换共享技术充分整合现有信息化成果,建立集中统一的城市监管数据库,通过平台技术扩展城市管理三大应用。 1.2项目关键技术总结 1、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的互联,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 2、应用数据存储技术与备份技术搭建了SAN结构信息管理平台; 3、利用网络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 4、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 5、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 6、利用CTI(计算机电话集成)、IVR(交互式语音应答)、ACD(自动话务排队)技术,实现了社会公 众参与城市管理的途径; 7、利用移动网络定位技术,实现了“移动巡查子系统”的准确定位; 8、利用RS技术,获得城市遥感图像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 9、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东城区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多行业、多领域数据整合; 10、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 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 11、利用信息安全技术,构建了信息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为应用系统的运行保驾护航; 扩展能力 1、工具化的构建平台实现业务和数据扩展 2、COM+组件开发接口 3、工具插件接口实现功能的可插拔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文:总工程师梁军 1998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开幕典礼上,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理解21世纪我们的星球”的演说,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数字地球是“一种关于地球的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表示”。此概念被引伸到城市,使“数字城市”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点。到2011年末,由国家测绘局推动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20个城市展开,其中地级市约180个,占我国全部地级市的60%。虽然地理空间框架只是数字城市的基础部分,但也说明了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内城市信息化的着力点。

图1 城市系统的组成结构 2008年11月6日,在纽约召开的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上,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发表了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个领导人议程”的演讲,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大量的计算资源都能以一种规模小、数量多、成本低的方式嵌入各类非电脑的物品中”,通过在地球内各种有需要的物体(things)上嵌入传感器或智

能芯片,使这些物体成为具有智能的信息采集或可控制装置,通过物与物的网络相联形成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汇集数据和反馈指令,实现地球内各子系统的智能化调控,构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智能环境(intelligent environments)或周边智能 (ambient intelligence)。“智慧地球”的概念,同样被引伸到城市,继“数字城市”之后,“智慧城市”(Smart City)也开始成为城市信息化的热词。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发展反映了城市信息化的与时俱进,同时也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思考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应对智慧城市带来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数字城市、智慧城市与城市系统的关系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相互关系 简单的说,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和智慧城市可以认为是智慧城市经历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阶段,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转换;第二阶段是无线城市,即城市的网络化阶段,实现了城市的信息共享;第三个阶段进入智慧城市,即城市的智能化阶段,依托于前两个阶段最终实现了智慧应用的展现,详细说明如下: 一、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概念 数字城市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提出的,是指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指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宽带泛在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知识社会的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信息化城市的高级形态。 二、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联系 数字城市是智慧城市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是把传

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中的各种物体中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物联网的整合,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与城市各相关系统的有效整合。通过智慧城市,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管理及服务。 三、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区别 (1)采用技术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采用了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相关技术。智慧城市在原有技术之上,融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 (2)依托网络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基于互联网形成初步的业务协同,智慧城市则更注重通过泛在网络、移动技术实现无所不在的互联和随时随地随身的智能融合服务。 (3)参与建设力量有所不同 数字城市致力于政府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市运行与发展各方面功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智慧城市则更强调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最终实现城市公共价值塑造和独特价值创造。 (4)协同效果有所差异 数字城市通过城市各行业的信息化提高了各行业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城市则更强调从行业分割、相对封闭的信息化架构迈向作为复杂巨系统的开放、整合、协同的城

客户信息采集管理方案

客户信息采集管理方案

目录 一、总体建设思路 (3) 二、建设思路 (3) 1、客户信息采集管理 (4) 1.1个人客户信息采集 (5) 1.1.1开户 (5) 1.1.2修改 (6) 1.1.3审核 (7) 1.1.4自动开户 (8) 1.2法人客户信息的收集 (8) 1.2.1开户 (8) 1.2.2修改 (9) 1.2.3审核 (10) 1.3第三方信息采集 (10) 1.4其他潜在客户信息收集 (10) 1.5客户信息的使用 (11) 1.5.1人工查询 (11) 1.5.2自动查询 (12) 2、变动的业务流程 (12) 2.1承保 (12) 2.1.1个人客户承保流程 (13) 2.1.2法人客户承保流程 (14) 2.1.3批改流程 (15) 2.2理赔 (15) 2.3呼叫中心及客服系统 (17) 3、历史数据的清洗 (17) 4、系统功能 (18) 4.1作为单独模块-功能介绍 (18) 4.1.1客户信息录入(开户) (18) 4.1.2客户信息修改 (19) 4.1.3客户信息审核 (20) 4.1.4客户信息查询 (20) 4.1.5客户业务关联查询 (20) 4.1.6业务系统变更 (20) 三、实施步骤 (23) 1、试点阶段 (23) 2、部分推广 (24) 3、全面推广 (24)

一、总体建设思路 客户信息是保险公司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资源,做好客户信息的采集、管理是保险公司给自己上保险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财险市场中介的因素阻碍了保险公司对客户真实信息的采集工作,增大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通过优质的客户服务赢得市场是需要长期持续的工作。本文描述客户信息采集是进行客户服务的基础工作。只有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在做好客户服务工作中发挥好。 本文描述的客户信息采集、管理工作,是在不影响业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取得真实的客户信息。本文重点考虑在承保、理赔环节添加客户信息采集触手,通过一些环节的程序管控工作促进客户信息的收集工作,同时建议对收集到的真实信息也可以在业务政策范围内给与奖励。通过奖励和管控并举的方式,打好远期客户服务的基础。 二、建设思路 从长远目标来看,保险公司的数据应从以保单为中心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而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必须做到客户信息的真实性。以当前角度看,客户信息真实性包含两层工作:一是客户信息唯一性;另一个是客户信息充分程度。 首先说明客户信息唯一性。这是指任何一个客户无论是个人还是法人,无论在公司做了多少笔业务,他在公司的客户记录中具有一些排他性的特征,通过这个特征我们能够区分出不同的客户。对于个人客户可见的特征是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的组合,对于法人客户则是组织结构代码。客户的唯一性特征是实现客户信息采集的基础,也是实现客户服务的基础,是进行客户信息管理的必选项。我们可以称之为初级程度客户信息。 客户信息的充分丰富是深入开展客户服务的基础。这包括客户的详细联系方式,客户的交互记录、客户的承保、理赔情况等信息。通过对客户信息的充分掌握,可以实现一类客户一种销售方式等销售政策的指定。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高级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讲解学习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流程 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多项数字城管技术,应用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方法,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把整个工作流程分为七个环节。 1、信息采集 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以下简称监督中心)获取有关城市管理出现问题的信息的过程。在信息系统中,市监督中心从城市信息平台上获取信息,途径有信息监督员上报、实时视频摄像监控、公众举报和上级交办四种。 2、案卷建立 案卷的核实及立案过程。市监督中心对从信息平台获取的问题信息,首先进行核实,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信息进行注销,对需要立案的问题进行任务立案,立案分部件立案和事件立案。 3、任务派遣 市监督中心将立案案卷向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下达任务派遣单,同时该案卷开始计时并自动进入督办阶段。市监督中心对区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过程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督。 4、任务处理 区指挥中心接收到任务派遣后,根据问题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任务处理责任部门,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下达给相关责任单位。相关责任单位接收到案卷及处置指令后,派遣有关人员到现场处理。 5、处理反馈 相关责任单位有关人员现场处理完毕后,相关处理人填写办理过程,将已完成的案卷转回区指挥中心。区指挥中心接到反馈案卷后,认真办理完成核查登记,并将案卷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反馈到市监督中心。市监督中心对处理反馈过程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督。 6、核查结案 市监督中心根据从信息平台上获取的问题处理结果信息,通知问题所在位置的信息监督员进行核查,信息监督员通过现场验证,将确认的信息反馈至市监督中心,如果信息一致,进行结案,否则,重新进入任务派遣环节。 7、综合评价 按照建设部颁布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城市管理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评价体系由外评价和内评价两方面组成。 市区两级一体化业务流程按照青岛市市区两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具体管理流程见下图: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之比较与发展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愈发深入,“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成为出现概率越来越高的名词,这两者究竟有什么区别,本文将为您一一阐述。 一、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定义不同 “数字城市”的概念早于“智慧城市”出现,它的定义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测、仿真-虚拟等技术,对城市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全部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IBM于2009年提出的“智慧地球”以后出现的,是智慧地球概念的理解与延伸。在信息化语境下的“智慧城市”,概念描述非常专业。简明扼要的解释,智慧城市的本质特征,就是拥有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相互感知的能力和高水平的信息利用能力。各大公司对智慧城市的描述也不尽相同,如华为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劳动社会保险等信息化社区,逐步实现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城市在信息化时代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用事业、城市服务、公民和

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的过程中的相关活动与需求,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北京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赛迪时代”)对智慧城市的定义: 概括来说,智慧城市是通过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能力、全面感知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实现城市高效的政府管理、便捷的民生服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技术的,以政府管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等为重要内容的,以城市资源的全面物联、信息资源的充分整合、应用资源的持续创新、系统资源的渐进建设为主要特征的,涉及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诸多领域的,由若干多个独立存在的电子信息子系统组成的,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分析的、可感知可控制的、可组装可拆卸的大规模综合应用与信息服务系统。 二、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建设目的和意义不同 数字城市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实现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城市信息的广泛共享,目的是实现在分布式环境下多源、异质、异构地理空间数据的流通、共享以及互操作。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精品文档 . 对于现代化城市的管理建设工作,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当前成熟的信息、网络、视频等技术。 为了配合《规定》的制定,我市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成立市中心指挥平台和各个区县分指挥平台,实现网络互联。建设管理平台的目的是将及时发现的问题快速传递给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内容发放到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信息同步至数字管理平台。并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建设部的技术规范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创新机制,建立了石家庄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城市资源统一管理,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极大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可以让违法行为有据可查,比如采集违规违法行为的现场情况,可能是信息采集员现场采集,也可能由城市监控系统采集,采集结果反映到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留下真凭实据。 一、数字化城管系统的基本架构 该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十个子系统: 三个平台分别是指数据交换平台、呼叫平台和城市管理gis基础数据平台。数据交换平台涵盖城市管理范围内各行业(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基础设施、基础数据,如城市供水、道路、桥梁、排水、夜景照明、环卫等企业基础数据,是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职能管理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基础。呼叫平台是城市数字化管理的主要纽带,它将政府、企业和公众有效联系起来,是实现城市管理监管、指挥、考评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转变政府服务职能、解决市民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一)带动了城市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原来的管理模式是领导指示多,运动频繁,但长期效果不明显,属于开环管理,粗放而又没有效率。新模式通过对管理对象空间上、时间上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再造工作流程,使各区、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城市管理也由粗放转向了精准。 (二)促进了城市管理手段的创新 过去我们的管理是静止、被动的,往往是出了问题之后再去被动地解决,见事迟、动作慢、效率低。而新的模式是主动发现问题在现场、处理在现场、监督在现场、反馈在现场、最后检验还在现场,真正做到了动态管理和及时处理。比如:过去市政设施的维护主要凭借主观判断,或者等到破损严重时才去维修。现在通过道路桥梁分析系统可以精确地掌握每条道路、每座桥梁的各项数据,通过分析,可以准确掌握它的现状,制定科学地维修计划。 (三)提高了城市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一直困扰城市管理效率不高问题,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首先,实现了实时管理和动态管理,极大地缩短了工作流程,加快了反应速度,提高了服务水平。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区别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关系和区别 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概念经常被混淆,其实三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的区别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角色和发挥作用认识的逐步深入。 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令城市生活(ICT)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导致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交付和生活质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支持创新和低碳经济。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完成从数字城市向智能城市,再向智慧城市的跃升。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与智慧城市的概念演进 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我们看到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还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

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发生混杂。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经常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网络建设,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人的参与,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一些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城市则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总之,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智慧城市绝不仅仅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或者说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创新等内涵。综合这一理念的发展源流以及对世界范围内区域信息化实践的总结,《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通过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各类城市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多方资源,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为实现数据共享和互操作提供了基础,实现了城市3S技术的一体化集成和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深入应用[20]。数字城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和运行数据,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城市级海量信息的采集、分析、存储、利用等处理问题,多系统融合中的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发展异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现实。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同时,伴随知识社会环境下创新2.0形态的逐步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对工业时代各类产业完成面向效率提升的数字化改造之后,逐步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业态、组织形态[14],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现代科技发展下的城市形态演化也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智慧城市与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的四大基础特征体现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而智能城市主要强调的是前三点中的信息技术技术应用: 1、全面透彻的感知 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的运行。 2、宽带泛在的互联 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3、智能融合的应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