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_以黎族为例_王标

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_以黎族为例_王标

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_以黎族为例_王标
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_以黎族为例_王标

第5卷第2期2013年2月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Vol.5No.2

Feb.2013

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开发利用路径

———以黎族为例

王标

(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黎族作为海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创造了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如黎族文学、礼仪、歌舞、工艺等,这些都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价值。通过开发和实施基于黎族文化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黎族文化,实现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双赢选择。

关键词:少数民族;课程资源;黎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2-0111-03

随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许多在最初比较陌生的理念、概念已经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比如三级课程管理、课程资源等。三级课程管理打破了传统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要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要占总课时10% 12%的比例[1]。新课程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则都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课程资源开发要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等,要因地制宜。这些显示了新的课程改革在注重国家基本要求的同时,开始注重课程的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切性,注意课程实施与地方、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而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可谓是提供了一条增强课程适切性的路径,积极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则有利于推动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文以海南省黎族为例,充分认识黎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并尝试构建开发和利用黎族文化课程资源的路径,以便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彰显课程的地方特色。

一黎族与黎族文化

黎族主要居住在海南岛上,也是海南省最早的居民。黎族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研究者认为是黎族的居住地有“黎”之称,也有人认为是黎族的传说中有“黎母山”,因此而得名[2]。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目前海南省黎族人口共计127.73万人,占海南省总人口的14.73%,是海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正因为是海南省最早的居民,且人数又居海南省各少数民族之首,黎族人民在海南的历史、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非常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黎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逐渐成为显学,形成了专门研究黎族的学问———黎学,这对于进一步推进黎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滕星教授对民族文化的定义,即“特定民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3],那么,黎族文化就是黎族人民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黎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通常对文化的分类,即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黎族文化同样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本文只选取几种常见的类型,且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进行介绍。

1.黎族名胜古迹

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常常提到要注意开发与利用各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么黎族地区有哪些重要的人文名胜、古迹呢?比较有代表性的

111

收稿日期:2012-10-12

基金项目:2011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1-38)

作者简介:王标(1981-),男,湖南衡阳人,博士生,讲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有3处。一是位于三亚市的鹿回头公园。鹿回头这个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黎族民间传说,传说使公园赋予了新的意蕴。第二处是位于保亭县的槟榔谷。这里有仿造的“野人谷原始部落”,有黎族村寨,走进它既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也可以感受现实的黎族风情。第三处是位于南初保村的“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它是特定的生活环境的产物,现在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带有显著的民族特色。这种房屋墙角由4根木材构成,屋顶加以茅草覆盖,离房屋不远处,有粮仓。即囤积粮食的地方,呈圆形状。房屋总体看来像一艘“船”,因故得名。其实“船型屋”背后也有动人的传说。总之,名胜古迹并非简单的物质景观,其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2.黎族文学

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有自己的语言。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主要包括歌谣、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了生活经验,传播了各方面的知识,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有着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黎族口头文学经过抢救和保存,目前已经有专门的文学作品出版物,这些作品就我们的基础教育各学科来说,对语文课程的价值最大,它可以成为当地语文地方或者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3.黎族风俗礼仪

风俗礼仪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典型方面。黎族风俗礼仪是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主要包括婚丧嫁娶、节日庆典、饮食起居、社交往来等,这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在众多的风俗礼仪中,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是婚俗和“三月三”爱情节,尤其“三月三”爱情节已经成为海南人民的一个重要节日。

4.黎族歌舞

黎族歌舞的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带有很强的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首先,拿歌曲来说,黎乡素有歌海之称。黎族民歌,浑厚朴实、朗朗上口,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从内容方面来说,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从形式方面来说,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其次,黎族舞蹈更是精彩纷呈。黎族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打柴舞》、《竹竿舞》等。

5.黎族工艺

黎族工艺繁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剪纸、黎锦以及竹编工艺,尤以黎锦闻名天下。黎锦的图案很有讲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是抽象图案,多反映在黎族妇女的服饰上。图案多以人形纹、植物纹、动物纹、生产工具纹以及直线、平行线、三角形、菱形等多种几何图案为主。另一类是具体的实物图案,多以吉祥物为主,主要反映在各种装饰物品上。图案多龙纹、凤纹、鹿纹、蝴蝶纹、白鸽纹和花卉、树木、青草,以及自然界的雷、电、日、月、水、火等。

以上只是挑选了几种有代表性的黎族文化进行介绍,且显得比较浅显,要开发和利用还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

二黎族文化的课程资源价值

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改革以后为大家所熟知。《教育大辞典》中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4]。课程资源研究专家吴刚平教授则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5]。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广义的概念,即课程资源是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既然课程资源的涵义深广,那么前面我们所列举的各种类型的黎族文化都属于课程资源,都应该得以开发和利用。这些黎族文化课程资源都有哪些价值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新的课程改革确立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人”,因此,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必须负载培养“全人”的资源和养料。从前面对黎族文化的介绍来看,黎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名胜古迹、文学、歌舞、民俗、工艺等多个方面。这些内容负载着丰富的文学、艺术等资源和养料,对于基础教育的学生全面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对于实现“全人”教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改革,在国家课程之外,增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为黎族文化进入学校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其价值的发挥更具可行性。

2.有助于丰富学校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课程内容的支撑,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正如前面所说,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全人”发展目标,其实质是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覆盖了这些方面,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有些内容并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结合地域或民族文化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地域的或者民族的更容易被本地的学生所认同和接受。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规定国家课程只占80%左右,其它20%左右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民族或地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提供了契机。就黎族地区来说,黎族舞蹈、黎族体育、黎族织锦、黎族陶艺、黎族文学等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入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内容,而且已经有很多学校把这些变成了校本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3.有助于彰显课程的民族特色

在教育普及的基础上,质量的提升成为新的议题,质量提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特色打造,因此,有研究者认为,未来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特色的打造。在这种背景下,教育的特色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地学校都在努力挖掘和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对于民族地区学校来说,其办学特色的挖掘具有先天的优势,即只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即可。这样,对于黎族地区的学校来说,只要紧扣黎族文化即可。当然,这只是一种

211

理念,关键还是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民族文化,进行科学的民族文化课程内容设计,进而彰显特色。

4.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面对高度文明的现代文明,以及汹涌而来的外来文化和多元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多民族国家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一个重要议题。对于如何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学校教育是最好的、最有效的途径。其实,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黎族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传承和发展了黎族文化,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总之,黎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价值,对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丰富课程内容、彰显课程特色、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黎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路径

在认识黎族文化课程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要使其价值得以真正实现,归根结底是要设计成为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黎族文化来说,使其进入学校课程,最佳路径是通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其它活动课程来实现。积极开发和利用黎族文化资源,就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建立相关的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组织,就学校来说,应建立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组织。只有这样,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才能有的放矢。具体来说,开发和利用的路径如下。

1.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与实施基于黎族文化的地方课程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的教育事务,其中地方课程的设置与管理,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赋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新的重要职责。地方课程名称虽然较为新颖,但是其实质是从过去的乡土课程发展而来的,因此,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不是一件难事,只需在过去乡土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提升即可。但由于海南省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各项课程建设相对落后,从研究资料的搜集来看,海南省黎族聚居市县的基础教育课程中鲜有较为成熟的地方课程,以黎族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就甚少。从已有的资料中发现,目前海南省实施的地方课程主要是环境教育和写字课程,在挖掘民族文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前面我们对黎族文化的介绍来看,可选取一两个主题作为地方课程进行开设,如黎族历史,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个体的发展是建立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是历史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2.学校建设和开发基于黎族文化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如火如荼,许多学校都把校本课程作为本校的特色课程,甚至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象征。校本课程在本质上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兴趣进行自主开发、设置和实施。海南省黎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同样不尽如人意。如果说地方课程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话,那么校本课程则主要服务于特定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更加微观,这样校本课程开发所选取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更为具体一些,有时甚至某一项具体活动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比如黎族跳竹竿、剪纸、黎锦、黎族民歌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设,这些实际上都是黎族学生耳熟能详的内容,因此更能吸引黎族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学校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家校共建开发基于黎族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完整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除学校开设专门的课程以外,还可以通过家校合作方式,共同开发一些以黎族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就学校教育来说,较多的内容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多地是走出课堂,融入生活,这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利用活动课既能获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双赢的途径。就黎族地区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可以任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来进行,如黎族陶艺、黎族“三月三”等,在活动中学生了解了民族文化,也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实现学生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目的。

总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黎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有其独特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教育价值,教育对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把文化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是教育传承和发展文化的有效方式。黎族是海南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传承和发展其民族文化意义重大,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应抓住三级课程实施的良好契机,开发和实施好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的发展,这是一个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新课程结构应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N].中国教育报,2001-09-26(2).

[2]琼州大学“海南民族教育探究”课题组.海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历程简论[J].琼州大学学报,2004(3):48

-53.

[3]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责任编校谢宜辰)

3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