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音韵学

音韵学

音韵学
音韵学

汉语音韵学常识

一、什么是音韵学

是研究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节,每个音节都可以切分出声、韵、调,所以汉语语音的演变就表现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研究汉语语音就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

二、语音史的分期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目的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三家分期大同小异,现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

这一时期的语音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主要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科也叫今音学。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是其代表著作。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五四)以后。

三、声纽和守温36字母

今之声母,古曰声、声纽、声类、字母、纽、母等。古人以五音(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立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汉字。一般认为三十六字母形成于唐末宋初。如果用七音来统摄三十六字母,则可以列成下表:

36字母表

唇音帮滂並明(重纯音)

非敷奉微(双唇音)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齿音粗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晓匣喻

半舌来

半齿日(见教材544-545页)

四、《切韵》系韵书简介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中古音反映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音韵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及近古,上推古音。所以在学习《诗经》韵部及上古音之前应该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

古音,应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1、韵书的产生

(1)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佛典的翻译直接促进了人们对梵文(古印度的一种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而启发人们对汉语语音进行科学的分析。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反切的产生,四声的出现,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反切的出现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个汉字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的读音。如:

冬——被切字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切——拼合

在注音字母出现之前,反切一直是汉字注音的主要工具。孙炎的《尔雅音义》运用反切法注音。用反切为整部书注音自此始。孙炎,三国魏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人,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人称东州大儒。其《尔雅音义》一书较早使用反切注音。

有了反切,人们就能把切下字联系起来,归纳韵部,韵部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据,这意味着韵书的产生为期不远了。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存于反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反切出现在先,韵书随后出现。在音韵学史上,反切的出现非常重要,它促成了韵书的产生。韵书正是总结了前代的反切,每组同音字都是用反切注音的。而反切则是韵书的精华,是今天考察韵书反映的语音系统的珍贵资料。

戴震《声韵考〃卷一》:?微有韵书,先有反切。韵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反切在前,韵书在后也。?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声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集》。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重要条件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韵书以声统韵,也就是说韵书的产生必须以声调学说为基础。南朝产生了?永明体?诗(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如平仄的运用。

历史背景:

首先,南齐永明年间(483—493)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为作家们潜心创作,钻研声律和诗歌创作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其次,统治阶级对文学的重视以及文学集团的活动,大大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写作技巧的提高。

再次,佛教活动的大盛,导致了?四声?的确立和?声律论?的产生。

最后,文学讲求声律,追求辞藻,对韵书的出现有推动作用。

2、从《切韵》到《广韵》

A《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所著。

B 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的韵书。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而且是考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被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切韵》《唐韵》及《广韵》等著作均被归入《切韵》系韵书。《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系不变。《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其编写体例、审韵原则由当时著名的音韵学家颜之推、萧该等八人所定,由陆法言执笔。

该书编写的目的有二:

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根据前一目的正音,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 本着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 ?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因此全书分韵有193个之多。从后一个目的检韵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由于《切韵》撰者名高,审音精确,权威性强,适应范围广,所以自《切韵》一出,六朝以来的韵书便失去市场,淹没无闻,失去流传。《切韵》继承了前代韵书的优点,总结了韵书编写的得失,是我国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

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唐代《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残卷。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出自敦煌的,在1907—1908年之间被帝国主义文化强盗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等劫往国外。斯坦因劫去的现藏于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伯希和劫去的现藏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出自吐鲁番的,于1902年被德人列考克劫走,现藏于柏林普鲁士学士院。唐抄本《切韵》残卷,流落在日本人之手,收在大谷光瑞所印的《西域考古图谱》中。

为使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照片抄录印行。1925年,北大刘复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1936年,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见到的九种《切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出版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编辑的30种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中有详细考释和校记

五、韵及相关概念

1、韵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项有以下三种:

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这样的韵为韵类。比如《广韵》东韵有两个韵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如《广韵》有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其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说:?×与×韵?,或说?×与×为韵?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ng][-m]收尾的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3)舒声韵与促声韵

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读音舒缓,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即阴声韵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是读音短促的韵,即有塞音韵尾的韵。以[-p][t][-k][-?]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要元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六、声调与中古四声

调指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指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这样的定义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古声调,因为中古有入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无入声。入声与平上去三声的区别不在于音高的不同,而是语音成素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入声不应该与平上去声并列。但是,我们知道从发现四声那一天起,就把入声当作一种声调,以后代代相传,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今天仍把入声当作一种声调。入声字按声母的清浊分两类,清声母叫阴入,浊声母叫阳入。

中古四声

唐〃处忠《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哀而远,入声急而促。仅凭这样简略的说明,无法构拟中古四声调值。再加上调值受方音影响很大,调类相同的字,方音不同,调值迥异。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现代变成阴阳上去四声。

1、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影响,变成阴平、阳平。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

2、中古上声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

3、中古入声变化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的都有。

中古去声无变化,仍是去声。

七、反切

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被注音字?都?称为被切字,用作反切的前一字?当?称反切上字,也简称切上字或上字,用作反切的后一字?孤?称反切下字,也简称下字或下。所谓?上??下?是就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而说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逮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正音字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记述近似:?然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对于反切的起源,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肯定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也有人认为反切注音方法的源头是上古汉语的合音(如叵为不可;诸为之于等),反切的产生纯粹出于中国文化,雏形反切产生的时候不晚于东汉杜子春时代。(傅定淼《反切起源考》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代及以前,注音条例主要是读若、读如和譬况之法。东汉末年出现反切,表明古人已经能够分辨声母、韵母、声调了。这是语音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是汉语音韵学成立的先决条件。

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反切的基本原理本来很简单,极容易掌握。但自宋代以后逐渐难学了。这不是反切本身出了毛病,则是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切韵》产生于隋末,书中所用反切多数采自南北朝韵书和经书注音,换言之,《切韵》以及《切韵》系统韵书的反切,反映的是隋末唐初以及这以前的语音,用宋代或宋代以后的语音拼读隋末的反切,自然会感到隔膜,如果用现代音去拼读中古反切,不能顺利切出字音的情况就更多。要想准确拼读中古反切,势必要学习从中古音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的历史,掌握了变化规律,就能顺利拼读中古反切。

此外,还有另一条简便的途径,就是阅读有关解释反切的普及读物,记牢书中所揭示的拼切规律,也能比较好地拼读中古反切。

八、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上古韵文,主要是《诗经》,楚辞、老子;还有《说文》的谐声偏旁、通假、异文、《说文》重文、汉儒注音、声训材料、古代方言。

异文

1、校勘术语,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的用字差异,或原文与应用字的差异。

2、文字学术语,用?正字?相对,是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统称。申红义《近年出土楚简和典籍中的通假异文与上古声母研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近年来出土的楚简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和传世典籍相对照。楚简和传世本中的通假异文是研究上古声母系的可靠材料。将这些通假异文进行全面的搜集、归纳和整理,分析他们所代表的声母之问的关系,可以为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的研究提供不少证据。近年来新出土的几批楚简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和传世典籍相对照。如《郭店楚墓竹》之《老子》。

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也叫音训、因声求义。与形训、义训并列。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汉语中?声义相因?的语言现象是因声求义的依据。汉代训诂成就非常大,主要成果之一,是大量采用了声训(也称?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春秋繁露》、《说文解字》,特别是刘熙的《释名》,全面利用声训,以探索事物得名之由。刘熙采用声训方式解释名源,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中,声训用得也很多。

《说文》:?政,正也。?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熙的独创。?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因声求义的产生,建立在词的声音和意义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的基础之上。语言的音、义是同时产生的,同出一源,同时存在,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久而久之形成了稳定的名称或语言单位,语音和语义的关系有了严格的对应性。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的存在形式,离开了声音,意义就无所依托,词是声义的统一体。训诂学中,声训的方法很重要。有清小学昌盛,声训得到极大重视,成为广泛的训诂方法。

对《诗经》韵部的归纳,主要是根据《诗经》韵字进行归纳王力先生归纳为29部,《楚辞》时代是30部。清代学者对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1、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对上古声母的研究比上古韵部的研究晚得多,成就也小得多。研究时间短固然是成就小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可供声母研究的资料太少。在几代学者努力下,大致勾勒出了上古声母的轮廊。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

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无唇齿音钱大昕提出。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並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双唇音),后4上轻唇音(唇齿音)

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钱氏举出大量例证:?匍匐?又可写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门水?,《论语》?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封?即是?邦?,?妃?读如?配?等。上述扶、文、方、封、妃等字,在中古读轻唇,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读作相应的重唇音。

2)古无舌上,指两汉前无舌面前塞音。

为钱大昕提出。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彻澄娘8个声母,前4母称舌头音,后4母称舌上音。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钱氏同时举出了大量例证,如:?冲子?犹?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声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古读‘池’如‘泥’?,?古读‘沈’如‘潭’?等,上述冲、直、追、池、沈等字,在中古读舌上音。

钱氏认为这些字在上古应一律读作相应的舌头音。

《汉语史稿》上古6类32个声母及拟音:

喉音见k 溪k‘群 疑

晓x 匣影?

舌头音端t 透t‘余d 定d‘

泥n 来l

舌上音章te 昌te‘船de 书

禅日

齿头音精ts 清ts‘从dz 心s

邪z

正齿音庄初崇d 生

唇音帮p 滂p‘並b‘明m

2、上古韵部

上古韵部,指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时开始的。《诗经》产生于先秦。随时间推移,语音发生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明显差别

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之处,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也作?协?)、?取韵?。

叶音说盛行于宋,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已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大致情形。

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毛诗古音考》

陈氏著《读诗拙言》,总述他的古音学见解。另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这两部书是他古音学说的实践。他详细考查《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

今读音不同的,他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

但其古韵研究只是随字注音,而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基者。顾氏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音学五书: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顾氏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学说,继续批判叶音说,进一步肃清叶音说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审定每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清代及现代著名古音学家: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则是26部,比王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同时按照研究说文解字的心得,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运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同时提出阴阳对转理论。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2部。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1部。

章炳麟分古韵23部。

戴震、黄侃都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戴氏分古韵9类25部,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黄氏分古韵28部,已经将古韵分部工作做得很精细了。王力在黄氏28部基础上,做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

王力先秦古韵三十部(教材P540)

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仅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同时代其他诗歌韵文。《楚辞》的时代比《诗经》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远,但它们的用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献不仅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押韵。《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有押韵之处。

3、上古声调

上古声调,指两汉以前的声调系统。从明末陈第到现在,一直有人在研究上古声调,但始终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陈第、江永主张?四声不拘?,顾炎武主张?四声一贯?,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王念孙、江有诰明确提出古有四声,黄侃认为先秦只有平入两声,王力认为古无去声,周祖谟认为古有四声。

上古声调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去声的有无上。

九、《诗经》韵例以《关雎》《芣苡》《静女》《柏舟》《伐檀》《硕鼠》为例, 看《诗经》的韵例

《诗经》韵例:

1、从韵在句中的位臵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有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可以看作句中韵,也有人

看作变相的句尾韵。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以《静女》为例:

第一章?姝??隅??躇?押韵,押侯韵,是一韵到底。

第二章?孌??管?押韵,押元部。?炜?,是微部,?美?是脂部。?微??脂?合韵,而且中间换一次韵。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

如《静女》二章:

静女其孌,

貽我彤管。(?孌??管?押韵,押元部)

彤管有炜,(?炜?,是微部)

说懌女美。(?美?是脂部)

?微??脂?合韵

(2)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最常见的押韵方式。如《关雎》二、四、五章。

关管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押幽部)

(3)交韵

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如《静女》第三章:

自牧归荑,——奇句,韵脚是?荑?

洵美且异。——偶句,韵脚是?异?

匪女之为美,——奇句,韵脚是?美?

美人之貽。——偶句,韵脚是?貽?

?荑??美?属于脂部——奇句相押。

?异?是职部,?貽?是之部。职、之合韵——偶句相押。

十、双声叠韵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是双声,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是叠韵。P543双声叠韵现象是汉语音节的特点,它在汉语语音史上有重要地位。反切注音法就是以双声叠韵为依据的: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切下字与被切字叠韵。没有对汉语音节双声叠韵的认识,就不能产生反切,甚至可以说不会产生汉语音韵学。

从文学创作角度说,双声叠韵被广泛地应用到诗文创作中去,可以使语言富有节奏感,读起来音韵铿锵。《诗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词从语言研究角度说,今天还可以利用双声叠韵关系,在甲方言区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字,在乙方言区未必就有这种关系。双声叠韵要以当时当地的语音为准,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自然要以上古音为准。

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词的构成。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对研究先秦双音词也有要重要作用——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构词法有密切关系。先秦汉语中的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但也有一些双音词。那时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即双音词的两个字存在双声叠韵关系。古人称双音节单纯词为联绵字(联绵词),在联绵字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有双声叠韵关系。如:

双声联绵词

唐棣流离蝃蝀蝤蛴蒹葭萑苇町疃蟋率颉颃踊躍

匍匐踟蹰说怿挑达邂逅颠倒趋跄拮据参差玄黄

黾勉燕婉燿燿仓卒

叠韵联绵词

崔嵬苤苢朴樕驺虞芄兰扶苏勺药沮洳蜉蝣仓庚菡萏

绸缪婆娑栖迟敖游逍遥虺隤差池婉娈恺弟猗傩窃纠

忧受夭绍偃蹇徘徊

双声兼叠韵

辗转契阔蔽芾觱发栗烈厌邑伊威蟏蛸逶迤

十一、关于古音通假

古音通假指古汉语书面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教材P546)。

按照教材的定义,古音通假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用字通假,二是六书假借。

1、古音通假的分类:

(1)用字通假:即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

八月剥枣。——《七月》。

剥,《说文》:?剥,刻割也。?剥,是攴的通假字。攴,意思是?小击?。)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信与屈相对,本用伸)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孟子〃离娄下》?蚤?就是通假字,本字为?早?。

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前例的寤、剥、信、蚤是通假字(借字),牾、攴、伸、早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为什么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

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无本质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

郑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2)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字来表示。

许慎: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语言中的某个词没有记录它的专用字,依照声音(相同或相近)把这个词所表示的事物寄手托在表示他事物的文字上,即借用已有的他字来记录。由于假借是六书之一,所以这种假借也叫六书假借

假借字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二:

第一,是为了限制字数。

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语言中表示这些事物的词自然也无穷无尽,如果要为每一个词造一个字来记录它,那么汉字的数目就会变得令人难以承负,这显然是不答合文字的实际应用的。

所以,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当汉字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就要加以适当的限制,即便还可以为某个词造字也就不轻易再造,而借用一个同音的他字来记录。这样汉字的数目就不至于迅速膨胀。有人认为假借是因为上古字少不够用才借他字顶替,其实正好相反,是怕字多而有意让诸词共用一字。如在西周,表示与人行走有关的从辵的字已有不少,若要再造一个躲避的避字是非常容易的,可是一直借用?辟?而没有造?避?,时人的用意是十分清楚的。当然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造字也随时代需要而不断改进。当某个字被借用得太多而在书面语言中难以达意的时,就不得不再造字。秦汉以后就新造了?避?(同时还造了譬、僻、嬖、闢等)字,即是这种情况。

第二,由于要记录的词所表示的意思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旧故的旧借用本为鸟名的舊(一种猫头鹰类的鸟);粗笨的笨,借用本为竹白的笨。至于虚词,本来就?虚而不实?,更难造专字,故绝大多数虚词用字都是假借,如:而,本为唇下之鬚;亦,本为腋下之腋;其,本为畚箕的箕;耳,本为耳朵的耳;我本为一种兵器。

2、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畔?是?叛?的借字,畔与叛同音(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都是形声字,则多具有相同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在形声字中又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寤等。

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趋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较小罢了。

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

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数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代。

互借,是两字可互相替代。如?以?与?已?

互为通假: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报任安书》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上,通尚,尚且,还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尚——通上,赶上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

例如?辨?字:

主齐盟者,谁能辩焉?——《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辦?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今《尚书〃舜典》?辩?作?徧?其于宗庙朝廷,辩辩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于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辩辩?作?便便?,明白畅达)

说明?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

另外?能?可通耐、乃、暱、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参考书目

1、王力《汉语音韵学》

2、张世禄《汉语音韵学入门》

3、唐作藩《音韵学教程》

(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 -p, -t, -k, -l,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鋼k?,郎n?,桑s?(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xue2
x[ ]
ü[y]
ê[ ]
2/35

hao3
h[x]
a[ ]
o[u]
3/214

han4
h[x]
a[a]
n[n]
4/51

yu3
0[0]
ü[y]
3/214

sheng1
sh[ ]
e[ ]
ng[ ]
1/55

yun4
0[0]
ü[y]
n[n]
4/51

diao4
d[t]
i[i]
a[ ]
o[u]
4/51

xi4
x[ ]
i[i]
4/51

tong3
t[t ]
o[u]
ng[ ]
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
注音
声母

hai3
h[x]

kuo4
k[k ]
韵母 韵头
u[u]
韵腹 a[a] o[o]
韵尾 i[i]
声调 3/214 4/51

ping2
p[p ]
i[i]
ng[ ]
2/35

yu2
0[0]
ü[y]
2/35

yue4
0[0]
ü[y]
ê[ ]
4/51

tian1
i[i]
a[ ]
n[n]
1/55
t[t ]

gao1
g[k]
a[ ]
o[u]
1/55

ren4
r[ ]
e[ ]
n[n]
4/51

niao3
n[n]
i[i]
a[ ]
o[u]
3/214

fei1
f[f]
e[e]
i[i]
1/55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
塞音
发音 部位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1 / 16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自己的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现代汉语声母表

、现代汉语韵母表 开口呼齐口呼合口呼撮口呼 -i[] [] ; i[i] u[u] u [y] a[] o[o] e[] e [] er[] - - y - e - 复ai [ai] [ | uai[uai] 韵母鼻韵母 ei [ei] uei[uei] ao[u] iao[i u] __ ____ __ __ __ _______ ____ ____ _ __ .................. ""鬥 ou[ou] iou[iou] 1 an[an] ian[i n] uan[u n] u an[y n] en[n] in[in] uen[u n] u n[yn] an g[] i ian g[i] i uan g[u] ■ 1 1 ■ 1 1 en g[] 1 in g[i] i uen g[u] i i i on g[u] i ion g[y] E S I

塞音:阻碍部位完全闭塞,然后突然打开,使气流骤然冲出。 擦音:阻碍部位不完全闭塞,留有狭窄的缝隙,让气流挤出来,发生磨擦塞擦音,先塞后擦。 鼻音:口腔中某个部位完全闭塞,打开鼻腔的通道,使气流从鼻腔出去。边音:舌头中间的通道闭塞,气流从舌头的两边或一边流出去 颤音:发音器官有弹性的部分被气流冲击颤动,气流忽通忽塞,急速交替通音:阻塞部位没有完全闭塞,气流通过时,只产生很轻微的磨擦,甚至没有磨擦。如r j w 声带振动的叫浊音,不振动的叫清音。 气流强的叫送气音,气流弱的叫不送气音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一、音韵学 1、概念: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2、分类: 传统音韵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今音学、古音学和等韵学。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二、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1、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2、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 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定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做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 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进行方言研究,一般少不了进行方言调查,搞方言调查,需要亲自到方言区去口问、耳听、手记,做静态的分析描写工作,这同样需要具备音韵学知识。凡是有关方言调查的书籍,都免不了要讲述音韵学的基础知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方言调查字表》,采用的就是中古音系,目的在于古今对照,说明今音特点的历史根据和演变规律。 3、音韵学是训诂学的工具 训诂学是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传统学问。与训诂学关系密切的学科有音韵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文献学等,其中音韵学与训诂学的关系最为重要,是训诂学的得力工具。《吕氏春秋·重言》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例子,足以说明音韵对于训诂的重要: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然。”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君呿而口金,所言者莒也。”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 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 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又如《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朱熹于“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即分别改读为“此”音和“以”音,就押韵了。“叶”就是谐和的意思。这种“叶音”说和“协句”一样,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错误的。 其实,《诗经》和其他先秦韵文,每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音,不可能时而念甲音,时而念乙音。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个人是不能随便改变它的读音的。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在先秦的读音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他还认为先秦的“采”本来就念“此”音,“友”本来就念“以”音。这种看法,现在看来不免简单化一点,但在三四百年前,陈第就具备了这种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古韵学家,自顾炎武开始,在陈第论著的启发下,进一步对《诗经》用韵和先秦其他韵文用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比如《诗经·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相押,今韵母不同,主元音和韵尾都不一样,一是[-ai],一是[- ],但在《诗经》里,这两类韵母的字相押并非偶然,下面是一些例子:《周南·芣yǐ》一章:“采采芣yǐ,薄言采之,采采芣yǐ,薄言有之。”叶“采、有”。 《小雅·六月》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囗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叶“喜、祉、久、友、鲤、矣、友”。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答案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 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自己的姓名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现代汉语声母表

1、现代汉语韵母表 -i[l 」][i ] I i[i] u[u] Uy] ■ I 1 a[A] ia[iAJ i ua[u

音韵学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字母: 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声母,成为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代在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与守温三十守母相比,舌音里多了一个“娘”,唇音里增加了“非敷非微”齿音(正齿)里多了一个“床”。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和“七音说”: “五音”和“七音说”是关于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的术语。“五音”指“喉、牙、舌、齿、唇”。“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上“半舌”、“半齿”。此外,还有“九音说”,即再加上“轻重唇”、“舌头”、“舌上”、“齿头与正齿”。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只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韵类:是传统音韵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是关于韵中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韵摄:“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宋元等韵图中。等韵学家把《广韵》二百零六韵中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为一类,成为韵摄。把二百零六韵归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摄”大约是总摄韵尾之意。 呼 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关于韵头有无的概念,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尾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也就是开合二呼。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塞音韵尾的韵 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母的相互转变现象。它的条件是要求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各类韵母内部的语音转化。 开口呼合口呼 古人按韵头的不同对韵母的一种分类,凡是以[u]开头的韵母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为合口呼;而除此之外的韵母都为开口呼。 三、有关声调的概念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实际上就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四、《广韵》中的概念 “等”: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 个声母,38 个韵母,4 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自从语音学知识传入到我国后,研究汉语声韵系统、分析汉语声韵调的特点、探求古音的发展规律以及对古音进行构拟等,都需要使用语音学知识,因此,语音学又可说是研究汉语音韵的基础和工具。 二、音韵学的功用 汉语音韵学和汉字学、训诂学、语法学、考古学、校勘学、方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我们着重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 (一)概述一、音韵结构 二、声母 1、36字母 2、五音、七音、九音

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 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 1、“韵”及有关概念 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 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 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随着语音的演变,[iu]或[iw]这样的合口呼型复合介音逐渐演变成撮口呼[y]介音,就使得汉语的韵母有了[i-]、[u-]、[y-]三类介音,加上没有这三类韵头的就是四类介音,这就是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了。 齐齿呼和撮口呼因为有高元音[i]、[y]做韵头,发出的音尖细,所以又称为“细音”。开口呼和合口呼一般称为“洪音”。 3、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是收鼻音韵尾 [-m]、 [-n]、[-?]的韵。 入声韵:是收塞音韵尾[-p]、[-t]、[-k]的韵。 阴声韵加上阳声、入声韵尾就转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入声韵脱落阳声、入声韵尾就转成阴声韵;阳声改换韵尾就转成入声韵尾,入声改换韵尾就转成阳声韵尾。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韵尾相同条件下的邻近元音的转化。 何九盈先生列举阴阳对转的类型及其语音条件如下:(1)对转:可分阴入对转、阴阳对转、阳入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同。(2)旁转:条件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3)旁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不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4)通转:条件是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四、声调 1、舒促 “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促声”,就是入声,

音韵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字母:字母,即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才找一些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这些字就称为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喉音五音,按照发音方法可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如三十六字母能够反映唐宋时期的声母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字母的归并就可大致看出上古音的声母。 1、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2、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商、变徵声韵学,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 3、清浊:分析發音方法時所使用的術語。清音,反聲帶不振動的輔音,濁音,把聲帶振動的輔音,音韻學上共分為四種:全清,次清,全濁,次濁。 4、假二等:《韻鏡》的每一橫欄的四行,由上而下就是一、二、三、四四等,依韵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纯二等,依聲母分等的二等被稱作假二等。 5、早梅诗:《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7、阴阳对转:阴阳对转由清代孔广森将老师戴震的“阴阳相配”理论发展而来,是语音发展的一种规律,即阳声失去鼻音尾韵变为阴声,阴声加上鼻音尾韵变为阳声。例如:三san -仨sa,两lia?-俩lia。 8、等呼:根據開口度的大小,把韻分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母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開口呼。 9、阴声韵:“阴声韵”指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的韵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韵母。王力先生归类的阴声韵包括之、幽、宵、侯、鱼、支、脂、微、歌部。 10、五音:在汉语音韵学中,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二、填空 1、通摄、江摄、止摄、遇摄、蟹摄、效摄、臻摄、山摄、果摄、假摄、宕摄、梗摄、曾摄、流摄、深摄、咸摄。 2、10 13 17 25 22 18 21 32 28 30 31 四、简答 1、1.通摄包括东冬锺 2.江摄江 3.止摄支脂之微 4.遇摄鱼虞模 5.蟹摄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6.臻摄真谆臻文欣魂痕 7.山摄元寒桓删山先仙 8.效摄萧宵肴豪9.果摄哥戈10.假摄麻11.宕摄阳唐12.梗摄庚耕清青 13.曾摄蒸登14.流摄尤侯幽15.深摄侵16.咸摄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知彻澄娘日(舌上音) 牙音见君溪群疑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音韵学复习题

音韵学复习题 一、解释下列术语 1、字母: 宋朝时有人提出“三十六字母”的说法,字母这里就是声母的意思,至于为什么叫字母,这个和梵语有关。 2、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等收尾的韵。王力归类的阳声韵包括,蒸部、东部、冬部、阳部、耕部、真部、文部、元部、侵部、谈部 3、七音: 宋元等韵学家依据守温字母,在唇、舌、齿、牙、喉五音之七音相关记载 外,又增加半舌(来母)和半齿(日母)两类,合称七音。如宋代郑樵在撰《七音略》时,就采用七音分类来制等韵图。其中,齿音又分齿头、正齿,舌音又分舌头、舌上,唇音又分重唇、轻唇。这些分类,经多数韵书沿用,已约定俗成,虽不尽合理,但在讨论古音时,必须懂得它们。 4、清浊: 语音的清声与浊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 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不晓其韵之清浊,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至於填词一道,则句之长短,字之多寡,声之平上去入,韵之清浊阴阳,皆有一定不移之格。” 5、假二等 6、早梅诗 《早梅诗》是明朝兰茂在《韵略易通》里作的,它给出了明朝官话的全部声母。 《早梅诗》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的一首五言绝句,见于明代兰茂的《韵略易通》。用诗的形式写下来,为了便于记诵。原诗如下: 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d f p z m h n ═ zh k b s" υ" r g ch c t sh l 下面一行是汉语拼音。这里═表示零声母即以元音开头的字。“υ”是唇齿摩擦音。现代北京音香山一带摩擦极轻,天津音摩擦就极重。从诗里归并声母看,“见”代表g-(giɑn),“雪”代表s-(süe),尖团字还分得开。这或许是作者在这一点上遵从多数方言,或许是当时“官话”语音确实有这种区别。从清乾隆八年(1743)“存之堂”(书坊名)写《圆音正考》,就汉字对译满语声音不准确提出批评一事看,后一个推测比较近真。把《早梅诗》的声母按发音部位排起来,就得到(如图),再加上,恰好二十。说这首诗代表的音韵格局是现代北方音的前身大致不错。所以在后代讲音韵的书里,如清代李汝珍的《音鉴》等,都常引用。把归并所得的字母作成诗并不止兰茂作过。远在唐代,就有日本和尚空海作过类似的《伊吕波歌》。李汝珍也作过“春满尧天……”《行香子》词以及《太平歌》(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这么做,提高了音韵学的普及性,可是把等韵等从印度声明学传来的按发音部位分类和按发音方法排序次的严格科学精神给削弱了。 7、阴阳对转

音韵学试题答案A、B

鲁东大学2007—2008 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本音韵学末考试(A卷)评分细则与标准答案 三、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共3分):(1)同用;(2)互用;(3)递用。 2、(共14分):(1)三;二;假二。假四。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 (2)合口三等韵。 3、(共4分):真正;二;外;内。 4、(共5分):古;居;苦、去、渠。 5、(共6分):东;冬;江;支;微;鱼。 6、(共4分):通、蟹、果、曾。 7、看图表填空(共4分): 其主要元音是分别是: 、 、 、 。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2、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五、据图表写出从中古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调演变的三条主要规律(10分):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即声母为全清、次清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阴平声。例如:东风吹衣。(2)浊音变阳平,即声母为全浊、次浊的古平声字,北京话中都读作阳平声。例如:唐时传奇、牛迷难来。而且全浊声母的一般要读作送气清音,如:唐传等。 1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音韵学试题

鲁东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2005级汉语言专业本科试卷 A 课程名称音韵学 课程号(1100240)考试形式(闭卷)时间(120分钟) 一、判断。本题共10小题,满分20分。 1、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与汉语的语音系统的一门科学。 2、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的,所以又叫《广韵》学。 3、等韵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或者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4、北音学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它与“近代语音学”没有多大关系。 5、音韵学的这四个分支中,应该以“今音学”为基础。因为这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6、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的字基本上都成了零声母。 7、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1)清音变阴平 (2)浊音变阳平。 8、“声类”则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9、刘复分析汉语音节结构特点时用“头、颈、腹、尾、神”来表示我们今天的“声调、声母、介音、韵腹、韵尾”。 10、首创“反切系联法”的是明朝人陈第。 二、选择。(正确答案有一个选一个,有多个选多个)本题共4小题, 满分20分。 1、看图表(共8分): 概念 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E声母 小韵 + + + + + 韵类 韵 韵母 韵部 韵摄 - ≌ + - (+表示相同,-表示不同,≌表示相近。) 如上图所示,属于同一个小韵的字必须A韵头 B韵腹 C韵尾 D声调 E声母五个语音成分全部相同,换言之,在做这一级语音单位的分类时,须同时考虑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这一项就选作:小韵(A、B、C、D、E);仿此,做下面几题:韵类();韵();韵母();韵部()。 2、(2分)下面关于《广韵》的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A、按韵编排; B、工具书; C、字典; D、韵书; E、按部首编排。 3、看图表答题(共8分): 中古现代例字 摄韵等 效摄豪一 au 褒袍毛刀桃劳遭 萧四 iau 刁挑条辽箫浇尧 肴二 iau 交胶教 au包胞泡 宵三 au 朝超少 iau标苗燎 就一般的观点来说,()韵字原先没有i介音,()韵字原先有i介音,今天变化都非常整齐;而()韵字原先有i介音,其中舌齿音声母的字有些失落了i介音;()韵字原先没有i介音,其中喉牙音声母的字有些后来滋生了i介音。 A、萧; B、宵; C、肴; D、豪。 4、(2分)下面哪些韵是四等韵() B、先韵; C、萧韵; D、青韵; E、添韵。 三、填空。本题共7小题,满分40分。 )属于用;)属于用;)属于用;2、看韵图填空(共14分):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