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饲料博览

王桂埃1文际坤2毛华明1

(1.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省肉牛与牧草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212)

摘要: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人们对牛乳成分的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提高产乳量并改善牛乳的成分已显得非常重要。影响年乳品质的因素有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本文综述了影响产乳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素,为奶牛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84(2003)-05-0018-03

牛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它是由水分。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磷脂、维生素、酶类、免疫体、色素及一些其他微量成分构成的复杂的胶体系。牛乳品质的优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营养物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日粮,对于开发奶牛最大生产潜力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影响产奶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1 采食量

使奶牛采食量最大的关键在于使奶牛泌乳早期的能量负平衡最小化。奶牛进入能量正平衡,体重增加,体况损失最小,奶牛产出正常乳脂与乳蛋白的奶。采食量的增加可提高乳蛋白率0.2%~0.3%,这可能是采食量增加,平衡能量的摄入量也增加的原因。

2 碳水化合物

2.1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

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果胶。NFC=100-(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脂肪+矿物质)。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应占日粮干物质的20%~45%。对于精粗比为6O:4O甚至粗料更少的日粮,40%~45%的NFC最为合适。由大量高质量的牧草与少量的谷物组成的日粮,NFC

可能会缺乏。饲喂适当水平的NFC既能提高乳脂率又能提高乳蛋白率。而过度饲喂,则会降低乳脂率0.l%,甚至更多,乳蛋白率降低0.2%~0.3%。

每次饲喂谷物应限制不能超过3kg,以避免瘤胃酸中毒。食欲不良及乳脂率降低的问题。能使乳蛋白与乳脂产量最大化的谷物饲喂量见表1、表2

表1 荷斯坦与瑞士褐牛的谷物饲喂量

表2 高乳汁固形物品种牛的谷物饲喂量

谷物加工同样影响乳成分。饲喂压片玉米能提高乳蛋白率。与大麦相比,燕麦降低乳蛋白率0.2%。经破碎、碾压、磨碎、蒸汽压片处理的谷物能提高瘤胃淀粉消化率,提高乳产量与乳蛋白率,制成颗粒饲料也有类似的效果。

2.2纤维

纤维水平与颗粒大小对于刺激瘤胃发酵与唾液分泌,保持正常的乳蛋白与脂肪组分非常重要。日粮干物质中最低酸性洗涤纤维为19%~21%,中性洗涤纤维不能低于26%~28%。如低于这些水平,奶牛会面临低乳脂率、酸中毒、体况较差的危险。

为了保证足够的颗粒长度,牧草应不短于1cm,比1cm短会急剧降低乳脂率而增加乳蛋白率0.2%~0.3%。但要注意的是,过度饲喂非纤维碳水化合物(淀粉型精料),即使乳蛋白率增加,奶牛与其瘤胃并不健康。日粮中中性洗涤纤维的75%可由长的或经粗铡的牧草来满足奶牛纤维的需要。

粗纤维比例太高,由于没有足够的能量,限制了乳蛋白的产量。通常,40%~50%粗料是避免低乳脂率的最小量。当饲喂65%或更多粗料,粗料质量就要很好,以避免能量不足导致低蛋白率。对于不同玉米青贮与苜蓿干草混合物(以DM为基础)推荐了粗料的最低水平(表3)。

表3 粗料来源不同时粗料占干物质的百分比

3 日粮中的氮源

3.1 日粮中的蛋白质及其补充料

高蛋白质水平可观察到高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而挥发性脂肪酸克分子量比例不受影响。奶牛产奶量随日粮粗蛋白含量增加而增加,并按上升的顺序从13.5%到16.5%呈正相关。高产奶牛需要的蛋白质超过了瘤胃蛋白质合成量。有人建议高产奶牛(11.000kg/308d)泌乳早期日粮应至少含CP17.5%.其中35%~37%是过瘤胃蛋白(RUP)。

日粮CP水平对乳蛋白率也有影响,当日粮CP从17%降至9%,CP下降1%,蛋白率下降0.02%。

用棉籽补充粗蛋白质,随着日粮CP从13.8%增加到17 5%,日产乳量和乳脂率增加,超过17.5%时,产奶量几乎没有增加。当饲喂棉籽补充料的不同形式时,发现未脱壳的棉籽产生的产奶量高,棉籽产生的乳脂率高。当日粮中棉籽含量达到20%~25%时,产奶量和乳脂率都提高。添加压碎的大豆可提高乳脂率。含大豆粕的日粮可增加产奶量,而不影响乳脂率。含菜籽饼的日粮比含大豆粕的日粮产奶量低,然而,含菜籽饼的淀粉型精料比纤维型精料产奶量和乳脂率高。

3.2瘤胃可降解蛋白(RDP)与过瘤胃蛋白(RUP)RDP应占日粮中总蛋白质的65%。如果饲喂RDP少于60%,将会降低乳产量及乳成分含量。

RUP的营养作用及其对产奶量和奶成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但增加日粮RUP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并不一致。表4给出了用过瘤胃蛋白取代豆饼粉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蛋白率的影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试验中,产奶量与乳蛋白率均未提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添加的低降解率蛋白质饲料所含的氨基酸与机体所缺的氨基酸不能完全匹配。添加低降解率的蛋白质饲料虽然增加了过瘤胃蛋白质的量,但机体所需的氨基酸增加不多或没有增加。添加时机不适或添加量不足也是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表4 过瘤胃蛋白质取代豆饼粉对奶牛产奶量及乳蛋白率的影响

注:表中数字为试验次数。

4 脂肪

高产奶牛在泌乳初期、中期能量需要很难满足,由于脂肪的高能量,可在不减少纤维浓度的情况下,提高日粮的能量浓度。大量试验表明,添加脂肪(棉籽、大豆、葵花籽。牛羊脂或惰性脂肪)于日粮中能提高产奶量,但却降低乳蛋白率,添加0.45kg脂肪,提高产奶量3.2kg,降低乳蛋白率0.1%。植物性脂肪如大豆。葵花籽会降低乳脂率,而惰性脂肪与过瘤胃保护脂肪可提高乳脂率0.l%~0.2%。Palmquist等(1980)认为,脂肪能降低微生物活性和纤维素消化率,而添加经皂化、氢化、甲醛处理的脂肪,在瘤胃内不发生离解和水解,直接进入小肠消化吸收,既提供能量又避免对纤维素及其它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影响。目前,通过补充大豆油、整粒棉籽(WCS)和钙皂来提高奶牛的能量进食量。WCS油脂含量高,可作为高能饲料,在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状态下,WCS作为日粮组成更具特殊意义。Smith(1983)证明,奶牛日粮中含0.5%、l.5%及2.5% WCS时,WCS含量每增加1%,乳脂率增加0.025%个百分点。杨为荣(1996)报道,用0.9kg棉籽代替10%常规精料,产奶量无明显变化,乳脂率增加 0.08个百分点。建议脂肪的添加量见表5。

表5 添加脂肪的建议含量

5 添加剂

5.1 保护性氨基酸

许多学者进行了添加保护性蛋氨酸和赖氨酸对提高乳蛋白作用的研究。Koch等(1996)在以豆饼为唯一蛋白质饲料的日粮中,分别添加10.9g保护性蛋氨酸和11.7g保护性蛋氨酸。

14.6g赖氨酸,结果发现无论初产牛或经产牛,添加过瘤胃氨基酸对提高乳蛋白都有一定的作用(0.05~0.11个百分点),同时发现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和赖氨酸比单一添加效果好。宾西法尼亚洲大学试验表明,每天给乳牛添加15g蛋氨酸和40g赖氨酸可提高乳蛋白75%。Casper等研究表明,增喂蛋氨酸可提高乳蛋白率(2.87% VS 2.75%)。Kampl B等(1996)

利用西门塔尔牛所作的研究表明,添加15g/头·日保护性蛋氨酸,能提高产奶量2.19L 和乳蛋白率0.27个百分点。

5.2 缓冲剂

常用的缓冲剂有碳酸氢钠、碳酸钠、氢氧化镁、氧化镁、膨润土等。当饲喂低纤维、高谷物日粮时,添加缓剂(NaCO31.5%+MgO 0.5%)可提高乳脂率(4.07% VS 3.76%)。许昭雄(1998)报道,奶牛日粮中每头日增加碳酸氢钠150g产奶量提高7.9%,乳脂率提高13.3%。王书君(1991)报道,奶牛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150g/头·日,硫酸镁7.5g /头·日,乳脂率增加0.27个百分点。

5.3 乙酸钠

乙酸是合成乳脂的主要成分,粗纤维在瘤胃中酶解产生乙酸。所以,饲喂粗料型日粮的奶牛其乳脂率较高。然而,对于高产奶牛来说,为了保证一定的能量,粗饲料的采食受到限制,此时,添加乙酸钠可起到提高乳脂率的作用。故乙酸钠又称为“化学粗饲料”。陈杰(1986,1989)指出在奶牛正常日粮中添加乙酸钠,产奶量提高5.58%,乳脂率提高10.58%,同时发现添加乙酸钠对奶牛高温季节热应激有一定的缓冲作用。

5.4微量元素

孟学平等( 1999)进行了铜、锌。硒对西门塔尔牛乳成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初饲铜、锌、硒后显著提高乳蛋白,其中以初饲铜10mg/kg、锌59.5mg/kg、硒0.345mg/kg组效果最好什初饲前提高了0.78个百分点,达到3.30%。

饲料中添加适量碘,可显著改善奶牛垂体-甲状腺轴的分泌机能,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吴迪等(1991)报道,奶牛饲料中添加 10mg/头·日和20 mg/头·日碘化钾(相当于日添加碘7.6 mg和15.2mg)比不加碘的对照组产奶量分别提高了7.92%和8.48%,乳脂率也有上升趋势。

奶牛营养对牛奶主要乳成分的影响

作者:叶日松

牛奶质量直接关系到奶产品的质量和销售,进而影响牛场和乳品厂的经济效益。影响牛奶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乳成分,因此根据市场需要改善牛奶品质成为各国营养学家研究的热点。牛奶产量和牛奶乳成分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遗传、生理、环境控制及饲养方式外,供给奶牛日粮的营养素是调控牛奶乳成分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日粮精粗比、能量、蛋白质、脂肪及干物质采食量。调控牛奶乳成分各营养素间有互作效应,在生产实践中,生产者当使用某种饲料原料或改变某种营养成分的浓度时,在提高牛奶中某一指标浓度的同时往往会降低另一指标的含量。因而系统的研究这些因素并人为的综合调控以满足人类对奶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量是很重要的。

1. 干物质采食量对牛奶乳成分的影响

日粮干物质采食量(营养摄入量)影响着奶牛奶产量和乳成分。提高奶牛干物质摄入达到最大量,就会相应提高奶产量和乳成分,特别是乳蛋白的含量。如在绝食、低营养水平或采食量降低情况下,此时奶产量和乳蛋白的含量会相应下降,而乳脂率在短期内会有所提高,这主要是此时瘤胃乙酸/丙酸比例提高,激素动员体脂而形成,但长期低营养水平,使奶牛产生适应性调整(需2-3周时间),进而降低乳脂率及非脂固形物含量。

影响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为了能使奶牛干物质摄入达到最大量,要有一合理的日粮营养素和正确的饲养方式。按照奶牛体况、体重、胎次、泌乳时期和奶产量,采用分群饲养;奶牛饲槽要干净,适度的高低(让牛自然低头采食)及宽度(54cm);采用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法比精粗分开饲喂法能增加干物质采食量;增加饲喂次数(3-4次),保证奶牛有6-8小时的采食时间;适宜的精粗比,随着精粗比的提高会相应增加采食量,但不要超过60:40,否则会造成酸中毒进而降低采食量;适宜的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应在22-40%之间,酸性洗涤纤维应在17-24%,随着中酸性洗涤纤维的提高,会相应降低干物质采食量;适宜的粗脂肪供给量,不要超过6-7%,否则采食量相应会下降,主要是脂肪对瘤胃微生物有毒害和抑制作用,脂肪使日粮适口性降低,影响胃肠道激素的释放和肝脏脂肪的氧化;适宜的蛋白质水平,非蛋白氮和过高可溶性蛋白质水平会降低采食量;适宜的饲料水份(35-50%),特别是发酵性饲料,如超过50%,含水量每超过1%,总干物质采食量下降体重的0.02%;充足的饮水,饮水要及时、方便和干净;喂以质好的饲料,发霉、冰冻、有毒等具有害因子的饲料不能饲喂。

2. 淀粉和纤维摄入量对牛奶乳成分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是瘤胃和组织代谢的主要生能物质,是瘤胃中合成微生物蛋白质所需的主要能源。为了给高产奶牛或泌乳高峰期提供所需的能量,常常减少配合日粮粗纤维的比例,增加非纤维性碳水合物的含量,从而影响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和挥发性脂肪酸及比例,随着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30-42%)的提高,日粮在瘤胃中发酵,PH值下降,促进丙酸的合成,乙酸和丁酸的比例相应下降,则奶产量和乳蛋白的含量会相应提高,而乳脂率则会有所下降,对于低产或泌乳后期牛只,饲喂高纤维日粮,瘤胃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中乙酸和丁酸的比例提高,乙、丁酸是合成乳中短链脂肪酸的前体物质,这样奶产量和乳蛋白含量会下降,而乳脂率则会相应提高,或随着奶产量的下降,使牛奶乳成分含量都会相应提高。

3. 粗蛋白质摄入量对牛奶乳成分的影响

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供给奶牛——蛋能平衡及充足的日粮,这样就能维持正常的奶产量和乳蛋白含量。如日粮供给的粗蛋白质不足或能量不足(合成瘤胃微生物蛋白质要能源和氮源,用于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转化为能量而被利用),者会造成乳蛋白含量的下降。据资料报道:添加过瘤胃限制性氨基酸(赖、蛋氨基酸)和烟酸,能提高奶产量和乳蛋白的含量。在生产实践中,高蛋白进食量会影响泌乳早期的脂肪代谢,增加乳中长链脂肪酸的含量;采食高非降解蛋白质(可能是节约了用于合成微生物蛋白质的能源,即合成乳中脂肪酸的前体物质乙酸和丁酸),可提高乳脂肪率。由低纤维导致低脂肪时,饲料中增加粗蛋白质可得以改善,且改善程度比高纤维饲料还显著,据资料报道:饲料蛋白质从15.4%提高到20.7%,乳脂肪率提高30-50%,这可能与蛋白质分解成氨而使PH升高,改变发酵类型,且影响了体脂肪代谢有关。

4. 脂肪及脂肪酸摄入量对乳成分的影响

脂肪不仅是一种浓度高且容易利用的能量形式,而且是奶牛乳腺合成长链脂肪酸的必要因子。为了缓解高产奶牛或泌乳高峰期出现的能量负平衡,保证奶牛的正常代谢和牛奶乳成分,饲料中淀粉含量又不能过高,在饲料中添加脂肪已成为热门话题。比较理想的日粮中脂肪应有三种形式供给:常规谷物和油饼类饲料中的粗脂肪(玉米、豆粕等)占干物质的3-3.5%,未加工的油籽类的种子(棉籽、膨化大豆等)占1-1.5%、过瘤胃保护性脂肪效果不太理想,因脂肪对奶牛的瘤胃微生物系统有毒害和抑制作用,包裹瘤胃微生物,降低酶的表面活性,降低了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特别是在高精料低纤维的日粮中,日粮中脂肪在瘤胃中被分解、氢化、异构、氧化等作用,同时又重新合成自身脂类,如纤维素过低,在氢化过程中,结构改变,成为同分异构的反式脂肪酸,使乳中反式脂肪酸浓度增加,并对乳腺细胞乙酰CoA羧化酶产生阻碍作用,抑制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的合成,反而会造成乳脂肪率的下降。另外添加的脂肪,在瘤胃中不能作为能源用来合成微生物蛋白质,这样也会相应造成乳蛋白含量的下降。故日粮中添加脂肪最好与高非降解蛋白质和高纤维相结合或是保护性脂肪效果较为理想,负面影响最少,而使奶产量和乳成分不会下降。

5. 缓冲剂对乳成分的影响

在谷物含量、非纤维性碳水合物含量高和有效洗涤纤维低的日粮中添加瘤胃缓冲剂,可减少消化紊乱,防止酸中毒,提高血液PH、奶产量和乳脂率。常用缓冲剂及添加量为:碳酸氢钠占精补料的1-1.5%,氧化镁占精补料的0.5-0.8%,或两者同时补饲较为理想,比例为2-3:1。

总之,日粮中蛋能平衡且充足、纤维素含量适宜及干物质采食量摄入最大化,这样奶牛的奶产量和乳成分相应就会得以改善。通过监控乳脂蛋白比,可用来判断日粮是否合理,一般为1.12-1.13,若过高(高脂低蛋),则表明可能是谷物类精料即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不足,粗蛋白或过瘤胃蛋白缺乏,粗脂肪和纤维素过高等造成,可适当增加精料和优质全株玉米青贮的喂量及提高日粮的过瘤胃蛋白质含量;若过低(低脂高蛋),则表明可能是谷物类精料过高,粗饲料过低,有效洗涤纤维不足,存在酸中毒,应增喂优质干草,增喂瘤胃调控剂等。合理科学的日粮是可以调控牛奶乳成分的,合理的饲养方法是:精粗饲料合理搭配,饲喂优质干草和青贮,给予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且使蛋能平衡,并注意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的补充,这样才能维持瘤胃微生物的正常消化活动,使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比例平衡,不仅能保持稳产、高产,而且还能提高牛奶的干物质含量,保证牛奶质量。

影响奶牛乳蛋白质含量的因素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

作者:王俊锋王中华梁国义谢宝柱

期号:2006年第15期

摘要乳蛋白是牛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品种、奶牛泌乳阶段、胎次、疾病和饲料组成与营养等。文中阐述了乳蛋白的合成机理及有关影响乳蛋白的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同时对国内外乳蛋白营养调控的技术进展作了全面的阐述,旨在为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奶;乳蛋白;含量;营养调控

中图分类号S815.4

乳蛋白含有机体几乎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牛奶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在牛奶价格体系中都把乳蛋白的价值放在首位,有的国家乳蛋白和乳脂肪比价甚至达1.5:1。我国新的巴氏杀菌乳标准(GB5408-I~1999)也把乳蛋白(≥2.9)作为一项主要指标列入。由于乳蛋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遗传、生理、环境控制及饲养方式外,供给奶牛日粮的营养素是调控牛奶乳成分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不同的生产条件下,乳腺中乳蛋白的合成能力不同,乳蛋白的含量和产量也有所变化。现将奶牛乳蛋白的合成、影响因素及营养调控的途径介绍如下。

1 乳中蛋白质的合成

1.1 乳腺中合成的蛋白质

乳腺是合成乳汁的主要场所。乳中90%以上的蛋白质是在乳腺中由氨基酸从头合成的。乳蛋白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占蛋白质总需要的70%。酪蛋白是乳中主要的蛋白质之一,约占乳中粗蛋白总量的80%(DePeters等,1992),主要由乳腺从血液中摄取的游离的氨基酸以及小分子寡肽合成(Backwell等,1996),其组成成分(α-酪蛋白、β-酪蛋白、κ-酪蛋白、γ-酪蛋白)对乳品品质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乳腺吸收的氨基酸除了用以合成酪蛋白外,还用来合成β-乳球蛋白和α-乳清蛋白(Clark等,1978)。与酪蛋白不同,有些乳清蛋白则完全由乳腺组织吸收。乳腺组织从血液中摄取的氨基酸量与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量并不一致,有的氨基酸(Lys、Arg、Ile、Leu 和Val)摄入量高于输出量,而有的氨基酸(Met、Phe、His和 Thr)摄入量低于输出量(Bequette,1997;Guinard,1994;Mabjeesh,2002)。这可能说明,除了血液中游离的氨基酸参与乳腺组织氨基酸的供给外,肽和蛋白质也参与乳腺组织氨基酸的供给,用来合成乳中蛋白质,这部分肽和蛋白质刚好可以弥补乳腺组织摄入游离氨基酸的不足(Bequette,1999;Mabjeesh,2000)。而乳腺组织摄入过量的氨基酸除直接用于合成乳蛋白外,仍有一部分氨基酸参与合成其它功能物质(合成细胞的结构蛋白或酶类;合成非必需氨基酸、多胺、CO2和ATP)和支链氨基酸(Bequette ,1998)。

乳腺组织蛋白质的合成与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有关,而控制乳腺从血液中摄取游离氨基酸的主要因素是:①乳腺氨基酸转运系统的活力;②乳腺摄入的血浆游离氨基酸量占血浆总氨基酸量的百分比(Km);③血浆游离氨基酸的净摄入量。但多数研究认为,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是相对保守的,不同的氨基酸转运系统活力不同,Km值也不同。正常情况下,它们会维持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当过量添加游离氨基酸时,它们会通过下调而维持血浆游离氨基酸净摄入量的稳定。

1.2 乳中的血液蛋白质

牛乳中5%~10%的乳蛋白质来自血液,一种是血清清蛋白,存在于牛乳乳清中,与血液中的血清蛋白完全相同;另一种是免疫球蛋白,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大部分来自血液。就母羊而言,每升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高达100多克,而常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初乳。另外,不同种别的动物,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的种类不同,如在牛的初乳中,主要是IgG、IgM和IgA 3种成分,分别占免疫球蛋白总量的85%~90%、10%和5%左右。

2 影响牛奶中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因素

2.1 非营养因素

2.1.1 品种

相对于乳脂率而言,乳蛋白含量受遗传影响较大。奶牛品种是影响乳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品种不同,乳中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不同。中国荷斯坦奶牛平均乳蛋白含量最低(3.1%);娟姗牛的乳蛋白含量最高(4.0%以上);爱尔夏牛、黑白花牛和更赛牛等乳蛋白含量适中。一般而言,产奶量越高,乳蛋白含量就越低,乳品品质就越差。同一品种内的不同品系间的乳蛋白含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2.1.2 泌乳阶段

同一泌乳期内,泌乳各个月的乳蛋白含量变化很大。产犊后的11d乳成分变化最大,尤其是乳蛋白率和总固体率,其次是乳脂率,而乳糖、灰分则相对稳定。牛乳中蛋白质在泌乳初期和后期较高,在产犊后的5~10周,则乳中蛋白质含量,酪蛋白及非蛋白氮(NPN)含量快速下降,随后在泌乳末期逐渐上升(Ng-Kwai Hang,1984、1985)。泌乳阶段对乳中蛋白质产量的影响小于对脂肪产量的影响。一般来说,产奶量高时乳脂率低,产奶量低时乳脂率高,乳脂率与乳蛋白率的升降有相似的趋势。可用NRC(1978)公式由乳脂率计算乳蛋白率:乳蛋白率(%)=1.9+0.4×乳脂率(%)。如果饲料中由于纤维量不够或粗饲料被粉碎而导致乳脂率下降,则不可估算乳蛋白率。

2.1.3 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对乳中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影响,环境温度过高则乳中蛋白质含量下降(Fegan,1979)。Bruhn等(1977)对4个不同品种的奶牛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乳中蛋白质含量最低而冬季最高,但牛奶中乳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小于乳脂的变化。夏季和冬季乳蛋白质含量变化范围在0.2%~0.3%,环境温度对乳蛋白含量的影响是否与高温或昼夜时间的长短有关还不太清楚,有待进一步去研究。

2.1.4 胎次

奶牛的胎次对乳蛋白含量的影响不太明显。随着胎次的增加,乳蛋白质含量有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很小。一般来说,第一胎时乳蛋白含量有下降趋势,第二胎以后则乳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稳定。

2.1.5 疾病

临床的乳房炎和其它炎症都会使奶中酪蛋白含量下降,乳清蛋白质含量却上升(Fegan,1979;Munro,1984),这是由于牛奶中体细胞数量增多,纤维蛋白溶解酶、碱性乳蛋白酶的活性与正常牛奶相比增高的缘故。患乳房炎时,血浆蛋白质进入牛奶中的量增加,牛奶的pH值升高,碱性增强,这可能是纤维蛋白质溶解酶含量或活性升高而导致酪蛋白的分解增加。

2.2 营养因素

2.2.1 能量

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蛋白含量与能量摄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Emery(1978)就指出,当由谷物或粗饲料提供的净能增加4.18MJ时,乳蛋白含量增加0.015单位,能量的摄入量与乳蛋白含量呈正相关(r=0.42)。Sporndly(1989)的研究同样表明,代谢能(ME)的摄入量与乳蛋白含量或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42和0.31),日粮每提供1MJ 的代谢能则乳蛋白含量增加0.03单位,相当于每提供4.18MJ的净能则乳蛋白提高0.02单位。这说明乳蛋白含量主要受日粮能量水平的影响。日粮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对乳脂和乳蛋白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瘤胃内发酵生成的乙酸盐和丙酸盐的比例,而这种比例是由日粮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水平及发酵类型决定的。能量不足时,一方面降低了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使进入小肠内的瘤胃微生物蛋白减少,乳腺中乳蛋白的合成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合成乳蛋白的氨基酸被当作能量利用,从而使乳蛋白浓度下降。反之,增加日粮中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用于供能的氨基酸减少,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增多,同样使瘤胃中丙酸盐比例提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乳腺对氨基酸的吸收,从而提高乳蛋白率。而影响日粮能量水平的决定因素是日粮中精料的含量和牧草的青贮品质。因此,通过提高精料水平或改进青贮品质可增加奶牛的能量摄入量,从而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

2.2.2 脂肪

日粮的能量是由需要量和采食量来决定的。如果不减少纤维的含量,产奶量大于35kg/d时,就要补饲脂肪。Palmquist(1993)建议日粮内脂肪的上限应相当于乳中的脂肪含量。日粮脂肪水平一般控制在干物质的7%~9%水平以下。日粮脂肪的1/3来自基础日粮组分(谷物、牧草);1/3来自油类籽实(棉籽、大豆等);其余由惰性脂肪提供,具体要求见表1(卢德勋,2001)。如果不是用惰性脂肪,日粮含脂肪4%~5%时就会导致瘤胃发酵改变,如降低纤维素的消化率和乙、丙酸盐比例(William Chalupa,1984)。试验证实,奶牛日粮添加脂肪后虽然增加了产奶量,但常会导致乳蛋白率下降(Emery,1978),而酪蛋白是乳中含氮组分中下降最明显的成分(Depeters等,1992)。杨金波等(2002)报道,根据泌乳奶牛产奶量的差异,在其精料中添加适量的过瘤胃脂肪,乳蛋白的含量下降了4.51%。Sporndly(1989)研究发现,日粮中的粗脂肪含量与乳蛋白产量呈正相关(r=0.31),而与乳蛋白含量呈负相关(r=-0.24)。Wu和Huber (1994)分析了大量添加脂肪试验的研究结果,发现随着日粮脂肪添加量的增加,乳蛋白产量不变或提高,而乳蛋白含量却比对照日粮(脂肪含量为3%)有所下降。另有学者的分析结果是,当日粮脂肪酸从2.1%增加到10.7%,每增加100g脂肪则乳蛋白含量下降0.03个百分点(Pamlquist, 1993)。

日粮添加脂肪导致乳蛋白率下降的解释很多。一种观点是这种下降与葡萄糖代谢有关,即添加脂肪后日粮中谷物比例降低,导致葡萄糖前体减少,会增加氨基酸的葡萄糖异生作用,从而降低乳蛋白合成量。Cant等(1991)对初产母牛饲喂脂肪含量分别为2%和5%的两种日粮,日粮蛋白质含量为15.4%,结果乳蛋白率分别为3.9%和2.96%;经皱胃灌注酪蛋白后,5%脂肪日粮的乳蛋白率提高到3.04%。因此认为,灌注酪蛋白后除可以增加日粮蛋白质量,改善氨基酸的平衡外,还可以克服由于补饲脂肪后奶牛日粮采食量下降,大量氨基酸的葡萄糖异生作用造成的乳蛋白率下降。另一种观点是应用保护或非保护性脂肪降低乳蛋白率可能是由于日粮含碳水化合物过少,使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量减少。

2.2.3 蛋白质

蛋白质是乳蛋白合成的主要原料,也是泌乳奶牛日粮的主要限制性营养成分之一。蛋白质在瘤胃中被瘤胃微生物降解并合成微生物蛋白,与瘤胃未降解蛋白、内源性蛋白随瘤胃食糜进入小肠,组成小肠代谢蛋白,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并在乳腺中合成乳蛋白。但是,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不高,并且氨基酸组成不平衡,从而影响了乳蛋白的合成。因此,日粮中蛋白质缺乏导致乳蛋白浓度下降,而补充蛋白质可显著提高乳蛋白浓度。Emery(1978)发现,日粮蛋白质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牛乳中蛋白质的水平就增加0.02个百分点。但前提是在奶牛日粮蛋白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增加日粮蛋白质水平可提高奶牛的消化率和采食量,所以产奶量也随之上升,导致乳蛋白含量的增加。因此,可以认为产奶量和乳蛋白含量的增加,是饲料蛋白质直接效应和能量间接效应的双重结果。另一方面,日粮中补充过瘤胃蛋白质饲料可以改善真胃和小肠蛋白质营养,并维持较高的乳蛋白质产量。奶牛饲料中的瘤胃非降解蛋白质(过瘤胃蛋白)和微生物蛋白是奶牛小肠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而且日粮中到达真胃和小肠的非降解蛋白质或氨基酸不足是影响高产奶牛乳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殷光骐等(1999)在奶牛日粮中增加非降解蛋白饲料的试验表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乳蛋白率略有提高(P>0.05),且很少受其它饲料及天气的影响,含量稳定。同样,在常规日粮条件下通过真胃或十二指肠灌注酪蛋白也能明显提高产奶量和乳蛋白产量(见表2),其原因除增加了日粮中蛋白量外还改善了氨基酸的平衡。因此,只有保持微生物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的平衡,才能使乳腺获得合成乳蛋白的理想蛋白质。

3 乳中蛋白质调控的营养途径

对于奶牛的营养管理来说,在奶牛饲养方式上多采取粗料自由采食,精料则根据奶牛的生产水平来确定适宜的添加量,以提高乳蛋白为目标来设计营养调控型饲料产品和平衡日粮。比如适宜的日粮精粗比(60:40);适宜的日粮淀粉水平和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40%~45%);日粮粗蛋白水平;日粮过瘤胃蛋白(33%~40%)等。但以哪些指标来设计营养调控型饲料产品和平衡日粮是目前研究者和生产者所关心的问题。多数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乳蛋白含量反映了泌乳牛的能量平衡状况(与过瘤胃蛋白质的摄入量也有一定关系),而乳尿素氮含量反映日粮蛋白质摄入的平衡状况(Hof等,1997;Hwang等,2001)(见表3)。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乳蛋白和乳尿素氮的含量来衡量奶牛日粮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状况,进而及时调整日粮,以提高乳蛋白率。

3.1 日粮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分为结构碳水化合物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两大类,通常占饲粮比例的60%~70%。非结构碳水化合物(NSC)存在于植物细胞内部,主要是细胞内容物中的淀粉和糖,通常比结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被消化,在泌乳奶牛饲粮中用来替代部分中性洗涤纤维(NDF),以满足其对能量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为了给高产奶牛或泌乳高峰期奶牛提供所需的能量,常常减少配合日粮粗纤维的比例,增加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的含量。NFC包括淀粉、糖和果胶,通常用下面公式来计算:NFC=100%-(NDF%+CP%+Fat%+Ash%)(NDF表示中性洗涤纤维;CP表示粗蛋白;Fat表示粗脂肪;Ash表示灰分)(孟庆翔,2002)。

改变饲粮NFC含量能够影响瘤胃的发酵模式、纤维在整个消化道的消化和乳成分(Sievent 和Shaver,1993;Sutton和Bines,1987)。如饲喂适量的NFC可以促进丙酸的合成,乙酸和丙酸的比例相应下降,乳脂率下降,乳蛋白率升高。Hoover和Stokes(1991)将Nocek和Russell (1988)得到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饲粮中NFC比例在大于45%~50%和小于25%~30%时,产奶量下降。Minor等(1998)研究发现,当NFC在饲粮干物质中的比例由41.7%增加到46.5%时,乳蛋白的含量和产量都有增加。因此,为满足奶牛生产的需要,奶牛饲粮中应含有适宜的NFC比例,否则会导致瘤胃酸中毒和其它代谢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饲粮中NSC的最大比例为饲粮干物质(DM)的30%~40%(Nocke,1997)。对NFC来说,在奶牛饲粮中可以接受的比例大约比NSC高2~3个百分点。

3.2 调节日粮精粗比

多数研究与饲养实践表明,奶牛能量的摄入量可通过改变日粮的精粗比来实现。通过增加精料水平提高精粗比,来增加能量摄入量,而增加的能量可提高乳蛋白的含量和产量(Macleod等,1983)。因此,在奶牛饲养方式上采取粗料自由采食,通过增加精料水平提高精粗比,从而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研究表明,对以青贮为基础日粮的母牛,每天补充3.0、6.0、9.0kg精料,乳蛋白率可从3.08%提高到3.31%。Bartsch等(1979)的试验结果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见表4)。尽管如此,提高日粮精粗比在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的同时,却对乳中的其它成分有不良影响,如高浓度精料的日粮降低乳脂率(王加启,1994;李坚,2001;张廷利,1997;Ireland perry和stallings,1993;Grummer,1987;Taquette,1986Zimmerman,1991 Khorassami,2001 Poore,1993),主要是由于高浓度的精料日粮会使瘤胃发酵类型改变,由高乙酸型转变为高丙酸型(王加启,1993)。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生产需要来调整适宜的精粗比。一般精粗比为60:40,否则会造成酸中毒,进而降低采食量。由于奶牛乳蛋白的适宜日粮精粗比受日粮

中粗料和精料的组成及品质的影响,得到既不影响乳蛋白含量和产量,又不影响乳脂率的适宜精粗比,是当今研究者和生产者所面临的挑战。根据日粮内粗料的组成和品质来调整适宜的精粗比,具体要求见表5。

3.3 控制蛋白质水平

目前调控乳蛋白的方法主要是控制日粮蛋白质水平和瘤胃非降解蛋白(RUP)水平。在饲养实践中,由于不可能对每份饲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实测,因此往往采取在理论蛋白质需要量的基础上再增加10%~15%的做法,以保证奶牛的营养需要来改善乳蛋白的合成。但结果不十分理想,由于大部分日粮蛋白在瘤胃中被降解浪费掉,因而在日粮蛋白满足奶牛营养需要的条件下,再提高日粮蛋白水平,并不是调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径。随后研究者又发现,乳蛋白的合成受小肠蛋白质供给量或多种氨基酸的限制,而小肠蛋白质的供给受日粮中过瘤胃蛋白和微生物蛋白的合成和流失的影响,只有保持微生物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的平衡,才能使乳腺获得合成乳蛋白的理想蛋白质,这样才能使乳蛋白合成达到最优化。因此,饲料中含有适量的降解率低的蛋白饲料是调控乳蛋白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在使用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它们的添加量,日粮中瘤胃非降解蛋白含量过高、过低都不好。Rodriguez等(1997)指出,奶牛日粮中的瘤胃非降解蛋白一般不能超过40%,高水平的RUP(41%)可降低乳蛋白率。总之,保持瘤胃降解蛋白和未降解蛋白的平衡是调控乳蛋白的有利保证。奶牛对日粮蛋白质部分的营养要求如表6所示。

3.4 瘤胃保护性氨基酸

通过添加低降解蛋白质饲料来提高进入小肠的可利用蛋白量,满足奶牛乳蛋白合成的需要,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添加的低降解蛋白质饲料所含的氨基酸与机体所缺的氨基酸不能完全匹配。因为乳蛋白的合成与供给乳腺氨基酸的组成有关,于是人们开始在奶牛日粮中补充限制性氨基酸,保证乳腺合成乳蛋白所需要的理想氨基酸组成,以便使乳腺蛋白质合成达到最优化。

目前绝大多数对泌乳奶牛的限制性氨基酸的鉴别工作表明,赖氨酸和蛋氨酸是代谢蛋白质(MP)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于蛋氨酸和赖氨酸以外的其它限制性氨基酸的确定工作还很有限。尽管如此,对于不同泌乳阶段与饲粮组分的奶牛来说,其限制性氨基酸可能有所差异。

Boisen等(2000)研究了不同日粮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菜籽粕来说,亮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对谷类饲料赖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豆粕日粮中蛋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由大麦、玉米、菜籽粕和干草配制的混合日粮,赖氨酸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因此,在奶牛日粮中添加限制性氨基酸的时候,应根据其泌乳阶段和日粮组成添加相应的限制性氨基酸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瘤胃保护性蛋氨酸和赖氨酸这两种氨基酸。总的来说,奶牛日粮中添加瘤胃保护性氨基酸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乳蛋白含量和产量,但效果也不尽一致。可能的原因是:①日粮组成不同;②瘤胃保护性氨基酸的降解率(保护形式)不同;③瘤胃保护性氨基酸的添加量不同。

3.5 维生素

B族维生素在蛋白质合成、氧化分解及其它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饲料中它们的含量对乳蛋白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奶牛瘤胃微生物能够合成B族维生素,但对于高产的奶牛而言,瘤胃微生物合成的维生素是不能满足需要的。因此,在奶牛日粮中添加B族维生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奶牛产奶性能,提高乳品品质。Grummer等(1987)认为,奶牛日粮中补充叶酸,可以使血清中叶酸浓度升高,导致瘤胃内丙酸产量增加,进而提高乳蛋白质产量。而目前在奶牛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烟酸。多数研究认为,奶牛日粮中补充烟酸,可提高乳蛋白的含量(Horner 等,1986)。另外,研究者和奶牛生产者通过在奶牛高脂日粮中补充烟酸,来有效地缓解或提高因补充脂肪而引起的乳蛋白含量降低问题,即使饲喂普通(低脂)日粮,补充烟酸也可提高乳蛋白的含量。实际生产中建议每头奶牛每日补饲烟酸6g(每千克干物质200~400mg),且补饲期应从产犊前1周开始直到配种。关于烟酸提高乳蛋白含量的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①提高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或增加微生物生长所需能量,因而增加了十二指肠微生物氮量,提高了小肠氨基酸的利用率(Erickson等,1992);②提高了瘤胃中丙酸盐浓度,使乙酸和丁酸浓度降低(Flachowsky等,1988;Riddle等,1981);③减少了奶牛对高精料饲粮的应激。牛采食高精料会引起应激反应, 导致采食量下降, 补饲烟酸有益于改善高精料的不良作用。不过,确切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6 微量元素

最近试验表明,在奶牛日粮中添加氨基酸螯合物代替无机微量元素可提高奶牛产奶量

10.34%(P<0.05);提高乳蛋白含量3.4%(P<0.05);对乳脂率、非乳脂固形物含量和奶料比无影响。何瑞国等(2000)在奶牛日粮中添加复合微量元素缓释丸,试验结果表明,产奶量提高8.95%(P<0.01);乳糖、乳脂及乳蛋白分别提高8.12%(P<0.01)、11.01%(P<0.05)、5.79%(P<0.05)。日粮中补充铜、锌、硒三种微量元素,产奶量明显提高,乳蛋白率、乳脂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郭宏武等,1999)。也有资料报道,添加铜、锌、硒、碘复合微量元素有降低乳脂率的趋势,对乳蛋白的含量未见影响,而对乳糖含量稍微有增加的趋势(刘明祥等,1999)。而Campbell等(1999)试验表明,添加钴、铜、锰、锌不影响奶组成。铜可能会改变牛奶中脂肪酸的组成(Engle等,2001;Morales等,2000)。有关添加矿物质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综上所述,影响牛奶产量和乳蛋白的营养和非营养因素很多,而关键营养因素就是奶牛产奶性能的不断提高对能量的需要增加,而奶牛日粮的能量由需要量和采食量决定,粗饲料品质差决定了不得不减少其用量,增加精料用量以满足能量需要。此外,可以通过日粮中添加过瘤胃脂肪来增加奶牛对能量的需要,但乳蛋白浓度有降低的可能,而乳脂率却提高,与过瘤胃蛋白或烟酸合用可缓解这一问题。日粮蛋白质的来源和氨基酸的组成对乳蛋白有很大的影响,但直接提高日粮的蛋白水平对提高乳蛋白效果不明显,因为日粮蛋白一般在瘤胃中被分解,因此必须使用过瘤胃蛋白质或保护性氨基酸才能改善瘤胃微生物的合成,提高小肠蛋白质的流量和氨基酸的组成,从而提高小肠对氨基酸的吸收和利用,满足乳腺组织蛋白质合成对氨基酸的需要,最终使乳蛋白合成达到最优化。但是,乳蛋白是遗传因子、日粮营养和管理及内分泌等综合调控的结果,尽管通过饲养和营养方法进行综合调控是一条简单易行、效果明显的途径,但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提高牛奶中蛋白质浓度的同时往往会降低牛奶中其它指标的含量,因而系统地研究这些因素并人为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调控,有效地提高乳蛋白的产量和含量,以满足人类对奶产品不断变化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最新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影响奶牛产乳量及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饲料博览 王桂埃1文际坤2毛华明1 (1.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省肉牛与牧草研究中心, 云南昆明650212) 摘要:随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人们对牛乳成分的要求也在提高,如何提高产乳量并改善牛乳的成分已显得非常重要。影响年乳品质的因素有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本文综述了影响产乳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素,为奶牛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中图分类号:S8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084(2003)-05-0018-03 牛乳具有特殊的营养价值,它是由水分。乳蛋白、乳脂肪、乳糖、矿物质、磷脂、维生素、酶类、免疫体、色素及一些其他微量成分构成的复杂的胶体系。牛乳品质的优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奶牛泌乳阶段与水平、环境、疾病、营养等。营养物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使用日粮,对于开发奶牛最大生产潜力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影响产奶量及其成分含量的营养因素。 1 采食量 使奶牛采食量最大的关键在于使奶牛泌乳早期的能量负平衡最小化。奶牛进入能量正平衡,体重增加,体况损失最小,奶牛产出正常乳脂与乳蛋白的奶。采食量的增加可提高乳蛋白率0.2%~0.3%,这可能是采食量增加,平衡能量的摄入量也增加的原因。 2 碳水化合物 2.1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FC) 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包括淀粉、糖、果胶。NFC=100-(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脂肪+矿物质)。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应占日粮干物质的20%~45%。对于精粗比为6O:4O甚至粗料更少的日粮,40%~45%的NFC最为合适。由大量高质量的牧草与少量的谷物组成的日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较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3大因素。 1. 遗传因素 1.1 品种 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表 1 )表 1 主要乳用品种的产奶量和奶成分 品种 产奶 量(千 克) 乳脂肪 (%) 非脂固 形物 (%) 乳蛋白 质(%) 乳糖 (%) 灰分 (%) 荷斯坦牛6906 3.7 8.5 3.1 4.6 0.73 娟姗牛4489 4.9 9.2 3.8 4.7 0.77 爱尔夏牛5256 3.9 8.5 3.3 4.6 0.72 瑞士褐牛5814 4.0 9.0 3.5 4.8 0.72 更赛牛4720 4.6 9.0 3.6 4.8 0.75 ( 引自 D.L.Bath ,F.N.Dickinson ,H.A.Tucker et al. ,1978) 1.2 个体 同一品种的不同个体,由于遗传基础不同,使得个体间泌乳性能乳脂率)存在明显差异。如荷斯坦牛,低产者仅3000千克左右,最高者可达30833千克,乳脂率也可为2.6%至6%不等。 2. 生理因素 2.1 年龄与胎次

并影响终生产奶量。初次产犊适宜的年龄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饲料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育成母牛体重达成年母牛的70%时,即可配种。中国荷斯坦牛在合理的饲养条件下,13~16月龄体重达360千克(北方为380千克)以上进行配种,第一次产犊年龄为22~25月龄。 产犊间隔指连续2次产犊之间的间隔天数。最理想的产犊间隔是365天,即每年产奶305天,干奶60天,1年1胎。 2.3 泌乳期 奶牛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多呈规律性变化。一般母牛分娩后产奶量逐渐上升,低产牛在产后20~30天,高产牛在产后40~50天产奶量达高峰。高峰期有长有短,一般高峰期约维持20~60天后便开始逐渐下降,下降的幅度依母牛的体况、饲养水平、妊娠期、品种及生产性能而异。高产牛一般每月下降幅度为4~6%,低产牛达9~10%。刚开始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但到了妊娠5个月后,由于胎儿的迅速发育,胎盘激素和黄体激素分泌加强,抑制了脑垂体分泌催乳激素,因此产奶量迅速下降。 总之,在泌乳期中产奶量呈现先低、后高、再逐渐下降的曲线变化。同时,奶的质量也呈现相应的变化。在泌乳的高峰期,奶中的干物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低,但随着奶量的下降,其奶中营养成分又逐渐回升,即奶量与奶质有呈相反的趋势。 同一品种、年龄的奶牛,一般而言,体格大的牛,消化器官容积相对也较大,采食量多,因而,产奶量相对比较高,即体格

奶牛的饲养管理知识

奶牛的饲养管理知识 一、奶牛的饲养技术 1、犊牛培育、犊牛出生后1小时后喂给初乳,一周后开始补喂饲料(开食料)和优质县城干草,开食料按玉米30%,小麦麸25%,豆粕30%,食盐2%,碳酸氢钙2%,小苏打1%预的比例配制,让犊牛自由采食,在犊牛舍放臵清洁饮水,让犊牛自由饮用,舍内温度保持在10℃—24℃范围;达60日龄每日采食精饲料1千克左右时断奶;断奶牛精料增加到每天1.5—2千克,优质粗料自由采食,7月龄后转为青年牛饲养。 2、青年牛饲养。断奶至30月龄称青年牛,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的原则饲喂,注意维生素和矿物质供应。成牛母牛分干奶期、围产期、泌乳期三个不同饲养阶段进行饲养:(1)干奶期。怀孕母牛在预产期前60天左右停止挤奶,称作干奶期,干奶前几天少喂或停喂多汁青绿饲料,控制饮水,增喂粗饲料;在最后一次把乳房中奶挤净后在4个乳头内注入干乳油剂,并药浴后不再挤奶,若乳房出现红、肿、热、痛,则视情况进行第二次干奶或治疗后再干奶。(2)围产期,产前15天起逐渐增加精料喂量,日粮精粗饲料比为40:60,注意钙的喂量应产前低钙,产后高钙,预防产后

瘫痪;产后喂给易消化、适口性好的饲料,分娩后1—2小时第一次挤奶不宜挤得太多,只要够犊牛吃就可以了,以后每天逐渐增加,到第三天后才挤净乳房中乳。(3)泌乳期。是一泌乳高峰期额外增加1—20%的精饲料,尤其是第一、二胎的母牛;二是泌乳中期(产后101—200天),日粮精粗饲料比50:50。粗纤维不低于17%;三是泌乳后期(产后201天至干奶)日粮精粗饲料比为40:60,粗蛋白质12%,粗纤维不低于18%。 二、奶牛管理措施 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生产水平的牛只分群饲养,给予不同的饲料配方和不同的喂量;喂料先粗后精,或可采用全混合粮饲喂法饲喂,即将切短(2.5厘米左右)的粗饲料和精饲料、青贮饲料以及各种添加剂等混合在一起,充分拌和饲喂;每天供应充足清洁的饮水,并使牛只保持充足的舍外运动;牛舍内高温季节注意防暑降温,寒冷季节保温防寒;根据膘情及时调整饲料供应和饲养管理;每天观察发情表现与发情状况,适时配种;保持正确卫生的挤奶操作习惯,避免乳腺炎发生,保证生奶卫生。 三、奶牛的繁殖配种 奶牛一般在8—12月龄、达成牛体重45%时出现初次发

食用大豆皮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用大豆皮替代日粮中部分玉米对奶牛 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Effect of Replacing Corn Grains with Soybean Hulls in Lactating Cow Diets on Milk Yield and Composition P. J. McKinnon 博士崇新云 美国大豆协会 周金荣 青浦健康奶牛场 孟庆翔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 SW7-03

用大豆皮替代日粮中部分玉米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P. J. McKinnon1 ,崇新云1,周金荣2 ,孟庆翔3 ( 1美国大豆协会办事处,200336;2健康奶牛场,201703;3中国农业大学,100094) 摘要采用产奶牛饲喂试验研究大豆皮替代产奶牛日粮精料中部分玉米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选用36头1-6胎次(平均2.2胎)、2-6泌乳月(平均4.9月)的产奶牛,按组间奶牛上一胎次或母亲产奶量、泌乳月和胎次均一致的配对原则将试验牛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8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处理为大豆皮替代30%玉米饲粮和不含大豆皮的对照饲粮。试验期100天,其中预饲期10天,正试期90天。结果表明,当以大豆皮替代奶牛日粮精料中30%玉米时,奶牛日产奶量、4%乳脂率校正奶产量和乳脂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而乳蛋白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20)。与对照组相比,虽然处理组日产奶量提高幅度差异不显著(P> 0.25),但数量上提高1.5千克;由于乳脂率的差异,4%乳脂率校正乳的产量提高了2.7千克(P<0.08)。在奶牛饲粮中以大豆皮替代30%玉米,使乳脂率提高了0.32个百分点(P<0.05)。本试验结论是,在奶牛饲粮中用大豆皮替代30%玉米时,可以提高产奶量和乳脂率,因而大豆皮可以作为奶牛饲养中较好的精料替代成分。 关键词大豆皮产奶牛产奶量乳成分 Effect of Replacing Corn Grains with Soybean Hulls in Lactating Cow Diets on Milk Yield and Composition P. J. MacKinnon1, Chong Xinyun 1, Zhou Jinrong2, Meng Qingxiang 3 (1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 Shanghai Office, Shanghai 200336;2Shanghai 水岭Qingpu Jiankang Dairy Farm, Shanghai 201703;3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94) Abstract: A lactation trial using 36 lactating Holstein cow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artial replacement of corn grains with soybean hulls (SH) in lactating dairy cow diets on lactation performance. The treatments were control (no addition of SH) and SH replacement of corn grains in mixed concentrate at 30% level. Replacing corn grains with SH at 30% level increased 1.5 kg milk yield and 2.7 kg 4% fat-corrected milk yield per day (P<0.08) respectively, although the increase in milk yield was not significant (P>0.25). When corn grains were replaced with SH, there wa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milk fat (0.32 percentage; P<0.05), but no change in the percentage of milk protein (P>0.2). In conclusion, when soybean hulls were supplemented for replacement of corn grains at the rate of 30% in lactating dairy cow diets, they could be used as a good alternative source of corn grains with increased

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奶质的几个主要因素

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奶质的几个主要因素: (一)、产奶量的变化 母牛产犊后,在正常情况下产奶量逐日增加,到产后40-60天出现最高日产奶量,其产奶量比初乳期可提高30%。若按泌乳月计算,则第二个泌乳月为产奶量最高峰。此后3-5月为平稳期,高产奶牛曲线基本不变,有些奶牛每月可下降3-5%,有些低产奶牛下降7-8%,直到停奶后进入干奶期。 (二)、体重的变化 据测定,饲养好的、体重较稳定的母牛,产后0-70天体重共减少35千克,平均每天减500克;其中前30天每天平均减1.8-2.2千克,后40天仅为30-100克。产后71-150天,高产奶牛体重可维持不变,但中低产奶牛体重略有增加,约150克/天.头。产后151—305天阶段,一般奶牛体重可明显恢复,含胎儿的生长发育,日增重可达400—500克。60天的干奶期,其日增重为350—500克。 (三)、干物质进食量的变化 1、生理: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初产年龄、干奶期、内分泌激素等。乳牛产乳性能随年龄和胎次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因为乳牛的产乳量是随着有机体生长发育程度,特别是随着乳腺的发育程度而增长的,当产乳量达到高峰时,由于机体的衰老而产乳量又开始下降。据统计,黑白花奶牛以6岁5胎产奶量最高;但早熟品种牛第四胎产奶量最高。牛的乳脂肪和非脂固体物的含量,似有随年龄增长而略有降低的趋向。在第一个泌乳期和第五个泌乳期之间,乳脂肪和非脂固体物分别减少0.2%和0.4%。黑白花奶牛年龄达16-18月龄,体重达成年牛70%,即380公斤以上,可以配种,经产母牛在产后第二个情期约1.5月后配种合适,高产牛还可根据体况延长到70-90天。 2、环境:包括饲料、饲养管理、挤奶技术、产犊季节、外界温度、疾病药物等。黑白花奶牛不耐热,当气温过高时,呼吸脉搏次数增加,采食量下降,饲料消化率下降,产奶量减少。黑白花奶牛对温度的适合范围是0-20℃,最适的气温是10-16℃,外界温度升到25℃时,乳牛则呼吸频率加快,升到40.5℃时,呼吸频率加快5倍,且采食停止。武汉、广州市黑白花奶牛夏季产奶量比冬季减少一半左右,乳中脂肪和非脂固体物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据目前资料,黑白花奶牛在气温-10℃以下,娟姗牛在4℃时产奶才开始下降。 据分析在12月份产犊母牛产奶量最高,1-2月份产犊母牛次之,10-11月份再次之,6月份产犊母牛奶量最低。这里品种、饲料、饲养管理、温度与季节变化是主要的。

奶牛饲料营养及常用饲料简介_张学峰

奶牛饲料营养组成及常用饲料简介 张学峰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吉农博瑞科技研发中心 前言 一、奶牛需要的营养物质 养殖奶牛是以收取牛奶为目的的,但是奶牛生产牛奶是建立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后再来满足牛奶的生产。即所谓的“营养需要=维持+生产”。所以饲料的营养物质首先要保障奶牛自身的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再谈产奶需要。另外,犊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产奶情况,所以,在母牛妊娠期间就要对胎牛的发育给与足够的营养供给,保证生产出健壮的犊牛,为产奶打好基础。所以奶牛的营养需求包含了自身的营养需求、胎牛的营养需求和产奶的营养需求三个主要部分。 奶牛需要营养物质用来维持自身新陈代谢、体组织构成、犊牛发育和产奶需求,从营养物质分类上来说都可以归结到概略养分分析方案中的六大营养物质中。此外,一些非营养物质作为重要的生理生化调节物质,可称其为“活性物质”也需要获得足够的补充。 二、奶牛瘤胃生理及对养分的改变 由于奶牛的生理结构与猪鸡等单胃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胃部4个分区的特殊构造,使得奶牛的营养物质来源要复杂得多。 正常的奶牛胃由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真胃)构成。其中网胃的主要功能如同筛子,随着饲料吃进去的重物,如钉子和铁丝,都存在其中。瓣胃主要功能在阻留食物中的粗糙部分﹐继续加以磨细﹐并输送较稀部分入皱胃﹐同时吸收大量水分和酸。功能类似单胃动物的胃,与前胃不同的是,该胃附有消化腺体,可分泌消化酶,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消化,因此被称为真胃,同时也被称为“腺胃”。但对于反刍动物而言瘤胃的功能是最重要的。 瘤胃如同一个大的有吸收功能的皮囊,其中的瘤胃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正是这些微生物的存在和对饲料纤维物质的降解发酵,才使得反刍动物能够大量的利用粗饲料作为营养物质的来源。同时瘤胃中的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会对饲料中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进行降解,并重新合成微生物所需的相应养分,这就会改变饲料的品质,所以奶牛饲料不是直接满足的奶牛的需求,而是在瘤胃内通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让微生物提供的代谢产物最大程度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如果瘤胃的内环境、微生物区系或者瘤胃的吸收功能受到影响,都会影响到瘤胃的发酵和吸收效果,对饲料的利用和转化就会随之改变,由于饲喂制度和饲料原料的变化,维持瘤胃功能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利用一些调节剂来改善瘤胃的功

如何提高奶牛产奶量

如何提高奶牛产奶量 环境因素影响奶牛产奶量 影响奶牛产奶量因素有环境、气候与人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主要有:气温变化对奶牛有较大的影响,湿度、气压、气流与季节 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产奶量的高低。在北方,冬季牛舍寒冷,奶牛饮凉水都会造 成奶牛产奶量低。而且,奶牛有很强的耐热习性,但并不耐寒,冬季天气寒冷,气候又很干燥。如果饲养管理不当,牛舍温度低,加之饮凉水,会使奶牛的血 液循环不良,体温降低,机体内的能量过度消耗来用于维持体温。同时,奶牛 的食欲下降,加之青绿饲料匮乏,营养物质的摄人不足,极易导致产奶量下降,甚至影响奶牛的正常发育。另外,环境因素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属于间接影响。环境卫生差和空气湿度太大会引发奶牛疾病。这些疾病的发生,会影响奶牛的 生理机能,影响奶牛的泌乳性能,最终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甚至导致奶牛过 早的被淘汰。 环境因素不仅对于产奶量有较大影响,而且对奶牛蛋白质含量也有影响。冬季奶牛的产奶量低,营养价值与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不突出;夏季奶牛的产奶 量会增加,与此同时,营养价值与牛奶的蛋白质含量突出,并且夏季温度高, 奶牛的机体不适应。暑热刺激,天气酷热造成产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 奶牛体力下降和乳腺机能降低,因此导致原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受到影响。由于 环境卫生条件差,使奶牛患上乳房炎,乳成分合成机能明显降低,造成乳脂率、无脂固形物明显降低。另外,饲料饲喂的不均衡、体况不良、饲喂变质饲料等 原因,造成肝脏机能下降,使转化成乳成分原料的营养供给不足,乳脂率下降,无脂固形物合成减少,牛奶变稀。影响奶牛产奶量的人为因素主要有:奶农饲 养技术及奶农素质不高,奶农挤奶技术不正确,不良的挤奶准备工作、挤奶机 的真空度及脉动次数等不正确因素,不仅影响奶产量,也影响乳脂率的提高。 此外,环境的突然改变,原有饲喂程序的破坏,饲养员、挤奶员的改变,疾病 等对产奶量和质量都有影响。 提高产奶量要因时因地制宜 “针对目前现状,要想使得奶牛多产奶,必须按照奶牛生理变化和不同的生理阶段及产奶量多少进行科学饲养。”敖日格乐提出,提高奶牛产奶量须注 意以下方面:“针对目前奶牛饲养,我们应更加注重集约化,实行分段饲养。 奶牛产奶量的高低不是光靠牧场的规模,无论是百头还是万头,都应走集约化。应分段饲养为:干乳期、泌乳前期、泌乳中期、泌乳后期。对于提高奶牛产奶 量还应加强夜间管理。首先,加喂夜食,白天喂足量草料,夜间10点可加喂适量草料,但不宜过多,以免消化不良,饮足清水,以补充奶牛体能消耗,增强 抗逆能力,提高产奶量。其次,延长光照,夜间可采用白色荧光灯照明,光照 由9——10小时延长到13——14小时,可加强新陈代谢,提高消化率、饲料利用率及产奶量。再次,夜间保持安静,奶牛喜欢安静,尤其夜间,如受惊吓,

奶牛的乳腺

乳腺的解剖 不同物种乳腺的解剖结构差异比较大。奶牛,母猪和马的乳腺结构和乳头数量都是不一样的。但就微观解剖而言,不同物种的乳腺大同小异。 乳腺的发育始于胚胎早期,在妊娠的第二个月乳头就开始形成,其发育一直持续到妊娠的第六个月。当幼崽胎儿发育到六个月时,乳房已经发育完全:有四个不同乳腺,韧带中间体,乳头和乳池。 乳导管和牛奶泌乳组织在奶牛青春期和分娩期开始发育,乳房细胞的大小和数量在头5个泌乳期里均持续有所增加,而产奶量也相应地提高,但当前许多奶牛的产奶能力通常持续2.5个泌乳期,所以可以看到这种潜力并没有被充分利用。 奶牛的乳腺包括4个不同的乳区,每个乳区都有一个乳头。在一个乳区中形成的牛奶不能转移到另外一个乳区。乳房的左右两侧也被中间韧带隔开,而前部和后部被分隔得更加明显。 乳房是个非常大的器官,含奶和血液时其重量约为50千克。然而重达100千克的乳房也曾被报道过。所以乳房必须很好地跟骨骼和肌肉连在一起。中间韧带由弹性纤维组织组成,而侧面韧带则由弹性稍弱一些的结缔组织组成。要是这些韧带弹性减弱的话,就不适合用机器挤奶,因为他们的乳头往往向外突出,见图6。 图6 奶牛乳房结构图解(节选自《牛的乳房和乳房炎》,由Sandholm等人编辑,1995)

乳腺由泌乳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泌乳组织的数量,即泌乳细胞的数量,是制约乳房产奶能力的因素之一。人们通常认为体积较大的乳房产奶能力也较高,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体积较大的乳房或许含有许多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牛奶在泌乳细胞里合成,而泌乳细胞以单层形式排列,位于一种被称之为汽泡的球形结构的基膜上。每个气泡的直径约为50到250微米。多个气泡就可以组成小叶,这个地方的结构类似于肺的结构。在两次挤奶之间,牛奶不停地在气泡区域合成并储存于气泡中,牛奶泌乳管,乳房和乳池中。60%到80%的牛奶都储存在气泡和细小的奶泌乳管中,只有20-40%储存在乳池。然而说到乳池的储奶能力时,不同的奶牛差异也比较大。因此挤奶程序的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见后面图7所示) 图7 乳房解剖示意图 乳头由乳池和乳导管组成。乳池和乳导管汇合处有6到10条纵向的褶皱形成所谓的病原体屏障(称之为Furstenberg's rosette)来协助预防乳房炎。乳导管由很多平滑肌纤维包

奶牛营养需要标准

成年母牛维持营养需要体重日干粮奶牛能量可消化粗小肠可消化钙磷 胡萝卜维生素A (kg)物质(kg)单位(NND)蛋白(g)粗蛋白(g) (g) (g) 素(mg) (国际单位) 350 243 202 21 16 37 15000 400 268 224 24 18 42 17000 450 293 244 27 20 48 19000 500 317 264 30 22 53 21000 550 341 284 33 25 58 23000 600 364 303 36 27 64 26000 650 386 322 39 30 69 28000 700 408 340 42 32 74 30000

750 430 358 45 34 79 32000 注:1.对第一个泌乳期的维持需要按表下表基础增加20%,第二个泌乳期增加 10%. 2.如第一个泌乳期的年龄和体重过小,应按生长牛的需要计算实际增重的营养 需要 3.上表没考虑到放牧运动能量消耗 4.在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维持能量消耗增加,需在下表基础上增加需要量, 按正文说明计算。 5.泌乳期间,每增重1kg体重需要增加8NND和325gDCP;每减重1kg需扣除 和250gDCP。 注: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饲料瘤胃降解蛋白×降解蛋白转化为微生物蛋白的效率×微生物蛋白质的小肠消化率)+(饲料非降解蛋白×小肠消化率)=(饲 料瘤胃降解蛋白××)+(饲料非降解蛋白×) 每产1kg奶的营养需要 乳脂日粮干物质奶牛能量可消化小肠可消化钙磷 率(%)进食量(kg) 单位(NND)粗蛋白(g)粗蛋白质(g) (g) (g)

影响奶牛产奶量的因素

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 伊曼古丽.乃吉乌拉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石河子、2008133980) 摘要:正在奶牛生产实践中.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和奶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并探索出许多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改善奶质的措施。在奶业产业链中,所有的食用奶和奶制品的正常加工,乃至所有以奶作为配料的其它食品工业都离不开优质原料奶的生产。影响奶牛的产奶性能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包括品种、个体;生理因素包括年龄、胎次、泌乳期、干乳期、发情与妊娠等;环境因素包括饲养管理、挤乳与乳房按摩、产犊季节、外界气温、疾病等。 关键词:奶牛、产奶量、品种、泌乳期、乳脂肪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业有了较快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我国奶牛的饲养主要在农区和农牧结合地区,其饲养数量超过总头数的一半,牧区饲养数量次之,为保证大中城市鲜奶供应,在城市郊区也有较大数量的饲养。大中城市郊区牛场均为全舍饲,其成年母牛群生产水平较高,平均年单产7000千克左右,高产牛群年产奶超过8000千克。农区奶牛场中北方地区产奶水平平均5000~6000千克,南方地区仅有4000~5000千克。而目前美国奶牛全国单产平均8000千克左右,在中型场平均单产10000千克以上,最低也有7000千克。相比而言,现阶段我国奶牛的产奶性能较低,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影响奶牛产奶性能的因素较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3大因素。 1 遗传因素 1.1 品种 品种不好,吃再好的东西也只能长肉,不能出高产奶。不同品种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有很大差异,经过高度培育的品种,其产奶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产奶量和乳脂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产奶量较高的品种,其乳脂率相应较低,但通过有计划的选育,乳脂率也可提高。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奶牛不同品种,其产奶量及奶成分均有较大差异(表1)。 同一品种内的不同个体,虽然处在相同的生命阶段,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其产奶量和乳脂率仍有差异。如黑白花牛的产奶量变异范围在3000~1200千克之间,乳脂率从2.6%~6.0%,一般来说,体重大的个体其绝对产奶量比体重小的要高。通常情况下,体重在550~650千克为宜。此外,个体高矮、体重、采食特性,性格等对个体的泌乳性都能产生影响。如荷斯坦牛,低产者仅3000千克左右,最高者可达30833千克,乳脂率也可为2.6%至6%不等。

磷脂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成分的影响

76《乳业科学与技术》2004年第2期(总第107期) 磷脂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成分的影响 沙海锋,康小青 (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201901) 摘要:本实验选用14头年龄、胎次、产奶量、乳成分基本一致的奶牛,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奶牛日粮用未经包被处理的大豆磷脂替代玉米(占日粮2%),预饲10天后,测定此后48天内每天每头的产奶量,并定期检测乳脂率,乳蛋白。结果发现:试验组比对照组产奶量增加0.9k∥天.头,乳脂率及乳蛋白上下变化不大,统计检验差异均不显著(P>0.05)。 关键词:奶牛;磷脂;产奶量;乳成分 中图分类号:鹞16.4;S823.9+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5187(20舛)02一∞76-00 EffectofPhospholipidFedtoCowson MilkProductionandContent ShaHaifeng,KangXiaoqing (BrightHolstanFa珊ingCO.,IJTD,Shanghai201901) Abstract:FouneenHolsteincowswithsimilarageandcloseparturitiondatewereassignedtorwogroups intheexperiment.Thecowswerefbdwith2%phospholipidintherationfortheexperimentalgroup andinstead,2%comoftherationfort11econtmlgroup.Themilkyieldandfatandproteincontentsweretestedduring48daysafter10dayspre—treatment.Theresultsshowedthatthemilk yiekloftheexpe而mentalgmupis0.9kg/dhigherthanthecontr01 group, andthetotalmilkf.atand milkproteincontentswerefbwchangedupordown,butnonofthemhassignificantdifkrencestatistically(P>0.05). KeywOrds:cows;phospholipid;milkyield;milkfatandproteincontents 随着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油脂等饲料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被广泛地应用于配合饲料,预混合饲料和浓缩饲料中。国外研究表明,在仔猪断奶后14天内由于胆汁分泌不足,对脂肪的乳化能力较弱。在仔猪饲料中添加磷脂可提高日粮粗蛋白和能量的消化率,减少因消化不良而导致的腹泻,促进代谢,改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家禽饲料中补充磷脂可促进禽类的生长发育,提高产蛋率,节约饲料。磷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报道较少,而且报道不一,本试验旨在研究未经保护处理的大豆磷脂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为磷脂在奶牛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收稿日期:2伽13一ll—121.1试验奶牛的选组及饲养 实验奶牛14头,其年龄、胎次、产奶量及乳成分大致相同,不改变其饲养环境。将14头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头。每头牛健康状况良好,试验期间无发病现象。试验前对照组平均产奶量为27.9k∥天.头,试验组平均产奶量为27.8kg/天.头。试验从2002年3月11日至5月8日,正试前经过10天的预试期,减少因饲料改变而产生的应激。1.2试验磷脂和试验日粮 试验采用的大豆磷脂含量为50%,未经氢化、皂化、甲醛等包被处理,浅棕黄色,粉末状。对照组饲料沿用奶牛场原配方。 对照组精料成分见表1,试验组精料采用2%的磷脂替代2%的玉米的方法,日粮成分见表1,两组饲料配方的营养成分含量及成本相近。青、粗饲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 万方数据

第七版奶牛营养需要(中文版)

一、干物质采食量 1. 概述 干物质采食量(DMI)在营养学上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真实或精确估计DMI对于制定饲料配方尤为重要,它可以防止供给养分的不足或过剩,以及促进养分的有效利用。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养分供应过剩,会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环境中的养分增多。超量的养分排放对环境有毒害作用,并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有多种因素影响奶牛的干物质随意采食量。已经提出了各种用以确定和预测干物质采食量的理论,其中包括基于瘤-网胃物理充满程度(Allen,1996;Mertens,1994)、代谢-反馈调节因子(Illius和Jessop,1996;Mertens,1994)和氧消耗(Ketelaars 和Tolkamp,1996)等理论。虽然每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适用的,但更可能的是,包括在上述几种理论中多种刺激因素的加性效应在共同调节DMI(Forbes,1996)。 据认为,消化率较低的饲料限制DMI,原因是它们在瘤胃中被清除的速度和通过消化道的速度慢。在瘤-网胃(可能还包括皱胃)的胃壁上分布着连续的接触性受体。这些受体随着食糜重量增多和体积增大的刺激,会限制饲料DMI(Allen,1996)。饲料中中性洗涤纤维(NDF)组分的消化速度通常较慢,所以被认为是与瘤胃充满程度效应相关的主要饲料成分因子。 代谢-反馈调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动物本身具有最大的生产潜力,并具有为了满足生产需要而最大限度利用养分的能力(Illius和Jessop,1996)。当养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能量)的吸收超过需要或者吸收的养分比例不当时,机体启动负代谢-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DMI。 另外一个代谢调节理论是Ketelaars和Tolkamp(1996)提出的基于氧消耗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动物会以一定的速率消耗摄入的净能,在这一速率下,动物利用氧的程度最优,而产生导致衰老自由基的数量最少。 除了物理、代谢和化学稳恒因素的错综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影响动物DMI外,动物的心理和感觉因素也起作用(Baumont,1996)。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准确预测反刍动物的DMI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其原因主要是调节DMI的刺激因素复杂、纷乱和了解甚少。其他有关DMI的讨论和综述文章,请参见Baile和McLaughlin(1987);Forbes(1995);Ketelaars和Tolkamp(1992a,b);Mertens(1994),以及NRC(1987)。 对于泌乳奶牛来说,产奶(消耗能量)高峰通常出现在产后4~8周,而DMI(能量采食量)高峰通常滞后,在产后10~14周才能达到(NRC,1989)。关于是否采食促进产奶还是产奶促进采食? 至今仍存争议。基于能量进食调节理论和其他理论(Baile and Forbes,1974;Conrad等,1964;Mertens,1987;NRC,1989),似乎是奶牛消耗饲料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能量需要,也就是说产奶促进采食。 泌乳奶牛通过增加能量采食量来补偿其能量消耗的情况,在许多添加生长激素的试验中得到明确证实。在这些试验中,干物质采食量随产奶量的升高而增加(Bauman,1992;Etherton和Bauman,1998)。 2.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预测方程式 1.1 泌乳奶牛以前版本的《奶牛营养需要》采用了不同方法来预测DMI。1971年版《奶牛营养需要》(NRC,1971)简单地推荐泌乳牛前6~8周及以后阶段根据能量需要来预测随意采食量。在1978版本的《奶牛营养需要》(NRC,1978)中,DMI指南的建立是根据一套精心挑选的试验结果建立起一个修正数据表格。将奶牛体重和4%校正乳作为因子来估测DMI,DMI一般占体重的2%~4%。在NRC(1989)版本中,预测DMI以能量需要理论为基础,并简单地表示为: 式中产奶净能(NEL)包括用于维持、产奶和补偿体重损失所需的能量。预计的干物质采食量还需要进行校正,在产奶最初3周阶段DMI预测值应减少18%;当饲喂发酵饲料时,饲粮水分含量在50%基础上水分含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100kg体重的DMI应减少0.02kg。在NRC(1989)的版本中,DMI的预测完全是以能量平衡为基础,也就是说,奶牛长期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与措施

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方法与措施1.增加光照法。据国内外科学家试验研究证实.在奶牛泌乳期的初期60天内.不需要增加饲料或改变饲料配方.让牛每天接受16小时的光照,可比在冬季仅接受自然光照的奶牛多产奶达10%以上。 2.喂粥料。据试验,给奶牛喂粥料,比喂干湿料可提高产奶量13%。因为粥料适口性好,奶牛爱吃,既增加了采食量.又易消化吸收,因而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夏季粥料内加入大量冷水,可为奶牛防暑降温,冬季饲喂380C左右的热粥料.可增强牛体的抗寒力,提高产奶量达10%。 3.调整分娩期。奶牛产后3-8周是产奶的黄金期间。夏天气温高、蚊蝇多.牛产奶量低、发病率高,奶牛夏季分娩.日产奶量要比其他季节少约10公斤。因此,应采取计划配种,使奶牛分娩产犊期避开炎热的夏季,可提高产奶量8%-10%。 4.添喂胡萝卜和甜菜。据国外试验证明,在产前30天和产后92天的奶牛日粮中,将胡萝卜和甜菜洗净切碎后.在饲料中加入15%.可提高产奶量25%以上。 5.添喂小苏打。据美国饲料周刊报道.给奶牛喂小苏打,可使产奶高峰大大提前.并在32周内持续高产不衰。具体做法是:将小苏打拌在饲料中喂给泌乳牛.整个泌乳期每天每头奶牛喂小苏打150克。国内有人试验.在60%的粗饲料、40%的精料平衡日粮中.添加1 50克的小苏打和0.8%

的氧化镁混合后喂奶牛,每头每天可增加产奶量2.8公斤。 6.定期驱虫。日、美、英等国利用噻苯咪唑驱除奶牛消化道内的线虫,每头用药量为45克,经驱虫后在300天泌乳期中.平均每头奶牛可提高产奶量409公斤。 7.添喂尿素。按奶牛体重每100公斤加喂尿素15-20克,可提高产奶量10%。尿素的添加量一般占混合精料的1.5%~2.0%.或占总干物质的1%为宜。 8.定期修蹄。定期进行正确的削蹄,可防止肢蹄障碍和疾病的发生,确保蹄底全面负重.使牛保持正确的站立姿态,延长繁殖年限。研究证明,修蹄比不修蹄.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可增加206公斤。 9.饮磁化水。奶牛饮磁化水比饮普通水好,产奶量可提高5%-10%.同时还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方法是:天然水从水龙头流出后.以切断磁力线的流向,通过磁场强度为1500-2000高斯的水槽,从另一端流出即可. 10.喂碘化钾。奶牛产前1个月和产后1-2个月,在日粮中每日每头增加20毫克碘化钾,对提高日产奶量和乳脂率有良好的作用。可使初产生产奶量提高8%、乳脂率提高18%.成母牛产奶量提高6.6%和乳脂率提高17 .75%.同时,还对提高犊牛初生重和改善母牛繁殖机能有明显的效果。 11.适当进行运动。试验证明,让奶牛每小时走3-3.5公里较为适宜.不仅能提高产奶量,而且能提高奶牛的繁殖

奶牛标准和饲料配方

奶牛饲养标准自动生成及 用Excel 的“规划求解”拟制奶牛饲料配方 韩友文 (东北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 哈尔滨 150030) 现今,作为信息技术载体的计算机,已普及到企业、机关、学校、研究机构各个单位。饲料和养殖行业甩开纸笔进行日粮和饲料配方计算已成现实。软件市场也有多种饲料配方专用软件可供选购使用。本文要介绍的是不花一分钱买软件,用每一计算机都装有的MS-Office 中Excel 的“规划求解”-“加载宏”,完成奶牛的日粮和精料配方的拟制,并达到最低成本要求。 大家知道,奶牛作为畜牧养殖的重要草食动物,不同于精料型自由采食的猪和禽类,基本上是个体计量单喂。奶牛日粮中的饲草和其他非精饲料组分(青贮料、根茎类、糟渣类)非常重要,且要求占日粮的一定比例范围。奶牛日粮中的精饲料部分,通常配成精料补充料形式。在每次挤奶同时分别喂给。这些,无疑都给拟制最低成本奶牛日粮配方带来计算和操作上的某些复杂性。 做配方,遇到第一个问题是:确定对象奶牛的饲养标准。查标准表采点加合计算,既烦琐,又不连续。我们根据标准提供的参数和相关数据,转化成数学模型,再用VBA 编程。作到了输入奶牛的必要参数,就能准确、快速、自动生成配方对象奶牛的饲养标准。(图1) “规划求解”的数学模型与数学中的线性规划模型相同。其基本数学表达式如下: 配方解--结构变量 X i ≥ 0 (i = 1,2,……,m-1,m) 最低成本—目标函数 Z = ∑=m i CiXi 1=→min 配方要求—约束条件 ∑=m i aijXi 1 (≥, =, ≤) b i (j = 1,2,……,n-1,n) 引申的约束条件可能有: X i ≥ X i 下 ;X i = X i 等 ;X i ≤ X i 上 (饲料原料约束量) b g / b h (≥, ≤)K 下 , K 上 (例:蛋白/能量 比) DM Xi r i ∑=1/∑=m i XiDM 1 (≥ ,≤)R 下 , R 上 (例:饲草DM 占日粮DM 的比例) 上述式中的符号和参数: X i 结构变量,即待求的配方解,相当于配方中个原料组分占总量的比例(% 或 g/kg )。 m 参与配方组成的饲料原料数; n 为饲料配方所定的各种指标数。 Z 目标函数,取最小值(=→min ),相当于日粮或配方的饲料原料成本(¥/kg )。 C i 第i 种饲料原料的市场价格(¥/kg )。 a ij 第i 种饲料原料的第j 种属性数据,相当于饲料原料的营养指标含量(%,g/kg ,MJ/kg ,Mcal/kg ,)。 K R 饲养标准规定的有关比例参数; r 为饲草和非精饲料原料的种类数。

奶牛的营养调控和饲粮配合

奶牛的营养调控和饲粮配合 奶牛属反刍动物,它有一个由四个部分(即瘤胃、蜂巢胃、重瓣胃和真胃)构成的复胃。其内寄生着大量的细菌、纤毛原虫和厌氧性真菌。这些微生物统称微生物区系。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牛体之间形成了很复杂的“共生”关系。依靠这些微生物,完成了对牛所采食的各种精、粗饲料的发酵、降解、生物合成和结构的改造等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由此也引发出了奶牛的一系列特殊的消化生理现象。诸如, 1. 反刍(由逆呃、再咀嚼、再混合唾液和再吞咽四个动作组成。每天反刍时间6~8 小时) 2 . 唾液分泌(114升/日)和氮的再循环(每天约60g氮) 3 . 嗳气现象:7~ 12次/分钟 4 . 食道沟和食道沟反射 由于牛瘤 - 蜂胃中这些微生物的生物发酵和合成作用,每天的发酵产物—— VFA 可以供给牛体所需能量的70~80% ,通过微生物所合成的菌体蛋白质(MP)可供牛体所需蛋白质的60~65% 。 可见: 1. 瘤-蜂胃微生物活动对牛体的重要性。 2 . 调控瘤-蜂胃的内环境,促进这些微生物的活动,则显得更为重要。

一、奶牛营养调控的目标和内涵 1 . 对反刍前犊牛的调控目标——实现两个过渡: ①从单胃消化到复胃消化 ②从奶食营养到草(料)食营养 措施: ①早喂、多喂、喂好初奶 ②合理使用常乳喂养 ③早期训食干草和精料(开食料) ④早期断奶 2 . 对反刍后奶牛的调控目标 ①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②激活、平衡好微生物区系,最大限度的地发挥其对饲料成 分的发酵、合成和改造作用。 调控内涵: ①保持瘤胃内容物的 pH 值: 6.4 ~ 6.8 ②维持瘤胃温度 39 ~ 40 ℃ ③保持日粮阴阳离子平衡( DCAB )在母牛产褥期达到 -100 ~ -150meq/kgDM ,而在热应激时保持在 -10meq ~ 20meq/kgDM 之间。 ④微生物区系细菌和原虫的正常比例达到 800~2000:1 ,在原虫过量的情况下要添加 CuSO 4 和茶皂素以杀死过量原虫。 ⑤ VFA 的比例:乙酸 60% ~ 65% ,丙酸 20% ,丁酸 15% 。

奶牛经济分析word版

奶牛养殖效益分析 饲养奶牛的经济效益,主要取决于牛奶销售价格、奶牛饲养成本和产奶量等因素。饲养奶牛经济效益,与奶价成本比(牛奶销售价格与牛奶生产成本之比)、奶料比(奶牛头日产奶量与头日混合精料饲喂量之比)、奶料价格之比(牛奶销售价格与混合精料价格之比)及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头日精料费/头日饲养费)有直接关系。当奶价成本比大于1时,饲养奶牛有利润,而奶价成本比与奶料价格比、奶料比及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有关,下面以公式表示。 公式1:牛奶生产成本=头日饲养费/头日产奶量=[头日饲料费÷(头日饲料费/头日饲养费)]/头日产奶量=[头日精料费÷(头日精料费/头日饲料费)÷(头日饲料费/头日饲养费)]/头日产奶量={头日精料费÷[(头日精料费/头日饲料费)×(头日饲料费/头日饲养费)]}/头日产奶量=[混合精料价×头日精料喂量÷(头日精料费/头日饲养费)]/头日产奶量=混合精料价格÷奶料比÷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 公式2:奶价成本比=牛奶销售价格/牛奶生产成本=牛奶销售价/(混合精料价格÷奶料比÷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奶料价格比×奶料比×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 公式3:牛奶利润=牛奶销售价格-牛奶生产成本=牛奶销售价格-混合精料价格÷奶料比÷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 一般情况下,饲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60%(55%-65%),精

料成本占饲料成本的60%(55%-65%)。因此,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一般为30%(55%

×55%)至42%(65%×65%),平均36%(60%×60%)。奶料比一般为2∶1至3∶1,平均2.5∶1。在一定条件下,奶料比越高,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越低,例如:如果每公斤混合精料价格为1.2元,在每公斤牛奶生产成本为1.33元的条件下,奶料比为2∶1、2.5∶1、3∶1时,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45%(1.2÷2÷1.33)、36%(1.2÷2.5÷1.33)、30%(1.2÷3÷1.33)。 按照公式1,根据混合精料价格可推算出牛奶生产成本。例如:如果混合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36%,已知每公斤混合精料价格为1.2元,当奶料比为2∶1、2.5∶1、3∶1时,每公斤牛奶生产成本分别为1.67元(1.2元÷2÷0.36)、1.33元(1.2元÷2.5÷0.36)、1.11元(1.2元÷3÷0.36)。 按照公式2,可推算出饲养奶牛有利润(奶价成本比大于1)的奶料价格比及牛奶销售价格。例如:如果混合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36%,已知每公斤混合精料价格为1.2元,当奶料比为2∶1、2.5∶1、3∶1时,有利润(奶价成本比大于1)的奶料价格比应分别大于1.39(1÷2÷0.36)、1.11(1÷2.5÷0.36)、0.93(1÷3÷0.36);有利润的每公斤牛奶销售价格应分别大于1.67元(1.2元×1.39)、1.33元(1.2元×1.11)、1.12元(1.2 元×0.93)。 按照公式3,根据每公斤牛奶销售价格和混合精料价格可推算出每公斤牛奶利润、例如:如果混合精料成本占饲养成本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