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634世界通史(截止到1990年)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10*8)

1.埃赫那吞

答:埃赫那吞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国王。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是埃及国王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小儿子,伟大的宗教改革家。他在位期间推行了著名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其主要内容:废除阿蒙神崇拜,以阿吞神为唯一神;没收阿蒙神庙财产;迁都阿马尔那并改称埃赫塔吞;国王的名字也改为埃赫那吞等。阿蒙霍特普四世死后,法老图坦哈蒙放弃改革,恢复对蒙神的信仰,首都迁回底比斯,埃赫那吞改革彻底失败。埃赫那吞的改革并不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改革,他是在宗教改革的外衣下统治阶层内部的政治斗争,打击了阿蒙神庙僧侣集团的保守势力,而且在政权、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领域具有革新的性质。

2.金帐汗国

答:金帐汗国是指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在伏尔加河流域建立的以突厥民族为主的封建国家,又称钦察汗国。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原有的术赤汗国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强大的金帐汗国,其版图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起高加索,北括罗斯。金帐汗国是一个封建君主国家,军队在国家机构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军权和民权密不可分。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因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人数很少,所以不久当地蒙古人完全突厥化。到了明朝推翻元朝时,钦察汗国拔都系主要分支被新兴起的白帐汗国所取代,而后俄罗斯开始崛起,蒙古人在中、东欧;西、北亚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3.战国大名

答:战国大名是指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封建主。日本战国时代,一般认为始于1467年应仁之乱,终于1590年。战国时期,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1573年尾张国大名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日本战国大名出现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守护大名,属下压倒守护,土豪压倒守护,宗教掌握一国,趁乱夺权等。

4.伊克塔

答:伊克塔是指阿拉伯帝国等中世纪伊斯兰王朝赐给亲信、行政和军事官员作为收入来源的一种土地分封制度。公元945年阿拉伯帝国白益王朝的艾哈迈德开始对现役军人授予“伊克塔”(采邑),作为其服役的俸禄。伊克塔并非具有封建等级制的世袭领地,伊克塔封建主一般只享有对该土地的征税权而没有土地所有权和行政权,不能世袭。封建主一般不住在封地,而是委托代理人管理土地,伊克塔的大小和占有时间的长短,皆由王朝来决定。伊克塔制奠定了军人统治体制的基础,改变了阿拉伯帝国官僚统治体制的传统。

5.因信称义

答:因信称义是指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的路德宗提出关于如何得救的教义。因信称义源自《圣经》,主要意思是:神称信耶稣的人为义,因信基督教称义,不因行法律称义。“称义”,即“成为正义的”,成为正义的人只能由上帝的拯救而获得,因信称义包括上帝使人脱离罪恶而进入恩典,人脱离罪恶而变为义,在新教中则由人的忏悔蒙上帝恩赦成为义人的。马丁·路德从保罗致罗马人书中的因信称义的观点引申出信徒可以由于信仰而直接成为义人,可以免去中世纪的繁文缛节。以此,因信称义成为路德派的重要教义。

6.1848年欧洲革命

答:1848欧洲革命是指发生在1848年反对欧洲君主政体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乱。1848年1月革命首先在西西里岛掀起,随后扩展到法国、德意志和意大利诸国,以及奥地利帝国。革命的任务是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然而叛乱最后都以失败告终。1848年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大陆,从它取得胜利,而又失败的过程来看,革命力量还缺乏坚实的基础。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7.华夫脱运动

答:华夫脱运动是指一战后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领导的争取埃及独立自主、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18年11月,柴鲁尔组织了华夫脱党,主张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1918年冬,柴鲁尔等人向英国殖民当局提出英军撤离埃及、准许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1919年春,英国殖民当局断然拒绝这一合理要求,并逮捕了华夫脱党领导人,引发了埃及人民的反英大起义。在埃及人民的强大压力下,1922年2月,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埃及人民为取消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争取国家的彻底独立,继续坚持斗争。

8.揭露黑幕运动

答:揭露黑幕运动是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由一批新闻记者和文学家等知识分子发动的专门以揭露社会弊端为主的运动。这场运动迅速席卷社会各个角落,但从

其渗透面来看,黑幕揭发者们不仅发现了问题并督促政府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同时还对当时的社会价值转型和社会良知的觉醒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实质上在20世纪初的美国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揭露黑幕运动历时不久,然而它的影响深度是新闻和文学史界上罕见的,黑幕揭发者激发了公众舆论,“实在是一场世俗性的大觉醒”。

9.东南亚国家联盟

答:,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一个由东南亚地区国家组成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区域性组织,简称东盟。1967年8月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东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对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0.三边委员会

答:三边委员会是一个成立于1973年,由北美、西欧和日本三地区14个国家组成的国际性民间组织。它实际上是西方国际金融财团及其控制下的跨国公司的政策协调机构。三边委员会对其共同关心的国际经济体系、金融、贸易、能源、南北关系和东西方关系等问题进行磋商和讨论,以协调它们在这些方面的政策,对各自的政府施加影响,最终达到共济会的“新世界秩序”目的。其宗旨是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研究,支持联合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三边委员会成立以来,向各自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大多数会被采纳。

二、简答题(2*20)

1.简述罗马共和体制衰亡的基本原因。

答:罗马共和体制是古罗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间的政体。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奴隶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罗马奴隶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充分地暴露出来,罗马共和体制走向了衰亡。其基本原因有:(1)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

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共和国先后通过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等完成了对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征服。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必然要求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对国家进行统治。

(2)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

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为罗马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变革与之相适应。此外,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3)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

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恺撒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二位独裁者。屋大维在罗马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统治。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的衰亡。

(4)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

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共和国内的

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冲击了罗马的共和体制。

综上所述,罗马共和政体走向衰亡是有其内在的原因。

2.简述19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东政策。

答:“近东”(the Near East)是一个政治地理术语。一般是相对中东,远东地区而言的概念,指距离西欧较近的国家和地区,过去主要指欧洲的巴尔干国家、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19世纪后半期英国近东政策主要就是指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以后英国对近东地区实行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扩张政策和政治控制政策相结合。

克里米亚战争以后,英国对其近东政策进行了调整,采取了经济扩张和政治控制相结合的政策。

(2)维持近东力量的均衡。

维持近东力量的均衡是维持欧洲均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用土耳其作为维持这种均势的力量,同时利用土耳其作为保护英属印度的缓冲国之一,这对当时的英国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这种政策能否得以延续起决于土耳其能否得以继续保持下来。因此,英国的近东政策是在政治上实行维护奥斯曼帝国的“独立和完整”,在军事上反对俄国瓜分土耳其。

(3)控制交通命脉,维护自身利益。

英国自苏伊士运河通航后,竭力想在欧洲经过奥斯曼帝国境内通往印度的道路上占据优势。因此,英国力图控制黑海海峡,来阻止它的主要劲敌俄国势力南下,以排除它通往印度航路上的潜在威胁。英国试图控制交通要道来维护其经济利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