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脸识别总结

人脸识别总结

人脸识别总结
人脸识别总结

总结:基于姿态不变性的人脸识别

概述

在一幅人脸图像中,人脸的变化有六个自由度,即分别沿x ,y ,z 轴的平移,以及绕x ,y ,z 轴的旋转。人脸姿态的变化便是源于人脸绕y ,z 轴的旋转,这类变化导致人脸某些部分变得不可见,给人脸的正确识别造成很大的阻碍。

在基于姿态不变性的人脸识别中,我们着重考虑人脸识别功能对人脸姿态的鲁棒性,所以不考虑光照条件的变化、表情的变化及脸部的遮挡(如眼镜)等。训练数据包含每个人不同姿态的图像,查询图像则可以为任一人的任一姿态,对此,相关研究人员已做大量的努力,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算法与思想,通过相关阅读总结如下。

基于姿态不变性的人脸识别的一些方法

??????

??????????????????????????????基于神经网络基于描述子基于距离测度基于子空间基于概率模型基于学习的方法模型法模型法基于模型的方法常规图库法图库扩展法识别方法MRF D 3

如上图所示,对于姿态不变性的方法有很多,首先按图库分类,可分为图库扩展法(图库内一人多张各姿态图像)和常规图库法(图库内一人一张图像)。而在常规图库的基础上,按训练样本分,又可以分为三类,即无训练样本,训练样本单张和训练样本为多张这三种。其中各种训练样本情况下各有不同具体的方法,笔者对所看过的论文,根据作者们的方法及思路做出如下的归类。

1 图库扩展法

最初研究者们为解决姿态问题,采用直接对人脸正面图像进行扩展的系统,如[1][2]。这种方法思路很简单,最为容易被人所想到,它需要图库集中含有每个人各种不同姿态的多张图像,然后就跟正面的人脸识别一样进行识别。这在实际应用中不容易实现,而且占用大量内存空间也是它的一个缺点。所以,后来基本上没有人往增加图库内容这个方向去研究了。

2 常规图库法

2.1 基于模型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本思想是利用人脸的几何模型或结构来表示人脸结构和形状特征,并通过提取某

些特征在模型和图像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具体常用方法有3D模型法,MRF模型法等。

2.1.1 3D模型法

考虑到人脸及人脸器官的三维立体结构,通过激光扫描等方法可获得深度图像,进而形成人脸的三维模型,可以解决姿态变化对平面图像形成造成的巨大差异。

A. S. Mian等人[6]就提出了完全自动的3D人脸识别算法。在登记录入阶段,图库中的3D 人脸用来自4D散列表的三阶张量表示的。在识别阶段,计算查询图像的张量并以此用散列表对图库中的张量进行投票。图库中的人脸根据票数进行排序,基于线性相关稀疏进行相似测量而且对排在前几个的人脸进行误匹配率计算。最高相似度的人脸即认为是识别出来的人脸结果。一直以来有很多研究者致力于从2D人脸图像中获取信息合成3D人头从而进行识别。理论上来说,这种方法增加了可用于识别的信息量,可提高识别率,但是由于3D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现有3D人脸数据库不是太多,实际获取3D人脸图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种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国内也有很多研究者从事3D方面的技术研究,胡峰松等人[8]就提出了一种基于HMM的单样本可变姿态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人工配准的训练集对单张正面人脸输入图像与Candide3模型进行自动配准,在配准的基础上重建特点人脸三维模型,对重建模型进行各种角度的旋转可得到姿态不同的数字人脸,然后利用球面谐波基图像调整数字人脸的光照系数可产生光照不同的隐马尔可夫模型。

2.1.2 基于MRF法

马尔可夫场(MRF)模型是用以表示图像上各个像素数据空间相关性的模型,它的特点就是通过适当定义的领域,如4领域、8领域,和相应的连通系上的能量函数引入结构信息。与3D模型法相比,它只需要2D训练图像数据而非难以获取的3D训练图像数据。Arashloo等人[16]提出了一个采用MRF模型进行图像匹配的姿态不变性的人脸识别系统。他们用图像对形成匹配的能量作为匹配度的度量。他们的方法能够接受小范围空域平移,因此不需要将对正这一环节加入系统内,而且也不需要非正面的人脸图像做训练。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很多创新,如分块大小及形状自适应,手工标定的减少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效率。最后他们还做出一些将来工作的计划,即用稀疏的MRF人脸模型,而且采用GPU来解决计算问题从而加快优化过程。

2.2 基于学习的方法

这种方法为识别时图库集中只含有每个人单张图像,但是训练时还是需要姿态不同的多张图像。基于学习的方法的大体思想是从事先获得的不同的训练样本中学习二维形成的图像与三维姿态之间所对应的关系,将学习到的这种关系用不同的决策规则或者回归函数应用于人脸识别。

2.2.1 基于概率模型法

Kanade与Yamada[3]针对姿态变化建立概率模型,借以描述当姿态变化后面部特征的变化。通过人工标定,得到七行三列的点阵,以每个点为中心各取9*15像素区域。将这21个子区域的强度值归一化为具零均值和单位方差。取相似值为两幅图的平方差和,则可以得到相似值的先验概率分布,并将其拟合成高斯分布。利用贝叶斯公式可求出两幅图像为同一目标的概率,概率最高者则认为二者为同一目标。

A. B. Ashraf等人[5]所提出的方法比Kanade与Yamada的方法优在不需要假定查询图像与图库图像的配准,而缺点在于冗余信息太多,因为他们的算法要计算每一个可能的对应块的分布。

陈华杰等人[7]也是将人脸分割为若干子区域,应用贝叶斯框架建立概率模型进行人脸识别。

他们把姿态变化对图像的影响分解为关联子区域的形状映射与纹理映射,提出了2维耦合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构造关联子区域的映射关系。2维耦合成分分析采用2维矩阵方式直接表达人脸图像,在此基础上获取不同观测空间上的低维耦合空间,根据局部几何关系不变性的原理学习耦合空间上的投影特征矩阵之间的非线性映射。

2.2.2 基于子空间投影法

Zhou等人[9]提出了一种最近子空间块匹配法,结合解决姿态引起形变的局部平移模型与解决光照变化的线性子空间。他们致力于同时解决姿态以及光照同时对人脸识别造成的影响,实验证明可以实现特定范围内的姿态不变性的人脸识别。

其实,基于子空间的方法按进行识别的阶段,进一步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输入的图像合成想要的虚拟姿态视图,另一类是将输入图像与真实图像都投影到一个子空间内。在文献[4]中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两种识别的途径,一种是将识别图像与图库图像都投影到子空间内进行对比,另一种是将识别图像投影到子空间后再通过回归将其转化为正面姿态的图像后直接与图库的正面图像进行对比,如下图。

2.2.3 基于距离测度学习法

Guillaumin等人[10]提出两种鲁棒的距离测量法,一个是逻辑判别方法LDML(学习为一系列已标记好的图像对的矩阵),另一个是最近邻法MkNN(计算两幅图像是否属于同一类的概率)。其实他们提出的方法是应用于人脸图像的分类,不是具体的针对姿态变化的人脸识别,但是因为他们处理的图像都是一些不规则的任意情况下的人脸图像,势必也是包含姿态变化的,所以我将他们的方法也归纳进姿态不变性的人脸识别方法内。尤其在论文中,实验证明,基于LDML的MkNN分类器在大的姿态变化时显现出它的优势。

2.2.4 基于描述子的方法

很多人脸识别算法都是在人脸已经检测出和对正的前提下进行的,尽管最近人脸配准已经得到很大的改进,但是已配准的人脸中依然存在姿态变化的问题。Wright等人[17]提出一种

多尺度的基于表数字的人脸表达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一系列图像块中提出有区分力的局部图像描述子,按空间位置进行扩张,且分别用一组随机投影树来量化,所以最终的人脸表达是量化描述子的直方图。位置扩张决定了量化区域不仅在特征空间而且在图像空间,所以我们可获得人脸图像的隐式弹性匹配。

基于描述子的方法早就被证明能实现较好效果的人脸识别。Ahonen等人[12]提出用局部二进制模式(LBP)来描述人脸的微结构。之后相关研究人员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了最初的LBP。SIFT[13]或者HOG[14]也是人工编码的很有力的描述子。

Cao等人[11]提出了一种新基于学习的编码方法来对人脸的微结构进行编码。首先,他们使用无监督学习方法对训练样本进行学习得到编码器,然后用PCA得到紧凑的人脸描述,而且在这之后加入简单的归一化机制能使描述子的分别力提高很多。这种方法,论文称之为基于学习的描述子(LE描述子)。为了解决真实生活应用中大的姿态变化,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姿态自适应匹配法,在LFW上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率。

2.2.5 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

Ch'ng等人[15]对人脸识别中的姿态与光照变化同时进行考虑,而针对人脸识别中姿态的变化,他们采用平行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来训练不同的姿态。在论文的多视角多频带的人脸识别系统中,多频带特征技术解决光照不变性而RBF神经网络用来训练不同的姿态,最终采用自适应地决策融合来测试中不同RBF神经网络的分数。实验在YaleB数据库上进行,取得很好的效果。

此外,因为人脸是三维立体的结构,不同的角度拍摄,形成的画面都是不同的,为了避免人脸三维立体结构因姿态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有人直接基于肤色模型进行人脸识别,因为肤色不会因为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很显然此方法所用信息量不够,取得效果不会很好。

[1] A. Pentland, B. Moghaddam, and T. Starner, View-based and modular eigenspaces for face recognition, in CVPR 1994, Jun 1994, pp.84-91.

[2] D. Beymer, Face recognition under varying pose, in CVPR 1994, Jun 1994, pp.756-761.

[3] Takeo Kanade, Akihiko Yamada. Multi-subregion Based Probablistic Approach Toward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volume 2, pages 954-959,2003.

[4] A. Li, S. Shan, X. Chen, and W. Gao. Maximizing intra-individual correlations for face recognition across pose differences. In IEEE Conf.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2009.

[5] A. B. Ashraf, S. Lucey, and T. Chen. Learning patch correspondences for improved viewpoint 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In CVPR, June 2008.

[6] A. S. Mian, M. Bennamoun and R. A. Owens. Matching tensors for pose invariant automatic 3D face recognition. In IEEE conf.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05.

[7] 陈华杰,韦巍.基于关联子区域映射的多姿态人脸识别.中国国家图形学报,第12卷,第7期,2007年7月.

[8] 胡峰松,张茂军等.基于HMM的单样本可变光照、姿态人脸识别.计算机学报,第23卷,第7期,2009,7.

[9] Zihan Zhou, Arvind Ganesh, John Wright, Shenfu Tsai, Yi Ma. Nearest-subspace patch match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under varying pose and illumination. In 8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and Gesture Recognition (FG 2008),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17-19 September 2008. pages 1-8,IEEE,2008.

[10] M. Guillaumin, J. Verbeek, C. Schmid, I. LEAR, and L. Kuntzman. Is that you? Metric learning approaches for face identification. In Proc. ICCV,2009.

[11] Z. Cao, Q. Yin, X. Tang, and J. Sun, “Face recognition with learning-based descriptor,” in 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n Francisco, Calif, USA, 2010.

[12] T. Ahonen, A. Hadid, and M. Pietikainen. Face Recognition with Local Binary Pattern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pages 469–481, 2004.

[13] D. Lowe. 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60(2):91–110, 2004.

[14] N. Dalal and B. Triggs. Histograms of oriented gradients for human detection. In Proc. CVPR, 2005.

[15] Sue Inn Ch'ng, Kah-Phooi Seng, Li-Minn Ang. Multiview-multiband face recognition system to solve illumination and pose variati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SIT), 2010 3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ges 384-388,2010.

[16] Shervin Rahimzadeh Arashloo and Josef Kittler. Energy Normalization for Pose-In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MRF Model Image Matching. IEEE Transla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0.

[17] J. Wright and G. Hua, “Implicit elastic matching with random projections for pose-variant face recognition,” in CVPR, Los Alamitos, CA, USA, 2009, pp. 1502–1509.

[]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年第5期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工程技术 — 49 — 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杨万振 (东北大学,沈阳 110819) 摘要:作为多学科领域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人脸识别技术覆盖了模式识别、神经网络、生理学、计算机视觉、 心理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关键词:人脸识别;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5-0049-01 一、引言 人脸识别特指利用分析比较人脸视觉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是一项热门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领域,它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对生物体(一般特指人)本身的生物特征来区分生物体个体。国内外的人脸识别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但是,由于人脸识别问题巨大的复杂性,要建立一个能够完全自动完成人脸识别任务的计算机系统难度是相当大的,这不仅涉及到数字图像处理,而且还涉及到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的多个学科领域的广泛知识。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用于政府、军队、银行、社会福利保障、电子商务、安全防务等领域等[1,2]。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人脸识别技术将应用在更多的领域:1.公安、司法和刑侦。2.自助服务。3、.企业、住宅安全和管理。4.电子护照及身份证。5.信息安全。综上所述,人脸识别技术对于打击各类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各种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信人脸识别技术会不断向前发展,应用更加广泛。 二、人脸识别系统的基本框架 人脸识别过程包括两个主要环节:一是人脸的检测和定位,即从输入图像中找到人脸及其位置,并将人脸从中分割出来;二是对标准化的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与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基本框架图 如图所示,人脸识别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一)图像获取:用图像获取设备(数码相机、扫描仪、摄像机)获取图像,也可以在人脸图像库中获取图像,然后使用相应程序将图像转换成可处理的格式。 (二)检测定位:人脸检测是指在输入图像中确定所有人脸的大小、姿态和位置的过程。近年来,由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发展和人际交互方式的发展,人脸检测定位的发展很迅速,但是其难点是容易受到亮度变化、人的头部姿势及图像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三)人脸图像预处理:对获取的图像进行适当的处理,使其具有的特征能在图像中表现的明显。该模块主要由灰度变化、光线补偿、对比度增强、高斯平滑处理、直方图均衡和图像二值化处理等子模块构成。 (四)特征提取部分:将预处理后得到的正规人脸图像按照相应的算法提取出用来识别的特征向量,将原始的人脸空间中的数据映射到特征空间中去。通常把原始人脸空间叫测量空间,把用以进行分类识别的空间叫特征空间,较高维数的测量空间的模 式表示可以经过变换变为在较低维数的特征空间中模式的表示。 (五)分类器设计:部分分类器的设计是在后台完成的,就是所谓训练过程,该过程结束后可生成分类器用于分类识别。模式识别问题事实上可以看做是一个分类问题,即把待识别的对象归于某一类之中。在人脸识别问题上就是把不同输入的人脸图像归于某个人这一类。其基本的做法就是在样本训练集的基础上确定某种判决规则,然后使按这种判决规则对待识别的对象进行分 类所引起的损失最小或造成的错误识别率最小。 (六)分类决策:就是运用已经设计好的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得出最后的识别结果,并给出相应的判断。 三、人脸识别的常用方法 1.主分量分析法 2.线性判别分析法 3.独立分量分析法 4.隐马尔可夫模型法 5.弹性束图匹配法 四、人脸识别的技术优势 虽然目前人脸识别系统不是很成熟,但与虹膜识别、指纹 识别等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的技术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非接触式操作,适用于隐蔽监控。由于人脸识别系统不需要接触,可以秘密开展,因此特别适用于网上抓逃、隐蔽监控等应用。这是虹膜、指纹等其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不具备。 (二)无侵犯性,容易被接受。人脸识别系统一般为远距离 采集数据,减小了对用户造成生理上伤害几率,用户容易接受。 (三)图像采集设备成本低。目前,USBCCD/CMOS 摄像头非常低廉的价格,已成为计算机的标准配置,极大地扩展了人脸识别实用范围;此外,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和照片扫描仪等图像 采集设备在普通家庭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增加了其可用性。 (四)更符合人类的识别习惯,可交互性强。人脸识别更 符合人识别人的习惯,故若与用户交互配合可以大大提高系统 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但是指纹、虹膜识别却不具备如此优点。 (五)识别精确度较高、速度快。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的精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拒识率、误识率较低。 五、人脸识别研究的难点 人脸识别通常是通过对采集得到的人脸图像的分析计算来确定其身份的。人脸是具有复杂结构的三位可变形生物体,影响人脸识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姿态:人脸图像的变化,例如在三维人脸到二维人脸的成像过程中,由于相关的照相机-脸姿(正面的、45度、侧面、颠倒的)导致的不同,而一些脸部特征如眼睛或鼻子可能部分地或全部被遮挡。 组件的影响:面部的特征如胡须和眼镜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这些组件包括形状、颜色和大小。 面部表情:人脸为可变形物体,人脸表情的变化直接影响人脸图像的模式。 图像的方向:照相机光轴的旋转不同可直接引起人脸图像的变化。 图像的条件:当图像产生时,一些因素如光(光谱、光源分布和强度)和照相机的特性(传感器的响应、透镜)影响人脸的外观。 参考文献: [1]Yin L.Basu A.Generating realistic facial expressions with wrinkles for model-based coding [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2001,84(2):201-240 [2]李云峰,杨益,田俊香.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08(5):23-32

(完整)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推荐文档

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 百度《人脸识别技术大总结》,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百度。 篇一: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绪论人脸识别是通过分析脸部器官的唯一形状和位置来进行身份鉴别。 人脸识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与其它身份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具有直接、友好和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模式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人脸识别已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章将简单介绍几种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脸识别、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研究人脸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以及基于三维数据的人脸识别方法。 人脸识别流程图如图.所示:图.人脸识别流程图、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特征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脸检测方法,由于人眼可以将人脸在不此研究人员认为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脸或人脸的部件可能具有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的特征或属性,如形状、肤色、纹理、边缘信息等。 基于特征的方法的目标就是寻找上述这些不变特征,并利用这些

特征来定位入脸。 这类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非常有效且检测速度较高,对人脸姿态、表情、旋转都不敏感。 但是由于人脸部件的提取通常都借助于边缘算子,因此,这类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对光照和背景等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光照、噪音、阴影都极有可能破坏人脸部件的边缘,从而影响算法的有效性。 模板匹配算法首先需要人作标准模板(固定模板)或将模板先行参数化(可变模板),思想汇报专题然后在检测人脸时,计算输入图像与模板之间的相关值,这个相关值通常都是独立计算脸部轮廓、眼睛、鼻子和嘴各自的匹配程度后得出的综合描述,最后再根据相关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来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 基于可变模板的人脸检测算法比固定模板算法检测效果要好很多,但是它仍不能有效地处理人脸尺度、姿态和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基于外观形状的方法并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也不需要人工的对人脸特征进行分析或是抽取模板,而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方法()等)对大量的人脸和非人脸样本组成的训练集(一般为了保证训练得到的检测器精度,非人脸样本集的容量要为人脸样本集的两倍以上)进行学习,再将学习而成的模板或者说分类器用于人脸检测。 因此,这也是种自下而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稳定地实现了很

人脸识别流程

概述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身份证照片与摄像头获取的人脸照片进行比对,确定身份证和目标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 本文项目主要分三个方面,首先是人脸的检测定位;其次是对照片中定位好的人脸进行预处理,处理到适合提取特征值的水平;最后提取特征值比对识别是不是同一个人。系统的大框架如下: 第一步人脸检测定位 确定是否包含人脸,如果包含人脸,则需要确定脸部所在的位置和尺寸。因为获取的都是彩色图像,首先可以进行肤色检测。在检测出肤色像素后,需要根据它们在色度上的相似性和空间上的相关性分割出可能的人脸区域,同时利用区域的几何特征或灰度特征进行是否是人脸的验证,以排除其它色彩类似肤色的物体。这一步流程图如下:

页脚内容 第二步人脸图像预处理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提取人脸的特征值,进而才能比对识别,所以这一步也至关 重要。第一,对于分割出的人脸,由于噪声带来失真和降质,在特征提取之前采用滤波的方式来去除噪声是必须的步骤。第二尺度归一化,其思想是将尺寸各不相同的人脸图像变换为统一的标准尺寸图像以便于人脸特征的提取。第三灰度归一化,人脸识别的研究一般以灰度图像为研究对象,对于彩色的脸像,可对其首先进行灰度化处理。第四灰度均衡化,由于在图像采集中光照的改变容易导致图像呈现不同的明暗程度,因此需要对人脸图像进行灰度均衡化处理。灰度均衡化,其作用是增强人脸图像的整体对比度,并使灰度分布均匀,以消除光照变化的影响。流程图如下: 第三步特征提取对比识别 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是人脸识别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人脸特征提取又称人脸描 述,是在基于人脸检测定位、归一化等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人脸各特征提取的过程,为人脸识别分类打下基础。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解读

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及应用分析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采集人脸图像,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处理,包括人脸图像采集、人脸定位、人脸识别预处理、记忆存储和比对辨识,达到识别不同人身份的目的。 市场现状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些商业性的人脸识 别系统逐渐进入市场,但是,这些技术和系统离 实用化都有一定距离,性能和准确率也有待提高。 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这一技术引起了广泛关 注。作为非常容易隐蔽使用的识别技术,人脸识 别逐渐成为国际反恐和安全防范重要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人脸识别在中国市场,也经历着迅速的 发展,而且发展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科技的进步 国际上,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举办的Face Recognition Vendor Test 2006,通过大规模的人脸数据测试表明,当今世界上人脸识别方法的识别 精度比2002年的FRVT2002至少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0倍),而对于高清晰,高质量人脸图像识别,机器的识别精度几乎达到100%。在我国,近年来科技界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认识到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要性,国家政策对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给予了很大支持,使得我国人脸识别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应用需求的增加 越来越趋向于高科技的犯罪手段使得人们对各种场合的安全机制要求也近乎 苛刻,各种应用需求不断涌现。人脸识别市场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归功于生物识别需求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步。从需求上来说,除了传统的考勤、门禁等应用外,视频监控环境下的身份识别正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陶健 学号 0643041077 年级 2006 指导教师周欣 教务处制表 二Ο年月日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陶健老师周欣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得不断发展,个人身份趋于数字化,隐性化,如何准确的鉴定,确保信息安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脸识别,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生物识别方法,在基于人脸固有的生物特征信息,利用模式识别和图行图像处理技术来对个人身份进行鉴定,在国家安全,计算机交互,家庭娱乐等其他很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提高办事效率,防止社会犯罪等,有着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人脸识别在图像检测识别方面的一些常用的方法。由于图像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定位和识别的准确率,因此本文对图像的一些识别算法做了着重的介绍,例如基于二维Gabor小波矩阵表征人脸的识别算法,基于模型匹配人脸识别算法等。此外,本文还提及了一般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并着重介绍了图像预处理环节的光线补偿,图像灰度化等技术,使图像预处理模块在图像处理过程中能取到良好的作用,提高图像识别和定位的准确率。 [主题词]:人脸识别;特征提取;图像预处理;光线补偿

Face Recognition Overview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TAO Jian Adviser: ZHOU Xin [Abstract] With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etwork was growing, personal identity tends to digital, hidden, how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o ensure that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ace recognition, an application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methods more widely, based on biometric facial information inherent in the use of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map line of personal identity ,play a great role i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mputer interaction, family entertainment and many other areas. Face recognition can improve efficiency, prevent social crime, of course it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udies aspects of face recognition in image detection and some common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 As the image processing directly impact on the accuracy of lo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o some of image recognition algorithm will be focused presentation, such as Gabor wavelet-based two-dimensional matrix representation of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s, model-based matching face recognition algorithm. In addition, the article also mentioned a general recognition system design, and highlight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part of the light compensation, gray image techniques, the image preprocessing module in the image processing to get to the good , and improve image recognition and positioning accuracy. [Key Words] Face recognition; feature extraction; image preprocessing; light compensation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解读

人脸识别研究 代上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摘要:现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而面对繁杂的社会安全问题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因通过面部特征信息识别身份而受到广泛关注。人脸识别通常使用采集含有人脸图像或视频流的设备,将收集到的人脸信息进行脸部检测,进而与数据库中已有信息进行对比确定被识别对象的身份,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公共安全、教育等多个方面,且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人脸识别的发展历程、主要识别方法予以总结概括,并对其应用范围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脸识别;方法;应用;发展 1引言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该项技术目前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个人家庭自动门的安全系统、犯罪人的身份识别系统、银行自动取款的服务系统等。 人脸识别系统给人带了很多方便,应用能力很强,但是人脸识别仍然有很多阻碍其发展的困难之处。主要表现在:在收集图像中目标自身的影响;在系统收集图像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以及系统收集图像之后由于其它因素造成的面部损伤所带来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变迁,人的面部逐步发生变化的影响。这些都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使得该项技术面临着多种挑战性。 2 人脸识别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2.1发展历史 很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通过人脸对人类的身份进行辨别的论文发表,但是由于技术水平与设备的限制,人脸识别技术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Blcdsoc[1]提出了人脸识别研究的雏形,人脸识别技术才被人们接受。 在人脸识别研究的早期阶段,人们主要研究的是人脸识别的各种方法,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的时候,人脸识别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各种新的人脸识别方法相继出现,并创建了人脸图像数据库,对人脸识别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产品逐渐进入了社会市场。 进入21世纪以后,人脸识别技术已经逐步发展成熟,但是由于非理想条件如(光照、天气、姿态)的影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为了解决这些不利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研究者们一直努力寻找更加趋于完美的方法,从而减少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2.2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从以前的认知阶段发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但是由于每个人的面部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发生改变,这给人脸识别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如光照不同

人脸识别流程

概述 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身份证照片与摄像头获取的人脸照片进行比对,确定身份证和目标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 本文项目主要分三个方面,首先是人脸的检测定位;其次是对照片中定位好的人脸进行预 处理,处理到适合提取特征值的水平;最后提取特征值比对识别是不是同一个人。系统的大框架如下: 第一步人脸检测定位 确定是否包含人脸,如果包含人脸,则需要确定脸部所在的位置和尺寸。因为获取的都是彩色图像,首先可以进行肤色检测。在检测出肤色像素后,需要根据它们在色度上的相似性和空间上 的相关性分割出可能的人脸区域,同时利用区域的几何特征或灰度特征进行是否是人脸的验证,以排除其它色彩类似肤色的物体。这一步流程图如下:

第二步人脸图像预处理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提取人脸的特征值,进而才能比对识别,所以这一步也至关重 要。第一,对于分割出的人脸,由于噪声带来失真和降质,在特征提取之前采用滤波的方式来去除噪声是必须的步骤。第二尺度归一化,其思想是将尺寸各不相同的人脸图像变换为统一的标准尺寸图像以便于人脸特征的提取。第三灰度归一化,人脸识别的研究一般以灰度图像为研究对象,对于彩色的脸像,可对其首先进行灰度化处理。第四灰度均衡化,由于在图像采集中光照的改变容易导致图像呈现不同的明暗程度,因此需要对人脸图像进行灰度均衡化处理。灰度均衡化,其作用是增强人脸图像的整体对比度,并使灰度分布均匀,以消除光照变化的影响。流程图如下: 第三步特征提取对比识别 人脸特征提取与识别是人脸识别研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问题。人脸特征提取又称人脸描述,是在基于人脸检测定位、归一化等图像预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人脸各特征提取的过程,为人脸识别分类打下基础。 在特征提取以后就是人脸识别分类过程,人脸识别分类是整个人脸识别系统的最后一个步骤,其主要任务是根据面部特征的提取结果, 将待测人脸数据进行比较,根据其相似程度判断出待测人脸是否为同一个人。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由于所提取的人脸特征与特定的识别算法有关,人脸特征提取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与人脸识别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有着很强的继承关系。因此,将特征提取与人脸识别放在一起讨论才变得有意义。流程图如下:

浅谈人脸识别在安防系统的应用

浅谈人脸识别在安防系统的应用 人脸识别的应用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员在不同地域之间频繁的流动,随之而来的是对公众人员的安全管理的需求迅速增加,每年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逐年上升,众多涉案人员在逃,此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小偷惯犯难以抓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安在逃人员约50万,各地的公安需要新的技术手段对协助其案件技侦和对重点区域提供安全保障。 而另一方面,目前平安城市基本上完成了联网、高清化的建设,正在走向以实战应用、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发展,现有的监控系统每天产生海量的网络高清视频数据,其中就包含大量可用的人脸信息,而当前这些人脸的信息整体的利用率不高,配套的使用工具简单,甚至是依靠人工排查的土办法。因此,为了实现在海量视频中的人员身份的快速识别,人脸识别技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新兴的安防智能化产品,其技术源头始于20世纪60年代,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出现,人脸识别的才进入了真正的机器自动识别阶段。目前,在安防监控领域,人脸识别主要是基于对可见光图像的人脸识别。人脸与人体的其它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虽然环境光线、人脸的分辨率对识别结果存在影响,但相比其它特征识别,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友好性、高并发性等特点,因此,对于开放的公共环境下的应用,人脸识别产品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市场上人脸识别产品中,静态人脸识别产品的使用比较广泛且成熟,在通关、金融、电信、公证等领域需要对人和证件进行一致性验证的场景下,人脸识别系统应用表现良好。尤其是金融行业,由于银行业务对身份核实的需要及VTM的推广,客户在办理业务或自助办理业务过程中一般均要对客户的身份进行验证核实,在实际应用中,系统获取客户身份证件内的人脸照片和现场客户的图片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完成人证一致性验证,大大提升金融的业务工作效率。 动态人脸识别的应用当前处于前期阶段,并逐步开始在交通、公安、楼宇、社区等领域推广。由于识别目标的非配合性,动态人脸识别应用上比静态人脸稍复杂,实现人脸识别的高准确率和时效性是业务应用的前提,需要专业的团队开发、部署才能取得满意使用结果。 人脸识别技术和应用模式是两翼,服务是主体 人脸识别算法技术 当前人脸识别系统是由人脸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匹配识别这几个过程。目前,人脸识别的算法很多,业内比较推崇的是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算法。神经网络算法是受到人的神经系统启发,利用大量简单处理单元互联而构成的复杂系统,模仿人的认知系统,通过学习的过程获得其它方法难以实现

人脸识别过程和相关算法(2013)

人 脸 识 别 过 程 图1 人脸识别流程图 1. 人脸的检测和定位:检测图中有没有人脸,将人脸从背景中分割出来,获 取人脸或人脸上的某些器官在图像上的位置。 2. 特征提取:提取特征点,构造特征矢量;多个样本图像的空间序列训练出 一个模型,它的参数就是特征值;模版匹配法用相关系数做特征;而大部分神经网络方法则直接使用归一化后的灰度图像作为输入,网络的输出就是识别结果,没有专门的特征提取过程。 3. 识别:将带识别的图像或特征与人脸数据库里的特征进行匹配,进而将给 出的人脸图像与数据库中的某一个人脸图像及其名字,相关性对应起来。 人脸检测方法 基于知识的方法 a) 优点:规则简单。 视频捕获图像预处理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识别人脸数据库比对

b)缺点:难以将人类知识转化为明确的规则。 基于特征的方法 c)优点:可以依据面部器官的几何关系进行人脸检测。 d)缺点:光照、噪声和遮挡可能使得人脸的边界特征被弱化,从而使得算 法难以使用。 基于模版匹配的方法 e)优点:简单高效。 f)缺点:难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成像条件;关于人脸模式和非人脸模式不存 在一个清晰的、明确的界限。 基于外观的方法 g)优点:通过大量的样本训练使得人脸识别的精确度高。 h)缺点:算法复杂。 基于肤色的系统 i)优点:不受人脸姿态变化的影响。 j)缺点:受光照等外在因素影响较大。

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 a)优点: i.符合人类识别人脸的机理,易于理解。 ii.对每幅图像只需存储一个特征矢量,存储量小。 iii.对光照变化不太敏感。 b)缺点: i.从图像中抽取稳定的几何特征比较困难,特别是特征受到遮挡时。 ii.对强烈的表情变化和姿态变化的鲁棒性较差。 iii.一般几何特征只描述了部件的基本形状与结构关系,忽略了局部细微特征,造成部分信息丢失,该方法比较适合于人脸图像粗分类。基于统计的识别方法:隐马尔可夫法 c)优点:人脸识别率高。 d)缺点:算法实现复杂。 基于连接机制的方法 e)优点: i.能够根据有代表性的样本自我学习,具有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ii.以并行的方式处理信息,配以硬件实现,可以显著地提高速度。 f)缺点:算法实现复杂。

云从科技人脸识别门禁解决方案教学总结

VIP客户识别(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解决方案 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六年一月

目录 1引言 (4) 1.1项目背景 (4) 1.2项目意义 (4) 1.3基本定义 (5) 2系统运行环境 (5) 2.1 系统硬件要求 (5) 2.2 系统软件要求 (5) 3 系统组成 (6) 3.1系统功能图 (6) 3.2系统结构图 (6) 3.3系统流程图 (7) 3.4系统流程图说明 (7) 3.5系统设计参数 (8) 4 系统功能 (9) 4.1图像获取 (9) 4.2图像传送 (9) 4.3人脸建库 (9)

4.4人脸比对 (9) 4.5门禁控制 (9) 4.5 刷卡开门 (9) 4.6记录查询 (10) 5系统部署方案 (10) 5.1系统示意图 (10) 5.2部署配合 (10) 5.3 系统配合 (11) 5.4交换机和信号转换器的安装 (11) 5.5摄像头的安装 (11) 5.6开门控制线的安装 (11)

1引言 1.1项目背景 目前国内的门禁系统主要以卡类设备、指纹设备、RFID设置为主。但卡片与RFID存在易遗忘或丢失等问题,不但造成了极大的不便,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如果被不法份子获得了卡片,即可实施盗窃。 指纹类设备可以解决卡类产品的不足,但是总有5%左右的人群因为手指脱皮或手指浸水后未擦干,无法使用指纹识别,而且遇到换季或者气候潮湿的时候常常需要连续多次才可以成功识别指纹,另外接触式指纹识别容易传播疾病。 1.2项目意义 人脸识别技术的先天优势:非接触识别方便使用,人脸直观辨识,从源头杜绝了疾病的传播;现场人体面部特征识别也解决了门禁卡的丢失或遗忘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云从科技拥有世界领先的人体特征识别技术,利用自己研发的高识别、低误判先进算法结合现代高安全门禁要求研发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本系统解决了卡类门禁与RFID类门禁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指纹识别的不足。本系统可以与传统的刷卡识别、指纹识别、RFID 识别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一个更高安全级别的门禁系统,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高安全门禁要求。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简介: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同时人脸识别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因此,本技术综述限定于:一,在LFW数据集上(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获得优秀结果的方法; 二,是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 前言 LFW数据集(Labeled Faces in the Wild)是目前用得最多的人脸图像数据库。该数据库共13,233幅图像,其中5749个人,其中1680人有两幅及以上的图像,4069人只有一幅图像。图像为250*250大小的JPEG格式。绝大多数为彩色图,少数为灰度图。该数据库采集的是自然条件下人脸图片,目的是提高自然条件下人脸识别的精度。该数据集有6中评价标准: 一,Unsupervised; 二,Image-restricted with no outside data; 三,Unrestricted with no outside data; 四,Image-restricted with label-free outside data; 五,Unrestricted with label-free outside data; 六,Unrestricted with labeled outside data。 目前,人工在该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在0.9427~0.9920。在该数据集的第六种评价标准下(无限制,可以使用外部标注的数据),许多方法已经赶上(超过)人工识别精度,比

如face++,DeepID3,FaceNet等。 图一/表一:人类在LFW数据集上的识别精度

表二:第六种标准下,部分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详情参见lfw结果) 续上表

浅析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应用方向

浅析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应用方向

目录 浅析人脸识别在金融行业应用方向 (1) 1背景 (2) 2“人脸识别”自助终端 (3) 3移动金融/营销 (3) 4柜面系统 (4) 1背景 2015年年末,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提供个人银行账户开立服务时,有条件的银行可探

索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其他安全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核验开户申请人身份信息的辅助手段”。至此,这两年火遍天际的人脸识别终于得到了“正式名份”!将在银行大显身手的人脸识别到底能做什么?备受银行青睐的人脸识别真有那么“万能”吗? 目前人脸识别在银行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自助终端、移动金融/营销和柜面系统三大方向。 2“人脸识别”自助终端 “人脸识别”自助终端是当前银行应用最为普遍的方向,交通银行的自助发卡机、民生银行的VTM、农业银行的超级柜台等都是将人脸识别系统引入到自助设备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现场采集的照片与已存照片、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并提供人脸相似值,工作人员即可根据相似值的高低判断是否直接通过或进行人工审核。 目前,用户可以在自助终端上实现自助开卡、业务变更、密码重置等个人业务,全流程电子化不仅节约时间和成本,也更加环保。不仅如此,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人脸识别自助终端实现一对多服务,通过客户自助办理+现场审核授权,原本只能服务一个客户的工作人员可以同时服务6-8人。 3移动金融/营销 银行在开展移动金融/营销时,也经常遇到一个难题:在移动端如何确认客户身份?而人脸识别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虚拟世界两端“你是谁”的身份认证难题:一

方面用户可以借助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身份核查,另一方面银行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便携性移动终端进行客户人脸身份核查,为客户办理业务。 目前包括民生银行、攀枝花商行在内的众多银行已经开始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平台布局移动金融和移动营销:直销银行、远程贷款、大客户上门服务等都是典型应用。与此同时,该平台还具有强大的渠道管理能力,一旦前端出现报错情况,可以迅速反查、定位并进行修复。 4柜面系统 人脸识别在柜面系统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内能进行风险管控,外可1S核验客户身份。银行通过人脸识别可以实现内部员工系统登录与授权管理,增强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人脸联网核查,将现场照片与公安部已存的身份证照片进行比对、核查,更客观、科学的实现“人证合一”,降低“肉眼”观察的主观意识和失误辨认。

浅谈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2019年第6期(总第198期) 2019 (Sum. No 198) 浅谈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 刘晓波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湖北武汉430040) 摘要:互联网科技和大数据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日新月异的各种前沿技术,一再刷新人们的认知,人工智能(AI )成为了 一 门最热门的行业应用能力。AI 技术不仅仅要够炫够酷,更要有足够的“温度",让机器更加人性化。人脸识别技术(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RT )是近年来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文章重点对现有 的人脸检测识别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关键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和比较当前主流识别方法优缺点,分享其中关键技术及发展 前景。 关键词: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人脸检测;面部特征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9)06-0018-03 0引言 随着社会对个人身份的自动验证需求的加深,一些技术 成熟且传统上被认为更加稳健的身份验证方案如指纹识别、 虹膜识别、语音识别等,都具有侵入性的特征,即需要参与者 的一定程度的合作(指纹识别需要用户将手指按在传感器上, 虹膜识别需要用户与相机靠得很近,语音识别则需要用户大 声说话),因此寻找一种更优且非侵入式的自动身份验证方案 成为了大势所趋。 人脸识别技术(Face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RT )是基于 人的面部特征信息能够识别或验证图像或视频中主体身份的 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用图像釆集工具(如摄像机或摄像头)釆 集含有充分且足够的人面部特征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 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识别和验 证的一系列相关技术总成。 相比传统的身份验证方法,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性 (不用肢体接触)、非强制性(路过即可,甚至无察觉)、可并发 性(可同时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等优势。 直观的人脸识别如下图所示: * 2 z 5 n e s i e 图1人脸识别示例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输入一个自然人的面部特征,和自然 人面部特征库中的注册在库身份进行面部特征逐项比对,找 出一个与输入的面部特征相似度最高(需预设阀值,必须大于 阀值)的个体,以确定输入面部特征对应的身份。如没有找到 大于阀值的个体,则返回“unknown ”。 1传统的人脸识别 传统的人脸识别被当作模式识别/模式匹配问题。主流的 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基于几何特征的方 法、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1)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是最早投入实际应用的人脸识别 方法。该方法通过定位人面部主要器官的详细位置,如:眉、 眼、鼻、嘴、耳等,获取主要器官等重要面部特征的形状、相对 位置以及特征之间的距离等参数,利用参数构成一个可以代 表个体人脸的特征向量。 (2) 基于模板的方法可以分为神经网络方法、动态连接匹 配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特征脸方法、基于相关匹配的方 法、奇异值分解方法等。 (3) 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有基于主动外观模型、隐马尔柯夫 模型方法、主动形状模型等。 传统的人脸识别是人脸识别的初级阶段,重要成果不多, 人工依赖性较强,鲁棒性较差,基本没有实际应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沉寂了许久的神经网络卷土重 来。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利器一深度学习逐渐走入人们的 视野。基于深度学习,人脸识别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学习框 架如 Tensorflow 、Caffe >KerasMxnet >Darknet 等不断涌出。基 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一般被处理为回归/分类问题。一般流 图2人脸识别一般流程图 2人脸检测算法 人脸检测是人脸识别中的第一个环节,是一项关键技术。 人脸检测是指假设在输入图像中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人脸情况 下,确定图像中全部人脸的位置、大小和姿势的过程。 图3人脸检测不意图 早期的人脸检测算法使用了模板匹配技术,即用一个人 脸模板图像与被检测图像中的各个位置进行匹配,确定这个 位置处是否有人脸,如果存在则定位人脸的位置、大小及主要 特征;此后机器学习被用于解决该问题,神经网络、支持向量 机等将人脸检测处理为二分类问题。如下图所示: 18

人脸识别相关技术分析报告汇总

人脸识别相关技术 分析报告 2015年10月 目录 第一章分析概述 (3) 一、背景调研 (3)

二、检索及分析内容 (3) 第二章人脸识别专利态势及技术研发分析 (5) 一、专利态势及技术研发分析 (5) ()人脸识别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51) ()技术生命周期 (26) ()人脸识别技术构成 (37) ()人脸识别竞争对手分析.............................................................................................................. 8 4二、技术路线分析.. (9) ()人脸定位技术路线 (91) ()图像获取技术路线.................................................................................................................. 2 10 ()人脸跟踪技术路线 (311) 分析概述第一章 一、背景调研人脸检测识别技术是基于人脸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与其他识别方式相比,由于人脸始终暴露在外面,采集人脸特征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现在,国际银行组织、国际民航组织的生物特征识别护照的标准中明文规定必选的特征是人脸,可选的特征是指纹、虹膜或者在其它特征中任何一种。目前我国公民的第二代身份证有嵌入可机读的人脸图像信息,这也为下一步人脸识别广泛应用打下有利的基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脸检测识别技术研究达到了高潮时期,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和算法产生,自动人脸识别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关机构组织了如人脸手势识别等专门的国际学术会议。另外,现在很多的研究型理工大学和兀公司都在着手人脸检测识别研究。领域南加州大学、内最著名的国际研究机构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及人工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卡内基一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及交互系统实验室等。在我国,马里兰大学、电子系瞻嘲、中科院自动化所阳吲、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进行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尝试,积累了经验。国内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集中在三大类方法的研究: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和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由于具有直接、友好、方便的特点,使用者无任何心理障碍,易于被用户所接受,从(4)(3)档案管理系统(2)安全验证系统信用卡验证(1)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机交互等。(5)银行和海关的监控(6)公安系统的罪犯身份识别基于人脸图像比对的特征提取(4)(3)(1)人脸识别系统包括:人脸图像的获取(2)人脸的检测身份识别(5)基于人脸图像比对的身份验证 二、检索及分析内容 本分析对人脸识别相关专利进行了中国专利检索,检索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以该专利数据为基础对其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能从战略层面为汉柏的技术研发、专利布局和专利风险预防提供借鉴参考。 具体分析项如下: (1)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2)技术构成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58947288.html, 人脸识别技术综述 作者:唐勇 来源:《硅谷》2011年第09期 摘要:人脸识别是模式识别领域中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 系统的对主流人脸识别算法进行综述,总结现阶段人脸识别研究的困难,并对未来人脸识别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人脸识别;光照补偿;人脸检测 中图分类号: TP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0510029-01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网络安全等应用领域急需高效的自动身份认证技术。当前,我国的各种管理系统大部分都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等传统技 术保障系统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避免伪造、丢失、窃取或遗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基于人体生物特征的身份鉴别方法,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人脸识别等利用生物特征的普遍性、唯一性、永久性、可接受性、防卫性进行身份识别可以避免上述已有的身份鉴别技术缺陷。 1 人脸识别常用算法 随着社会对人脸识别系统的迫切需求人脸识别研究再次成为热门课题。2008年我国在奥 运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采用人脸识别这种生物识别系统为之提供安全保障。目前常见的人脸识别基本算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2]。这类方法是通过人脸面部拓扑结构几何关系的先验知识,利用基于结构的方法在知识的层次上提取人脸面部主要器官特征,将人脸用一组几何特征矢量表示,识别归结为特征矢量之间的匹配。基于几何特征的识别方法具有存储量小、对光照不敏感等优点。但这种方法抽取稳定的特征比较困难,对强烈的表情变化和姿态变化鲁棒性较差,适合用于粗分类。 1.2 基于特征脸的人脸识别方法。特征脸法是人脸识别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是从人脸图像的全局特征出发,运用Karhunen Loeve变换理论,在原始人脸空间中求得一组正交向量,并以此构成新的人脸空间,使所有人脸的均方差最小,达到降维的目的。特征脸方法易受角度、光照、表情等干扰导致识别率下降。

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1、绪论 人脸识别是通过分析脸部器官的唯一形状和位置来进行身份鉴别。人脸识别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与其它身份识别方法相比,人脸识别具有直接、友好和方便等特点,因而,人脸识别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在模式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目前人脸识别已成为当前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章将简单介绍几种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人脸识别 2、人脸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在国内和国外研究人脸识别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代数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基于连接机制的人脸识别方法以及基于三维数据的人脸识别方法。人脸识别流程图如图2.1所示: 图2.1人脸识别流程图 3、基于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 基于特征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脸检测方法,由于人眼可以将人脸在不此研究人员认为有一个潜在的假设:人脸或人脸的部件可能具有在各种条件下都不会改变的特征或属性,如形状、肤色、纹理、边缘信息等。基于特征的方法的目标就是寻找上述这些不变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来定位入脸。这类方法在特定的环境下非常有效且检测速度较高,对人脸姿态、表情、旋转都不敏感。但是由于人脸部件的提取通常都借助于边缘算子,因此,这类方法对图像质量要求较高,对光照和背景等有较高的要求,因为光照、噪音、阴影都极有可能破坏人脸部件的边缘,从而影响算法的有效性。 模板匹配算法首先需要人TN作标准模板(固定模板)或将模板先行参数化(可变模板),然后在检测人脸时,计算输入图像与模板之间的相关值,这个相关值通常都是独立计算脸部轮廓、眼睛、鼻子和嘴各自的匹配程度后得出的综合描述,最后再根据相关值和预先设定的阈值来确定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基于可变模板的人脸检测算法比固定模板算法检测效果要好很多,但是它仍不能有效地处理人脸尺度、姿态和形状等方面的变化。 基于外观形状的方法并不对输入图像进行复杂的预处理,也不需要人工的对人脸特征进行分析或是抽取模板,而是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支持向量机(SVM)、神经网络方法(ANN)等)对大量的人脸和非人脸样本组成的训练集(一般为了保证训练得到的检测器精度,非人脸样本集的容量要为人脸样本集的两倍以上)进行学习,再将学习而成的模板或者说分类器用于人脸检测。因此,这也是j 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利用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快速稳定地实现了很好的检测结果,并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