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0版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六含解析

2020版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六含解析

2020版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六含解析
2020版高三生物总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六含解析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六)

一、选择题

1.在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经常涉及“输入量(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等说法,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一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即同化量

B.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是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

C.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即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D.相邻两营养级生物中较高营养级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摄入量之比表示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输入量即同化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因此,A项错误,C项正确;某一营养级生物的粪便量实际上是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一部分,B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河北衡水模拟)动物(处于第n营养级)的生长效率是指第n营养级储存量与第n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比值,动物的同化效率是指同化量与摄取食物量的比值。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营养级动物生长效率较高,可以推测其活动量较大

B.某营养级动物同化效率较高,推测其消化吸收能力较强

C.某营养级动物生长效率较高,从上一营养级到这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也高

D.某营养级动物同化效率较高,从上一营养级到这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也高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某营养级动物生长效率较高,说明其同化能量更多地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即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较少,进而推测其活动量较小,A项错误;若某营养级动物同化效率高,说明其粪便量较少,从而推测其消化、吸收的能力较强,B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比,而生长效率和同化效率都不涉及两个营养级,因此二者均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C、D两项错误。

答案 B

3.(2019·湖北武汉华大新高考联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光能或化学能

B.自然生态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存在倒置情形,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

C.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在农田中除草、捉虫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包括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光能的绿色植物,能利用无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A项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金字塔可存在倒置情形(即生物数量随营养级数的增加而增加),因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金字塔则不存在倒置情形,B项正确;与传统鱼塘相比,桑基鱼塘可显著提高能量的利项错误;在农田中除草、捉虫,是人为C用率,但不能提高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地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

答案 C

4.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能量数值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生产量1--2) (kJ·m ·a (P) (I) (A) (R) 动物种类0.10 34.50 ) 31.00 30.90 植食收割蚁(1.90 小蜘蛛(肉食) 11.90 12.60 10.00

0.51 植食() 3.71 1.37 0.86 盐沼蝗0.11

植食黄鼠()

3.80

5.60

3.69

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B.占盐沼蝗摄入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

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

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收割蚁同化量为31.00,而呼吸量为30.90,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0.10,0.10÷31.00×100%≈0.32%;盐沼蝗的摄入量为3.71,同化量为1.37,因而盐沼蝗摄入食物未同化量为3.71-1.37=2.34,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该部分能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黄鼠的同化量为3.80,而呼吸量为3.69,因此用于生长的能量就很少;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与食性等有关而与能量传递效率无关。

答案 D

5.(2019·河南中原名校高三3月第六次质量考评)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

B.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不能体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合理利用资源

C.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会在鱼塘中呈现“J”型数量增长

D.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c)

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甲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小鱼不能被捕捞,进而导致调查值偏小,A项错误;鱼种乙中不同个体在鱼塘不同水层觅食,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能体项正确;若除去鱼种乙和增加投放饲料,则鱼种甲的食物非常充足,但B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是生存空间是有限的,因此鱼种甲在鱼塘中将呈现“S”型数量增长,C项错误;据图分析,鱼种甲和鱼种乙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c),D项错误。

答案 B

6.(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第二次模拟)我国某地曾发生了蝗灾,但消息传出没多久,蝗灾就被兴奋的“灾民”扑灭了,“灾民们”纷纷笑着说,今年卖蝗虫收入比种地强多了,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农技人员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

B.蝗灾被扑灭,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C.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

D.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解析蝗虫的幼虫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常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若蝗灾被扑灭后,生态系统中反而增加了其他生物种类,则生物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并没有下降,B项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蝗虫只是第二营养级中一个种群而已,它捕食的庄稼(第一营养级)没有占到10%~20%的比例被同化,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中由于含有部分有机物(如蛋白质、核酸等)中有氮元素,所以它们被微生物

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项正确。

答案 D

7.(2019·北京丰台高三二模理综)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物根系和土壤动物的呼吸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统称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下图是某林下的苔藓和凋落物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的日变化动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注:Rs-裸为裸土土壤呼吸速率;Rs-苔为苔藓覆盖土壤呼吸速率;Rs-凋为凋落物覆盖土壤呼吸速率)

A.凋落物中的能量可供给分解者和其他各营养级生物利用

B.该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环节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C.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会影响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

D.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

解析分解者分解凋落物所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少量转移到ATP中供分解项错误;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A者自身生命活动所需,不能被其他营养级生物利用,

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项正确;据坐标图中曲线数据变化分析,Rs-凋>Rs-苔>Rs-裸,说明土壤表层的凋落物覆盖可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C项正确;温度影响细胞呼吸中酶的活性,推测土壤表层的覆盖物提高土壤呼吸速率的原因可能与提高温度有关,D项正确。

答案 A

8.如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图示食物网遗漏了一个箭头,且甲、乙、丙、丁所处营养级不受影响,则该箭头不可能起始于水草或藻类

B.图中甲和乙属于同一个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

C.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

D.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如果该食物网中遗漏的箭头起始于水草或藻类,那么箭头无论是指向丙还是丁,都会使丙或丁所处营养级发生改变,这与题述矛盾,又由于甲不摄食藻类,所以该遗漏的箭头不可能由藻类指向甲,A项正确。尽管甲和乙处于同一营养级,但由于两者是不同种的鱼(不同物种),所以属于不同的种群;虽然丁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但它们为同一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所以属于同一个种群,B项错误。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是分解者,图中丁为消费者,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即次级消费者)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D项错误。

答案 A

9.(2019·河南郑州模拟)如图为某地稻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转移示意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a增加

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a=b+c+e

C.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解析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A项正确;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转移量关系应为a=b+c+e+自身积累量,B项错误;丙中的生物均为消费者,不能构成食物链,C项错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答案 A

10.(2109·海南长沙长郡中学四模)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营养结构示意图,Q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Q、Q、Q分别表示流入昆虫、牲畜、鼠的能量。据图判断,下列321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只在各种生物之间进行

B.将牲畜的粪便当作化肥施用给牧草,可以实现物质和能量循环利用

C.如果Q+Q+Q>0.2 Q,该草原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沙漠化威胁312D.草原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项错误;能量在食物链中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B项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如果Q+Q+Q>0.2Q,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20%,312则该草原生态系统可能面临沙漠化威胁,C项正确;草原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方面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

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答案 C

1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只可以作为3所示成分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1所在的营养级

.碳元素的循环可以在任何一个结构完善的生态系统内独立进行D.

解析由题图分析可知,1和4之间是双向箭头,而且1、2、3都有箭头指向4,1和2又都有箭头指向3,所以4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是生产者、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因此6可以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5代表呼吸作用,A项错误;在生态系统中,营自养生活的细菌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是消费者,B项错误;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是生产者,即1所在的营养级,C项正确;碳元素的循环具有全球性,D项错误。

答案 C

12.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

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可能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解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越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越多,故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11(2)假如北极狐的食物来自雷鸟,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28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北极狐种群增加的能量为8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需要植物的能量是________ kJ。

(3)图乙中C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4)下表表示图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666 J

/10呼吸消耗/10储存能量/10同化总量成分J

J

700 900 A 200

85

15

100

B

C 15 2 13

12

D

6

18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 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雪兔和狼之间只有一个箭头联系,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关系是捕食;113北极狐的能量有三个来源,雷鸟提供,植物提供,雪兔提供,若北极狐增加的能量为80 kJ,288113则需植物增加的能量为80×÷20%÷10%+80×÷10%+80×÷20%÷10%=3 600 kJ;从图288乙中可以看出C为分解者,A为生产者,B、D分别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流入生态系8,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 J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9×10+85;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看,能量的输入大于输出900>(700+率为18÷100×100%=18% ,因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正在增加。+12)13 捕食(1)答案(2)3 600

分解者(3)8 18% 增加(4)9×10

生态环境的改变与生态农业有关。“桑基鱼塘”是我国古代发展.(2019·山东泰安期末)14养鱼,鱼塘泥肥桑,在桑、蚕、鱼之间蚕粪)的简单的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桑叶喂蚕,蚕沙( 形成良性循环。回答下列问题:原理。蚕摄食桑叶后,________(1)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桑基鱼塘”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其中前者除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________桑叶中的能量去向:一是______,二是。有同学认为“鱼塘泥肥桑”的道理是鱼塘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________外,其余用于:述理由吗?________。请简说利树直接吸收用,你认为这种法对以能量可被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向的直接去,CO被桑同化后碳元素的态(2)上述生系统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可看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同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对某地桑基鱼塘的能量流动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同化能量呼吸消耗分解者利用

×10 4.25×102.84×10 桑222a) ·J/(cma) ·J/(cma) ·J/(cm3445.5×10 1.3×10 2.25 555 7.5

×10 蚕.

a)J/(c1.4×1a)J(cm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生物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还有一部分因未被吸收而被________利用。从提高经济效益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该生态系统需改进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训练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

第九单元(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相对湿度、年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D.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 2.某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后,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种群密度会处于波动中 D.种内斗争最激烈 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使害虫的出生率下降B.任何种群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个体组成的,年龄金字塔可体现种群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C.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以时间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为纵坐标绘制的 D.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在种群密度相同的情况下,种群的分布型可能相同 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的种群数量波动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 B.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同步的 C.极端的温度和湿度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呈指数增长 5.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的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量/(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第4年中期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在增长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 6.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乙表示生物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形式增长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不再发生变化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田鼠种群停止增长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其天敌黄鼬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诱虫器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留有一定空隙,是为了防止小动物逃走 1

2019高考生物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通过测交,不能推测被测个体( ) A.是否是纯合体 B.产生配子的比例 C.基因型 D.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D 解析:测交实验是将未知基因型的个体和隐性纯合子杂交的交配方式,其主要用途是测定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也可由此推测出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比例。2.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三个单眼皮和一个双眼皮的孩子,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 ) A.单∶双=3∶1,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B.该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 C.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 D.单眼皮基因和双眼皮基因发生了互换 答案:C 解析:根据分离定律这对夫妇每胎都有出现单眼皮的可能性。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 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答案:C 解析:假说是通过实验、观察,提出假说并解释,“演绎”是对其解释的验证,其过程就是测交。 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体约活到50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体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一对患有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如果再生一个男孩,那么这个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 ) A.1/3 B.2/3 C.1/2 D.3/4 答案:D 解析:由题意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A、a表示),在男女中患病几率相等,男孩中某种类型的概率和在所有后代中某种类型的概率相同。双亲的基因型都为Aa,则后代为1/4AA(30岁左右死亡,即活不到50岁)、1/2Aa(能活到50岁)、1/4aa(正常,即也能活到50岁甚至更长),故生男孩能活到50岁的概率应是1/2+1/4=3/4。 5.下图所示的四种遗传系谱中,能确定不属于色盲遗传的是( ) 答案:B 解析:因为色盲遗传属于伴X隐性遗传,所以正常的双亲不可能生出患病的女儿。 6.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不连锁)的水稻自交,自交后代中两对基因都是纯合的个体占总数的(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18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3.(2018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2018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二、非选择题 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第九单元 第32讲生物与环境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B )。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 群落 (1)概念要点:①同一时间;②一定区域;③各种生物种群。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判一判] 1. 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 提示 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 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 [解惑] (1)大鱼吃小鱼? ?? ?????? ?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是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 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辨析]山上植被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1.演替的过程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演替过程(以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2.演替的类型(连一连) [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提示森林形成必须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提示光影响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提示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考点一明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高三生物阶段考试测试题(附参考答案).doc

高三生物试题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 ? ? ? 1.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分子都含有碳、氢、氧、氮 B.组成每种蛋白质的氨基酸都有20种 C.每种蛋白质分子都由多条肽链组成 D.蛋白质发生热变性后不影响其功能 2.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溶酶体只能消化细胞A的衰老的细胞器 B.线粒体含有核糖体且能发生转录和翻译 C.高尔基体分拣蛋白质分别送到细胞内或细胞外 D.粗面内质网内的蛋白质会送到高尔基体和细胞其他部位 3.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才能将细胞分散 B.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光圈冰能换上高倍物镜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胞内单向动物到胞外导致液泡变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速度逐步减慢 4.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核膜解体成磷脂和蛋白质 B.中期染色体的显微照片可制作染色体组型图 C.后期着丝粒断裂导致染色单体数目加倍 D.末期囊泡聚集成的细胞板形成新的膜 5.在实验条件下,矮牵牛叶片细胞能能发育成完整植株。这说明该细胞具有 A.普遍性 B.统一性 C.企能性 D.特异性 6.基因型为AaBb的某岛等动物细胞,其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阁如下。 下列叙述与该图不相符的是? ? ? A.该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其子细胞为精细胞或第二极体 B.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 C.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 D.该细胞讨能巾初级卵母细胞经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片段交换产生的 7.人类遗传病在人体不同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所 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所指遗传病在青春期的患病率很低 B.羊水检查的结果可用于诊断①所指遗传病 C.②所指遗传病受多个基因和坏境因素影响量

2019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 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

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 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 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1、小组讨论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教师版

好教育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 )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 A .死亡率降低 B .出生率高 C .牛群基数大 D .雌牛比例大 【答案】D 【解析】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年龄结构,但性别比例失调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 【解析】种群的“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两种密度下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升高,个体之间斗争增强,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 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t -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 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 值 【答案】B 【解析】由于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并非这期间的出生率相同,A 错误;第4到第5年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且第5年初至第5年中期,λ下降,但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B 正确;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C 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 值,D 错误。 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C .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D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C 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 正确。 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 .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 .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人教版高三生物练习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三生物练习题及答案全套1.(2018?新课标Ⅱ卷.3)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2.(2018?江苏卷.17)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碱性纤 维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相关 实验,结果如下图。由图中实验结果能直接得出 的结论是 A.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的去污力最强 B.不同类型洗衣粉影响碱性纤维素酶的去污力 C.碱性纤维素酶对污布类型2、3的去污力不同 D.加大酶用量可以显著提高洗衣粉的去污力 3.(2018?天津卷.3)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 时加入酶C。下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 曲线。叙述错误 ..的是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4.(2017海南卷.3)下列有关生物膜上蛋白质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根细胞膜上存在运输离子的蛋白质 B.植物叶肉细胞中液泡膜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不同

C.光合作用中,催化ATP 合成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D.呼吸作用中,催化ATP 合成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外膜上 5.(2017江苏卷.8)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 2O 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黄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 B.2号管为对照组,其余都为实验组 C.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明白菜梗中无氧化物酶 6.(2017课标1卷.3)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均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试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 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7.(2017·海南卷.3)ATP 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 生成 B .ATP 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 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 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管号 1%焦性没 食子酸 /mL 2%22O H /mL 缓冲液 /mL 过氧化物酶溶液/mL 白菜梗提取液/mL 煮沸冷却后 的白菜梗提取液/mL 1 2 2 2 - - - 2 2 2 - 2 - - 3 2 2 - - 2 -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物圈-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解答】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生态环境。 2.【答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特征。

【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系统,B错误;C、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不是彼此独立的,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D正确。 3.【答题】下列各组生物中,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A.猕猴和海豹 B.鲨鱼和海带 C.袋鼠和东北虎 D.熊猫和仙人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解答】猕猴都是野生动物,猕猴营攀援生活,主要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海豹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A错误;鲨鱼和海带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海生动植物,B正确;袋鼠生活在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东北虎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属于沙漠生态系统,D错误。 4.【答题】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______,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圈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江苏高考生物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糖类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都是还原糖,但元素组成不同 B.淀粉、糖原、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而成的多糖 C.蔗糖、麦芽糖、乳糖都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D.蔗糖是淀粉的水解产物之一,麦芽糖是纤维素的水解产物之一 2.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3.下列关于肽和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琢鄄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8 个肽键 B.蛋白质是由2 条或2 条以上多肽链构成的

C.蛋白质变性是由于肽键的断裂造成的 D.变性蛋白质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4.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C.苏丹芋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D.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观察和计数 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冶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6.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遗传病是指基因结构改变而引发的疾病 B.具有先天性和家族性特点的疾病都是遗传病 C.杂合子筛查对预防各类遗传病具有重要意义 D.遗传病再发风险率估算需要确定遗传病类型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踿踿的是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试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展示台(15分,每空1分): 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等。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3.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间和等。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作,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二、对错审判厅(20分,每题2分): ()1.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装入自然水域的水,然后把水草,浮萍、田螺、小鱼、小虾等放进去就行了。 ()2.只要有水,绿豆就会发芽。 ()3.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他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6.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什么作用。 ()7.生态瓶中的植物放的越多越好,可以给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8.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9.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10.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三、谨慎选择区(30分,每题2分): 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是对比实验 3.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4.苹果树不适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适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 空气 5.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6.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阳光充足 B.温度高 C.阴暗潮湿 7.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8.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A.企鹅雪狼 B.青蛙蛇 C.燕子天鹅 9.下面不在食物链中的是()。 A.蔷薇 B.蚜虫 C.花坛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拱墅区小学科学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练习卷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2020届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评估检测卷(九)

单元评估检测(九) 生物与环境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测控导航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一直呈“J”型 D.可以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等;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不容易区分株数等,一般不可用样方法调查单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外来入侵生物种群增长曲线最终也趋于平衡,不会一直呈“J”型;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 2.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C ) A.某市近三年入户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

B.蒲公英杂乱无章地分布在操场上 C.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 D.某市男性公民与女性公民的比例为1∶1.5 解析:A中描述的是种群的迁入率。B中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 中描述的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中描述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3.某同学为了模拟标志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一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则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是( B ) A.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B.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均匀→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C.取全部黄粒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混合均匀→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D.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随机抓取→混合均匀→统计白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模拟标志重捕法实际操作时,因为“50粒白种子”表示初捕的个体数,因此应将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这样保证代

2020-2021年浙江高考生物7月选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 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氟利昂大量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形成 C.水体污染 D.温室效应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淀粉的结构单元是蔗糖 B.胆固醇是人体所需的物质 C.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贮能物质 D.人细胞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RNA 3.某DNA片段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胞嘧啶 B.②表示腺嘌呤 C.③表示葡萄糖 D.④表示氢键

4.溶酶体是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细胞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尔基体断裂后的囊泡结构可形成溶酶体 B.中性粒细胞吞入的细菌可被溶酶体中的多种酶降解 C.溶酶体是由脂双层构成的内、外两层膜包被的小泡 D.大量碱性物质进入溶酶体可使溶酶体中酶的活性发生改变 5.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6.下列关于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厌氧呼吸产生的ATP比需氧呼吸的多 B.细胞的厌氧呼吸在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嵴上进行 C.细胞的需氧呼吸与厌氧呼吸过程中都会产生丙酮酸 D.若适当提高苹果果实贮藏环境中的O2浓度会增加酒精的生成量 7.下列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癌细胞表面粘连蛋白增加,使其容易在组织间自由转移 B.高等动物衰老细胞的线粒体体积随年龄增大而减小,呼吸变慢 C.高等植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柄的退化是通过编程性细胞死亡实现的D.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多种类型的细胞,这些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