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八家汉语中古拟音比较研究

汉语中古音是指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和早期韵图中。拟音是源自西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即根据各亲属语言或方言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来重建原始母语。本文以高本汉、董同龢、李荣、王力、李方桂、周法高、邵荣芬、郑张尚芳八位学者的中古拟音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他们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不同,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声母方面,各家对多数声母的构拟基本相同,其差异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娘母、云母是否独立,俟母是否存在,[j]化声母是否存在,全浊声母是否送气,知组、庄组、晓组、影组、船母、禅母、日母的具体音值。韵母方面,除了重纽、唇音字的开合等目前仍无定论的问题,八位学者对开口介音,合口介音,一、二、三、四等韵的主元音,一、二等重韵的主元音,遇、止、流、臻、深、曾各摄的主元音等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声调方面,各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高本汉主张四声八调说,李荣主张四声三调说,周法高认为平声、仄声有读音长短的区别,邵荣芬认为中古四声各具一调。其中邵荣芬代表了多数学者的意见。通过多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高本汉利用现代方言和域外译音为中古拟音奠定了基本框架,但由于文献材料使用不当,其中古音系统存在不少缺陷。

李方桂以高氏的系统为基础构拟上古音,同时又根据自己的上古音研究对高氏的系统进行补充修正,他的中古音系统最接近高本汉。王力的系统是在高本汉的基础上吸收赵元任、陆志韦、罗常培等学者的意见形成的,他和高氏一样不承认重纽,具有一定保守性。董同龢保留高氏全浊声母的送气符号,而在重纽和重韵的区分上有自己的创见,他的拟音既有保守性又有创新性。

李荣利用梵汉对音材料和声韵配合规律修正了高氏许多不合理的拟音,例如

他对庄组声母的构拟等。邵荣芬通过对比《切韵》与同时代其他注音材料的语音特点,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例如船、禅两母的音值应互换等。周法高拟音系统的特点是尽可能用最少的音位来解释最多的语音现象,他还根据内、外转各摄的上古读音来解释重韵和重纽问题,具有独特性。

郑张尚芳的拟音与诸学者差异最多,独立性最强,而在部分音值的构拟上存在上、中古系统无法互相印证的缺点,例如他对虞韵、钟韵的构拟。有时,其他学者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结论在郑张的系统中可以并存,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语音在中古时期不同阶段的演变结果。

高考专业选择:阿拉伯语.doc

高考专业选择:阿拉伯语 为你整理了高考专业选择:阿拉伯语,更多高考资讯本网站将持续更新,敬请及时关注。 高考专业选择:阿拉伯语 专业简介 先用几句话概括一下阿拉伯语,让你有个整体印象。 1。世界人民有个共识:最难学的两门语言,一个就是我们的母语汉语,一个就是阿拉伯语。 2。在我国本科大学里有三四十个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开设的数量不算是太多,学生总体来说女多男少。 3。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阿语是阿拉伯世界2亿多人的共同语言。阿拉伯语国家有20多个,从东边的伊拉克到西边的摩洛哥,从贫瘠的索马里到奢靡的阿联酋,从穷的要死的也门到富得流油的沙特,从弹丸之地卡塔尔到古老的文明大国埃及,用阿拉伯这一门语言便可以横跨西亚北非。 4。阿拉伯语属于阿非罗——亚细亚语系闪语族,源于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语特点 1。阿拉伯语的书写规则是从右往左,和汉语的书写规则正好相反。 2。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拼音文字,语法复杂和句子“冗长晦涩”是阿拉伯语的一大特点。 3。阿拉伯语有28个字母,28个字母的发音部位涵盖了包括嘴内、鼻腔内、喉咙内的所有地方,阿拉伯语的发音比较重要,因为很多的字母发音都是相似的,唯一的区别就是从发音部位了,如果发音部位发的不准,那你说的阿拉伯语的意思也就完全改变了。

4。阿拉伯语每个字母有12个音标,我个人觉得阿拉伯语的音标和汉语的四个音调差不多,音标能让你明白怎么去读,12个音标也就有12种读法,也就是说每个字母都有12种读法,总共的发音有28×12有336个。不过别被这么多的发音吓到,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音标是有规律的,只要把握住规律,所有的字母顺着都能读出来了。 5。阿拉伯语字母无大、小写之分,但有印刷体、手写体和艺术体之别。书写时,每个字母均有单写与连写之分。 6。阿拉伯语弯弯曲曲的文字,跟我们使用的汉语和学习的英语都没什么渊源,没有相当的功夫,真是很难分辨和记住。 就业方向 阿拉伯语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统的用人单位有国家政府部门:外交部、文化部、商务部、中联部、对外友协这样的国家部委的公务员,还有像海关什么的,不过地方政府招的比较少。 第二:另外外文局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媒体也会每年招收应届阿拉伯语毕业生。 第三:大型国企像石油类、化工类、基建类国企。像中石油、中海油等单位会招一些。 第四:涉外旅游部门如中旅总社等。 第五:也可以从事阿拉伯语教学或者研究工作,当老师,搞语言的研究,搞研究的话工作会有些枯燥,但很稳定,收入和福利也会不错。 第六:最后当然是外贸公司,外企私企,这就靠自己闯了,外贸机构是吸纳阿拉伯语专业人才的大户。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阿拉伯语借词在回民汉化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阿拉伯语借词在回民汉化中使用情况的研究 本文采用调查法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平罗县城关镇和灵沙乡为例,通过抽样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部分阿拉伯语借词的使用情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总结阿拉伯语借词在回民汉化中的一些使用现状,并预测其使用趋势。 标签:阿拉伯语借词回民汉化使用现状 “‘借词(或称外来词)’是指本民族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从外国或其他民族语言中吸收来的词,是与固有词(或称自造词)相对而言的。就其来源而言,是本民族语言里原来没有、从外族语中吸收来的。”(黄中祥,1999)。宁夏平罗县是一个回汉杂居县,在历史上,许多西域穆斯林迁到中国,因穆斯林与汉族交流不便,他们逐渐学习汉语以作为交流的共同语。但由于穆斯林活动以及读经学义的需要,他们所说的汉语中也掺杂着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其中一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现在的阿拉伯语借词。这些阿拉伯语借词多为名词,比如尼卡哈(婚姻)、尔德(会礼)。由于各种原因,一些阿拉伯语借词已经消失。 一、宁夏平罗县城关镇和灵沙乡阿拉伯语借词使用情况简述 本调查先对阿拉伯语借词进行抽样,然后通过年龄分段来调查宁夏平罗县城关镇和灵沙乡部分回族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情况。 就具体词来说,“安拉、主麻、穆民”等最基本的阿拉伯语借词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使用这些借词。当然,在各个年龄段中每个词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在老年人中,“安拉、哈拉目、尼卡哈、主麻、尔林、伊斯俩目、候坤”等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达到百分之百,“穆民、穆斯林、瑞子给、尔德、乌苏里”之类词也达到了90%以上。在中年人和青年人的生活与交流中,“安拉、穆民、穆斯林、乜贴”等词使用较为广泛,而对于年龄尚小的中小学学生,大量阿拉伯语借词已经逐渐从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退出了,能够清楚认得并掌握这些阿拉伯语借词的人并不多。不过,对于“安拉、主麻、乜贴”等词,中小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 表2 通过整体的调查与分析可知,总体上阿拉伯语借词在各个年龄段使用情况不一,其中老年人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概率大致在80%~100%之间;中年人使用的概率大致在70%~80%之间;青年人使用的概率在70%左右;少年儿童使用的概率大致在20%~40%之间。可以看出,阿拉伯语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随着年龄的降低,阿拉伯语的使用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老年人使用阿拉伯语的概率最高,少年儿童的使用概率最低。 由此可知,使用阿拉伯语借词的回民人数正在减少,范围在逐步缩小,使用者的平均年龄在不断升高,部分词汇使用频率正在降低。通过调查得知,一部分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 第十三章 比较句 《马氏文通》将古代汉语的比较句分为平比、差比、极比三种。 一、差比句 1.1差比句词序的历史变化 太田辰夫的观点: 古代汉语的差比句用“A —形容词—介词—B ”式,A 、B 代表两个比较项,可用于古代汉语差比句式的介词有“于、过、如、似”。——《中国语历史文法》 “于”最常用,从古代一直用到唐代。 “过”见于唐代。 “如”本来用于平比句,从唐代起转为表示差比。 “似”在唐代产生,用得比“如”多。 现代汉语差比句用“A —介词—B —形容词”式,介词用“比”,由动词发展而来,唐代“比”处于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有些句子还有“比较、比拟”的意思,如: 若比李三犹自胜。(白居易诗) 但有的例子已经可以看作差比句,如: 色比琼浆犹嫩。(郎士元诗)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比句的不同: 1、词序不同:古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中间,现代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在两个比较项后。 2、古代汉语差比句不能用副词或补语说明差别程度,但是唐代以后情况有所改变。 如:眼见的泪点儿更多如他那秋夜雨。(潇湘雨,3折)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差比句中一般只用一个形容词表示比较结果,不能说明差别的程度。现代汉语差比句则以用副词,后助形容词,补语等更细致地表示差比为特征。如: 我这枝笔比刀子还快哩。(救孝子,2折)——现代汉语差比句 贝罗贝的观点: 将现代汉语比较句结构概括为:X+比较词(comparative )+Y (+adverb )+比较结果 (dimension )”。X 和Y 是两个比较项。贝罗贝把比较分为三级:比较级(superiority )、等同 平比 差比 极比 平比者,凡象静字以比两端 无轩轾而适相待者也。 差比者,两端相较有差也。 极比者,言将所以比之象推至於其极也。 例: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 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例:季氏富於周公。(论语?先进) 例:诸子中胜最贤。(史记?平原君列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浅谈阿拉伯语对其他语言的影响

一、引言 闪含语系是世界上古老的语系中,而阿拉伯语是这一语系中生命力最强、传播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阿语不仅保留了许多古闪语中的语言现象,如派生构词法、格位、双数等,还将它们日益发展并且完善为一个成熟的语言系统。阿语还具有三大突出特点:构词规范、词式富有乐感和词汇丰富。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伊斯兰扩张运动中,阿语与被征服地区的语言发生了广泛的接触与融合。阿语不仅从其他语言中借入了大量的词汇,同时也向其他语言输出了不少词汇,对世界多种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阿语词汇向欧洲诸语言的输出 在11 世纪,许多阿文的书籍文献经西班牙和意大利西西里岛传入中欧和西欧,在它们被译成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许多阿语词汇被这些欧洲语言借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它们的词汇系统。其中,有约105 个词汇被许多欧洲语言共同吸收,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希腊语等。(艾布?拉法伊,1986:127 - 128)这些词汇有的完全沿袭了阿语的读音,有的略有变动。从语义的角度看,可以将这105 个词汇划分为以下9 类:(1)与伊斯兰教有关的词汇:伊斯兰、禁地、哈里发、苏菲派、古兰经、宣礼员、穆罕默德、清真寺、穆斯林、穆夫提(法律顾问)、灯塔、先知的迁移; (2)与阿拉伯人有关的词汇:王子、贝杜因、东方人、阿拉伯化的; (3)与国家机器有关的词汇:海军上将、军火库、海关、权力、大臣; (4)与数学有关的词汇:代数学、花剌子密、零; (5)与天文学有关的词汇:天方、天顶、天底、角度仪; (6)与化学有关的词汇:点金石、曲颈蒸馏器、碱、酒精、炼金术、汞、滑石; (7)与动物或动物学有关的词汇:八哥、骆驼、灵猫科、长颈鹿、鹰、羚羊、胭脂虫、麝香、跳鼠; (8)与植物或植物学有关的词汇:枸杞子、咖啡、柠檬、檀香、棉花、芝麻粒、干草、芦苇、龙涎香、杏子、苔藓、莪术、燕麦、糖、药蜀葵、番红花等; (9)其他类词汇:水罐、精灵、烟草商、糖浆、玻璃、围巾、杯子、水烟筒、扬水车、税率、绿洲、仓库、热风、琵琶等。 以英语为例,阿语词汇输出在数量、类别、方式、途径和时间等几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可观。英国东方学家瓦勒特?泰勒在对《牛津英语大词典》收录的阿语借入词做了大量细致的考证之后,在其专著《英语中的阿拉伯语词汇》中得出结论,认为英语中的阿语外来词约有1000 个,由此又派生出数千个词汇,其中最常用的有260 个左右。第二,类别丰富。除上述9 类外,输出词汇还涉及大量与东方服饰、地理、旅游、航海、船舶等有关的词汇。第三,完全音译与同化改造两种方式并用,即借词的发音和拼写形式,或者与原型非常接近,保留了明显的阿语特征,或者按其自身的语音系统对原型进行了改造,使其英语化。第四,阿语输出主要以拉丁语和法语作为媒介。第五,从时间上看,古英语时期(从古代- 1150 年)借入较少,中古英语时期(1150 -1500 年)其次。公元16 世纪末以后,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和贸易输出,英阿商人频繁接触,阿语词汇借用比率迅速增长,到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 - 1603)达到了顶峰。 三、阿语对亚洲、非洲诸语言词汇的影响 1.亚、非众多语言中阿语词汇的广泛借入 在亚洲的土耳其语、波斯语、库尔德语、阿富汗语、克什米尔语、普什图语、乌尔都语、印地语、泰米尔语、印尼语、马来语、爪哇语、维吾尔语、库梅克语,还有非洲的斯瓦希里语、豪萨语、奴巴语、咯奴里语、普拉尔语等30 多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阿语借词,其中借用阿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

湖南省的方言分布,总体上可以分为湘语区、赣语区、西南官话区三种。其中,湘语是湖南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如图所示,将湖南大致分为东、中、西、南4个部分,则中部属于湘语区,东部属于赣语区,西部、南部属于西南官话区。 湘语区内部,可以进一步分为新湘语区、老湘语区两部分。新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老湘语分布于湘语区的西部,以娄底话为代表。 湘语的具体分布: 湘语(新湘语长沙话、老湘语娄底话),又称湘方言或湖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的一个语支,是生活在湘江流域及其支系一带湖湘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湘语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处在赣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中。东北及东线主要为赣语:宜浏片,吉茶片,耒资片,西北、西、南分别是西南官话的常鹤片(也称为湘北片),以吉首怀化为中心的湘西片,以及以蓝山,嘉禾为中心的湘南片,这一片与广西北部的桂林连成一体。 现代湘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中部地区,主要的湘语城市包括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岳阳,衡阳,娄底,邵阳等。2008年统计约为3600万人口,占汉族人口的5%左右。湘语也由于历史或移民的原因,在陕西南部,安徽南部,广西东北部,四川以及贵州局部地区亦有分布。湘语主要以长沙话和双峰话为代表,但其它各片皆有特色。 湘语分区比较复杂,特别是对于过渡方言的处理。按照历史上形成的时间,大致可以分为老湘语、新湘语两部分;老湘语以娄底话为代表,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根据各地湘语的湘语和特征,分为三片“长益片、娄邵片、吉溆片”,这是也最有代表性的湘语分区之一。鲍厚星教授与陈晖教授在《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对于湘语的分区进行的调整,将长益片、娄邵片和吉溆片细分增加至5片,衡州片从长益片中析出,吉溆片改名为辰溆片,并将湘南土话和原属于娄邵片的祁阳,祁阳归为永全片。 按五分的划分方式,湘语区可以大致分为:长益片、娄邵片、衡州片、辰溆片、永全片。其中,以长益片、娄邵片的分布最广。 主要的湘语城市有: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

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叠、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叠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三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

80句中文谚语的英文翻译

80句中文谚语的英文翻译,简直太美了! 01. A bosom friend afar brings a distant land near.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02. A common danger causes common action. 同舟共济。 03. A contented mind is a continual/perpetual feast. 知足常乐。 04.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05. A guest should suit the convenience of the host. 客随主便。 06. A letter from home is a priceless treasure. 家书抵万金。 07. All rivers run into the sea. 殊途同归。 08. All time is no time when it is past.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09.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日一个苹果,身体健康不求医。 10. As heroes think, so thought Bruce. 英雄所见略同。 11. A young idler, an old beggar.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2.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re are people to be found.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13. Bad luck often brings good luck.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14. Bread is the stall of life. 面包是生命的支柱(民以食为天)。 15. Business is business. 公事公办。 16. Clumsy birds have to start flying early. 笨鸟先飞。 17. Courtesy costs nothing. 礼多人不怪。 18. Custom makes all things easy. 习惯成自然。 19. Desire has no rest. 人的欲望无止境。 20. Difficult the first time, easy the second. 一回生,二回熟。 21. Do not change horses in mid-stream. 别在河流中间换马。 22. Do not have too many irons in the fire. 贪多嚼不烂。 23. Do not pull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别把所有的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孤注一掷。) 24. Do not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 25. 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东奔西跑,还是家里好。 26. Experience is the best teacher. 实践出真知。 27. Fact is stranger than fiction. 事实比虚构更离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湖南武冈市方言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湖南武冈市方言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作者:————————————————————————————————日期: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汉语言文学 湖南武冈市方言俗语及民俗研究与分析 夏伊 摘要:武冈方言隶属于湘语区的娄邵片。本文以武冈城区方言俗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手法从俗语结构、俗语反映的民俗、俗语的变迁等方面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方言与民俗的关系。 关键词:武冈市方言俗语民俗 一、俗语结构分析 (一)上下句基本押韵,讲究对称 俗语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欢迎,这与其口语化的性质密不可分,又因为记诵传承的要求,俗语一般都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因此押韵和对称就成了俗语的基本特点。俗语结构多整齐对应,前后两部分的字数大多相等,在方言体系中总是表现出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

显而易见。 (二)语法结构多种多样 俗语是表述性的语言单位,在结构上相当于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基本上都能表达比较完整的意思,在使用俗语时,人们只要加上一定的语调就可以让其独立成句。关于俗语多种多样的语法结构类型分析,学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而本文中,我们把俗语的结构分为单句型和复句型两种。 1.单句型俗语 单句型俗语是指由一个分句构成的俗语,包括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种。 A.主谓句 武冈城区俗语中单句型俗语主要为主谓句。而又可以细分为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等。如例(4)、(5)则为名词性谓语句,是农业生产中的俗语。而

例(6)则是用生长的树木来形容源头不好、但可传承出好的后代,为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述宾谓语句。 B.非主谓句 在方言中非主谓句型的俗语相对不多,较多为有关人的外貌、性格、能力、行为等的俗语,其中大部分又为动词性非主谓句。如例(8)形容人爱说话,例(9)形容人偷偷地掉眼泪,都为述宾结构,整个俗语也仍为动词性非主谓句。而名词性、形容词性、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句型的俗语比较少见,如例(7)是形容词性非主谓句,比喻一个人的身高较矮。 2.复句型俗语 武冈城区俗语的主要句型为复句型,可分为一般复句、多重复句、紧缩复句等。 A.一般复句 ①并列复句型俗语 并列关系的复句的几个分句分别述说相关的几件事物,或者一件事物的几个方面。以上两句都是由表相关事物的分句组成的俗语。 ②选择复句型俗语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第9卷 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3 2009年5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May.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320132203 从晋语的研究看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王 利 (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 关键词:晋语;汉语;方言;方法 摘 要: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 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 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 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H17211 文献标志码:A 一 晋语的含义 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中对晋语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晋语指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这一定义体现出了晋语的地域特征和语言特征。晋语的地域特征是“包括太行山以西山西的中西部、北部、东南部,内蒙古黄河以东中西部地区以及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邻山西的地区。”方言特征是有入声。 晋语在5个省区中,山西所占的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晋语的主体在山西,其他地区的晋语与历史上山西移民或同属一个政区有关。本文所讨论的晋语主要是就山西境内的晋语而言的。 二 晋语的研究概况 本部分结合崔淑慧(2004)和乔全生(2005)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论述了晋语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总结晋语的研究成果来归纳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下面我们一一加以介绍。 1 语音研究 语音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文白异读。有的是穷尽性地描写了某点或某片方言文白异读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方言文白异读现象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如《山西方言的文白异读》;有的是通过一些特殊地名来研究文白异读,如《晋中文白异读在地名读音上的反映》;有的则是分析文白异读现象所反映的语音规律和语言历史发展阶段,如《山西西部方言白读层的元音高化》、《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2)入声。作为晋语的最重要特征,这类文章相对较多,而且内容广泛。其中,有将方言的入声字和中古入声字进行比较的,如《介休方言的入声字和古入声字比较》等;有对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化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进行穷尽描写或综合分析的,如《大同方言入声字两读详例》、《晋语舒声促化的类别》等;有对山西晋语入声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的,如《试论山西晋语的入声》、《山西晋语入声韵的类型》等;有结合山西方言入声探讨汉语入声演变问题的,如《山西襄垣方言和〈中原音韵〉的入声问题》、《从交城方言看汉语入声演变的历史》等。(3)变调。这类文章主要涉及连读变调、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重读变调、子尾变调等。比如《平遥方言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平遥方言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分别详细探讨了平遥方言两字组、三字组和广用式三字组的连读变调情况;《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对晋语的儿尾变调和儿化变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类;《大同方言的重读变调》讨论了由重读引起的变调;《晋城方言的子尾变调》等文章则揭示了变调在某些方言中的特殊作用。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如《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山西方言的知照系声母》、《山西方言的尖团音问题》等或是对山西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考察,或是对山西方言某一语音专题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崔淑慧2004) 2 词汇研究 词汇研究主要集中在“圪”头词的研究上最为突出。对此研究既有对某地方言各种形式、各种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圪”头词的穷尽性描写,又不乏整体性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对分音词与合音词、古语词、逆序词、四字格俗语的研究,但成果不是很明显。山西方言词汇内部比较及 收稿日期:2008207216

中文谚语

中文谚语 导读:本文是关于中文谚语,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粗饭养人,粗活益身。 2、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 3、千补万补,不如饭补。 4、好处着手,坏处着想。 5、帮人要帮到底,救人要救到头。 6、姑娘讲绣花,秀才讲文章。 7、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8、撑死胆大的人,饿死胆小的鬼。 9、宁在锅里争,不在碗里争。 10、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11、宁吃半餐,不吃断餐。 12、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13、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14、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15、吃过的馍馍不香,嚼过的甘蔗不甜。 16、锅不打不漏,话不说不透。 17、吃不言,睡不语。 18、走路怕暴雨,说话怕输理。

19、宁吃飞禽四俩,不吃走兽半斤。 20、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21、秤能称轻重,话能量人心。 22、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 23、病从口入,寒从脚起。 24、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25、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26、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27、棋错一着,满盘皆输。 28、笨人先起身,笨鸟早出林。 29、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0、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31、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32、交人交心,浇树浇根。 33、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34、积少成多,积恶成祸。 35、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36、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37、馋人家里没饭吃,懒人家里没柴烧。 38、灯不亮,要人拨;事不明,要人说。 39、耳不听不烦,眼不见不馋。 40、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41、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胸。 42、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4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4、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5、好铁要经三回炉,好书要经百回读。 46、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 47、话不要说死,路不要走绝。 48、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49、好狗不跳,好猫不叫。 50、久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 51、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52、不怕乱如麻,只怕不调查。 53、巧言不如直道,明人不必细说。 54、吃饭吃米,说话说理。 55、从小差一岁,到老不同年。 56、端人家碗,服人家管。 57、不可不算,不可全算。 58、火大无湿柴,功到事不难。 59、欺山莫欺水,欺人莫欺心。 60、不笑补,不笑破,只笑日子不会过。 61、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62、当用时万金不惜,不当用时一文不费。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题目:论古代汉语中的“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的比较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年级: 摘要:“者”“所”是古代汉语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词语, 它们的分布非常广泛, 主要是与其它成分结合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充当各种句法成分。“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在词性、功能、结构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共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两者的看法有所不同,本文不能全部列出,仅选取其中一些观点进行归纳整理。本文从语法功能、结构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性质三个方面尝试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者”字结构“所”字结构语法功能构成特点构成性质 一、从语法功能上看 从语法功能上看,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中“者”和“所”字都是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语法功能,即指代作用;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即不能独立进入句子,充当句子成分。但二者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者”字的作用都是“指”指别而“代”代替 ,因此,“者”字的后面不会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所”字一般是“指”而“代”,但有时是指”而不“代”。指而代时,所字结构后面不

再出现所代的名词,指而不代时,所字结构后面另外出现名词。例如: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高帝纪) 此二句的“者”,王力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此二句中的“者”,王力认为是语气词。 君子所贵于道者三。(论语·泰伯)这一句中的“者”,王力认为仍是指示代词,但指示作用由“所”承担,“者”主要表称代。 天所立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史记·匈奴列传)中“所”为指而不代。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两个“所”恰好说明“所”字不仅可以指而代,有时也可以指而不代,前一个“所”是指而不代 ,后面另外出现“室 ,以示指别之对象 ,后一个“所”是指而代。正因为所字有指而不代的情况 ,因此可以出现“所……者”的结构,这时, “所”是指别, “者”是代替。如: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礼记·大学) 拱把之桐梓 ,人苟欲生之 ,皆知所以养之者。(孟子·告子上) 二、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 从结构的构成特点上看,跟“者”、“所”结合的通常是谓词性成分。其中,“所”一般只跟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其构成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所+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 (二)所+动词+者,例如: 狄人之所欲者, 吾土地也。(孟子·梁惠王下) (三)所+介词+及物或不及物动词,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者字结构则由形容词、动词、数词或动词性短语加“者”构成。例如: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梁惠王上) (2)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者不惧。(论语·宪间) (3)此五者, 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 (4)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战国策·齐策四) 在固定结构里,“者”字放在组合词之后,所字放在组合词之前,这种词序、语序上的差异并不影响它们共同的指代功能 ,恰恰相反,由于“所”的虚化较“者”更强,“所”在实施指代功能并使整个结构名词化的过程中似乎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往往求助于“者”构成“所…者”结构,从而巩固和加强其语法意义。 三、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从结构的性质上看 ,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结构。者字结构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意义的实体,如动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动态特征的实体,形容词加“者”,表示具有某种性状特征的实体。 (1)为此诗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孙丑上) (2)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史记·游侠列传) (3)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 (4)治国能使贫者富。(商君书·去强) 以上四例,(1)、(2)例为动词(短语)加“者”,分别表示具有“为此诗”、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