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时装史简要

时装史简要

时装史简要
时装史简要

第一章1900-1909年:现代时装的开端

保罗.波列————第一个时装设计家

玛利亚诺.佛图尼

捷克.杜塞

让.朗万

简.帕昆

1900-1909年的服装样式

1900-1909年女性的偶像

第二章1910-1919年:身体的解放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时装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时装

时装设计的里程碑——女性正式长裤

爱德华.莫林诺克斯

让.巴铎

麦德林.维奥捏特

1910-1919年的服装样式

1910-1919年的偶像

第三章1920-1929年:“女男孩”的时代

时装大师可可夏奈尔

时装设计的里程碑——小黑衫

1920-1929年的时装式样

1920-1929年的偶像

第四章1930-1939年:典雅风格的回复

“骇人听闻的艾尔萨”

艾尔萨.西雅帕列利和可可.夏奈尔

尼娜.里奇

阿利克斯.格里斯

梅吉.罗夫

马谢.罗查斯

明波切

奥古斯塔伯纳德

路易斯波朗吉

1930-1939年的时装式样

1930-1939年的偶像

时装设计的里程碑——白色晚装

电影与时装

第五章1940-1949年:不灭的时装

克里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加

皮尔.巴尔曼

雅克.法斯

1940-1949的打扮与时装式样

1940-1949年的偶像

第六章1950-1959年:“新面貌”风格——旧观念50年代时装发展

迪奥——温柔的独裁者

休伯特.德.吉旺希

路易.费罗

华伦天奴

鸡尾酒服装

内衣面面观

时装设计黄金时代的终结

1950-1959年概貌

1950-1959年的偶像

第七章1960-1969年:动荡时代的时装伊夫.圣.洛朗

安德烈.库雷热

皮尔卡丹

帕科.拉班

伊曼缅尔.温加罗

卡尔.拉格菲尔德

马克.博昂

盖.拉罗舍

索尼亚.里基尔

第八章1970-1979年:反时装运动蒂埃里.穆勒

让.查尔斯.德.卡斯特巴捷克

克劳德.蒙塔纳

让.保罗.戈尔捷

高田贤三

森英惠

三宅一生

1970-1979年概貌

1970-1979年的偶像

第十章1980-1989年:为成功而穿克里斯汀.拉克鲁瓦

阿扎尔.阿莱亚

罗密欧.吉利

川久保玲

山本耀司

安特卫普六人

1980-1989年概貌

1980-1989年的偶像

第十二章1990-2000年:时装的未来1990-2000年的时装设计师

1990-2000年的时装式样

1990-2000年的偶像

中外服装史(服装发展史)

选择题 1.服装起源的四种说法:(a羞耻说b装饰说c性吸引说d保护说) 2.原施人类的三个服装阶段?(裸态/毛皮/纤维) 3.旧石器时代的服装一般用(毛皮)材料制成 4.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开端以(骨针)为标志 5.运用动物纤维蚕丝为首的国家是(中国) 6.中国古代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阴阳) 7.中国古代“褐衣”的材料是(麻) 8.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是(夏朝),鼎盛时期是(周朝),废除时期是(秦朝) 9.设立“司服”之职掌管帝王服饰开始于(汉)朝 10.什么是冕服“十二章纹”,象征意义各是什么? 十二章纹: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11.帝王冕冠有(十二)旒玉珠(144)颗正确戴法是(前低后高) 12.仅次于冕冠的帝王冠是(通天冠) 13.周朝时,天子燕居,诸侯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穿的衣服是(玄端) 14.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式是(深衣) 15.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 16.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式区别于汉族服饰的最主要特征是 汉族服饰:宽袖袍服,裤腿肥大;少数民族服饰:窄袖短上衣,裤腿口较窄,主要是便于骑马打仗17.什么是丝绸之路? 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路上丝绸之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路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南朝王公、名士、百姓崇尚宽衫大袖的服饰(褒衣博带) 19.“杂裾垂髾”服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20.用整幅布做成的头巾叫(幅巾) 21.高腰掩乳裙装主要流行在(唐朝) 22.唐代男子皆以穿(圆领袍)为主。 23.宋代女服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服装是(褙子)。 24.关于宋代服饰制度中“赐金紫”的含义 A 金之金饰鱼袋 B 紫指紫色公服 C 表征官员级别 D 鱼袋内并不盛鱼符 25.宋代官员的主要冠式是 26.元代举行大朝会穿的高级礼服是( 质孙服) 27.明代命妇礼服的主要配饰是(凤冠霞帔) 28.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职官常服用补子表示(品级) 29.明代用各种零碎布料拼合而成的服装是(水田衣) 30.明代官员官帽被称为(乌纱帽) 31.西瓜皮帽又称(六合一统帽) 32.清朝的日常男装主要有(长袍和马褂) 33.清代服饰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坚守满旗旧制,废除明代制度,如窄袖紧身、马蹄袖;继承部分明代旧制,如补子、翎毛、命妇衣冠;接受了一些西方影响,如西装、军服、学生服等。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 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时期 中国 印花 技术 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 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 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 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 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 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 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 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 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 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 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 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 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

西方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发展史一简述古代西亚和北非服装的种类与特点并举例分析它们对古代欧洲服装产了怎样的影响答 1、古代西亚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 1苏美尔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单纯男女同质同形用一种称为卡吾拉凯斯的衣料制成腰衣缠绕身体由腰部垂下掩饰臀部。 2巴比伦服装是缠绕式衣长至膝下的卷衣。 3亚述服饰流苏穗饰以及运用花毯的织法或用刺绣方法做成的花纹图案的装饰成为这一时期服装的主要特征。 4波斯服饰一种是坎迪斯长衣,袖子呈现喇叭状在后肘处做出许多褶裥形成优美的下垂造型另一种是合身的齐膝上衣和齐足的长裤。 2、北非服装1腰衣罗印克里斯用一块布围裹于腰臂上的简单装束以长短、褶饰的变化来区分 阶段平民较为简单贵者复杂衣前加三角形饰纹用糨糊把布固定出直线褶。 2筒形 衣裙合体简单呈筒形紧身,从胸下直到踝骨用腰带或背带固定图纹丰富。 3褶纹衣式样有两种: 套头式卡拉西里斯一种套头的简单长袍短袖,无纽扣;包缠式的多莱帕里是以长布缠绕披挂在身上形成垂褶装束 4组合装束是上衣和下裙或裙衣和 围巾的构成。欧洲服装的源头来自亚非的文明古国经数千年演变最后形成西方服装的本土风格.这一文化脉络清晰可见埃及女子的筒形衣、波斯人的坎迪斯、克里特岛女子的紧身上衣与钟形裙、希腊的希顿和希玛纯、罗马的托加和丘尼卡都是代表性服装而且彼此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希腊的希顿、罗马的托加和埃及的多莱帕里、巴比伦的卷衣可说是一脉相承。 2、举例说明古代希腊的服装样式及其特点,并比较希顿的两种样式的形制与审美特点。多里克式希顿没有袖子,造型单纯、粗犷。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 2 倍,短边等于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穿着时,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

课程名称_中外服装史 (Foreign Fashion History)

百度文库专用 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Foreign Fashion History) 课程代码:00672(理论)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本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历史的演变,而且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本课程通过对中西方服装、服饰的演变历史和地域文化变迁关系的讲解,以及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的分析,可以开阔学生对中西服饰造型、色彩、图案、装饰等艺术区别和文化特点的了解与认识;开阔学生的现代服装设计视野和创造性思维。本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兼顾艺术修养的熏陶,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提高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中外服装史是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资料,蕴涵着许多创作灵感,起到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学生应掌握中西方服装史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与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与风格。熟悉具体服饰造型、面料、色彩、装饰图案等各种元素,为学习中西方文化、借鉴与发展中西方服饰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消费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基础,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中国部分(2学分) 第一章先秦服装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原始社会服饰状况,了解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掌握礼制与冠服制度以及冕服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的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重点) 识记:礼服、一般服装的样式特征 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点;

中国近现代服装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1912年以来) 近代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在此之前,改良主义者康有为于1894年、外交大臣伍廷芳于宣统初年,曾上书改革服制和服式;中国留学生也改穿西装。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品种新款式取而代之。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孙中山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礼服在所必更,常赐听民自便。”希望能有一种“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服装式样。于是,孙中山决心自己设制服装。他经过缜密思考,精心设计,并征求意见,终于创制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简便服装——中山装。 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 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装之所长。它是以广东便服为基样,在直领上加一翻领,如同将西装内衬衣的硬领“移植”过来。这样使上衣就兼具了西装上衣、衬农和硬领的功用,穿起来显得很硬挺。同时,又将便服或一般西装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如此“双双”、“对对”,颇具均衡对称之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又在上下左右四个衣袋上加上软盖,并各订扭扣一枚,既美观又安全,可防袋内物品遗失。下面的两个明袋采用能缩涨自如,颇具弹性的“琴袋”式样,旨在便于放置书本、笔记本等必需品之用。如此一小事,也足以证明一代伟人好学心切,随时不忘读书的美德。孙中山开始设计上衣的钮扣有七个扣子后来为了方便起见,改成了五个。这就是小翻领、四袋、五扣的中山装上衣。孙中山还参照西装裤的式样亲自设计了中山装裤子:前面开缝,一律用暗扣;左右两侧各置一大暗袋;右前部分设一小暗袋,俗称表袋,也可藏用。这种裤子穿起来很方便,裤袋也可放置随身携带的必需品。此外,裤袋的腰部打褶,裤管翻脚也有异于其他服装,成为中山装的特色之一。孙中山亲自设制了新服装,又亲自带头在各种场合穿着。因为,这种服装优点很多,主要是外形美观大方。可以使用高级衣料制作,也可以使用一般布料制作。既可以作为礼服,又可以作为日常使服。因此,很受群众的欢迎,将它称为“中山装”。后来,经孙中山大力提倡,普遍推广,一时穿“中山装”,举国崇尚,蔚为凤尚。 在这个时期旗袍同样也深受欢迎。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 据资料记载,最早穿袍旗的汉族妇女是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旗袍,引起了各界妇女的羡慕,并纷纷仿效。同时,社会舆论对此也大加赞扬。于是,旗袍竟成了当时女子最时髦的服装。 20年代初,旗袍开始普及,其式样与清末的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旗袍的袖口逐渐

服装设计与中国服装史

服装设计与中国服装史

课题第一章先秦服装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先秦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课时4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服装起源 ●御寒说 ●遮羞说 ●异性吸引说 ●巫术说 ●劳动说 ●保护说 ●本能说 ★新课讲述

第一节概述 ●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草裙 ●兽皮披 ●原始人的兽皮装缝制特征 ●贯口衫 ●其他着装形式 ●佩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冕服 ●冕服构成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

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征性。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 ●胡服 ●佩饰与襦裙 ●戎装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思考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服装设计教学有两个难点,一是理解且会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二是丰富的设计素材积累。服装史上的服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过历史千锤百炼得到的瑰宝,是设计者的巨大财富,作为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它。 课题第二章秦汉服装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秦汉服装 教学重、难点 1.汉代男服主要是什么?有何特点? 2.女服为什么能承袭深衣? 3.秦汉军服发展有哪些突破? 课时4课时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的变化历程 20世纪5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民全力投人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潮流中。工人、农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全社流朴素美,在穿着上更趋向于实用,结实,逐渐形成了蓝、灰,黑的时代。五六十实行计划用布,定量供应,做一件大褂比较费料,所以长袍也逐渐没落,取代的是一些方便节省的衣着形式。同时,革命的热情激励中国青年学生穿起了象征革命热情的服装。进驻各个城市的干部都穿灰色的中山服,青年争相效法,随后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也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中国社会仍存在各种不同的阶层,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也因此比较复杂。而中国社会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也使不同的服装在中国得以发展,西式服装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依旧十分受欢迎。 到了1956年1月,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改进服裝的宣传,号召美化人民的穿着。这时许多织布厂加强设计工作,出现了一批新品种、新花色。穿花衣的妇女和儿童逐渐增多,男子服饰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色彩依然比较单调。 当时典型的服饰及形象 男子服饰 新款中山装。新中国成立以后,新款中山装成为全国城乡广大人民普遍穿着的日常服裝,具体款式为:前襟4个口袋、5粒纽扣,袖口各3粒纽扣,立领上装翻领,后背没有横带。中山装在以后发展成为我国现代男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品种之一,他将中国的传统意识融入其中,并结合了西装的样式,和旗袍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服装发展的有益借鉴。 还有衬衫和大衣。村杉主要有两种:一为长袖衬衫,直摆,尖领或方领,克夫袖,以为白色,也有淡蓝色和灰色;二为短袖衬衫,样式为翻领、翻驳头,胸前两只袋,门襟4粒纽或硬领,以及不翻驳头,胸前一只带,门襟6粒纽。大衣。男子冬装除中式棉袄外,还有棉大衣或呢大衣。款式为翻驳领,贴袋或插袋,明门襟或暗门襟,单排扣或双排扣,装袖。女子服饰 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正统服饰的代表—旗袍,仍然被城市的一些中老年妇女所穿着。到50年代后期,随着女性就业队伍的扩大,穿着旗袍的人越来越少,到“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机会销声匿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字领好八字领的衬衫十分普及,面料为细布或府绸。女子冬装主要是中式棉袄加罩衫。列宁装是当时党政机关和基层工作人员常穿的服装,具体形制是大驳领,双排八粒纽,斜插袋,束腰带,主要为女子穿着,但在当时是男女通用的服装。进入50年代中期,“春秋衫”被各种年龄层次的妇女所喜爱。形制是翻领,装袖,直襟,四粒纽,可开关门襟驳头,一字领或八字领,前身两只大贴袋,外观稳重大方。到以后又流行拉链衫和央克衫。 50年代末期起,连衣裙逐渐成为我国中青年妇女夏季的日常服装。 廓形有束腰型、直身型、旗袍型,马甲型等;袖型有泡泡袖、无袖等;领型有无领(包括圆形、方形、椭圆形,“V”字形、“U”字形)、装领等。而料常用各种印花或素色的丝绸、全棉、棉涤,款式主要有细褶裙、喇叭裙等。 服饰品女子基本不化妆,发型日趋简化,姑娘们爱留辫,上了年纪的妇女一律齐耳短发。男子发型更简单,有梳理整齐的“西装头”和“平头”。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服装时代背景 进入20纪60年代,中国连续3年自然灾害,粮食大减产,棉花也连年歉收,纺织品和针织品产量都比往年下降。这个时候又受计划供应的限制,布票的数量比较少,人们在购买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 汉朝 汉服制度 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服饰,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化。 商周时代,汉服实行的衣冠制度,为上衣下裳。无论男女,下身都穿裙而不是裤子,头上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古籍中记载,周天子常给臣下赐“赤芾”(一块红色的布),系于腰间并垂于腹前,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之为“蔽膝”。 先秦的华夏族,出现了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的变化,右衽窄袖、长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无纽扣,以带束腰。深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这种衣服。《礼记》记载,“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贵族以深衣为常服,冕服为礼服;老百姓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人们腰中常束一条皮带,悬挂着一些饰物。 《礼记》曰:“衣不帛襦”。儒家崇尚俭朴,倡导不用丝绸裁制内衣襦和裤。六朝时一些世家子弟,常用白丝绸做内裤,故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被称作“胫衣”,穿时套在胫上,用于保暖。胫衣初变成裤子时,没有裤裆,只两只裤管,上端相连,再用带子系在腰间。 隋唐时代,服饰丰富、华丽。开元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盛行胡服。初唐的妇女,多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到中唐后,衣衫趋于宽大。唐代妇女还穿男装,流行袒胸低领,在襦衫外面罩一对襟短袖饰衣,即为一种短袖外套,叫做半袖或半臂,再于肩上搭一披帛。唐女裙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流行石榴裙。妇女喜欢画眉毛,擦胭脂,涂口红。唐代的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鞋多为靴子。 宋崇倡理学,倡“存天理,去人欲”,服饰以尚自然简朴。百姓日常的服装是襦袄,女装外衣,多襦衫和裙。上衣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裤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不外露,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当时流行衣衫的外面,再加罩一件宽大外衣,不加横襕,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袖、短袖,两边的开衩一直到腋下。 明代官员系玉带,所着袍服,为团领衫,服色和花纹,均依品级而异。前胸后背均织一方形纹饰,叫补子。文官补子绣飞禽,武官补子绣走兽,其纹样,亦按品级各异。一般儒生,穿镶黑边之蓝色直身,戴软巾,有黑色垂带,亦称儒巾。皂隶,穿青布衣;市井之富民商人,所穿绫罗绸缎,只许为青色、黑色,直到万历年后,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汉服人文 汉服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身上,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有一种蕴藉的气质与美感。此外,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时尚审美等诸种因素。 古人认为,服饰礼仪应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合,主要是为维护社会的秩序。汉服尊卑有别,大致分五类。唐宋是以服色和带饰区别官位之高低,明清以补服形式界定职务之上下。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为八至九品官阶。服制规定,上及皇宫官吏,下涉市民百姓。在明代,有“百工百衣”的“职业装”。 汉服中,包括崇敬天地神明祖先的思想内涵。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便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拜。《周易.系辞下》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之服饰。殷人尚白,是因古人视蚕为天虫,蚕丝之白色,乃系上天所赐之。《周礼》曰:“享先王,则衮冕。”即冕服有崇敬祖先之意。

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衣服的发展史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穿衣服的。人为什么要穿衣服?有人说是为了护身、为了御寒,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的;有人说是为了遮羞、为了礼貌,这是从道德的角度来解释的;也有人说是为了好看、为了吸引异性,这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解释的。当猿刚刚进化为人的时候肯定没有穿衣服,我们的祖先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不得而知。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

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 "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

浅谈服装设计史的发展

浅谈服装设计史的发展 摘要:服装的流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内的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及着装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局部的着装方式通过竟相模仿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逐步扩大性的社会风潮,随着现代服装文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均在不断地吸取彼此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关键词:服装史中国服饰文化服装设计 服装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很久以前古代人把身边能找到的各种材料做成粗陋的“衣服”。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服装用料品种也日趋增长,不管是服装的样式还是服装的配饰都给后来的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服装文化是人类创造自身世界和历史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既是一种最原始的社会文化,又是一种崭新的时代文化,也直接地反映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体现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创造性的本质力量。特别是从1950年到现在,中国服装已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的里程,抚今追昔,中国服装50余年的变化好像是在叙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 中国服饰主要体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一部服装文化的历史,浓缩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诸如原始社会的服饰典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胡服文化;隋唐五代的富丽堂煌的服饰风格;明清时期的素静典雅的服饰及装饰风格,以及旗袍、中山服等经典服饰,构成了恢弘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宝库。而西洋服装史则经历了亚、非、欧各国疆界的发展。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历代史论中或多或少给女性带来了一些致命的伤害,而当今服饰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与借鉴之中,这就要求加强对服装史学研究本体的分析,而新世纪对中国的服装史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世界服装发展史来看,西欧服装文化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西欧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文化,诸如早期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服装文化;中世纪拜占庭的服装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德意志和西班牙的服装文化;17世纪的以法国为代表的宫廷服装文化;18世纪的以英国为主导的服装文化;19世纪至今的以法国为中心的服装文化,以及相关的建筑、绘画、音乐等文化形式,以便有选择地借鉴和吸取其精华,洋为中用。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服装历史,各历史时期的衣饰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及明显的演变轨迹。分别从以下来阐述:①先秦服装(介绍早期的历史服饰、周代趋于完备的官服制度)②秦汉时期(秦代主要服饰是以袍服为主)③魏晋南北朝(主要以衫为主,主要服饰风格是褒义薄带、飘忽欲仙之感)④隋唐时期(服装以高腰身为主,是服装发展的鼎盛时期,女性地位较高)⑤宋辽金元时期(宋代主要以背子为主,同时也出现了抹胸与裹肚等)⑥明代服饰(突出明代主要以缝缀补子来区分官员等级)⑦清代时期(镶滚彩绣是这个时期的服饰特色,也是以缝缀补子为主)⑧20世纪前后半叶的服饰

服装发展史

论 袍 衫 在 中 国 服 装 发 展 史 上 的 变 化 姓名:张倩 班级:10级服装一班 学号:10060301023 指导老师:李杨

自远古时期开始,我们的祖先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裸态的生活阶段后,发明了服装,在服装出现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的变动。而中国服装,经历了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时期到动荡的晋魏,各族服装交融的时期,再至唐朝胡服普及受西域影响,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再到辛亥革命,中国中山装的出现,四次变革,及至今日服装的多元化,中国的服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当然,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也有一些服装一直被人们穿着,这些服装大体样式不变,只是在领口等细节发面被改变。 在中国服装史中,一直被人们穿着的有袍、衫。不过他们都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现的。袍服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是深衣的变种;衫是初现于汉代,是深衣的另一种变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 秦汉时期的男子以袍为贵,而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在这时期,人的等级制度不完善,衣服都用绢制作,平民穿白袍,只有官至三品以上者着绿袍、深衣。 在秦代,袍采用交领(有鸡心领等)右衽,右衽低袒,露出内衣。袍服以大袖居多,袖口收紧缩小,其领和袖口多用菱纹和方格纹等花边装饰。 汉取代秦以后,袍服为主要形制。袍服样式为交领、右衽,大襟倾斜,两襟相交垂直向下且衣物质地厚实有时可纳丝絮等物,且衣袖宽大者居多,形成圆弧形,袖口收紧,形成祛。领和袖多用花边装饰,形成二方连续图案,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

排密裥或剪成月弯之状,且汉时的袍服依据下摆形状分为直裾袍(也称襜褕)和曲裾袍(时“三重衣”)。 曲裾完全承袭战国时期的深衣样式,成为西汉早期男女均穿用的一种流行服饰,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但在东汉时期就不流行了。而直裾样式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代替了深衣。同时曲裾在西汉流行的原因是当时所穿的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系于腰间。而后,因为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明显多余,所以到东汉时,曲裾被逐渐替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为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宽衣博带被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衫由于不受衣祛等约束,表现出轻松自然优雅飘逸,被人们喜爱。 魏、晋、南北朝男子穿着的衫样式多为对襟、直襟两种,有单夹两式,不施祛,袖口宽敞且多为白色,一般作为便服,也可做礼。由于衫的使用比袍更为方便,,尤其在夏季,衫襟既可以用带子系缚相连,又可以不系带子任其敞开。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上的服装就是这一时期服装的典型特征,反映了魏晋人士崇尚简约不求任何装束,力求自然朴实,通过服装也反映出当时人们追求自然的精神状态。同时也反映了服装与当时历史有着必然的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袍服多为交领,领多为两层,袖端收

服装设计史

服装染织史课程作业 首饰专业B080606070田宁夏燕靖老师 一.名词解释 1.素纱禅衣: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 件衣服。1972年在中国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2.十二章饰:十二章纹,十二章纹其实就是十二种图案,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 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章服”。 3.曲裾与直裾:“裾”多指深衣的衣襟边(襟为衣服的前片,左边叫左襟,右边的叫右襟) 如果衣襟是直的边,穿上深衣后衣襟边垂直于地面,就称为“直裾”;如果衣襟边较长,穿着时需要在腰间盘绕后再进行固定的话,就称为“曲裾”。 4.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为古代诸侯﹑大夫﹑士家居常穿的衣 服也是庶人的常礼服。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现代人文学者建议将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的服装来推广,作为华夏服饰文化的代表。 5.褒衣博带:褒、博:形容宽大。着宽袍,系阔带。魏晋名士们很注重人的内在精神,一 反世人注重于浮浅华丽的外表装饰美的心理,追求内外完美的统一。这种新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给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带来了新的风貌。他们的服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宽松肥大。上衣袖子的肘部做得特别宽,几乎可以拖到地面。 衣料柔软轻薄。腰间系的长带,就是这样,名士们仍不够适意,有人便袒露肩部、胸部,披散衣襟。这种衣服与汉代那种紧密包裹身体的服装一比,有天壤之别。学者们称之为"褒衣博带"。 6.陵阳公样:“陵”指唐代上好的丝绸叫陵绸,“公”指先生,“陵阳公样”即用对称 形式结构的纹样,以团窠为主体,围以联珠纹,团窠中央饰以各种动植物纹样。也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并有特色的图案形式。唐太宗时,益州(今四川省)修造匠窦师伦组织设计了许多锦、绫新花样,如著名的雉、斗羊、翔凤、游麟等,这些章彩奇丽的纹样不但在国内流行,也很受国外欢迎。因为窦师伦被封为“陵阳公”,故这些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在西北出土的丝织物,及流传到日本而被保存下来的唐代织物,还可以看到陵阳公样的特殊风格。如唐永徽四年的对马纹锦、和对狮、对羊、对鹿、对凤等纹样,都突破了六朝来传统的装饰风格,又吸收了外来营养,富有独创性。 7.袄裙与旗袍: ①袄裙:明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人的服装样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多穿窄 而修长的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不施纹样,不戴髻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以区别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做“文明新装”。进入20年代末,因受到西

服装设计的历史

服装设计的历史 一、现代服装设计背景(服装美学) 1、服装与古代艺术 在传统的艺术体系中,人们谈到的“艺术”主要是至: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舞蹈和戏剧。服装只被认为是艺术表现内容的一份方面。 黑格尔认为:艺术对服装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情况——当服装适合于所表现的人物时,艺术当然可以直接地利用(主要指希腊服饰表现出的古典艺术美);而近代艺术作品中的服装样式应该既具有时代的特色,又要有一种比较持久的典型。这里提出的“时代特色”非常重要,服装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的适时性,同一定时代的风尚、心灵状态相适应。 2、服装与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的区别犹如现代时装与传统服装的区别。传统服装是较为稳定的,象征着某种道德、宗教意义,古典艺术意味着具有和谐、对成、完整、鲜明等形式法则,并要表达高贵、伟大、永恒的意义。这种区别也相当于波德莱尔所说的现代性与古典性的区别。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就是过度、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成为古典性。据此理解,任何艺术都具有两重性:现代性和古典性的统一。 正是对于传统美概念的修正,服饰才进入美学考察的视野。服装史“时间打在我们感觉上的印记”,它集中表现了“现实美”的特性,换而言之,服装由于它的随时变化成为不仅包括在现代艺术中而且包括在古典艺术中的现代性最典型的表现。 时装被安妮霍兰德看做是一种现代艺术,因为它与其它现代艺术的形式一样,在央视上的变化过程充分显示了现代艺术的主体思想。现代服装具有的偶然性、无意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不可控制性使它与传统服饰区别开来。 二、现代服装设计的六个时代 1、现代时装的开端1900-1909 在现代时装设计出现之前,欧美上层社会的妇女穿着由讲究的裁缝精心制作的服装。形势基本一样,包括紧凑的上身部分,宽大的裙子,强调胸部,臀部突出,小腹平直,衣领高耸,加上帽子的夸张和帽上复杂而庞大的鸵鸟毛装饰,形成所谓的S形服装式样,由于上身极为紧凑,而下部裙子宽大,也称为A形服装。整个设计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紧贴的身体,必须有紧身衣或紧身马甲,这种当时社会崇尚的方式使得女性穿着模式化、标准化。 19世纪末叶,女性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而紧身胸衣为核心的服装却妨碍了她们的参与,因此对于服装设计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从改良女性服装的设计,到完全抛弃S形或A形服装,把服装设计的核心放到强调女性身体本身的优美上,导致服装设计的转折性革命,催生了现代的时装。 在19、20世纪之交,两个专门设计“高级服装”的设计师捷克·杜塞(Jacques Doucet)革的新一代妇女(自由派)希望摆脱传统,摆脱紧身胸衣和马甲。也正因她们的需求,才促成了保罗·波烈这样开拓新时代、新风尚的时装设计师的出现。

中国历年服装演变

服饰,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语言,它记录和表达了人们对美の追求。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の服饰历经了诸多演变,每一次变化背后都是一次历史の变迁,它是一个民族文化の体现,更是一个民族精神の象征。在漫漫历史の长卷里,属于中华の文明有着太多精彩の章落,我们今天只选取服装这简短の一篇,叙述属于它の那一段历史。 1.原始社会就出土文物考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了简单の服饰。 2.旧石器时代服饰史の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1933年, 在北京周口店遗址中,发现1 枚骨针, 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の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3.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の工具,为制作成型の服装创造了条件,对服饰制度の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4.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制度の建立时期,服饰特点是上衣下裳, (接下一张)下身穿の裳实际是裙,而不是裤。 5.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注重商品流通,促进了各种手工业の交流提高,中国の印花技术就发明于此时。 (下一张)图中为战国时期の曲裾深衣和直裾单衣(下一张)

此时还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の袍 6.魏晋南北朝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 (下一张)本图为长裙穿戴展示图以及北朝陶俑(下一张)本图为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の妇女(下一张)北方民族短衣打扮の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 7.隋唐时期 随着国家の统一,隋唐朝廷改革舆服制度, 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下一张)左边の图片是男子冠服,领袍衫,文官衣长至足裸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 右边の图片是隋唐时期最时兴の女子衣着——襦裙。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の“半臂”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8.宋代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の日常便服,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の便鞋。劳动人民の衣着变得更短, 原因是生活益 加贫困。农民和渔夫因而开始被称作"短衣汉子" 。 (下一张)左边の图片是男子の服饰——襕(l á n)衫,多为士人所服。 右边の图片是褙子,宋代男女都会穿。 9.元代元代の服饰也比较特别,衣服主要是“质孙服” ,是

服装设计与中国服装史

课题第一章先服装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先服装情况 教学重、难点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课时 4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服装起源 ●御寒说 ●遮羞说 ●异性吸引说 ●巫术说 ●劳动说 ●保护说 ●本能说 ★新课讲述 第一节概述 ●原始社会——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先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草裙 ●兽皮披 ●原始人的兽皮装缝制特征 ●贯口衫 ●其他着装形式 ●佩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冕服 ●冕服构成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 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下面介绍一下这十二章纹绘绣于服装上的含义及象征性。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深衣

●佩饰与襦裙 ●戎装 ★课的结束 教师小结 学生实训 思考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1.人类着装的最初动机是什么? 2.早期衣服佩饰的材料有哪几类? 3.早期的中国冠服制度有哪些特点? 4.深衣、胡服有何区别? 训练 以本章介绍的历史装为设计灵感来源,结合服装设计知识,设计两套现代服装。 课后反思:服装设计教学有两个难点,一是理解且会运用设计思维方法,二是丰富的设计素材积累。服装史上的服装是人类文化的结晶,经过历史千锤百炼得到的瑰宝,是设计者的巨大财富,作为教师要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它。 课题第二章汉服装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汉服装 教学重、难点 1.汉代男服主要是什么?有何特点? 2.女服为什么能承袭深衣? 3.汉军服发展有哪些突破? 课时 4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国——西汉——东汉 汉武帝时,开辟了一条沟通中原与中亚、西亚文化、经济的大道——丝绸之路。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纺织品图案及服装色彩 ★新课讲述 第一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浅谈中国服饰的发展变迁

浅谈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发展变迁 内容提要: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由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关键词: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服饰单一 引言: 俗话说,人靠衣装,服装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弥漫在世界各处的通用语言。 每一种服装款式的来龙去脉都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社会意义。 从服饰,可以看到历史和社会生活,从服饰,可以看到文化和艺术,从服饰,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和风貌。一件衣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历史记录者;一件衣服也有可能代表一个文明的横切面。 正文: 一、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由于满汉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以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步的影响和作用,清末民初燕赵地区的服饰,在承继前期服饰文明的基础上,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此时的男性服装由长袍与马褂两部分组成。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案》中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国民政府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公布的《服制条例中》正式将蓝长袍、黑马褂列为“国民礼服”。长袍,为立领、大襟右衽、平袖端、左右开裾的直身式袍,这种没有马蹄袖端的袍式服饰在清代原属便服,称为“衫”、“袄”,又俗称“大褂”(“袍”在清代仅用于称呼有马蹄袖端的服饰),至民国时期作为礼服所用者概称为“袍”。礼服之袍统用蓝色面料,纹饰均为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非礼服所用者,仍沿用清代“长衫”“大褂”等称呼,颜色不限)。马褂,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五枚。马褂原为清代的“行装”之褂(男性正装“袍褂”的外褂则较长,长及膝盖或更偏下,与短款的马褂不同),后逐渐成为日常穿用的便服,至民国时期又升格为礼服,统用黑色面料,织暗花纹,不作彩色织绣图案。 清末满族旗女穿的旗袍是宽大、平直、衣长至足,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在旗袍的领、襟、袖的边缘部分都用宽边镶滚。

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

一:羞耻学说 有关羞耻学说的论述,在西方通常会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的起源。《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裸露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 "羞涩"在心理上的动机始于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性,是在一切合乎"礼"的行为条件下所形成的自我心理。产生羞涩感不仅仅是以"讨厌"来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同时会对"衣冠不整"产生排斥,并且这种态度还会阻碍我们对于某种衣服上的炫示或者随个人所好穿着某种形式的服装。 不过,以羞耻学说作为人类服装的起源学说这一观点,却也常常遭到批判,因为一些原始部落中,脱去衣服才是尊严和礼教的表征。 二、保护学说 "生理的保护"通过服装御寒、防止外物的侵害;"心理的保护"作为"驱邪护符"的作用帮护人们排除种种心理的矛盾和障碍。 将服装的保护性能作为服装的起源一时间尚有争议。因为气候适应说强调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随着人类的进化,身上得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因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以抵御风寒。即使在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保护学说的另一含义是指"作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这种理论认为,原始人用衣服或兽皮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走路时条带的飘动将驱赶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到现阶段为止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防寒而成为人类的保护,它随时代的变迁,保护的意义逐渐多元化。例如,武士的盔甲,足球运动员的护膝、防护面罩,消防队员特制的服装等。这些服装的保护功能逐渐完善,减少了危险和伤害。 三:装饰学说 (一)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 度,有上冠的雅誉,并借服装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区别 阶级、维系伦常。服装在不同时期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象征身份和地位。 (二)借此显示优越感: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穿着者 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原始人用兽皮等饰体象征自己的英武; 原始部落的人用野兽的牙齿、骨骼和刀痕等,向人们显示他 在狩猎中的业绩;军人会将勋章挂在制服上,亦是向人们展 示他的功绩。 (三)借此吸引异性:不论古今中外,我们可以看出人 们为了吸引异性的主意,在服装服饰上的煞费苦心。 (四)作为吓唬敌人求得战胜的目的:从人类原始社会 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装饰具有恐吓敌人、求得胜站的目 的。所以许多原始部落会借由在身上涂抹,或戴上特制的恐 怖面具以达到威吓敌人的目的。

中国服装史

1.服装发展的三大阶段 裸态生活阶段:尽管没有任何关于衣物的现象出现,然而却是服装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原始衣物阶段:用兽皮来护身御寒是人类创造衣物迈出的第一步 纤维衣物阶段:服装史由发祥期进入繁荣期 2.服装起源学说 保护说:气候适应说、身体保护说 装饰说:护符说、象征说、审美说、性差说 羞耻说 学习认知说 3.冕服 名词解释:冕服是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即为古代帝王卿相在举行祭祀活动中所穿用的祭服。由冕冠和礼服组成,以带、韨、绶、舃等组成配件。 冕冠:是帝王卿相在祭祀典礼中头上戴的最尊贵的冠类首服。其基本形制是在冠顶覆盖一块称“綖”的长方形木板。 冕服:规定戴冕冠着都要与冕服配套穿用,冕服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制,衣裳的颜色是上玄下黑。大裘冕、衮冕、 十二纹章:中国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解体,但“十二纹章”纹样由于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巩固统治阶级皇权的功能,一直为历代封建皇帝传承。 4.弁服 弁服在古代是仅亚于冕服的一种礼服,一般在打猎、出征、日常朝政时穿着。 5. 深衣: 起源于西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 6.春秋战国时期服装的变革 在服装上明显变化的是深衣的盛行和胡服的出现 深衣: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钩边,上下衣裳分裁。在腰部缝合 胡服:胡服是战国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上衣下裤形制。其基本特征是短衣、长裤、革带、革靴。与中原地区汉族的宽衣大袖服装相比,服装窄袖紧身,短小利落,便于活动。 7.胡服骑射 名词解释: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频繁的交战中发现,汉族惯用的车战不适应崎岖的山地,必须运用灵活快捷的骑兵才能取胜。而汉人传统的上衣下裳或深衣是不能适应骑射需要的,于是改用短衣长裤的胡服,以便学习骑射。从而大大促进了赵国的强盛。这是服装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对汉族兵服和民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胡服从此盛行于中原地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