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2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含详解)

2012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含详解)

2012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含详解)
2012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卷(含详解)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 阅读题 ) 和第 11 卷 ( 表达题 ) 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 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 ) ,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 “科技 黑箱” 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 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 使用者如

同面对黑箱, 不必打开, 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

果 .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

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

策等知识

.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 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 —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

用者都 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

要多少时间

?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 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葬机天才、 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 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

箱的出现,

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

会。其次

. 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 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 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

乃至心理的需

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 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

个人的

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

杂和重要

.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 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

?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

制 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 ?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

在使用者“不

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

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

使这部分知

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

. 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

科技知识 . 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

则运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 有一个历史维度。 时至今日, 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

传或过时,流

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敬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珠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

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

作科技

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滋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

使得双

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

利。

(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

3 的技

术》 )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 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

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 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

原理,

只需按规则操

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C.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

程,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中,

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D.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如电脑、手机,都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知

识,可以说,是科技造就了科技黑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每一个科技黑箱的使用者都能像牛顿一样“站在巨人的肩

上”继续前进,这个“巨人”就是科技黑箱 .

B.知识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这是现在计算机天才、黑客和

神童不断出现的根本原因。

C. 越是高端的科技黑箱,主体对它的千预就越大; 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也随之变

得更加复杂和重要。

D. 使用者表面上是在支配着科技黑箱,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不知情” 的情况下受到了科技

黑箱潜移默化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的科技黑箱能够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提供崛起和赶超的机会,他们

即使没有掌握科技黑箱中的知识,也可以享用这些知识。

B. 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但提示

我们,应当对这些知识予以宽容。

C.科技黑箱不仅包括当代的高科技成果,也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很多技术,如

中国的针灸以及各古老民族中的特殊技法。

D.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

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萧燧( 1117— 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

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

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

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

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

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

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

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

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

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

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

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

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

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

州。产地狭财匮,始至,

官镪② .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 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

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 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 : “东西异路‘不当 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 发太仓来振之。 八年,召还,言 : “江、 浙再岁水旱,

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 ?萧燧

传》 ) [ 注 ] 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

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 : 衔

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 : 更

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 : 失

职。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 ((3 分 ) ①隧怒曰 :" 初仕敢欺心

耶! " ②论 " 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

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 ; 其时秦桧当

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 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

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

C. 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

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 ; 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 : “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

分 )

9.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

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6

分)

( 三 )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人皆有之,。 ( 《孟子 ?告子上》 )

(2)鸣呼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君子不齿, , 其可怪也欤 !( 韩愈《师说》 )

(3)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 ! ( 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短中选定共中一大题作答。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 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 . 如果多做 .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I)~(4) 题。 (25 分)

马裤先生

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

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我只好反攻了:“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茶房 ! ”

茶房跑来了。“拿毯子 ! ”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茶房很和气地说。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 ! ”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茶房像旋风似的转过身来。

“拿枕头 ! ”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转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 ”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转回身来。

“拿茶 ! ”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转身,腿刚

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 ”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竟自快步走开。

“茶房 ! 茶房 ! 茶房 ! ”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茶房始终没回头。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

上。“你坐二等 ?”这是问我呢。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 ?”我问。

“二等。快开车了吧? 茶房 ! ”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

“我没有行李。”

“呕?!”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早知道,

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 ”

茶房从门前走过。“茶房 ! 拿手巾把 ! ”

“等等。”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

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

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 ”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 ”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 ?先——生——”

“拿茶 ! ”

“好吧 !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

“好啦 ! ”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

到了天津。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忽然用力挖了鼻孔

一下,走了。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我没言语。他向自己说:“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 ”我后

悔了,赶紧地说:“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茶房 ! ”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

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

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

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 ?! 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顶。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茶房 ! ”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 有删改 )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

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普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

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

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

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

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 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

言行,

就是通过

“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 小说开今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

什么

?请简要分析。(6 分)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 分)

(4) 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 (25 分)

谢希德的诚与真

1949 年 10 月 1 日新中国成立,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谢希德从亲人的

来信中得到这一消息。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祖国母亲,像磁石般吸引着这个远在异国他乡

的赤子。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到当时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的中国去,她却视祖国的利益

高于一切,决心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立刻回国参加建设。并于1952 年,获得博士学位的谢希德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于1956 年与北京大学的黄昆教授共同主持开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

谢希德一直密切关注看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动态,努力探索真知。上世纪 70 年代后期,她开始思索一个奥妙而又实际的问题—怎样使钢材不生诱?是什么起到抗腐性的保护层作用?世界上一些国家每年因腐性而才民废的钢材达上千万吨,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钢材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涉足表面物理。专长在半导体和固体物理

研究的谢希德,如果继续从事她的研究,可以说既省力又稳妥,还可以尽快出成果 ;

如果另辟蹊径转入新领域,即使付出艰辛的劳动,五年十载能否取得显著成绩仍是

个未知数。然而,她是一个进取心很强的人,表面物理亟待研究,哪怕付出10 倍、

20 倍的努力,也要勇闯难关,有所创造。作为学界前辈,她也要借此鼓励年轻人

去开拓这个前景广阔的新领域。谢希

德率领她的团队,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使复旦大学的

表面物理研究达到了世界水平。

1983 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 “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

同志们交谈 . 倾听各种议论. 从校内的事到天下事都可以成为车内的话题,其中有牢骚. 也不

乏独到的见解 : 特别有意思的车内总有一两位不愿隐瞒自己观点、也不善于窃窃私语的同志不时发表一通高见,而且获得一些同事的共呜. ”在这里,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和要求得到了

反映,学校的决策又通过谢希德的盆传深入人心.

谢希德这样一位日夜为科学事业操劳的学者,业余爱好广泛. 嘉喜欢多彩的生活

. 她

酷爱集邮,喜欢欣赏古典音乐和阅读文学作品. 生活虽然是丰富的. 但一个人却不可能

样样喜好、样样精通。有人曾撰文说谢希德爱好和擅长烹任,其实她对此谈不上内行。

为此她特意关照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 “中国的烹饪大有学问,我还未入门,

其实我的手艺远不及我爱人 . ”

1987 年,谢希德的丈夫、中科院院士曹天钦患重病住院,一位成就极高的科学家变成了比孩于更雷要照顾的病人。谢希德接受了这个戏酷的现实。尽心屨行

着妻子的职责,为治愈丈夫的疾病倾注了一腔深情。那几年,谢希德政务

缠身,再加上频繁的学术和外

事活动 . 身心都十分劳累。但是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都要挤出

时间 . 去医院陪伴丈夫 . 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她和所有勤劳朴实的中国妇

女一样,有着撼人心魄

的人问至诚 .

1999 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 . 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 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 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

丝毫的马虎 . 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像生动,

用“指甲大小“未描述一个面积概念. 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天同一个人,大

姆指和小姆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

“一厘米见方” 这样较

为准确的写法 . 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

(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阻谢希德回国,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

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B.担任校长的谢希德,经常乘校车上下班,使校车成为反映意见、

宜传决策的重要窗口。这体现出她为人的平易谦和。

C.谢希德在钻研科学的同时 . 业余爱好也很广泛,但不擅长烹饪,对

此也不感兴趣。所以不希望别人宣传她精于此道。

D.谢希德在修改一篇科学小品时,特地为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

的示意图,以区别“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

E.本文撷取谢希德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关爱

亲人的事迹,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 .

(2)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

研究

. 有哪些方面的

原因

?请简要分析。 (6

分 )

(3) 谢希德在科学工作中的求真态度体现在

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6 分 )

(4)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 请结合全

. 谈谈你的理

解 .(8 分 )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 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放语使用恰当的下项是((3 分 )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

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B.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 .“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C.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

的去路,

吞’二人

上下其手地将他掘倒,结果人赃俱获.

D.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

缈的梦,

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百,把自己心中的债怒发泄勤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

或有恩于己的,良的人遭伤害.

B. 她的创新设计投入生产仅三个月,就为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这项设计付出的所有努

力和取得的成绩终于得到了回报。

C.哈佛燕京图书馆每年都有一次卖旧书的盛会,每次我都能在一堆堆五花八门的书里淘到如

金子般珍贵的书,并因此而兴奋。

D.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欧洲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

解决失业问题,

严峻的形势将巨大的挑战带给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

是葫芦。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① 早的记载见乏《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

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构空里面的籽孤,即可当

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昨常

悠久

A. ⑥②③⑤④① B 。⑥①④②⑧⑤

C.⑤③④①⑥

② D .③⑤④⑥①②

l6.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而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

语愈连贯,逻辑

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

超过20 个字( 6 分)

材料 : 司马迁《史记》记载 :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

嘉在《拾遗

记》中说 : “神农采峻岭之钢,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光大约在5000 年

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

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达古时期,①。从传世文献记裁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铜

器时代,但是②。上个世纪5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

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 3 500 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③。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

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 分 )

梅花在冰天贡地的季节吐备,意在教导我们: 学会竖任 :

昙花于万级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 不要张扬。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60 分)

船主诱一位修船工蛤自乙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别漆的时候. 发现船底有个小洞,

枕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 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 “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 : “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 : “峨 . 那只足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 “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

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惫,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一、 (9 分 )

1.C

2.B

3.D

二、 (36 分)

4.D

5.C

6.A

7.(10 分 ) (I)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

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 : “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8.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

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9.关系是 :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 :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

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10.(1)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

(2)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望中犹记佛狸祠

下三、 (25 分)

(1)答 D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 E 不给分。

解析: A 项“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不够准确,应是“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表现” ,“情节曲折、紧张”也欠妥。 C 项写马裤先生一把毛巾擦了至少一刻钟,是表

现其自私自利的性格,而非“讲究卫生”。E 项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不是对比,

而是夸张、讽刺手法的运用;“我”只是见证者,旨在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侧

面表现马裤先生,而

非“反衬”作用。

(2)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

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文章开头的作用往往要从内容、结构和艺术三个方面考虑。参考答案就是这一思

路。

(3)①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②斤斤计较,爱占小便宜,

自私自利;③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

解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要有理有据,要力

求全面。应结合马裤先生的言行和“我”的感受来分析概括。

(4)观点一:同意,“我”也有人性弱点。①“我”对马裤先生的不

当言行不加制止,听之任之;②“我”对马裤先生的讽刺过于夸张,且语言近

于刻薄;③“我”对自己缺乏反思精神。

观点二:不同意,“我” 没有人性弱点。①“我” 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

不是性格人物;②“我”在事件中言行很少,性格特征不明显;③“我”在小说中

主要起连缀情节的作用。

解析:探究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有理有据,有条不

紊,百字左右。四、 (25 分 )

(1)答 E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 D 不给分。

解析:A 项不够准确,有人劝告谢希德不要回国是因为当时中国生活贫困、科研条件差。

C 项“对此也不感兴趣”属于无中生有,另外她是希望那位作者要实事求是。

D 项“特地为

原作增补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错,原文是“供作者参考”。

(2)①这项研究可以解决钢材腐蚀的问题,节约能源,对国家建设有重要意义;②作为科学家,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转入科研新领域;③作为学术前辈,可以借

此鼓励年轻人,开拓科研新领域。

解析:答题区间在原文第二段,逐句分析概括即可概括出三个方面。

(3)①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努力探索真知;②研究过程中认真细致,注重积累,追求高水平;③修改科普文章一丝不苟,注重概念和表述准确无

误,不片面追求形象生动。

解析:根据题干“在科学研究中的求真态度” 可知答案应在第二段和最后一段。仔细分析概括,就能归纳出三个要点来。

(4)方面一:对祖国无限忠诚。①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个

人得失,毅然回到科研条件差的祖国参加建设;②为国家建设需要调整研究

方向,转入科研新领域。

方面二:对事业充满热诚。①作为科学家,锐意创新,勇闯难关,实事求是,一丝不苟;②作为大学校长,谦虚做人,认真做事,深入群众,不搞特权。

方面三:对亲人至爱至诚。①不被丈夫身患重病的残

酷现实所压倒,为治愈丈夫的疾病

倾注深情;②不顾自己工作繁忙,尽心尽力地照顾丈夫,具有勤劳朴实的美德。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

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解析:探究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有理有据,有条不紊,百字左右。先亮观点,再到原文找论据,注意条分缕析。

五、 (20 分 )

13. B

14. C

15. D

16.

①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铸造铜器了:

②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③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17.略

18.18 .作文

解析:这是一则典型的材料作文,社会意义丰富,思想倾向鲜明,难易程度适中,学生有话可说。

其审题立意有两个角度:船主和漆工。从漆工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责任心、良知、与人为善、敬业等切入;从船主的角度立意,要建立健全对好

人好事、见义勇为者进行保护、奖励、表彰等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

舆论导向,让好人不吃亏,让好人有好报,让好人有尊严,要懂得感恩等。

写作素材俯拾皆是。不必说小悦悦事件中的拾荒老太陈贤妹,“最美妈妈”

吴菊萍;不必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单是我们身边发生

的好人好事就足以令我们感动了。

写作时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真善美的积极主题,因为材料对漆工和船主都持肯定态度; 2、选择最擅长的文体,例如议论文; 3、打造

精彩文章,例如画龙点睛,闪亮开头,结构井然,前后呼应,卷面美观等。

参考题目:《勿以善小而不为》《鲜花送英雄》《莫让好人流泪》《举手之劳,创造和谐》《春天里的故事》《暖》。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2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 一阅读8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他的问题是什么?他试图与谁对话?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 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正是在倾听 .. 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别人贡献了什么?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我是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ùo)栩栩如生(xǚ) 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 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è) D.觊觎(jì)攻讦(jié)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天的日子很短,正在自己的脚下悄悄地流逝,。, ,,,经营好每一个今天就等于经营好昨天和明天。 ① 今天的事应该今天完成,不能推到明天 ② 脚踏实地,全身心地经营好今天,才会有一个个实在的昨天 ③ 因此,面对今天,我们不要太多地怀念过去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上海卷【含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真题:上海卷【含答案】 试题精粹 06-14 0910 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东汉许筷《说文解字》云:“公耸,凤属,神鸟也.……江中有公耸,似兔而大,赤目.”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弄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睐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批的鸟,给以少昧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一凤鸟。《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摘编自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2017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自助科技创新催生“蛟龙”入水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探索海洋、开发海洋资源的活动。深海潜水家是进入深海不可或缺的重要运载作业装备。在无人潜水器迅猛发展的今日,载人潜水器的发展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被称为“海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石”。 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深海潜水器是美国的“曲司特I”号。由于该潜水器无航行和作业能力,使用性能受到限制,加上体积较大,建造与运输均不方便,此类深浅器未得到进一步发展。真正开创了人类检测海洋资源历史的是美国1964年研制的“阿尔文”号,法国、俄罗斯、日本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则是80年代的产品。 “蛟龙”号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09年,我国研发的“蛟龙”二号载人潜水器在南中国海首次开展了1000米级深潜实验。2010年已能下潜到3750年的海底,并完成海底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任务。2011年7-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又在东北太平洋进行了5000米级实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和应用成果。仅仅过了一年,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7000米级载人深潜实验,下潜到7062米深度,创造了国际上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的最高纪录。此次海试进行了海水矿物取样、标志物发放、高清摄录、高精度海底地形测量等深海调查作业,并首次获取了这一海域7000米深度的动物影像和样本。2013年,“蛟龙”号转入实验性应用,并首次搭载科学家下潜,缺德了大量宝贵样品,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深海实地科学考察和研究的能力。2014-2015年,“蛟龙”号在印度洋下潜。2016年5月,“蛟龙”号在西北太平洋雅浦海沟进行科学应用下潜,并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充分体现了美国自主科技创新的追求。它与美国最新的6500米级“新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工作时间极限相同,能够携带的科学有效负载也相同,操纵性能和悬停作业能力相近,但在下潜深度方面它要审500米。“蛟龙”号的自动驾驶水平、水声通信功能也要略胜一筹,特别是水声通信传输图像的能力和微地形地貌的探测能力更是“新阿尔文”号所不具备的。

2018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202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试题及答案

2020年高考(北京卷)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由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与月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月球的一面总是背对着地球,这一面称为月球背面。人类在地球上始终无法看到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人类此前的所有登月活动都是在月球正面完成的,嫦娥四号创造了历史。 嫦娥四号着陆于月背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与相对平坦的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地形更为复杂,几乎全是环形山和古老的陨石坑,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面貌。玉兔二号在月背巡视,开展地形地貌测量、浅层结构和矿物成分探测,将为人类研究月球矿物质结构和太阳系起源提供更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月球自身对月背形成天然的屏障,没有来自地球的各种辐射干扰,可以为各类天文观测提供难得的纯净环境,填补地面射电观测的诸多空白。 在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月背之前,前苏联与美国虽然已完成了月背的成像工作,但一直没有航天器造访这片古老的神秘之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障碍。由于月球自身的阻挡,地球上的测控站无法与月背建立无线电通信联系,也就无法对着陆月背的航天器进行测控。为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建立一座连接地球和月背的通信基站。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环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上放置一颗“鹊桥”中继星。“地月拉格朗日L2点”是地月系统中的五个平动点之一,位于地球至月球连线的延长线上,与地球、月球的位置相对固定。L2点特殊的动力学特性和在三体问题中相对固定的几何位置,决定了它在停泊中转、中继通信、天文观测、星际转移等深空探测任务中,具备独特的工程应用价值。 “鹊桥”中继星是我国也是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卫星2018年5月21日发射后,在地面的控制下,完成了地月转移、月球借力转向、Halo轨道捕获等关键控制,成功实现了沿Halo轨道的飞行。在完成在轨精度和指向测试后,“鹊桥”具备了实现地面测控站和月背数据中继的能力。这座通信桥梁的架通,使我国航天器的月背软着陆最终从美好的设想变为现实。 (取材于李潇帆、武勇江等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在艾特肯盆地着陆的探测器。 B.月背更接近月球的最原始面貌,因此更有利于天文观测。 C.嫦娥四号造访月背前,人类对月背的地形地貌一无所知。 D.“地月拉格朗日L2点”处于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固定位置。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鹊桥”中继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全国II卷高考语文试题真题答案精编版完整版

全国I I卷高考语文试 题真题答案精编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用微光照亮自我 (70分)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才能”,表示是无可奈何的。)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所在。)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这句话引得妙)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所引巴金语来自课文) 将微光诉诸作品,传于世人,需要更大勇气。那等于是与世宣告对“常人”的决裂,号召大家重视“微光”。于是便有了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与夜莺的善良单纯的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流露出的对底层的悲悯和超人类力量的探索,贝多芬奏鸣曲中英雄精神对呜咽命运的反抗,高更笔下塔希提岛自然淳朴的人类生活状态……微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最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是众人本有的同一张“脸”。赫尔曼·黑塞其实早已指出,众人的心性、微光,源自一个整体,无怪乎我们会对天才作品中的微光如此熟悉,也无怪乎他们会激起人心原有的微光。(由个人的微光上升到人类共同的微光,接近尾声处又一次升华。列数名著,而非堆砌!)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再引巴金,点题,呼应,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妙!) 【阅后感想】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一、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二、善于谋篇布局。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阅读。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

2015全国二卷 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2015年高考真题及答案——语文(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海南、广西)新课标II)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 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另一方面,文 =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上海语文试卷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色彩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自然环境的美丽多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财富,那么城市则凝聚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城市面貌是地区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的直观反映,城市色彩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 近年来,色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因素,逐渐引起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围绕这样的主题展开:一个城市是否可能或应该具有特定的色彩基调?什么样的城市色彩基调能够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并反映出城市特有的地方、民族和文化特质?如何从色彩这一设计角度使城市具有统一和谐、美丽宜人的景观,从而给生活于此的人们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说,城市色彩的研究对象不是某个个体,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整体城市环境。 “城市色彩”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新领域。以前实用色彩的研究和运用很少涉及城市这一对象,色彩这一论题没有被提升到城市的范围来进行探索。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城市问题所涉及的因素众多,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色彩的实际运用是一个缺乏明确标准的问题,诸如“选择什么颜色”或者“喜欢什么颜色”这类问题有着极强的主观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应该说,正是这种将色彩视为个人喜好的观念,以及城市景观品质意识的匮乏,使城市环境中的色彩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对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的形成、保护和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城市色彩景观的研究,正是试图以色彩为切入点,从宏观的角度对城市这一复杂的对象展开研究,最终为建立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2012年高考真题——语文(北京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辍笔谈笑风生间.(jiàn)或李代桃僵.(jiáng) B. 针灸仗义执言蹙.(chù)额毛骨悚.(sòng)然 C. 蹂躏再接再励檄.(xí)文百舸.(gě)争流 D.垫付绿草如茵游说.(shuǐ)乳臭.(chòu)未干 2.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体高雅、时尚、方面、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B.依据欧洲银行已完成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各国接受测试的91家大小银行,只用7加未能符合规定的6%的一级资本比率。 C.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形制,格局方面难免会用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D. 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菜籽油含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等三种人体________的脂肪酸,还有油酸。籽油能______胆固醇在小肠的吸收,还能促进肝内胆固醇的降解和排出,因此,对______心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A.必须抑止防治 B.必须抑制防止 C. 必需抑止防治 D.必需抑制防止 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②引力波是听不到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④② 5.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中国元朝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二者同属戏剧艺术。 B.杜甫的《蜀相》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咏史抒怀诗词的代表作,前者借诸葛言志,后者托周瑜抒怀。 C.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同,错落有致。 D.《聊斋志异》叙述的一些故事从内容上说是荒诞的、超现实的,但书中的许多细节又极具真实感,细腻而生动。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

2011年高考上海语文卷及试题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上海语文卷及试题详细解析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家园城市 ①如何建设人类美好家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城市建设不仅是指建造物质环境,而且是指营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后者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 ②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产生了。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一是城市的雷同,二是文化的缺失。两者又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城市的雷同是因为文化的缺失,而文化的缺失又表现为城市的雷同。 ③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家园城市涵容了其他几种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突出了对以文化为基础的、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 ④家园城市必须具有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的各种文化、教育、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所以,设计者在注重学校、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和街道的小公园、小广场、咖啡馆、茶馆等,以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讯网络方便了人们远距离即时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不能满足人们面对面“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人与人能够近距离直接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们当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的心灵疾病。 ⑤一个家园城市,应该做到布局合理,恰当处理建筑的虚与实之间的关系。然而,我国今天的城市被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填满”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阔的空间,人们走在路上,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家园城市应当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⑥家园城市不可缺少城市传统。城市传统以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读取城市“年轮”。这些传统,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发展中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一位意大利建筑师说:“传统是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的钢筋水泥又怎能安放拥有灵魂的人类?人们对没有传统的城市必然

2012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题(含详解)

2012全国二卷语文高考试题(含详解)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

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

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上海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

全国卷二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年全国卷二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題,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发现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