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06578852.html,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作者:杜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22期

摘要: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合作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的“合作革命”,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探讨学习共同体应用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43-02

一、建构主义学习共同体有关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于1966年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发展。他认为,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主义学生观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在皮亚杰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许多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建构主义的发展工作。维果斯基强调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提出了“边缘发展区”的重要概念;苛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乔纳生等提出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现代建构主义中的“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也都是建构主义的新发展。美国进步教育的开创者约翰·杜威最早把共同体的概念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在成为一名实践共同体成员的过程中,个体实现了学习成长与人格发展的统一。布鲁纳曾经举例说,你想要获得诺贝尔奖的话,如果你正巧和一位得过诺贝尔奖的人共事,那你的机会就会大增。可见,共享一套延伸的智能体现了实践共同体的教化作用。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首先倡导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并于1998年在茅崎市的滨之乡小学建立了研究试验基地学校;2002年,佐藤学的研究专著《公立学校的挑战》,总结了在富士市岳阳中学创建初中“学习共同体”实验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2006年,中国未

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和中国未来研究院共同组建了中国未来教育(学习共同体)研究所,社会各界对学习共同体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009年,宁波大学邵洁进行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程序设计类课程为例”的课题研究。2010年,陈瑶论证了“课堂应当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