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薛凌

当今的大众传媒呈现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从/以传者为中心0向/以受者为中心0的传播模式的战略转移。在这种背景下,新闻选择更趋向于受众,新闻报道走入大众化。

一、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

随着访谈式采访形式的频繁出现,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尤以中央电视台的5实话实说6栏目为代表,观众参与到了传播者的行列,使节目更亲切、可信。而以/我播你听0为形式的广播事业也在不断探索改革,各电台相继创办编辑热线,将听众之声直接纳入媒体,改变了/播音员0的传统意义。这些都说明了我国大众传播业主要以传播者为主的传播模式在发生转变。

大众传播学发源于本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我国开始教学与研究。大众传播是指特定的社会集团通过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播信息的过程。(5传播学6,沙莲香编)虽然在我国传播学传入时间不长,但以西方传播业的发展为先导,我国的传播事业也随之不断向前迈进。

传播模式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对传播现象的简略描述,揭示传播过程或过程中各环节的结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5新闻学词典6)这种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形象而易化。传统的传播模式创立于50年代,主要为单向直线形状,最早的是1948年由美国的拉斯韦尔创建的,即5W模式:

这种模式,将信息由传播者单条管道地输送到接受者那里,接受者为传播的实体终端,也就是说,在这种传播模式中,受众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对讯息选择的余地。早期的新闻事业中,表现为传媒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

解放后,我国报业明显地体现了这种传播模式。报刊刊载的内容与党的政治任务紧密联系,将报刊功能与政治宣传教育功能同一,一度使报纸成为/文件报0、/宣传品0,因此,可以说,传统的传播模式是造成新闻单一化的直接原因。

反思我国传统新闻事业和传播事业,5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6一书中,指出了这样几点缺陷:/满足于传者研究,忽视了受众分析0;/重视传播内容的研究,忽视了传播过程与效果分析0;/过分强调新闻的政治性,忽视了新闻传播的其他属性与功能0。这些误区导致了

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缓慢滞后,根其原因,是一种旧的传播模式的束缚,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长期呈现单向性,忽视受众的鉴别和选择新闻的权利。

80年代起,传媒界的有识之士便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更追随受众意识,捕捉广泛而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媒体走近群众,主观意愿上与受众的客观需求相融合。

5东方时空6创办几年来,成为广大电视观众喜闻乐见的名牌栏目。因此,有人认为此栏目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5东方时空6在选题上栽觉地融入了一种平民意识,真诚地以百姓视角来审视社会,观察生活。如5生活空间6一期5失去孩子的父母6,纪录了一对父母参加儿子(因与歹徒搏斗而牺牲)的追悼会后回家的情景,镜头真实地叙述着两位老人痛失爱子的感情,不是为了歌颂英雄,却使我们感到了莫大的悲哀与钦敬。5焦点时刻6一期5行情看好.94国债发行第一天6中,记者以一个普通百姓之心,咨询专家,代表大众之意细致琢磨买国债的收益如何。正是这种以受众为中心,本着平民意识的媒介心态使其赢得了观众。

我们细分析一下它的传播过程,不难发现,受众由原来的终极受冷落,而直接得到了传播者的关照。传媒不再无视受众的存在,而是接近社会,贴近生活,从受众当中提取相关的新闻报道题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无论经济、文化都溶入了市场经济轨道。其实,对于新闻事业来说,受众即是新闻媒介的市场,受众的供求情况,也就是对新闻的选择,间接地影响着传媒新闻传播的成功与否。

西方传播学早在60年代就由传者中心逐渐转向受者中心,受众成为传播过程的重要主体之一。体现着这种传播意识的传播模式有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互动式传播模式

:

这种模式将传播过程更复杂而精确化。在传播中,/鼓吹者0以及媒介都可对信源进行选择,而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反馈的重要性,使受众可以多次对传播产生反应,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媒介或传播者对信源的选择。这样,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使传播行为互动起来。

体现在新闻业中,笔者认为可以简单描述为如下模式图

:

这种模式使传者(媒体)的单一信息控制权转化为传者与受众双方面对信息的掌握,媒体不能/为所欲为0,/受众是具体的星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制约因素0,其反馈,肯定或否定,将起到对传媒工作推动或干扰的作用。

二、大众传播模式转变下的新闻大众化

新闻大众化是指新闻传播事业中,新闻的选择更趋向于受众一方的一种传播现象。由于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以传者为中心0到/以受者为中心0,使媒介更加注重传播效果,不得不顾及受众的意愿、爱好、需求和观念。

9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10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大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扩大了对新闻选择的权利

80年代以来,新闻事业迅猛发展,报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报业的竞争也激烈起来。有一项调查结果是,发行量超过百万分的报纸中,前五位的是新民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南方周末和足球报。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份报纸都是晚报型报刊,其内容多反映广大市民所需的各种信息和他们关心的身边/大事0。也正是这种亲近性成为报纸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说,在媒体众多,内容极其丰富的时候,受众是掌握了一定的媒介生存大权的(除机关党报外)。如果你的新闻不符合受众,受众就会无情地抛弃你,受众手中的选标投向是任意的。

电视、广播更以受视率和收听率作为衡量一个栏目的标准之一。中央电视台的5新闻联播6和5东方时空6、5焦点访谈6在电视节目中雄居榜首。它们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其受众所需信息量大和贴近百姓生活不无关系。人们选择自己爱看、好看的节目,很少受到媒介的左右,看什么与看多久都不是媒介的直接影响,媒介只能通过传播媒体和传播内容来争取受众。一种新型的传播模式让受众登上了/上帝0的位置。

2.社会新闻的增加

社会新闻俗称软新闻,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和社会问题的一种新闻体裁,也被称为/八小时以外的新闻0,在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0运动中诞生。

社会新闻是一种独具浓厚民间色彩的新闻。在采写中,新闻记者则必须深入生活,体贴民意,才能捕捉到真实、有价值的社会新闻。这种接近性极强而更能激发民众兴趣的特点是其他种类新闻无法比拟的。

5东方时空6的特色就较侧重于社会新闻。5生活空间6表现凡人俗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0,也就把全社会成员吸入了传播者兼接受者的双向体系,形式上消除了传者与受者曾经泾渭分明的界限。广播事业也有不少电台开播了热线电话,使百姓能直接反映社会问题。报刊上多增加社会新闻板块,甚至党报也相形随行,如5天津日报6就开辟了一版/社会新闻0,更以/海河浪花0栏目刊载市民之声。

将平民意识渗透到新闻报道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情感,明显体现了现代大众传媒/受者为中心0的重大转变。那么,社会新闻为什么吸引受众呢?新闻的选择取决于新闻价值,在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中,临近性是从接受者角度考虑的。读者的心理是/由近及远,由我及他0的,地理、心理或利益上的关系都会使受众感到亲近与信赖。此外,社会新闻所具有的接近性、社会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征也是极易在内容上获得受众的。总之,在传播模式的新型转变中,社会新闻是最易符合受众口味的。

3.媒介/受众为中心0的传播观念的形成

/受众是上帝0已经成为部分新闻和传播工作者的共识。随着新闻业逐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编辑、记者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探索,认识到受众也是新闻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真理0。

现在,新闻媒介懂得采取/讨好0大众的态度,充分体察百姓生活、利益、观点和意见,在内容上以贴近民众,贴近社会为宗旨,在形式上,雅俗共赏,努力走进受众。

我们还以5东方时空6为例,它的一种开放型的传播模式,一下子突破了传统的封闭传播状态。5东方之子6虽说是讲名人,但也用平民化的语言、百姓之心透析着名人的/平凡

心0。5生活空间6将受众的生活搬上了屏幕,观众/自传自受0,传播效果更亲切、可信。周末版的5实话实说6形式又是一个大的突破,将传者的传播活动与受者的反馈行为直接显现在同一时刻,同一空间,让互动交流更加直接明晰。台上的观众也成为传播者,而电视前的观众从中体会到的是熟人熟事,增加了与受众的距离。北京电视台的5今天我上镜6,从栏目的题目上,就不难看出编导策划让观众走上屏幕这一新形式,充分体现了视受众为第一位的传播观念,而这种观念也正是顺应了传播模式的转化。

4.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越来越大

马克思说:/报纸是作为舆论的纸币流通的。0即新闻事业应该是舆论的工具。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相同的言论,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支配人们行为、道德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5新闻学词典6)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形式之一,也是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舆论是大众的意见,人民的心声,对社会、政府起到的监督作用是有广泛影响力的,而新闻媒体就成为群众说话的/口0。

5焦点访谈6在这方面做的是成功的,针对社会上反映强烈的问题,5焦点访谈6予以公开曝光,替民做主。人民将/焦点访谈0看作/焦青天0,/遇到讲不清的理儿,申不明的怨就想到找-焦青天.0。于是,群众就通过5焦点访谈6行使了/民主权利0,受众由此而更加受到关照,媒体索性成为受众/说话0的工具。而节目的内容也多是群众反映上来的,最能顺应民意,反映民声。同时,也确实解决了不少社会问题,尤其对腐败现象有着相当的抑制作用。

新闻大众化是适应现代传播模式转化的必然取向,/受众为中心0的传播观念也正在渗透到我国传媒业中。但是,新闻大众化的极端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如一味的迎合大众而满篇凶杀、色情的报道等。因此,新闻工作者在传播过程中,应禀着对受众负责的责任心,在新闻选择中进行有效的引导。同时,新闻大众化不意味着贬斥政治新闻,政治宣传仍是我国新闻传播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新闻工作者不可不重视。

参考资料

5大众传播模式论6,1英2丹尼斯#麦奎尔、1瑞典2斯文#温德尔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5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6,张昆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5新闻社会学概论6,程世寿、胡继明著,新华出版社。

5指导性新闻与大众新闻6,艾丰著,5新闻界61996年第三期。

5平民意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起点6,朱菁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5年第三期。

5关于新闻体现接近性的思考6,张燕著,5人民大学学报61994年第四期。11

大众传播模式的转变及新闻大众化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

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总论 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新闻传播·大众传播 1.信息时代的新闻与传播 (1)信息与信息社会

①信息定义 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则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定义。他指出:从广义上讲,一切有意义传播的传播内容(讯息)都是信息。在较狭窄的(但仍然是粗疏的)意义上,信息通常指涉关于“现实世界”的可验证的和可信的事实性资料(数据),这包括与世界有关的事实的意见和报道。在更狭窄和更精确的意义上,信息可以等同于被传播的“资料(数据)”,这种“资料(数据)”在现实的某些领域中可以形成差别性,进而可以减少接受者的不确定性。 ②信息社会概要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1980年推出的《第三次浪潮》,其中指出,在第二次浪潮的社会即工业社会中,统一的大众传媒占统治地位;而在第三次浪潮的社会即高度电子化信息社会中,则有可能出现活泼多样的信息传媒,社会的基本结构新增了信息体系。 麦奎尔认为,信息社会的特征有:信息工作的主导地位;巨量的信息流动;关系的互动性;各种活动的整合和交融;社会网络的增长和互相连接;全球化趋势;后现代文化。 (2)新闻与新闻价值 ①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事实的报道,或者反映世界最新变动的、受到相当数量社会成员关注的信息。每一条新闻通常含有五个要素,业界和学界通称为5个W和1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为什么)和How(如何发生)。 ②新闻与信息的异同 a.新闻与信息都是对运动中的物质状态的显现与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所显示的关于物质运动的信号。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 《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 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 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 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 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 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是因为传播学内容玄 奥而需要借助图像形式来传意?或者相反,因为传播学内容肤 浅而需要借助图形来掩饰。还是因为传播学更接近艺术而注重 视觉效果。或者因为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别适合用图形来表述。 模式化(或图形化)的传播学更抽象还是更具象了。 1、控制论学派看重人机交流的理性功能设计; 2、经验功能学派的着眼点则出于既定的政治和经济目的考察对大众的劝说和暗示; 3、结构主义符号学则探索“符号——认识——权力”之间的相互运作。 (二)学术背景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论;“把关人”;实验法。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 (二)学术背景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2、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论;“把关人”;实验法。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态度说服理论;耶鲁学派;实验法。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普遍性; 3、表达性; 4、流动性 5、共享性; 6、载体性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 王圣盐 (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 080101235) 摘要: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改变的不仅是电视节目的语态,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观念。并且这种创新正在被社会肯定。电视谈话节目是众多大众传播方式中最接近人际传播的节目形式,但在这一看似简单的传播过程中却包含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方面,节目的进行依赖于主持人在现场与嘉宾的信息交流,这体现了个人话语的特色,也就是人际传播的特色;但另一方面作为节目本身,这一人际传播的过程是在大众传媒中进行的,内容必须符合其规律和要求。所以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以来,寻求电视谈话节目的创新之路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关键词:谈话节目;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创新 一、大众传播 概括地讲,大众传播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具体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以下是不同学者对大众传播的认识: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 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西方认为,1450年德国J.谷

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将人类带进了大众传播的时代。此后的 400年中,印刷媒介是大众传播的唯一渠道。20世纪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多样化,大众传播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推动了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有传者、信息、大众传播工具和受众4个要素。它与其他传播现象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传者与大量的受传者之间插入了一种或多种联系两者的传播工具。因此,大众传播也被称为通过传播工具的传播。 二、人际传播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谈话节目中的融合 电视谈话类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登上我国电视银幕。诸如《实话实说》、《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节目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谈话节目能够梅开一度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传播理念的新颖和表达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士学位考试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科目三《媒体通论》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考教育学士学位考试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媒体通论》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媒体通论》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各种知识记录与传播媒体(包括形体符号、语言、文字、书籍、期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之类型、生产、使用、传输方式,及其对人类之认知及文明的影响,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传播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特征、基本方法、基本历史以及部分基础理论;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全面认识和分析各种媒体的能力。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永健、展江等人主编的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的《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2003)作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5、Ray Eldon Hiebert等,潘邦顺等译,《大众传播媒介》,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基本概念 何谓信息? 何谓信息社会? 何谓新闻? 何谓媒介

何谓大众传播媒介? 何谓大众传播? 何谓符号? 征候与符号的区别 二符号的构成 符号的种类 信息、媒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媒介的重要性 传播媒体的种类形态: 第二章亲身传播:媒体的史前时代 观察和使用身体表意符号时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1、表达同一含义的姿势可能具有个人与地区性的差异。 2、同一姿势也可能具有多种含义。 3、体形符号含义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身外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出现的意义 口头语言传播的优势: 全息传播,亲和感强 机动灵活,互动迅捷 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 人类口腔发出的声音传播的半径是很小的,只有与主体距离较近的人才可能接受到其信号,因此语言传播的信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流传,其次,口头语言不能以物化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信息的传播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 第三章印刷传播:媒体的成型时代 中国的造纸术 西方的造纸术 1、中国的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1〉雕版印刷 2〉活字印刷 2、古登堡的印刷机:西方印刷技术的出现与沿革 3、中国印刷术之应用滞后的原因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对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的区别与联系的思考 摘要: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而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大众传播与人际交流,既相区别,又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着人们的信息交流。 关键词: 大众传播人际沟通区别联系相互借鉴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从事着建构一个社会的工作,而建构一个社会,人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传播与沟通,也没有离开过对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改进与突破。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人类,只能靠咿呀含糊的语言与简单的手势相互配合来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与思想,只能靠斫木为旗,画壁为图来传播文明,共同进步。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飞鸽传书、烽火狼烟、策马驿道一度成为传播与沟通的象征性画面。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电视机与电话、电报的问世,开辟了传播与沟通新的篇章。而人类自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电脑与INTERNET的出现,更是开始了传播与沟通的一个神话时代,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从此演绎了新的传奇。 传播与沟通方式方法的进步,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迷离了我们的视线,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审视我们赖以进步的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一、定义辨析 传播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具有的本能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传播与沟通,传播与沟通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 而大众传播是基于传媒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形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媒介对众多受众定时地、迅速地、不间断地生产、表达和传递信息的活动。它的有效动作离不开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它是目前社会生活中人们最普遍应用的一种传播形式,也是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人们

26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媒体通论》

《媒体通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媒体通论》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各种知识记录与传播媒体(包括形体符号、语言、文字、书籍、期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之类型、生产、使用、传输方式,及其对人类之认知及文明的影响,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传播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特征、基本方法、基本历史以及部分基础理论;培养与提高学习者全面认识和分析各种媒体的能力。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李永健、展江等人主编的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中的《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2003)作为本课程的参考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重要的参考书: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宇,《大众媒介导论》,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版。 5、Ray Eldon Hiebert等,潘邦顺等译,《大众传播媒介》,台北:风云论坛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基本概念 何谓信息? 何谓信息社会? 何谓新闻? 何谓媒介 何谓大众传播媒介? 何谓大众传播? 何谓符号? 征候与符号的区别 二符号的构成 符号的种类 信息、媒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媒介的重要性 传播媒体的种类形态:

第二章亲身传播:媒体的史前时代 观察和使用身体表意符号时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1、表达同一含义的姿势可能具有个人与地区性的差异。 2、同一姿势也可能具有多种含义。 3、体形符号含义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身外符号系统 口头语言出现的意义 口头语言传播的优势: 全息传播,亲和感强 机动灵活,互动迅捷 口头语言传播的局限: 人类口腔发出的声音传播的半径是很小的,只有与主体距离较近的人才可能接受到其信号,因此语言传播的信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流传,其次,口头语言不能以物化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信息的传播就只能在有限的范围进行。 第三章印刷传播:媒体的成型时代 中国的造纸术 西方的造纸术 1、中国的印刷术: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1〉雕版印刷 2〉活字印刷 2、古登堡的印刷机:西方印刷技术的出现与沿革 3、中国印刷术之应用滞后的原因 印刷传播的意义 纸质印刷传媒(书籍及其他)的传播功能与优势 纸质印刷传媒(书籍及其他)的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书籍 一、书是什么? 1、定义: 2、图书的物理结构: 3、图书分类: 4、图书的标准化标志: 5、书籍的社会功能 1、承载信息,传承文明(通古今,晓中外) 2、教育功能。 3、经济功能。 4、娱乐功能。 5、宣传功能。 6、社会养成功能。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 ?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 ?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1、假说的提出 ?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 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 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 ?(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 ?(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 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 ?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大 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

题或事件。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 ?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 ?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 ?知觉模式(0/1效果) ?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 ?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 ?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 ?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 ?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 ?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

大众传播学方法导论复习资料

4、两种范式的不同点 假设问题实证主义解释性(人文主义)本体论真实的本质是什么?单一的、客观的多重的、互为主体的认识论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 之间是什么关系? 独立的相互依赖的 价值论在研究过程里,价值 扮演什么角色? 价值中立、无偏见有价值、有偏见 方法论研究过程是什么?演绎 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者控制的环境 静止的设计 更多定量方法 研究者与研究工具分离 脱离情境的概括化 目的在于解释、预测、控制归纳 整体式的理解行为模式自认环境 灵活变化的设计 更多定性方法 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受到情境约束而发现结果目的在于理解社会变迁 修辞学研究报告的语言是什 么? 正式的、非个人化的语言非正式的、个人化的语言 5、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的区别 定量研究(是什么)定性研究(为什么) 理论基础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主、 客体分离,客体可以和能够通过工 具而认识。 以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为认识论基础, 主张主、客体互为主体,在互动中能被 重新建构。 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以探求共同性、规律性为主,适用 于判断性和宏观研究 以深度描述和分析为主,适用于微观研 究和过程研究 实施方法自上而下地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 数据统计验证假设,强调随机抽样, 主张非参考性观察自下而上地提出理论和假设,假设可以不断修改,强调目的性抽样,主张参与性观察 数据分析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力求准确 性和广度 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力求深度 典型方法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观察法、访谈法、生命史方法和文本批 评法 6、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传播研究应用传播研究 问题的本质寻求确立关于传播现象的普遍法则寻求理解传播实际问题 研究的目的产生理论,能够简化和解释复杂或 相关传播过程提供能够被决策者(即传播问题的解决者)立即使用的知识,将令人不满的现状转变为更符合决策者需要的现实 指导性理论其他学者的理论观点任何观点,包括其他学者的理论或其他 的应用研究 适用的手段理论公式和模型、检验假设、抽样、 收集资料(直接观察、访谈、问卷、 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验证 或推翻假设 观察或向行动者询问现状,对决策者想 得到的理想状况进行评价。

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图 书【圣才出品】

第四章图书 4.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概述 1.图书的定义和结构 (1)图书的定义 图书是出版物的主要类型。它是用文字、图片、声音或其他符号,按一定的主题和结构

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复制以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 ①广义上的“图书”,泛指各类型出版物,既包括竹木简牍、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声像资料、微缩胶片(卷)及多媒体、光盘等新技术产品。 ②在狭义上,人们又将图书同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相提并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图书定义为:“书”是在一个国家出版并使公众可以得到、不计算封面封皮页数在内、不少于49页的非定期的印刷出版物。5页—48页为小册子。 (2)图书的结构 图书一般由封面、书名页、前言、目录、正文、附录几部分组成。 2.图书的分类 (1)根据图书的阅读对象,世界各国出版的图书可分为大众图书和专业图书两大类。 (2)根据载体不同,主要将图书分为纸本书和电子图书。 (3)根据所用符号,又将图书分为可视图书和有声图书。 (4)在我国国家统计和图书馆管理中,采用的图书分类方法为“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3.图书的标准化标志 (1)国际标准书号 每种公开发行的图书(包括期刊、音像制品)的每一个版本都有一个世界性的标志代码——国际标准书号(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的使用,促进了国际间图书的交换流通以及合作。同时,各国图书出版业普遍运用条码技术,这也大大促进和规范了图书的流通和标准化。 (2)中国标准书号 中国标准书号(CSBN,China Standard Book Number)于1987年1月1日起在全

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报 纸【圣才出品】

第二章报纸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报纸概述 1.报纸的定义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很精练的定义。综合种种定义和说法,报纸是具有以下五种特质的出版物: (1)主要登载新闻和评论;

(2)面向普通公众; (3)定期连续出版(至少每周一次); (4)有固定名称; (5)一般为散页装订。 2.报纸的特点 报纸的五种特点:(1)受众面广,数量庞大;(2)信息量大;(3)时效性强;(4)价格低廉;(5)社会影响力大。 3.报纸的类型 (1)根据报纸出版的周期分为日报、周报。就日报而言,根据出版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早报和晚报两大基本形态。 (2)根据报纸发行的地域范围,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 (3)按照报纸的内容可以将它们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 二、报纸的历史 1.外国报业发展历程回顾 (1)近代报业的诞生 ①近代报纸的前身,是欧洲的手抄新闻信,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抄录古罗马帝国通报元老院投票情况和公共事件的《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由恺撒大帝下令创办)。 ②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③16世纪,欧洲——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地——出现了手抄小报和新闻信,它们被看作是近代报刊的雏形。

④17世纪,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加使手抄小报、新闻信向定期化发展,出现了定期报刊。它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定期报刊的发源地有两处:一是德国,1609年,世界上最早的周报在那里问世;另一处是尼德兰(荷兰)。 ⑤在定期报刊的基础上,日报开始出现。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是1650年创办于德国莱比锡的《收入新闻》。英国的第一份日报是1702年伦敦出版的《每日新闻报》。法国的第一份日报是1777年创办的《巴黎日报》。美国第一份日报出现在1783年。从定期报刊的出现到17、18世纪日报的陆续创办,这是近代报业的初创时期。 (2)报纸与资产阶级革命 ①1570年,英国星法院颁布特别法律,严厉管制出版活动,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压制出版自由的机构。 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几经反复,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传统的出版禁限被取消,报业恢复生机。 ③1702年,英国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报》在伦敦创办。但英国革命并不彻底,当局继续用多种手段如知识税、诽谤法、政府津贴等来控制报业。 ③北美第一份报纸是1690年由本杰明·哈里斯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该报仅出版了一期就被当局查封。1704年,在官方批准下,波士顿邮局局长出版了北美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 ④1783年,创办于1775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改为日报,成为美国第一份日报。到1833年,美国报纸总数达1200家,远远超过英法。 ⑤法国早期报纸同样在封建统治下出现。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是1631年出现的《公报》,它由勒诺多创办。 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同年8月的国民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其中第十一条

大众传播考试要点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详细见书)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要素。 3.拉斯韦尔模式 *5W模式:拉斯韦尔提出,5W分别指:who(传播者)、say what(讯息)、to whom(受传者)、in which channel(媒介)、with what effect(效果)。后来麦奎尔将这五个要素连成一个直线的传播模式。意义:第一次将人们的传播活动表述为一个清晰的过程,为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4.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骚乱的形态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一般认为,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几种非常态的传播机制:①群体感染与群体暗示——主要是情绪上的感染,传播非常迅速; ②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前者多是出于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后者多是由于责任分散导致人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进行各种宣泄式的破坏行为; ③流言与谣言——流言通常是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但多是证据不足,十分暧昧,传播速度快且经常回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流言流通量=问题重要性×证据暧昧性;谣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信息,往往带有各种不良目的,传播速度极快。 5.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主要是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年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环境与检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 3、施拉姆的功能观:1982年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包括①政治功能(监视、协调、文化传承)、②经济功能(信息买卖、参与市场经济、大众传播就是知识产业)、③一般社会功能(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提供娱乐等等)。 4、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麻醉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 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 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 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 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 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 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 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 局面。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 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是因为传播学内容玄奥而需要借助图像形式来传意?或者相反,因为传播学内容肤浅而需要借助图形来掩饰。还是因为传播学更接近艺术而注重视觉效果。或者因为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别适合用图形来表述。模式化(或图形化)的传播学更抽象还是更具象了。

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4、人际传播的动机可概括如下: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人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狭义) 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解析,复试笔记,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详解与指导 最近一直有朋友问我一些北大传播学的复习方法,在漫长的考研结束之后,再回忆这些东西有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但是想了下我这两年的考研经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干脆趁现在没事,将它写出来,一者可能会惠及一些未来走向这条路的人,因为在各个坛子上或校内,还是有很多同学求经验若渴,一点有用的信息都不愿放过,复试那天,甚至有几个MM堵在新传门口,每走出一个复试同学就拉着问,我想,能为这些好学的同学提供一点信息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了吧;二者算是为两年考研画上一个句号,作一个纪念;三者,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东西的话,它们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永不为人所知。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应该不在乎再多这么一点垃圾,至于它究竟是冗余还是负熵,不太好说,因为经验这是个人性较强的东西,一个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于另一个人,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咀嚼过的剩饭,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还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本人的这篇东西,权当投石问路罢了。 自我介绍,本人两年考研,第一次进入复试被刷,第二年卧薪尝胆,总结得失,再度备战,终于成功。我之所以写这篇帖子,是因为我还是有一点点资本的,专业课第一年114和119,第二年120和120,虽不如排名第一的大牛,但也能忝列前几名。写到这里,有人可能开骂了:你丫别废话了,赶紧说正经的吧。得嘞,马上进入正题。 一.复习时间安排及阅读书目。现在进入四月份了,新一波考研人的复习应该已经开始一个月了了,如果还没开始的话,现在要上手了。关于书目解析,北大新传考研传奇人物,也是我07年上辅导班时的“恩师”——逆转录猴子兄,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目,并且配有阅读指导,算是很经典的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在这里我再补充几句。如果以现在为基点的话,时间安排建议如下(仅指专业课): 4——6月,基础阶段。复习目标:进入传播学领域,掌握基本理论。复习指导:该阶段是同学们的入门阶段,不要太急,还是以英语为复习重点,专业课只是初步涉猎一下即可,一定要将下面几本书过一遍,对于郭书,要尽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 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

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 )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 )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 受到人们关注。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选择。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 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

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茶文化传播主要有人际、经贸与组织交流及大众三种传播方式,而儒道释及文学作品则是茶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下面是精心为你的茶文化的大众传播方法,一起来看看。 1,加大青少年茶叶知识教育。创建茶叶科教基地让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学习茶叶技术,认识我国的茶文化等。 2 ,全力打造茶文化纪念品,吸引游客。相比一般的纪念品,要更能突显出其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及其欣赏价值。要让游客深深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3,兴办茶文化休闲村。茶文化村可以选择在清净、优雅的环境,最好是依山傍水的地方,内设茶史馆、茶楼、品茗室、茶具室、诗书画欣赏室及各类茶叶、茶具专卖店等,有条件的还可开设茶叶批发集散地。 4,加强旅游茶园观光建设。旅游茶园是一种供旅游者参观浏览、休闲度假的茶园。茶园应该做到有景可观,有茶可饮,有茶可购,以生态学、经济学为指导,实现茶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对茶叶资源进行深层次、多方面的开发,摆脱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

5,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传播与其他传播在目的与技巧方面不同是“传播沟通,宜传造势,塑造形象,创造无形资产”。巧妙的将其特有的职能运用在茶叶策划上。 初兴阶段。这一阶段是1980年至1989年。主要是普及茶知识,宣传茶与健康的阶段。弘扬茶文化的目的是引导茶消费。 1981-1982年全国茶叶积压,点燃了茶文化宣传的火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茶叶产销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增产的茶叶优先供应出口,对国内市场采取限量供应。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茶叶生产,号召大力开辟茶园,到改革开放时,全国茶园面积已达100多万公顷,为我国茶叶产量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1981-1982年茶叶生产的增长已远超过出口的需求,因此全国茶叶出现大量积压。为了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消费,当时主管茶叶业务的国家商业部茶叶畜产局组织各地大力开展茶知识宣传,扩大茶叶销售。由茶叶加工处张大为同志、茶叶处于杰同志 __电视台《为您服务》栏目介绍茶的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茶,提倡饮茶中华茶文化的兴起中华茶文化的兴起。这一举动也为茶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宣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各地也纷纷开展了饮茶的宣传活动。

大众传播学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传播主体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传播者__可信______度和___权威_____度。 2.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学者___施拉姆__传播学概论___________。 3.美国学者赖特所提出的“四功能说”将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1)__环境监视__________;(2)____解释与规定__________(3)__________社会化_____;(4)____提供娱乐___。 4.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__媒介组织____运用先进的_____传播技术__和____产业化____手段,以社会上___一般大众_____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从构成上讲,作为社会机构的大众传播媒介,由___人员_、___设备_______和_____组织_____三大部分组成。 6.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主要有________5W模式和香农—韦弗的________模式。 7.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8.传播效果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因素:(1)传播________________;(2)传播________________;(3)传播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2.媒介控制3.社会传播4.媒介接近权5.信息社会6.社会传播7.知识沟理论8.文化帝国主义 三、简答题 1.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主要立场和差异是什么? 3.传播权的理论主张有哪几个要点? 4.简述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和表现阶段性可分为哪三个层面。 5.受众方面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6.请简要回答能对传播媒介产生控制作用的环节或因素有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1.“受众即市场”观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积极的意义与消极的方面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看待这一观点。 2.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传播实际进行论述。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文库版

关于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人际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或个体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传播活动。其参与人数下限明确,上线模糊。 大众传播即职业化的传播机构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播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通过以上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定义的对比,可初步得到一些此两种传播类型的区别,分列如下: (一)信息的传播双方 对于人际传播,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好比朋友之间的交流,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身份亦可随时更替,具有随意性。 对于大众传播,传播者固定为专业的传播机构,而其传播对象为不定项的多数社会成员。 (二)传播内容及所传播信息的真实度 人际传播涉及人的内心世界,具有相对的私下性。同时由于不同人对信息在理解程度上具有差异,导致信息在其传递的中间环节容易由于一些主观因素而产生偏差,使信息失真。 反之,大众传播具有公开性。且大众传播是由专业传播组织从事参与的,组织中成员需有基本的一致意识,从而使得大众传播能更为客观的传递信息,较少掺杂个人情感,传递的信息更为规范。 (三)信息传播途径 在人际传播众多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书信、电话、网络等工具进行交流。 在大众传播中则多于用一些先机的交流手段、技术,或是大众通过阅读报纸、杂志,浏览网上新闻等方式接收信息。 此外,人际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大众传播如报纸杂志等七印刷发行都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四)信息的传播方向及反馈 人际传传播为较强的双向传播,有直接,及时的反馈。 而大众传播为较弱的单向传播,虽然他也存在反馈机制,但此种反馈机制多为滞后的。 (五)传播效果 人际传播大众传播 规模小(人际圈有限)大 范围小大(广泛:接手者有不确 定性) 传播速度较慢较快 信息量小大(e.g.报纸的分栏) 1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的社会科学,因此,传播学研究需要将科学与人文研究结合起来。——史蒂芬小约翰 第一章理论与研究范式 一理论与范式 理论:理论就是为了解释某个现象,按照一定的规范所抽象出来的概念体系,一个理论包含如下几个特征: 1 理论的目标是对某个现象做出解释。 2 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理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概念,二是概念之间的联系。 比概念更高一层的是命题,命题是对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假说是提出来供人们思考的命题,有关真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思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3 理论的建立必须遵循规范的程序 如何评估理论: 1 一个理论要说明自己的适用范围。 2 理论内部必须逻辑一致,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3 理论要具有启发性 4 理论要经受的住时间的检验 对客观经验主义范式看来说: 1 要对所收集的复杂数据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释。 2 最好能对实践进行预测 3 要简洁奥卡姆剃刀法则:去掉那些可有可无去不难以证明的假说 4 要可证伪 可证伪性:哲学家波普尔提出的原则,一个科学的理论必须是能够被证明是错误的,否则这个理论不具有科学性,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必须明确地规定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错误的;出现什么结果时,假设会被证明是正确的。 5 具有实用性 对诠释经验主义和批判理论来说: 1 要对人和社会做出新的解释 2 对研究者的价值做出说明 3 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 4 可以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 5 有利于促进社会变革 范式: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的概念,来研究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库恩把不同的学者之间所持有的不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思维方式。范式的特点表现在三方面: 1 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设 2 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认并共享的世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院” 3 不同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他们相互矛盾,针锋相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