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的“钱荒”

中国古代的“钱荒”

中国古代的“钱荒”

陈忠海

【期刊名称】中国发展观察

【年(卷),期】2017(000)012

【总页数】3

知古鉴今

“钱荒”的古今含义有所不同,现在说“钱荒”一般指银根收缩、资金紧张,古代的“钱荒”则主要指流通中的货币短缺,也就是“钱”不够用,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百姓的日常生活。

“钱荒”频发

一般认为最早的“钱荒”出现在唐代,但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发生过,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东晋,作为南渡的王朝,东晋政权没有正式铸造过新钱,而是继续使用各种旧钱,《晋书·食货志》记载:“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所谓“孙氏旧钱”指的是孙吴统治江南期间所铸的各种铜钱,经过岁月的轮换,这些钱币在总量上肯定是有限的。除此之外,东晋还普遍使用一种“沈郎钱”,是大将军王敦手下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的钱币,属私铸的性质,既轻又小,如同榆荚,又称“榆钱”。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仅靠这两种货币已越来越不够用,《晋书》有“钱既不多,由是稍贵”的记载。

到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仍经常为“钱荒”所困。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出现“物贱钱贵”的现象,钱币的购买力持续增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生产出来的物资过于丰盛,而是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先后供职于银行、金融资产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