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教学内容

1. 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10分钟)

2.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25分钟)

3.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约15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25分钟)

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3.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2.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3.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4.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5.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6. 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4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 阴阳对立的涵义:①相反,斗争;②制约,压制;③排斥,格柜。重点解释相互制约,并举自然界和人体生理方面的例证。(约10分钟)

2. 阴阳互根与互用的含义:①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②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约15分钟)

3. 阴阳交感与互藏的涵义与关系:①阴阳互藏说明阴阳双方中的一方都寓含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阴阳交感的内在动力根源,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②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相互感应而交会,相错相荡,氤氲化物。机理:阴阳互藏,阴升阳降:阴中有阳故能在阳的鼓动下而上升,阳中有阴故能阴的牵制下而下降。(约15分钟)

4. 阴阳消长的含义及形式及其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之间的关系:阴阳之间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的消长形式与阴阳的对立制约相关联;阴阳之间的此消彼亦消和此长彼亦长与阴阳的互根互用相联系。(约10分钟)

5. 阴阳转化的含义、形式及内在依据和条件:①形式:渐变,突变;②内在依据:阴阳互藏互寓,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③条件:阴阳消长:或随阴阳消长而转化,或在阴阳消长变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约15分钟)

6. 阴阳自和与平衡:①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的能力和趋势;②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的大体均势和稳定状态。(约5分钟)

7. 阴阳对立、又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自和、平衡之间的关系。(约1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阴阳的对立、互根、互藏、交感、消长、转化等运动规律和形式。

2. 难点: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交感、互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问题必须讲清,使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阴阳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3. 思考题:①阴阳对立的涵义是什么?②阴阳至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③阴阳交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④阴阳互藏的涵义及其意义各是什么?⑤阴阳消长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⑥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⑦阴阳白和的涵义是什么?⑧阴阳平衡的机制是什么?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1-1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62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1-104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61-78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2-462

6. 孙广仁.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辽宁中医杂志,2001,28(7):391-393

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37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节:五行学说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1. 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3. 掌握五行的特性。

4. 掌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

教学内容

1.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约10分钟)

(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约5分钟)

(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约15分钟)

(4)用于疾病的诊断。(约5分钟)

(5)用于疾病的防治。(约10分钟)

2.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3. 五行的概念

(1)五行的涵义:(约5分钟)

(2)五行的概念内涵:①是一个抽象概念,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②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方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并说明相互关系和规律;③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方面。(约5分钟)

4. 五行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约15分钟)

5. 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1)依据:五行特性。

(2)方法: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水;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3)五行归类表。(约1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特性。

2. 难点:①五行的内涵:是抽象概念,不是具体物质;是说明事物的特性和相互关系。②事物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类比和演绎)。

3. 思考题:①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①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五行的特性是什么?③事物的五行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15-23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2-66;79-83

3. 于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4-129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79-94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2-472

6.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1-12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45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

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和母子相及的概念、规律

教学内容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 五行生克

(1)相生的概念、次序、母子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

(2)相克的概念、次序、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举例说明。(约10分钟)

2. 五行制化与胜复

(1)制化的概念、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约5分钟)

(2)胜复的概念、规律(有胜则复),举例。(约10分钟)

3. 五行乘侮

(1)相乘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

(2)相侮的概念、次序和原因,举例。(约10分钟)

(3)相乘与相侮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

4. 五行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母能令子虚,举例说明。(约10分钟)

(2)子病及母:子盛致母实、子盛致母虚、子虚致母虚,举例说明。(约10分钟)

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五行生克制化乘侮及母子相及。

2. 难点:③制化与胜复规律;④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⑤引起相乘和相侮的原因。

3. 思考题:④什么是五行的生克和制化?⑤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⑥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3-25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6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9-134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4-97

5.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72-476

6.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2-14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48

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的要求1. 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重点是在病理和防治原则方面的应用。

2. 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1.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②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约5分钟)

(2)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①相生关系的传变;②相克关系的传变。(约5分钟) (3)五行学说在诊断方面的应用:①确定病位;②判断轻重逆顺。(约10分钟)

(4)五行学说在防治方面的应用:①指导脏腑用药;②控制疾病传变;③确定治则治法:④指导针灸取穴;⑤情志相胜疗法等。(约35分钟)

2.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约25分钟)

(1)注重宏观观察。

(2)注重整体研究。

(3)擅长哲学思维,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

(4)强调功能联系。

重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 难点:①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②佐金平木、补火生土等法的正确表述。③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之间的内在联系。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⑤中和思维和类比思维。

3. 思考题:①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②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③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④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述之。⑤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有何特点?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5-32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6-109

3.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79-486

4.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34-147

5.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97-107

6.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4-16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0-64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行 C、气机 D、气运 E、气散 2、“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气的学说来阐释: A、人体的生理现象 B、人体的病理现象 C、人体生命的运动性 D、人体生命的物质性 E、人体生命的功能性 3、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4、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E、四肢外侧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7、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8、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10、正常人体的阴阳关系,常概括为: A、阴阳对立 B、阴阳依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平阳秘 1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中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E、火—心、苦、南 12、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症是: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E、肝火犯肺 13、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 14、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土生金 D、火生土 E、金生水 15、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胆 16、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7、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相克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8、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19、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D 消长平衡 E 阴阳自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A .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 .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3 《内经》认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 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4 “阴阳互藏” 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 阳的哪一特性( )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相转化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12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交感 E 相互转化 13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 A .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 下午 D 上午 ) B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D 转化性 C 下午 C 下午 C 前半夜 C 下午 ) C 消长平衡 E 规定性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主讲人:冯春英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中基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 主要思维方法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 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A . 内与外 B . 上与下 C . 水与火 D . 明与暗 E . 左与右 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心为: A. 阳中之阴 B . 阳中之阳 C . 阴中之阴 D . 阴中之至阴 E . 阴中之阳 3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脾为: A . 阴中之阴 B . 阴中之阳 C . 阴中之至阴 D . 阳中之阴 E . 阳中之阳 4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肾为: A . 阳中之阳 B . 阳中之阴 C . 阴中之阳 D . 阴中之阴 E . 阴中之至阴 5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肝为: A . 阳中之阳 B . 阳中之阴 C . 阴中之阳 D . 阴中之至阴 E . 阴中之阴 6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肺为: A . 阳中之阴 B . 阳中之阳 C . 阴中之阴 D . 阴中之阳 E . 阴中之至阴 7 .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 . 寒热 B . 上下 C . 水火 D . 晦明 E . 动静 8 .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9 .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10 .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 . 下午 B . 后半夜 C . 前半夜 D . 上午 E . 以上都不是 11 .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12 . 属于阴的味是: A . 酸 B . 辛 C . 甘 D . 淡 E . 以上都不是 13 . 属于阳的味是: A . 酸 B . 苦 C . 咸 D . 辛 E . 涩 14 .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 A . 表现 B . 物质 C . 基础 D . 结果 E . 形成 15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 系是: A . 对立制约 B . 相互转化 C . 互根互用 D . 消长平衡 E . 以上都不是 16 . 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 . 阳胜则阴病 B . 阳病治阴 C . 阴损及阳 D . 重阴必阳 E . 阳盛格阴 17“. 一阴一阳之谓道”旨在说明: A . 事物运动的对立性 B . 事物运动的统一性 C . 事物的双重性 D . 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E . 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18 . 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始于: A . 夏商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E . 晋唐时期 19 . 在医学领域中, 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 . 滋润 B . 抑制 C . 凝聚 D . 收敛 E . 推动

中医学问答题

中医学问答题 1.中医学的方法体系大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中医学的主要哲学基础是什么? 3.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为什么必须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哲学思想有个大体认识? 4.为什么说精气神三者不可分离? 5.简述无形之气与形质之气的异同点。 6.你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是如何认识的? 7.气运动有何意义? 8.如何理解气运动的普遍性? 9.气化的形式主要可概括为哪几种? 10.为什么说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1.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机理是什么? 12.何谓阴阳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13. 如何分析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14.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体现在哪几方面?试举例说明之。 1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16.为什么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7.人体五脏阴阳是怎样划分的? 18. 你对阴阳的对立和制约是如何理解的?

19. 你对阴阳的互根与互用是如何理解的? 20. 何谓阴阳的消长、转化?二者关系如何? 21. 何谓阴阳互为消长?举例说明之。 22. 何谓阴阳皆消皆长?举例说明之。 23.阴阳转化的条件及形式如何?举例说明之。24.何谓“阴阳自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有何意义? 25.如何运用阴阳理论来概括分析药物的性味及功能? 26.怎样运用阴阳理论概括分析各种证候? 27.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何临床意义? 28. 何谓五行学说?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29.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 30.何谓”取象比类法”?举例说明之。 31.何谓“推演络绎法”?举例说明之。 32.何谓所胜与所不胜? 33.何谓五行相乘?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34.何谓五行相侮?其次序和原因如何? 35.何谓“母病及子”?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36.何谓“子病及母”?一般规律如何?举例说明之。37.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常用治法有哪些? 39.何谓“五行制化”?其规律如何? 40.如何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情志病的治疗?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阴阳学说——阴阳的概念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的要求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教学内容 1. 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形成 (1)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阴阳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古代朴素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约5分钟) (2)阴阳学说的产生:①阴阳概念的产生:②阴阳概念的形成;③阴阳学说的形成。(约10分钟) 2.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1)阴阳的涵义:①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②是指无形之气;③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④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2)阴阳概念的内涵:①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②相对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③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3)阴阳概念的来源:原始涵义:日光的向背;概念形成于《诗经》、《周易》,至《左传》用于医学理论(六气病源说)。(约25分钟) 3.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 (1)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比类水火的特性来确定:凡类水者皆属阴,类火者皆属阳。(约15分钟) (2)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①相对性:可转化;可再分阴阳;因比较的对象不同而异;②绝对性:某些事物的属性固定不变,不可反称。(约25分钟) 重 点难点思考题 1. 重点:①阴阳的基本概念;②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及其相对性。 2. 难点:①阴阳与矛盾的区别;②阴阳之中再分阴阳的理论渊源—阴阳互藏互寓。 3. 思考题:①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阴阳与矛盾有何区别?②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 ③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请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④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9-11 2.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2-90 3.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4.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47-452 5.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4-57 6. 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34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完整版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主要思维方法 1.气(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构成的本原。 2.精气学说(古代哲学)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 3.精(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二: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组建人类的本原。 4.气化(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5.精气 乃气中之精粹,是人类生命产生的本原。 6.神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②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③一切生物及其生命力的综合外在表现。④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7.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8.阴阳学说 属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是以阴阳对立统一理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沦。 9.阳化气 指在阳的作用下,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 10.阴成形 指在阴的作用下,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 11.阴阳交感 指明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2.冲气 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3.阴阳对立 对立:是指处于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相互斗争。阴阳对立,即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即阴阳制约。 l4.阴阳消长 指对立着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运动变化,它们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15.阴平阳秘 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 16.阴阳互根 是指阴阳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即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依据,任何一方都 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单独存在。此外,还含有共同促进、共同衰退之意。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17.阴阳转化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8.重阴必阳 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阳的方面转化。 19.重阳必阴 指阴阳转化的机制。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比的条件。谓阳气过甚,可以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0.阳胜则阴病 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21.阴胜则阳病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各种阳气个足的病证。 22.阳病治阴 阴偏衰产生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23.阴病治阳 阳偏衰产生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B.动静C.天地D.昼夜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B.普遍性C.可分性D.转化性E.规定性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B.后半夜C.前半夜 D.上午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B.前半夜C.下午 D.后半夜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C.互相转化 D.消长平衡E.阴阳自和

潘毅-《中医学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

潘毅《中医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一)》学习笔记 中医的哲学基础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讨论自然社会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它的关键词是“规律”。中国人讲规律只有一个字“道”,哲学是外来词汇,对于中国人而言,哲学基本上属于“道”的范畴。哲学实际上是论道之学。道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世界的本源,二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解决规律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最容易体现出来的就是阴阳的变化。“道”听起来觉得玄乎,有点像凌空倒叙,不能落到实处的感觉。其实不是,中医讲的道是要落到实处,不落到实处毫无意义。古人有以天道推人事的欲望,医学是人事,假如天道自然规律把握好了,医学的人事就能推出来。要求道,就要先寻找规律。怎么寻找?科学史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天文学为先驱,以数学为基础。尤其中国是农业大国,她对天文地理的依赖程度更高。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古人通过对太阳系的观察,发现对地球影响最大就是太阳和月亮,相对而言,太阳对地球影响比月亮更大,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还是受太阳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归结于日地运动,日地运动的规律也就是天地自然之道。日地运动产生什么后果呢?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就是规律。一天之中,昼夜晨昏还是周而复始,还是规律。天地呈现出规律,人就要遵循规律。这就是古人的原始思维:找到天地的自然规律,人就要服从规律,这就叫顺应自然,或者叫道法自然。中国版图之大,当然也会带来南北的差异,这种差异呈现出一个空间。但是,刚才讲的昼夜晨昏、春夏秋冬、一年24节律周而复始,感觉是时间的规律性强于空间的规律性。还有空间是有形的,时间是无形的,空间可以截断,时间则是截不断的。如此看来,时间与道的本质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及基本规律 发布时间:20XX-4-1 作者:鞠曦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由于中国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所以,中医学的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和自为的中医学形式的关系所作的研究,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义。所以,中医学在内容上代表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应当说,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的人、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因此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的人,就应在对《周易》、《道德经》和《内经》的研究上下功夫,舍此并无其它。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在形而中的统一,那么,中医学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体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及其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这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基础问题,是近代以来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因此,应当认为这些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学反思的结果,因为任何文化形式的历史和逻辑的过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体的自在性,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来文化所可能进行的解释。西方当代的分析哲学和解释学表明,因为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所限定,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困难重重,并且认为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所以义,呢?究,在的形式 与这些“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既然如此,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和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以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并自以为是的认为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其中国哲学自 ,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绝然不同的形中西 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任何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