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衍的基本保证,我们已经学过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结果怎样?(教师播放有丝分裂多媒体课件)

师:有丝分裂重要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复制、均分)。分裂的结果是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亲代细胞一样。

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若精子和卵细胞按有丝分裂方式产生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如下结果:

父亲(46)↓ 母亲(46)受精卵(92)有丝分裂有丝分裂↓

精子(46)卵细胞(46)子女(92)

染色体数目会逐代加倍,这不利于物种稳定。人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父母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我们自己也是46条染色体,那么,生物体是如何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呢?[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需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必须减少一半,展示如下结果:

父亲(46)母亲(46)受精卵(46)↓ ↓ ↓有丝分裂

精子(23)卵细胞(23)子女(46)

关于减数分裂的推导过程最开始是科学家魏斯曼经行的,他预测:在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事实是否如此?

1883年,比耐特在研究马蛔虫受精作用时观察到,受精卵中有4条染色体,而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有2条,这些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传给子代。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相继观察到,无论动物或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染色体数目都要减少一半,并将这个过程命名为减数分裂(引入课题)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一、减数分裂概念

1、对象:有性生殖的细胞

2、时期:原始的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2次染色体只复制1次

4、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我们以精子的形成为例,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

师:请大家回答:哺乳动物精子在什么器官中形成、能形成精子的是什么细胞?该细胞有何特点?[设计意图:适时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看书后回答,教师总结: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形成精子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提问: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怎样减少一半的?又是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猜想,动画演示精子形成的全过程

教师提问: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有没有复制?精原细胞进行了几次分裂?最终一个精原细胞形成了几个精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了哪些行为变化呢?下面我们分步详解减数分裂过程。

1、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观察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变为初级精母细胞时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数量和DNA含量如何变化?

精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DNA复制)。染色质染色体(2n)染色单体出现(4n) 2、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配对的是怎样的染色体,图中有几个四分体?

教师点拔:性状大小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配对,这样一对染色体成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配对的现象叫联会,四分体出现,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意义:生物的多样性。

3、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体分离

提问: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发生了怎样的行为变化?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分离情况?

教师点拔:同源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附着在纺锤丝上。纺锤丝牵引着同源染色体分离的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

4、演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教师点拔:一个精原细胞分裂只能发生其中的一种形成二种类型的精子

多个精原细胞分裂,各种情形都能发生因而产生的精子具有多样性

5、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提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点拔:染色体不发生复制,染色体数目是原来初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问: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了怎样的一半?引导学生分析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教师点拔: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n,初级精母细胞中DNA含量为2n, 次级精母细胞中DNA含量为n,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特点:无同源染色体,有染色单体。

提问:次级精细胞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数还会再减半吗?

6、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不再减半。

突出比较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丝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提问二者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总结: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进一步说明减数分裂本质。

提问: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DNA含量,染色体特征与精原细胞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精子寿命很短?精子还能再分裂吗?

总结:精子形成需要经过变形,丢弃大量细胞质,仅保留了细胞核和极少量细胞质,所以精子寿命短,精子不再分裂,因此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减数分裂全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减数分裂过程:

提问:减数两次分裂各时期细胞名称是什么?染色体有哪些行为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复制、联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等

三、动手体验,合作交流(视进度而定)

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全过程,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多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动脑、动口、动手以突破教学难点。。]

提问:什么是减数分裂?

引导学生分析进行减数分裂的生物、细胞、时期、过程、结果,从而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识别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图示,培养识图和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和行为变化规律,培养分析和判断能力;通过动手用橡皮泥模拟减数分裂的全过程,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特点,懂得道理,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对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如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象的区别,运用图形、曲线进行DNA、染色体变化分析,加深记忆和理解,效果会更好。

为了掌握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可以用以下的记忆口诀:

有丝同源不配对,减Ⅱ无源难成对。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分离是减Ⅰ。

板书设计:

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1、场所:精巢(睾丸)

2、过程:

1个精原细胞 1个初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

4个精细胞 4个精子

3、几组数据

染色体(2n)DNA 染色单体

体细胞2n 2n 0

精原细胞2n 2n 0

初级精母细胞2n 4n 4n

次级精母细胞n 2n 2n

精细胞n n 0

精子n n 0

4、精子形成与卵细胞形成的比较

精子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

相同点

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先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二、受精作用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需要1课时来完成。

依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必修 2 遗传与进化》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配子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2.阐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难点:生物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从我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法定教法,实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关注学生体验,组织交流与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动手动脑相结合,自主创新学习。

二、学情和学法、教法: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1、知识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2、能力基础:模型建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对生物多样性有感性认识,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

同时考虑到高中生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我将学情综合归纳为以下几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学法的确定还要依据学情,因此针对不同的学情特点我确定了不同的学法和教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型及操作流程

采用“问题——活动”式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理论与具体事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试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操作流程为:创设情境,引发问题→合作交流,活动探究→自主小结,归纳提升→应用迁移,回归主题。这个流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意图

设疑

导入

【多媒体展示】你几岁了?

【提出疑问】大家可以发现同

学生带着疑惑和好奇,争先恐

后的回答。

往往最常见、最

简单的问

题,给学生带

不同点

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

成四个精子,再经变形而形成四个精

子。

两次细胞质分裂为不均等分裂,结果

一个卵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

没有变形。

(1)受精作用的定义

2.受精作用的场所一年出生同学在回答这个问题

的时候,答案虽然并不统一,

但在答案的误差上却惊人的统

一——那就是只差一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

象?到底哪种回答才是正确的

呢?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在今

天的课堂中寻求答案!

【多媒体展示】思考:

1.新生命的形成起点是()

A.婴儿的呱呱坠地

B.受精卵的形成

2.受精卵是如何形成的?

3.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形成

的?

【多媒体展示】思考:

1.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场所?

2.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精巢?

卵巢?还是都不是?

学生积极思考,寻求答案

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再次思考解

决课前疑问

学生利用问题总结受精的定义

阅读课本P7并思考回答相关问

来的疑惑最大,

利用疑惑激起学

生学习得兴趣

通过对生物体发

育起点的回顾,

让学生利用已学

知识,解决古今

对生命现象阐述

上的差异,并理

解其共存的合理

性。

通过问题引导学

生学会自主学

习。

3.精子和卵细胞是如何到达输

卵管壶腹部?

4.精子利用尾部提供动力进行

运动,那卵细胞是借助什么动

力进行运动的?学生利用问题总结受精的定义

观察课本P7并思考回答相关问

3.受精作用的过程

⑴卵细胞的结构【多媒体展示】

1.在输卵管的壶腹部一个卵细

胞遇到了一个还是多个精子?

2.在受精卵形成时,一个卵细

胞是与一个还是多个精子结

合?

3.那一个卵细胞在输卵管的壶

腹部遇到多个精子的时候,卵

细胞如何选择的?什么结构决

定卵细胞有这种选择权?

【多媒体展示】卵细胞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

1.在卵细胞的什么位置上存在

什么物质可以使精子和卵细胞

相互识别?这种物质有什么特

性?

学生结合图片和课本P9自学卵

细胞结构的的相关内容并思考

教师提出的问题:

⑵受精作用的过程

4.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5.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2.在卵细胞的什么位置上存在

什么物质可以使卵细胞只与一

个精子结合?

【多媒体展示】阅读课本P9

自学受精作用的过程,并思考:

受精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精子和卵细胞

融合的过程,思考:

1.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来

源?

2.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来源?

3.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来源?

4.绘制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坐标

曲线。

阅读课本P9自学受精作用的过

学生自住绘制坐标曲线,并分析

所绘制的曲线,思考减数分裂和

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⑶能力方面: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三、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对话法、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

教学意

问题探讨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由此联想到孟德尔分离定律

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

中的行为很相似。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

基因。

阅读思

引入新

一、萨顿的假说

思考与讨论P28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染色体

在配子形成

和受精时

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保持相对稳定

的形态结构

在细胞的存

在方式

在配子中,成对中的一个

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同左

体细胞中的

来源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

同左

形成配子时

的行为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填图

阅读思

考回答

填表

思考填

学生亲

自实践

萨顿假

说的发

现过程,

体会成

功的喜

体会萨

顿假说

类比推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类比推理阅读理

学生学

会类比

推理

二、基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如果学生的学习有困难,依据实经过分

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

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

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

何设计?

〖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X W X W X 白眼X w Y

X W Y红眼X W X w

红眼X W X W:红眼X W X w:红眼X W Y:白眼X w 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验现象

提出问

题(或依

据教师

的引导

提问)、

思考、讨

论、作

答、写出

相关的

遗传图

解。

析、推

理,培养

学习能

力,认同

基因在

染色体

上。

第2课时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成果。阅读听

讲认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①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

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

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

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

因自由组合。

学生画

图解释

教学生

把抽象

化形象

技能训练〖提示〗不同的基因也许是DNA长链上的一个个片段。阅读思

知识迁

总结再次强调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总结巩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⑴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道尔顿对科学的认真态度,并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探讨如何利用伴性遗传的知识知道人类的优生优育,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3. 能力目标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课时:1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屏幕呈现红绿色盲检查图

在医院体检时,医生有时让我们看一种

彩色图谱,请看一看下面的图谱,这其中究

竟画了些什么?

学生回答通过学生

的辨认、

识图以激

发其学习

兴趣

红绿色盲的发现我们从平时体检中就已经知道如果看不清

以上图片的内容,他很可能是红绿色盲患

者。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它

是怎样被人们所发现的呢?(屏幕呈现道尔

顿的图片)

提出问题: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

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课文P33-34道尔

顿发现色盲的故事。

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心

得和感悟

激发学生

的探究兴

趣,对学

生进行情

感教育

一、伴性遗传的概念

据统计,我国男色盲患者的比例是7%,

而女色盲患者仅为0.5%。另外一种病叫做

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由于骨发育障碍,

常表现为X型(或0型)腿等症状,女性患

者多于男性。

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有什么

共同点?

像这种现象我们称为伴性遗传,那么红绿色

盲基因是位于什么染色体上?

伴性遗传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

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常常与性别相关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和性别相关联

学生大胆推测答案:

性染色体

数据导入

引出伴性

遗传的概

二、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屏幕呈现人类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组成

图。

图中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组成有什么

相同点和不同点?

结合图,讲述人的性别决定方式,强调

男性的Y染色体只能来自父方,X染色体只

能来自母方,而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一条来

学生讨论并发表观点

都有22对常染色体,

但性染色体组成不同,

女性为XX,男性为

XY,并且Y染色体比

X染色体短

明确人类

的性别决

定方式,

为红绿色

盲症的遗

传分析打

下基础。

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因此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Y,女性为XX。

三、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分析

屏幕显示课本P34页典型的色盲家系

图。

结合P34页资料分析内容,思考以下几

个问题:

(1)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

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

性基因?

(3)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

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色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

上?

对学生观点予以肯定和鼓励

屏幕显示正常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分组图。

(5)红绿色盲基因有什么样的遗传性

质?

(6)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

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教师展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

基因型和表现型表格,供学生填表(表中的

基因型由学生填写):

表2-1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

和表现型

女性

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

依据表2-1教师提问:表中男女婚配共有

几种方式?

教师展示6种婚配方式,并提出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

析、讨论,得出结论:

(1)男性,说明与性

别有关

(2)隐性基因

(3)位于X染色体上,

因为Ⅱ代3号和4号

的后代中,有患病的,

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

染色体上,则Ⅱ代4号

肯定是色盲患者。

(4)Y染色体由于过

于短小,只有X染色体

的1/5左右,携带基因

较少。因此红绿色盲基

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

应的等位基因。红绿色

盲基因是随着X染色

体向后代传递的。

由学生进行简要总结

隐性基因,且位于X染

色体上

学生回答:有

学生在学案中完成此

内容,组内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在学案中一一列

出,并回答:6种

引导学生

分析遗传

图解,发

挥学生学

习的自主

性,同时

小组合作

的方式有

利于学生

思维的交

流。

尝试写出

基因型,

给学生一

其中第一种的后代表现如何?

教师板书演示第一种方式的遗传图解。

并问第六种后代的表现如何?

下面分小组完成遗传图解,组内完成后相互检查。(提示学生注意红绿色盲基因的在遗传图中指怎样传递的)然后请其中的四组同学派代表到黑板画出遗传图解,不足之处由组员补充。

分析并评价。

问题:总的来看在这四个图中,男性患者多还是女性患者多?

红绿色盲基因的在遗传图中指怎样传递的?

教师精讲红绿色盲基因的传递路线,指出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这种遗传特点,在遗传学行叫做交叉遗传。

在观察如果把这两个图结合起来分析,还有什么特点?

总结红绿色盲(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学生思考回答:全部正

分小组完成遗传图解,

组内交流,相互检查。

学生到黑板画遗传图

解。

学生观察后回答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

学生看图说出色盲基

因的传递路线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解

隔代遗传

个范例

通过问题

的设置,

有助于学

生提高分

析思考的

能力

通过小

结,使学

生对红绿

色盲症有

一个总体

的认识。

四、抗维生素D佝

偻病

维生素D有什么作用?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患者由于对磷、钙

吸收不良而导致骨发育障碍,常常表现为X

型(或0型)腿、骨骼发育畸形(如鸡胸)、

生长缓慢等症状。它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

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教师展示下面的表格,供学生填表(表中

的基因型由学生填写):

依上表列出六种婚配方式

展示着六种婚配方式,并由学生说出第

一种和第六种后代的表现。

其余四种组内分工画出遗传图解,相互

交流、检查,并对比红绿色盲症的特点,总

结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

女性男性

基因型X D X D X D X d X d X d X D Y

表现型佝偻

病患

佝偻病

患者

正常佝偻病

患者

学生思考后回答

维生素D能够有效促

进人的肠道对钙和磷

的吸收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填写表格

画遗传图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总

与旧知识

联系,有

助于学生

对此病的

理解

有助于学

生提高自

主探究、

分析思考

的能力,

进一步加

深学生对

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⑵世代相传结得出结论伴性遗传

的理解

五、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红绿色盲?和我们

的生活实际有什么联系?

1、指导人类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

质。

列举实例:在一个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

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从优生角度考虑,

此家庭应选择生育男孩还是女孩?

2、指导生产实践活动

展示芦花鸡的图片,介绍鸡的性别决

定方式,并指出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

斑条纹,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

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纯合是,鸡表现为

非芦花,无横斑条纹。

学生思考后回答:女孩

阅读,画出芦花鸡交配

遗传图

学习伴性

遗传可以

为人类的

优生服

务,还可

以为农业

生产服务

板书设计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红绿色盲症的发现

二、红绿色盲症的遗传分析

1、遗传性质:

2、特点:(1)男〉女

(2)交叉遗传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

特点:(1)女〉男

(2)交叉遗传

四、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教学反思

《从生物圈到细胞》教学反思 本节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所以非常注重原有生物学知识的回顾和学习兴趣的引导。由于没提前做好学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但加入更多的讨论,提供很多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见解的部分。在教学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尽量帮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知识,虽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并没有把生物当“当主科”,但很多人还是比较有兴趣的,比如让学生讨论回顾初中学的实例一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等;二是不仅仅拘泥于具体的知识,还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待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以及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多举例子,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三是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教学策略,并注意列举的事例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相联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性认识后总结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体会“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教材设计,先从细胞结构入手,再进入非细胞结构的讲解,想用这样的方式更加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从细胞到构建生物圈的过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上认识细胞,并且感觉到细胞是真实存在的。多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学生印象。让细胞这个学生没有触摸到的东西,真真实实的展现出来。 在学生牢固建立了“细胞”概念后,补充一些非细胞结构,强调这些生命也离不开细胞。最后落实到,无论是细胞结构生物还是非细胞结构生物,都离不开细胞。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完成课本的全部教学内容,但是很明显感觉到了学生基础各异,但对生物还是很感兴趣的,相信以后会跟他们共同进步的。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教学反思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内容中有关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教学,我在授课的几天前就询问过学生“有没有使用过显微镜”,结果三个班的同学中只有五个是用过显微镜的,所以我觉得先帮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步骤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学生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也能减少由于操作失误而导致显微镜的损坏。 我演示完显微镜的操作后,就请有兴趣的学生到讲台试着操作一下。有一个班的学生们面面相觑,很多人想去操作又不好意思,因为怕出差错,最后我指定一位平时表现比较活跃的学生去操作,结果还没操作完就下课了。而在另一个班,却有学生主动大胆地到讲台去操作,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下课后都还有同学因为没轮到他操作显微镜而惆怅。我问那个上讲台操作显微镜的学生以前是否使用过,他却说没有。原来,他按照我课前的要求,利用周末的时间,认真地复习了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中“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内容,还根据实验册预习了使用高倍镜的有关知识。 从这件事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学生课前预习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和学生都能认真贯彻三段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一课时。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细胞,首先就要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教材从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再到化合物,逐渐深入,让学生在微观层面上系统的认识细胞,从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开始累积成一个细胞的完整形态和结构。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及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在初中积淀了部分生物及化学知识,有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学生本身对探究细胞的结构是存在好奇心的,教师只要在必要的问题上对学生进行点拨,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在这方面多给学生指导和启发,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堂课主要采用了问答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围绕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展开探究学习。在整堂课中,教师充当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最后得出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讨论获得的。 本节教学应该重点渗透以下几点:①从元素水平就可以看出生物的物质性,以及组成生物体物质的特殊性。②组成生物体的元素的作用,只有在生活的机体中,在生物体特定的结构基础上,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出来。③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是依据含量划分的,不可轻视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生物体中不仅仅都是必需元素,环境中的有些非必需元素也会进入到生物体中。 本节课既有授课内容,又要做实验,因此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要求,善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实验设计方案。在课前教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估计到,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学生也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预习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步骤,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内容多,新名词多,蛋白质空间结构较抽象,学生没有学习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对羧基,羟基等很陌生,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优质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

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知识点结构图梳理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相对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互交反交 F1纯合子、杂合子F2dd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yyrr 亲组合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蛋白质习题课上课教案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二节蛋白质习题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性质、鉴定、代谢和生物合成等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比较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存在的本质就是蛋白质与其外部自然界不断的新陈代谢。(2)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3)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及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难点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学情分析 通过做题,同学们普遍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对于脱水缩合过程的物质变化规律不熟悉,对于脱水缩合过程掌握的不透彻,这节习题课就从这一点出发,重点突破同学们的盲区。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图片、科学研究实例等素材启发性展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基础过关: 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8%,占细胞干重的________以上。 元素组成:主要由_________4种元素组成,很多还含有微量的Fe、Cu、Mn、I、Zn等。(如:血红蛋白中含____) 结构特点: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__和一个____,并且都有一个___和___连接在同一个___上。 基本单位:氨基酸通式:

教学过程种类:约___种。 多肽合成方式:_________反应,连接两个氨基酸分的化学键叫做______ 结构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蛋白质功能多样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A. NH--CO B. --NH--CO-- C. --NH2--COOH-- D. NH2-COOH 例: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 A.组织修复的原料B.酶的主要成分 C.细胞成分更新的原料D.主要的能源物质 请分析1、2、3、4分别代表哪种物质。(蛋白质、酶、激素、抗体) 二、有关蛋白质的计算: 1、肽键数、脱水数、加水数的计算: 结论1:m个氨基酸构成n条肽链:脱H2O数=肽键数=m-n 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例:一个由n条肽链组成的蛋白质共有m个氨基酸,该蛋白质完全分解后,共需水分子: A.n B.m C.(m+n)D.(m-n) 2、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羧基数的计算: 结论2:n条肽链至少含有n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例:某22肽被水解成1个4肽,2个3肽,2个6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A.6 18 B.5 18 C. 6 17 D. 5 17 3.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结论3:由m个氨基酸形成含有n条肽链的蛋白质,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平均分子量为:am-18(m-n) 例: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分子由2条多肽链组成,共有肽键98个,此蛋白质的分子量最接近于: A.12800 B.12544 C.11036 D.12288 4. 主肽链上C、N、O、H原子数的计算: 结论4:若C原子数为2n个,则N原子数为n个,O原子数为(n+1)个,H原子数为(2n+2)个 例:某多肽的分子式为C55H70O19N10,已知它由下列4种氨基酸组成:

生物教学案必修三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生物编写人:赵洪伟审稿人:贾俊忠 第二章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3 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进一步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 2.能力目标: (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基础薄弱,要提前预习。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阅读问题探讨】玩过山车的图片 【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教案

第二章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无机物》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五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对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的提升,也是后面学习必修三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2).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难点:(1)结合水的概念(2)无机盐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水的认识比较丰富,许多概念来自生活的经验,但是,站在活细胞的角度去看,学生的认识还有需要补充纠正的地方。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水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许多种物质溶解在水中,细胞内的许多化学反应也都需要有水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必须浸润在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环境中。水在生物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者直接排出体外。总之,各种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2.提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问题探讨1:细胞中的水 1.分析下列资料,说出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细胞、生物体内水的含量比较,说明了什么? ①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所占比例

(完整版)教学计划高中生物必修二

高一下学期教学计划 郭玉梅 2013/2/21 新学期伊始,我继续担任4、5、6、7四个班级生物教 学任务,根据半年来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情况特点的了解,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在这学期使四个班的学生对生物学科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喜爱这个学科,学好这个学科,现拟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

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 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 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

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 改进工作。 五、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经组内讨论现对教材内容教学进度做如下安排; 第1、2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3、4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5周复习检测、 第6、7周基因的本质 第8、9周基因的表达 第10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11、第14、第17、第20、 13周 15、16 周 18、19周 21周 12 、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期末复习备考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教学设计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介绍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把有机物放在无机物的前面,这是编者的匠心所使然──生命物质运动特殊性和运动的本质属性是由有机物特别是蛋白质来完成的。一个简单的顺序颠倒,诏示了生命物质运动过程中各物质扮演的角色的轻重。 通过本章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必不可少的基础,在本章学习的基础之上,才能感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能量供应和利用,以及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实质。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知识相对简单,学生需要牢固的掌握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好实验技能。高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动手能力比较差,在做实验的时候阐述清楚实验原理并且做好演示实验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树立学生不断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探究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4.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5.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6.说出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 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3.崇尚生命物质和谐之美,珍爱生命。 4.为生命的奥秘所折服。 5.珍惜水、节约水的意识渗透。 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六、教学策略设计 1.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学习新知识。 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由于学生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所以在进入这部分学习时,通过让学生比较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的含量,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认识到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与组成地壳的元素有相似性又有区别。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习题讲课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2.在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①飞虫进入眼中流泪②熟睡中蚊子叮咬,手去拍打③婴儿闻到母亲的体味吮吸乳汁④看到老虎感到害怕⑤司机见到红灯停车⑥听故事听到紧张时,手心出汗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③④⑤⑥ 3.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和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既可以双向传导,也可以单向传导 C.兴奋传导时,膜内的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D.动作电位产生时Na+流入神经细胞内的过程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6.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7.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产生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高一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案1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经过两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本章本节课内容是高二生物教材的重难点内容。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现象皆与酶的活动有关。在本章节中通过探索验证酶的特性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精神。 首先,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对酶的发展历程、特性、作用等都已经知道并理解。这些都与接下来的酶的特性紧密相关。也一定程度上反馈了上节课的上课质量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为指导。其次,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比如说加酶洗衣粉,学生都可能接触过,那么他们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了:加酶洗衣粉添加了什么类型的酶呢?酶在洗衣粉里是怎样工作的?在使用加酶洗衣粉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等等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形成无意注意,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收集资料,增大信息量,活跃课堂气氛。再者,酶的生产应用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觉得生物对他们来说,不是只是抽象的某某技术,某某发现,某某科学家等等,而是贴近日常生活的,很常见的东西,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掌握了这个,那我是不是就相当于令人羡慕的科学家了呢?”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以后的择业多一个选择。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在这节课中,我打算先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酶的本质,作用。然后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中你遇到酶了吗?”其次,给大家展示几张酶的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看大家反应,并尝试总结。再者,就用几个案例来一一说明酶具有哪些特性。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稳态与环境 目录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神经外科医生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评价应用激素类药物的利与弊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 第4节免疫调节 科学·技术·社会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科学家的故事从治蝗专家到生态学巨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植保员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科学·技术·社会立体农业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林业工程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科学·技术·社会生态农业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建议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 首先,以人体为例,结合初中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弄懂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的人体内环境及三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明确: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然后结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分析实例,证明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时,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进而归纳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并且使学生认识到: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通过内环境稳态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才能实现内环境的稳态。 2.使学生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方面 1.通过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和水平平衡调节实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提高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明确内环境的概念及组成环境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体内细胞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 3.理解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优秀教案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窗体顶端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通过分析“毒奶粉”的背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内容牵扯到高中有机物部分的内容,但是化学未学到该模块的内容,学生在接受 方面有一些困难。但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食物中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内容,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有一定认识,还有学习了甲烷、乙酸、氨气等化合物。这对本节内容 的教学来说,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开始由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向抽象思维能力为主转化。这为学生学习微观的生物学知识奠定了能力基础。 三、教学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形成过程。

2、新授环节 (1)氨基酸的构成种类元素及 “问题探讨”部分内容,并讨论 问题3: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 加某些氨基酸? 承上的讨论内容设问学生讨 论 设问:(1)氨基酸含有哪些元 素? (2)生物体内的氨基酸种类是否 有限? 展示一些氨基酸的结构式,帮助 学生理解氨基酸的构成元素,并 得以补充有些氨基酸还含有S。 布置学生阅读课本21 页“与生 活的联系”部分内容加强学生对 氨基酸种类的理解,并补充8 种具体的必需氨基酸:缬氨酸、 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 酸、甲硫氨酸、色氨酸、苏氨 酸、赖氨酸。(携一两本单色书 来) 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一些氨基酸 的结构 形成有关。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讨 论得出结论: 1、氨基酸含有C/H/O/N 2、种类有限,约20 种 阅读课本内容,对氨基酸进行 分类: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 基酸 记忆必需氨基酸 2)氨基酸的结构布置学生思考:(1)观察结构 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 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 酸的R 基是什么? (2)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 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 学生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 的结构,总结出几种氨基酸结构 的共同点,试写出氨基酸的结 构通式。 R H2N-C-COOH 2 H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