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比分析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中美两国各自根据国情及危机产生的根源的不同分别采取了及时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现从两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措施、实施的时间、目标、政策工具和力度、实施效果、经济恢复情况及目前仍存在的经济问题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美中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

(一)美联储货币政策

1.利率政策。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国出现严重的信贷紧缩现象。为了放松信贷环境,释放流动性,2007年9月18日到2008年5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降至2%;雷曼兄弟破产以后,联邦基金利率从2%下调至1.5%;在危机开始波及全球致使全球经济有了明显衰退时,美联储又一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1%,至2008年12月16日,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0-0.25%的低位,与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利率最低水平持平。

2.再贴现政策。利用贴现窗口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是美联储缓解货币市场信贷紧缩的另一举措。美联储向存款性机构提供的贴现贷款有三种方式:一级贷款、二级贷款和季节性贷款。其中,一级贷款最为重要,只提供给健康的存款性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级贷款利率是联邦基金利率加100个基点。金融危机爆发后,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决定下调贴现率0.5个百分点,从6.25%降至5.75%,并将贴现期限由通常的隔夜暂时延长到30天,还可以根据需要展期。至2008年8月30日已经先后十余次降低贴现率,贴现贷款余额大幅上升,为银行业提供了大量流动性支持。2008年3月16日,把一级贷款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之间的利差降至25个基点,并将最长期限由过去的30天延长至90天。2008年年底再贴现率降至0.5%的水平。

3.创新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一系列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之后,暂时性缓解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张,但是进入2007年底以来,陆续披露的主要金融机构的损失超过人们的预期,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下降,利率政策效应并不非常明显,随着危机的展开和恶化,美联储将应急贷款范围从存款机构拓展到投行,在2007年12月之后,为了弥补再贴现窗口的不足,缓解短期借贷市场的压力。相继推出一系列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以补充市场的流动性。(1)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引入了定期标售工具,短期贷款拍卖(TermAuctionFacility,TAF),并用这一工具,每周两次向存款类金融机构发放定期贷款。美联储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每次向市场提供流动性的额度、最低投资率、最低和最高投标额、资产抵押率等参数。所有参与贴现窗口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均可符合美联储要求的资产作抵押,通过投标获取贷款。与再贴现窗口相比,这一工具一是扩大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抵押物范围,特别是允许用抵押担保凭证(CDO)作抵押。二是利率由拍卖决定,且为固定利率。利率由申请贷款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融资成本决定,以使利率更接近金融市场预期。三是延长借款期限。通过这个新工具获取的贷款期限涵盖28天至84天。

(2)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短期证券借贷工具(TheTermSecuritiesLendingFacility,TSLF),拟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通过拍卖机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针对一级交易商,但是美联储并不是直接向一级交易商提供贷款,而是用自身高流动性的财政债券交换一级交易商流动性较差的抵押证

券,从而缓解资产抵押债券持有者面临的融资困难。

(3)2008年3月17日,美联储宣布向一级交易商开放再贴现窗口。这是1933年以来美联储第一次向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ThePrimaryDealerCreditFacility,PDCF)推出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向投资银行提供短期资本,使它们维持必要的清偿力,以遏制倒闭局面;二是活跃市场上抵押贷款支持债券的交易。

(4)受次贷危机影响,包括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在内的许多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流动性都变得很差,导致货币市场基金无法变现,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赎回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2008年9月19日,创建“商业票据融资机制”。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ssset-BackedCommercialPaperMoneyMarketmutualfundliquidityfacility,AMLF),在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和其他投资者越来越不愿购买商业票据的情况下,FED宣布创建该机制,以便从合格发行人那里直接购买三个月期无担保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提高了二级市场上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提高商业支持票据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5)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创办了商业票据融资工具(thecommercialpaperfundingfacility,CPFF),为应对美国信贷市场形势的进一步恶化和流动性压力。面向票据发行机构,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从商业票据发行方购买短期商业票据,为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等商业票据发行者提供流动性支持。

(6)为提高货币市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向货币市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支持,提高他们对货币市场的信心,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向居民和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2008年10月21日,美联储创设了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moneymarketinvestorfundingfacility,MMIFF),这个创新工具主要是通过减缓货币市场投资者的财务报表压力,降低短期债务工具的利率。

美联储认为,经济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倾向于紧缩信贷,“信贷宽松”货币政策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提高社会公众的信贷可得性。这些创新的信贷工具有针对性地为金融市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流动性。

4.非常规性措施。包括直接救助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和量化宽松政策。2008年3月,FED提供290亿美元的担保支持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公司。2008年9月15日,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被下调信用评级,触发流动性危机,16日,美联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美联储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以避免这家最大的保险公司陷于破产。②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美国还推出货币量化宽松政策,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的做法。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宣布,

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简称GSE)房利美、房地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innieMae)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2009年3月18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的采购额最高增至1.25万亿美元,机构债的采购额最高增至2000亿美元。自2010年4月份美国的经济数据开始令人失望,进入步履蹒跚的复苏以来,美联储一直受压于需要推出另一次的量化宽松:第二次量化宽松(QE2)。伯南克在2010年八月份在杰克逊霍尔的联储官员聚会中为第二次量化宽松打开了大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10年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并对资产负债表中的债券资产到期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零至0.25%的水平不变。③

(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和利率政策(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从20008年第四季度就果断地实施了以“保增长、扩内需”为主要内容的规模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支出、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等多方面措施,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把原来以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为主的目标调整为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为主的目标,相应地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入20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外部需求继续萎缩,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总体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蕴藏着巨大需求和增长潜力。20009年中国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要任务,继续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总体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环境下,我国货币信贷适度较快增长利大于弊,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体现,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10年中国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适时上调存贷基准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201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2008年至2010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转变成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由4.14%下调至2.25%。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由7.47%下调至5.31%。同时下调再贷款由4.68%下调至3.33%、再贴现利率由4.32%下调至1.8%;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通过下调此项指标以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保证了货币供应量,为扩大投资与消费提供了必备的资金支持。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准备金政策已很少使用。而在中国,它仍然是一项被频繁使用的政策工具。央行不仅运用它对信用总量实施调控,而且通过制定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信用结构进行调节。从2008年9月25日至12月25日,为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央行四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

金率从17.5%降至15.5%;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从17.5%降至13.5%。

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①。

三、两国货币政策实施措施比较

(一)货币政策实施时间不同

在时间选择上,两国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间存在差异。美联储在危机爆发后不久于2007年8月份就采取了积极的降息扩张性政策。而中国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间是在2008年9月,比美联储迟了近一年的时间。这种滞后主要来源于金融危机扩散传播的滞后。美国作为本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是最直接的受害区。

(二)货币政策目标不同

因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发源于美国,美国的金融市场受到最直接猛烈的冲击,表现为摇摇欲坠的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极度短缺,美联储货币政策实施的目标针对的是稳定金融体系、增强流动性、挽救金融市场,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我国由于实行资本项目管制,资本账户不开放的制度为中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设立了一面巨大的防火墙。在这次危机中,金融业受影响非常之小,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体系流动性依旧充足。但是伴随着金融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递,美国需求迅速下滑,中国贸易对美国经济依赖度高,进而影响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数额。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开始影响中国的经济。所以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实施的目标针对是实体经济,目标是“扩内需,保增长”。

(三)政策工具类型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主要依赖于有限的传统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中某些工具对金融机构仍然具有直接调控的特点,如利率政策,存贷款基准调整。与美联储调控目标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不同,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这也是中国不能实行零利率的主要原因。与利率调整相比,中国货币当局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更为频繁。美联储除了运用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等工具外,还推出了大量创新性货币政策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与美国相比,中国金融市场的衍生品远不如美国丰富,好处是美国除了利率和信贷政策还可以灵活的运用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但同时也暴露了相应的金融风险,这也正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四)政策工具针对对象不同

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性机构,不针对投行部门。而美联储通过运用其政策工具不仅向存款性机构提供流动性,而且向一级交易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非存款性机构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性,其政策工具作用的对象更广泛,并且可以根据不同金融市场部门的不同需求针对性更强的灵活使用实施。

(五)政策实施力度不同

在美联储和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的众多措施中,显而易见,美国比中国的力度要大得多。例如美国降息次数、时间跨度与幅度都明显高于中国。并且美国采取了许多不同以往强度的措施来刺激经济,如将联邦基准利率大幅降低甚至逼近于0,可见已经将利率政策运用到了极致。而中国是在美国开始转嫁危机时才开始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应对,同时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尚未对外开放,所以中国受到危机影响的程度有限,政策实施的力度也不及美国。

四、两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比较

(一)美国经济复苏情况

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第一季度陷入负增长-0.7%。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0.4%;2009年四个季度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增长率分别是-6.4%、-0.7%、2.2%和5.6%。①美国的宏观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美联储积极的货币政策成功的避免了实体经济的大幅震荡,也稳定了资产市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虽然在2008年10月份有个很大的跌幅,但之后走势由于货币政策的调整而逐渐趋于平稳,进入2009年3月之后股指还有稳步上升的趋势,避开了在“大萧条”期间股市崩盘的局面。2009年美国工业部门称缓慢恢复趋势,美国出现的是“无就业复苏式”的增长方式。

2010年美国经济全年呈高开低走的温和增长态势。据美国商务部已发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平均为2.6%,在美国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下,美国经济2010年在多方面步入复苏轨道。

首先,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正在回归常态增长模式。但美联储也指出,消费者和企业消费高度谨慎的心态,依旧紧张的信贷状况等因素将持续制约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其次,实体经济逐渐恢复。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确认,美国本轮经济衰退从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结束。破产后重组的通用汽车11月18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恢复上市,受到投资者追捧,被市场认为是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标志性事件。第三,进出口贸易增加。2010年1-9月,美国进口总额为1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2%;贸易逆差379亿美元,同比增长40%,但比危机前的2008年同期仍低32%。第四,财政赤字增幅缩小。截至今年9月底的2010财政年度,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为1.29万亿美元,低于上一财年创纪录的1.42万亿美元。2011年美国经济在缓步前进,虽然暂时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影,但对美国经济来说仍存在巨大的挑战。201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显示出明显好转的迹象。美国新屋销售从9月份到11月份已经连续三个环比增长,尤其是11月份,营建许可证和新屋开工量大幅增加,分别还比增加了5.6%和9.2%,表明开发商看好市场。11月份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和个人收入也出现了小幅增长,0.1%。11月份耐用品订单还比增长1003.8%,制造业保持增长状态。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增长,11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连续五个月上升,表明美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消费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逐步恢复。11月份芝加哥采购经理指数记录是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美国制造业呈现向好态势。在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乐观数字的同时,唯独失业率仍然不见大起色,失业率始终在9%以上徘徊。2011年5月份就业数据大幅下滑,清晰的表明美国就业市场的复苏仍不稳定。就业市场的关键指标—就业参与

率和失业率持续时间仍然未见改善。

(二)中国经济复苏情况

1.从整体经济综合来看,2008年,中国在国内经济调整和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作用下,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14.2%下降到9.6%,一年间回落了4.6个百分点,回落的势头较猛。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国及时采取积极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一揽子计划”,扭转了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直到2009年第二季度之后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急速下滑的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经济增长速度回到了比较合理的水平。中国经济的复苏成了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如果没有强力的刺激政策,经济增长的回升是不可想象的。2009年,全年经济增长率为9.2%,仅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2009年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10年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是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011年的全年国民生产总值是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2.2009年至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及其增长速度分别是:2009年,258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2010年,388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4%;2011年,545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4%。增长速度不均,幅度变化偏大。

3.2009年至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2009年,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2010年,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2011年,31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自2009年以后连年增长,但增长幅度逐年缩小。

4.2009年至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009年,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2010年,4826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2011年,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自2009年以来均呈增长态势。

5.2009年至2011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9年,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010年,156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2011年,18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

6.2009至201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009年,220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2010年,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2011年,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元。因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美国经济的下滑对中国进出口影响显著,2009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下降幅度为13.9%。这是很多年未曾出现过的严重现象。由于外贸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必然导致工业生产能力利用严重不足,并进一步导致失业

人口显著增加、企业利润减少以及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7.从年度价格指数来看,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上半年的同比指数都在7%-9%之间,而下半年情况就不同了,从7月份的6.3%一路下滑到12月的1.2%。所以,2008年的价格实际上涨幅度有限。而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四个季度都是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下降了0.6%、1.1%、1.3%和0.7%,年底出现上升。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四个季度都是同比上涨,上涨幅度分别是2.2%、2.6%、2.9%和3.3%。经济逐步升温回暖。

总体来看,在金融危机后中国比美国恢复的起点高速度快,并且自2008年以来中国比美国的经济增势更稳定和乐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美两国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到现在,积极的货币政策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产生了相应的成效。但是经济好转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从美国情况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作为最主要世界货币的美元出现了贬值,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持有美国国债的国家被动的承担着美元贬值带来的巨大损失。多种形式的向市场注资,导致流动性过剩,加大了美元进一步贬值的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如石油价格的增长。可能引发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的道德风险。流动性不确定性增大。从中国情况看,首先第二轮宽松货币政策之后,资本流入增加,造成我国外汇储备额大增、国际热钱数量急剧增加。其次两轮宽松货币政策是美元货币供给大幅增加,美元贬值,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和出口无疑是重大的打击。第三是造成国际油价攀升传导到国内石油市场,油价高位运行。最后是中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一是输入型通胀压力较大。美元是全球主要初级产品的计价货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保持宽松货币条件刺激经济,导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大幅上涨,受此影响,我国进口价格涨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对我国价格总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造成中国CPI、PPI持续上涨。二是货币超出导致国内流动性泛滥。2011年以来,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导致国内经济泡沫风险增加。以2009年至2011年货币供应量M2为例,中国2009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0万亿元,增长32.4%;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8万亿元,增长11.8%。2010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增加8.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7.9万亿元,增加7.9万亿元。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9.0万亿元,增长7.9%;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5.1万亿元,增长13.8%。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2.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0.9万亿元,增加9.6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8.2万亿元,增加7.9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4.8万亿元,增加7.5万亿元。同时,美国的供应量增加和美

元贬值造成全球热钱的增加。热钱流入其他国家以后,显然有相当一部分会混入到其他国家外汇储备当中,这样就会造成央行通过货币杠杆渠道增加本币的供应量,由此也会造成其他国家通胀压力的加大。美元的贬值同时还会使美元资产的持有者遭受损失。目前这种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是由新兴经济体和石油输出国持有的,发达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仅占三分之一。显然新兴经济体和石油输出国的受损量会最大。新兴经济体遭受这样巨大的财富损失,而发达国家则受损失很小。这些国家受损,受益方显然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美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