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三部分世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希腊罗马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1.希腊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1) 爱琴文明

古希腊文明始于大约公元前20一前12世纪的爱琴文明时代,它的中心最早在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后转移到希腊半岛南的迈锡尼城。公元前12世纪,北方的一支希腊人南下征服大多数希腊城邦,迈锡尼文明毁灭。公元前11一前9世纪被称为“荷马时代”(又称“黑暗时代”)。

(2)希腊文明的地理环境

人类早期主要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古希腊文明则以海洋为依托。公元前8一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社f,.大多是蕞尔小邦.人口不过一两万。古希腊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稚典。

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希腊半岛80%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很少,但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因此.地少人多的古希腊人往往凭借这方面的优势向海外殖民扩张。

2.早期的城邦政治

(1)古希腊的城邦和公民

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可将城邦政体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古希腊城邦中最为流行。

所谓城邦公民,并非指全体成年国民,而是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城邦公民一般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出生于公民家庭的妇女拥有本完整的公民权。奴隶以及外邦移民则被完全排除于公民范畴之外。

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 )贵族制的确立及其特点

除贵族制和民主制外,希腊城邦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公元前8一前7世纪时,各邦贵族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形成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它为政体进一步向民主制方向演化准备了条件。

希腊城邦雅典是民主政治的发源地。

(3) 平民和贵族矛盾的激化

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普通民众苦不堪言,许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选修1】贵族政治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但贵族政治毕竟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利参与政府的运作。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农民抵押土地的记债碑在雅典四郊比比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愤愤不平;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准备以暴力推翻庇护债权人的贵族政府,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3.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

(1) 梭伦改革

公元前594年.当选执政官的梭伦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选修1】梭伦(约前638一前559)出身贵族家庭,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公元前594年,梭伦临危受命.当选为执政官,并被指定为“调停人”,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梭伦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梭伦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确立了个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权利。

【选修1】梭伦改革始于经济领域。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土地又回到平民手中。梭伦还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厄运。

第二.设立新的司法机关——民众法庭.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平民因此成

为司法的主人。

【选修1】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他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并创立了两十新机构——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即民众法庭)。这些措施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第三,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赋予各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改革内容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选修1】梭伦的政治改革同样倾向于平民。他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年收入500麦斗以上为第一等级,年收入达到300l麦斗为第二等级,年收入达到200麦斗为第三等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为第四等级。

此后,公民事有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机会只由他的财产资格来决定,而不再取决于他的出身。等级高的公民享受的权利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属于同一等级的公民享有均等的权利与义务.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在过去,出身和门第是衡量个人身份和地位的唯一尺度.贵族凭借高贵的血统世代享有政治特权。现在按财产划分等级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四,为了解决人多地少、就业不足的难题,棱伦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这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住平民领袖。他的中庸原则决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他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政权并未完全转到雅典人民手中。

梭伦改革动摇了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 克里斯提尼改革

【选修1】梭伦的改革不能满足各社会阶层的愿望,雅典出现了许多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平原派”代表大地主集团,企图恢复贵族制;“海岸派”代表工商业者利益.支持并维护梭伦开创的民主制度;“山地派”要求重新分配土地,进行更激进的民主改革。

公元前509年。平民领袖克里斯提尼当选为执政官,进一步对雅典国家制度实行民主改革。

【选修l】改革的措施有:第一,以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第二,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第三,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第四,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第五,实行陶片放逐法。

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最终在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4.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公元前5世纪,在伯里克利当政的时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民主政体特征的充分体现。

(1) 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是雅典公民讨论战争、媾和及选举等再大事务的场所。一切成年的雅典男性公民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所有合法的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 五百人议事会

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两次公民大会的休会期间.议事会是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议事会成员经抽档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下的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3) 民众法庭

是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也由民众法庭终审。法庭审判员从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产生。审判员6000名,一般由500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民众法庭在执法过程中,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公证。

雅典人民主权的特征也体现在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上。所有公职人员均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各机构内部同样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5.雅典民主制的意义和局限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而非君主任命,使公职人员对社会负责,并使其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局限:雅典民主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居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他国公民,都没有民主的权利。雅典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

二、古代希腊的人文思想和哲学家

1.智者学派及其人文精神

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占代西力人的精神觉醒。

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展,公民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思想活跃孕育出一个新的思想流派——智者学派。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专职教师。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前1481一约前411)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2.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想

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同时代人,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苏格拉底(前459-一前399)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通过学生柏拉图留传下来的。

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1)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选修4】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富裕的家境使他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是最理解苏格拉底思想、学术修养最深厚的学生。

公元前399年,由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和时民主政权感到失望,柏拉图离开雅典,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他广泛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商讨学术问题这为柏拉图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奠定了知识基础.

他曾三次到叙拉古(叙拉古是希腊人在西西里岛建立的殖民城邦国家),企图把那里的统治者培养成哲学家,建立哲人统治的理想城邦.但都失败了。

(2) 雅典学园

【选修4】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学园建成后,吸引了希腊各地的年轻人.其中不少人是贵族子弟,他们希望在柏拉图门下学到治国安邦的本领柏拉图的学园不仅研究政治,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奉领,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在阿卡德米学园的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许入内”。正是由于柏拉图重视自然科学,所以他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优秀的科学家,其中的亚里士多德是彪炳人类科学史和思想史的伟大学者。

(3)理念论和《理想国》

【选修4】在哲学上,柏扯图提出了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他认为,人类虽然可以通过感觉认识到各种具体事物,但这些事物处于不断衰败的变化中。在这些变化的具体事物背后.始终存在着一种完美的、不变的东西.柏拉图称这种东西为“理念”.

由于对现实政治不满,柏拉图不断探究、设计理想社会,创作了《理想国》,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理想国》是拍拉图重要的时话体著作,在他设计的理想国中,居民分成三部分:统治者、军人和平民这三类人有不同的职责,如果他们各自恪尽职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和谐与效率.否则国家就变得不又并趋向毁灭。要实现理想国,必须由真正懂哲学的人做国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最早的乌托邦思想的体现。

4.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

(1)师从柏拉图

【选修4】亚里士多德(前384一前322)出生在希腊北部小城斯塔吉拉,其父是马其顿王室御医。17岁时,亚里士多德到雅典求学,师从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园里.亚里士多德非常引人注目。他勤于思考,努力读书.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在当时所知的几平所有学科内,他都有超人的见识。柏拉图说.他的学因由两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是学园的灵魂.其他学生构成学目的身体。

(2) 吕克昂学园

【选修4】公元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邀请亚里士多德做儿子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创立吕克昂学园。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他和学生一起在林阴道上散步.讨论抽象的哲学问题,显得逍遥自在,所以有“逍遥学派”之称。

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人要时亚所山大的老师进行报复,亚里士多德离开了

雅典。

(3) 百科全书式的大师

【选修4】亚里士多德对自己的老师怀有高度的敏意.但是绝不盲从.他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把柏拉图作为批评对象。他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在具体事物之外存在理念,它是世界的本原;而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每一物体都由彤式和物质组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分析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研究了思维的形式和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论”,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道”理论,鼓励人们在生活实践中以理性为准绳。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三、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从共和国到帝国

(1)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一前27)

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人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罗马共和制主要由执政官、元老院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2) 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5}

为扩大领土,罗马积极对外扩张.经过几百年的鲸吞蚕食,最终成为地中海霸主。到共和国末期.共和政体的基本原则已披废弃.罗马从贵族共和制走向帝制。

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元首制实质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

古罗马通过对外扩张.发展到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2.古罗马的法律体系

古罗马在法律方面有突出的建树,编制出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历史影响深远。

(1)《十二铜表法》

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一切国家权力。平民为维护自身利益,与贵族进行了长期的政治斗争。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十二铜表法》极力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规定债权人有权拘禁不能按期还债的债务人,甚至可以给他戴上脚镣、卖到国外或杀死他。它明确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的缩纂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这项法律是罗马法的渊源。

(2)杳士丁尼法典

继《十二铜表法》之后,罗马叉根据不同时期的立法需要陆续制定了许多法律,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帝国时期,罗马法又增加了许多内容,以调解罗马人与被征服民族的关系。公元3世纪以后,帝国统治者着手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了严肃的罗马法体系。

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时期,编纂帝国法律大全.将所颁布的四部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罗马法的历史地位

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它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

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

资本主义兴起和资产阶级革命

一.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开拓

1.新航路的开辟

(1)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14一15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告诉人们,东方“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渴望到东方得到这些贵重商品。

来自亚洲的许多商品是欧洲不能生产或无法与之竞争的,对东方的丝绸、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以及糖和香料需求量很大。在欧洲对东方的转口贸易中.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获取高额利润,使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者积极支持探险活动.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

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

要推动力。

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海船上普遍使用了由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可以保证航行中不迷失方向。这时绘制的地图已有了便于确定方位的经度和纬度,提供了全新的世界嘶面。到15世纪,欧洲人的造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能够造出船体大、航速高的多桅帆船。

(2) 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为了与亚洲进行直接的香料贸易,葡萄牙和两班牙分别组织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约1450-一1500)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途中遇上了连续l 3天的风暴,大风将他的船队向南刮去,一直见不到陆地。当风变小返回时.他们发现不觉中已过了大海角.这里就是非洲最南端的海角。迪亚士将大海角命名为风暴角,后葡萄牙国王将其改名为好望角。

1497---1498年,达·伽马(约1469—1524)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当达·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时所贩的香料获利巨大。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约1451---1506)相信地圆说,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抵达美洲。哥伦布自己始终认为是抵达了印度,并把当地人称做“印第安人”(印度人)。在以后的8一10年间,他又三次西航,到达美洲的许多地方。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哥伦布到达美洲不久,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来到美洲,指出这是一块新

大陆。后来.这块大陆以其名字命名,即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

1519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葡萄牙贵族麦哲伦(约l480一~80—1521)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3)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将世界从彼此隔绝、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不仅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也将欧洲的产品运往各地销售。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大陆一端的西欧

开始崛起。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西欧出现了商业革命。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美洲的人口锐减,大量的白银流入欧洲。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在亚洲.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2.早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扩大

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葡萄牙、西班牙以赤裸裸的暴力在国际舞台上逞强达百年之久。继起的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活动虽带有商业资本的印记.但凭借的依然是野蛮残酷的暴行.这些殖民活动对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开拓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 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了在东西两个半球的殖民掠夺活动。

16世纪初,葡萄牙先后在非洲和亚洲沿海建立了许多据点.控制通往东西方的交通咽喉及商路,凭借着武力垄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达一个世纪之久。

西班牙在中美洲、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残酷地屠杀印第安人.掠夺大量的金银矿藏。

(2) 荷兰殖民扩张

17世纪.荷兰成为资本主义围家.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业和运输业,它拥有的商船达l万多艘,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上半叶,荷兰逐步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大型商业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在亚洲.他们成立了资本雄厚的东印度公司.取代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曾一度侵占中国的台湾。在美洲,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今美国纽约)为中心的“新荷兰”。

(3)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参与海外贸易、从事海盗劫掠,以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为了夺取贸易优势和更多的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

17世纪中期,英国打败荷兰。18世纪中期,英同最终打败法国。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17世纪初,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印度出产的香料、棉织品和丝纵品贸易。在北美殖民地,英国商人建立奴隶制种植园,攫取了巨额财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还独占了从好望角至麦哲伦海峡整个东方的贸易及殖民活动。

欧洲的扩张从开始起就建立在强迫劳动和奴隶制之上。由于美洲当地人口急剧减少,殖民者很快转向从非洲进口奴隶。到18世纪,美洲的非洲奴隶中有3/4是由英国人贩运过去的。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三角贸易是指欧洲的奴隶贩子把一些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在那里交换黑奴、象牙和黄金,再把这些东西运往美洲,把黑奴高价卖掉,然后装上原棉、烟草等货物,运回欧洲。运同的黄金和象牙又同东方各国交换荣、丝等商品。三角贸易以黑奴贸易为中心,把欧、亚、非、美各洲的商业以及英国的工业同国外市场全部联系起来。

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同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然而,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

在早期殖民扩张中,西欧殖民者在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以抢掠、欺诈等卑劣手段在世界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在北美,殖民者不仅抢夺了大量财富.还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和奴役(或让他们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丧生)。在罪恶的黑奴贸易中,殖民者获得大量的财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在西方殖民扩张的活动中,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思想的兴起

1.文艺复兴

(l) 文艺蔓兴的背景和实质

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人生享乐.而当时的教会要求人们听从上帝的安排祈求来世的幸福。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

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这场运动被称做文艺复兴运动。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在提倡复古,只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2) 意大科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薄伽丘(1313—1375),佛罗伦萨人,创作了许多优秀小说和诗歌,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与但丁的《神曲》齐名,享有“人曲”的美称。

《十日谈》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它以辛辣的笔调揭露教会的腐化与贪婪,抨击教士的伪善与丑行,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

薄伽丘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与但丁、彼特拉克并称为文艺复兴前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开创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新时代,是文艺复兴艺坛三杰。

达.芬奇(1452—1519)强调艺术要表现和歌颂人的美及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他善于将解剖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法运用于绘画之中。他的杰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用写实的绘画揭示人性的善恶。

米开朗琪罗(1475—1564)的创作专注人体,他塑造的雕像体现了人物的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拉斐尔(1483—1520)以擅长画圣母像而著称.他画笔下的圣母温柔美丽,眉宁间洋溢着母性的慈爱和幸福。拉斐尔被称为“画圣”,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西斯廷圣母》。

(3) 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时,西欧大陆的文艺复兴之风吹到了英国,造就了一位卓越的戏剧家——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莎士比亚(1564—1616)。他在《哈姆雷特》中精心塑造了男主人公哈姆雷特,充分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2.宗教改革

(1)中世纪以来的天主教会

【选修1】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会以君士坦丁堡和罗马为中心,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后来分别称东正教和天主教,活动范围分别主要在欧洲的东部和西部地区。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1,3,获取大量的封建地产收入。

天主教会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罗马教皇高高在上。由于当时各国王权软弱,天主教会成为西政封建统治巨太的国际中心。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人们从出生到去世,每一件事情部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

教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持奢靡的生活,从西欧各国搜刮了巨额财富。许多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荒淫无度。天主教会将反对它的人斥为“异端”,并建立了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进步人士和对教会不满的人。

(2) 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人们批评天主教会掠夺财富、禁钢精神和奢侈腐败,要求改革教会的呼声日趋强烈。

【选修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掠取了大量的财富,德意志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派人到德意志地区向教民大量兜售赎罪券。这种搜刮民财的欺骗行径激怒了德意志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他在当地教堂门前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荒谬,指出赎罪券不能赦免罪过,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从此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选修1】路德认为教皇无权赦免罪行,只有上帝才有救免权,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罗马教会为树立教皇的绝对权威.宣扬因行称义.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选修1】路德宣称,人之得救,完全在于人对上帝的信仰。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这就是著名的“因信称义”的思想。路德指出,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

在马丁·路德的引导下,宗教改革运动在德国展开,这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选修1】《九十五条论纲》发表后,消息很快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各地反对教建的风潮,路德在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领主的支持下,同罗马教会展开斗争。教皇宣布他的学说为“异端”,开除他的教籍。路德将教皇训令当众焚毁.表示与教皇的决裂。

马丁〃路德坚持《圣经》是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为了方便德意志人阅读《圣经》,他将其译成德文。路德翻译的《圣经》广为流传.也推动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礼拜仪式使用德文,一切仪式从简,允许神职人员结婚。建立起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的“廉价教会”。改革后的宗教称为“新教”。由于新教大体按路德的主张进行改革.又称为“路德教”。

(3) 达尔文宗教改革

加尔文(1509-一1564)出生于法国.因宣传马丁·路德的主张遭法国天主教会指控为异端,被迫流亡国外。

1536年他发表了《基督教原理》一书.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敦皇统治人民的权力。《基督教原理》是加尔文毕生研究新教和在日内瓦从事宗教政治活动的总结.是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

【选修1】1541年后,加尔文领导日内瓦的宗教改革运动。

加尔文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

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加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话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加尔文和路德一样.反对盲从天主教会,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但他比路德更激进,他主张的先定论认为.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这就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加尔文在日内瓦不仅创立了独到的宗教改革理论.而且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使日内瓦新教会不再受制于罗马教皇。新教会教职由选举产生,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日内瓦也由此转变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城市。

【选修1】加尔文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规定神职人觅由信徒选举产生。他还制定了严格的道德标准,不许唱歌、跳舞、赌博、吵架,要求人们过节俭的生活。

加尔文不仅严格控制市民的生活,而且也积极迫害“异端”,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和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就因为不同意加尔文的观点被处以火刑。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很快便传播到欧洲的许多地区。

(4) 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选修l】16世纪初,英国形成了专制王权统治下的统一的民族国家.英王亨利八世利用国内各阶层反时天主教会的情绪,借欧洲大陆发生宗教改革之机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亨利八世之妻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年逾40没有生子.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再娶。按照当时教会规定,此事须经罗马教皇批准。教皇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离婚、再娶,亨利八世遂决定与罗马教皇决裂。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隶》,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教皇无权干涉英国的教会事务。同时还宣布保留天主教的基本教艾和仪式。亨利八世还下令解散修道院,没收修道院的土地和财产.勒令男女修士还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重申《至尊法案》.要求所有神职人员必须宣誓效忠国王。并通过了《三十九条信纲》,标榜信仰得救,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标准。

改革后的英国民族教会称英国国教会。英国宗教改革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发动的。

(5) 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欧洲宗教改革者,用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发人深省的一页。

【选修1】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宗教改革否定了罗马乏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之后,西欧的基督教世界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两大阵营,新救包括有路德宗教会、加尔文宗教会、英国国教会等

3.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的兴起

(1) 阿奎那的“君权抻授”

【选修2】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是占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由于教主权威的作用,人们相信君权来自神权,国王的权力是由上帝通过教会授予的,教权高于王权。

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是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征“君权神圣”说他的《神学大全》被认为是神学和法律的权威。阿奎那认为,在自然界.支配权总在单一的个体手中,如蜜蜂也只有一个王。统治宇宙万物的只有一个上

帝,因此国家由一个君主采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也才最符合上帝的本意。

(2) 资产阶级与专制主义的斗争

【选修2】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后期.各地处于混乱和割据的状态。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相互斗争,社会矛盾尖锐。西欧出现了近代早期君主专制统治。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去世.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他为了稳固专制统治,明确提出了“君权神授”说,极力推行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他曾发表论证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的文章,大肆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除上帝之外,国王无须对任何人负责;人民必须对国王敬若神明,绝对服从。他甚至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

詹姆斯一世将“君权神授”专制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导致王权与议会之间的尖锐冲突。

(3)斯宾诺莎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选修2】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民主思想一直受到压制。自17世纪起,民主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6世纪末,荷兰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西班牙的统治,成立了共和国。荷兰共和国的自由是富人特权阶级的自由,普通人并不能自由发表意见。

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在荷兰犹太教家庭的思想家斯宾诺莎(1632-1677)。从自身经历中痛切地意识到思想自由的重要性。他主张:“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又从天赋人权出发痛斥对思想和言论的压制。他说:“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斯宾诺莎在宣传思想自由的同时,还强调人在行动上要守法。他还认为,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保证思想和言论自由。可见,在斯宾诺莎的民主思想中,包含着天赋人权思想和社会契约论的色彩,他开启了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斯宾诺莎认为:“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最高当局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

三、英国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英国革命的背景

(1) 《大宪章》和英国议会的起源

13世纪初.大贵族联合起来,迫使英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不久,贵族与国王冲突,一些贵族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击败了国王,控制了朝政。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召开大会,创立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以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议会由贵族院(上院)、平民院(下院)组成。

【选修2】自13世纪《大宪章》颁布以后,英国逐渐确立起一种有限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国王虽享有很大权力,却受到议会的限制。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也不得随意侵犯臣民的人身自由。

(2)英国资车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资产阶级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新贵族力量日益增长。他们控制了议会,提出限制王权,并迫切要求取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选修2】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迅速发展,英国逐渐成为海上交通的要道。都铎王朝时期,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商品经济的潮流面前,贵族阶级也发生了分化。当制呢业发展、羊毛需求增加时,一批贵族加入圈地运动,通过出售羊毛赚取巨额利润,在农村按资本主义方式来经营牧场和农场,形成了与资本主义联系密切的新贵族

(3) 国王和议会的矛盾激化

17世纪初,英国处在斯同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国王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标榜“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他们厉行专制。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要求限制于权,与国王展开斗争。

【选修2】1603年,英国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国王詹姆斯一世不尊重法制传统,喜欢独断专行,宣扬“君权神授”,力图推行君主专制统治,经常与议会发生冲突。其中税收问题上出现的分歧是国王与议会矛盾的集中体现。詹姆斯一世经常绕开议会向人民横征暴敛,还多次悍然解散议会,逮捕反对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深受其害。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专制王权的不满。

查理一世继位后,同样陷入财政困境。1628年,他只得再次召开议会,经过一番斗争,查理一世被迫接受了《权利请愿书》。《权利请愿书》获准成为法律。但第二年,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实行长时期的无议会统治。他无视《权利请愿书》,巧立各种名目来搜刮钱财,肆意镇压不满的人民。一些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分子开始出面,领导反抗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国王和议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4) 清教的兴起

【选修2】16世纪后半叶,英国出现了一个新教教派——清教一他们的一些要求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他们对查理一世迫害清教徒的行为非常忿恨,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打出“自由”的旗号,号召人民维护被国王践踏的自古就有的权利。

【选修2】自1629年起,英国开始了无议会的国王个人统治时期。此间,国王征收“船税”,违背《权利请愿书》的内容,遭到反对。苏格兰人民发动起义.形势紧急。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长达11年的无议会统治后,被迫于1640年重新召开议会。次年议会通过了《大抗议书》,历数国王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弊端:强制性借款,未经议会同意征税,出售专卖权,对议员们的非法传讯、罚款和监禁,强行解散四届议会以及无议会的个人独裁等。提出废除封建特权,保障工商业自由,进行改革的要求。查理一世对于《大抗议书》坚决不予接受,还企图镇压议会反对派。这一举动最终导致议会反对派与国王的决裂。查理一世随即离开伦敦,并在1642年8月挑起内战。

(2 ) 共和国的建立

【选修2】随着内战爆发.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指挥议会军与王军交战。战争初期,形势一度不利于议会军。新贵族克伦威尔脱颖而出,扭转了战局。

【选修4】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出生在英格兰亨廷顿郡一个严格的清教徒新贵族家中,先后进入剑桥大学、伦敦法学院学习。1628年.克伦威尔作为亨廷顿郡的代表之一出席了议会,是议会反对派的领袖之一。

l642年8月.查理一世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克伦威尔认识到,必须组织一支战斗力强、信仰坚定的骑兵队伍以抵抗王军。1643年.他自己出资招幕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克伦成尔亲自担任骑兵团团长。将他们造就成一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勇猛善战的新型队伍,在议会军屡战屡败之时。这支军队却不断取得胜利。克伦威尔在战场上展示了他的军事天才。

1644年7月,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上大败王军。这一战是英国内战的一个转折点。克伦威尔从此赢得了“铁人”的称号,他所统率的军队也以“铁骑军”闻名于全国。他受命改组议会军队.组建“新模范军”。1645年,他亲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摧垮了王军主力。1648年底内战结束。

【选修2】1649年,议会审判并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正式宣布美国为共和国。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重要标志,以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国家政权。

(3) 克伦威尔和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

【选修2】克伦威尔为首的军官集团掌握了共和圆的统治大权,对内以武力维护秩序,对外则派兵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1653年,克伦威尔用武力解散议会,不久便宣布自己为“护国主”,成为军事独裁者。克伦威尔把全国分成11个区,每区派一名将军担任行政长官,实行军事统治,建立了“护国政体”。“护国政体”实际上是军事独裁统治。

1658年.克伦威尔因病在伦敦逝世。

(4)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选修2】克伦威尔病逝后,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5月,查理二世被迎立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复辟前.曾经许诺大赦政治犯.保护议会的权利。但是,他上台后就对革命者进行血腥报复,许多人遭到迫害。

(5)“光荣革命”

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二世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

【选修2】查理二世的继任者詹姆斯二世,力图重建君主专制统治。面对不断扩张的王权,议会议员达成一致。在1688年发动政变,废黜了詹姆斯二世,邀请他的女儿玛丽及其夫荷兰执政成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这就是历史上的“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责任内阁制

(1)《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度1689年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君主立宪制是一种现代政体,在这种政体下,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是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未经议会同意,同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议会议员拥有言论自由等。

“光荣革命”后,英罔实行议会与国王共同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选修2】1688年“光荣革命”后,国王是被“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在财政、军事、政治、外交各个方面,国王的权力都爱到议会的限制。议会控制了财政权力,“国王靠议会生活”成为新制度的一个明显特征。

《权利法案》是用法律形式对议会主权至上原则的认定.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光荣革命”前。英国国王挑选少数贵族充当顾问和助手,分管政府几个部门的工作,他们经常在一间小密室开会。“内阁”和“内阁会议”由此得名,后来,内阁逐渐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力和重要性也随之加强。18世纪以后.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l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罗伯特·沃波尔(又译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英同的责任内阁制开始逐渐形成.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肖相。

责任内阁制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进举。

在法律1,国王有选样和任命首相和其他内阁大臣的权力,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的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的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实际最高行政首长是首相。英王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选修2】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在英国确立下来。

(3)两党制的形成和演变

【选修2】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英国议会中出现了辉格党和托利党。辉格党主要代表新贵族以及城市商人、金融李,托利党主要代表土地贵族和国教僧侣,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光荣革命”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先后垄断英国政治舞台,均长迭半个多世纪。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后,辉格党和托利党分剐获得新的名称:自由党和保守党。它们组织政党内阁,实行轮流执政。20世纪初,工党兴起,自由党逐渐分化,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党派。

四.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思想核心

(1) 启蒙运动的背景

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斗争也深入展开,掀起了一场更为激进、彻底的启蒙运动。

(2)英国早期启蒙思想

【选修2】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洛克在第二年发表了《政府论》,为新秩序提出了理论论证。约翰.洛克(1632—1704)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新教徒家庭.曾在牛津大学学习和任教。

洛克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天赋人权”学说。他把在英国革命中提出的各种基本要求概括成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并把它们说成是天赋人权。

洛克强调自由和法律不可分。他认为,只有实行法治,人民才能充分享有自由。

洛克认为.政府是为了保护人权而设立的,为了防止政府侵犯人权.就需要限制政府的权力。实行分权洛克还认为,在自然状态里,总会有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能太大,必烦依法行事,还必须实行分权。洛克主张,代表人民的立法权与君主执掌的行政权应分开,前者高于后者

洛克的民主思想是英国革命的产物,他的分权理论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学说,他所提出的自由、法治与分权的政治原则,对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以及西方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理性主义思想

启蒙思想家继承弘扬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精神,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他们提倡用理性而不是用外界的权威来判断一切事物,尊重科学、解放思想。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把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权威,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提倡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

2.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8世纪中叶,大批思想家纷纷涌现,并推动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1) 孟德斯鸠:法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1689-一1755)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法在各个国家,具体表现为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他指出,好的国家制度必须“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

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三权分立学说是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伏尔泰:自由与平等

伏尔泰(1694-一1778)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一生中的成就涉及哲学、史学、政治及文学等多个领域。

伏尔泰对天主教和封建制度深恶痛绝,从根本上否定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还认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

伏尔泰比同代的理性学者更尖锐地批判现存制度,更热情地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3)卢梭:社会契约

【选修2】卢梭(1712-1778)出生在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他早年做过仆役、学徒、听差、家庭教师等。卢梭后来到法国,先后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著作。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他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他提出“以绞死或废黜一个暴君为目的的暴动”是天经地义的“合法的行为”。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选修2】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卢棱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这不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显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卢梭从分析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出发,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选修2】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是私有财产的出现。才导致了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不过,他承认私有财产是文明社会的基础,井不主张消灭私有财产,而是主张大体平均的小私有者社会。

卢梭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至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人民主权”思想成为法国及欧美革命的思想武器。

(4)康德:人非工具

当法国启蒙运动越出国界之时,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康德(1724一1804)在《纯粹理理性批判》一书中.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一划时代的哲学家,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3.启蒙运动的影响

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到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这一思想解放运动不仅为法同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成为人类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五、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1.美国的独立

(1)“无代表不得征税”

【选修2】在北美殖民地,欧洲的启蒙思想得到传播,许多人阅读了大量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等的著作,从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营养。

1756-1763年欧洲列强展开了一场战争,史称“七年战争”,它给英国造成庞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财政困难,英国政府决定向殖民地征收各种赋税,遭到殖民地人民的反对。北美各殖民地递交请愿书或抗议书.阐述反对征税的依据。殖民地居民高呼“无代表不得征税”的口号,采取各种方式抗议英国对殖民地征税。

(2 )大陆会议召开

【选修4】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矛盾白热化。1774年,华盛顿作为弗吉尼亚代表出席了在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以坚决抗争的立场赢得了普遍的尊重和信任。

1732年,乔洁〃华盛顿(1732—1799)出生于北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少年时期的华盛顿刻苦勤奋,曾做过土地测量的工作,后参军服役,在艰苦的环境中塑造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忍耐力。

(3)独立战争的开始

【选修4】1775年4月,北美民兵在来克星顿打响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组成了抗英的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他赶赴前线.表达了武装抗英的决心。

当时大陆军是由各地民兵拼凑而成,他们各自为战、组织松散,多数士兵甚至没有军装和武器。战争之初,大陆军屡战屡败,处境困难。面对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英军,华盛顿仍然坚定不移,一面鼓励士兵克服困难,一面着手建立一支正规军,终于把大陆军变成了“随时可以迎战”的威武之师。

(4 )《独立宣言》的发表

【选修2】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宣言》向世界宣告:美洲13个联合殖民地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和自由的合众国。《宣言》用天赋人权和民主原则来阐述独立的理由.也阐述了新国蒙的基本原则。

《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

【选修4】1781年,大陆军转入战略进攻。华盛顿率军南下乖吉尼亚,包围了约克镇的英军主力。同年10月,英军司令康华利被迫率7000名英军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并且在启蒙思想影响下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2.1787年宪法与美国民主政治的建立

(1)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邦联难以维系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它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这就给英国的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政治上的松散状态也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选修2】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后,成为13个各自为政的邦。1781年《邦联条例》生效,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但是,此时的邦联仍是一个松散的结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各邦自行其是.彼此矛盾重重。

根据《邦联条例》,中央最高机构是邦联国会,但邦联国会权力极小,各邦均保有完整的主权与军队。面对动荡不安的彤势,华盛顿、麦迪逊等革命元老经过思考。决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体制。

既要用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起来,又要在这样一个大国里确保共和制.这是美国建国之初面临的新问题。华盛顿及许多领导人认识到:建立强有力的中央

政府成为当务之急。,

【选修4】华盛顿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这时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1787年宪法和美国的民主制度

1787年5—9月.制宪会议在费城秘密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大多数受过大学教育,不仅熟悉盂德斯鸠的分权理论,而且都是在独立战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华盛顿、富兰克林等出席了会议。但是核心人物却是年仅36岁的弗古尼亚代表麦迪逊(1751一1836),他坚持分权制衡的原则,被后人称为“美国宪法之父”。1787年9月,代表们经过反复讨论.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

【选修2】按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先后经过13个州的批准.宪法正式生效。

宪法体现了如下原则:

第一,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第二,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第三,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巾民选产生。根据这部宪法,在北美大陆上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其和国。

【选修2】1787年宪法是对整个政府框架的规定,为了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独裁和政府滥用权力,制宪者设计了一系列分权制衡的机制。

按照宪法.美国联邦政府由立法机构、总统和联邦法院三个部分构成。立法权属于国套,国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议员均由各州选举产生,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既是行政首脑,又是最高军事长官,总统由全国选举产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院的法官由总统提名、国会批准,任职终身。这三个权力部门既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

总统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律行使否决权,而国会对总统否决的议案.如果再次以2/3多数票通过,即生效成为法律。参议院有弹劫总统的权力。

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所建立的分权制衡体制被历史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防止专制的机制。

联邦宪法制定后,国会于1789年义制定出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迄今为止,联邦宪法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一。

【选修2】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的各项权利,《独立宣言》执笔人托马斯〃杰斐逊要求增补人权内容。为了弥补这个重大缺陷,1790年国会通过了麦迪逊主持起草的10条宪法修正案,称为《权利法案》.突出规定了人民的基本人权不受侵犯.民众享有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和结社自由。《权利法案》成为美国宪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权利法案》没有修正完法的另外一个重大缺陷,即对奴隶制的确认。

3.华盛顿领导的联邦政府

【选修4】华盛顿被一致推选为第一任总统,任期自1789年开始,为期四年,此后他又被推选为第二任总统。

(1)开国立制

【选修4】华盛顿在担任总统的8年中,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合众国银行,统一了货币,促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成立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了以“人权法案。而闻名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使宪法趋于完善。一些政治、外交原则在此期问得以确立,比如反对地方主义和政治派系之争。其中,“与其他国家保持中立关系”这一外交原则被称为是“华盛顿的伟大法规”。直至“一战前”.这条法规一

直是美国外交的主要原则。

(2)不谜峦权力

【选修4】华盛顿决心以行动捍卫美国民主.决不迷恋个人权力。1783年12月,他就把总司令之职交还当时象征着人民权力的大陆会议,并且向庄严的国会告别。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不依靠外在压力,仅仅依靠内在的道德力量就自觉放弃了最高权力。

【选修2】华盛顿在第二届任期结束前,坚决拒绝竞选第三届总统,甘愿做一介平民。华盛顿对美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大陆军总司令,他在独立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1787年,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主持宪法的制定。退出政治舞台时,又创立了一个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惯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富兰克林〃罗斯福才打破这一惯例,连任四届总统。1951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22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担任总统职务不得超过两届。

【选修4】1796年9月17日,怀着独具的远见和崇高的理念,华盛顿向内阁发表《告别辞》,谢绝了请他再次连任总统的要求。1799年,65岁的华盛顿回到故乡费吉尼亚。1799年12月14日,华盛顿因病逝世。

华盛顿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和建立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内政外交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美国人民为此尊称华盛顿为“国父”。

六、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制度的初步发展

1.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1) “旧制度”的衰微

18世纪,法国处在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全国被分为一个等级:教士、贵族和平民。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第三等级主要由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组成,处于被统治地位,深受压迫。

【选修2】法国大革命前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史称“旧制度”。18世纪初,“旧制度”就开始显露出衰落的征兆。路易十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专制统治,对外穷兵黩武,国力消耗很大。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更加腐败。他对财政困难毫不在乎,扬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2) 启蒙思想的影响

【选修2】18世纪.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家们倡导自由、平等和天赋人权的观念,启发了第三等级的反抗意识,成为即将到来的大革命的思想基础。

(3) 三级会议和大革命的爆发

【选修2】路易十六继住后,国库亏空、债台高筑。为了缓和严重的财政危机并解决征税问题,路易十六被迫下令召开中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

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僧侣、贵族这两个特权等级享有免税特权。国家的税收几乎全部来自第三等级。他们的负担十分沉重,迫切希望改革。

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第三等级的代表自称代表绝大多数国民,在一个网球场开会,集体宣誓“不制定宪法决不解散”。国王被迫让步,三级会议改名为制宪议会。国王暗中下令调动军队,准备镇压革命。7月14日,愤怒的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攻占巴士底狱引发了全国城乡的暴动。

2.法国大革命的进程

(1)《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选修2】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正在开会的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8月,制完议会正式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人权宣言》中指出: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

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人权宣言》的核心是人权、民主和法治。针对法国的等级制度,《人权宣言》尤其强调了平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

1791年9月,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 吉伦特派当权和第一共和国建立

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也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9月21日,在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上通过了废除君主制的决议。次日,国民公会正式宣布法国为共和国。

【选修2】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占领王宫,俘获了国王及王室成员。9月,法国义勇军在瓦尔密村击退普鲁士军,接着,新选出的国民公会一致通过废除王政的议案,并宣布成立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1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3 ) 雅各宾派和恐怖统治

【选修2】1793年,法国局势再度恶化。反法联军再次进逼法国,各地也发生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5月底巴黎民众举行暴动,推翻当权的古伦特派。更激进的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

从1793年秋开始,面对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公安委员会在国民公会的支持下,断然推行恐怖政策。所谓恐怖政策是指当时击国政府为抗击反法联军和镇压叛乱,实行战时总动员,用最严厉的措施,打击一切敌人和商业投机活动。断头机成为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恐怖统治的象征。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使国内局势稳定下来。共和国军队平息了国内叛乱,并且击退了反法联军。但是,恐怖统治也造成了人人自危,致使罗伯斯比尔众叛亲离。

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的一些代表发动政变,将罗伯斯比尔等雅各宾派领袖送上了断头台。这就是法国历史上的“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标志着法国革命高潮阶段的结束。

3.拿破仑帝国的统治

(1) 拿破仑的崛起

【选修2】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新的反法联军又开始大兵压境许多人企盼出现一个强人政权,对内建立秩序和实现稳定,对外实现光荣的和平。拿破仑成为他们的希望。

【选修4】1769年,拿破仑〃波拿巴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少年时代,他性格孤僻,但学习异常勤奋,尤其爱好历史和数学。10岁时,进入军校学习,毕业后被授予少尉军衔,在炮兵团服役。青年拿破仑深受伏尔泰和卢梭启蒙思想影响,素身经历了资产阶级废除封建等级制的巨大变革,是法国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1793年,参加共和军围攻土伦之役,一举收复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由上尉破格晋升为准将。

1795年.保王党策动巴黎武装警备司令叛乱,重兵包围国民议会。拿破仑临危受命,平息叛乱,成为“共和国的救星”。不久拿破仑出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率军远征意大利。他统率装备低劣的军队。战胜了强大的反法联军。

1798年,远征埃厦.在督政府统治危机之时回到法国。

(2)雾月政变和第一帝国建立

【选修2】1799年11月9日(雾月18日),拿破仑发动政变,接管了政府。雾月政变后,拿破仑担任“第一执政”,他颁布新宪法,名义上法国仍然是共和国,实际上建立了独裁政权。

随着国内形势好转,拿破仑的个人威望空前提高。18M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从此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被第一帝国所取代。

(3)《拿破仑法典》

【选修4】拿破仑为了巩田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继承启蒙思想家的法制思想。颁布了《法国民法典》(通称《拿破仑法典》)。

《法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确定了人们在法律上的平等和在革命中形成的财产权,巩田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这部法典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立法的蓝本.成为世界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恩格斯认为它“总结了革命的全部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拿破仑非常重视法典的制定。在他的晚年,认为自己一生中打过的几十次胜仗都被滑铁卢一仗冲掉了,只有他制定的法典是永存的。

4.拿破仑战争和波旁王朝复辟

【选修4】英、俄等欧洲君主制国家因敌视法国革命而结成了反法同盟。拿破仑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多次打破这一同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君主势力,确立了法国欧洲霸主的地位。

1805年12月,在奥地剃维也纳附近的奥斯特里兹爆发了“三皇会战”。军队实力处于劣势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与俄、奥联盟大军作战,最终法军赢得胜利,宜告了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惨败。该战役成为世界战争吏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确立了拿破仑在世界军事史上的杰出地位。

拿破仑的欧洲霸权在1810—1811年达到鼎盛时期.欧洲大陆大多数国家沦为法国的附庸。他在附属国推行《法国民法典》。推行法国的制度,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种统治也具有侵略和称霸的性质,引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几乎全军覆没。1814年,反法同盟的军队攻陷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住,被放连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抵达巴黎,再次登上皇位,开始了“百日”统治。英、俄、普、奥等国立即组成新的反法同盟,向法国发动进攻。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战败,第二次退位.被囚禁在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法兰西第一帝鼠最终覆灭。1821年,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病逝。

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选修1】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埃及,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但原来控制埃及的马木路克仍有很大的势力。在帝国内部,埃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争权夺利,战乱频仍,导致埃厦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中。18世纪的埃及盛行包税制,包税人可在包税领地内享有绝对权利,向领地内的农民征收远远多于上交政府税款的赋税,残酷地剥削农民。

18世纪末,马木路克已在实际上控制了埃及。在长期的征战中,埃及的农业生产遭到破坏,手工业生产日趋凋敝,欧洲生产的廉价商品充斥埃及市场。

(2)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选修1】18世纪下半期.奥斯曼帝国日趋衰微,英、法等西方国家展开了对埃及的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