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智能建筑中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刘少明

智能建筑中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刘少明

智能建筑中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刘少明
智能建筑中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 刘少明

智能建筑中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刘少明

发表时间:2019-05-28T11:50:51.660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2期作者:刘少明

[导读] 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弱电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华信启奥信息产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56

摘要:智能建筑中的弱电系统是新科技的代表,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智能建筑成为一个整体出现时,弱电系统会有序的、科学的分布在建筑的应用中,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系统设计

一、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影响因素

1.1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影响着未来弱电技术发展,采用更加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化控制,实现复杂的智能化操作都必须计算机技术保证。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管理着弱电系统,其工作水平和可靠性都决定了弱电系统的服务质量。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弱电工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弱电智能化发展程度。

1.2信息传输技术

通信技术主要影响了智能建筑弱电技术信息传导,是智能控制中的传输环节。现代的信息传输技术包括宽带、无线信号、多媒体通信技术和ATM通信技术,这些在建筑弱电工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传输技术朝着数字化、高速化和稳定化方向发展,建筑弱电智能化的信息传输也将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1.3施工工程管理技术

由于弱电工程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需要工种广泛,有效地工程管理技术能够保证弱电工程正常实施,帮助工程采取最合理的施工工序。根据建筑施工知识我们知道,工程管理技术是一项工程最为核心的环节,要想提高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水平,就必须结合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特点,提出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保证弱电工程规范施工。

1.4施工技术管理技术

技术管理是指在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中指导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案。弱电工程必须根据合同和技术设计的要求,实施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能够保证所进行工程的规范,工程在正式使用中能正常工作。技术管理要制定详细可执行的规范文件,保证施工工人能够完成工程操作。有效地技术管理技术是建筑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质量保证,决定了系统工程的可靠度。

二、安防系统的设计

2.1出入口控制设计。出入口控制设计主要指的是对小区出入口,控制中心的设计。出入口控制设计不是单纯地对小区出入口进行规划,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把控制中心同出入口,住户连接在一起。在网络可视化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安全防范体系。在出入口控制设计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确保出入口控制完全有效,要能保证住户之间以及与控制中心之间的有效的信息沟通,另外一点就是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分考虑到系统便利性。弱电智能化系统由于其本身的技术复杂性,导致操作不便。在进行系统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出入口控制的便利性,要方便物业人员的管理。

2.2车库管理设计。停车场管理设计是安防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停车场管理的设计主要实现高效化,电子化的管理。停车场管理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物业管理人员对停车场的高效管理,所谓高效管理,一是要做到方便收费,二是要及时区分小区车辆。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建筑物都是用刷卡进行身份识别。针对外来车辆的管理是车库管理的重点。系统设计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怎样收费方便。

2.3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是安防系统设计的重点内容。安防系统的有效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频监控系统的性能。针对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设计人员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视频监控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它是由监控机,硬盘录像机,中心控制机等设备构成的。我们对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就是针对视频监控系统中的核心设备进行布局设置。其次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系统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的选取以及各种线路的选择。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各种电气线路的分布以及各种线路的选择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2.4周边防范报警系统设计。周边防范报警是安防系统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周边报警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建筑物周边环境的控制与预防。在周边防范报警系统中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各种探测器的选择以及探测器的分布等方面的设计。

三、智能建筑弱点系统的设计

3.1供电系统设计

供电系统设计是弱点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而弱电系统的子系统通常需要进行单独供电,因此需要重视对供电系统的设计。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会采用UPS进行集中供电,在不间断电源机房其供电出线也需要进行集中供电,而供电进线则满足一定的容量要求即可;对于未使用不间断电源供电的的工作站,也应当采用单独回路进行供电,以避免电路混用危害系统运行,如安全防范系统应当使用单独回路进行集中供电,以保证其与消防联动系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能够正常工作。

3.2接地系统设计

智能建筑的接地将直接影响到设备与工作人员安全、系统工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信息传输的质量等。在建筑接地系统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的功用与弱电系统工作要求进行设计,保证能够为其在应用部位提供响应接地端。其需要安装的有静电接地系统、辅助等电位铜排、防雷接地系统、安全保护接地系统、工作接地系统、直流接地系统等部分。其包括两种接地方式:①联合接地方式,其在应用中需注意:由于计算机等设备的抗雷击性能不高,且其系统包含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容易造成抗高频干扰差,很可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扰,所以应当对计算的直流电源采用单独接地的方式;在使用联合接地方式时其接地电阻有可能会大于1Ω,所以对有特殊要求的弱电子系统均要采用单独接地。②单独接地方式,在使用统一接地时主要利用自然接地体,若不再使用人工接地体其应当满足以下条件:接地电阻应当在1Ω以下,即小于规定值;建筑基础内部的钢筋应当互相连接形成电气通路及闭合环,且闭合环英应当与地面保持0.7m以上的距离;建筑基

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资深工程总必须知道的:超高层10大技术难点及解 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难点1——结构系统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

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算正确,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难点2——垂直交通设计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 王忠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王忠 发表时间:2019-08-19T11:46:32.0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0期作者:王忠[导读] 基于此,以下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浙江亚卫通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智能建筑项目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建设发展。智能建筑融合了多种高新技术与多个子系统,其中智能化电气设备比例在不断提升。在智能建筑项目建设中,合理运用智能建筑电气设备集成优化技术,能够提升工程建筑整体建设水平和舒适性。基于此,以下对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与实现进行了探讨,以 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应用 引言 由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各类建筑的使用功能越来越丰富,从原来的遮风挡雨,到如今帮助人们开展各项活动,建筑的信息化水平不但提升,其安全性能逐渐引起人们重视。通过加强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并进行合理运用,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而且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1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的构成 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结合多种现代先进技术,如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通过自动检测和高效控制相关建筑和建筑设备,实行对信息数据的高效管理,从而构建起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系统,可以迎合业主对建筑物的监控、管理和信息共享的要求,打造了智能建筑物高效、舒适、宜居、环保的优势,充分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居民的生活需求。智能化系统、建筑环境结构系统和服务于管理系统的综合集成系统构成了智能化建筑系统工程的主要部分。详细来讲,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采用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三者进行了综合集成。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包括:电力供应系统、照明管理控制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消防预警系统、安保监视系统等构成。通过连接互联网实现对建筑物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从而极大地加强了网络的集成效应。通信自动化系统能够运用到智能化建筑中的通讯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 2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设计与实现 2.1利用硬接点将多个系统进行有效集成 在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时,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硬接点将不同的系统进行有效集成,保证各个系统信息得到更好交互。将不同的子系统进行集成处理,设计人员需要在子系统当中安装传感器节点,并将设备输入端、输出端进行准确连接。建筑子系统的集成,虽然比较简单,但是,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不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故仅仅能够满足一部分客户的要求。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不仅便捷,而且安全性能较好,能够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稳定,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2.2串行通信方式 串行通信方式是一种通过硬件来进行各子系统连接的方式,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手段之一。其较硬接点方式来说成本更低,且大多数建设者也能够依靠自身技能来实现该方式的应用。通过应用串行通信的方式,可以对现有设备进行改进和升级,并使其具备集成功能。该方式是在现场控制器上增加串行通信接口,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其他系统进行通信,但该方式需要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求来展开研发,针对性很强。同时其需要通过串行通信协议转换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采集,通信速率较低。 2.3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保证各项设备信息通信水平得到提升,信息的传输速度更高,保证信息得到高效利用。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人员来讲,要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做好系统开发设计工作。由于无线网络的全面、持续发展,这一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信息的高效利用水平,减少硬件设备的使用数量,使得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成本不断下降。如果建筑智能化系统需要传输一些复杂的信息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具体应用 3.1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具体应用 为了推动建筑设施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更加合理。设备自动化,主要指的是将建筑内部的各项安保设备、建筑消防设备与各项机电设备实施自动化管理,包括建筑内部的照明设备与排水设备,均需要进行良好的自动化控制。对于有关管理人员来说,要定期对建筑内部的各项设备进行科学保养,让各项设备能够更为稳定的运行。建筑内部设备的自动化设计,不仅能够提升各项设备的使用率,而且有效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能与稳定性能,对推动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起到良好作用。 3.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办公质量与效率,并极大地改善办公环境,避免出现人工失误,进而及时、高效地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借助先进的办公技术和设备,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储存和传输,较纸质档案来说更为牢靠和安全,并大大节省了办公的空间,降低了成本投入。同时,对于数据处理问题,通过应用先进的办公技术,使信息加工更为准确和快捷。 3.3现场控制总线网络的应用 现场控制总线网络是一种标准的开放的控制系统,能够对各子系统数据库中的监控模块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并对各监控子系统进行联动控制,主要通过OPC技术、COM/DCOM技术等标准的通信协议来实现。建筑的监控系统管理人员可利用各子系统来进行工作站的控制,监视和控制各子系统的设备运行情况和监控点报警情况,并实时查询历史数据信息,同时进行历史数据信息的储存和打印,再设定和修改监控点的属性、时间和事件的相应程序,并干预控制设备的手动操作。此外,对各系统的现场控制总线网络与各智能化子系统的以太网还应设置相关的管理机制,保证系统操作和网络的安全管理。 3.4强化智能建筑系统和各项设备集成效果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招标文件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招标 文件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招标文件一:设计依据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39-2003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软件工程国家标准》(GB/T 8566-1995) ?《计算机软件开发质量及配套管理计划规范》(GB0)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GB/T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GB/T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1988); ?《计算机软件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1988);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2001); ?《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范》(GB/T 18726-2002); ?《建筑领域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规范》 JGJ/T90-92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 ?《工业控制用软件评定准则》GB/T13423-1992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 ?公安部《公安计算机信息系统“九五”规划》 ?IEEE 网络标准 ?《信息技术与包过滤防火墙安全技术要求》(GB/T 18019-1999);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0)

超高层智能化设计

超高层智能化设计 一、超高层建筑的建筑特征 超高层建筑具有显著的建筑特征。其建筑高度高、总建筑面积大、投资大,目前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功能更为复杂多样而且经常以多功能的综合建筑群或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出现;不仅竖向交通占用空间很大,而且通常有竖向通道的转换,设备层、转换层内的相关专业设备及管道多而密集;设备竖井多,布置集中、密集;塔楼部分每层建筑功能相对单一,每层面积不是很大;避难层设置多(常以避难层作为功能分区);对消防、抗震等防灾要求都很高。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针对超高层建筑特点并结合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选择适合的系统形式和技术路线(如模拟和数字、以太网和总线、自成套系统和非自成套系统等的选择),才能有效地解决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超高层建筑特点体现在一明、一隐两个方面。明显的特点是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带来的竖向分区,其功能性分区之间均设置有避难层或设备层,每一个功能区建筑规模都较大,一般在几万m2左右,竖向分区一般在3个以上。隐含的特点是存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来维护、管理建筑物的日常运营。 二、通信系统 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通信系统,因其规模庞大,一般由当地电信运营商承担建造,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传真、因特网等多媒体综合传输

业务。在建筑物内设置的用户电话局是城市级别的通信网络的一部分,设计者应考虑预留物理上分开的双通信接入系统路由,以满足如城市SDH(同步数字体系)光纤通信传输网络的应用需求,在超高层建筑物内应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竖向分区的特点,分别采用分级和分区的设计措施: 1、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宜建立两级通信网络系统。一级通信网络系统由提供建筑物整体业务的中心程控交换机等局端设备组成。在不同使用区域构建二级通信网络系统,如办公、酒店、商业等区域,采用网络型程控交换机,分别提供各类业务需求。 2、可考虑如图1所示的无源光网络通信接入技术在建筑物内的应用。可将光网络单元(ONU)部署在避难层的电信主室内,管理避难层之间功能区的数据、语音业务。 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方式需要结合当地电信运营商的本地资源情况进行部署,其组成方式直接影响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的拓扑结构,因此设计者应立足于超高层建筑的特点,与当地运营商尽可能早地共同制定出网络方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设计品质。

建筑智能化一级双甲资质企业名单

1、北京市信息系统集成及建筑智能化一级资质企业名单xx北控电信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xx大唐xx数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xx飞利信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xx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xx赛迪时代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xx世源希达工程技术公司 xxxxxx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xx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 华迪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 xx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xx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通广电子公司 xx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xx捷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其中赛迪、华迪、中软应该只有设计甲级。 2、xx建筑xx一级资质名单 一、专业承包企业 1、xxxx科技集团公司

2、xx聚立工程技术公司 3、xxxxxx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4、xxxx大四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5、xx东大xx系统有限公司 6、xxxx电子有限公司 7、xxxx天龙科技有限公司 8、xxxx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9、xx宏图xx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0、江苏东大金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1、xxxx瑞德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 12、xxxxxx智能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3、xxxx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14、xx新亿xx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5、xxxx捷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16、xx建总智能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7、xxxx高科技有限公司 18、xxxx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19、xxxx科技有限公司 20、xx中宇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1、xx新世纪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22、xxxx虎

23、南通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xx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设计与施工一体化一级资质 1南通xx智能设备安装有限公司 2xx竟丰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3xx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xxxx经济合作技术公司 5xx消防工程公司 6xx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7xxxx系统集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8xxxxxx工程有限公司 9xx大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xx莱斯大型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11xx智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xxxx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3xx三棱科技有限公司 14xx怡和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15xx华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16xx国润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17xx协成xx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8xxxx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智能化建筑物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智能化建筑物网络工程设计方案 一、设计依据和设计要求 1、设计依据 (1)智能化建筑概况 建筑规模为地上20层,地下4层,共计24层,地上5层以上为标准层。工程设计范围主要是高层的主楼建筑,总计建筑面积约五万多平方米。 (2)通信信息种类和数量 该智能化建筑的信息种类主要是话音和计算机数据,根据用户提供的各个楼层所需的话音和计算机数据的信息点数量和分布如表1所列,话音信息点为1260个,计算机数据信息点为629个。 (3)机房位置设置 根据用户使用需要和设备配置等要求,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中已将用户电话交换机房和计算机主机房的位置,分别确定在5层和7层。 (4)配线架和缆线的设计 为了便于使用管理和维护检修,根据用户要求每个楼层均需设置配线架,用户电话交换机机房设置总配线架。 2、设计标准 根据国内通信行业标准《大楼通信综合布线系统》(YD/T 926·1~3—1997)、《建筑与建筑群结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修订本)(CCECS 72:97)来设计。 3、设计要求 本工程设计要求目前能满足话音和计算机数据的需要,要适当结合今后发展趋势。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后,使整个网络系统一次布线后,在15~20年内能满足用户发展要求。 二、设计方案的确定 主要是系统构成、各子系统设计线缆选用和连接方式等设计方案。 1、系统构成 根据本工程设计依据和用户实际需要,综合布线系统的工程范围为主楼,无其他建筑,所以没有建筑群子系统,只有主干子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两部分。 综合布线系统为电话话音和计算机数据两大网络系统服务,是它们的传输媒质,也是基础设施部分。 2、各子系统设计 (1)工作区布线 本工程具体配置是根据智能化建筑各部分使用功能不同,按用户通信需要,对各个楼层通信引出端的数据和位置进行考虑,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① 电话话音通信引出端(信息点)按用户预测要求进行配置。 ② 数据通信引出端一般按房间面积10m2为1个点,超过5m2时增加1个点;特殊用户或房间按实际需要或每间最少设1个点(如秘书室、财务管理室等),用户电话交换机机房内设置不应少于2个点。 (2)缆线类型的选用 ① 认为本工程中可采用非屏蔽系统。因为其技术较为成熟、运行可靠,目前完全可以满足该办公楼的信息需要。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优化设计研究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优化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05T14:48:18.61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詹锐斌 [导读] 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重要功能性空间,对其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建筑的效果,也在实用性上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 珠海市建筑设计院广东省珠海市 519000 摘要:核心筒作为超高层建筑的重要功能性空间,对其设计进行合理优化,不仅在结构上起到支撑建筑的效果,也在实用性上发挥重要的基础作用。文章站在设计的角度,对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中,电梯、消防、卫生、电力、功能五大系统进行分析,供相关研究参考的同时,为优化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方案提供方法。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建筑设计;核心筒 引言: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为了有效的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实际问题,超高层建筑在工程领域的应用逐渐扩大,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提升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水平,必须从核心筒的设计优化展开,这一点既满足了建筑设计方式升级的需要,也适应时代对于建筑行业发展的要求。 一、电梯系统设计优化方案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核心筒设计中,电梯系统占据着绝对的重要地位,并在比重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性。在对电梯系统进行设计时,要从电梯井与电梯厅两个方面进行分别说明。 (一)电梯井道 电梯的数量与其具体的分布形式,直接的控制着整体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中,其他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如果电梯的数量较多,需采用群控的方式进行管理时,单面的数量尽量不应超过4部,并尽可能在设计时采取面对面分布的方式,减少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观看指示信号不及时的情况。 以写字楼为例,在选用电梯时,尽量避免使用载重在1000kg以内的电梯,防止使用过程中由于轿厢狭小而产生的压抑感,尽可能使用1150kg以上的电梯,将使用中的舒适度进行提升[1]。 同时,在设计中对电梯型号进行选择时,由于不同品牌的电梯对于井道的要求不同,在井道尺寸、冲顶高度、底坑深度等系列参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水平。所以,具体超高层建筑设计中,为了使核心筒中电梯的设计更为合理,应当以自身的实际使用条件为基础,对其进行选择,并至少预留三种不同的品牌,供招标使用,并配以具体的井道方案。 另外,为了保证使用过程中超高层建筑电梯的安全系数,在发生故障时,使梯内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逃生与自救,应当以11m为标准,在未停站的位置处设置逃生门。条件允许的工程中,可在每两层的厅门处设置逃生门。 (二)电梯厅 电梯厅的设计,是整个建筑中电梯最为密集的区域,应当对各竖向分区的分布进行合理的控制,并由此作为确定电梯设置形式的基础内容。 “一”字型的设置,是最为常见的设计形式,可以有效的保证各电梯厅之间保持独立的状态(如图 1 所示)。同时,对于停滞使用的电梯厅可以作为其他功能区域被合理的利用起来,实现使用效率的提高。 “T”型设计,在方形的核心筒设计中较为常见,当电梯终止使用时,可以将楼板打开,形成新的挑高前厅。 “十”字型的设计,也是十分常见的设计方案,将电梯设置在“十”字通道的两侧,可以将通道作为电梯厅进行有效的利用。然而在设计过程中,要对其宽度水平进行控制,一般单面梯保持在2.5M-3M,双面电梯尽量在3M-4M左右,以使其空间不至于产生拥挤感。 图 1 “一”字型单侧电梯厅 二、消防系统与楼道间的设计 安全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发生火灾或是其他突发性事故时,必须保证疏散通道的畅通。所以,消防通道在建筑中位置的布置就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在保证其功能性发挥的同时,还有对其覆盖范围进行设计处理。 一般情况下,消防通道在设计时,应当分置于整体建筑的两端,防止其由于过度集中而产生拥堵的情况。当高层低区的面积较大,需要增加消防通道时,可以在核心筒以外的空间进行加设,以免对整体核心筒结构产生影响[2]。 三、卫生系统的设计 在卫生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男女相邻的设计方案,以此可以将前室的空间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水平,同时还可在给排水系统上进行设计优化,使得整体的管线设置更加集中,方便后续工作中的维修与管理。由于清理间功能的特殊性,必须设置在卫生间的临近位置,以保证其功能作用的发挥。 在使用过程中,为了对楼层的利用效率进行优化,需不断的对电梯的分区进行变更处理,而这一点,就会对卫生系统中的用水房间位置产生新的要求。虽然在变更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管道,尤其是横管,但为了提高楼层内的空间利用率,进行变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四、电力系统下,强弱电间的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强电、弱电间,应当进行分开的独立设计,以免较强的磁场对信号的传输产生负面影响,并在空间上保证其面积范围在5m2左右。这样做也可以有效的防止桥架出线的密集化,是体现设计科学性的重要措施。同时,还应当尽量保证强、弱电间与用水房间的隔离,如设计中两者处于临近关系,则必须用双墙或是混凝土墙对其进行分隔处理。 在弱电系统的处理中,复杂度水平较高,与相关的网络、视频、消防等设施息息相关,是实现超高层建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弱电系统在设计时展现出的智能化水平,也是体现其设计专业化与系统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弱电间的设计中,应当预留足够的空间,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工程 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融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图形显示技术及通讯技术于一体,是智能建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建筑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山东华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是按国际、国内有关标准设计,本着“按需集成”的主导思想,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优化运行、高效管理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手段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对建筑内所有相关设备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丰富建筑的综合使用功能和提高管理的效率,确保建筑内所有相关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使整个系统成为一个互相关联、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系统,为用户带来高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由中央计算机及各种控制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性系统,它采用传感技术、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对包括采暖、通风、电梯、空调监控,给排水监控,配变电与自备电源监控,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安全保卫等系统实行全自动的综合管理。各子系统之间可以信息互联和联动,为大楼的拥有者、管理者及客户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服务和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和安全的环境。BA系统一般采用分散控制、集中监控与管理,其关键是传感技术与接口控制技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简称FAS系统)是人们为了早期发现通报火灾,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中或其它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是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有力工具。 火灾报警系统,一般由火灾探测器、区域报警器和集中报警器组成;也可以根据工程的要求同各种灭火设施和通讯装置联动,以形成中心控制系统。即由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安全疏散诱导、系统过程显示、消防档案管理等组成一个完整的消防控制系统。火灾探测器是探测火灾的仪器,由于在火灾发生的阶段,将伴随产生烟雾、高温和火光。

建筑智能化工程方案设计

建筑智能化工程方案设计 智能建筑开始了迅猛发展,新技术也有了越来越快的更新周期,涉及的管理部门和学科也越来越多,随之要求能与之匹配的管理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于智能建筑自动化系统开展专门的项目管理研究,对有效管理项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集成管理的必要性,下面是整理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方案设计,欢迎来参考! 必要性 智能化的建筑工程势必是集成化和一体化的,工程中的各个项目相互关联,任何项目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项目。如工程造价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工程效益,也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与进度。这些影响因素的存在就要求管理决策者科学衡量工程的进度、成本、质量等指标。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在于满足用户需求,其本质就是协调好各个工程项目,使它们的呈现保持均衡状态。因此,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集成管理应涵盖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满意度、安全、效益等全要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项目集成管理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工程项目各要素间的密切关联程度不断深化,所以,分析研究项目集成管理时应综合评估各个要素以及实施管理各项内容的理论、技术与方法,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思路就显得很重要。、

可行性 建筑项目的共性。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依托建筑主体,在其内部构建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三大系统,这些系统优化整合了结构、服务与管理,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且实现了最低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以说是集节能环保、高效、优质于一体。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应用项目集成管理是基于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管理结构的思路,同时建设工程是为了满足业主的要求,不同的建设项目要以满足设计功能为条件,优化工程进度、质量和成本等指标。所以项目集成管理在协调工程项目进度、质量、环境、各参与方满意等目标时具有较高的可行性。理论与物质基础。第一,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快速发展,项目管理理论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在其集成管理体系中融合了多种理论与模型,逐渐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都将为建设工程项目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因此应减少对细小环节的投入,减少相应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必须协调、统一各个项目,集成化管理各个项目。第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是是“协作、共赢”的关系,这就要求各参与方就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一致协商,以项目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目标为主线,相互配合,进而实现建设工程

智能化集成系统方案

智能化集成系统方案

集成管理系统 1.1.1 系统概述 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是指将各智能化子系统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它们相互间可以进行通信和协作,即实现子系统间资源的高度共享和任务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从而提高对建筑物的综合管理能力。 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的最终目标是要对辖区内所有建筑设备和建筑物内的应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大厦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最佳运行状态。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快捷的工作环境。 系统能够通过屏幕实时动态地显示整个系统的网络运行状况及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状况,综合各个控制系统的状态信息,提供相关报告。 在控制台能对各子系统流程进行监视,能及时对系统内的故障进行预警和报警,预警和报警的阀值可自行设定。在控制台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故障并排除;对于控制系统的故障,能及时发现并准确定位。 系统能够全面的综合节能管理(比如空调风机系统、电梯系统等的节能管理)、系统配置管

理、系统安全运行管理。 1.1.2 系统功能要求 通过设备的自动监测与优化控制,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实现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并具有安全、舒适、高效和灵活的特点。 1. 集中监视和综合管理:可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监视和管理,将各集成子系统的信息统一存储、显示和管理在同一平台上,并为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数据访问接口。准确、全面地反映各子系统运行状态。并能提供建筑物关键场所的各子系统综合运行报告。 2. 分散控制:在保持各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对各子系统进行分散式管理,以分离故障、分散风险、便于管理。 3. 优化运行:在各集成子系统的良好运行基础之上,应提供设备节能控制、节假日设定等功能。 4. 信息共享:实现与通信管理系统之间通信的能力,预留接口与物业管理系统实现各系统数据库的共享,充分发挥各子系统的功能。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综合,了解各子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设备故障和突发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技术研究

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技术研究 随着城市空间压力的进一步加大,超高层建筑得以迅速兴起和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体量大、功能强、需求复杂、功能齐全是超高层建筑的主要应用特征。面对着人们越来越高的居住要求,对超高层建筑进行智能化技术的设计应用已成为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由此展开分析。 1智能化建筑的基本内涵 智能化建筑是基于传统建筑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表现形态。其以建筑结构作为基本的应用平台,通过电气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的设备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安全系统、服务系统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了建筑结构整体的安全化、高效化、便捷化、节能化、环保化和健康化。从应用过程来看,智能化系统的应用使得各个独立的资源和功能相互连接、协调,实现高效化的统一管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电气系统与互联网系统的充分结合是智能化建筑应用的核心所在。 2超高层建筑智能化应用的必要性 智能化系统是超高层建筑的大脑所在,其通过系统内部的资源协同和功能划分,使得整个建筑在功能、防护、舒适度等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应用优势。从建筑工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进行超高程建筑的智能化应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而言,随着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这一因素的改变使得我国的建筑耗能持续增加,建筑工程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短缺问题,要实现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科学化,就必须通过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实现建筑工程行业能源问题的充分解决。基于此,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城市超高

层建筑中,消费群体对于建筑安全度、高效度、舒适度便捷程度等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新兴信息技术的充分结合。由此可见,在超高层建筑发展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社会经济、信息通讯的结合势在必行。只有充分实现这些智能技术的交叉使用,才能确保超高层的高效化发展,进而满足人们的应用要求。 3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具体应用 超高层建筑的智能化技术应用是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系统性较强的实践过程。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施工工艺的成熟,超高层建筑中的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体的技术应用表现如下: (1)运维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传统建筑模式下,超高层建筑的运维管理受到电气设备、管线道路等诸多内容的干扰,使得整个运维过程难度较大,且效率较低。而在智能化建筑应用过程中,BIM 技术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得以充分应用。BIM 技术运营维护管理系统包含了数据存储服务器、能耗采集服务器、设备运行管理服务器等诸多内容;其在大数据云平台的支撑下,使得运维管理的系统运行、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进行集成,实现了管理的三维可视化。另外,通过对人员、设备、能源及运维报表等内容的系统把控,其使得整个管理过程中的控制更加集中,实现了运维管理的高效准确。 (2)网络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使得建筑工程领域的电子信息技术得以广泛利用,有效的实现了建筑工程的网络化、智能化。从应过程来看,物联网技术、宽带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是超高层建筑智能化网络技术应用的三个主要表现方面。物联网技术是对

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工程与弱电工程的概念与区别

系统集成工程、弱电工程、智能建筑工程的区别与联系 具有智能化建筑特点的工程,在近年许多的建筑建设项目中的投资幅度,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在这些建设项目中,有的并不能称之为智能建筑工程、充其量也仅仅是具有BA 性能的简单的系统集成工程,与智能建筑还相差甚远。还有的建设项目一提出做弱电系统工程,就要和系统集成、智能建筑联系起来。 可怎么联系?建设方又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规划方案,由集成商在那里做主导意见。有的建筑物面积大并形成了相关的建筑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功能,本应该具有智能建筑特点的工程,但又往往舍不得投资,只是做几个相对独立的弱电工程来应付。缺少了构成完整的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给今后的楼宇物业的科学管理以及资源的浪费带来很大的遗憾。有的建设方在考察了相关的工程和听了集成商的一番炒作后,觉得智能建筑很不错,不惜这方面的投资。但在经过使用一段时间后,觉得工程并没有发挥多么好的效益,相反,有时却成了管理者的负担。诸如此类问题。不禁令投资者和使用者困惑。究竟弱电工程是什么?系统集成是什么?智能建筑是什么?系统集成是否就是智能化建筑?如何对上述工程定义。如何把握好建设投资的适度,并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切实保证弱电各子系统以及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的功能达到当初所预计的目的,无论对投资方还是使用方都是很重要的。 智能化工程及弱电系统工程,目前已经在一些重大的建设项目中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内外装饰工程列为同等重要的单位工程。但是,由于智能化工程相对其他传统建设项目起步较晚,属于朝阳产业。同时涉及建设、信息、公安、消防、电信、广电等部门在上述工程界面内容的互为交叉难于协调,故疏于工程规范化标准的综合性的具体操作等现象。另外,在设计领域里,由于没有此项工程设计的取费依据及取费标准,而是将智能化技术含量很高的这样一个工程按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取费,故费率很低,加上很多设计院也缺少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设计人员。所以国内大多甲级建筑设计院对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普遍没有积极性。这种设计的缺位,就往往由集成商取代了。集成商为取得工程的承包资格,常常免费为建设方设计,而集成商无论从设计经验和各专业图纸的协调以及图纸之间的纵横质量深度无法与正规设计院相比,造成设计图纸的质量普遍偏低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很是影响智能建筑工程的发展。所以在验收上述工程时,不难发现在对整体的传统建设项目验收过程中,智能化工程及弱电工程却成了验收中的弱项,甚至是空白点。这对建设方合同利益维护方面,显然处于下风。尤其对今后的使用方面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在工程的前期工作中,没有将上述工程准确的定位,究竟是建设几个单独的弱电工程?还时建设具有系统集成含有智能化特点的工程。因而较为准确的理解并清楚上述工程之间的区别和基本概念是很有必要的。 一、弱电工程是目前各类建筑建设项目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各类建筑项目中不可缺少的建设子项目。既是目前住宅小区建设,它的弱电工程建设目前也得到了很大级别的提高,例如,由原来的有线电视、宽带网建设发展到小区的闭路电视监控、楼宇门禁、三表远抄及科学物业管理等。在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有可能家用电器集成与家用信息网络交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超高层建筑的楼板和屋盖具有很大的平面刚度,是竖向钢柱与剪力墙或筒体的平面抗侧力构件,同时使钢柱与各竖向构件(剪力墙或筒体)起到变形协调作用。 一般钢结构建筑物的楼板和屋盖,都采用轧制的压型钢板加现浇钢筋混凝土(简称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厚度一般不小于150mm。目前在设计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时没有考虑钢承混凝土楼板和屋盖与钢梁共同作用。主要是对于板底呈波形的计算原理不甚了解或认为计算繁琐,就按平板计算,这样既不安全又增加了钢梁的用钢量。 如果采用钢梁与钢承混凝土楼板共同作用,简称MST组合梁,只要计算正确,配筋合理,栓钉可靠,则可以节约楼层和屋盖钢梁的用钢量20%左右,而且不需对钢梁进行稳定验算。 垂直交通设计难点2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需平衡采光、节能、易于维护、减少公摊、不同业态核心筒上下统一等多方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 高层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有一个垂直交通和管道设备集中在一起的、在结构体系中又起着重要作用的“核”。而这个“核”也恰恰在形态构成上举足轻重,决定着高层建筑的空间构成模式。 随着高层建筑建设的发展、高度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在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逐渐演化出了中央核心筒式的“内核”空间构成模式。 1.内核式:中央核心筒布局 在建筑处理上,为了争取尽量宽敞的使用空间,希望将电梯、楼梯、设备用房及卫生间、茶炉间等服务用房向平面的中央集中,使功能空间占据最佳的采光位置,力求视线良好、交通便捷。在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

1.智能建筑: 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2.建筑智能化工程: 又称弱电系统工程,主要涉及通信及控制、安全防范、多媒体三大系统的工程设计与施工。也是智能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其重要特点是人机结合,是以人为主的综合集成体系。 3.建筑智能化工程对设计人员的要求 1)专业知识的要求 。设计者应熟悉设计规范、准则,使设计更符合规定要求; 。除要掌握弱电系统的专业知识,还需了解建筑专业技术知识; 。需多与用户沟通,了解、分析用户要求,设计合理方案,以 免竣工后出现集成性差、配置不合理、控制精度低等问题; 。熟悉掌握产品及市场变化,保证设计运用产品的合理性; 2)专业配合要求: 与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的配合;与通信专业的配合;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与结构专业的配合;与给排水专业的配合;与暖通空调专业的配合;与电气专业内部的配合。 4.建筑智能化工程的基本要求和目标和功能要求 ⑴ 基本要求。对管理者:便于管理、控制和维护,且成本较低; 。对使用者:舒适、安全、便捷。 ⑵ 实现目标。高效节能且节约运营管理费用; 。投资合理,能达到短期或长期投资受益目的;。具有可扩展性、 可变性,且能适应环境变化 5.系统规划具有的特性是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整体性: 强调与建筑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相结合,使之在外在和内在上进行最优组合,整体实现建筑与智能化系统的组合。 ?相关性: 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系统集成关系,实现具有智能化特定功能的智能化系统工程。 ?目的性: 强调系统需实现的总目标(高效,舒适,方便,节能)和投资合理性问题。? 环境适应性: 强调必须能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实现技术的变化。 6.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规划的步骤及内容 ⑴ 系统规划步骤: 从系统建设必要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作出判断,并给出可行性报告。其可行性报告主要内容有: 。任务来源及工程项目的内容和目的要求; 。工程投资控制数额; 。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建设工期及工程费用概算; 。建成后应达到的预期效果。 (2)系统规划内容: 环境规划:对智能化系统的控制室、机房、弱电间等场所的空间、环境、视觉、电源及接地等要求提出设计要求。弱电系统规划:对18 个子项提出设计技术要求和实现手段。 7.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阶段的共划分为四个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图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 8.建筑智能化工程规划设计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系统规划设计就是对待建项目进行有步骤的探索分析和制定系统总体构想的过程。其规划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超高层建筑10大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含施工、结 根据理论及经验分析,一般在40层(大约150米)左右,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敏感高度(建筑物的超长尺度特性将引起建筑设计概念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建筑师必须提出有效设计对策,调整设计观念,应用适宜的建筑技术。 超高层楼宇就像一条竖立起来的街道,存在着安全、内部交通、环境、能源消耗等多种难以妥善解决的问题,越是向高处发展,安全性、耐久性及适用舒适等问题就愈多,对结构、建筑、机电、暖通、电梯等专业的要求就越高 结构系统难点1 由于超高层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建筑内部的梁柱将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异形柱的使用,特别是在超高层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全面考虑梁柱的影响、规避及利用是设计的难点。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90年代以来,除上述结构体系得到广泛应用外,多筒体结构、带加强层的框架-筒体结构、连体结构、巨型结构、悬挑结构、错层结构等也逐渐在工程中采用。 进入90年代后,由于我国钢材产量的增加,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逐渐采用。如金茂大厦、地王大厦都是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此外,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高层建筑结构采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断提高,从C30逐步向C60及更高的等级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的梁、板结构中广泛应用。钢材的强度等级也不断提高。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 或SS)。 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