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圆桌论坛: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互联网 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圆桌论坛: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日前,由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推选颁奖暨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140个典型案例从1200多个征集案例中脱颖而出,获颁“教育改革创新奖”。会上,与会专家、代表聚焦近年来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获奖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讨。

在第二场圆桌论坛上,来自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领导嘉宾针对“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主持人: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

杨宗凯:大家知道互联网进入21世纪以后,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成为整个我们经济转型、创新驱动一个重要的工具,一个手段,所以我国进入到所谓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段。创新就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各个学校都认识到,包括地方、大学都认识到教育创新的重要性,他们也一定有宝贵的经验和案例和大家分享。参加论坛的有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复旦大学原副校长陆昉,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局长姚尹意,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易思蓉。

首先有请每位参与圆桌论坛的同志们就每个学校对互联网+ 时代人才创新培养的一些思路和一些做法,花3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一下。

朱秀林:谢谢主持人,这个议题本来是互联网+创新人才,今天参与论坛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比较多。但是就我认识而言,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是基础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什么原因呢?一个方面是创新,一个方面是冒险精神,这两点从小就要培养。尽管从高等教育谈这个问题,可能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基础教育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谈到互联网,对于高校来说,我始终认为要认识互联在教育方面功能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无处不在,覆盖很广。明年是文革50周年,文革刚结束的时候开始搞教育,当时是电视大学,电视很珍贵,很少有人可以看到电视,但是现在的互联网有线的,再加上无线的无所不在。第二个是互联网现在信息量非常大,这种信息量大是多方面的,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有真科学,也有伪科学,所以要有充分的认识。第三个互联网速度快,这个速度快使用户可以进行交互式的互动。为了把互联网的这些特点搞清楚,我们学校也做了一些分析,对教育方面我想我们面临着几个挑战,当前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育资源的覆盖非常广,不仅仅限于苏州大学内部,乃至于名牌大学,乃至于国内很好的大学。第二个是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我们现在必须有清晰的认识。第三个是对我们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形式的改变,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陆昉:讲的特别好,从基础教育抓起,还是有相当大的改变,从复旦大学角度来讲,通过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密切的融合,形成教育信息化,来引领创新人才,助推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个也是非常关键的,反映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怎么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尽管复旦大学有很多优质的课程,但

是还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选课的需求。举个最简单例子,学校有很大的一块就是核心课程的建设,这些课程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而且这些课程也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来学习。一门课程选修的学生大概有上千,按照课程的规模,不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考虑怎么样通过把现在的信息教育技术和传统的教学密切结合,使得在大学里面只要学生想学的课程都能够满足,这也就是我们希望能够人人能学,处处能学。

第二个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在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规定的时间教规定的内容,这个不利于对创新人的才培养,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因为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讲的,很少主动积极地思考。还有3S能力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无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在来看在推进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了现在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非常需要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方式的改革来改善。复旦从2012年开始,推行这种混合式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模式,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六个学期,很多课程已经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它的选课要求。有些课程,像思修课,在高校都是必修课程,以往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老师讲的不错,学生听的时候非常感动,但是由于没有真正思考,学生原来怎么样听课后还是怎么样,所以没有真正提升思辨能力。现在我们已经改变这种教学了,就是让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更多地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同伴之间互相的讨论,就是讲到一个协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再结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学生真正能够达到这些要素。

第三个层面是对于高校的改变。一个是学校层面,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对于教师来讲要改变传统的理念,因为教师习惯把课讲好,讲清楚,任务就完成了,而不是着重于怎么使学生把课学好,这点非常关键。从学生角度来讲,也是需要改变他的传统学习模式,因为从中学一直上来这种习惯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话还是要有一个过程,所以在整个实践过程当中发现要从这三个层面加以推进,使得创新人才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

蔡敬民:首先谈一点认识,合肥学院是地方普通院校,关于创新型人才大家有很多的说法,也有误解,创新型人才都是高大上的学校做,我觉得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该是所有高校的任务,不同的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路径和目标可能有一些差异。第二,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时代的变革,一个概念叫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我们要建立起来,因为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另外一个概念是互联网时代。第三,我们要关注到互联网的平台对于年轻人的创新创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觉得把这几个因素关注起来,具体到一个学校来说,我们所做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合肥学院是中德共建的学校,现在做中德示范基地,刘延东总理和默克尔总理也进行了访问。做这个事要干什么,就是要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作用,所以这次的典型案例也是这方面的改革。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现有的学科导向式培养模式架构,突破学科定式,以能力为主线,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此我们要借鉴欧洲新的理念,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用的还是知识输入导向的理念,也就是说老师要教学生学什么,但是现在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是知识输出理念,教学出发点来源于学生毕业之后到底会干什么,根据这样一个理念,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重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确定这个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然后经过充分的调研,把这个核心能力提炼出来,再把这个核心能力分解成子能力,围绕子能力打破原来的学科定式,把原来不同课程的知识点,属

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构建,最后进行这样一个教学,这是我们这几年主要做的改革。

另外一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改革。现在整个教育还是以教为主,刚才几位老师也说了,如何能够把教转为学,这个过程中互联网发挥非常好的作用。目前,国外已经把学分从原来传统的老师教16课是一个学分,转变为现在的30个小时是一个学分,比较之后发现国外的学生在课外用了60%的时间自主学习,我觉得像这样的情况都可以跟互联网管理结合起来。

姚尹意:我从这次获奖的案例说起,题目叫众创空间让学生成为创造者。我经常到学校去走一走,了解一下学校的情况,也免不了到实验室看一下。

到了学校以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跟我反映一个问题:现在的实验课的教学,尤其是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并不是很能够吸引大家去参加,学生兴趣不是很浓,编程序编完了就完了,没有自己的成果,通用技术这个实验室里边的话,学生们感觉到太简单了,只是简单的实践活动,缺乏对于作品设计的环节。

刚好2014年8月份我到了清华大学,看到高教授叫做卡魅实验室,它是为创新教育提供专门的空间、设备以及理论体系,有利于学生开设的课程项目,以及自我主导的课题。他先让学生设计,然后再做成作品,跟柳州的工业城市培养人才非常吻合,柳州是西南的一个工业重镇,汽车产业,工程机械都是传统的产业,现在传统的产业怎么样通过信息化进行改造升级,是柳州市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希望所在,如果能够引进这样一个实验室,就可以培养孩子创新的能力,从小就能够树立起创新的理念,培养创新的思维,当时我们就开了局长办公会决定引进这样一个实验室。

去年一年我们已经完成了总共12个中小学校的试点众创空间平台的搭建,现在看来效果很好,学生很有兴趣,今年打算再做12个,希望“十三五”期间能让全市的中小学配上这样的实验室。

易思蓉:针对互联网+,我就教学中自己所做的事谈点想法。在教育部的质量工程课程体系中间,我可以说是全部都有了,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视频公开课程,从这些课程大家可以知道信息技术能够变革一切。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研究生题目就是从数字地形模型,一直到线路的设计图,用计算机绘出来,毕业以后这几十年我一直做这件事,这次的案例是结合这个背景几十年的积累。我的体会就是信息技术是能够变革一切的,关于互联网+的时代特点,最主要是大数据,有了大数据,很多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存储起来,当有了这样一些信息,我们就有了智慧的社会,在这样一个智慧的社会中间,教育资源就无限扩展。我自己做高速铁路慕课有一个体会,互联网+应该对物理课堂是互补的,而不是替代。

课程有些本科的基本知识,还都在课程讲,拓展慕课是比较通俗的,也不是很深奥,它应该有它的特点。我是做铁道工程的,基本知识还是课程教学,但是一些特点的知识,希望社会了解的知识放到慕课上。我这个课程是零背景,任何人都要看得懂,课程的讲授就必须通俗易懂,选课人数每学期都在五千人,这是非常专业的课,我觉得在这个时代,教育资源可以无限拓展。

杨宗凯:刚才大家听到他们对互联网时代教育的认识以及实践,都是理解比较深,而且是做了很好的实践,因为时间关系,我再针对性地问每个人一个问题。先问朱秀林校长一个

问题,我们俩都当校长,大家知道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就是要重组、再造,创新改革就组织的重组,教学流程再造。苏州大学发展非常快,对于中央级的学校都震动很大,人才培养方面,朱校长怎么考虑?

朱秀林:这个问题很大,互联网+时代,我们也认真地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培养人才,从学校层面来看,从四个方面提高一些认识。第一个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希望同学要有全球视野。所谓全球视野,是要求每个学生不要只是停留在区域性的、全国性的,将来是考虑在世界范围,这是一个对学生比较大的目标要求,当然根据这个要求,有一整套的学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都要做相应的改进,让学生有出国留学的经历,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二个是教学理念的调整。学校特别注重个性化培养,原来我这个自助餐就是这点菜,不吃是你的事,现在不一样,全世界资源都可以使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好奇心为驱动,个性化培养学生,必然是一种考核的方式,对你的一整套的方案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第三个是对师生的挑战。课程随时放在网上,教师压力很大,教师说这是我的知识产权,我们说是为了很好地把你的知识产权永远保存下去,永远发扬光大。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为什么呢?学生随时可以看,无时无刻不能学习。

第四是诚信教育。学校注重诚信教育。然而互联网最大的问题,特别对人文社会,就是如何保证这个作品是你写的。对于认真写的人表扬,但是对抄袭的人没惩罚,在互联网时代,确实是一个挑战,。

杨宗凯:我想问一下通识教育的话都是规模化比较大的课堂,少则一百人,多则几百人,在这样大课堂当中怎么能够实现规模化中的个性化,我不知道在这个方面陆昉校长有没有考虑?

你说的问题正是现在考虑的问题,在前期怎么把课程按照学生的理念建设,现在课程建设已经初步规模,但是对于学生的培养不能光靠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怎么样使得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真正有所收获和体会,这里除了课程内容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它的教学的模式和方式。我看了我们的选课,有些很好的课程,选课量非常大,我们要思考对于这些课程能否把老师讲的内容,精彩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示给所有学生,还要组织个性化的研讨。而且这里边除了教师从讲课当中脱颖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班化的讨论,这种讨论不是泛泛的组织,是在班级讨论之前还有小组之间进行的,因为一个班要求二三十个,二三十个也是蛮大,在这个之前分成四五个学生,他们先来进行讨论,然后在班里再分享,教师引导,所以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助教的培训。如果小班化以后,光靠教师一个人独立承担教学还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现在承担教学发展,也承担了对助教的培训,包括怎么组织讨论,怎么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这点是怎么把课程真正落实到位最关键的地方。

总的考虑把这些老师讲的精彩部分再现化,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共享,教师来提出问题,让学生个性化讨论。

杨宗凯:我觉得是有效的,希望你们早点实施。蔡敬民书记,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实训

非常重要,对学校来讲信息化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蔡敬民:我们正准备建的是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一个基地,五个中心,这个里面包括应用型教师提升中心。按照总理的要求,现在基地是面向周边省份,带动中西部,过程中间肯定会利用网络平台,否则这个培训量太小,下一步很多的改革可能还要和信息化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体育课,我们是05年就不开体育课了,学生全部在网上选择感兴趣的俱乐部,四年的体育活动都在俱乐部进行。下一步改革做反转课堂诸如此类的。

杨宗凯:在利用创客空间方面,广西柳州是很好的尝试,特别是你们引进的实验室,希望你们今后能够观察一下效果,引进了以后,对它的效果能有一个比较研究,这样对全国创客空间创新能力的训练会有示范作用。

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面临着颠覆式的创新,大家讲了很多案例,包括很多的发言,为这个创新我们需要构建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塑教育的新生态,这个是今后努力的方向。重塑教育,包括组织结构的创新,方法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资源内容的创新,包括教师的发展,都是我们今后可能要考虑的。今天的论坛我们只是展示了部分的体会和成果,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我的论坛就到此,也谢谢各位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