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教案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教案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教案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教案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

特点

精品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这四点分析,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目标的长远性

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合理化、科学化,不再片面要求学前儿童学习知识,发展各项能力,而且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家开始重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例如在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首要目标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幼儿园科学教育目标的构成也由知识经验、科学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的顺序变为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知识经验的科学合理的长远目标。

二、内容的生活化和生成性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能使幼儿关注到身边的事,切合实际探索的需要,这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如在《纲要》中幼儿科学领域的内容和要求中第七点提出“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己、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各项认识取之生活,用之生活。在科学教育内容中,活动更多的去注重把幼儿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能力发展得更好。如在主题活动“我生活的环境”中,开展保护环境的课程,这不仅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也对其爱护环境的经验和情感方面的发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最新自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必考试卷和答案

2016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必考试卷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9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儿童学科学的内在动机和原动力是 【 B 】1-12 A .受表扬 B .好奇心 C .学本领 D .活动身体 2 . A . 一岁左右 B . 一岁半 C .两岁以后 3 .儿童认为石头沉到水里是因为它"不勇敢” A .阶段性特点 4. 一般来说, 合于 【 A .小班 5. 一般来说, 2-58 A .小班 6.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儿童科学教育目标时, .对儿童掌握的科学知识作量上的规定 .在目标中要求儿童获取周围环境中有关的科学知识 .不要求儿童获取有关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 .不要求培养儿童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般来说,儿童开始用提问方式表露对世界的困惑是在 【C 】1-12 B .一岁半 C .两岁以后 D .三岁以后 ,说明了儿童学科学具有 【C 】1-15 B .整体性特点 C .自我中心的特点 D .年龄性特点 “了解周围生活中的环境污染现象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这一目标适 D 】2-58 B .小班和中班 C .中班 D .大班 “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 B .中班 C .大班 D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一目标适合 【C 】 .中班和大班 正确的做法是 【B 】2-35 C D 7.关于儿童科学活动组织形式的看法,错误的是 A B C D 】3-84 .集体活动形式不能放弃而要加以完善 ?应以小组活动形式替代集体活动形式 ?要灵活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各种组织形式都不要相互排斥 &关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科学教育的内容 B .可以借助美术的形式开展科学教育 C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渗透科学教育 D .在科学活动中可以渗透认识社会的教育 9.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内部因素之一是 A .同伴交流 B .自然环境 【 C C .生活经验 10 .科学技术教育内容中不适合学前儿童的是 A . 了解灯的发展历史 B .制作不倒翁 C . 了解基因工程 D .学习用小剪刀、小锤子 1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是指 【D 3-85 3-74 .教师强化 C 】4-114 】4-92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 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实验类活动的教学设计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科学是一种世界观 1.启蒙性 2.全面性 3.生活化 4.探究性 5.合作性 6.多样性 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 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身心发展规律 学科教育目标 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社会发展的需要 纵向目标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 横向目标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科学情感态度内容 2.科学方法的内容 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原则。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选编方法教学内容: 观察认识动、植物 探索自然现象 操作各种材料 体验科学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性和启蒙性 系统性和整体性 广泛性和代表性 地域性和季节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 1.以科学领域教学内容为主导,进行分科教学 2.以主题活动课程模式为主线,选择科学教育内容 3.已季节为主线,选编教学内容 1.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方法。 2.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 2.科学小实验 3.劳动 1.玩中学 2.做中学 3.想中学 4.试中学 5.用中学教学反思: 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 2.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 3.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2.其他领域教育活动 3.游戏中的科学教育活动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3.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4.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二、填空题 1.形式逻辑 2.为探索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正式测量 4.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 5.文学艺术 6.家庭中 7.整合性 8.长期系统性观察 9. 二元 10.2061 三、简答题 1.(1)操作材料是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工具;(2)操作材料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3)操作材料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意志力。 2.全面性与整体性;连续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接受性;社会性与时代性;辩证统一性。 3.(1)在选择游戏时,应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活动性、规则性。(2)让学前儿童有充分活动的机会,师生共同游戏。 四、论述题 1.以儿童的好奇心为基础,从日常生活出发,更好的了解自然界; 2.带着问题做实验,探究性的学习的方式,帮助儿童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3.对于儿童语言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促进。 五、设计题 要求:1.格式正确。(5分)2.目标、内容、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过程。(10分)3.内容设计的理由。(5分)答案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第1至3章) 一、概念题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并且分别阐述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 1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小实验: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4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1操作性问题:操作性问题是一种可以通过学前儿童自身的操作来寻求答案的问题。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既包括教师向区角投放的供儿童自选活动的材料,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儿童自由探索的材料,还包括在教师专门组织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为儿童投放的材料。 3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4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2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STS”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以此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二、填空题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科学性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教育中常采用的观察方法是:对个别物体的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 2、幼儿劳动的种类包括:园地和自然角的劳动;生活服务胜劳动;协助成人的辅助性劳动; 动植物标本的制作。 3、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情感的目标非常广泛。《纲要》突出了其中两个方面: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幼儿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4、幼儿园中的技术操作型活动,主要涉及两种不同的“技术”,一种是设计技术,即幼儿在进行科技小制作中要 思考的方法,一种是使用技术,即幼儿在学习使用某种科技产品或工具时要掌握的操作技巧。 5、幼儿科学教育评价的新观念是: ①从权威评判到平等对话 ②从结果评定到过程跟进 ③从测验评价到实作评价 ④从常模标准到差异性评价 6、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各年龄班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 7、例举四种幼儿科学游戏的类型: ①、感官游戏②、图片游戏③、语言游戏④、操作游戏⑤、角色游戏⑥、音乐游戏、⑦、情景性游戏⑧、活动性游戏⑨、电脑游戏(任选四种) 8、科学发现室的材料选择要考虑的问题是: ①新颖有趣②操作方式简便易懂③结构简单且可探索④种类和数量充足 二、解释名词: 1、科学――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 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2、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及科学的工具或仪器设备 来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及现象,使幼儿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 念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幼儿自主探究方法――幼儿科学教育必须成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该支持幼儿亲身经历 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体验科学精神,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过程应:注重幼儿" 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在亲身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 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幼儿的“前科学概念”――概念是指幼儿对事物或现象的内在、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是认识事物的高级 形式,一般用词语来表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儿童获得的概念还不是真正严格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授课专业:2012级学前教育一、二班 任课教师:肖玲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科学 (一)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 (二)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 (三)科学是一种世界观 二、科学教育 三、学前儿童科学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 2.全面性 3.生活化 4.探究性 5.合作性 6.多样性 六、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3-4岁 A、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 B、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 C、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 D、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2.4-5岁 A、好奇好问 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 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3.5-6岁 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 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

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 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 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解读上课时数:2课时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 教学目的:1.了解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教学内容:一、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依据(一)身心发展规律 (二)学科教育目标 (三)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四)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一)纵向目标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 (二)横向目标 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 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 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1.科学情感态度内容 2.科学方法的内容 3.科学知识的内容 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项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 D ) A.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的 B.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C.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D.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2. 从字面上理解,评价应该包括( B ) A. 评论和价值 B. 评判和价值 C. 评价和价位 D. 评判和价格 3. 儿童用小棒测量物体的长短,属于( B ) A. 正式量具的测量 B. 非正式量具的测量 C. 观察测量 D. 目测 4. 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是( D ) A. 探索情绪 B. 探索好奇心 C. 探索意识 D. 探索态度 5. 下列不属于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是( D ) A. 社会的需要 B. 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C. 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 D. 教育本身的需要 6. 在幼儿园里开展的“听声音、猜东西”、“气味真正多”、“小小品尝会”等活动,是有关什么的探索( ) A. 人体的结构、功能及保护 B. 人的心理活动 C. 个体的生命过程(生长、发育和衰老) D. 感受、体验人体内部主要器官的活动和功能

7. ( A )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也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方式。 A. 观察 B. 早期科学阅读 C. 科学游戏 D. 科学实验 8. ( B )是通过让幼儿使用简单的工具,多次、反复地劳动,不断作用于某一植物或动物,并在与他们频繁的接触中,连续地持久观察、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A. 播种 B. 种植和饲养 C. 散步和采集 D. 学前儿童科学实验 9. 关于科学游戏的规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全部会限制儿童的活动 B. 应服从于科学教育的要求 C. 应服从于游戏的展开 D. 应有利于儿童的操作和智力活动 10. 在科学探索过程的“探究”阶段,儿童的表现是( B ) A. 验证性地摆弄物体 B. 尝试性地摆弄物体 C. 有程序地摆弄物体 D. 在教师指导下认识物体 11. 作为科学探索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学探索的直接动力的是( B ) A. 儿童的个性特征 B. 儿童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 C. 儿童的知识经验 D. 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 12. 下列不是科学发现室的是( ) A. 科学桌和科学角 B. 小问号室 C. 科学探索室 D. 科学游戏室 13. 一个儿童在玩不倒翁的时候,发现不倒翁总是不会倒,就产生了疑问:不倒翁真正不会倒吗?我有没有办法让它倒呢?于是他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探索和试验:对不倒翁的不同部位用力,向各个方向用力,甚至使不倒翁倒过来、“睡下来”,观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表明儿童的科学探索已经进入了( C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2.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3.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4.观察法: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社会资源: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9.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0.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11.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12.作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3.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4.探究性教学: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形式逻辑 为基础。 2.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3.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6.在我国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家庭中接受科学教育。 7.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8.测量的类型包括观察测量、非正式测量和正式测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作业1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 动,对周围的自然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2、系统性原则:在具体选择编排科学教育内容时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主要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及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3、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 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 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 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 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1935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以认识春夏秋冬为主线,将儿童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 ____以季节为主线_____选编科学教育内容的方法。 3、按科学素养的不同领域分,科学教育目标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目标、科学能力、方法____教育目标和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4、注意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____科学性____的要求。 5、1999年,由中国科协提出了一项为期50年的国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即“2049计划”。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7、在古代,虽然儿童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一般的劳动人民子女仍然在___家庭中____接受科学教育。 8、科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使他们在教师的支持下,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达到教育目标。这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 _____启蒙性___要求。 9、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0、古代的儿童科学教育,往往和识字教育紧密结合。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竭力倡导发现学习的是(D)。 A、加涅B、皮亚杰 C、布鲁纳D、布鲁姆 2、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 C )。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提要: 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二、本章重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三、本章学习目标: 1、理解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2、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3、明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儿童发展、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4、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历史沿革 四、本章辅导: 1、科学与技术 (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科学是以认识自然为目的,而技术是以改造自然为目的。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3)科学是发现新知识的过程,而技术是创造、发明新产品的过程。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 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学前儿童与科学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提出儿童概念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 一、概念题(每小题4 分,共16 分) 1.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小实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3.时代性要求: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4.科学教育环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二、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 1. 1935 年,由雷震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等内容。 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验类、制作创造类。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4.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5.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6. 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7.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种观察称为长期系统性观察。 8. 文学艺术的方法是指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运用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学前儿童科学素养目的一种方法。 9.家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性、个别性、随机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0.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新进展中,科学教育内容是基于学前儿童的生活背景来建构的。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 2 分,共20 分) 1.科学的范畴极为广泛,我们把科学定义为:科学是关于(D )。 A.自然、思维和人类的知识体系B.思维、天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C.自然、社会和人类的知识体系D.思维、自然和社会的知识体系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指(D )。 A.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B.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C.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D.以上三项全是 3.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D )。 A.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偶发性的科学教育B.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C.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章资料(全)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一、科学和技术 1.识记: (1)科学的概念; 科学包括两个方面,即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索过程。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通过总结社会经验得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的一种正确的、系统化的知识,同时也是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 (2)自然科学的概念:。 科学知识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三方面的知识体系,其中研究物质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的科学称作自然科学。 (3)技术的概念: 在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从狭义上讲,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广义地讲,除操作技能外,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度、方法。 2.理解: (1)自然科学的职能: 认识自然、获取新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把具体的实践经验系统化从而形成理论;总结、概括、抽象个别现象形成一般原理等。 (2)技能的职能: 技术的职能:改造自然、发明创造新产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将一般原理应用于个别问题;提高生产力、劳动效率等。 (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科学活动是为了认识自然,技术活动则是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科学活动的结果是发现新的认识,而技术活动的结果是创造新产品;科学活动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活动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活动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技术活动则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科学活动把个别现象上升到一般原理,技术活动将一般原理应用于个别问题。以上是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科学和技术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建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认识自然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也要应用于实践之中;技术的发明,需要建立在对有关的科学原理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促进和丰富了人们的科学认识。 二、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点 1.识记: (1)学前儿童学科学的要素; ①探索态度,是指儿童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和情绪倾向。②探索对象,是指儿童科学探索活动的具体内容。③探索过程,是儿童运用科学方法与探索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是儿童获得探索结果的必经之路。探索过程是儿童学科学的核心要素,它最充分地反映出学前儿童科学活动的本质特点,也最充分地反映出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色。 ④探索结果,是指儿童通过探索、尝试发现的科学事实以及蕴含在其中的科学知识。探索结果既是一次探索活动的结束,又可能是新的探索活动的开始。以上四个要素,都是学前儿童学科学所必不可少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使学前儿童学科学的活动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2)好奇心的概念: 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的新异刺激的积极反应倾向。儿童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是指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由教育者创设、规划的一种具有科学教育价值的环境。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7.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8.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集体教学活动:就是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并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简单的说,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的集体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9.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10.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1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1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实验的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学前儿童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13.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1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15.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16.作品分析法:是根据学前儿童的各种作品(图画、泥塑、所编故事、儿歌等)分析学前儿童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一种方法。 17.时代性要求: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二、填空题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 1.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具体地说,科学教育是系统传授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实现人的科学化的教育活动。 2.观察的方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3.系统性原则是指选编的科学教育内容是按照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编排。 4.行为核对是在观察前依据所需观察的目标,确定观察内容,并制定一个观察核对表。评价者根据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对照观察核对表中的各个项目逐条检核,并在符合的条目上做记号,并进行评定的一种方式。 5.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6.科学性原则是指选择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学前儿童周围生活中的有关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 7.分类:亦称“归类”,是根据事物的异同,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即把一组物体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概括的过程。 8.偶发性科学活动:是指学前儿童由外界情景诱发引起,并围绕着偶然发生的科学现象展开的一种科学探索活动,是科学教育中特有的一种活动。 9.科学知识教育目标:是人类在了解自然科学时,希望获得的有关事实的信息和理论的信息。依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 10.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儿童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11.科学活动室:是指在幼儿园建立的,专供学前儿童进行选择性科学活动的场所。 12.科学教育中的“社会资源”是指学前儿童所在地区或邻近地区中,可以利用于科学教育内容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环境和社会组织等。 1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是以科学教育为对象,根据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现象及其效果进行测定,分析目标实现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14.幼儿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儿童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 15.时代性原则:是指要根据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来选编科学教育内容,使选编的内容跟上时代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向现代化。 16.科学小制作:就是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纸、布、泥或其他自然材料和无毒无害的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简单的玩具或陈列品,使儿童在这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积累简单的科学经验,掌握一些粗浅的科技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填空题 1.《幼稚园的自然》2.操作实验类3.单元目标? 4.经验知识 5.2049计划6.访谈法7.访谈法8.中、短期发展目标9.分类游戏 10.观察测量11.科学教育材料12.启蒙性13.一个科学现象或概念 14.材料的探索性15.丰富性16.比较观察法17.整合性18.家庭中 19.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0.半成品材料21.科学知识经验的获得 22.挑选分类23.二元24.对学前儿童发展25.自然角26.心理学习环境 27.文学艺术28.获得大量感性经验29.动手操作30.2061计划 31.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32.自然观察33.整合性34.园地 35.重演科学家科学探索活动36.幼稚/天真37.问题测试 三、选择题 1.D2.D3.C4.D5.C6.B7.B8.D9.A10.B 11.C12.A13.C14.D15.D16.A17.D 18.D 19.D20.D 21.B?22.B 23.B 24.B 25.D 26.D 27.B 28.A 29.B 30.C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的选择原则是 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选择课题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目前,幼儿园正规性科学活动走过了以幼儿接受与教师灌输为主的“常识”教学阶段,进入以幼儿为主的“做中学”阶段,那么我们教师如何能更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早在1925年,陶行知就指出:“儿童好奇,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代下手”。科学是需要好奇的,而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共同特点,我们教师应该积极的保护、支持。如果教师持以冷漠、忽略的态度,有时还会责怪幼儿问题太多,就会极大的挫伤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曾经在一次“保护牙齿”活动中,有幼儿问我:“我怎么会有龋齿呢?”我没有直接回答,而运用白醋、鸡蛋做“蛋变软了”的实验引导幼儿寻找答案。首先我出示了鸡蛋、白醋,并告诉幼儿老师要给大家做个实验,这时每个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鸡蛋”的身上。然后我请大家用手摸一摸鸡蛋是硬的还是软的,孩子们都说“鸡蛋是硬硬的”。接着我马上把蛋放进了原先准备好的“白醋”里,过了一段时间拿出来,再让幼儿摸一摸,结果发现鸡蛋变软了。通过这个实验活动既保护了幼儿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带疑惑去学习,通过观察和动手感知激发了学科学的主动性。幼儿的问题虽然没有立即得到回答,但在无意识中却学会了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

幼儿“无心”的好奇心转化成了“有意”的求知动力,促进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学习欲望。因此说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非常重要,作为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保护和支持好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纲要》中科学领域目标指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操作材料,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教育形式,促进幼儿科学探索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它有别与常识活动,光是动手活动还不够,儿童还必须有动脑的活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活动是否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幼儿“探究”,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还是以“保护牙齿”为例,孩子们提出“我怎么会有龋齿呢?”这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发问了,并且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这一点非常可贵,于是我就抓住了这一契机进行了实验活动。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孩子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上面的“鸡蛋”实验过程中,让大家通过摸一摸——观察——摸一摸的过程中来获取知识,明白了“龋齿”的原因是。再次,活动中孩子收集了有关的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解释;最后,活动中孩子们之同有充分的合作与交流等等,使孩子们在不断探索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在与他人进行交流过程中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三、科学的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