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四年级上册《观潮》

四年级上册《观潮》

四年级上册《观潮》
四年级上册《观潮》

课堂教学设计表

填表说明:本表包括十个部分,请根据课题填写完整。灰色的单元格是提示语,请勿更改或删除。学员根据提示语,填写在对应的空格内。本表自动根据填写的文字内容,扩大表格范围。

本次研修自选小课题(请根据本次专业发展的研修主题“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自定一个研修小课题,在下面的单元格中说明所选小课题的内容以及对这个课题的思考)

小课题: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感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思路: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感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更直观地了解形成壮观景象与处于特殊地理位置有关,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接下来,请自选所任教学科学段的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按表格要求完成教学设计,要求能够体现出以上所选的小课题方向,重点思考教师如何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章节名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观潮》学科语文授课班级401班授课时数1学时设计者刘奕真任教的学校汕头市潮南区司马浦镇下店小学

一、本课学习内容概述(简单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观潮》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晰,先写朝来之前江边的景物,由远及近地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等待朝来时的心情,从观潮的人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景观;然后细致、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潮来时的场景,从声音、气势、形态几个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壮丽景观,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二、依据标准(摘录最新版《课程标准》的目标语句)

课程标准: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本课学习目标(按最新版《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维度)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学情分析(分析学生前需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堂学习行为)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知识面不宽,对文中所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很难想象出画面,教师必须指导感情朗读并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

五、学习重点和难点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学习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

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

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

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难点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

大潮的景象。

多媒体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体味它的

壮观,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使用信息技术情况(描述在课堂上将使用什么样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学生学习活动概述(描述本课中学生将会开展什么样的学习活动)

1、让学生找找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潮起潮落那壮观的一幕展示在我们面前呢?(把有关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2、分各个小组合作探讨说说:潮初来时,潮来时,潮去后你们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派各小组代表发言回答)

八、教师指导活动概述(描述本课中教师将会针对上述学生活动进行哪些方面的指导)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九、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方法

评价内容

(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 哪些行为进行评价)

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能否将自己的想法与收获同他人交流。 评价方法

(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

在学生发表意见时,老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语句,如 “太棒了”、“说得好”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积

极性。

十、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

学习阶段

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

评价方法 一、课题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在哪里观潮? 2、潮是怎么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

给认真默读的小组加分。

二、初读文章,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在哪里观潮?并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

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

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多媒体课件

对学生的朗读状态

和回答的情况进行点评,小结,小组互评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 1、默读潮来之前的

段落,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 2、指名朗读潮来之前江面宁静之美。 、 3、小组合作学习探

究“潮来时”的段落,作者是按什么顺序

写大潮来时的景

象?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 4、默读,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语句。再次朗读浪潮到来时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指名回答问题。

2、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读一读,议一议。 3、各个小组自由讨论

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4、全班同学朗读浪潮

到来的语句,然后自由发言说说自己读后的

感受。

5、朗读潮去后的段落,

指名说说感受。 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在发表意见时,老师要多用鼓励性的语句,如“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太棒了”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来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5、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头过后呢?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教师根据ppt 课件对课文进行总结,

并对产生壮观景象的大潮进行图文分析。 学生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与作者当时的情感产

生共勉。 多媒体课件

教师总结全文,与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得升华

五、课后练习,

拓展运用

教师布置要求: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

学生出色课后完成作业。 ppt 作业展示 作品展示,评价,评选优秀作品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接上表,上表已经足够填则此表留空)

学习阶段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评价方法

十一、研修反思(说明在以上的教学设计中,哪些地方的设计体现了所选的小课题,哪些环节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反思内容请在校本研讨中汇报)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跟随作者走进文本,走近钱塘江大潮,我以“在哪里观潮?潮是怎么产生的?”为中心问题,努力引导学生从形象的词句中想像真实的画面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课文里重点语句充分引导学生理解、想像大潮的声音是天下奇观、形态是天下奇观、气势是天下奇观。尤其是在潮来时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一天下奇观,通过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声音,使学生更直观地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习语言、训练思维、培养想象力,让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啊!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通过板书,通过师生配合读第3、4自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最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回归整体,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及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在这堂课中采用了多媒体,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了学生注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更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2.认识“罩、屹”等生字,会写“潮、称”等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 3.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并能与他人交流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2.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对钱塘秋潮的咏赞。同学们,你们还能吟诵有关钱塘潮的其他诗句吗?你们还知道钱塘江的哪些相关资料呢?请为大家展示一下吧!(学生吟诵诗句或介绍钱塘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雄伟、气势磅礴,那么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一奇观吧。齐读课文《观潮》。 2.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三自主学习,识字解词 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找出容易写错的字的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查查词典。 4.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1)读音:“薄雾”的“薄”应读bó。 (2)指导难写字。 ①“罩”下边不是“桌”,应写成“卓”。②“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③“昂”下边的左半部是“”,不要写成“”。 ④“贯”上半部分的笔顺是,共四笔。 (3)理解词语。 ①笼罩:像笼子一样罩在上面。一般指云、雾、光把景物遮盖、罩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 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xx——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作业-《观潮》 人教版部编(含答案)

课后作业A-《观潮》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震.动(zhèn)沸.腾(fú) B.鼎.沸(dǐng)哀号.(háo) C.霎.时(shà)昂.首(áng) D.屹.立(yì)称.为(chēng) 2.让生字走进语境。 清晨,大海上空笼罩着蒙蒙的薄雾。不一会儿,làng cháo()奔腾而来,yóu rú()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拍打着kuān kuò的()的dà dī()。随着新日的冉冉升起,海边又zhú jiàn()恢复了平静。 3.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鼎沸②风平()() ③浩浩()()④水天()() ⑤()()浪吼⑥()()地裂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潮来时,江面上(),潮水声犹如()。海堤上(),根本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4.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①这句话把比喻成,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 。 ②形象的比喻可以让句子增色不少,试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补充下列句子。 雨越下越大,好像。 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花儿徐徐飘落,如同。 一颗颗葡萄犹如,又仿佛,真是漂亮!(2)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①句中“”一词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观潮的人非常多。体现人多的成语还有()(多选) A.络绎不绝 B.寡不敌众 C.门可罗雀 D.川流不息

②“昂首东望”“” “”等词形象地再现了潮来前 人们的急切心情。这个句子从侧面描写了大潮的奇特。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课文按、、的顺序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我想用这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大潮、。 6.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写出了潮来时的三种景象,请用精练的语言写出潮水的变化。 潮水的形态:白线———— (2)这段话从潮水的和两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并巧妙地运用、的修辞手法,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语言具体、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分析下面三个句子并填空。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句②与句①比,增加了词语“”“”,从数量和 方面把浪潮写具体了;句③与句②比,又增加了词语“” “”,更具体地突出了大潮来时的。 (4)唐朝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片段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的情景?请画上“”。 7.下面是兰兰写的导游词的开头,请你想象画面,试着把它补充完整。(选做题) 大潮就要来了,要摄像的,请大家做好准备。听,大潮离我们很近了, 。快看啊,远处出现了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

1.观潮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教师: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游客都会聚集到浙江省海 宁市的盐官镇,你们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游客吗?(因为这里有钱塘江大潮。) 2.教师播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并指生说一说对钱塘江大潮的初步印象和 理解。 3.引出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将学习后不会的标记出来。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纠正学生发音,讲解个别字词的意思 (1)读准字音 笼罩人声鼎沸屹立薄雾昂首东望沸腾依旧 横贯山崩地裂恢复观潮称为盐官镇蒙蒙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江面:横着通过江面。 山崩地裂:山倒塌地裂开。形容声音极大或变化剧烈。 人声鼎沸:人群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喧闹。 漫天卷地:布满天空,席卷大地。形容水势很大。 (3)易错字形写法 “昂”左下方没有一撇 “罩”强调上面四的写法 “鼎”上面是一个目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刚刚,给同学们纠正了生字、生词的读法,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集体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吧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潮来前:1.2自然段 潮来时:3.4自然段 潮来后:5自然段 3.同桌交流,说说各段大致都讲了什么。 本文介绍了一次观潮盛况,作者生动的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色,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四、课堂小测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时间顺序 潮来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导入 二、品读感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 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

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 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 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潮》教案

1、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 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 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1 观潮 课题观潮课型讲读课文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 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 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 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 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 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 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 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 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 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 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 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 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 传统文化的熏陶。】

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 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 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 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 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 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 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 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 成“日”。 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 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 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 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 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 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 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 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设计意图:在学 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 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 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 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 生对字词的掌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课后作业

评价____ 一、词海拾贝(补充词语,并把字写工整,美观?) 人()人()若()若()()首东()人声()()()天相接漫()卷() 山()地()风()浪()风()浪() 二、花落谁家(给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观:a、看。b、看到的景象。c、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2、农历八月十八日一年一度的观潮日。()鼎:a、古代煮东西的器物。b、大c、正当,正在 1、人声鼎沸() 2、鼎力帮忙() 3、鼎盛时期() 三、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鼎里沸腾那样。() 2、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象。() 3、山岳倒塌,地面开裂,形容声响巨大或变化剧烈。() 4、指天和地随着风浪翻卷,本课形容波涛无边无际。() 5、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 四、小法官,巧判案。(说法正确的画“V”,错误的画“ X”)

1、“观潮”的意思的指观看大潮。() 2、“奇观”的意思是指怀着新奇的感觉去看。()

3、“昂首东望”的意思是指首先向东望去。() 4、“宽敞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是个病句。() 5、“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是个比喻句。() 6“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咼的白色水墙。”这是比喻。() 7、“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个比喻句。() 8、《观潮》这篇文章是写“人”的文章。()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写了这篇课文,着重写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________________ ,好像________________ 。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 ,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________________ . 六.按顺序排列下面的句子,用序号表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课文内容我熟悉。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____________ ,变粗,_____ 江面。再近些,只 见_________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浪潮越来越近,犹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_____________ 。 1、这一段是按________ 顺序来观察潮的。 2、这一段分别写了潮的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 3、请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江面。_________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设计理念“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 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 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大家去看过吗?(没有) 师:同学们,仔细听听,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听着这潮水的声音,你觉得如果你在场,你有什么感受?(CAI 课件音频:播放潮来时的声音) 你会看到一幅怎样壮观的画面? 生畅所欲言。 师: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图片,指导交流资料的方法:展示资料——用两三句话说你认为最重要的,尽量不要读资料。 教师用PPT演示文稿展示位置图片等 学生展示自己手中的图片文字资料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壮观的景象。 二、抓住中心,自主学习: 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请大家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师板书:天下奇观)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一边质疑一边解疑 师: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奇观”就是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我们想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吗?请你告诉老师,你最想看什么?

师:好,大家看看画面,听听声音,然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CAI 课件播放潮来的过程) (生不断发出赞叹) 师:看了钱塘江大潮,你有什么感受? 师: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生默读课文) 生: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写了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谈收获)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这两个自然段里有很多精彩的语句,同学生们自由地读吧,特别是你喜欢的语句,可以画一画,想想为什么喜欢,多读几遍。待一会读给大家听听,看谁读得最好?(学生自主学习,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精读,品味语言: 句子一:“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吗? 师:(播放“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课件)哪个词写出了潮水的声音巨大?(指导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总结汇报方法:找句子——抓关键词——说体会——感情读

四年级上册《观潮》

《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新词,会认7个生字,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等词语的意 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难点: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多媒体课件展示) 1、在哪里观潮? 2、潮是怎么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在哪里观潮?并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 3、师小结(出示课件)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1、默读潮来之前的段落,思考:这一段介绍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指名朗读潮来之前江面宁静之美。 3、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潮来时”的段落,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又是从哪 几方面来描述的? 4、默读,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语句。再次朗读浪潮到来时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头过后呢?

6、师生共议(出示课件)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教师根据ppt课件对课文进行总结,并对产生壮观景象的大潮进行图文分析。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教师布置要求: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 板书设计 1.观潮 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分述:潮来时远:声如闷雷一条白线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去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

1 / 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 观潮 xx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

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2 / 4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 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了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会写本文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自然段。 3、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学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会聚集到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来观赏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课件,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钱塘江大潮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老师提出要求,并巡视指导。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指明学生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2、集体交流生字词。重点强调“昂、蒙”的写法。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课文全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观潮课文内容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钱塘潮》。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长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注:《观潮》课文内容选自赵宗成、朱明元的《喜看近日钱塘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资料袋 钱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壮观,这和当地的特殊地形有关。钱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湾。杭州湾外阔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一百公里,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三公里。涨潮时,海潮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涌而来,受两旁渐狭江岸的约束,水面越来越窄,涌潮后推前阻,越来越高,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壮观景象。 钱塘江观潮课文重要词语解释: 天下奇观——天底下罕见的壮丽景观 横卧——横躺的意思 笼罩——像笼子丝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 水天相接——水和天相连 山崩地裂——指发生强烈地震时的响声,本课涌来描写潮水的声音,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观潮》教案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XX,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XX,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 、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 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 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XX。 写潮的诗句: 1、xxxx,xx 涌起。——xx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xx 3、气蒸xx, xxxx。---- xx 4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

课题:观潮 教材分析 《观潮》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能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写作的好习惯,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笼罩、若隐若现、风平浪静、漫天卷地”等词语。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握文章脉络。 4.通过自主阅读、思考交流、熟读朗诵的学习,体验边读边想的朗读方法 5.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观。 教学难点: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整理钱塘江大潮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1.谈话引题:同学们,身在厦门的你们喜欢看大海吗?看过海水涨潮吗?

说说涨潮时的海水是什么样?你有什么感受?(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塘江的大潮 2.资料展示:(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看潮水,听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呢?请你介绍或者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设疑:那么,在作者的眼里钱塘大潮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预习,请找出一个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特点的词语。(学生说,教师把词写在黑板上:天下奇观。)什么是天下奇观?“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通过阅读,说说你觉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本课字词。检查预习作业中的生字抄写。 (1)同桌互查生字的读音。 (2)集体交流课前大部分同学们觉得哪些生字比较难,重点指导难写难记的生字。 (多音字:“颤动”的“颤”在文中读chàn;“闷雷”的“闷”在文中读mèn;“薄雾”的“薄”在文中读bó;“镇、逐、涨”读翘舌音。“昂首”的“昂”、“横贯”的“贯”要注意笔画的写法。) 3.请同学们拿出水笔,坐端正,练习写各描3个、写2个字。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4.交流自读收获,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相机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 5.师生共同梳理出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二部分(3、4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6.分组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的教材分析

《观潮》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课文原文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个天早上,我们来到了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不过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知识点 1.关于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钱塘江是省的河流,下流入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地形特殊。出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所以,外宽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推动。因为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个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

成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观潮。 2.词语解释 横卧:横躺着。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横贯:横向贯穿。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余波:指大潮过去以后剩下的波浪。 人声鼎沸: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了一样。 水天相接:江面和天际会合,指地平线。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很大。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山崩地裂多发生在地震的时候,本课形容潮来的声音很大,如山崩地裂一般。 漫天卷地:漫,满、遍。漫天卷地是铺天盖地的意思。本课形容大潮余波水势汹涌。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