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1.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1.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1.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一、哲学

(一)希腊人为什么爱智慧

古希腊人严格区分神与人:神拥有智慧,所以,不再需要智慧。人没有智慧,

但普通人却自以为有智慧,所以也不会爱智慧。只有哲学家知道自己没有智慧,

所以追求智慧,并通过爱智慧接近神,过神的生活。

(二)希腊人爱什么样的智慧

哲学追求的是终极智慧。作为究极智慧之学,哲学不同于科学。科学探究事物

的组成和功能,哲学探究事物对于我们的意义;科学像盖楼,哲学像整理图书。

(三)希腊人怎样爱智慧

哲学、宗教和艺术都追求终极智慧。宗教以信仰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艺术以

感性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哲学以理性的方式追求终极智慧。

二、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世界二重化与中国哲学的万物一体。柏拉图主义:现象与本质、意见与知识的二分;奥古斯丁主义:上帝与造物、天国与尘世的的二分。中国哲

学:天地万物“本是同根生”,这个“根”就是“道”。道不离物,物不离道,

道外无物,物外无道。

(二)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古希腊开启的视觉中心论传统:视觉乃是我们最大利益的源泉(柏拉图:《蒂迈欧篇》,47-B);求知是人类的本

性,我们用以认识事物的首要工具是视觉(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0a)。

视觉带给人们的是“距离感”,是天地万物相当于人的外在性。于是,人与世界

的关系就逐渐成为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中国哲学则重天人合一。

(三)西方哲学的人性恶假设与中国哲学的人性善假设。自古希腊始,西方哲人就主张性恶论。柏拉图:肉体对灵魂的囚禁;奥古斯丁:恶与人的自由意志;霍布

斯:心理利己主义。儒家的性善论。

(四)西方哲学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哲学的互倚型自我。西方哲学: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笛卡尔);作为欲望主体的自我(弗洛伊德);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洛

克)。中国哲学:道家的要旨——把自我融合于宇宙整体之中,“至人无己”(庄

子);儒家的要旨——把自我融合于社会群体的伦常之中,“克己复礼”(孔子)。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

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

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

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唯实论与唯名论

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

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

缘。

3.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

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

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

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

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

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

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

同的风格。“二十世纪的哲学史是刺猬与狐狸的历史,是那些努力想认识一

件大事物的哲学家与那些只满足于认识许多小事物,甚或只是一件小事物

的哲学家的历史。”(怀特)欧洲大陆是刺猬的国度,而英语世界则是狐

狸的国度。

从地理上对两大阵营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和卡尔纳

普都是欧洲大陆的“儿子”,但却不是“大陆哲学家”。实用主义作为土生

土长的美国哲学则在精神气质上更接近大陆哲学特别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

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

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

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

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

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

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

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

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

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

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

而是更多地关注语言与思想、语言与存在本身的密切联系,关注我们在语言

中的“存在”,关注思想在语言中的“生成”,关注语言的界限。

分析哲学家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或“问题”在于对语言的误用。

理想语言派认为,日常语言是粗糙的和不精确的,其语法形式容易掩盖语言

的逻辑形式。传统形而上学命题就是由于把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误认为逻辑

形式引起的,所以,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种混淆或误用,用一种理想的

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

日常语言派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精确的和完善的,传统形而上学命题是对日常语言的误用造成的,所以,哲学的任务不是在日常语言之外发明一种理想的语言,而是要揭露形而上学对日常语言的窜改或误用,从而回归日常语言。

2.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化舞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后主义”

(postism)的登场,“后现代主义”即是这一潮流中的执牛耳者。从哲学上说,“现代主义”始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广义)哲学。“现代主义”制造了很多现代神话,包括主体、理性、真理、本质、整体、同一、进步、解放等等。

这些新神话非但没有真正给人带来解放和自由,反而构成了对人的进一步压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的旨趣完全相反的运动即“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眼中,理性、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全是虚构。自我不是自足的,更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主奴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差异从“同一性的逻辑”中解放出来。在他们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异中之同”,而是在差异中理解差异。

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相反,后现代主义钟情于多元的“小叙述”、“小故事”。这些主张与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相吻合,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后现代主义哲学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共同特征。

3.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

在神话世界观中,人不曾是一个理智主体,而是一个包含情感和意志的“整体的人”;世界或自然是一个和人具有类似结构的“你”。

随着哲学的产生,人逐渐从“整体的人”“提升”为理智的主体,宇宙也从一个充满了“个性”的“你”变成了和我们保持距离的“它”,变成了一个客体,变成了科学研究和思辨思想的对象。

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人首先不是进行认识的动物,而是“生存在世”的存在者。杜威:反省经验并不是我们最原初的经验;狄尔泰:人是一个集知、情、意为一体的整体,只有在这个整体的人性中,理智才能真实地存在。

4.从“意识哲学”到“无意识(本能)哲学”

传统哲学一直是所谓“意识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本能是不占任何地位的,因为它在意识之外;人的身体也是哲学很少触及的,因为它只是由意识加以支配的“对象”。

弗洛伊德: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整个心理活动只有部分和某些个别的行为才是意识的,而且无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策源地和真正动力之所在。

柏格森:生命是流动的,是一种绵延。理智从本质上就不能把握这种绵延,因为理智的功能就是把运动转化为静止。只有源于本能的直觉才能获得关于生命的绝对知识。

尼采:哲学不是从意识或精神开始,而是从肉体开始。如果说人是一个理智,那么,肉体就是一个大理智,精神则是这个大理智中的一个小理智。

【高俗读书笔记】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 北大出版社2001年第1版 目录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第三章分析哲学的诞生 第四章现象学运动 第五章存在主义 第六章法兰克福学派 第七章分析哲学的发展 第八章英美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 第九章结构主义 第十章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结束语:西方哲学的危机和出路 第二章世纪之交的各国哲学 1.新旧哲学交替期。 2.生命哲学:德迪尔泰(W.Dilthey)、奥依肯(R.Eucken),英美怀特海(A.N.Whitehead),法柏格森。 (1)相似性:强调超理性、支配生命的创造力,模糊近代哲学物质与精神区分。赋予生命本质以本体论(不是生物学)意义。生命本质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活力,称活力或生物能(Orgonon)。具不能被度量的连续性,非实体、非理性。思想是生命派生的形式,不是原初精神。只限于描述人类精神现象概【“直觉”“记忆”(柏格森)、“领悟”(怀特海)、“精神”(奥依肯)】。常被当唯心。 (2)世界观:中心是“生成”(Becoming)。 (3)影响:把科学概念有自然领域扩大至人文社会领域 ①把自然界看作过程的观点导致物理学“唯能论” ②理性产生于非理性、意识来源于无意识的猜测使心理学家注意下意识研究 ③生命本质看作创造进化引起达尔文进化论改造,进化论由强调自然选择转向变异 (4)迪尔泰(W.Dilthey):区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强调精神科学比自然科学更重要。(5)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最典型。拘泥于传统哲学问题,继承多于批判。《时间与自由意志》(博士论文)《物质和记忆:身心关系论》《创造进化论》《笑》《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和宗教的两种起源》。 ①存在:不是实体,是流动和变化。 ②绵延(duration):无载体的生成,无有形物的运动。状态的连续,不分彼此,每个状态都包含过去,预示未来。真正的时间,生命状态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 ③生命冲动(élan vital):《创造进化论》,变化的动力。类似古哲中“世界灵魂”,等同上帝,没人格的造世主。“神并没有创造任何事物,神只是一个永不止息的生命力。”后期接近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 ④生命之流:顺着顺逆两方向运动,顺行时紧缩、凝聚,产生有机体;逆行时扩张、松弛、堕落,出现无机物。 ⑤时间: ●纯粹时间:真正时间,绵延、无形、超空间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参考书目: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参考书目: 一、教材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2、曾志.《西方哲学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3、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智慧》.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版. 4、薛文华.《现代西方哲学评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版. 5、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版. 二、附:主要哲学家名录 1.泰勒斯(Thales,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从亚里士多德开始被尊为西方哲学的始祖。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盛年约在公元前504一公元前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一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稣、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1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一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curos,约公元前341一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5—公元前275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选择题: 判断: 1、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1)科学理想化(2)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3) 把科学和人纳入哲学 2、叔本华提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否定人的生命意志。他提出的主要途径是研究 哲学、进行艺术哲学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单) 3、我是一个矛盾的人,还从来没有一个像我这样矛盾。——尼采 4、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尼采 5、胡适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概括:大胆地设想,小心求证 6、弗雷格的代表著作:《概念文字》(1879)、《算术的基础》(1884),重要文章:《函数与概念》(1891)、《论概念和对象》(1892)、《论意义和意谓》(1892) 7、胡塞尔的代表著作:《算术哲学》、《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内在的时间意识的现象学的讲演》、《形式的和先验的逻辑》、《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8、胡塞尔哲学思想三大阶段:(1)心理主义阶段(2)作为“描述心理学”的现象阶段(3)先验唯心主义阶段 9、胡塞尔现象学方法:(1)中止判断(2)本质还原 10、现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核心):非理性(由理性向非理性转变) 11、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的本质:冲动 12、人生道路三阶段:审美、伦理、宗教 13、海德格尔主要 著作:《论根据的本质》、《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林中路》、《形而上学导论》、《什么是思》、《通向语音之路》、《诗、语音、思》。 14、自由是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存在先于本质。 15、维特根斯坦是实现当代哲学中“语音的转向”的第一人,也是完成这种“转向”的终结者。 16、语音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 17、现象学不是一种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18、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P316 19、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以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20、海德格尔“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P1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2、唯意志主义:P27 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唯意志主义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而且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唯意志主义可看作是费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3、重新估计一切价值:P51 这句口号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做真理的以往的思想文化、

现代西方哲学教学大纲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哲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4学期 学分:3学分 主讲教师:韩东晖、张旭、周濂、马琳、刘畅等 指定教材: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考核方式:考试(闭卷) 教学目的: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旨在教授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使学生了解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脉络、主要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核心问题,了解西方文化在现代和当代的演变,提升理论思维的能力。 课程简介: 《现代西方哲学》课程内容包括19世纪下半叶的哲学思潮(以非理性哲学为主)、分析哲学运动、现象学运动、20世纪法国哲学、后现代主义等。该课程以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主要哲学家和哲学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入哲学运思的维度,通过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熟悉现代哲学的理论学说,遵循哲学家们的思路,了解哲学家们解决哲学问题的独特方式,掌握哲学概念术语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演变,全面系统地经受理论思维的训练,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确立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为进一步研读哲学家的著作,深入把握他们的哲学思想做准备。 第一讲导言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念及其相关争论;介绍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主要人物和主要特点。 必读文献: 1.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童世骏等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16、24、25、26章。 2.韩东晖主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部分。 3.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一讲。 选读文献: 1.江怡主编:《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导言。 2.沃森:《20世纪思想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一部分。 第二讲叔本华、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教学内容: 1.非理性哲学概观 2.非理性哲学家代表人物 (1)叔本华(充足理由的四重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悲观主义”) (2)克尔凯郭尔(孤独个体;那个个人;人生三阶段) (3)尼采(被误解和误用的尼采;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必读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第 一篇。 2.基尔克果:《或此或彼》,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上部“序言”。 3.尼采:《看哪这人:尼采自述》,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复习资料

强力意志: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因强大而具有支配力和统治力。强力意志就是生命意志,然而它所追求的不是生命自身的意志,而是使生命得以超越自身的潜在力量,正是这种对于意志的渴望,表现出了生命那种永不停息的本性。尼采把它称为:永不枯竭的生命意志。 重估一切价值:尼采认为,要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即对传统的宗教道德观念、哲学、艺术等表现出来的西方文明价值_——真善美加以破坏,推倒前人所设立的一切偶像。尤其是上帝,并认为任何价值都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只是强力意志。 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超人完全按照强力意志行动,是完全拜托了奴隶意志的超级强者,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家如何取代“绝对观念”的范畴和原则: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崩溃标志着哲学上新时代的开始。黑格尔之后,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已不可能,绝对唯心主义也成为不合时宜的陈述。黑格尔之后哲学家采取了不同的本体论立场,他们用以取代“绝对观念”的范畴和原则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用“物质”代替“绝对观念”,这是唯物主义的立场,如费尔巴哈、马克思以及19世纪后期在德国流行的“科学唯物主义”。 第二,用康德“先验范畴”式的概念原则代替“绝对观念”,从绝对唯心主义返回先验唯心主义,这是“回到康德”的新康德主义的立场。 第三,用一些主体能够做直观性体验的概念代替“绝对观念”,这些概念有不同名称,如“意志”、“生命冲动”、“存在”等。把这些概念上升到本体论高度的哲学分别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和存在哲学。 简述叔本华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1.从世界是我的表象这一本体论出发,认为世界万物存在于我的表象之中,是自我感觉的一种复合。他所说的自我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作为生物个体的自我,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的自我,即一种盲目的个性冲动,于是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个性冲动。 2.把个性看作是一切罪恶的源泉,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争取夺利、尔虞我诈,之所以会有欺诈、欺骗和不信任以及暴力特别是战争的产生都是****的结果,一种个性的产生不管是不是能够得到满足,其结局都是痛苦的。如果****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莫大的痛苦,一种个性得到了满足,那么会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满足后的空虚、无聊。另一种是又产生了新的个性,欲海难填,周而复始,人会不断处于日益膨胀的个性之中,这些个性使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不断使人处于空虚、缺乏、疲惫、痛苦的状态之中。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的生命是和痛苦分不开的,人生就是苦难,世界就是地狱。 简述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尼采的哲学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各时期 1.前期(1869-1876)对古希腊悲剧和艺术进行研究,宣扬意志主义哲学,受叔本华和音乐家瓦纳格的影响,同时又对他们思想中“危机,死亡和坟墓气息“不满,开始寻找寻找克服叔本华悲观主义的途径,著有《悲剧的诞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