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
第二章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

第二章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与均衡分析第一节关于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公共产品

纯粹的公共产品定义是萨缪尔森给出的,他于1954年11月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其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认为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该定义表明,公共产品是不同于公共所有的资源的,如草原、石油等。

Public Goods有多种译法,“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公共品、共用品”。纯粹的公共产品,是指那种提供给全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而且不具有消费竞争性和受益排他性的产品或服务。相比较之下,纯粹的私人产品,是指那种只提供给为其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的,并且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受益上把未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产品或服务。

二、公共产品的基本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萨缪尔森的描述

对私人产品:X=∑Xi;对公共产品:X=Xi

说明了相较于私人产品而言,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bility):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共同收益和联合消费的,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共同,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使用。

(二)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

虽然萨缪尔森在这里没有明确提出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但通过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发现实际上这一概念包含了这两个特征

首先,公共产品定义的数学等式说明了定义中的这种产品只要被提供,则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等于该产品的供给总量,既然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等于其总量,说明各人的消费互不影响,增加消费者对这一产品的消费的边际社会成本为零,从而对该种产品的消费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

其次,从公共产品定义的数学等式也能逻辑地推导出公共产品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受益的非排他性。

从其数学等式可以看出,既然每个人都能消费整个的这种产品,说明只要愿意(有时甚至就算消费者不愿意也必须消费总量的这种产品,例如国防),每个人都有权不被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某一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则所有社会成员都可以同时享受同样质量和数量的公共产品,一部分人对该公共产品的享受不能将其他人排除在外,也就是说排除其他人对该产品的享受或者技术上不可行,或者虽然技术上可行,但排他成本非常高。

1.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公共产品一旦提供给某个人,就不可能阻止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或者要想禁止其他人消费这种产品至少要付出高昂代价,如国防。也可以说,公共产品或服务不能因为拒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而停止,任何人也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来把自己所不喜欢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

纯粹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纯粹公共产品大都是那种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的产品,如国防等。二是某些公共产品在技术上虽然排他,但派他的成本十分昂贵,以致经济上不可行。

2.消费的非竞争性

指这类产品可以联合消费,而且在其效用覆盖区域内任何消费者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影响他人的利益,也不影响整个社会的利益。包括两种含义:

1.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指原有的消费者在已有的公共产品数量下,新增加消费者引起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如灯塔,国防。

2.边际拥挤成本为零:在拥挤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成本的时候,若在一定的消费量已下,并不存在任何拥挤现象,即可认为边际拥挤成本为0。如不拥挤的桥梁。

需要说明的是:公共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零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这种产品或服务不但是共同消费的,而且也不存在消费中的拥挤现象。

但事实上,因消费者增加但带给供给方的生产成本为零并不能说明其边际社会成本为零。比如高速公路,

1对于高速公路的生产者(建造者)来说,只要在公路不需要拓宽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会引起其生产成本的增加。但对消费者而言,高速公路快捷方便,消费者都愿意走高速公路这样就导致大量的车辆涌入高速公路,这时的道路拥挤对消费者来说就是一种成本。

三、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第一步:要先看这种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中是否具有竞争性,如果具有竞争性,则这种产品肯定不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

第二步:对产品或服务的进一步识别要看该种产品或服务的消费是否具有排他性,如果不能排他,则该产品有可能是公共产品或者是需要限制使用的公共所有的资源(竞争性);

第三步:如果该种产品或服务的受益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那么该产品必然是公共产品。

如果在技术上具有排他性,这时要进一步分析该产品在排他时的成本问题。如果该产品的排他成本很高,那么该产品属于公共产品的范围。

通过上述的识别步骤,我们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的产品:(1)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纯粹的公共产品;(2)同时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纯粹的私人产品;(3)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资源;(4)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

四、公共产品的类别

(一)从公共产品的特性,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

1.对萨缪尔森定义的质疑

萨缪尔森这一公共产品概念一经提出,马上就受到了质疑。许多学者认为萨缪尔森提出的概念虽然非常精炼,但是太脱离现实,很少有产品是由社会所有成员等量消费的。政府提供的大多数产品不符合这个定义,例如高速公路、公立医院、公共图书馆、警察、消防等等。所以从理论回到现实就不难发现,在不计其数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中,能够完全满足萨缪尔森定义的产品是极其少见的,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即使是国防这一“标准性”的纯公共产品,也有学者对它的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提出了质疑。史蒂文斯认为,“大概现实中没有哪种物品会满足纯公共物品的严格定义,甚至国防和制止犯罪也不是谁都可以同等得到的(公共产品)。边远的阿拉斯加村民并不能得到华盛顿特区或奥马哈、尼布卡斯卡同等的防务”。迈尔斯也认为,“实践中难以找到完全同时满足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条件的物品。

针对质疑,萨缪尔森在1955年《公共支出理论图解》一文中辩解说,一件事物不在南极,在逻辑上并非意味着它就在北极,他所定义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只是定义了所有产品的两极,在两极中间,还存在大量的其他产品。后来布坎南等人对公共产品概念进行了连续性处理。

2.纯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

(1)纯公共产品:同时满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2)混合公共产品:经济学中,将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性的产品称为“混合产品”。包括俱乐部产品和公共池塘资源物品。从考察混合产品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将混合产品分为拥挤性的公共产品(公共池塘资源)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俱乐部物品)两大类。

布坎南(1965)[8]所提出的俱乐部产品是一种非纯公共产品(impure public goods),它是具有局部排他性和有限的非竞争性的产品。

(二)从公共产品的消费属性上看可以分为满足物质消费需求和满足教师消费需求的公共产品(三)从公共产品与社会经济的具体联系上看,公共产品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四)从公共产品消费的空间范围上看,可以把公共产品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

(五)从公共产品的提供上看,可分为国有公共产品和私有公共产品

第二节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

一、公共产品的生产

目前政府垄断公共产品生产的地位被打破,公共产品的生产呈现出了政府与市场双重机制并存的局面。

2(一)政府生产

1.政府间接生产公共产品:政府利用预算安排和政策安排形成经济刺激,引导私人企业参与和公共产品生产。即在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引进市场和私人的力量。

方式包括:政府与私人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权经营,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2.政府直接生产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性很强的准公共产品一般由政府直接生产的方式提供。而政府直接生产就必须依托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具有“公共企业”的特殊功能。

缺陷:效率损失。分析见生产可能性边界和公营生产的挤占效应。

(二)政府利用民间资本或外资生产公共产品的主要方式

1.BOT模式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这种译法直截了当,但不能反映BOT的实质。BOT实质上是基础设施投

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政府对该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价格可以有所限制,但保证私人资本具有获取利润的机会。整个过程中的风险由政府和私人机构分担。当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转由政府指定部门经营和管理。所以,BOT一词意译为“基础设施特许权”更为合适。

以上所述是狭义的BOT概念。BOT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为了适应不同的条件,衍生出许多变种,例如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BOO (Build-Own-Operate),BLT(Build-Lease-Operate)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等等。广义的BOT概念包括这些衍生品种在内。人们通常所说的BOT应该是广义的BOT概念。“建设-经营-转让”一词不能概括BOT模式的发展。

2.公私协作方式

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民间资本通过购买股票证券方式进行间接投资

4.民营和个人投资兴建基础设施

5.国营企业和私人合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效率条件

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条件:配置在产品上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MSR=MSC社会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效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状况的标准。

“帕雷托效率”准则: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况,既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

只要一种产品的净边际效益是正数,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便会获得追加的效益。

为了使某种产品的效益最大化,该种产品的产量的增加应当持续到这样一点上,即其社会边际效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或其净边际效益为O,此时净收益达到最大化。如果该种产品的产量超过了这一点,其社会边际成本就会大于社会边际效益,从而其净边际效益就会为负数。即用于该种产品生产的资源的追加,反而减少了该种产品的效益。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公式表示:MSR=MSC

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的社会边际收益是所有消费者获得的个人边际收益之和。MSR=∑MR=MSC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边际成本可以边际转换率,边际收益可以转换为边际替代率,所以在一般均衡条件下,公共产品的效率条件:所有消费公共产品的人对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加总等等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边际转换率是达到有效产出的必要条件。

公共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私人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即社会为增加一单位公共产品(私人产品)而必须放弃的生产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数量。是生产可能曲线的斜率。

边际替代率:是指减少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消费,要增加多少其他产品能维持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不变。

是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第三节公共产品的均衡分析――林达尔均衡模型

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ErikLindahl)从另一角度进行了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的研究,他认为如果每一

3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公共部门经济学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Lindahl Equilibrium)。同时瑞典经济学家维克赛尔(Knut Wicksell)也做过类似的经济

研究,所以也有人称这一现象称之为公共产品供给的维——林模型。维林模型是规范性的,他们试图找出民主国家选定公共产品产出的合理水平,和决定人们之间税负合理分布所需的原则和决策章程。

林达尔均衡(图P56)(LindahlEquilibrium)的实现,是以两个假设前提为条件的。其一: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而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边际效益从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费用的动机;其二: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状况,甚至清楚地掌握任何一种公共产品或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林达尔均衡的假设条件的局限性:(1)社会的成员有成千上万。对他人不了解。低报边际收益的同时,不会减少获得的效益;(2)免费搭车者free rider 是一种理性选择。消费者有隐瞒或低报自己真实效用水平的动机,从而较少承担公共产品的成本。

结论:林达尔均衡讨论的是公共产品生产中的讨价还价过程中的偏好显示问题,当人们彼此间不就公共产品的生产采取合作态度时,均衡就会受到破坏,或达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其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的大小,捐献增加应当分担的公共产品的费用,则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水平。

第四节公共产品均衡的解决之道

一、免费搭车引发的悲剧

(一)免费搭车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的性质,搭便车的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所谓搭便车,也可称为免费搭车(free rider),是对那些试图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得到利益的行为的一种形象比喻。它是指某些人享受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逃避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一种行为。

搭便车行为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具体表现。它的存在总体上是因为:公共产品自己本身存在受益的非排他性,每个人都相信无论他付费与否都可以享受到公共产品的好处,在自利主义机制下,他就有不愿付费的动机。

(二)公共的悲剧

大卫·休谟(DavidHume)早在1740年提出过所谓的“公共的悲

剧”(PublicTragedy)。“公共的悲剧”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有公共产品或劳务的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现就是不可避免的,而如果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的话,结果最终是任何人无法享受到公共产品的好处。

(三)公地悲剧

主要针对公共资源过度使用问题提出。公共资源问题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外部效应现象。所谓公共资源是指某些资源并不是属于某个人的,而天然具有“公共所有”属性的资源。像渔业资源、石油资源等都是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有两个基本特征:资源的稀缺性(竞争性)和资源使用的不受限制。

公地悲剧: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公共资源问题Tragedy of the commons):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会导致对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

公地悲剧是用来说明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是如何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

二、纳什均衡点与囚犯困境博弈

纳什均衡点,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点,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以约翰·纳什命名。如果某情况下无一参与者可以独自行动而增加收益,则此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点。

4经典的例子就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一个非零和博弈。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一年,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最有利,只被判刑三年。但两人无法沟通,于是从各自的利益角度出发,都依据各自的理性而选择了招供,这种情况就称为纳氏均衡点。这时,个体的理性利益选择是与整体的理性利益选择不一致的。

结论:公共事务需要相关当事人精诚合作,但由于在完成过程中,存在个体成本和个体收益的对称性问题,在这种利益格局下,有关当事人的博弈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精诚合作,最后导致公共事务无法解决。

三、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利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奥尔森认为,“实际上,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都是以理性经济人作为前提预设的。

“公地悲剧”和“集体行动的困境”推导出利维坦这个逻辑。

利维坦:利维坦是传说中的一种食人海兽。传说,在上帝造人之后,人请求上帝:“上帝啊,我们太弱小了。请你再创造一个英雄吧,让他保护我们”。上帝说:“英雄在保护你们的同时,也会欺压你们,吃你们”。后来人们为了抵御各种外来的风险,自己创造了一个利维坦,创造了一个能让他们有归属感的庞然大物----政府,但政府这个利维坦(Leviathan)有双面的性格。它由人组成,也由人来运作,因此也就具有了人性的那种半神半兽的品质,它在保护人的同时,又在吃人。所以,就有了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把利维坦关进笼子里一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出版了他以怪兽Leviathan命名的著作----《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

四、埃利森﹒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

奥斯特罗姆(又是她)教授对遍及全球的许多公共资源案例进行了研究,这些案例涉及瑞士和日本的山地牧场及森林的公共资源、土耳其的渔场和加利福尼亚的自然水资源等等,这些案例中历史最长的已经超过了1000年。其中一半的案例以上公共资源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完好。拿水资源来说,世界上成千上万需要灌溉用水的农民已经自己组织起来兴建和维护自己的灌溉系统。许多地方性的灌溉系统已经经历了好几个世纪,例如在西班牙和菲律宾,这应该归功于当地农民进行设计制度以克服诸多诱惑的技巧。

埃利森﹒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一书的序言中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概括如下:当不允许占用者互相沟通时,他们倾向于过分占有,其总的占有水平逼近所预料的水平,当允许占有者相互沟通时,他们所得到的共同回报显著高于其不能相互沟通之时,当占有者公开讨论并就其自己的占有水平和惩罚体制达成协议时,违背协议的水平就非常低,其结果接近最优结果。”

她的总结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面临共用地两难处境的人们,可以确定他们自己的体制安排,来改变他们所处的情况的结构。……打破公用地产生灾难的逻辑。”也就是说,在实践生活中,许多地方和人的表现同哈丁和奥尔森的预测对不上号。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说明市场、政府、自治组织都可成为公共产品搭便车的解决之道,也不一定非要需要一个利维坦才能解决合作问题,问题也在于,在这些条件中,创设制度的成本很高,所以需要一个外部权威。但是一旦制度得以运转成熟,那么维持一个合作制度的成本就相对较低,利维坦进行主导的必要性就大大降低。

5

2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思考与练习 一、选择题 1.当羽毛球拍的价格下降时,对羽毛球的需求将(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D.视具体情况而定 2.假如生产某种商品所需原料的价格上升了,这种商品的( )。A.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 B.供给曲线将向左移动 C.供给曲线将向右移动 D.需求曲线将向左移动 3.均衡价格随着( )。 A.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B.需求的减少和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C.需求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D.需求的增加和供给的减少而上升 4.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5.消费者预期某物品未来价格要上升,则对该物品当前需求会( )。 A.减少 B.增加 C.不变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6.所有下列因素中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 A.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本身价格下降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7.某种商品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如果该种商品的一种互补品的价格上升则会引起( )。 A.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数量增加,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上升 D.均衡数量减少,均衡价格下降 8.根据供求定理,供给的变动引起( )。 A.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B.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C.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D.均衡价格同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9.下面哪一种情况表明存在着价格上限( )。

A.尽管现在供给短缺。但生产者正在迅速增加供给 B.供给短缺。但生产者不愿意增加生产 C.供求平衡 D.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完全满足 10.下面哪一种情况表明存在着价格下限( )。 A.尽管现在供给过剩,但生产者仍在增加供给 B.由于供给过剩,消费者巳不愿意购买 C.供求平衡 D.生产者的产品全卖了出去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B; 6.B; 7.D; 8.C; 9.B;10.A 二、判断题 1.需求就是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愿意购买的商品量。( ) 2.需求是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供给是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 3.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增加。( ) 4.重视学习外语引起更多消费者购买随身听和复读机,这称为需求增加。( ) 5.一场台风摧毁了某地区的荔枝树,市场上的荔枝少了,这称为供给量减少。( ) 6.苹果价格下降引起人们购买的桔子减少。在图上表现为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 ) 7.并不是所有商品的供给量都随价格的上升而增加。( ) 8.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将导致它的供给量变化,但不会引起供给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及其对策
[大] [中] [小] 一、理论界定 “公共物品”这一概念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于 1919 年在其博士论文《公平税收》一文 中正式提出的。而再次正式使用此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认为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 征:非排他性和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布坎南在《民主进程中的公共财政》一书中也强调了公共物 品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不可分性和排他性。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中也指出“公共物品是这 样一种物品,在增加一个人对它分享时,并不导致成本的增长(它们的消费是非竞争性的),而 排除任何个人对它的分享都要花费巨大成本(它们是非排他性的)。”除此之外,他还指出,有 些公共物品在消费时会产生拥挤性,如道路、公园在消费者达到一定人数时就具有拥挤性。 (一)城市公共物品定义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几乎每个学者都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就其本质来看,他们的观点 又都具有一致性,只是在侧重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比如,邢福俊认为,所谓城市公共物品,是 指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 步和发展所提供的城市内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我们可以根据各位学者对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义,把本文的城市公共物品界定为:是指以实现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保证城市居民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为前提,为城市化社会进步和发展 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它包括地方教育、公安、消防、公路、桥梁、航空设施、公共交 通、供水、废水处理、内河航道、港口、水源、固体废弃物与有害废弃物的处置设施、公共建筑 与庭院、通讯系统等等。可以说,城市公共物品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公共物品城市特征 通常来说,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征: 一般特征即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城市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指对于一种纯粹 公共物品来说,任何一个人为了消费而实际可以支配的公共物品的数量就是该公共物品的总量。 特殊性即空间性。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性是指这种公共物品尽管对于新来的居民无需耗费更多的 成本便可以获得其收益,然而这种收益却局限在一个社区中,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地区 内的居民可以受益,而不在这个地域内的居民则不受益。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一)主体选择单一 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和一般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对治安设 施、环境与卫生设施、防洪防灾设施、文化设施等公共物品却往往鞭长莫及,由于公共物品的外 部性,通过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其结果直接表现为市场失灵,通过政府供 应公共物品以弥补市场失灵。因此,提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便成为城市政府配置资源职能的主 要内容。 (二)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不足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公共经济】 公共物品理论前沿问题及探讨 方 倩 摘 要:随着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都极大地推动了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我国随着改革的深入,竞争的加剧,公共部门的弊端日益显现,公共物品 总量呈现出严重的不足,地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尤其突出,而我国的教学、科研对这些问题的认 识尚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本文结合近几年公共物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其对我国公共物 品理论教学与制库安排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物品 私人供给 税收补贴 地方性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和意大利学者将边际效用价值论运用到财政学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物品理论。 林达尔均衡是公共物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它使人们对公共物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 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也是围绕着公共物品的供应展开的,1956年蒂鲍特(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物品的文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着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展开了长期的博弈,地方性公共物品理论的提出,深化了公共物品理论,使公共物品走出了只讨论纯公共物品的领域(布坎南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进行了讨论,公共物品的概念得以拓宽)。 70年代以后,公共物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制度保证公共物品决策的效率原则。布坎南及其“公共选择学派”,研究了非市场决策,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发展了公共选择理论。克拉克和格罗夫斯等人探讨了激励机制问题,旨在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与此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使公共物品私人供应成为可能,表明了从公共物品供应的角度探讨公共物品问题已经较为成熟,也是实践对公共物品理论发展的新要求。 二、公共物品理论新发展及其内容 (一)公共物品的分类问题。公共物品是可以进行分类的,如果边界不清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阻止私人提供公共物品,或是完全由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都会导致公共物品的短缺,这直接影响到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同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等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1954年,P.萨缪尔森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首先给出了公共物品的经典定义,公共物品有两个特质:一是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随着公共物品研究的深入,关于公共物品分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一些学者从筹资角度将公共物品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性公共物品(continu2 ouspublic good),它主要是由政府通过征税而提供的公共物品(Warr,Robert,1982,1984),另一类是离散性公共物品(discrete public good),所谓“离散性公共物品”就是,当有足够的贡献者(contributer)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时就提供,否则就不提供。比如造一座桥或一个图书馆,当有足够的钱支付成本时就建,否则就不建。 若根据有无排他性和竞争性,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三类:(1)纯公共物品;(2)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 — 4 1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填空 1、需求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需求量就越越少。 2、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3、如果收入增加,或者替代品价格上升,或者互补品价格下降,大多数物品的需求曲线会 向右方移动。 4、如果随着收入增加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这种商品就是正常商品;如果随着收入增加某种商品的 需求减少,这种商品就是低档商品。 5、如果生产的互补品价格上升,或者替代品价格下降,或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则供给曲 线将向右方移动。 6、如果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供给量增加,其供给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7、如果价格高于均衡水平,则存在供给过剩,这将引起价格下降。 8、当需求增加时,均衡价格将上升,而且均衡数量将增加。 9、当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将下降,而且均衡数量将增加。 10、如果需求增加,供给增加,则均衡数量必然增加,但均衡价格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 二、判断 1、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F ) 2、商品价格下降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使该商品的需求量上升。( F ) 3、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那么交易量就将小于其需求量。( T ) 4、苹果的价格上升将使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F ) 5、汉堡包和炸薯条是互补品,如果汉堡包降价,炸薯条的需求就会增加。( T ) 6、如果收入增加引起涤卡布需求减少,那么涤卡布就是低档物品。( T ) 7、如果我们观察到面粉价格上升了,那么就可以预期到面包的供给曲线将向左方移动。( T ) 8、如果现在的价格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那么价格就会上升。( T ) 9、如果土豆是一种低档物品,那么,当收入增加时,土豆的价格会下降。( T ) 10、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反方向变动。( F ) 11、某种物品供给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和均衡数量减少。( F ) 12、假定个人电脑的需求增加而生产个人电脑的成本下降,那么就可以预期到,个人电脑均衡数 量会增加,但价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T ) 三、选择 1、需求的概念是指购买者:( A )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2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研究(教案) 尊敬的各位学员,上午好。能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是公共物品的供给。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一个案例:荆州长江大桥路灯为何不亮 (根据荆州新闻网有关报道整理) 2002年10月,荆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圆两岸人民的千年梦想。作为荆州的地标性建筑及荆州市的“南大门”,雄伟而壮观的荆州长江大桥都是荆州人民的自豪和骄傲。可遗憾的是,大桥建成八年来,除了国庆、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外,平时的长江大桥每到夜晚都只亮灯一会儿,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漆黑一片,过往车辆只能摸黑过桥,非常不方便,也大大影响了荆州的城市形象,市民对此反映多多。 据了解,荆州长江大桥上的路灯管理并非是荆州市路灯管理局履行,而是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在负责。按照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自己的说法,该局虽然是一家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的却是企业化的管理。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分管费收及路灯监控的喻建忠告诉记者,大桥自建成以来,电价一直按0.9250元每度收取,实在太高了。按理说,大桥路灯、景观灯用电属城市公用事业用电,也应和城区其它路灯一样,享有财政补贴,如此实际电价就只需1毛多钱每

度。近几年来,为大桥亮灯的问题,荆州长江公路大桥管理局曾向市政府打过多次报告,在历年的两会上,也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过多次建议,有的还形成议案 和提案,但一直没能解决问题,症结即在于高电价产生的高电费,而这要由该局自 身全部消化,他们是绝对承受不起的。为电价的事情,他们和电力部门协调过不知多少次,但解决不了问题。而来自我市电力部门的说法称,他们完全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收取电费,不可能违反规定给大桥搞特殊。 喻建忠表示,现阶段要让大桥亮起来,必须要降低实际电价,这要么电力部门 给予特殊关照,要么市里出台相关政策,否则按大桥局现有这么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状况下,是无法让长江大桥整晚亮起来的。 怎样才能让荆州长江大桥整晚都亮起来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探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因此,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便构成了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公共物品,我想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1、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2、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 3、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公共物品的涵义与类型 请大家用30秒的时间想想,你所认为的公共物品有哪些?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物品都是私人物品。我们可以用两个特征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区分开来,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两个本质特征。而私人物品则相反,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要理解公共物品,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本质特征。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物品的享用,并不排斥其他人对该物品的

第2章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练习)

第二单元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习题)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需求与供给;2.均衡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3.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及其应用;4.蛛网模型。 课后作业:教材第二章后面的“复习思考题”第1-7、9-10、12-14题 一、单项选择 1.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对应的价格是()。 a.均衡价格; b.市场价格; c.需求价格; d.最低价格。 2.张某对面包的需求表示()。 ; a.张某买了面包; b.张某没有买面包,而买了煎饼; c.张某准备买10个,但钱没带够; d.面包卖每个1元时,张某准备用现有的收入买4个,而每个为2元时,准备买1个。 3.需求量和价格之所以呈反方向变化,是因为()。 a.替代效应的作用; b.收入效应的作用; c.上述两种效用同时发生作用; d.以上均不正确。 4.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变,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将导致()。 a.需求增加; b.需求减少; c.需求量增加; d.需求量减少。 5.所有下列因素除哪一种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商品价格下降; "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下降; d.消费者偏好变化。 6.如果商品A和商品B是替代的,则A的价格下降将造成()。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7.一个商品价格下降对其互补品最直接的影响是()。 a.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b.互补品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c.互补品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d.互补品的价格上升。 8.以下各项都使手表供给向右移动,除了()。 a.手表价格上升; b.用于制造手表的技术进步; c.用于制造手表的工人工资下降; d.制造者预期未来手表价格下降。 … 9.如果某种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在保持其余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该商品价格的上升,导致()。 a.供给增加; b.供给量增加; c.供给减少; d.供给量减少。 10.需求定律说明,一种物品价格上升()。 a.该物品需求减少; b.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c.该物品供给增加; d.该物品供给量增加。 11.供给定律说明,一种物品价格上升()。 a.该物品需求减少; b.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c.该物品供给增加; d.该物品供给量增加。 12.市场上某产品存在超额需求是由于()。 《 a.产品价格超过均衡价格; b.该产品是优质品; c.该产品供不应求; d.该商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 13.如果一种物品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则()。 a.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上升; b.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下降; c.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上升; d.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下降。 14.如果一种物品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则()。 a.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上升; b.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下降; c.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上升; d.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下降。 15.一种物品需求增加将会引起()。 a.均衡价格和数量增加; b.均衡价格和数量减少; } c.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数量减少; d.均衡价格下降,而均衡数量增加。 16.一种物品供给减少将会引起()。 a.均衡价格和数量增加; b.均衡价格和数量减少; c.均衡价格上升,而均衡数量减少; d.均衡价格下降,而均衡数量增加。 17.假设个人电脑的供给和需求都增加。再假设个人电脑供给的增加大于个人电脑需求的增加。在个人电脑市场上,我们可以预期()。 a.均衡数量增加,而均衡价格上升; b.均衡数量增加,而均衡价格下降; c.均衡数量增加,而均衡价格保持不变; d.均衡数量增加,而均衡价格的变动是无法确定的。 18.假设消费者的嗜好转向苹果消费。以下哪一种说法是对苹果市场上这个事件影响的正确描述()。 a.苹果的需求增加,苹果的供给量增加; b.苹果的需求和供给都增加; c.苹果的需求量和供给都增加; d.苹果的需求增加,苹果的供给减少。 , 19.假设小麦的买者和卖者都预期近期内小麦价格上升。我们预期今天的小麦市场上均衡价格和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a.价格将下降,数量是不确定的; b.价格将上升,数量是不确定的; c.价格将上升,数量将增加; d.价格将上升,数量将减少。 20.如果一种物品价格的微小百分比变动大大减少了该物品的需求量,则该物品是()。 a.价格缺乏弹性; b.价格富有弹性; c.单位价格弹性; d.收入缺乏弹性。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公共物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物品的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消费的大多数物品是到市场上购买,买来之后,自己可以独自享其效用,别人无法使用,这种只能个人或家庭独自享用的物品称之为私人物品。而与之相反,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例如国防、道路、无限电视服务等。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几方面特征:(1)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每一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或者说一个公共物品一旦提供了,多一个消费者得加入并不影响其他人的消费,为实现消费这一物品,消费者之间不必要展开竞争或争夺。(2)消费的非排他性。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最典型的如灯塔、国防、司法系统等。(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集体使用,正如西方财政理论中提到的?灯塔理论?。[1] 按照公共物品的供给、消费、技术等特征,依据公共物品排他性、非竞争性的状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1)纯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消费上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如国防、国家安全、法律秩序等属于典型的纯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

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出于私益争夺,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着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灌溉渠道等。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 以往人们常用哈丁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等理论模型来分析公共物品解决之道。这些模型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会做出从全体当事人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行为。对此,人们提出以强有力的政府或者彻底的私有化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途径。 (一)市场在公共物品提供中面临的困境 一些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自利性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会导致帕累托最优,即如果不能使某些人的福利变好,也不会变坏,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因而公共物品应由市场来提供。但市场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中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这就是市场失灵。 1、公地悲剧。如果理性人共同使用一种稀缺资源,便会发生环境的退化,如一群牧民面对向他们开放的草地,每个牧民都想多养一头牛,因为多养一头牛增加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购养成本,是合算的,尽管因为平均草量下降,可能使整个牧区的牛的单位收益下降。每个牧民都可能多增加一头牛,草地将因为可能被过度放牧而被破坏,从而不能满足牛的食量,致使所有牧民的牛均饿死。[2] 此例中的牧民在决定自己养多少牛时并未考虑其行为的负外部效应,结果每户牛的数量越来越多,而牧草的产出基本上没多少增加,最终陷入?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表明了公共事物无人关怀的结局。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知识点

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 一.选择及填空 1.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物质产品和服务项目 2.公共物品的特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 3.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的是俱乐部产品。 4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却无法有效的排他。 5.混合物品的主要特点是具有较大范围的正的外部性。 6.公共物品供给的特点: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规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往往无差异,公共物品的供给具有非均衡性。 7.税收规范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如何在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进行最优配置的问题的是庇古均衡。 8.政府机构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工作目标,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竞争。 9.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10.庇古均衡的最优供给是在消费的边际效用和税收的边际效用达到均衡时。 11.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章其所得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的是林达尔均衡 12.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在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 13.公共物品供给的变化趋势: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供给结构趋向丰富,供给质量日渐提高。 14.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 15.政府供给的两种方式:政府直接生产,政府间接生产 16.公共物品及公共支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增 加是总的趋势 17.政府间接生产公共物品方式:政府与私人签订生产合 同,授权经营,出让经营权,政府经济资助,政府参股 二、名词解释 公共物品: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共享性的物质产品和 服务项目。 俱乐部产品:在特定限度内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同时 在技术上很容易排他。 搭便车:人们都不希望在不付出任何代价的条件下,享 受通过他人捐献而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效益。 三、简答 1.以国防为例分析公共物品的特征。 (1)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如果在一国的范围内提供了 国防服务,则要想排除任何一个生活在该国的人享受国 防保护是极端困难的,那些在政治上反对发展核武器而 不愿为国防缴纳费用的纳税的人们,及时被投进监狱, 也仍然处在核武器所提供的国家安全保障范围之内。 (2)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国防一旦建立后,增加一个 受保护人不会减少其他任何人的受益程度,也不会额外 增加资源投入。 (3)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国防 的保护,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个人。 (4)消费的强制性。国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社会 成员都必须在国防的管辖范围内,受到国防的保护。 2.试分析教育属于什么物品?为什么 教育是混合物品。混合物品具有较大范围的外部性, 由于这种外部性,使得这类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变的不完全。一个人接受教育,受益的首先是个人,即 能提升个人的知识水平,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高的 报酬等;同时,教育具有形式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因 此,按传统的衡量标准,教育是私人物品。但另一方面, 教育在给个人带来私人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正 外部效应,即将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通过受教育者外溢 给社会,使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民族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使他人受益。这种外部性是非竞争和非排他的。因此, 在这个层面上,教育有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即具 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因此,教育属于混合物品。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有何不 同? (1)政府机构的官僚们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工作目 标。由于追求利润必然要减低成本,不以盈利为目的的 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便往往与相对较高的成本 相伴随。 (2)在政府官僚机构中,并不存在提供同种公共物品的 竞争,缺乏竞争意味着缺乏激励,从而会降低公关部门 的服务效率, (3)公共物品通常不以价格形式出售。因此,社会成员

第二章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1)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研究对象: 1、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经济单位(生产者、消费者)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微观经济学对于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逐步深入: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价格的同时决定。 3、通过对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其行为均是理性的,即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 2.“完全信息”假设。每一行为主体都能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 三、基本内容体系框架 第1章为引论;2-7章研究一般商品市场中的局部均衡;8-9章研究要素市场中的局部均衡;10章研究一般市场的均衡;11章研究市场经济的均衡状态是否具有经济效率;研究保持市场经济效率的微观经济政策。 第二节需求曲线 一、需求函数 1、定义: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这里讲的需求有以下几个约束条件: ⑴消费者的需求;⑵有支付能力的需求;⑶愿意发生的需求;⑷一定时间的需求。 这几个约束条件,少了一个都不行。 2、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是商品本身的价格(price)。一般P↑,D↓ 二是消费者的偏好(taste)。T↑,Qd↑ 三是消费者货币收入(income)。一般M↑,Qd↑(正常品) M↑,Qd↓ (低档品) 四是其他商品的价格(price)。Ps↑,Qd↑(替代品) Ps↑,Qd↓(互补品) 五是人们对未来的预期(expectations)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方式及其公共责任研究 ——从“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看公共责任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 管博佳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 摘要:公共物品的供给是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涉及供给主体,权利和责任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基本方式即政府公共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事业组织供给,研究三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对策与实现机制,以便更好地促进公共物品供给方式的最优化配置。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渴望。但是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事关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这为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提供了必要性。 一、公共物品的性质与特征 简单地说,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之为公共物品,它具有如下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

成员所共享。 12.消费的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竞争指在消费某种产品时会影响其它消费者同时同时从该产品中收益。竞争性源于来自产品的分割性。非竞争性指某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对其的同时享用,即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量。 23.受益消费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是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1]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购买消费权之后把其它消费者排斥在外。而非排他性则相反。另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整个社会的成员共同享用公共物品的效用,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或者,按照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家庭或企业享用。 二、公共物品的三二种供给方式及其关系 长久以来,有一个被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诚然,政府是为全体公民服务的,它反映公民要求,保卫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因而供给公共物品是政府份内的事情。但是,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政府失灵”也表明了政府在许多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不了作用,需要依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笔记(第2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张元鹏《微观经济学》(中级教程)第2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需求函数与需求法则 1.个人需求 个人需求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个人对于某种商品产生需求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人具有购买意愿;第二,个人具有支付能力。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意愿只是一种需要而不构成需求。 (1)需求函数 个人需求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相关商品价格等。为了研究上的方便,只重点分析某商品的需求量(d q)与该商品自身价格(P)之间的关系,这时要假定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一元需求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 d = q d P 线性需求函数:d q a bP =。其中a、b、α为大于零的 =-,非线性需求函数:d q aPα- 常数。 (2)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需求表是指某个消费者在某特定时间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商品在不同价格水平下所形成的需求量的表列。需求表若以坐标图中的一条曲线来表示即形成需求曲线。如图2-1所示。 图2-1 线性需求曲线 2.需求规律及其反例 (1)需求规律的内容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减少(或增加);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与其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关系,以代数形式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填空价1一种商品的、需求规律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越少。格越高,需求量就越价格。均衡 2、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成为,或者互补上升增加3、如果收 入,或者替代品价格 ,大多数物品的需求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品价格下降、如果随着收入增加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这种商品就是4商品;如果随着收入增加某种商品的需求减少,这种正常商品。商品就是低档 下、如果生产的互补品价格5 上升,或

者替代品价格 ,则供给曲线将向右方移,或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降动。、如果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供给量增加,其供给曲线向6 移动。右上方. ,这将引起供给过剩 7、如果价格高于均衡水平,则存在下降。价格 增而且均衡数量将,8、当需求增加时,均

衡价格将上升 。加 增,而且均衡数量将下降9、当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将 。加 ,但均衡价格可能上升、下降或不变。增加、如果需求增加,供给增加,则均衡数量必然 10二、判断 1、需求就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F ) 2、商品价格下降导致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使该商品的需求量上升。( F ) 3、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大于其供给量,那么交易量就将小于其需求量。( T ) 4、苹果的价格上升将使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F (. 5、汉堡包和炸薯条是互补品,如果汉堡包降价,炸薯条的需求就会增加。( T )

6、如果收入增加引起涤卡布需求减少,那么涤卡布就是低档物品。( T ) 7、如果我们观察到面粉价格上升了,那么就可以预期到面包的供给曲线将向左方移动。( T ) 8、如果现在的价格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那么价格就会上升。( T ) 9、如果土豆是一种低档物品,那么,当收入增加时,土豆的价格会下降。( T )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和政府制度 摘要:在公共物品供给关系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准公共物品供给条件下的收费行为和产权确定。公共物品应该主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但不排除在明确产权或收费状态下为经济效率的考虑由私人提供或公私合作提供。 关键词:公共物品政府私人 在纯粹的理论分析中,政府是公共物品的天然生产者和供给者,而市场则是私人物品德生产者和提供者。因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决定了由政府来生产和供给要比市场更节约和有效。然而,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这种划分方式及其结论都建立在纯粹经济学分析之上,与事实有相当大的出入。更为关键的是,它没有把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给区分开来,使得在实际的运作中发生模糊意指。一方面,在生产上,市场由于公共物品的独特属性而不愿意生产它,但是只要由政府付费,市场还是可以并且愿意生产公共物品的,政府通过购买私人部门的产品而完成公共物品供给的任务。比如政府采购行为,这是政府与市场产生委托代理关系的一个基础。与此同时,政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如同市场制度一样,同样是内生变量,其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样存在交易成本问题。由于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制度,其成本和效率较私人部门难以测量。再者,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在公共产品的政府供给中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因此,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政治过程,其交易成本甚至比市场制度昂贵,这表现为现实中政府的种种“政策失败”。既然如此,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上,就存在合适的其它形式,它可以弥补公共部门供给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供给上,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提供公共物品,以实现为公众谋福利的目标。所以,不论这种物品的生产者是谁,最后的供给者必须是政府,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政府不应该有经济利益上的考虑,这与在公共物品的生产中的效益分析并不矛盾,这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政府在公共物品生产上的不经济,使市场力量得以竞争进入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中,但改变不了市场的自利本性。因而,假设由市场供给公共物品而不由政府进行委托代理,那就不仅存在市场失灵,可能还存在供给困境问题。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即政府在公共物品私人生产与供给中的作用如何发挥。 促使公共物品私人供给机制得以建立的基础不仅在于市场机制的效率,同样也需要政府公共部门的积极作为。公共物品私人供给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把公共物品生产与供给分开,由私人组织生产,公共部门组织供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界定产权、出租业务等契约形式组织供给。 对于把公共物品生产与最终供给分离的做法,尽管有些市场力量可以直接供给公共物品,但从根本上说,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机制是一种公私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过程中,由私人部门或市场力量组织生产公共物品,再由政府公共机构以付费形式购买,提供给有需求的公众。这种运行机制所能带来的好处在于公共部门能有限地摆脱繁琐的事务工作,专心从事管理活动;私人部门积极参与公众事务,以市场力量固有的高效率实现公共部门达不到的目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席卷西方国家的公共部门革新浪潮,所倡导的重点之一就是市场化和公私合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自国家的公共部门危机。但是,无论是从法源关系上还是运行机制本身,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需要承担无可推卸的责任。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单项选择题 1.价格是影响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 A.成正方向变化 B.成反方向变化 C.不相关 D.完全等价 2.需求量的变动是指()。 A.由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B.由于消费者偏好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 C.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D.需求曲线的移动 3.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上升,供给增长,价格下降,供给减少,这种变动表现为()。 A.供给曲线发生位移 B.需求曲线发生位移 C.供给沿供给曲线变动 D.需求沿需求曲线变动 4.已知某一时期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D=50-5P,供给函数为S=-10+5P,则均衡价格为()。 5.在我国,保护价格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 A.平衡措施 B.干预措施 C.紧急措施 D.引导措施 6.最高限价的目标是()。 A.保护消费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B.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

C.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D.保护生产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7.以下对最高限价和保护价格分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保护价格的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B.我国采用保护价格支持农业生产和稳定农民收入水平C.当实施最高限价、出现短缺现象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排队现象 D.当某种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可能影响生产进行时,可采用保护价格方式干预 8.某商品的价格为5元/件时,销售量为500件;当价格提高到7元/件时,销售量为300件。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9.一般来说,()的产品需求弹性较大。 A.用途少 B.垄断性 C.生活必需 D.有许多相近的替代品 10.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无影响 11.企业实行薄利多销策略的理论基础是()。 A.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降低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B.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降低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C.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时,提高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减少 D.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时,提高价格使得销售收入增加 12.两种商品为互补品,则交叉弹性系数为()。 A.负数 B.正数 C.零

第2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一、判断题 1.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二是消费者有支付能力。 2.需求定理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小。 3.需求曲线一般向右上方倾斜。 4.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5.随着收入提高需求增加的商品叫做正常商品。 6.智能手机与上网服务是互补品。当上网服务费用下降时,对智能手机的需求会增加。 7.汉堡包和饮料是互补品,如果汉堡包降价,饮料的需求就会增加。 8.苹果的价格上升将使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9.降低成本的技术进步将使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10.当收入下降导致人们对某商品的需求下降,则该商品为低档商品。 11.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12.需求的变动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 13.政府出台家电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会导致家电的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14.汽油价格上涨,会导致汽车的需求减少。 15.如果某商品在当前的价格上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那么,该商品价格将会上升。 16.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二者呈正方向变化。 17.猪饲料的价格上涨将导致猪肉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18.假设某地区的土地既可以种植玉米也可以种植大豆,那么当大豆价格下降时,农民会更愿意多种植玉米。 19.榨油厂在生产豆油的同时也会生产出豆粕。那么,当豆油价格上升时,会导致豆粕的供给减少。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

第三章政府与公共物品供给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1)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共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2)它的理论依据主要是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政府提供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外部性。非排他性决定了人们在消费这类产品时,往往都会有不付费的动机,而倾向于成为免费搭乘者,这种情形不会影响他人消费这种产品,也不会受到他人的反对(由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所决定)。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只要有公共物品存在,“免费搭车者”就不可避免。这样,私人企业如果提供公共物品,就无法收回成本。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个人消费“量”是不确定的,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竞争市场上一般无法提供这类产品,竞争性的市场不可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帕累托最优,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3、什么样的公共物品可以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的私人提供指的是没有政府介入和强制的个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的情形。当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候,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需要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产权。第四章外部经济效应与政府经济政策1、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庇古税?庇古税是指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3公共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1)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2)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4、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1)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2)“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3)“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 2、消费的非竞争性 3、俱乐部物品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A、道路B、教育C、皮衣D、医疗卫生服务 2、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B、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C、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D、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3、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免费搭车的问题B、逆向选择问题C、委托代理问题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4、在公共物品的供给分析中,个体是()A、价格接受者和产量调节者B、价格接受者和产量接受者C、价格调节者和产量调节者D、价格调节者和产量接受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