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曾侯乙墓

——震惊世界的战国千年古墓

工程总投资:—

工程期限:1978年——1983年

精美绝伦的曾侯乙编钟复制品

曾侯乙,一个距今2460多年的古人,他死后给世人留下了上万件无价之宝。

30年前,在湖北随州城郊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大事,沉睡于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编钟得以重见天日。这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在过去的三十个春秋里,曾侯乙编钟那古朴、粗犷的千古绝响荡彻寰宇。1997年7月,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庆典音乐会上,“国之重器”编钟奏出了中华民族的世纪强音。风雨沧桑,三十年,当年参与发掘的人们已是白发苍苍,忆起当年,他们无不为之振奋,那是他们生命中闪亮的时刻,也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发掘现场航拍照片

八十厘米千钧一发,曾侯乙墓险些被炸

1977年9月,随州市曾都区城郊擂鼓墩驻军,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雷达修理所扩建营房。在东团坡山岗上开山平地时,突然挖出一片同地面颜色大径庭的“褐土”。该修理所副所长解德敏爱好考古,凭直觉他猛然意识到出现如此大面积的异常土层,可能地下有古墓,并迅即向随县县委汇报。擂鼓墩位于湖北随州市区西1公里处,相传春秋时期楚令尹杜越椒叛乱逃到这里,楚庄王率师追击,到这里擂鼓进军,因此而得名。施工现场的这座小山包,东南距擂鼓墩县城两公里,依山傍水,是一处风水宝地。加上古人丧葬很注意风水,那么山中发现古墓也并不奇怪。

县里派一位搞文化的同志去看现场,因缺乏考古意识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部队仍继续施工。至1978年2月,在褐土层下挖出了2米多长、1米见宽的长方形大石板,解所长深感事态严重,立即下令停工,并再次向随县县委汇报。此次县里派出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来到现场,懂考古学的王副馆长初步判定是座古墓,遂向原襄阳地区文化馆报告。1978年3月19日,时任省博物馆副馆长兼文物考古队队长的谭维四,带着钻探专家陈锡岭赶到现场,初步确认:“这是我国已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木椁墓,比马王堆1号墓大六倍,比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大十四倍,构筑在岩石上——叫岩坑竖穴。”这种墓穴,在南方还是第一次见到。

此后的发掘,举世震惊。据《湖北省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调查勘探与发展工作大事记要》载:“5月22日,昨夜及今日上午抽水,墓室水又降40厘米,中室靠西壁处,可见与壁平行有两排编钟,挂于钟架上,一架七枚、一架六枚,靠南壁处可见一架挂钟六枚,架上还有空当,一小钟掉于椁底。中室东壁发现一较大铜器,器形不明。5月24日,中室编钟第二层挂的甬钟,经过清理,已有20多件开始惊艳出土。南架上有9件,西架上有15件。南侧的架子,两个做工精美的铜人支撑着钟架,其中南东端一铜人

双手上举,腰佩铜剑……”

——至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终于重见天日。

武汉军区空军用直升机拍摄的曾侯乙墓全景,上面覆盖的为成片椁板,盗洞不太明显但隐约可见(湖北省博物馆特别提供)。

水中摸出中华瑰宝一根木柱暗藏机关

“开棺了,擂鼓墩要出大宝贝啦!”

考古发掘队完成现场清理工作后,决定起吊墓葬椁盖板。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奔走相告。

围观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来,把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群众甚至带上干粮和被单,睡在部队营房门口,等逢开棺后亲睹祖宗留下的“稀罕”物。据负责考古现场保卫、物资后勤供应的原随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老人回忆,当年县城只有4、5万人,可涌上墓区围观的群众就有两万之众。公安、民兵和解放军组成的人墙屡屡群众冲垮,直到空军派出直升机航拍墓区全景时,才说服部分群众暂时离开现场以便拍照。

起吊墓室椁盖板的难度主考古队员始料不及。47块椁盖板均由60厘米见方的梓木做成,最长的达10.6米,重约4吨。部队支援的解放5吨吊在这些大家伙面前束手无策。情急之下,临时开来的黄河10吨大吊车上场应战,几经周折才得以成功。椁盖板揭开后,出现有人们眼前的并不是满是宝藏的地宫,而是一幅惨景——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3米深的浑水里,一些棺木横七竖八的浮在水面上。

当工作人员清理出这些浮棺并往外抽水时,随着水面的下降,三段横梁和一根木柱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浑浊的水面下看不清是何物。这时,西半球青年发掘队员自告奋勇地爬上跳板,趴在水面上方顺着横梁往下摸。

“是编钟!我摸到一排编钟啦!”在小伙子兴奋地喊叫声中,人们惊喜万分。在场的考古专家也按捺不

住心中的喜悦,他们知道,在这么高的位置出现成组编钟,再往下走肯定还有“大家伙”。狂喜之余,人们谁也没有想到,在横梁旁轻轻晃动的那根柱子,竟让此次发掘留下了一个千古遗憾。

编钟出水现场照片

木柱折断千古遗憾秦汉盗墓望水兴叹在曾侯乙墓的发掘过程中,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为之争论的疑团,也有一个让考古专家们因之惋惜的遗憾。

最早出现在墓室水面上的那根木柱,待到水落石出时竟酿成了此次考古发掘中的千古遗憾,原来,这根木柱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古乐器“建鼓”的支架,木柱贯穿鼓身垂直于地面,因此人们看到水面上的木柱时,建鼓已在水中耸立了两千多年,当积水逐渐抽去时,由于巨大的鼓身脱离了水的浮力,受腐蚀的木柱再也无法支撑鼓身的重量折断倒地。这个极具考古价值的场景被当时考古发掘摄制组的“编外组员”随州市群艺馆摄影师余义明无意中拍摄下来,一直珍藏至今。

让考古学者争论了近二十年的疑团,源自曾侯乙墓椁盖板上的一个盗洞。在勘探之初,考古人员曾在曾侯乙墓中室上方的椁盖板上发现一个80厘米见方的盗洞,造成一根椁木塌陷和泥土涌入。根据现场遗留的一些盗墓工具分析,此墓大概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被盗墓贼光顾过。曾侯乙墓中的文物是否完整、墓室积水是否因盗洞造成是考古学者争论的焦点。

前不久,湖北省博物馆、地质大学等有关专家对曾侯乙墓墓区的地下水情况进行实地勘探研究,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曾侯乙墓所处地层位于地下水水平面之下,埋藏后不久地下水就已经渗入,千百年来保持了古墓室高度三分之二的水平位置,由于墓室内积水的形成是在盗洞被挖之前,所以可以推断盗墓贼当年无法进入墓室盗走文物。

说起墓室积水,不仅挡住了盗墓者而且还从加一方面保护了墓中的大部分文物。历经2400多年,总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除少数几件因积水、震动掉落地面,其余全部整齐地挂在木质的钟架上,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这恰巧验证了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钟乐绕梁举世无双国际壮歌震惊东方

1978年5月22日凌晨5时,墓室积水抽干后,雄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场的考古工作者都被这前所未见青铜铸器惊呆了。

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音乐研究后音乐家黄翔鹏、王汀寺人闻讯赶来现场,日发继夜地对全套钟逐个进行测音。当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时,两位专家喜得手舞足蹈。经与考古专家们分析论证后,大家决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不算认识编钟,要敲响它,才能体现价值。

1978年8月1日。建军节。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日下午,历史上的第一场,也是唯一的一场曾侯乙编钟原件演奏音乐会在驻随炮师某部礼堂举行。这是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忆编钟重新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场独一无二的音乐会,是担了风险的。重新组装复原后的编钟重达10吨。木质横梁在水中泡了两千多年如今能否支撑得住;尤其是部队礼堂的地板,能否担得起这前所未有的重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人们在礼堂舞台的地板下层层加固。

首次奏响编钟应该敲什么曲子?作为音乐会主持人的谭老经反复思考决定曲目要表现“古今中外”。于是,音乐会发《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反映共产主义的《国际歌》乐曲落幕。音乐会持续了两个小时,演出结束时,听从竟一时“痴迷”,停顿数秒,才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水涟涟。

编钟是“国宝”,“国宝”当然不能随便敲击。自1979年5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了曾侯乙编钟复制厂研究组,经过4年反复试验、试制,终于在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当年研究及复制所耗资金达百万之巨。

起吊重达7000公斤的主棺

刻绘精美的外棺历2400年而不朽墓室概况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曾侯乙青铜架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墓主居最大的东室,曾侯乙木棺,双重,尸体由多层丝织物包裹,墓主45岁左右。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人共21个,各配木棺,均为13~25岁的女性。

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guǐ,音轨)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遵守了周代诸侯的身份,反映出先秦社会严格的礼乐制度,以及人们对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不包括楚王所送镈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xiù,音秀)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

墓主身份

墓内出土的器物许多带有铭文。特别是一件刻有“曾侯乙之寝戈”铭文的短戈,出土时置于主棺旁,当为曾侯乙寝宫侍卫使用之物。这些表明墓主人应为曾侯乙。根据对墓主人骨架的鉴定,墓主人为男性,年龄约为42-43岁。在中室出土的镈(bó,音博)钟上的铭文,记载了楚惠王熊章在位五十六年时赠送镈钟给曾侯乙作为宗庙祭器一事。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也就是曾侯乙墓的大致年代。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曾国(今天中国中部的湖北省随县、枣阳一带。)的一个诸侯,这位诸侯姓“乙”。

出土文物

曾侯乙墓出土青铜礼器是历年来我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较全的一次。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15404件,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是前所未见的珍品。

青铜礼器主要有镬鼎2件、升鼎9件、饲鼎9件、簋8件、簠4件、大尊缶1对、联座壶1对、冰鉴1对、

尊盘1套2件及盥缶4件等。其中尊盘系用先进的失蜡法铸造,表现出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所达到的高水平。

国宝—曾侯乙编钟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13枚,战国时发展成61 枚。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曾侯乙编钟共65 枚,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其中1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钟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厘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厘米。65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两千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不仅表明我国古代青铜业的成就,也表明了中国古代音律发达的程度。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国宝—曾侯乙尊盘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是国宝级文物。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也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其中尊通高30.1厘米,口径为25厘米。而盘通高23.5厘米,口径为58厘米。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都代表着中国青铜器时代巅峰时期的技艺,而这件铜尊更是精品中的极品,堪称典范。该尊盘内共饰有84条龙和80条蟠螭(龙的一种)。尤为重要的是,尊盘口沿上的透空蟠螭纹装饰是用失蜡法(以熔点低的石蜡做模具)铸造而成,它分高低两层,内外两圈,每圈有16个花纹,每个花纹由形态不一的四对变形蟠螭组成。表层纹饰互不关联,彼此独立,全靠内层铜梗支撑,而内层的铜梗又分层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达到了玲珑剔透、节奏鲜明的艺术效果。盘内底的铭文有打磨痕迹,改刻为“曾侯乙作持用终”。说明此器是曾侯乙从先君曾侯[下走之上與]那里继承来的。

春秋战国之交是青铜铸造技术发展的巅峰期,浑铸、分铸、熔模铸造三种技术完备并有新的发展,曾侯乙尊盘正是熔模法铸造的典型代表,是先秦时期制作的最为复杂、最为精美的青铜礼器。对于这件珍品,专家表示以现在高水平的铸造工艺,竟不能对其成功进行仿制,可见其制作工艺水平之高。

国宝—曾侯乙铜鉴缶

战国早期文物,通高61.5、边长62厘米,重170公斤。鉴缶由鉴和缶组成,缶在鉴中。鉴本来是水器或浴器,这里与缶组成了一套冰酒或温酒的复合酒器,用来盛装酒水。使用时,缶盛酒,放置在鉴内,两者之间的空隙,在夏季用冰来填充,用来冰酒,冰冻可保持酒的清醇,当时的人们早就掌握了用地窖藏冰的技术。可誉为“人类最早的冰箱”。到了冬季,则在这个空隙之间盛装温水,用来温酒。

曾侯乙墓共出2套鉴缶,形制纹饰相同。它们都由方鉴与方尊缶组成。鉴身以八条拱曲的龙形为耳,

鉴底由四兽承托,鉴的表面布满了繁缛的蟠螭纹。鉴和缶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七字铭文。如此精美考究的鉴缶前所未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战士同时敲击2008面仿古铜鉴缶的场面震撼世界,其造型就取自于曾侯乙墓。

国宝——金盏、漏匕

在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过去很少发现金器。在曾侯乙墓东室内出土了金盏、漏匕、金杯、金镇、金带钩共9件,还出土了大量用于装饰的金箔。

盏,用于饮食的器具。这件金盏带盖,出土时盏内还有一把勺子。金盏全器饰有蟠螭纹、绹纹、雷纹、涡云纹等,同时出土的那把金勺子,勺子一端缕空成变异的龙纹,所以又被称作金漏匕,非常精美。

金盏重达2156克,是先秦最重的金器。金漏匕重56.4544克。

国宝—铜鹿角立鹤

中国古代把鹤、鹿看作是神鸟、瑞兽,是沟通人、鬼、神的灵媒。鹿角立鹤为鹿、鹤合体,出土时放置在东室主棺的东边,可能意在引领墓主人灵魂升天,或祈求神灵佑护。

整个器物由鹤身、鹤腿、鹿角、两翅、座板共八个部分组装而成,座板都是单独铸造,可自由拆卸,然后采用子母榫扣接的方式连成整体,造型非常别致。鹤引颈昂首伫立,钩形长嘴,两翼展开作轻拍状,拱背,垂尾,两长腿粗壮有力,下各有三爪立于长方形座板上。鹤头左右两侧鹿角向上呈圆弧状,并分出数支分杈。鹤头、颈与鹿角上饰涡云纹、三角云纹和圆圈纹;腹背饰斜宽道的羽毛状纹中夹以勾连三角纹和凸形脊纹;翅上铸浮雕的蟠螭纹和小圆圈纹;座板上铸勾连云纹、蟠螭纹、凤纹等。鹤的头、颈与鹿角均错金装饰,背脊和双翅的周边镶嵌着绿松石。鹤嘴右侧有铭文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迄今为止鹿角立鹤只发现了这么一件,是国宝级文物。

曾侯乙竹简

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竹简,共约240枚,共6696字。大部分完整或基本完整,残断的简有些能够拼接,经整理后,全部有字的简(包括一枚只有方块形段落号的简)共编了215号。在已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这是时代最早的一批。

曾侯乙墓竹简记载车名是最多的。在全国已出土的竹简上,共记载有近60种车名,曾侯乙墓竹简就占了

40多种。这批竹简虽是“遣策”,但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何人赠车等事件。字里行间透露出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如曾楚关系、曾国的官制、古代车马兵甲及其使用配置、古代埋葬礼仪等情况。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思想文化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曾侯乙编磬

与曾侯乙编钟相伴而出的一套编磬,是古编磬中的杰出代表。青铜镏金的磬架,高1.09米、宽2.15米,呈单面变层结构。一对集龙首、鹤颈、鸟身、鳖足为一体的怪兽铜立柱,咬合着两根铜杆,杆底等距焊铸铜环,以挂磬钩。三十二石磬次序悬挂,与之相映成趣。据研究,全架编磬原有四十一块,每磬发一音,为十二半音音列,音域跨三个八度,音色清脆明亮而独具特色。磬块上亦有与钟铭相通的墨书和刻文,内容是编号、标音及乐律理论。其精美的磬架、众多的磬块、明确的编悬状态、完备的配件(同出有装磬之匣和磬槌)为迄今仅见。质料主要是石灰岩的磬块,音色清澈优美,比当今的木琴更有余韵,比钟声更加透明。它展示了三个八度的音乐风貌,丰富的半音显示了旋宕转调的功能。它与编钟合奏,真谓金石齐鸣,悦耳动听。更为惊叹的是其中的最高音竟与钢琴的最上一键(G8)相同。充分反映了古代磬氏设计制造定音乐器的成就,扩大了我们对古代宫廷队音域范围的视野。

昭王有难奔随国鎛钟一尊谢曾侯

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65件曾侯乙编钟里有一件与众不同的,自成一体。这件钟悬挂在巨大的曲尺形钟架最下层中间最显眼的位置。钟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其形制独特,花纹繁缛,制作精美,是青铜器中的精品。鎛钟镇部镌刻有31字的铭文,其意思是说,楚惠王五十六年(即公元前433年),楚王熊章从西阳回来,专门为曾侯乙做了这件鎛钟,送到西阳,让曾侯永世用享。铭文的内容与其他钮钟、甬钟的铭文内容完全不同,没有一字是涉及乐律方面的。说明鎛钟与曾侯乙编钟无关,原本就不是一套的,可能是下葬时临时加进去的。经研究,学者们发现,它把下层最大的一件编钟挤掉了,将其悬挂在最显眼的位置,表示对楚国的尊重,楚国给曾国送如此厚重的礼品,说明曾楚两国的友好关系非同一般。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七雄中的强国,在楚怀王以前,楚国是相当强大的,所以苏秦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支十年。”如此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给小小的曾侯送那么厚重的礼品呢?

《史记》和《楚世家》都记载了楚昭王奔随这个故事:公元前506年(即楚昭王10年),吴王阖闾和他的同胞兄弟夫概率兵攻打楚国,五战获胜,最后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即现在的江陵)。当时,吴国手握军事大权的统帅伍子胥都参与了这次伐楚战争,占领楚国后,伍子胥和伯嬉嚭大夫为了报杀父之仇,于是命士兵将楚平王的坟墓掘开,拖尸于棺外,用皮鞭抽打其尸体,然后曝尸于荒野。

破城之时,楚昭王慌忙从郢都逃走,逃到云梦泽时,被吴军射伤。这时,楚昭王急忙逃到郧国,郧国国君的弟弟认为楚昭王不仁不义,要杀他。于是,楚昭王来不及喘息,又急急忙忙逃到随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昭王奔随”。吴王阖闾听说楚昭王逃到随国,立即率兵赶到随国。这时随侯(即曾侯)禁闭城门,调遣兵力,加强防卫。吴王阖闾赶至城下对随侯说,周天子的子孙,分封在江汉流域的,都被楚国灭掉了,你随国(即曾国)迟早也会被楚国灭掉的,你还是早点把他交出来,让我杀掉他。吴王阖闾并且要率兵亲自进城寻找,随侯坚决不肯,并说:“随与楚国世代友好,你不要再说了,楚昭王不在随国,他已经逃走了。”吴王没法,只好带兵离开了随国,回到楚都郢去了。就这样,随侯保护了楚昭王,楚昭王因此而感激随侯。恰在这时,楚国的援军赶到了,将吴军打得大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见大势已去,自己带兵回到吴国自立为王去了。吴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后,慌忙带兵离开了楚国的郢都回到吴国。这时,楚昭王才得以保全性命,回国复位。

鎛钟铭文上的楚惠王熊章就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救父之恩,楚惠王才将这如此精美的鎛钟送给曾侯乙,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也可能就是因为曾、楚两国世代友好的原因。

难以想象如此精美复杂的玉梳是2400年前的古人做出来的

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玉器

曾侯乙墓出土的精美绝伦的玉器

巧夺天工的玉器

曾侯乙墓鸳鸯形漆盒

千年古镇廿八都

千年古镇廿八都 如果仅仅一个地名也能给人一种隔世的味道,那么廿八都就是。在中国的古镇中,廿八都的名字是很奇特很有诱惑力的,光这名字,就强烈地吸引我到此游了一番。 廿八都在浙江衢州的江山市,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江山设都四十四,此地排行第廿八,得名廿八都,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江山市至今还保留着四都、八都、廿七都、卅二都等地名。 廿八都与我国江南的一些著名古镇相比,虽然名气不够响亮,游人不是很多,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甚至带有几分神秘,有人称它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繁衍着142种姓氏,交流着13种方言,有着浙式、闽式、徽式、欧式等建筑特色,是一个有多种文化特色的小镇。古镇是深沉的 廿八都由战事而起,又因和平而兴。

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被浙闽边界的仙霞岭阻挡,于是在崇山峻岭间开辟了仙霞古道,古道边上就是小镇廿八都。人们一直用“东南锁钥,八闽咽喉”来形容廿八都险要的战略位置,这不仅因为它地处闽浙赣三省的交界处,更因为它有安民、枫岭、六石、仙霞四道关口,易守难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1932年公路没有修通前,仙霞古道是福建浙江之间唯一的通道。廿八都镇南的浮盖山,是仙霞古道的入闽端口,《徐霞客游记》中称之为“怪石拿云,飞霞削翠”。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各朝代都在此驻军,古镇上至今仍然保留着浙闽枫岭营总府,最多时有马步兵1500多人。 到了清代,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仙霞古道逐渐成为商旅要道。溯钱塘江而上的船只装载着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到清湖装船运往金(华)衢(州)沪杭各地。廿八都作为过往货物中转的第一站,是一个必经的交通枢纽,迅速成为三省边境最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鹅卵石

古文字研究1-24总目中华书局

中化书局古文字研究1——24期总目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 唐兰:《殷虚文字二记》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胡厚宣:《说》 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 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 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 裘锡圭:《说“弜”》 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 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 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 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 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 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 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 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 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 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 李家浩:《释“弁”》 [日]岛邦男:《禘祀》 [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 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 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 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 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 附:图版 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 裘锡圭:《释柲》 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 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

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 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 林沄:《琱生簋新释》 商承胙:《秦权使用及辨伪》 马国权:《战国楚竹简文字略说》 李家浩:《战国布考》 孙稚雏:《天亡簋铭文汇释》 姚孝遂:《〈殷虚卜辞综类〉简评》 贾平:《读〈殷虚文字甲编考释〉》 [日]松丸道雄:《散见于日本各地的甲骨文字》 4、《古文字研究》第四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胡厚宣:《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问题再商榷》 于省吾:《甲骨文“家谱刻辞”真伪辨》 夏渌:《学习古文字散记》 裘锡圭:《甲骨文字考释》 陈炜湛:《卜辞文法三题》 常玉芝:《说文武帝——兼论商末祭祀制度的变化》 刘宗汉:《释七、甲》 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 陈永正:《释》 5、《古文字研究》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 赵诚:《墙盘铭文补试》 张政烺:《哀成叔鼎释文》 林沄:《对早期铜器铭文的几点看法》 张振林:《试论铜器铭文形式上的时代标记》 张颔:《韩锺鐱考释》 伍仕谦:《微氏家族铜器群年代初探》 杨五铭:《两周金文数字合文初探》 张亚初:《周厉王所作祭器簋考——兼论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一)》 孙稚雏:《保卣铭文汇释》 商承祚:《〈石刻篆文编〉字说》(二十七则) 饶宗颐:《中山君考略》 陈邦怀:《战国楚帛书文字考证》 罗福颐:《近百年来对古玺文字之认识和发展》 于豪亮:《古玺考释》 马国权:《缪篆研究》 李裕民:《侯马盟书疑难字考》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素材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古代,人类生活在大地上,由于受到山脉、沙漠和海洋的阻隔,活动的范围不广,科学也不发达,对大自然的一着自己直觉的印象来判断。当一些现象没法解释的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甚至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古代人们想象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 早在二千年前,我国周代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面写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意思是,蓝天球状的圆盖。大地好象一块四方的棋盘。另一本《淮南子》的书里,也说:“天道日圆,地道日方”,说的也是我国古代人们还认为,这个棋盘似的大地,共分九州,漂浮在海上,中国就处在九州之一的神州上。各州之小的海,叫“稗海”;九州以旬,是一片浩瀚的“大瀛海”,它的四周同天穹想连接。但是,也有人认为,大地天柱支掌着蓝天。 类似的幻想和传说,也在古代世界其窿国家流传着。 古代巴比伦人想象中诊断,大地是个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大陆的四面环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流到地下面去,通到天罩外的天穹。当天罩的窗子打开了,水从天上喷出落下雨来和月亮沿着天罩从东升起,到西方后落进下面一个大洞,经过一根长长的管子,又回到了东方。 古代希腊诗人荷马的想象中,大地是盾开的大盘子,河流——大洋从四围绕着大地,天穹就象扣在盘子上的天从东方的海水中升起,沿着天穹运行,下沉到西方的海水里。 古代埃及人认为,大地是一个身披植物斜卧的男神,天空是一个大气之神浮托着的女神,太阳神每天乘船在行。有的还认为,天空是由山支撑的,星星被吊在天上。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象个圆盾,由三头大象背驮着,它们站在一只能够浮在水面的海龟背上,而海龟又站它是水的象征。 古代的俄罗斯人的想象同古代印度人的想法很相似,不同的是,驮着大地的不是大象和乌龟,而是三条巨大浮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 后来,我国又盛行了另一种传说。《晋书·天文志》中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磐”意思是,天象一个盖在地是一个倒着的盘子。 古代人们看到天地相连的地平线,以为就是大在的边缘,就说天和地都上有尽壮举的,飞头的地方叫做“天涯也有这种说法:天地相连的一线是“阴间在府”,人们驾驶船只出海。说是小心翼翼的,怕从此再也回不了人间 从“地方”到地球 古代人认为:天在上面,地在下面,把“地”当作宇宙的根基。 他们认为,大地是不动的,下面应当有什么东西把它托住才行。鲸鱼也好,大象也好, 显然是驮不动咱们地球的,何况它们要死亡。没有一促动物能活上成千上万岁。 长期来,人们在亲身实践中,对这些幻想产生了怀疑。 希腊海员们在向直布罗陀海峡赫丘利标桩(指欧洲和非洲海岸的两座山)航行的时候, 一路上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景象:地平线成了一个圆圈,天穹的边总是落在这个大圆圈上。他 们却从来没到厉害过天地相连的边缘。

6.文献图片.宋氏历史文物古迹

宋微子墓 微子墓,位于河南省商丘古城西南十二公里的青岗寺村。宋氏祠祀源出于商殷王朝的大庙。周建宋国后,其祠庙在都城之外的皇林中,以沿袭商殷祭祀的各项制度。唐代文人贾至,来到宋州居官,在他的《微子庙碑颂》中写道:“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载,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遗事,求于故老与人,则得君庙存焉。盛衰纷纶,年纪超忽,乔木老矣,灵异俨然……。”明代倪岳《重修微子庙碑》云:“旧归德儒学东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来,祀殷上公微子,岁久祠坏,祀亦废缺。盖自赵宋,以王业所基建诸墓侧,后徙城内西南隅。国朝景泰间,知州席贵移植学东,后圯于水。天顺间知州蒋魁重建于学内之东偏,即今祠所在……”据族谱记载:微子墓周有古柏四株,墓前有碑与石器,碑前有拜殿三楹,内设牌位和祭器。拜殿东有微子庙,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有庙门三间,殿内有微子塑像与三十二公的牌位,并有全套祭奠设备。四周有高大的围墙与宽敞的庭院。庙东侧是寺院,其僧人是管理庙院和负责祭祀微子的事宜,并有庙田八十余亩。宋、元以后祠庙迁移至城中,明嘉靖六年,提学副使肖鸣凤,改祠庙于今城西北隅。清康熙二十年,知府胡国佐重修,有记,石碑尚存,祠庙毁于20世纪50 年代初。

河南商丘微子祠 新建微子祠在河南商丘睢阳区青岗庙附近,系福建省闽侯县南屿镇江口村印尼侨胞宋良浩先生于二000年十一月捐资400万元人民币独资兴建的。祠占地面积26亩,建筑面积1521平方米,坐北向南。在祠堂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门、照壁、正院及东西两厢房、五开间的祭祀大殿,大门照壁正面刻有宋良浩先生题写的“忠孝节义”四个大字,其背面刻有微子启至宋王偃之世系图,祭祀大殿坐落在宽广的台基上,庄严巍峨。祠堂的东院是先贤堂、过厅、东西碑廊、东西厢房。西院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微子之墓地,现存“殷微子之墓”碑,系明万历四十(1612)年,归德知府郑三俊所立。二00五年十月初一日,莆田、永春、宁德三地宋氏宗亲派代表参加了祭祀大典。宋良浩先生捐建微子祠之前,在其故乡捐款500万元人民币,独资重建了“镜江宋氏宗祠”,宗祠门前是照壁,镶刻24孝浮雕。大门进去是戏台、院子、赋梅堂大厅,厅堂(左右墙上镶嵌:忠孝仁爱、平和义信八个镏金大字)、天井、寝堂。祠堂的右边是一系列配套宫室。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宋国强、宋玉水率莆田市宋氏宗亲会代表20人,应邀参加宗祠落成庆典活动。

世界最富有十大城市排行榜

世界最富有十大城市排行榜 一、首都东京(tokyo) 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位于本州关东平原南端,下辖23个特别区、27个市、5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总面积2155平方公里,人口约1229万(截至2003年2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东京市的gdp为7848亿美元。

二、纽约(图2) 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它由五个区组成: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面积78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700多万,包括郊区在内的大纽约市人口1800万。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纽约市的gdp为4070亿美元。

三、英国首都伦敦(london)(图3) 位于英格兰东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距离泰晤士河入海口88公里。伦敦的行政区划分为伦敦城和32个市区,伦敦城外的12个市区称为内伦敦,其它20个市区称为外伦敦。伦敦城、内伦敦、外伦敦构成大伦敦市。大伦敦市又可分为伦敦城、西伦敦、东伦敦、南区和港口。伦敦城是金融资本和贸易中心,西伦敦是英国王宫、首相官邸、议会和政府各部所在地,东伦敦是工业区和工人住宅区,南区是工商业和住宅混合区,港口指伦敦塔桥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间的地区。整个大伦敦市面积1580平方公里。2001年伦敦人口为718.8万。伦敦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伦敦市的gdp为2847亿美元。

四、首尔(图4) 韩国的首都,面积为6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61%,2000年统计人口为1032万。首尔共有25个区,522个洞,是直接受中央管辖的地方自治团体“特别市”。是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按市区人口计算,2004年度首尔市的gdp为1980亿美元。

千年古城,百年知府

千年古城,百年知府 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知府的洮南市,地处八百里瀚海、科尔沁草原右翼。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历经秦汉,直至魏晋南北朝,东胡、鲜卑、女真以及汉等民族寄居于此。由于与中原文化的广泛接触,经济和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迅速地发展起来,到十九世纪末二十初,已发展成为辐射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1904年,清王朝在这里设府,统管五县。1915年北满、南满兴修四洮铁路和洮昂铁路,更促使洮南经济突飞猛进,商贾云集。东北军阀张作霖、吴俊升、万福麟等曾在此镇守,现存的吴大帅府、天恩地局、德安禅寺等多为当时所建,成为历史的佐证。

吴俊生朔像吴俊生墓 吴大帅府为原黑龙江省督军吴俊生于1927年投资所建,三层建设面积2925.3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砖混结构仿欧式建筑。工艺乃磨砖对缝,外装修饰以圆壁柱,显得大方庄重,气势不凡。 让洮南人引以为豪的吴大帅府,是座建于1926年的三层砖混欧式结构的楼房,座落城区中心偏北的兴隆街和古树街交汇处。这里曾是商业最为繁华的中心,该楼建设的初衷就为商用楼,“升平里”、“七间房”、“老马市”有名的商业老字号,都与之一街之隔。“吴大楼”是当时洮南最高的商用建筑楼,集金银细软、绸缎、花纱、针锦织品、裘皮装饰、服装、鞋帽、百货等类商品于一处,直至70年代初,历时45年。虽历尽风雨沧桑,该建筑仍是庄重大方,气势不凡。 天恩地局 始建于1906年的天恩地局,是扎萨克图郡王传至十二代乌泰时,他谎称办事方便,在洮南设蒙荒行局办事处,实则建其“王府行衙”,位于洮南兴隆东路北侧。该建筑仿造北京东、西王府和中旗图王府格局,耗资四万,占地6607平方米,1906年(光绪三十一年),清廷意欲开复乌泰的郡王爵,托借资奖励开边,鼓励垦荒,下谕恩赐光绪皇帝手书金匾一块,上刻镀金阳文“天恩地局”四个大字。由此,这座蒙荒行局也就成了钦定的“天恩地局”。如今虽经百年风化雨蚀,其整个建筑保存完好。 德安禅寺是洮南唯一的佛教寺院,座落于洮南城西关内,1927年始建,历史上鼎盛时期,香火旺盛,信徒和游人络绎为绝,由于历史原因,几经破坏,僧人和信徒被迫远走他乡。1996 年,经有关部门批准修复,并改名为“德安禅寺”。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论述

曾候乙墓出土乐器的音乐历史价值 1978年,湖北随州一公里处发现了一座战国前期的大型陵墓——曾候乙编钟的出土填补了我国在考古学、音乐史和冶炼史等上的许多空白,在国内外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侯乙编钟的出土除了展现先秦乐钟的最高成就之外,它的钟架也增广了世人对先秦音乐的认识。 在音乐史方面: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 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其音律学上同期也领先水平,因为每个钟的钟壁上铭刻有关于音序方面的文字介绍,这在同期世界上其它国家是没有的。钟体钟架编排很科学,布局合理。演奏时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墓中还出土了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在考古学方面:古代钟磬的架子特称为簨虡,簨是横梁,又作 、旬, 虡是立柱,又作鐻。曾侯乙钟架高二?六五公尺,分三层。各层之间设有三个武士装束的人形立柱。这种造形为考古中首见,这恰能明确解答和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所指的「钟鐻金人」的意义。 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它们记载了曾国以及楚、晋、周、齐、申等国各自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相互对照。铭文中提到五十四个乐律用语,有三十六个是今人从未见过的,因而展现了先秦乐律的真实面目。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钲部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即隧部和鼓部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除了乐律外,每个钟都有铭文标示正、侧鼓音的音名,确认了古代乐钟的双音特性,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的诸侯身份地位提供了证据。

世界八大富人区介绍

世界八大富人区介绍 比弗利山庄:好莱坞明星和洛杉矶豪富们等美国顶级知名人物居住的地方,比弗利山庄是美国洛杉矶临湾地带最有名的富人区。别墅平均价格在600万美元左右,最差的也有500万美元。 霍克湾区:新西兰的霍克湾区风光明媚,以历史悠久的葡萄园和独特建筑风格闻名世界漫步在内皮尔的Ar tDeco大道上,欣赏世界闻名的独特建筑风格及艺术文化,别有一番滋味。 浅水湾:位于香港岛南部,景色优美,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美丽海湾。作为香港最高档的住宅区而闻名于世。

长岛:位于美国纽约州的长岛是一座特色鲜明的郊区富人区。长岛富人区豪宅价格多在100万美元以上,并且呈逐年快速上涨的态势,每年大约上涨15%左右。是世界最著名的经典富人区。 Noosa湾区:Noosa湾富人区就具有了更加与众不同的气质,一是造价昂贵,最便宜的海景豪宅也要1 000多万人民币;二是恐怕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顶级休闲生活的地方了。因为这里是阳光海岸的精华所在。

东京湾:东京湾富人区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是其特色,是国际一流的海湾生态圈。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建设品质和居住文化等方面都引导世界的潮流。 Burau湾:马来西亚的兰卡威是世界富人寻求假日情趣的最佳去处。兰卡威位于位于兰卡威城马六甲海峡与安达曼海之间的马泰边境交界,水上运动、雨林探险、海滩高尔夫球场、海滨游艇俱乐部,让人流连忘返。这里的豪宅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更是到过Burau湾的富人们的梦想。

双水湾:位于悉尼的东郊。充满了浓郁的地中海城镇的气息。悉尼是澳洲最大的城市,双水湾沿岸的豪宅内也居住着全澳洲最富有的人们。澳洲素以生活质量高而令世人向往,最豪华的富人区双水湾跻身世界八强也就是情理之中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古文字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 唐兰:《殷虚文字二记》 张政烺:《释它示——论卜辞中没有蚕神》 胡厚宣:《说》 张颔:《侯马盟书丛考续》 高明:《侯马载书盟主考》 朱德熙:《战国匋文和玺印文字中的“者”字》 裘锡圭:《说“弜”》 马国权:《两周铜器铭文数词量词初探》 陈世辉:《略论〈说文解字〉中的省声》 李学勤:《岐山董家村训匜考释》 张振林:《中山靖王鸟篆壶铭之韵读》 姚孝遂:《契文考释辨证举例》 徐锡台:《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所见人名、官名、方国、地名浅释》徐锡台:《探讨周原甲骨文中有关周初的历法问题》 张政烺:《中山王壶及鼎铭考释》(与姚文合于一处) 张政烺:《中山国胤嗣壶释文》 赵诚:《〈中山壶〉〈中山鼎〉铭文试释》 孙稚雏:《中山王鼎、壶的年代史实及其意义》 于豪亮:《为什么随县出土曾侯墓?》 林沄:《从武丁时代的几种“子卜辞”试论商代的家族形态》姚孝遂:《商代的俘虏》 李家浩:《释“弁”》 [日]岛邦男:《禘祀》 [日]前川捷三:《介绍著录明义士旧藏甲骨的新刊二书》 肖楠:《甲骨学论著目录(1949—1979)》 2、《古文字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唐兰:《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 上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考释》 下编:《昭王时代青铜器铭五十三篇的综合研究》 附:图版 3、《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于省吾:《释盾》 裘锡圭:《释柲》 李学勤:《关于组卜辞的一些问题》 萧楠:《论武乙、文丁卜辞》 张永山、罗琨:《论历组卜辞的年代》 张政烺:《周厉王胡簋释文》

云台虎窝与徐茂功之墓

云台虎窝与徐茂功之墓 朱炳旭 2004年春夏之交,我接待了一位中年男子,他交给我一份打印的书面材料《揭开千年古墓之谜》,说新浦区云台乡虎窝村的一处古墓是唐朝徐茂功之墓,言之凿凿。材料的后面有三位见证人的签名和手印,我看了一遍材料,觉得事涉虚妄,便搁了起来。直到2005年7月,我翻阅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的《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时,才发现了徐茂功与海州确有关系,书中收录的徐焕如所写《我的叔父徐悲鸿》一文,该文开头就讲:“在悲鸿叔的印章中,有一颗图章上面刻着‘东海王孙’四个字,这颗图章常在他的国画上出现,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徐姓在江苏宜兴是个大姓,(音计)亭桥下塘多数人家姓徐,当时过年家家门上要贴一幅相同的春联,即‘东海功勋第,南荆礼乐家’,横批‘东海王孙’。东海即现在的连云港一带,所谓功勋第,即有赫赫战功的门第,指的是初唐大将徐茂功封为东海郡公;……悲鸿叔的图章‘东海王孙’是表示自己是东海徐氏的后裔。”由此可见徐茂功与海州的关系。那么我接到的这份按着三个鲜红手印的材料,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些离奇的情节而全盘加以否定了。这份材料由于撰写人的文化水平有限,语句多有不通,我稍作修改,现公布如下,读者共飨。 唐朝开国军师徐茂公的墓地在何处?历史学家认为在陕阳乾陵。差矣!恕我冒昧,徐茂公的墓址在我们连云港市新浦区云台乡虎窝村。虎窝村位于南云台山西部的一个山谷中。该村三面环山,东面有个谷口,是虎窝村的进出通道。有两条山涧在虎窝村中心交汇,形成了一个小小三角洲。这片小小的三角洲是该村唯一的小平原,徐茂公之墓就坐落在这块小平原上。风水学有句行话:二不交合必有一穴。此处真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这座墓是用数十方土堆成的,十米方圆。坟前立一块石碑,碑身一米多高,宽60公分,碑上刻有“徐公之墓孝徒杨真常立”的字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新的宗教政策出台后,每逢清明、春节,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来坟前祭扫。在虎窝村和周边人们的心目中,徐公之墓既神圣,又神秘,百里之外慕名而来的人逐年增多。敬香的、烧纸钱的,跪拜、磕头、祈祷,来者各怀心愿,求子的、求财的、求平安的、求婚的,还有的携全家来墓前还愿。 徐公墓给很多人带来了安慰,带来了美好的期望。然而,四十多年前,这座墓曾给虎窝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53年,虎窝村有位村民因刨墓上一棵树而双目失明。这是一棵野梨树,生长在墓顶,据说这棵已长了二百多年。树被刨了,留下一米多深的坑。这个一米多深的坑,不久自动长平了,而刨树的村民却患了眼疾,多处医治无效,最终双目失明。1957年,农村已步入高级社阶段,不论村庄大小,一村一社。当时的虎窝村,人家不足三十户,人口不到二百人,社长钱光华、队长邱凤荣、妇女队长徐耀英。当时的政府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口号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深翻土地、改良士壤,虎窝村也不例外,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虎窝村地处山区,改良土壤谈何容易,当时队长邱凤荣盯上了徐公墓,找妇女队长徐耀英商量后决定挖坟取土。当时村里的老人大都不

长明灯的意旨

《长明灯》的意旨 一 鲁迅塑造过两个精神病患者的形象。一个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个是《长明灯》中的“疯子”。 “狂人”作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狂人日记》中的叛逆者,其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他那“救救孩子”的呐喊更是振聋发聩,尤如寒冬尽头的第一声春雷。然而对于《长明灯》中的“疯子”,人们却并不怎么留意,其“知名度”似乎远逊于“狂人”。但在鲁迅塑造的众多人物群像中,“疯子”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和“狂人”一样,“疯子”也是旧制度的叛逆者。然而他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状况,决定了他是一个与“狂人”完全不一样的叛逆者。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乃饱读诗书之人,大约属于士大夫阶层。“疯子”则大不一样。他生活在封闭落后的乡村吉光屯,平常“不大出行”,他愚昧、迷信、落后、阴鸷,可能还是个文盲,属于社会的最底层。所以他对历史和现实,对天下大事,不可能有什么清醒深刻认识;更不可能像“狂人”那样,能一眼看穿“古久先生”——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吃人”本质。这就决定了“疯子”的反抗,只能是基

于对自身生存状态不满的一种本能反映。在他的认知里,吉光屯宗庙里供奉的那盏长明灯就是一盏灾难之灯。他的以及吉光屯的所有的苦难和不幸,都是缘于这盏点燃了千年的“长明灯”。所以他要处心积虑地要吹灭这盏“长明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以为,没有了长明灯,吉光屯就真正大吉了;用“疯子”的话说,就没有了“蝗虫”和“猪嘴瘟”。可见“疯子”思想意识是愚昧的、迷信的;不过由于其生存状态,他的反抗又是彻底的、坚定的。 二 先来看“疯子”的愚昧和迷信。 “疯子”所赖以生存的吉光屯就充满着愚昧、迷信的气息。村民们深信,那盏点燃于梁武帝时代,亮了长达千年,“连长毛造反的时候也没有熄过”的长明灯是吉光屯的守护神;并由此取得了对“外路人”的心理优势,“外路人经过这里的都要看一看,都称赞……。啧,多么好……”。而疯子居然妄图消灭这位保护神,难怪要在吉光屯引发一场轩然大波,甚至欲置“疯子”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就思想境界而言,疯子其实也并不比村民们高明多少。村民们从一个极端认定,吉光屯的平安和福祉全赖“长明灯”的赐予,“长明灯”一旦熄灭,吉光屯就“完了”,“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因此村民们要坚决阻止“疯

全球亿万富豪人数创纪录 美国最多中国第二

全球亿万富豪人数创纪录美国最多中国第二 中新社休斯敦9月17日电(记者王欢)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一个低潮,然而全球亿万富翁的人数却达到创纪录的历史最高水平。17日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2014年全世界新增155名资产达亿万美元的富豪,总人数升到创纪录的2325名,比2013年上涨7%。 根据财富研究机构Wealth-X和瑞士联合银行(UBS)17日发布的“亿万富翁普查”(Wealth-X and UBS Billionaire Census)结果显示,亿万富豪的平均形象应该是男性(男性在“亿万俱乐部”中占88%),63岁,有两个孩子,身家达到31亿美元。他们中超过半数(54%)靠自己打拼致富,其余的要么是继承财产、要么是继承和自身努力结合。 亿万富翁的定义是净资产超出10亿美元。随着今年全球亿万富翁人数创下历史新高,他们的总资产也上升12%,达到7.3万亿美元,超过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所有公司的市场价值总和。报告显示,金融业、银行业、投资和房地产是富豪最集中的领域。 不断壮大的亿万富豪队伍中,美国今年增加最多为57人,占增长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新增33人。区域方面,欧洲超过北美是最多亿万富翁落户的地区,共有775人;但亚洲的亿万富翁总财富增幅最大,比去年多出18.7%。亚洲新增亿万富豪52名,拉美和加勒比海新增42名。非洲亿万富豪的总财富在上升,但人数下降,主要是因为动荡的社会政治局势;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中东地区。 将近九成男性亿万富豪都是已婚,6%离婚,3%单身,还有2%为鳏夫。在女性亿万富豪中,已婚者占65%,10%离婚,4%单身,21%丧偶。 截至2014年6月,美国仍然把持着全球亿万富豪最多的国家首位,有571人;中国和英国位列二、三位,分别是190名和130名。过去一年间,印度的亿万富翁人数减少了3%,以100名占据第六位。 瑞士联合银行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首席投资官西蒙·斯迈尔斯(Simon Smiles)指出,富人们押注的一个趋势是像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潜在消费力的增加。他们的这类投资通常通过私募股权或直接投资,而不是公开的市场。 报告还指出,亿万富翁们3%的财富是房地产,典型的亿万富豪都拥有四处房产,每个价值2350万美元。另有2%的财富与所谓的豪华资产联系在一起,包括游艇、飞机、艺术品和体育,30个亿万富豪中就有一人拥有一支运动队或一匹赛马。(完) (原标题:全球亿万富豪创纪录美人数最多亚洲财富增幅最大)

沉封了千年的历史古城---杨家滩

沉封了千年的历史古城---杨家滩 杨家滩。一座活生生的城市,一个尘封千年的历史古城。缀饰在龙山山麓、孙水之滨,充溢湖湘地域的性灵与纯朴,张扬大湘中的悲壮和神奇,在历史和现实的罅隙,蒙纱而立。走马杨家滩古城,犹如走进了明清市井生活的淡彩画卷,走进了杨家滩人神话传奇的龙门阵里…… 杨家滩亦称杨市,古称连道县,曾有“湘中明珠”之称。据史书溯源,杨家滩古城至少起源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它曾是湘乡、邵阳、安化交界处的交通要道的特殊地位,盛极一时,“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为湘中地区的较为重要的政治经济集镇。特别是在近代,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的古老民谣足以反映当时的繁华景象。 杨家滩的繁荣兴盛与湘军的崛起紧密相关。清咸丰年间(1851),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州夺县、横扫大江南北,很快占领了半壁江山,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为挽救朝廷之危局,清政府任命在家“丁忧”守孝、时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奉旨在家乡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镇)操办团练,招兵买马,抗击太平军。杨家滩离荷叶塘不到百里,这一带的许多青年士子村夫前去投军。投奔到时任私塾教师罗泽南和朝廷吏部侍郎曾国

藩的麾下,为腐败的清政府苟延残喘卖命效劳,他们跟随罗泽南、曾国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立下赫赫战功,因此涌现了一大批以桥头李续宾、李续宜为代表的李家将和以杨家滩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为代表的刘家将。晋升为达官显贵,其中仅载入《清史稿》的就有:李续宾、李续宜、刘岳昭、刘连捷、刘岳晙、刘腾鸿、刘腾鹤、刘岳昕、周世宽等人。这些文武官员衣锦还乡后,大修宅氐,一时杨家滩、荷塘境内豪宅相连,慰为壮观。从杨家滩的胜梅桥顺着蜿蜒的孙水往下,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光远堂、佩兰堂、师善堂、云桂堂、静养堂、宝让堂等等建筑如连绵的群雕,气势恢宏。踏着光溜的青石板路,来到这些古朴斑驳的堂屋老院,仿佛走进了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湘军名将扑面而来。 名震四方的“大夫第”——老刘家 在杨家滩的东边,现在还保存着一栋青砖花瓦马头墙、飞檐翘壁、雕梁画栋的古宅大院,世称老刘家。老刘家是杨家滩刘氏的祖居之地,始建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分期分区建成,持续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竣工,占地二三十亩。堂屋坐北朝南,前有孙水蜿蜒东下,远有龙山耸立对峙,后有闹市复兴街,四周有高墙相围,为统式建筑结构。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由光裕堂、怡然堂、六吉堂等堂院组成,有房屋数百间,原来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36823265.html, 战国楚竹简文字发展及特点 作者:姜林宏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9期 摘要: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中地位突出,可供研究的楚简原始材料丰富。从出土的楚简材料来看,楚简文字风格多样,结体向右上倾斜,字形波磔横扁和流丽匀细并存,文字由线条化向笔画化转变。从纵向历时发展看,楚简文字属篆系文字,但在演变中笔画趋直、字形趋扁,出现隶化趋势。 关键词:楚简文字;研究成果;笔隶体篆;隶化 一、楚简文字地位 楚系文字在战国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土楚文献为楚系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目前出土的楚文献中,简册的数量最多,文字蕴含内容丰富,包括卜筮祭祷、兵马甲胄、遣册、先秦佚集文献等在内的详实内容;且楚简文字本身带有从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过渡时期的风格,文字特点鲜明。研究材料详实、文字风格鲜明、文献时代跨度长,这些都使楚简文字在楚系文字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出土楚简的增多,在时间序列上不同时期的楚简资料日益完备,体现出楚文字的演变趋势和主要特点。 二、楚简文字历时发展 我们将竹简按年代先后排列,分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三个阶段。从历时角度,通过对战国楚竹简的比较,楚简文字的演变及发展方向逐渐明确,以下分别从文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线条、笔法风格等方面分析各时期的楚简文字。 (一)战国早期楚简 战国早期出土楚简数量较少,目前楚简文字保留较完备的是信阳楚简、曾侯乙墓竹简。 1.信阳楚简 信阳长台关楚墓共计出土148支竹简,其中包括119支断简和29支完整竹简。其中完整简书的书写形制为用墨单行书写,简文顶格,[1]每简文字数量不一。断简内容为竹书,记录 先秦典籍;完整竹简内容为遣册,记载随葬品。 信阳楚简文字年代为战国早期,间架结构紧凑,内聚外扩,笔画细长匀称、圆润出锋,横叠笔画平行等距排列。构件合理穿插,字形结体向右上方倾斜,左低右高,通过部件穿插以平稳字形,符号化程度尚弱。

千年文明神秘吴哥窟

千年文明神秘吴哥窟 位于洞里萨湖和荔枝山之间的吴哥古迹是古代柬埔 寨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曾繁盛一时的高棉王朝的象征。吴哥是高棉语“城市”的意思,这座曾经被湮灭在东南亚热带雨林,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高棉文化遗迹里林立着形态各异的古刹神庙。如今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秘神秘的吴哥,把神秘和沧桑文明都安放在那片被雨林掩盖的王朝。 吴哥位于柬埔寨暹粒省省会暹粒附近,始建于公元802年,在这方圆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静静地躺着600余座石砌建筑,大都是佛教、印度教庙宇和宫殿。它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尼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宏大的吴哥窟建筑 吴哥窟又名吴哥寺,是柬埔寨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刹。吴哥窟分为“大吴哥”与“小吴哥”两处地方,其中小吴哥的建筑群较为宏伟,而大吴哥用了二十年时间建造,特别的是城墙以巨石砌成,外有护城河保卫国土。 现在的吴哥遗迹,占地面积达310平方公里,包括四座神庙建筑。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

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建筑时所征召的民工达1500万人以上,最重的石块重量超过8吨,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吴哥窟寺院周围有宽190米的壕沟,四周共长5.6公里。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顶离庭院地面65米,底层廊壁上布满石刻浮雕。这些浮雕内容有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如打猎、捕鱼、送别、战争等;有重现古代传说的,如“乳海翻腾”、“天神制魔”等神话故事;有跌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还有人头、鸟兽、虫鱼的雕刻,姿态万千,栩栩如生。宝塔外面的石块上刻着各种姿态的佛像,有的高达几十米,形象非常生动。 吴哥窟五座城门之中,以南门最完整,城门入口两旁,并列了两排石雕,左边是天神,右边是魔鬼。而巴戎寺是大吴哥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寺庙在城的中央,台阶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环抱着一座高达40米的圆塔;每座石塔的顶部四边,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场面壮观。 远远看去,它更像是一座由碎石堆砌的灰色石山,而步入其内方才惊觉自己已经被五十四座佛塔上的二百一十六 张神秘的笑脸所包围,被人们称为“高棉微笑”。这些笑脸

廖氏花公祠简介

廖氏花公祠简介 廖政青提供;廖氏介绍 位于福建省上杭县的“廖氏花公祠”是为纪念始祖花公而建。花公祠历经数百年岁月的洗礼,而今依然古色古香、雄风依旧。为了加强海内外宗亲联谊,弘扬宗族文化,提高共识、增进宗亲情谊;为了让更多的花公后裔了解始祖开基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裔孙们不忘记自己的祖先,铭记始祖功德,特编辑《廖氏花公祠》简报,以飨众后裔。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祈望这份图文并茂的简报伴随各地花公后裔在新的一年里财丁兴旺、事业辉煌。花公祠简介武威廖氏花公祠坐落于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塘背(古称: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郭坊塘背),是一座历经沧桑的 古祠,是廖家历朝历代祭祀开基始祖花公的圣地。据家族流传:宋末,花公后裔在居住地郭坊塘背觅得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一间房那么大的廖家祖庙,作为同族子孙供奉、祭祀始祖的处所。太约到了明朝建文年间(1399年),留守祖居地的花公裔孙,为了更好地敬祖睦宗,耗银近万两,历时两年,将原来的小祠改建成大祠堂。该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 方米,是三进式、古典式祠堂。祠门横梁上镌刻有“廖氏花公祠”五个大气醒目的字。祠门两侧那对静座、凝神的石狮雄伟异常,它伴随着宗祠度过了数百个春秋。每年祭祀时节,前

来花公祠祭祖敬宗的海内外各地裔孙络绎不绝,花公祠内香火荧绕不断。廖氏花公祠曾有过几次重修,但均保持了原貌风格,依然古朴典雅,造型独特。一九九五年进行了较大的维修,当年十月重修竣工开光升堂庆典场面热烈盛况空前,有香港上水、泰国以及闽粤赣各地宗亲组团前来参加庆典仪式,献上各式匾牌挂于祠内墙上作纪念。二00二年,福建省文化厅将“上杭县廖氏花公祠”入编《八闽祠堂大全》。纲领宗旨:崇敬始祖、兴我廖族;目标:实现花公祠园林化修葺、扩建规划;任务:筹措资金,分期实施;承诺:勤俭办宗事,管好用好宗亲献款,不乱花一分钱。花公陵墓简介武威郡派先祖实蕃公讳花之墓,是一座千年古墓,坐落于309国道旁庐丰水田之央,地形“田鸡浮塘”,两砂抱穴有情,癸山丁向,平洋开口,前山拱揖,远十余里,堪舆家谓此地局势稍顺而气脉甚真,后裔必发。花公陵墓历经几次重修,以二00七年十一月竣工的这次重修规模最大,耗资最多,庆典活动人数最多,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新陵墓设计精巧,既保持传统风格又增添新景观,体现了现代建筑艺术,堪称一流。上杭县人民政府于二00七年十一月将花公始祖墓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廖氏花公始祖祠墓管委会还将申请报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花公简介 武威郡派廖氏花公,字实蕃、名循政、讳花,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公饱读诗书,为宋朝进士。公元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 古往今来十大最离奇的未解之谜案件,你知道多少?下面整理了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史上十大惊天迷案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1 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 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 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2 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

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3 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从此下落不明。 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中国古代十大未解案件4 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处死较晚之故。 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

做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什么是最富有的人?最理性、最自信、最有气质、最谦逊、最富创造性、物质相对不贫乏的人吧,这是我对最富有的人的理解。用得词语虽多,但关键的地方只有一个内容,那就是最富有变化的——最能使自己改变的人最富有。 富有的含义有很多,有物质上的,有精神上的。物质上难以祈求我们就只有求精神了。好在精神上的财富自己一个人可以努力取而得之——最努力肯干的人头脑最清晰最活跃的人获得的精神财富将会最多。 接触美的东西,促使自己向美丽的东西靠拢是使人变化的关键。有人说过的,男人四十是精品,男人五十是极品。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好男人总在不断的修炼自己,一步更进一步的使自己自信刚强稳健洒脱,使生命更加的健硕,使生活更加的张弛有度、率性随真。可以说,如果生活方式得当,那么人的生活就会更加的有滋味,更加的清醇而精彩。而据说,我们中国人有超过一半的人是死于生活方式不当。 最富有的人是最肯干事的人。人离开了自己所喜欢的事业将是极为空洞的。我们这些小人物非常容易陷于空洞贫乏之中,如果我们不能自救的话。艰难的救赎自己是每一个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一种光荣的责任。 人是为名而生存的,不过这个“名”不要和一般意义上的名利相联系。这儿的“名”应该是一个人的实实在在的价值与意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正大光明的争取

那个可能会属于我们的“名”——不能刻意求却又不能不求。不求也许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不过人的看法总是不会完全相同。 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比较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父亲是个职员,整天在证券交易所那如“囚笼”般的办公室里工作,假如我父亲不把一半工资用在医疗费以及给比我们还穷的亲戚身上,那么我们的日子还过得去。事实上,我们家是很穷的。 我母亲常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在生活中怀着一线希望,就等于有了一大笔精神财富。” 几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大街上那家最大的百货商店橱窗里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彩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不管我有时多么想人非非,也从没有想到过幸运女神会厚爱我们这个在城市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证明这辆彩车已属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待在这儿,让我清静清静!” 我无法理解父亲的感情。当我回家后委屈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她安慰我:“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合适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汽车根本不属于我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母亲回答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