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_左林霞

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_左林霞

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_左林霞
成语语义的发展演变_左林霞

《诗经》隐喻性成语的历时语义演变

《诗经》隐喻性成语的历时语义演变 宗小飞吴世雄(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摘要]本文通过《诗经》的语料分析研究,发现隐喻性成语的历时语义演变规律与一般词语词义的历时演变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以及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特有规律。一般而言,词义的历时演变分为三种类型: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但隐喻性成语的演变很少出现语义缩小的情况,而更多地是从隐喻义转变为字面义。 [关键词]诗经;隐喻性成语;字面义;扩大;转移 1、引言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很关注词语的演变和发展,并提出之所以会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或词的义位的增加,以及发生原有义位意义的扩大、缩小或转移,主要都是由于隐喻的作用,如Sweetser(1990)﹑Traugott (2002)﹑王文斌(2007)等。目前对词语隐喻意义的生成研究比较深刻,但对隐喻性成语的语义演变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研究《诗经》文本揭示了隐喻性成语的语义演变的三种基本类型,即从隐喻义到字面义、隐喻义的扩大和隐喻义的转移。 2、从隐喻义到字面义 一条成语,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具有一定的语义。语义的来源不外以下三类:用本义、用比喻义、用引申义(史式,1979:334)。本文研究的是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比喻义的成语演变。虽然大部分成语,不论从结构或语义上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语言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稳定性中必然会体现微妙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隐喻性成语体现了与词语不完全相同的变化。蒋绍愚(1989)曾指出研究词语的变化必须以义位为单位,而义位的变化体现为两点:义位的增减以及原有义位意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本文发现隐喻性成语的演变具有自己的特色,很少出现意义缩小的情况,而是体现了与词语演变不完全相同的一面,即从隐喻义直接转变为字面义。 隐喻性成语的这种演变与一般词语词义的演变呈现完全相反的态势。Sweetser(1990)认为,许多多义词的产生主要是隐喻的结果,因为我们的思维是隐喻的,所以反映我们思维的语言也必然是隐喻的,而一词多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类的思维是联想的、类比的。但是成语隐喻义的演变与一词多义不一样,首先,二者起点不一样,所谓成语隐喻义,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隐喻义的成语,而一般词语的基本义就是字面意义;其次,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部分成语的隐含意义逐步消失,进而被字面意义所代替。词语词义的变化一般是从字面义到隐喻义,故两者的演变呈现相反的态势。在《诗经》中可以找到以下例子: 绰绰有余原作“绰绰有裕”,基本义是形容兄弟情深,互相宽容,源自《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不令兄弟,交相为愈。”后来直接变为字面意义,表示能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丰富、宽裕,使用不完,悠然自得。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最容易用错的成语340个

210个 (记一个,得一分,一分改变命运) 1.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 含贬义。 2.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 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 误用。 3.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4.鼎力相助: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5.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不能用于自己. 6.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7.悬壶济世:指行医救助生灵(壶,药壶也,注意该词使用对象是医)。 8.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多用作贬义)。 9.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 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10.饮鸩zhèn止渴:鸩,一种毒酒。用毒酒解渴。比喻 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计后果。使用时注意这是个贬义词。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13.不可收拾:事物败坏到无可挽救。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说成“一发而不可收拾”,错。(“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14.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出奇制胜叛军则错。 15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不孚众望” 是不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贬义。孚,使信服。 16.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7.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 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1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还算让人大体满意。易误为不能使人满意。 19.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20.风声鹤唳:惊慌疑惧,自相惊扰,常与“草木皆兵” 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 斗激烈(错)。 21.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 事的婉辞,意思是“我因为无能所以推辞重任”。 常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 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话。 23.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像是鬼神之作。 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4.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5.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26.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注意: 不用于人的能力、水平、成绩等参差不 齐。 27.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不能用于表示非常关心。 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28.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29.休戚与共:休,欢乐;戚,忧伤。彼此间忧喜和祸 福共同承担,指同甘共苦。注意不能将本词与“息 息相关”混淆,后者只比喻关系密切而无同甘共苦 之义。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30.置之度外:为正义的事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心上,不能用于贬义场合。 31.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注意: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2.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 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于贬义。 33.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4.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35.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36.身临其境:自己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形容精彩的成语

形容精彩的成语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形容精彩的成语 1、穷而后工:工:精巧,精彩。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2、先号后笑:①指命运先凶后吉。②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3、扣人心弦:扣:敲打。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4、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5、精妙入神:精彩绝妙,出神入化。 6、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7、能言善道: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 8、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9、语惊四座:形容发言独特、新奇,使人震惊。 10、引人入胜: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11、亹亹不厌:亹亹:同“娓娓”。连续说话,不知疲倦。指讲话或文章十分精彩感人。 12、神到之笔:犹言神来之笔。形容作品文句精彩。 13、乱坠天花:比喻说话动人或文字精彩。多指话说得夸大或

不切实际。 14、美艳绝伦:美艳:美丽、艳丽;绝伦:没有比得上的。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15、舌战群儒: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16、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17、口齿伶俐:口齿:说话、言谈;伶俐:聪明,灵活。谈吐麻利,应付自如。形容口才好。 18、荡气回肠: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19、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20、娓娓而谈:连续不断地、生动地谈论。娓娓: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21、能言善辩:能:善于。形容能说会道,有辩才。 22、妙语连珠:连珠:串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 23、神来之笔: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 24、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25、精彩逼人:形容人神采奕奕或文章言语精彩感人。 26、精妙绝伦:精:精巧。绝伦:无与伦比。精巧美妙到了极点。

句式杂糅及语义重复的常见类型

句式杂糅的常见类型 (1)表时间。 长达……之久例:这架航天飞机的研制,耗时长达六年之久。 修改意见:或说“长达六年”,或说“达六年之久”。 (2)表限制。 超过……以上例:到本超市购物,每人每次消费金额超过50元以上者,有礼品赠送。修改意见:或说“超过50元者”,或说“ 消费金额50元以上者” (3)表对象 对于……上例: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我曾周密地考虑过。 修改意见:或说“对于调动工作这个问题”,或说“在调动工作这个问题上”。 (4)表决定 以……即可例:关于“春游”的众多方案,以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修改意见:或说“以张科长的方案为宜”,或说“张科长的方案即可”。 (5)表事由 借口……为名例:日军借口两名士兵失踪为名,发动了“卢沟桥”事变。 修改意见:或说“借口两名士兵失踪”,或说“以两名士兵失踪为名”。 (6)表构成 由(包括、分)……组成例:镇海口的海防纪念馆有序厅、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尾厅等六部分组成,充分显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修改意见:或说“有序厅……等六部分”,或说“由序厅……等六部分组成”。 (7)表意愿 本着……为原则例: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修改意见:或说“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的原则”,或说“以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8)表被动 被(受)……所例:这位喜剧小品演员,深受观众所喜爱。 修改意见:或说“深受观众喜爱”,或说“深为观众所喜爱”。 (9)表原因 原因是……造成(引起、作怪)例: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修改意见:或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或说“其根本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10)表数量 高达……之巨例:赖昌星集团自1996年以来,在海关大肆走私,累计逃税金额高达530亿元之巨。 修改意见:或说“高达530亿元”,或说“达530亿元之巨” (11)表目的 旨在以……为目的例:公安部这次旨在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经过广大干警三个月的连续奋战,圆满结束了。 修改意见:或说“旨在…打击毒品、遏制犯罪?的…利剑?行动”,或说“以…打击毒品、遏制犯罪?为目的的…利剑?行动”。 (12)表范围 大多以……为主例:这次参加“神舟六号”研制的科研人员,大多以青年人为主,从而实现了“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 修改意见:或说“科研人员大多是青年人”,或说“科研人员以青年人为主”。 (13)表依靠 靠的是……取得的例: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修改意见:或说“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或说“是个人拼搏奋斗取得的”。 另外,常见的杂糅格式还有:防止……不再……(“防止……”和“……不再”),非……才行(“非……不可”和“只有……才行”),需要……不可(“需要……”和“非……不可”),从……为出发点(“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大约……左右(“大约……”和“……左右”),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和“是……的结果”),之所以……的原因(“之所以……”和“……的原因”),供……之便(“供……之用”和“以便……”),等等。 【补充】 错误格式正确格式正确格式 1 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2 对……没有引起重视(什么人)对……没有重视(什么事)没有引起重视 3 是为了……为目的以……为目的……是为了 4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36157293.html,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作者:周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1期 摘要: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 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关键词: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 一、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 (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① (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 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 (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 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②,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 (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探析

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探析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关鍵词:成语理性义色彩义演变 一、引言 语言是发展的,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人们观念的改变都会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而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在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中体现出来。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笔者通过对《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刘洁修,1989)中语义发生演变的成语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和分析后发现,汉语成语语义演变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造成这些演变的主要原因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中语料及成语释义除特别说明的以外,均来自刘洁修编著的《汉语成语考释词典》(第一版)。 二、成语理性义的演变 汉语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可以分为理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 (一)理性义扩大 1.理性义泛化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城下之盟——原指敌国兵临城下,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后用来泛指被迫签订的屈辱性条约。 2.义项增加

描写文章的有关成语

描写文章的有关成语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描写文章的成语欣赏1) 笔大如椽: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2) 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3) 发人深思: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4) 屋下作屋:比喻机构或文章结构重叠。同“屋下架屋”。 5) 驴唇马嘴: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6) 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7) 味如嚼蜡:象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见“味同嚼蜡”。 8) 言简意该: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同“言简意赅”。 9) 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10) 朝华夕秀:比喻有新意的文章。 11) 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2)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3) 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14) 沾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不干脆。 15) 慷慨淋漓:淋漓:充盛,畅快。形容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16) 不蔓不枝: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17) 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18)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19) 开台锣鼓: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 20) 生拉硬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牵强附会。也形容用力拉扯,勉强别人听从自己。 21) 旁敲侧击: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22) 平铺直序:铺:铺陈。序:叙述。形容说话或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地叙述。也形容说话或写文章平淡乏味,重点不突出。亦作“平铺直叙”。 23) 铁板铜弦:形容豪迈激越的文章风格。

语意重复的成语

第一类:语义重复的成语 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难言之隐】:隐,隐情。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难以说出口的隐情。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泛指一场美梦。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绌,缺陷,不足。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形容惶恐不安。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遍体鳞伤】:遍,全部。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像鱼鳞一样密。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到来。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乐道,乐于谈论。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远近都闻名。形容名声很大。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责无旁贷】:责,责任。贷,推卸。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不能用作“无旁贷的责任” 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涂炭,沼泥和炭火。比喻困苦的境地。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众所周知】:周,普遍、全。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1.【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园

古今异义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及成园 在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中,有许多成语发生了语义转移。成语语义转移主要有多义语素义位转换、语素通假义消失、联绵语素重新分析和构成成分意义未变而整体义转移四类。语义转移的动因主要与语素高频义项的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和字面义的影响有关。 标签:成语语义转移语义再认语素误认字面义 一、引言 在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 (1)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着、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2)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3)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通常认为,“一丝不挂”指“不穿衣服、赤身裸体”。按照此义,例(1)应解释为“佛就是不穿衣服、赤身裸体……”,这令人费解。“空空如也”一般解释为“一无所有”,似乎与“有鄙夫问于我”在文义上无法衔接。例(3)所说的应为值得褒扬之事,但“明目张胆”意为“公开地大胆做坏事”,显然与语境不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上述成语古今义已大相径庭,三个例句使用的是成语的古义,若按照成语的今义去理解句义,自然会出现偏差。我们将成语这种古今义无相承关系,甚至发生了毫不相干的意义变化的现象称为“语义转移”。显然,上述成语均发生了语义转移。那么,它们语义转移的类型是否相同?成语语义转移的类型究竟有哪些?引起语义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下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二、成语语义转移的主要类型 (一)多义语素义位转换 有些成语中的多义语素本来使用义位甲,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转换为义位乙,这就导致整个成语语义发生转移。前文所说的“一丝不挂”就属这种情况。该成语本为佛教用语,“比喻不被尘俗牵累”,在佛典中常见其本义。其他文学作品用例如: (4)你想那颗一丝不挂却又爱着一切的童心,眼见得在那隐约的朝雾里,凭你怎样招着你的手儿,总是不回到腔子里来。 “一丝不挂”的“挂”本为“挂⑥”的“(内心)牵挂”之义。现在,“一丝不挂”用来“形容不穿衣服、赤身裸体”。在作此义解时,衣服被看作身体的附着物,“挂”

浅析词义的演变与流行新词

浅析词义的演变与流行新词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社会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从语言的词义演变和产生的流行新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变化动态及其给我们带来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本文通过介绍语义变化类型、变化因素,对近年出现的来自网络和生活中的英汉流行新词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并归纳了词汇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及特点。 关键词:词义演变变化因素新词发展规律 1.引言 正如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一样,任何语言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停地变化的。词语的意义在一个时间段内是相对稳定的,但每个时间断都会有所变化,或产生新的词汇。在经过多年之后,同一种语言甚至会发生重大变化。语言承载着文化,是对文化的表达,而流行新词更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体现。下面将结合词义演变类型对新词进行分析和说明,并找出这些新词所遵循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2.词义的演变 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在语言的变化中,语音和语法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而语义的变化最快。随着科技、经济、政治的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语义变化的原因和形式多种多样。 英语的词义变化是最为迅速和显著的语言之一。纵观历史,英语经过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以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发展阶段,随着发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田喜腾,单翔燕,张苹:2011)现代使用的英语词汇中,有2/3以上是在近300年中产生的。(赵露:2001) 词汇的发展主要分为词义的变化和新词的产生两方面。词义的变化,是指词本身内部结构形式不发生变化,而意义发生改变的现象。这使得词汇在表达和运用上更加灵活和多样。 2.1演变类型 束定芳在《现代语义学》(2000)中提到,词义变化类型分为两种。一是词义范围发生变化,二是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词义范围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大(extension of meaning)和词义的缩小(restriction of meaning)两种情况。语言反映着时代的变化,旧词随着时代变迁会产生新的意义,从而扩大了语义。如mouse一词,以前只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随着电脑的普及,mouse有了“鼠标”的含义,词义得到了扩大。又如paper一词来自希腊语,本意是一种植物,而现在paper一词在字典里具有“纸”“论文”“报纸”“文件”等多种解释。 词义的缩小,是指一个原来词义广泛的词演变成了比较狭窄的、含特殊意义的词。(田喜腾,单翔燕,张苹:2011)词义缩小的现象也很常见,如accident 原指“发生的任何事件”,现在只指“事故”。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包括词义的扬升(amelioration)和贬降(deterioration)。词义扬升,是指原来具有负面意义的、贬义的词演变成了含义较好的词。如《西游记》中的白骨精,本是邪恶的妖精,现代被解读为“白领、骨干、精英”,即词义的扬升。 词义的贬降,与词义的扬升相反,指原来具有正面意义的词变为具有负面意

形容文采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文采的成语有哪些 导读:文采,本指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现多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那形容文采的成语有哪些?请参考! 形容文采的`成语 [龙章凤函] 比喻文采炳焕。 [繁华损枝] 华:花。繁盛的花朵有损于花枝。比喻文采太华丽,将损及文章内容。 [衔华佩实] 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春花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春华秋实] 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腾蛟起凤] 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起凤腾蛟] 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口吐珠玑] 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

[凤彩鸾章] 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凤采鸾章] 形容诗文的文采华丽。 [斐然成章] 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翩翩年少] 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 [惊采绝艳] 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 [不栉进士]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放诞风流] 指有文采,言行不受礼法束缚。 [铺采摛文] 指铺陈文采。 [弸中彪外] 弸:充满;彪:文采。指人内有才德,则有文采,自然外露。赞美德才兼备的人。 [言文行远] 言辞有文采,才能传播远方或影响后世。 [天上石麟] 旧时称人有文采的儿子。 [翩翩公子] 旧时对风流而有文采的富贵子弟的誉称。 [遗风余采]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度文采。 [衙官屈宋] 衙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 [龙章凤姿] 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 [扬葩振藻] 葩:华美;藻:文采。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 [风流儒雅] 风流:有文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常见的语义重复

常见的语义重复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 2.忌不准随地小便 3.凯旋而归 4.加强德育教育 5.付诸于实践 6.此事涉及到党群关系 7.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8.无声的潜台词 9.父亲忍俊不禁地笑起来10.这些莘莘学子 11.切忌不要违规12.报刊杂志 13.邂逅相遇14.学习先进楷模 15.警匪力量悬殊很大16.他俩互相厮打 17.到会的21名与会者18.这其中定有问题 19.他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20.那人大约二十五六左右 21.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22.欢迎领导到我校莅临指导工作23.8月12日是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24.令人威慑的军事力量 25.十分罕见的古城遗址26.他无时无刻不忘为人着想27.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28.雨过天晴,天空格外明净多了29.爵士乐正方兴未艾30.被人贻笑大方 31.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32.对此不要抱过高的奢望 33.他一气呵成地书写就“还我河山”四字34.他似有难言之隐的苦衷35.我的拙见36.他诞辰100周年纪念日37.使老百姓的生活安居乐业38.这本书的付梓刻印使他兴奋39.曾经历任了班长、副班长等职40.花花世界让人看得眼花缭乱41.每天都要日理万机42.往事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43.我心里一直耿耿于怀44.他心里自惭形秽 45.令人难忘的教训刻骨铭心46.他羞得无地自容 47.您令郎不错48.控防“非典”是目前的当务之急49.信件连续不断地纷至沓来50.勿要吸烟 51.话语里带有扪心自问的自责52.不要有多虑的想法 53.一起同归于尽54.正在进行打印 55.对孩子特别溺爱56.双方实力悬殊相差很大 57.求全责备自己58.不要互相拥挤 59.心里表示由衷的感谢60.防止此类事件不要再发生61.优秀的传统美德62.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

第三章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以及等级划上交版

第三章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以及等级划分 一、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 (一)成语语义透明度分析的意义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词汇教学中,词义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只有在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地运用词语。对于以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中高级阶段,数量众多的成语是他们无法回避的学习任务之一,能否准确无误的理解并使用成语也是衡量他们汉语学习成绩的标志之一。,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也十分重视成语语义教学,对成语意义理解和使用的不准确是学习者成语习得中最易出现的问题。 汉语成语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广泛地相沿习用的结构定型、意义完整词组。强调成语意义的完整性并不意味着忽视了成语语素义的作用。成语的整体意义和其中每个或一个成分语素的意义还是有一定联系的,这种联系越强,其透明度就越高,即词的理据性越强其透明度就越高。如果不考虑进行语素义的教学,而是采取简单的“整体认读”方式,学生往往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难度大大增加。例如:成语“与从不同”是由“与、众、不、同”四个语素组成的。意思是指表示和大家不一样。当然,对成语的理解虽然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入手,但如果大致了解了成语中汉字的意思,往往就比较容易理解其含义。 总之,成语的语素义与整体义关系非常密切,准确把握语素义,才能正确分析词义,避免误解。因此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语素义的教学,才能提高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对成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成语语素划分标准 1、成语语素的分类 语法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素进行了分类,按音节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按组词能力划分成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按语法功能划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从语素意义的角度划分类别,目前还没统一的定论。王文光先生在《就多义词的基本义和转义的关系与黄伯荣廖序东先生商榷》中提到多义词的多个意义可分本义和转义。即本义加转义等于多义词的所有意义,

形容文章好的成语

形容文章好的成语 形容文章好的成语1、炳炳烺烺:光亮鲜明。形容文章辞采声韵之美。 2、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着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3、鄙言累句:鄙言:浅俗的言辞。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 4、补苴调胹:补苴:补缀,引申为弥缝;调胹:烹调煮熟。比喻加工使之完美。多用于对文章加工使之提高,或对理论作进一步完美的表述。 5、炳炳娘烺:炳、娘:明亮,鲜明。形容文章的辞采声韵非常明朗铿锵。 6、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7、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8、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9、笔酣墨饱: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0、笔大如椽: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11、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

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12、不成文法:文法:指法则、格局。不合乎文章需要的法则、格局。 13、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14、笔墨官司: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15、哀梨并剪:并剪:并州产的锋利剪刀。比喻言语、文章流畅爽利。 16、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17、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18、笔头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9、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20、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21、白话八股: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22、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3、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 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欢迎阅读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1 1、同学们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防止不要发生事故。(“防止”跟“不要”冲突,去掉一个。) 2、他聚精会神地坐在那里,专心地听老师讲课。(“聚精会神地”和“专心地”去一个) 3、《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作者是”和“写的”重复) 4、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潜台词已是无声的了,“无声”多余) 5、我们非常热爱家乡无比漂亮的山河。(“非常”与“无比”重复) 6此涉及到党群关系.“及”即“到”,所以“到”多余,应去掉. 7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际”意为“彼此之间”,与其后的“间”重复,应去掉“间的”. 8无声的潜台词.“潜台词”都是无声的,意义隐含在字词的背后.去掉“无声”. 9不时发生出使人不安的怪事来.“发生”已表出现意,所以“出”、

“来”多余,应去掉. 10这些莘莘学子.“莘莘”,形容众多,“这些”与之重复,应去掉“这些”. 11切忌不要违规.“切忌”,切实避免或防止.“不要”与“切忌”连用,意思刚好相反. 12报刊杂志.“报刊”即报纸和杂志,后再用“杂志”,语义重复. 13邂逅相遇.“邂逅”即偶然遇见,与“相遇”重复. 14学习先进楷模.“楷模”即榜样,模范,就是先进,故此二词重复,去掉其一. 15警匪力量悬殊很大.“悬殊”意即“相差很远,很大”,与“很大”重复.去掉“很大”. 16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忍俊不禁”就是“忍不住要发笑”,与“笑”重复. 病句并列词重复的词语2 1下午我买了些卫生洁具.“洁”有卫生、清洁之意,与前面的“卫生”重复. 2切忌不准随地吐痰. “忌”,认为不适,有否定义,加上“不”,意思相反.去掉“不准”. 3凯旋而归.“凯旋”就已是“胜利归来”之意,这与后面的“归”重复,去掉“而归”. 4加强德育教育.“德育”指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其后再用“教育”就重复了.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本文将讨论词义演变的诸多起源以及其主要方式。 关键字: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 班级:07外国语学院教育3班 学号:072725030 姓名:黄滢 作为语言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词和词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根据语言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词常常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或发生一些意义上的变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就是原有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那么命名该事物的词就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指成为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这是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产生的基础。 一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位早期的语义学家把词义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三十一条。词义变化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 1.历史因素。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 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 义的变化。 2.社会因素。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给词赋予新的含义,原本是普通含义的词可能会变成专业术语,反之亦然。 3.语言因素。词义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而造成的,语言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规律而动的,如词的省略(ellipsis),使得原本需要几个词表达的含义转到一个词上,使词义发 生了变化。 4.心理因素。这点主要是通过委婉语,夸张语及讽刺语的使用而改变着某些词的含义。 如~S]OW learners或underachievers取代j-retarded children(弱智儿童),i0wer inco~ne brackets(穷人)取代了pOOl"people等,这些都是委婉语起作用的结果。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程度副词“非常”的词义演变浅析

程度副词“非常”的词义演变浅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对“非常”一词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做了简单的分析探讨,探讨其在不同历时时期的发展演变。 关键词:非常;程度副词;历时演变 在《文言复式虚词》、《古汉语虚词》、《古汉语虚字集释》、《广释词》、《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手册》等辞书中均未列“非常”这一词条,《辞源》列有“非常”条目,但无表程度副词用法,《汉语大词典》在“非常”表“很、十分”义上的最早引例为唐·李德裕《昭义军事宜状》: 其端氏城,是刘从谏近年修筑,非常牢固。 而事实上,“非常”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才最终成为一个表程度的双音词,程度副词“非常”的出现归功于如下两点: 一、“非常+之+名词”的结构使“非常”凝固成双音词 “非常”在这里只是“非”和“常”两个单音词的临时连用,并非是一个词。“非”、“常”在上古汉语中多是用作单音词,但有时也会结合在一起使用,此时“非”用作否定副词,“常”用作形容词,如: (1)道,可道,非常(恒)道;名,可名,非常(恒)名。”(《老子·常道无名》) (2)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举难》) (3)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也,故热而烦满也。”《黄帝内经·素问译解·逆调论篇》 上述几例中,“道”“名”“人”“温”“热”是中心词,形容词“常”作定语修饰这些中心词,副词“非”用来否定“常道”、“常名”、“常人”、“常温”“常热”,它们的内部结构是“非+常x”因此,这里的“非常”只是“非”和“常”两个单音词的临时连用,还没有凝固成复音词,但在“非”和“常”连用时,“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