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机电一体化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说明书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基于PRO/E的抓取机械手设计与运动仿真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20100663146

姓名:蔡长派

指导老师:邱丽梅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题目:基于PRO/E的抓取机械手设计与运动仿真

二、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设计主要的研究内容是

1. 拟定机械手的整体设计方案,特别是机械手各组成部分的方案。

2. 设计出机械手的各执行机构,包括:手部、手腕、手臂等部件的设计。

3. 各主要组成部分的设计计算,机械手的传动系统的设计。

4. 机械手装配图的绘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目标:本设计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本科四年的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完成一个特定功能、特殊要求的抓取机械手的设计,能够比较好地体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精神和态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实施目标,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邹庆华。数控新技术动向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31):89-91.

[2] 艾兴肖诗纲著.切削用量简明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1~50

[3] 陈宏均著.实用机械加工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2,167~258

[4] 杨胜群。VERICUT7.0中文版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 张卫卫,李建生。数控仿真技术分析及发展趋势。心声,2010:85-87.

[6] 王先奎。机械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绪论 (2)

1.1 机械手的介绍 (2)

1.2 机械手的发展状况 (2)

1.3 目的和现实意义 (3)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5 发展和研究方向 (4)

第二章 PRO/E的选择使用 (6)

2.1 Pro/ENGINEER产品介绍 (6)

2.2 Pro/ENGINEER概述 (6)

2.3 Pro/ENGINEER的特点 (8)

第三章六自由度机械手零件的设计 (9)

3.1 六自由度机械手底座建模 (11)

3.2 六自由度机械手垂直轴旋转体的建模过程 (11)

3.3 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臂膀建模过程 (12)

3.4 六自由度机械手手部建模过程 (14)

第四章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装配 (16)

4.1 Pro/E的装配过程 (16)

4.2 六自由度机械手装配步骤及方法 (16)

第五章打孔机的装配 (19)

5.1 打孔机的装配效果图 (19)

5.2 打孔机的分解爆炸图 (20)

第六章六自由度机械手运动仿真 (21)

6.1 运动学仿真及过程 (21)

6.2 进入机构模块 (21)

6.3 添加“伺服电动机” (23)

6.4 定义初始条件 (24)

6.5 定义分析 (24)

6.6 运动仿真视频制作 (25)

6.7 运动仿真及效果分析 (26)

总结 (26)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28)

基于PRO/E的抓取机械手设计与运动仿真

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蔡长派

[摘要]利用三维软件Pro/E建模,对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运动机构进行分析、设计,并对其进行三维造型的建模与仿真。通过Pro/E这个三维软件工具来进行六自由度机械手的建模设计,完整体现产品设计的基本流程,提出一种产品设计的新思路,展示Pro/E在产品设计上的优势。一,利用Pro/E便捷的建模工具来对机械手的各零件进行造型设计;二,利用Pro/E按要求对机械手零件以各种约束和销钉等连接来进行合理装配;三,利用Pro/E的机构模式对机械手的装配作添加伺服器等操作,来实现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运动仿真。Pro/E简单便捷的的实现了对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装配和运动仿真,效果非常直观明了。

关键词:六自由度机械手,Pro/E,建模,仿真

第一章绪论

1.1 机械手的介绍

机械手是一种能模仿人手和臂膀的某些动作功能,用以按固定程序抓取、搬运物件或操作工具的自动操作装置。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冶金、电子、轻工和原子能等部门。

机械手主要由手部和运动机构组成。手部是用来抓持工件(或工具)的部件,根据被抓持物件的形状、尺寸、重量、材料和作业要求而有多种结构形式,如夹持型、托持型和吸附型等。运动机构,使手部完成各种转动(摆动)、移动或复合运动来实现规定的动作,改变被抓持物件的位置和姿势。运动机构的升降、伸缩、旋转等独立运动方式,称为机械手的自由度。为了抓取空间中任意位置和方位的物体,需有6个自由度。自由度是机械手设计的关键参数,自由度越多,机械手的灵活性越大,通用性越广,其结构也越复杂。一般专用机械手有2~3个自由度。

机械手的种类,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式、气动式、电动式、机械式机械手;按适用范围可分为专用机械手和通用机械手两种;按运动轨迹控制方式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轨迹控制机械手等。

机械手通常用作机床或其他机器的附加装置,如在自动机床或自动生产线上装卸和传递工件,在加工中心中更换刀具等,一般没有独立的控制装置。有些操作装置需要由人直接操纵,如用于原子能部门操持危险物品的主从式操作手也1

常称为机械手。

1.2 机械手的发展状况

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1946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1954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

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它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实用工业机器人。此后英格伯格和德沃尔成立了“尤尼梅逊”公司,兴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第一批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尤尼梅特”,意思是“万能自动”。他们因此被称为机器人之父。1962年美国机械与铸造公司也制造出工业机器人,称为“沃尔萨特兰”,意思是“万能搬动”。”尤尼梅特”和“沃尔萨特兰”就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机器人,大致经历了三个成长阶段,也即三个时代。第一代为简单个体机器人,第二代为群体劳动机器人,第三代为类似人类的智能机器人,它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有知觉, 有思维、能与人对话。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第二代则具备了感觉能力,第三代机器人是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感觉能力,而且还具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是第一代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型,即人手把着机械手,把应当完成的任务做一遍,或者人用“示教控制盒”发出指令,让机器人的机械手臂运动,一步步完成它应当2

完成的各个动作。

1.3 目的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工业中,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已成为突出的主题。各行各业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现代化加工车间,常配有机械手。其目的和现实意义在于:一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在机械工业中,加工、装配等生产很大程度上不是连续的。据资料介绍,美国生产的全部工业零件中,有75%是小批量生产;金属加工生产批量中有四分之三在50件以下,零件真正在机床上加工的时间仅占零件生产时间的5%。从这里可以看出,装卸、搬运等工序机械化的迫切性,工业机械手就是为实现这些工序的自动化而产生的。

二是应用机械手可以代替人从事单调、重复或繁重的体力劳动,实现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三是代替人在有害环境下的手工操作,改善劳动条件,保证人身安全。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在原子能实验中,首先采用机械手搬运放射性材料,人在安全间操纵机械手进行各种操作和实验。50年代以后,机械手逐步推广到工业生产部门,用于在高温、污染严重的地方取放工件和装卸材料,也作为机床的辅助装置在自动机床、自动生产线和加工中心中应用,完成上下料或从刀库中取放刀具并按固定程序更换刀具等操作。目前在我国机械手常用于完成的工作有:

注塑工业中从模具中快速抓取制品并将制品传诵到下一个生产工序;机械手加工

3

行业中用于取料、送料;浇铸行业中用于提取高温熔液等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94年美国开发出“虚拟轴机床”以来,这种新型装置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纷纷探索开拓其实际应用的领域。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从80年代“七五”科技攻关开始起步,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七五”、“八五”科技攻关,目前已基本掌握了机器人操作机的设计制造技术、控制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技术、运动学和轨迹规划技术,生产了部分机器人关键元器件,开发出喷漆、弧焊、点焊、装配、搬运等机器人;其中有130多台套喷漆机器人在二十余家企业的近30条自动喷漆生产线(站)上获得规模应用,弧焊机器人已应用在汽车制造厂的焊装线上。但总的来看,我国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水平和国外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如:可靠性低于国外产品,机器人应用工程起步较晚,应用领域窄,生产线系统技术与国外比有差距。在应用规模上,我国己安装的国产工业机器人约200台,约占全球已安装台数的万分之四。以上原因主要是没有形成机器人产业,当前我国的机器人生产都是应用户的要求,品种规格多、批量小、零部件通用化程度低、供货周期长、成本也不低,而且质量、可靠性不稳定。因此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对产品进行全面规划,搞好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设计,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我国的智能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在“863”计划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水下机器人,6000m水下无缆机器人的成果居世界领先水平,还开发出直接遥控机器人、双臂协调控制机器人、爬壁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机种。在机器人视觉、力觉、触觉、声觉等基础技术的开发应用上开展了不少工作,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是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控制技术、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遥控机器人、智能装配机器人、机器人化机械等的开发用方面则刚刚起步,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需要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有重点地系统攻关,才能形成系统配套可供实用的技术和产品,以期在“十五”后期立于世界先进行列之中。

1.5 发展和研究方向

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机械手被称为工业机械手。工业机械手是近代自动控

制领域中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并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技术发展很快,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机械手工程。机械手涉及到力学、机械学、电器液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科学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技术。

工业机器人不断向着高速度、高精度、高可靠性、便于操作和维修等性能提高,而单机价格却不断下降。

机械结构向模块化、可重构化发展。例如关节模块中的伺服电机、减速机、检测系统三位一体化:由关节模块、连杆模块用重组方式构造机器人整机,国外已有模块化装配机器人产品问市。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向基于PC机的开放型控制器方向发展,便于标准化、网络化,器件集成度提高,控制柜日见小巧,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易操作性和可维修性。

机器人中的传感器作用日益重要,除采用传统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传感器外,装配、焊接机器人还应用了视觉、力觉等传感器,而遥控机器人则采用视觉、声觉、力觉、触觉等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来进行环境建模及决策控制,多传感器融合配置技术在产品化系统中已有成熟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在机器人中的作用已从仿真、预演发展到用于过程控制,如使遥控机器人操作者产生置身于远端作业环境中的感觉来操纵机器人。

当代遥控机器人系统的发展特点不是追求全自治系统,而是致力于操作者与机器人的人机交互控制,即遥控加局部自主系统构成完整的监控遥控操作系统,使智能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化阶段。美国发射到火星上的“索杰纳”

4

机器人就是这种系统成功应用的最著名实例.

第二章 Pro/E的选择使用

2.1 Pro/ENGINEER产品介绍

1985年,美国参数化技术公司 PTC(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公司成立于美国波士顿,开始参数化建模软件的研究。1988年,V1.0的Pro/ENGINEER诞生了。经过10余年的发展,Pro/ENGINEER已经成为三维建模软件的领头羊。PTC的系列软件包括了在工业设计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多项功能,还包括对大型装配体的管理、功能仿真、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等。Pro/E是一套机械设计自动化软件系统,它是新一代CAD/CAM软件,实现了产品零件或组件从概念设计到制造全过程设计的自动化,提供了以参数化为基础,基于特征的实体造型技术,主要用于汽车及运输机械,宇航和飞机制造,电子及计算机设备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同时Pro/ENGINEER还提供了目前所能达到的最全面、集成最紧密的产品开发环境。它采用基于特征的参数化技术,具有产品的三维设计、分析、仿真、加工和二次开发等功能,该软件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家电、模具等行业,是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三维设计软件之一

2. 2 Pro/ENGINEER概述

PRO/ENGINEER软件包的产品开发环境在支持并行工作,它通过一系列完全相关的模块表述产品的外形、装配及其他功能。PRO/E能够让多个部门同时致力于单一的产品模型。包括对大型项目的装配体管理、功能仿真、制造、数据管理等。Pro/E可谓是个全方位的3D产品开发软件,集合了零件设计、产品组合、模具开发、NC加工、饭金件设计、铸造件设计、造型设计、逆向工程、自动测量、机构仿真、应力分析、产品数据管理于一体,其模块众多。主要由以下六大主模块组成:工业设计(LAID)模块、机械设计(CAD)模块、功能仿真(CAE)模块、制造(CAM)模块、数据管理(PDM)模块和数据交换(Geometry Translator)模块。

(1) 工业设计(CAID)模块

工业设计模块主要用于对产品进行几何设计,以前,在零件未制造出时,是无法观看零件形状的,只能通过二维平面图进行想象。现在,用3DS可以生成实体模型,但用3DS生成的模型在工程实际中是“中看不中用”。用PRO/E生成的实体建模,不仅中看,而且相当管用。事实上,PRO/E后阶段的各个工作数据的产生都要依赖于实体建模所生成的数据。

包括:PRO/3DPAINT(3D建模)、 PRO/ANIMATE(动画模拟)、 PRO/DESIGNER(概念设计)、PRO/NETWORKANIMATOR(网络动画合成)、PRO/PERSPECTA-SKETCH(图片转三维模型)、PRO/PHOTORENDER(图片渲染)几个子模块。

(2) 机械设计(CAD)模块

机械设计模块是一个高效的三维机械设计工具,它可绘制任意复杂形状的零件。在实际中存在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表面,如自由曲面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曲面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用 PRO/E生成曲面仅需2步~3步操作。PRO/E生成曲面的方法有:拉伸、旋转、放样、扫掠、网格、点阵等。由于生成曲面的方法较多,因此PRO/E可以迅速建立任何复杂曲面。

它既能作为高性能系统独立使用,又能与其它实体建模模块结合起来使用,它支持GB、ANSI、ISO和JIS等标准。包括:PRO/ASSEMBLY(实体装配)、PRO/CABLING (电路设计)、PRO/PIPING(弯管铺设)、PRO/REPORT(应用数据图形显示)、PRO/SCAN-TOOLS(物理模型数字化)、PRO/SURFACE(曲面设计)、PRO/WELDING (焊接设计)。

(3) 功能仿真(CAE)模块

功能仿真(CAE)模块主要进行有限元分析。我们中国有句古话:“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主要是讲事物内在特征很难把握。机械零件的内部变化情况是难以知晓的。有限元仿真使我们有了一双慧眼,能“看到”零件内部的受力状态。利用该功能,在满足零件受力要求的基础上,便可充分优化零件的设计。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其饮料瓶,结果使瓶体质量减轻了近20%,而其功能丝毫不受影响,仅此一项就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包括:PRO/FEM POST(有限元分析)、PRO/MECHANICA CUSTOMLOADS(自定义载荷输入)、PRO/MECHANICA EQUATIONS(第三方仿真程序连接)、PRO/MECHANICA MOTION(指定环境下的装配体运动分析)、PRO/MECHANICA THERMAL(热分析)、PRO/MECHANICA TIRE MODEL(车轮动力仿真)、PRO/MECHANICA VIBRATION(震动分析)、PRO/MESH (有限元网格划分)。

(4) 制造(CAM)模块

在机械行业中用到的 CAM制造模块中的功能是NC Machining(数控加工)。说到数控功能,就不能不提八十年代著名的“东芝事件”。当时,苏联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了一套五坐标数控系统及数控软件CAMMAX,加工出高精度、低噪声的潜艇推进器,从而使西方的反潜系统完全失效,损失惨重。东芝公司因违反“巴统”协议,擅自出口高技术,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在这一事件中出尽风头的CAMMAX软件就是一种数控模块。

PRO/ES的数控模块包括:PRO/CASTING(铸造模具设计)、PRO/MFG(电加工)、

PRO/MOLDESIGN(塑料模具设计)、PRO/NC-CHECK(NC仿真)、PRO/NCPOST(CNC 程序生成)、PRO/SHEETMETAL(钣金设计)。

(5) 数据管理(PDM)模块

PRO/E的数据管理模块就像一位保健医生,它在计算机上对产品性能进行测试仿真,找出造成产品各种故障的原因,帮助你对症下药,排除产品故障,改进产品设计。它就像PRO/E家庭的一个大管家,将触角伸到每一个任务模块。并自动跟踪你创建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你存贮在模型文件或库中零件的数据。这个管家通过一定的机制,保证了所有数据的安全及存取方便。

它包括:PRO/PDM(数据管理)、PRO/REVIEW(模型图纸评估)。 (6)、数据交换(Geometry Translator)模块

在实际中还存在一些别的CAD系统,如UGⅡ、EUCLID、CIMATRTON、MDT 等,由于它们门户有别,所以自己的数据都难以被对方所识别。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接受别的CAD数据。这时几何数据交换模块就会发挥作用。

PRO/E中几何数据交换模块有好几个,如:PRO/CAT(PRO/E和CATIA的数据交换)、PRO/CDT(二维工程图接口)、PRO/DATA FOR PDGS(PRO/E和福特汽车设计软件的接口)、PRO/DEVELOP(PRO/E软件开发)、PRO/DRAW(二维数据库数据输入)、PRO/INTERFACE(工业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扩充)、PRO/INTERFACE FOR STEP(STEP/ISO10303数据和PRO/E交换)、PRO/LEGACY(线架/曲面维护)、PRO/LIBRARYACCESS(PRO/E模型数据库进入)、PRO/POLT

5

(HPGL/POSTSCRIPTA数据输出).

2.3 Pro/ENGINEER的特点

Pro/E所采用的造型技术和加工处理技术与其它同类型软件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具有基于特性;全参数;全相关;单一数据库;全自动数控编程,DNC直接数控加工,多轴的联动并且加工精度高;适合复杂几何造型,三维模具设计;G代码检验、仿真、模拟;外接扫描仪、三坐标测量机可实现反求工程、数据光顺,在计算机上再现被测零件的外形等特点。

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Pro/ENGINEER使用用户熟悉的特征作为产品几何模型的构造要素。这些特征是一些普通的机械对象,并且可以按预先设置很容易的进行修改。例如:设计特征有弧、圆角、倒角等等,它们对工程人员来说是很熟悉的,因而易于使用。装配、加工、制造以及其它学科都使用这些领域独特的特征。通过给这些特征设置参数(不但包括几何尺寸,还包括非几何属性),然后修改参数很容易的进行多次设计叠代,实现产品开发。宏观世界是基于特征的实体造型软件,“基于特征”的意思是零件模型的构造是由各个特征来生成的

零件的设计过程就是特征的累积过程,而所谓特征是指可以用参数驱动的实体模型,通常特征应满足以下条件:

(1)特征必须是一个实体或零件的具体构成之一;

(2)特征能对应某一形状;

(3)特征的性质是可以预料的;

全相关性:Pro/ENGINEER的所有模块都是全相关的。这就意味着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某一处进行的修改,能够扩展到整个设计中,同时自动更新所有的工程文档,包括装配体、设计图纸,以及制造数据。全相关性鼓励在开发周期的任一点进行修改,却没有任何损失,并使并行工程成为可能,所以能够使开发后期的一些功能提前发挥其作用。

数据管理:加速投放市场,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更多的产品。为了实现这种效率,必须允许多个学科的工程师同时对同一产品进行开发。数据管理模块的开发研制,正是专门用于管理并行工程中同时进行的各项工作,由于使用了Pro/ENGINEER独特的全相关性功能,因而使之成为可能。

装配管理:Pro/ENGINEER的基本结构能够使用户利用一些直观的命令,例如“啮合”、“插入”、“对齐”等很容易的把零件装配起来,同时保持设计意图。高级的功能支持大型复杂装配体的构造和管理,这些装配体中零件的数量不受限制。

易于使用:菜单以直观的方式出现,提供了逻辑选项和预先选取的最普通选项,同时还提供了简短的菜单描述和完整的在线帮助,这种形式使得容易学习和使用。

总之,Pro/ENGINEER秉承“易学易用、功能强大、互连互通”的理念。

6

软件以使用方便、参数化造型和系统的全相关性而著。

第三章六自由度机械手零件的设计

在Pro/E 软件环境下,机械三维建模必须严格以设计构思为依据,尽量保持三维图形数据的完整和正确性。三维模型的一般建模过程如图1所示。

由于在Pro/ENGINEER 中实体模型构造方法多种多样,合理高效的采取哪一种方法需要有一个经验积累过程。通常要根据图形的形状选择合适的构造模型的方式。所以在设计实体模型之前,必须要考虑好模型的生成方法。其中建模的难点在于辅助平面和辅助点的建立,只有建立好辅助平面和辅助点,才能保证零件模型的精确性。7

由图2可知,六自由度机械手的主要建模构件为:机械手、机械手腕、机械手臂、垂直轴旋转体、垂直轴支撑体、底座等。

图2 六自由度机械手

3.1 六自由度机械手底座建模

固定机械手的底座的建模:

(1)利用草绘工具,绘制出底座特征。 (2)利用拉伸工具,拉伸出底座的实体。 (3)利用草绘工具,绘制出圆孔特征。 (4)利用拉伸工具,拉伸切除出所需圆孔。

3.2 六自由度机械手垂直轴旋转体的建模过程

垂直轴旋转体建模过程:

(1)利用草绘工具,草绘出主体轮廓。 (2)利用拉伸工具,拉伸出主体。 (3)利用孔工具,创建旋转轴孔。

(4)利用草绘工具,草绘出要切除的主体部分。

(5)利用拉伸切除,切除掉要草绘部分。 (6)拉伸出旋转轴。8

3.3 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臂膀建模过程

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臂膀建模过程

(1) 利用草绘,拉伸,拉伸切除等工具进行草绘。 (2) 图5与图6步骤类似。 (3) 图7为机械手臂装配图。

3.4 六自由度机械手手部建模过程

机械手手部建模过程如下:

(1)利用拉伸工具,拉伸出手部与手臂的连接件。

(2)利用基准工具,创建一基准平面,为后面的拉伸做准备。(3)利用拉伸工具,切除多余部分。

(4)利用拉伸工具,拉伸出机械手手腕连接件的嵌入空间。(5)利用孔工具,绘制出所需要的孔。

(6)利用造型工具,绘制出两个手指部件。

9

(7)图9为机械手手指部件放大图。

第四章六自由度机械手的装配

4.1 Pro/E的装配过程

装配的过程如图10所示:

Pro/E

图10 Pro/E装配一般过程

六自由度机械手构件的装备关系比较简单,其中各零件、连接件之间多为面匹配和轴对齐,而各活动关节间的装配类型均为“销钉”连接。

4.2 六自由度机械手装配步骤及方法

根据装配关系分析,采用的装配序列为:六自由度机械手底座→垂直轴回转体→机械手手臂→机械手手部→机械手手指。

具体步骤如下:

(1)运行Pro/E,新建组件1,点确定进入装配模式,单击工具栏按钮,添加元件进入装配,首先根据文件目录找到底座,单击打开,便将底座引入了装配环境。对于首个进入装配环境的元件,应使其状态达到完全约束,故应如图11选取缺省。

当下方状态栏如图12显示完全约束时,单击确定按钮,完成第一个元件即底座的装配。

(2)按照装配序列,依次添加各元件以及相应的连接件,若元件间面面重合,或者面与面平行,则属于匹配装配;若元件间共轴线,则属于轴对齐,如图13所示选取相应装配;而各活动关节间的装配类型均为“销钉”连接,则应选择如图14所示的销钉选项。

图13 自动对话框图14 选择销钉

在销钉装配中,选择销钉,出现销钉对话框,如图15:

轴对齐,选择各个零件分别的中心轴,然后平移,点选两个要重合的平面最后出现完成连接定义,单击确定即可,如图16所示:

图15 销钉对话框

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JIU JIANG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院系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机电一体化 姓名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绪言 (1) 第一章简述机电一体化 (1) 1.1.机电一体化 (1) 1.1.1机电一体化的来源 (1) 1.1.2机电一体化的简介 (1) 1.2电一体化技术基本概念 (1)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五大组成要素与四大原则 (2) 1.3.1、五大组成要素 (2) 1.3.2、机电一体化四大原则 (2) 1.4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体内容 (3) 第二章一体化发展历程 (3) 2.1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3) 2.1.1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3) 2.2.2”发展趋势 (4) 2.1.3机电一体化产品 (4) 2.1.4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4) 2.2 机电一体化技术 (5) 第三章21世纪机电一体化 (6) 3.1机电一体化技术近期发展 (6) 3.2我国“机电一体化” (7) 3.2.1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7) 3.2.2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7) 3.2.3工作面临的形势 (8) 3.3 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8) 3.4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8) 3.4.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8) 3.4.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9) 3.4.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9) 3.4.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9)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系统 (9) 4.1机电接口 (10) 4.2人机接口 (11) 第五章一体化常见问题及解决 (11) 5.1 干扰源 (11) 5.2 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12) 5.3 场干扰的抑制 (12) 第六章探述机电一体化 (13) 6.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式的探讨 (13) 6.1.1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13) 6.1.2信息处理技术 (13) 6.1.3机械制造技术 (13) 6.1.4传感器技术 (13)

机电一体化技术总结

机电一体化技术总结 篇一:机电一体化个人总结 机电一体化个人总结 回首三年来的大学生涯,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的新时代大学生,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我相信:用心就一定能赢得精彩! 这段大学生活,给了我一次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在思想上: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使我对我们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上,我十分热爱自己的专业,在历次的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我最大的特点是:诚实守信,热心待人,勇于挑战自我。为人处世上,我坚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若要人敬已,先要已敬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是建立在理解与沟通基础之上的。同时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12年机电专业的大学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使我不畏困难,善于思考,但年轻也意味着阅历浅,更需要虚心向学。我也深知,只是求学的一小步,社会才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我现在的实习工作,也正是希望得到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希望单位领导能够给我一个发展的空间,去实现我人生的价值。 三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

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挥手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整军待发,将以饱满的 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新的生活环境中,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在光辉灿烂的大学三年岁月里,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喜有悲。我在老师的教导下通过自身刻苦学习,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工作的好习惯。大学是育人培才的摇篮,身处其中的我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成长,不但专业知识丰富了,能力提高了,而且人生观、世界观也得到了更好的锤炼。 学习上,我圆满地完成本专业课程学习,并取得了优秀成绩,每学期末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前三名。因此让自己取得了自信和增强了走向社会立足于社会的信心,养成了严谨务实、积级向上、耐心负责的敬业精神。人总是在学习中进步,在工作中锻炼! 思想上,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学习奋斗目标。遵纪守法,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活动和爱国主义活动。 经过大学三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学习,谦虚自律的我,乐观向上、为人真诚、坦率,能吃苦耐劳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在学习上,我成绩良好,在深透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在面对学校的每一次实习时都认真对待,争取做到最好,能够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报告书

机电一体化综合课程设计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任务书》普通格式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次设计是机电一体化和计算机控制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是: 1、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包括参数的选择、传动设计、零件计算、结构设计、计算机控制等培养系统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的知识。

3、训练和提高设计的基本技能,如计算,绘图,运用设计资料、标准和规,编写技术文件(说明书)等。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设计题目:车辆出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 1.设计容包括:总体设计,机械系统的设计与计算,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课题容简介或设计要求:编制一个用单片机控制的车辆出入库管理控制程序,控制要求如下:1)入库车辆前进时,经过1# → 2#传感器后计数器加1,后退时经过2# → 1#传感器后计数器减1,单经过一个传感器则计数器不动作。2)出库车辆前进时经过2# → 1#传感器后计数器减1,后退时经过1# → 2#传感器后计数器加1,单经过一个传感器则计数器不动作。3)设计一个由两位数码管及相应的辅助元件组成的显示电路,显示车库车辆的实际数量。 3.机械部分的设计: 4.计算机控制的设计:设计显示电路图,并按图连接。画出单片机接线图,并按图接线。编制控制程序。 摘要 本次设计车辆出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思路,根据给定的条件,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机械和电子方面的知识,完成车辆入库自动控制,并画好元器件的连接图,其中包括装置的原理方案构思和拟定;原理方案的实现,设计计算与说明。 车辆出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对我们生活很贴近,一个很实用的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管理车库,再加上如果用单片机来实现的话成本低,很实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设计。车辆入库单片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课程形考作业

机电一体化系统 形成性考核作业1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 2.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方法论。() 3.信息处理技术是指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等技术。()4.自动控制是在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5.产品的组成零部件和装配精度高,系统的精度一定就高。() 6.为减少机械传动部件的扭矩反馈对电机动态性能的影响,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固有频率应低于电气驱动部件的固有频率的2~3倍,同时,传动系统的固有频率应接近控制系统的工作频率,以免系统产生振荡而失去稳定性。() 7.传动机构的转动惯量取决于机构中各部件的质量和转速。() 8.在闭环系统中,因齿轮副的啮合间隙而造成的传动死区能使系统以6~10倍的间隙角产生低频振荡,采用消隙装置,以提高传动精度和系统稳定性。() 9.进行机械系统结构设计时,由于阻尼对系统的精度和快速响应性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机械系统的阻尼比ξ取值越小越好。() 10.滚珠丝杠垂直传动时,必须在系统中附加自锁或制动装置。() 11.采用偏心轴套调整法对齿轮传动的侧隙进行调整,结构简单,且可以自动补偿侧隙。() 12.采用虚拟样机代替物理样机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测试和评估,延长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但是可以改进产品设计质量,提高面向客户与市场需求能力。() 二、单选题 1.以下产品属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是()。 A.游标卡尺B.电话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浅论机电一体化的创新及发展方向 由于受传统机械理念的影响和约束,我国在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面始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机械的弊端,因此,不断的改革并且创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的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创新,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发展新技术,加大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力度。 标签:机电一体化;创新;发展方向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十分的激烈,我国在工业制造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有将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入到工业行业的制造中,才会提高我国科技的技术含量,打破传统的工业行业中存在的成本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不良现象。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最初的阶段是简单的机械与电子的融合,在机电一体化的最初阶段人们只是具有了电子与机械相结合来运用的简单的构想,只是停留在理论思想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实现电子与机械的相互融合。第二段时期主要是技术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出现了很多的理论思想,虽然电子技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把理论思想应用在实践中也仍然不能实现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就是电子技术朝着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而发展。当今社会,我国的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等无不在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智能化的世界。计算机信息技术、红外线感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相应的知识理论。目前,机电一体化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已经实现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 二、机电一体化的创新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支持下,产品的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即使是单一的产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从而实现了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的目标。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创新的投入资金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商家只需要将很少一部分的资金投入于扩大机电一体化的使用范围,那么企业就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的目标,从而在市场中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总之,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更是社会层面的需求。 (二)产品结构的创新 产品结构的创新是产品创新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进行产品结构上的创新。产品结构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传动方式、物理机械结构、动力装置以及周边设备搭接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对于产品

机电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四种形式。 18. 导轨刚度主要指: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 19.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常可选择的执行元件:电磁式、液压式、气压式和其他形式的执行元件。 20. 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分为恒转矩工作和恒功率两个阶段,其转折点的转速和功率分别称为: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伺服电动机用于调速控制时,应该工作在恒转矩阶段。 21. 步进电机按转子结构形式可分为:反应式步进电机、永磁式步进电机、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种。 2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有:单拍工作方式和倍拍工作方式。 23. 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精度主要由步进电机的结构形式和工作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说明书 设计题目: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院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1年 12 月 24 日

目录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1.总体方案 1.1导轨副的选用 1.2 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1.3 减速装置的选用 1.4 伺服电动机的选用 1.5 检测装置的选用 2.控制系统的设计 3.机械传动部件的计算与选型 3.1导轨上移动部件的重量估算 3.2铣削力的计算 3.3直线滚动导轨副的计算与选型 3.4滚珠丝杠螺母副的计算与选型 3.5步进电动机减速箱的选用 3.6步进电动机的计算与选型 3.7增量式旋转编码器的选用 4.工作台机械装配图的绘制 5.工作台控制系统的设计 6.步进电动机驱动电源的选用 7.设计总结 参考文献 [1]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尹志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设 计 计 算 与 说 明 主要结果 设计任务: 题目:X-Y 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任务:设计一种供立式数控铣床使用的X-Y 数控工作台,主要参数如下: 1)立铣刀最大直径d=15mm ; 2)立铣刀齿数Z=3; 3)最大铣削宽度mm a e 15=; 4)最大背吃刀量mm a p 8=; 5)加工材料为碳钢; 6)X 、Y 方向的脉冲当量mm y x 005.0==δδ/脉冲; 7)X 、Y 方向的定位精度均为mm 01.0±; 8)工作台导轨长度为1260mm ; 9)工作台空载最快移动速度min /3000mm v v y x ==; 10)工作台进给最快移动速度min /400max max mm v v f y f x ==; 11)移动部件总重量为800N ; 12)丝杆有效行程为920mm 。 一、总体方案的确定 1 机械传动部件的选择 1.1导轨副的选用 要设计的X-Y 工作台是用来配套轻型的立式数控铣床的,需要承受的载荷不大,但脉冲当量小、定位精度高,因此,决定选用直线滚动导轨副,它具有摩擦系数小、不易爬行、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安装预紧方便等优点。 1.2丝杆螺母副的选用 伺服电动机的旋转运动需要通过丝杆螺母副转换成直线运动,要满足0.005mm 的脉冲当量mm 01.0±和的定位精度,滑动滑动丝杆副无能为力,只有选用滚珠丝杆副才能达到。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精度高、动态响应快、运转平稳、寿命长、效率高,预紧后可消除反向间隙。 1.3减速装置的选用 选择了步进电动机和滚珠丝杆副以后,为了圆整脉冲当量,放大电动机的输出转矩,降低运动部件折算到电动机转轴上的转动惯量,可能需要减速装置,且应有消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发展 自机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之后有了明显的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的基础。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的台阶。(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的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亢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做出不同的反应。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的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有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3.全球信息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是受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除此以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亢余度的双向联系。 4.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软件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势,但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结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参考北京大学一篇机电一体化论文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发展“机电一体化”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一步提高;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我国认为机械发展新阶段是机电一体化阶段。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产品的统称,并把柔性制造系统和计算机集成自造系统等先进自造技术的生产的生产线和制造也包括在内,发展了机电一体化的含义。机电一体化包括六大类共性关键技术:精密机械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种认识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应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产生出来的新一代的机电产品。这种认识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必须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伺服系统”。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机电一体化概要“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 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并且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机电一体化,工作任务 核心提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一、绪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并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二、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谈国内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论文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3)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

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认识

对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认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初级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并使之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第三阶段,各国均开始极大关注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是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正处于发展阶段,代表着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1]。一般认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高技术,是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机械技术及其他技术相融合而构成的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美国IEEE/ASME曾于1996年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 “我们对机电一体化初步定义为‘在工业产品和过程的设计和制造中,机械工程和电子与智能计算机控制的协同集成’,包括以下11个方面:(1)成型和设计;(2)系统集成;(3)执行器和传感器;(4)智能控制;(5)机器人;(6)制造;(7)运动控制;(8)振动和噪声控制;(9)微器件和光电子系统;(10)汽车系统;(11)其他应用”。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3]”,涉及机械制造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测试和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接口技术、计算机技术、伺服驱动等多种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现代工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

1 国外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又称初级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并使之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第二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第三阶段,各国均开始极大关注和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 198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先进机电一体化学术会议,是机电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标志,各国政府也开始有计划地推动和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目前,日本和美国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商务部曾发表过一份关于日本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报告,对日美两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础研究、超前开发与形成产品等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除机器视觉与软件外,日本的基础研究与美国是可以比拟的。当前,他们都将智能传感器、计算机芯片制造技术、具有触觉和人机对话功能的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等列为高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发展相关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微细加工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 X-Y数控工作台设计说明书 学校名称:湖北文理学院 班级学号:2013279129 学生姓名:张亮 班级:机电1321 2015年11月

一、总体方案设计 1.1 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数控X-Y工作台及其控制系统。该工作台可用于铣床上坐标孔的加工和腊摸、塑料、铝合金零件的二维曲线加工,重复定位精度为±0.01mm,定位精度为0.025mm。 设计参数如下:负载重量G=150N;台面尺寸C×B×H=145mm ×160mm×12mm;底座外形尺寸C1×B1×H1=210mm×220mm×140mm;最大长度L=388mm;工作台加工范围X=55mm,Y=50mm;工作台最大快移速度为1m/min。 1.2 总体方案确定 (1)系统的运动方式及伺服系统 由于工件在移动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切削,故应用点位控制系统。定位方式采用增量坐标控制。为了简化结构,降低成本,采用步进电机开环伺服系统驱动X-Y工作台。 (2)计算机系统 本设计采用了及MCS-51系列兼容的AT89S51单片机控制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集成度高,可靠性好,功能强,速度快,有较高的性价比。 控制系统由微机部分、键盘、LED、I/O接口、光电偶合电路、步进电机、电磁铁功率放大器电路等组成。系统的加工程序和控制命令通过键盘操作实现。LED显示数控工作台的状态。

(3)X-Y工作台的传动方式 为保证一定的传动精度和平稳性,又要求结构紧凑,所以选用丝杠螺母传动副。为提高传动刚度和消除间隙,采用预加负荷的结构。 由于工作台的运动载荷不大,因此采用有预加载荷的双V形滚珠导轨。采用滚珠导轨可减少两个相对运动面的动、静摩擦系数之差,从而提高运动平稳性,减小振动。 考虑电机步距角和丝杆导程只能按标准选取,为达到分辨率的要求,需采用齿轮降速传动。 图1-1 系统总体框图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 (6) 第一节、全息系统化 (6) 第二节、微型机电化 (7) 第三节、光机电一体化 (8) 第四节、产品网络全球化 (8) 第五节、产品绿色化 (8) 第六节、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 (9) 第三章、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0) 第一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0) 第二节、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11) 第四章、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2) 第一节、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12) 第二节、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12) 第三节、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13) 第四节、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13)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6)

摘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系统

第一章机电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自成一体的新型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必将被赋一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汁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 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就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 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 仍属传统机械, 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现。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个阶段。 世纪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 在这一时期, 人们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

机电一体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 (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三、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课题名称:X-Y数控工作台设计说明书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设计成员: 指导老师:季国顺金成柱聂欣 日期: 2013年1月7日 设计组号: 7 课题号: 14

目录 1、总体方案设计 (3) 1.1 设计任务 (4) 1.2 总体方案确定 (4) 2、机械系统设计 (5) 2.1 工作台外形尺寸及重量估算 (6) 2.2 导轨参数确定 (7) 2.3 滚珠丝杆的设计计算 (8) 2.4 步进电机的选型与计算 (10) 2.5 机械系统结构设计 (12) 3、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13) 3.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13) 3.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15) 3.3 控制系统硬件接口电路设计 (17) 3.4 驱动系统设计 (18) 4、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9) 4.1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21) 4.2 主流程设计 (22) 4.3 中断服务流程设计 (23) 4.4 软件调试 (25) 5、总结 (26) 参考文献 (27)

1、总体方案设计 1.1 设计任务 题目:两坐标X-Y 数控工作台设计 任务:设计两轴联动的数控X-Y 运动平台,完成机械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 计与相应软件编程,根据试验条件进行调试,完成整个开发系统;每组一题,分别由3~4位同学合作完成。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工作台型号为HXY-4030; 2)行程要求X=400mm ,Y=300mm ; 3)工作台面尺寸为C 3B 3H =240mm 3254mm 315mm ; 4)底座外形尺寸为C13B13H1=650mm 3550mm 3184mm ; 5)工作台最大长度L=778mm ; 6)工作台负载重量N=500N ; 7)工作台最快移动速度v xmax =v ymax =1m/min 8)X,Y 方向的重复定位精度为±0.02mm ; 9)X,Y 方向的定位精度为0.04mm ; 10)工作台切削负载小、运动灵敏度高、低速无爬行; 11)定位精度高; 12)结构轻便,建议机座和滑台采用铝合金; 13)标准组件,独立产品; 14)可直接应用于小型钻、铣床。 1.2 总体方案确定 1.2.1 方案确定思想 该工作台设计主要分为机械系统部件和控制系统部件,其中机械系统部件主 要包括导轨副、丝杠螺母副、减速装置、伺服电动机和检测装置等,控制系统部件则包括CPU 控制电路、电源设计电路、输入信号电路、输出信号电路、步进电机驱动控制电路等。 因X 向和Y 向机械结构基本相同,故只绘制X 向机械系统部分的结构简图,

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电一体化系统 多选题 CNC控制体统综合应用了()技术。正确答案:ABCD CNC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FR-A500变频器常用的外置选件可能有()。正确答案:ABCDE PLC常用的编程元件有()。正确答案:ABCDE PLC可以分为()结构形式。正确答案:ABCDE PLC指令分为()。正确答案:ABCD 步进电机可以为()。正确答案:ABCDE 采用PWM技术的逆变器具具有()特点。正确答案:ABCD 齿轮传动的优点有()。正确答案:ABCDE 当PLC用于开关量逻辑程序控制时,其执行过程可分为()。正确答案:ABCDE 电力电子器件有()特点。正确答案:ABCDE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包括()。正确答案:ABCDE 多选题 工业上所使用的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一般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 光电编码器的信号输出形式有()。正确答案:ABCDE 光电编码器的信号输出形式有()。正确答案:ABCDE 光栅内部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E 滚珠丝杠副的有点有()。正确答案:ABCDE 恒量PLC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有()。正确答案:ABCD 机电一体化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机电一体化的优点有()。正确答案:ABCD 基本单元加扩展型PLC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常用的PLC,它由()组成。正确答案:ABCDE 交流电机具有()优点。正确答案:ABCDE 交流伺服驱动器常用的DO信号有()。正确答案:ABCDE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硬件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开环CNC属于经济性产品,一般无内置PLC,I/O信号直接连接到CNC的接口上,通常需要()基本输入信号。正确答案:ABCDE 气动控制系统有一些基本的回路组成,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数控机床种类繁多,包括()。正确答案:ABCDE 无论就爱那个一个系统分解为多少子系统,都必须具备()基本要素,才能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否则只能是一正确答案:ABCD 下列哪些属于FX系列PLC计数器()。正确答案:ABCDE 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4大支柱是()。正确答案:ABCD 直线滑动导轨的截面形状常用的有()。正确答案:ABCD 单选题: ∑Ⅱ操作单元分为()个区域。正确答案:B ∑Ⅱ操作单元分为()种显示模式。正确答案:D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2,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A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3,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B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4,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C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05,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D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30,其对应报警名称为()。正确答案:A ∑Ⅱ系列驱动器报警显示为A.32,其对应报警名称为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国地质大学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吴来杰付先成 2014年2月27日

一、选题背景 (3) 二、设计要求 (3) 三、选题目的 (3) 四、方案论证 (4) 五、系统工作原理: (5) 六、电路分析 (5) 1、单片机选择 (5) 2、单片机复位电路 (7) 3、传感器选择 (7) 5、油压、油温检测及放大电路 (9) 6、A/D转换 (10) 7、外接键盘 (11) 8、并行I/0的扩展 (12) 9、报警系统: (13) 10、LED显示电路 (13) 七、电路原理图转化PCB板 (14) 八、参考文献: (18) 九、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8)

一、选题背景 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主题,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正在发展和逐渐完善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了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备和电子设备以及软件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的连接机械和电子、气压、液压等相关的的关键技术,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消费者对高性能、高自动化的机械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求我们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行业的技术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性所在。当前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在通用的硬件上借助软件实现复杂的功能,伴随对软件依赖性的增加,软件的开发成本也相应提高,甚至出现赶超硬件投入的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有:(1)机械技术(2)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术(3)系统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传感检测技术(6)侍服传动技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同时因也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不管是对祖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对于掌握、精通这门技术都尤为的显得重要。 二、设计要求 设计一基于单片机的液压系统油温油压检测系统,其中:压力P=0-15 MPa,油温T=0-80℃。要求设计并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PCB图)。内容包括: 1、绘制电路原理图; 2、绘制印刷电路板图; 3、撰写设计报告书。 三、选题目的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作为机械电子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设计的内容。使学生即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又能训练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有针对性的加以深入的研究是课程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因此这次课程设计,一方面让我们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联系,另一方面也是温习和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单片机方面的知识,对于单片机系统能够从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