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读出诗词用典之妙

读出诗词用典之妙

读出诗词用典之妙
读出诗词用典之妙

目录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写人之妙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咏物之妙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写景之妙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比喻之妙

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比拟之妙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夸张之妙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反衬之妙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对比之妙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移情之妙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结句之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双关之妙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细节之妙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炼字之妙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抒情之妙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情之妙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构思之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趣之妙(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典之妙

贾谊贬长沙一事,常被后来的文人用以抒写怀才不遇之悲,李商隐在《安定城楼》中就曾以贾谊寄怀。但是,在这首诗里,诗人独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但前加上可怜两字就更耐人寻味。原来“夜半前席”的重贤只是一种姿态。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诗人用贾谊的典故,实际上书写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

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奇等,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在诗歌中援引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借赞扬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可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表达更深的思想情感。。化用前人诗句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本出自《诗经》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本表达的是小儿女的爱情情思,但在曹操笔下,变成了对人才的渴望,表现出了一种王者的大气。

1、送杜审言

唐代: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病欲疏一作: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3、发潭州

唐代: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高名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这一联为用典抒情。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情不能已,浮想联翩。身处湘地,他很自然地想到西汉时的贾谊,因才高而为大臣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他又想到初唐时的褚遂良,书法冠绝一时,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

被贬为潭州都督。历史上的才人志士命运是何等相似,诗人不也是因疏救房琯,离开朝廷而沉沦不偶吗?正因为如此,这两位古人的遭遇才引起诗人感情上强烈的共鸣。显然,诗人是在借古人以抒写情怀。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就是说不要因为用典而使诗句晦涩难懂,杜甫这里用典,因是触景而联想,十分妥贴,“借人形己”,手法高妙。(创意语文工作坊——微信CL8828322,敬请关注)

高考对接:【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张元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第二编古诗文阅读专题一学案(含解析)

古诗文阅读 二十阿房宫赋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①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 ..(古义是遮蔽)天日。 ..(覆盖)三百余里,隔离 骊山北.(名词作状语,从北面)构而西折,直走.(趋向)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 .. 斗角 ....(名词作状语,像..(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蜂房,像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波涛之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龙?复道横伸在半空之中,不是雨后初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 宫之间,而气候 ..(古义指天气)不齐。 ②妃嫔媵.(音yìnɡ,陪嫁的人)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名词作状语,乘辇车)来 于秦;朝歌.(名词作动词,唱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奏乐),为秦宫人。明星 ..(古义是明亮的星光)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不知其所之.(往)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美丽), 缦立 ..(久立)远视,而望幸.(皇帝驾临)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③燕、赵之收藏 ..(动词作名词,..(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运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当土块,把珍 珠当碎石),弃掷逦迤 ..(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指重量单位,极言其细微),用之如泥沙?使负.(承担)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音yǔ,露天的谷仓、仓库)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 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 ..(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顽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陈涉率领的戍卒发起了呐喊,接着刘邦指挥的军队夺取了函谷关,楚霸王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偌大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只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但又不引以为戒,就让更后的人又为他们哀叹了)。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副词,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形容词,全,都)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 一、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分)(1)A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瞻望:仰望。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秉:手持。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悼亡诗词鉴赏

第四讲悼亡诗词鉴赏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古代诗歌中的独特类型——悼亡诗(词)及其概念内涵。 二、了解悼亡诗的特点和常用的抒情方法。 三、熟知悼亡诗的起源与著名篇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悼亡词的不同风格;对悼亡情感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古代哀祭文、悼亡诗词综述 哀祭文,一般是在祭奠时宣读,是古代的一种应用文,有大致相同的体式和结构。 唐之后,悼念亡妻的诗词,多不以“悼亡”为题。总起来看,悼亡之作远不如哀祭文那样众多,这是因为悼亡诗词毕竟是诗(词)人们的即兴抒情之作,有妻子去世而且要先于诗(词)人的事,也毕竟是极少数。诗人中,以唐之元稹和李商隐的悼亡之作最有名。词人中,以宋·苏轼和清·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最有名,尤其是纳兰性德,词题中明标有“悼亡”、“梦亡妇”、“亡妇忌日”、“亡妇生辰”等字样的词即有五、六首之多,其他无题而语中可能涉及悼亡的词远不止此数。 二、《诗经》中的悼亡诗 悼亡诗《诗经·邶风绿衣》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此诗说一男子手抚妻子遗物衣裳,悲戚不已,追忆旧时情谊,感念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和耐心规劝,感伤着再也没有另一个人如此的贤德美惠,可以理解自己的心了 三、魏晋南北朝悼亡诗 悼亡诗三首(之一)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重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千百年来,男人值得一夸的最高褒赞就是“才过宋玉,貌赛潘安”——潘安就是潘岳。“掷果盈车”、“傅粉檀郎”等等成语典故皆出于这位倜傥男儿。潘岳与结发妻子杨氏伉俪和谐,始终如一。 四、唐代悼亡诗 遣悲怀三首(选一)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6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1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3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4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 文言虚词题 ⑴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⑵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生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2016-2019)

2016-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 之 文言文阅读 一、2016年全国卷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 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 ..,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 ..议, 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

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C. 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⑴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 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 鹧鸪鸟(叫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 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关山(思家) 燕(惜春/思念/物是人非的变迁/传书叙离情/游子漂泊) 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⑵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 红叶(传情之物)。 ⑶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 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竹(气节高尚) ⑷悲情类:梧桐(悲凉),杜鹃鸟或子规(凄哀或思家思归) 乌鸦(衰败荒凉),碧血(蒙冤而死或忠心不灭),猿(悲伤) ⑸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 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或: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 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 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 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 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 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古典诗词用典

古典诗词用典 化典之妙用,增诗之灵秀 一用典的概念 运用典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艺术手法。什么是典故?比较权威的辞典有如下的解释:一是《辞海》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二是《辞源》的定义:“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三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语”。从三家比较权威的词典来看,其释义基本上一致。《辞海》和《辞源》一模一样,《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稍有差别,但其中心内容仍离不开“故事”和“词语”。可见典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事典,即古代的故事;二是语典,即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中国古典诗文中常常把古代的故事和前人的语句压缩概括成一个短句,更常见的是短语甚至于一个能体现典源特点又能标识典故主要内涵的代表词,从而形成种种变体,表现出运用灵活、形体多变甚至意义交错复杂的状况。“典故”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传》:“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这里的“典故”,其意义是指过去的典章制度。所谓的“事过典故”,意即“这件事情的做法超过了过去的典章制度的规定。” 二用典的分类 诗词用典有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小组主要从“取意角度”方面研究诗词用典的分类。 1 正用 指从正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同或相近。 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借古盲今,亦史亦论,下片从南朝宋刘义隆草率行事导致北伐失败写起,再以敌酋祠庙香火正旺暗示国土分裂,北方已非我有,最后自比廉颇。表其壮心未已.报国之心。天日可表。通篇沉痛。读来令人唏嘘。辛弃疾南归后。艰难竭蹶的处境使他长怀优愁忧思,悲愤填膺。而令人窒息的现实又使他不能畅所欲言.常常欲说还体.通过典故来表明心曲.则能蕴藉含蓄.“在寥寥数语当中将厚重深远的情怀思致寄托其间。而达到言简意远的目的" 2 反用 指从反面取用典故,即典事与题事的意义相反或相对。 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考查实词、虚词、文意理解、翻译句子;考查重点依然是对重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中教材知识生活使用并重的思想。因此对文言文复习初期的课本知识一定要下足功夫,将可以把握的知识点牢牢把握,作题时注意联系相上下文以及关知识点生活中的常用义,这道题应该可以有十分地把握。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翻译文言语句从句子翻译题的设置来看,既注重了对文言基础字词句的考察,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拓展能力的考验,必须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的贯联意识,应该说是一种鲜明的立足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方向的体现。所以要想做好翻译题,首先要夯实基础,其次要注意基本的技巧,还要具备联类贯通的能力,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对文言翻译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注重动手去写,绝不能眼高手低。 总的来说,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是平时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扎实的积累,以及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的语境意识。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备考方案: 1、重教材:和现代文相比,复习文言文更应该重视教材。尽管选文出自课外,但知识都在课内。因此文言文复习应该紧扣教材。教材上的内容一定要熟悉,不能提出教材上的一句话,还不知道在哪一课。要让学生明白熟悉教材所选的文言名篇,不仅有利于文言文复习应试,对复习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以至高考作文也都有好处。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课本内容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学生对课内文言每一课都烂熟于心。 2、重迁移:从文言文高考命题来看,仅熟悉教材内容也还不够,不管是词语考查还是句子翻译都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文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必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就课本论课本,就题论题,要以课本和习题为依据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迁移,使学生具备连类推绎的意识和能力。 3、重技巧:根据每一道题的命题特点,对学生的训练要进行技巧点拨。比如对文言语句翻译题一定要指导常用的方法,并重视落实,强调动手写一写。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成效。 二、诗歌鉴赏: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名句名篇的补写,该题型关注考生的文化积累,兼顾课内课外。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方案: 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备考,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做好知识储备与积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近年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

十大悼亡诗词

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大全

一、 2016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古诗词中的用典

鉴赏古诗词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 一: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 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又叫化用。 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的忠诚和热爱。 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隋宫》),也是暗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3.侧用。是指从典故侧面意义取用典实,即故意避开典实的正面与反面意义,而另外选取典实的某一个侧面,借事起兴,旁敲侧击,显现作者自己的用意。能起到切中肯綮、言简意赅之效。 例如:宋梅尧臣《田家》诗是这样写的:“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空收一束萁,无物充煎釜。”诗歌借用曹植《七步诗》之典:“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

悼亡词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生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背景】: 这首诗被后人认为是…悼亡诗之祖?。关于这首《葛生》的主旨,历代学者多有争议。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 后世对这首诗评价极高,今人认为本篇“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朱守亮《诗经评释》),又认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就本诗的艺术魅力和对后世悼亡诗歌的创作影响而言,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出生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葛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悼亡诗的滥觞,那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可以穿越时空,成为每个时代人们心中的梦想与期许。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 ——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望海潮》高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望海潮 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板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注】金谷,指晋石崇所筑的金谷园。铜驼巷陌:古洛阳宫门南四会道口,有二铜驼夹着相对,后称铜驼陌。西园:宋时洛阳的董氏西园为著名的园林,后世泛指风景优美的园林。笳,即胡笳,古代传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兰苑:美丽的园林,也可指西园。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英”即梅花,“冰澌”意为冰冻融化,“东风”则指春风,点明冬去春来的时间节点。 B.下片“碍”和“妨”,不但显出月朗花繁,而且也显出灯多而交映、车众而并驰的盛况。 C.“兰苑”二句,暗中转折,逼出“重来是事堪嗟”,点明心中情感,呼应上片“柳下桃蹊”。 D.上片先写今后写昔,下片先承上写昔,后再写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15.这首词抒发了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C(C项与上片“东风暗换年华”相呼应。) 15.惆怅之情,年华逝去之感。“絮翻蝶舞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美丽的春色引起诗人“芳思交加”的惆怅之情;“东风暗换年华”道出诗人心中又是一年春来到的光阴流逝之感。怀旧之情。“金谷俊游”以下几句写的都是旧游时的游乐欢愉之情。慨叹仕途失意之情。“重来”“兰苑”旧地而“是事堪嗟”,而又“时见栖鸦”和“到天涯”,表明诗人对仕途感慨至深。(每点2分,共6分。) 【诗歌赏析】 这首词的大意:梅花稀疏,色彩轻淡,冰雪正在消融,春风吹拂暗暗换了年华。想昔日金谷胜游的园景,铜驼街巷的繁华,趁新晴漫步在雨后平沙。总记得曾误追了人家香车,正是柳絮翻飞蝴蝶翩舞,引得春思缭乱。柳荫下桃花小径,乱纷纷将春色送到万户千家。 西园夜里宴饮,乐工们吹奏起胡笳。高挂的缤纷华灯遮掩了月色,飞驰的车盖碰损了繁花。花园尚未凋残,游子却渐生白发,重来旧地事事感慨嗟叹。暮霭里一面酒旗斜挂。空倚楼纵目远眺,时而看见栖树归鸦。见此情景,我油然而生归隐之心,神思已暗自随着流水奔到天涯。 《望海潮·梅英疏淡》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先是追怀往昔在汴京时结伴游览名园胜迹的乐趣,接着写此次重来旧地时的颓废情绪,虽然风景不殊,但词人已丧失了当年那种勃勃的兴致。结构上,景起情结,今昔交错,虚实交融,含蓄委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