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教学设计华东

师大版

内容分析:

第16课《闭关锁国》是华师版历史七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介绍了我国明清时期,为了抵御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出此下策的施实了闭关锁国政策。此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离,致使近代中国落后和挨打。本内容为学生学习八年级的中国近代史做了铺垫,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对外开放国富民强的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

1.理清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2.了解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导致的危机来临。

3.认识“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教学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难点:分析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指导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让学生观看,提出问题:三张图片共同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中国的对外关系在汉、唐和明初时非常活跃,使中国名扬海外。可谁曾想到就在明中叶后,中国逐步的闭关锁国,到清朝国门完全关闭。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的统治者采取如此下策,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

二、揭示课题、呈现学习目标

1. “闭关锁国”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具体说就是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2.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朗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三、指导自学

1.梳理出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1)明朝:洪武:洪武后:嘉靖:倭患平息:

(2)清朝:清初:台湾统一后: 1757年后:

2.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2)影响:

3.危机来临:

(1)皇帝:

(2)官吏:

(3)政策:

四、学生自学、小组合作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本内容,对本课进行探索和整理,并提醒遇到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五、师生交流、归纳整理

1.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过程

(1)明朝:海禁——松弛——严禁——开禁

(2)清朝:海禁——四海关——广州

2.“闭关锁国”原因和影响,归纳如下:

(1)原因

①自大心理的反映

明朝中叶以后,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逐渐拉大。而当时的中国君臣们对这一状况并不了解,对“天朝”的地大物博与繁荣强盛极尽夸张之辞,并沉醉其中,对外界懵然无知,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地视西方为“夷”或“藩臣”。

②防范自卫的产物

当时,在东西方进行正常贸易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又在中国沿海劫掠和搜集情报,进行非法活动。而对当时世界形势不了解的清朝统治者,梦想紧锁国门,永保王朝统治。

③自然经济为根源(根本原因)

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也可自我供给。乾隆帝给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即是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思想上的反映,也是造成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根本原因。

(2)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严防海疆不受侵扰,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妨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中国从此被抛在世界进程的后面。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最终造成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3.危机来临:

皇帝: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

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刮民膏脂

政策:闭关锁国

六、强化要点、理解记忆

对照归纳出的知识要点,及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本课内容的整体把握。

七、古今联系、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

1.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为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什么警示?

2.在对外开放与交流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八、课堂小结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汉唐的辉煌,也有明清的血泪。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试图打开对外交流的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唐时,中国自豪地向世界敞开国门,带来的是唐朝空前繁荣和全世界的尊敬;明时,国门开始合拢,为郑和的下西洋,使中国一度扬威海外;到了清朝,国门终于完全关闭,这并未给中国带来安宁和稳定,却将鸦片与战争带来了苦难的中国,中国历史就这样步入了近代社会。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力的证明: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繁荣强盛的必由之路。

九、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一)选择题

1.“海禁”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在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一地与外国通商,该地是()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武汉

3.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 )

A.经济基础薄弱

B.对内集权专制

C.对外闭关锁国

D.频遭列强入侵

4.清初,曾厉行海禁,规定“片板不准下海”,这种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 )

①完全隔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②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不利于我国人民接触外国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④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

A禁止对外贸易 B限制对外交往 C排斥西方商品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二)材料题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双方互赠礼物。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有丝绸、宣纸、各种工艺品等。

请回答:

你从这两份礼单的比较中能看出中英两国的差距在哪里?

九、板书设计

(一)“闭关锁国”的大致过程

1、明朝:海禁——松弛——严禁——开禁

2、清朝:海禁——四海关——广州

(二)“闭关锁国”原因和影响

1、原因:自大心理的反映

防范自卫的产物

自然经济为根源(根本原因)

2、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起了防止殖民者入侵的作用,更大程度

....上阻碍了中国自身的发展、危机四伏,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

三、危机来临

乾隆:好大喜功,大肆铺张,奢侈无度

官吏:贪得无厌,贿赂公行,安享太平,刮民膏脂

政策:闭关锁国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人教

新课标版

【学习目标】

1、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一结论。

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学习方法】

1、借助历史地图册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3、幻灯片辅助教学

【学具准备】

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前完成)

要求如下:

1、阅读本课文字内容,用心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配套资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活动探究文字,回答问题。

3、完成下面填空,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4)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为此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被誉为民族英雄。

(5)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侵略。年,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骗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学前诊测

1、旧知重现:在现已学过的知识中,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

2、课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说说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即预习导学中的填空部分)

三、学习·研讨

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

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②: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完成表格填写(幻灯片出示表格)。

问题③: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或教材第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最远到达的地方?(图史结合学习)

问题④:郑和下西洋能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⑤:在这些众多的成功远航的因素中,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⑥: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郑和有关的一些遗迹,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⑦:在郑和首航87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们比较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幻灯片出示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美洲对照表)

问题⑧:通过我们前面的自我学习,讨论探究,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问题⑨:刚才同学们仅仅只从积极影响方面(即友好往来方面)去理解的,那么有没有消极影响呢?(拓展思维)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

出示戚继光像,了解戚继光生平;出示戚继光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了解其志向和品德。

问题①:什么是“倭寇”?明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问题②: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问题③:说一说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出示幻灯片:抗倭斗争形势图,胜利图)

问题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①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②葡萄牙攫取我国在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

③澳门回归的时间你知道吗?

四、盘点学习内容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原因加强联系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七下西洋

经过最远到达非洲东经过戚家军九战九捷

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平息倭患

航海史上的壮举

意义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在师生共同盘点本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和理解下面的说明: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五、达标检测(略)

六、反思学习(略)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闭关锁国练习题十四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练习题十四 第1题【单选题】 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 A、漳州 B、宁波 C、云台 D、广州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清朝前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 A、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 )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马克思语) A、文化专制 B、重农抑商 C、与外界隔绝 D、对外交往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汉学家费正淸在谈到中国清朝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政策是( ) A、对外开放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汉化政策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清朝与唐朝相比,缺少的是( ) A、盛世的局面 B、开放的胸怀 C、昌盛的文学 D、国家的统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在闭关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是( ) A、北京 B、广州 C、苏州 D、泉州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工商业发达 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继续发展的表现有( ) ①手工工场分工更加细密②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增多③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增多④对盐、茶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制度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这说明清朝实行什么政策( ) A、禁言 B、禁海 C、禁烟 D、禁商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如图描述了一对夫妇经营丝织业机房的情景。据此你认为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 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 国侵略者()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 闭关锁国华师大版习题精选三十

精选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闭关锁国华师大版习题精选三 十 第1题【单选题】 苏州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明末,“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可见,盛泽镇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棉纺织业基地出现 B、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C、丝织业的快速发展 D、陆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某班举行辩论会,四位同学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明清时期的特征( ) A、帝国中兴 B、短暂繁荣 C、盛世危机 D、政权并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8世纪英王派使者来华,提出在中国建立商馆、自由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回复:“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对外开放 D、休养生息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 A、明朝初期 B、清朝初期 C、清朝中期 D、明朝中期以后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自大 B、中国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C、自为的产物 D、中国富强,无需同外国交往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 A、商品经济的出现 B、手工工场的出现 C、手工作坊的出现 D、城市的出现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清朝后期只设一地与外通商,此地是( ) A、广州 B、香港 C、厦门 D、澳门 【答案】: 【解析】: 第8题【填空题】 清政府推行了近二百年的“ ”政策,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答案】:

第16课 闭关锁国导学案

第16课闭关锁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 (1)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2)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3)了解清乾隆后期出现由盛转衰,面临内乱外患深重危机的原因所在。 2、能力培养 对比汉、唐的对外开放,简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影响。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更加愚昧无知,中国社会日益落后,中国才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与时俱进,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机会。 【知识梳理】 限制通商:明朝“海禁”的情况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闭防范自卫的产物 关“闭关锁国”的原因:自然经济的根源 锁自大心理的反映 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西方殖民者“闭关锁国”的影响入侵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预习检测】 限制通商 1.明朝:年间实行“”洪武以后,海禁松弛。 时,厉行禁海;平息倭患后,允许。 2.清朝:清初实施。台湾统一后,设四个通商贸易。1775年清廷传谕外商,以为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加以种种限制。 闭关锁国 1.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懵然无知。对西方殖民者深怀 和。但又地视之为“夷”或“蕃臣”。他们 ,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分辨地关闭国门,却导致了中国和世界的。 【共同探究】 1.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有哪些?

2.清王朝“闭关锁国”造成的影响怎样? 3. 对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评价: 4.感悟历史 ▲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谈谈自己的想法。 (1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3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拓展练习】 1..“海禁”开始于 A.洪武年间 B.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乾隆年间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A.上海 B.宁波 C.青岛 D.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A.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4.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工商业发达B.天朝物产丰富 C.外国人滋扰生事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严格限制对外交易B.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不许外国人来华D.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A、闭关锁国 B、扩大对外贸易 C、限制农业生产D鼓励对内贸易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 A、泉州 B、上海 C、宁波 D、广州 8.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 禁止对外贸易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加强思想控制 D 鼓励商业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总第16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 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 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 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 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 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 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2、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A.隋文帝时 B.唐太 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 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 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 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 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 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 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 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二、课堂回顾 26、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闭关锁国练习题二十二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练习题二十 二 第1题【单选题】 在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请问到明末时,位居第二的是哪一个阶层( ) A、商人 B、知识分子 C、农民 D、手工业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朝中期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描述了哪朝何地的商业繁荣景象( ) A、明中后期北京 B、清代初期北京 C、明代初期南京 D、清代中期南京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清朝以夜郎自大的文化心态,试图构筑起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却使中国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这道“防线”指的是(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重本抑末 D、闭关锁国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实行(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神宗实录》记载:“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zhu)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 依为命久矣。”史料中的“机户”是( ) A、地主 B、农民 C、早期的资本家 D、早期的雇佣工人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______和______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到清代丝织业中心是( )。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读图解析题:(1)图中施复夫妇和其他人各自的身份是什么?他们被称为什么?(2)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3)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是什么? 【答案】: 【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导学案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主备人:刘美善总课时:审核:课题: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目标1.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学习疑问与笔记t 教学内容 一、课前回顾 ※温故知新:明朝前期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二、预习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和目的 ⑴条件:明朝前期,国力; ⑵目的:①扩大明朝的; ②加强与的联系。 2、概况 ⑴时间:1405—1433年; ⑵次数:先后次; ⑶航海规模(第一次):人多,船艘; ⑷到达范围: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东海岸和沿岸。 3、意义和影响 ⑴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和; ⑵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⑶是世界史上的空前壮举; ⑷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及其危害 ⑴倭寇:明朝初年,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盗组成武装集团,经常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沿海人民把他们叫做倭寇。 ⑵、危害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脏。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遭到巨大损失。 2、戚继光抗倭 ⑴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①16世纪中叶,戚继光受命组织抗; ②戚继光组建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开赴台州抗倭; ③荡平境内的倭寇; ④赴福建、广东和共同作战,取得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 ⑵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③“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 ④戚继光具有卓越的才能。 ⑶评价戚继光;戚继光是一位英雄。 二、展现提升 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另有,电影电视剧《戚继光》上映联播。 四、梳理巩固:『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你认为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想一想,戚家军为什么会受到人们的崇敬? 五、达标检测 1.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的皇帝是() 三一学校_七__年级___历史__学科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1-8课)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统一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和洛阳。杨坚就是隋文帝。 2、589年,隋朝灭陈朝,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的原因:①自西晋末年以来,地方经济 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人民渴望统一;②南方经济也有发展,缩小与北方的差距;③隋朝建立后国力强大,而南方陈朝统治腐朽。 4、隋朝统一南北的意义:结束分裂,开创统一。 二、隋朝经济发展 1、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 治,发展生产 2、结果:①人口激增;②垦田扩大;③粮仓丰实 三、大运河开通 1、目的:加强南北的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 治2、时间:605—610年 3、规模: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北达涿郡,全长2000多

公里 4、意义: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四、繁盛一时的隋朝 1、繁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 2、一时:二世而亡,共37年(581 —618)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隋炀帝暴政,引发农民起义,618年,隋炀帝被 杀,隋朝灭亡。 2、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 1、措施:①以隋为鉴,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②注意“戒奢从简”;③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④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 人名) 2、唐太宗统治时,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武则天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6课单元综合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1-6课 一、选择题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称颂的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唐太宗统治后期 B.唐玄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前期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临朝听政,开创殿试 C重用人才,奖励生产 D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朝时进入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5、武则天的统治被后人赞誉为() A.开皇之治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叶卡特琳娜二世 C.武则天 D.萧太后 7、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全国盛行是在 A、清朝 B、明朝 C、隋朝 D、唐朝 8、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货币,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点是() A、设节度使 B、抗击突厥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1、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12、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分,“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武则天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13、1905年我国废除了科举制,那么科举制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A.汉朝 B.隋朝C.唐朝D.宋朝 14、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唐玄宗15、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 ( ) A.文科 B.武科 C.进士科 D.医科 16、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汉武帝时 B.隋文帝时 C.隋炀帝时 D.唐太宗时 17、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8、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9、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 20、唐玄宗时,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 A.策论 B.诗赋 C.肆曲 D.骑射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见下图(大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常在此塔下题名留恋。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 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而言的?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 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 帝? (3)科举制有什么影响? (4)读了材料四,你有什么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 请回答:(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的“开元”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01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01 选择题 1.“海禁”开始于() A 洪武年间 B 嘉靖年间 C 康熙年间 D 乾隆年间 2.清朝初年从开放四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关闭其他港口,仅留一处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此港是() A 上海 B 宁波 C 青岛 D 广州 3.小明对清前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不理解,请帮他选择() A 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B 不许外国人来华贸易 C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D 增设关税,加强管理 a.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工商业发达 B 天朝物产丰富 C 外国人滋扰生事 D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5.清代前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指() A 严格限制对外交易 B 封闭关口,严守疆域 C 不许外国人来华 D 禁止中国对外交往 6.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实行() A 闭关锁国 B 扩大对外贸易 C 限制农业生产 D鼓励对内贸易 7.清朝前期,英国商船曾几次到中国贸易,企图建立长期商业据点的地方是() A 泉州 B 上海 C 宁波 D 广州 8 清朝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只准在广州一口同上贸易,对中国出海的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 禁止对外贸易 B 实行闭关锁国 C 加强思想控制 D 鼓励商业发展 1.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叙述正确的是() ①闭关政策是指严格禁止对外贸易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者入侵的目的。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下列各项,是中国与世隔绝,在阿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落伍的是() A 休养生息 B 重农抑商 C 八股取士 D 闭关锁国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从时间上看,三部分内容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明朝末年——明朝灭亡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层层深入。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后的清军大肆扫荡是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本课有两条线索:一是以明末农民起义为线索,介绍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口号及结果;二是以明亡清兴为线索,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过程和清朝的建立。学习这些内容,首先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军与后金(或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历史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16课 闭关锁国学案 华东师大版

闭关锁国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知道明、清“海禁”、闭关政策、清王朝自大封闭心理的基本概况;对比郑和下西洋与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谈谈自己的想法。 本概况。 重难点 重点:“闭关锁国”政策。 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难点:分析清王朝“闭关锁国”的原因和影响。 二、知识概览图 明朝“海禁”的情况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防范自卫的产物 自然经济为根源 自大心理的反映 一定程度上起了防止西方殖民者入侵的作用 更大程度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三、新课导引 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使团来华,谒见乾 隆皇帝,要求通商。双方互赠礼物。英国赠给中国的礼物有太阳系天 体运行仪、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等;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物有丝绸、 宣纸、各种工艺品等。 〔思考讨论〕从这两份礼单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巨大差距, 同时也说明,当时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前进的步伐。你知道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限制通商 明朝“海禁”的基本情况 (1)明朝洪武年间,法令严格禁止人民“与外洋番人贸易”。这种政策,当时称为“海禁”。 (2)明成祖统治时期是明朝最强盛的时期,明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嘉靖时,因为倭寇之患,明朝廷下令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又厉行“海禁”。 (4)戚继光平息倭患后,明朝廷始开“海禁”,允许人民从事海外贸易。 清朝从“海禁”到“闭关” (1)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以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并将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内迁。 (2)至台湾统一,始设四海关通商贸易。 (3)1757年,乾隆下令封闭沿海通商口岸,只许欧洲船只在广州一处通商,并且只许和朝廷特许的“行商”做买卖,实行闭关政策。乾隆后期还拒绝同英通商,嘉庆时继续拒绝通商。 说明 “闭关”原来是关闭城门的意思,闭关政策指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对外贸易的政策,闭关政策并非完全闭关,而是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知识点2 自大与封闭——“闭关锁国”的原因 防范自卫的产物 (1)防范自卫既有防范海疆不受西方殖民者入侵,又有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居民往来会“滋扰生事”的含义。 闭关锁国 限制通商 “闭关锁国”的原因 “闭关锁国”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朱文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上课班级七(1)班备课教师朱文条上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第12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部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 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导 入新课 p1- 3 2分 钟 初学新知二、郑和下西洋 1、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 目的有那些? 2、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郑和的船 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学生自学,讨论反馈 了解金政 权是如何 建立并发 展的,了解 女真民族 及其首领 完颜阿骨 打的事迹 P4- 26 15分 钟 合 作探究引导析疑三、戚继光抗倭 1.背景(什么是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学生自学;讨论、回答 通过学 习宋金战 争的相关 史实,了解 岳飞抗金 的相关史 实以及宋 金对局面 的形成。 P27- 37 10分 钟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内容分析 《明朝的灭亡》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7课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统一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一时期历史的特色之一就是统一,明朝灭亡过程中虽然经历了动荡,但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进入分裂时期,这个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统一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另一特色就是多民族,而清兵入关,建立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分析历史的能力。 (2)说出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及建立的政权,起义的简单经过及结果,了解李自成起义成功的原因。 (3)了解清朝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所属民族、发展壮大和清兵入关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概括相关史料的主要内容,掌握明朝灭亡的原因。 (2)通过阅读材料,能够根据《李自成起义》示意图,讲述李自成起义的经过及结果,培养学生识图画图的能力。 (3)通过观看《满族兴起》视频,能够用表格整理清朝建立的基本状况,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观看《清兵入关》视频,了解满族入主中原的史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灭亡原因和李自成起义内容的学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宰。 三、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结合本课历史史料丰富的特点,采用了史料阅读的方式。学生现阶段能够了解历史史实,但讲述历史的能力不够强,因此根据示意图复述历史史实就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初中学生大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他们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并且学生在现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选取第一手史料更能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因此,通过史料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这一难点问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2(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闭关锁国习题2(无答案)华 东师大版 第16课闭关锁国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明朝设的三市舶的是( ) A.宁波 B.泉州 C.广州 D.上海 2、在“闭关锁国”政策下,清政府开放的唯 一的对外贸易港口的( ) A.北京 B.广州 C.苏州 D.泉州 3、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 A( 清朝物产丰富 B.中国工业发达 C.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D.怕本国人与外国人勾结“滋扰生事” 4、清朝有位 皇帝,他六巡江南,从北京到杭州,沿途修建了30座行宫,他是( ) A.康熙 B.雍 正 C.乾隆 D.嘉庆 5、和珅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的宠臣( ) A.乾隆 B.康熙 C.嘉庆 D.雍正 6、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 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大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其中的大帝国是指( ) C.唐朝 D.明朝 A.清朝 B.宋朝 7、下列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能同外国进行科技文化的交流 B.阻碍了手工艺的进步与发展 C.对西方的 殖民侵略有完全的自卫作用 D.中国逐渐落伍与世界 8、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是在 ( ) A.康熙后期 B.雍正后期 C.乾隆后期 D.嘉庆后期 9、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的根本原因 ( ) A.怕中外人民来往会“滋扰生事” B.天朝物产丰富

C. 害怕受到外国侵略 D. 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 10、清朝前期,中国在世 界上逐渐落伍的主要原因是 ( ) A.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相对滞后 1 二、阅读材料题 1、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 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 门矣” 材料三“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清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上述思想的影响下,清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实行此政策造成的严重危 害是什么, (3)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2、材料一: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 物以通有无。” 材料二:嘉庆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谈谈清朝此时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 (2)这种政策的影响如何, (3)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2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 板书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