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_王璟怡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_王璟怡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_王璟怡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_王璟怡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摘要:宏观审慎政策并不是维护金融稳定所有政策的集合,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也都对金融稳定产生各种影响,特别是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货币政策目标的扩展入手,首先回顾了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而后对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潜在冲突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综述了二项政策的措施协调和管理当局的安排问题,从中总结出理论和实践中的发展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日后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政策协调;相互补充;潜在冲突

JEL 分类号:E52;E58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2)11-0058-07

*本文受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重大项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项目编号:11—ZD017)资助。收稿日期:2012-08-10

作者简介:王璟怡(1985-),女,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博士研究生。

1Peter Sinclair (2011),Macro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Why,What,How?Prepared for the Bank Indonesia Conference on Macro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Jogjakarta,May 25and 26,2011.

2Bordo,M,M J Dueker and C C Wheelock (2000),"Aggregate Price Shocks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An Historical Analysis",NBER Working Paper,n o 7652.

3Calomiris and Khan (1991),"The role of demandable debt in structuring optimal banking arrangemen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1)June,pp 457-513.

4Bordo,M,M J Dueker and C C Wheelock (2000),"Aggregate Price Shocks and Financial Instability:An Historical Analysis",NBER Working Paper,n o 7652.

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研究动态综述

*

王璟怡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天津

300204)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扩展———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以灵活的通胀水平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稳定通货膨胀在目标区间内,保持价格稳定,同时将资源的利用维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Lars E .O .

Svensson ,2011);但是货币政策工具无法熨平经济周期中的所有波动,特别是对于金融失衡的管控,因而需要新的政策———宏观审慎政策来维护金融稳定。在各国的金融改革中,作为专门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得到监管界的广泛认可,宏观审慎管理的目标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试图避免金融不稳定,其次是减少风险或发生的严重性,第三就是解决其后果(Peter Sinclair 12011)。因而对于两项政策协调的分

析,首先从二者的政策目标入手,而且思考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区分两个时间维度,即长期和短期。事实上,对于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的分析,由来已久,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从长期来看,一个明确的来自经济理论的结论是,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没有冲突,因为两个概念是相互加强的。较低并稳定的通货膨胀和集中在这个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都趋近金融稳定,能够避免金融危机(例如Bordo et a1.22000)。这一观点是被广泛的经验证据所支持,许多金融危机都是由价格水平的重大转变引起的(Calomiris and Khan 31991;Bordo ,

Dueker and Wheelock 42000)。在这个意义上,中央银

金融监管

58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行可能的政策立场——

—保持价格稳定也适用于金融体系的状态。

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金融经济领域并不是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简单。在某些历史时期,金融失衡甚至可以出现在一个价格稳定的环境下,比如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以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因此,我们必须要注意一点,价格稳定不是金融稳定的充分条件。一些文献中甚至认为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Jeremy C.Stein52011)。价格稳定被视为货币政策的最优目标,这样可以减少在各种商品生产领域资源错配。但是,这样的结果只有在没有资产价格冲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如果存在资产价格的冲击,特别是当这个冲击与经济基本面无关的时候,可能影响投资决定,使其发生扭曲。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复杂的状况也应运而生,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因而货币政策目标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之间也存在着潜在矛盾,因而需要明确两项政策的政策边界,协调内在的冲突,共同维护经济安全和金融稳定。

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

宏观审慎政策作为一种与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机构稳健)相对应的监管理念,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被广泛认同并深入研究,各国在金融监管的改革中,也都在努力构建微观审慎基础上的宏观审慎框架,而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协调,因为最终两项政策都是针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并对实体经济变量产生影响(Prakash Kan-nan,Pau Rabanal,and Alasdair Scott62009)。货币政策(利率等)的变动和宏观审慎的措施都会在相同或相近的路径上影响总供给、总需求以及金融条件。一方面,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有宏观经济外溢,例如直接影响信贷的供给,可能缓解或者放大经济周期。因此需要对两项政策的传导路径,影响变量进行必要的分析,避免潜在的矛盾。

(一)货币政策促进审慎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危机爆发前,一个普遍的共识是,货币政策规划和执行长度大致在两年左右,其更加关注价格稳定,对于包括金融稳定在内的其他方面的关注较少,或者说没有放在首位(Bernanke and Gertler72001; goodfriend82002;giavazzi and Mishkin92006)。另有少数研究者认为,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稳定,比如通过使用从紧货币政策控制金融不稳定的可能性(例如Kent and Lowe101997;Borio and White112004;Filardo12 2004)。

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引发关于货币政策能否用于对抗金融不稳定累积的争论,在学术研究和政策争论中出现了一定的转变,赞成通过一些其他的形式对抗金融风险(Trichet13,2009),共同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健。如angeloni and Faia14(2009)通过研究银行系统的经营风险,认为货币政策不仅可以应对通货膨胀和产出变动,而且可以应对资产价格泡沫或杠杆作用。Borio and Drehmann15(2009a)通过分析后认为,使用货币政策可以消除金融不平衡,同时强调仅仅依赖宏观

5Jeremy C.Stein,Monetary Policy as Financial-Stability Regulation,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050Massachusetts Av-enue Cambridge,MA02138March2011.

6Prakash Kannan,Pau Rabanal,and Alasdair Scott,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Rules in a Model with House Price Booms,IMF Work-ing Paper,2009.

7Bernanke,B and M Gertler(2001),"Should central banks respond to movements in asset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91(2),pp. 253-257.

8Goodfriend M(2002),"Interest Rate Policy Should Not react Directly to Asser Prices",in Asset Price Bubbles:The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 Regulatory and International Policies,(eds.William Hunter,George Kaufman and Michael Pomerleano),MIT Press,pp.427-444.

9Giavazzi,F.,and F.Mishkin(2006),"An Evaluation of Swedish Monetary Policy between1995and2005".Report published by the Riksdag (Swedish parliament)Committee on finace.

10Kent,C and P Lowe(1997),"Asset-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Reserve Bank of Australia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9709.

11Borio,C and W White(2004),"Whithe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The implications of evolving policy regimes",BIS Working Papers,no 147,february2004.

12filardo,A(2004),"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bubbles:calibra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rade-offs".BIS Working Paper No.155,June.

13Trichet(2009),"Credible alertness revisited",intervention at the symposium"Financial stability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Jackson Hole, Wyoming,August2009.

14Angeloni,I and E Faia(2009),"A Tale of Two Policies:Prudential Regu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with Fragile Banks".Mimeo.

15Borio,C and W White(2009),Assessing the Risk of Banking Crises-Revisited.BIS Quarterly Review,29-46.

金融监管

59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审慎政策解决时间维度的金融不稳定,会加重宏观审慎政策的负担。

目前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货币政策通过一系列渠道能够影响系统性风险(Janet L.Yellen162009; Charles Bean,Matthias Paustian,Adrian Penalver,and Tim Taylor172010)。首先,货币政策直接影响资产价格,因为利率代表持有资产的成本。理论上,利率下降导致的资产价格上升不会引起资产价格形成泡沫升级。但是如果对此没有持谨慎的态度,会致使泡沫持续膨胀,特别是如果泡沫是由负债融资组成的,其结果可能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累积(Loisely et a1.18 2009)。第二,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与金融中介间杠杆之间可能的联系(Tobias Adrian和Hyun Song Shin192009)。可以想象,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金融系统杠杆累积和过度风险承担提供环境条件。Borio and Zhu20(2008)明确指出,在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中,存在着所谓的风险承担渠道(risk-taking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通过这一渠道,在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不断向下调整的过程中,会诱使商业银行主动承担更多的风险。

(二)宏观审慎政策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当然,在关于控制系统性风险、消除金融不平衡等的问题方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间的影响肯定是互相的。使用含有银行部门和银行资本的模型,N’Dyaie21(2009)发现逆周期资本规则的使用,货币政策当局可以通过更小的利率变动,达到他们调整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目标。而Kannan eta1.22(2009)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发现在稳定经济方面,缓解信贷周期的宏观审慎工具能够辅助货币政策。同时他也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于消除资产价格膨胀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对于过热的信号,信贷和资产价格泡沫,更强的货币反应能够对抗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加速机制。但是,对于技术冲击,一个标准的泰勒规则仍旧在减少产出和通胀的波动方面做得最好。Catte et a1.23(2010)指出,如果宏观审慎管理当局可以直接影响抵押贷款利差,通过这个工具的紧缩来控制美国的2003年到2006年的房地产价格,对经济的其他部门也能产生温和的影响。这些论文的一个共同的发现,即缓和信贷周期的宏观审慎工具能够潜在地减少产出的波动。

关于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太成熟,比如Bean et a1.24(2010)以Gertler和Karadi25(2009)的文章为基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关系。但是,他们将宏观审慎政策模型设为对银行征税或者补贴,直接对银行资本产生影响,与实践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在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却没有明确的定论,比如在什么程度上,货币政策可用于减少系统性风险?在什么程度上,货币政策需要与宏观审慎监管合作?这些问题是全球决策者之间的激烈辩论的主要方面,也是目前国际金融理论研讨的关注点。

(三)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中的潜在冲突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政策研究者期望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调整朝着相同的方向,两项政策相辅相成。但有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不得不向着相

16Janet L.Yellen(2009),"Linkages between Monetary and Regulatory Policy:Lessons from the Crisis,"presentation to the Instiute of Regulation and Risk,North Asia,held in Hong Kong,November17.

17Charles bean,Matthias Paustian,Adrian Penalver,and Tim Taylor(2010),"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Fall,"Paper Presented at"Macroeconomic Challenges:The Decade Ahead,"a symposium spons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held in jackson Hole,Wyo.,August26-28. 18Loisely,O,A Pommeretz and F Portierx(2009),"Monetary policy and herd behavior in new-tech investment".Mimeo,Banque de France, November.

19Tobias Adrian and Hyun Song Shin(2009),"Money,Liquidity,and Monetary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9(May),pp.600-605. 20Borio,C and H.Zhu(2008),"Capital regulation,risk-taking and monetary policy:a missing link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BIS Working Paper No.268.

21N'Diaye,Papa M'B.P.(2009),"Countercyclical Macro Prudential Policies in a Supporting Role to Monetary Policy".IMF Working Paper No.09/257. 22Kannan,P.,Rabanal,P.and A.Scott(2009),"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Rules in a Model with House Price Booms",IMF Working Paper No,09/251.

23Catte,P,P Cova,P Pagano and I Visco(2010),"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golbal crisis".Bank of Italy Occasional Papers No. 69,July.

24Bean,c.,Paustian M.m Penalver,A.and T.Taylor(2010),"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fall",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Annual Conference,Jackson Hole,Wyoning,28August2010.

25Gertler,M and P Karadi(2009),"a Model of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Mimeo,NYU,April.

金融监管

60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反的方向。例如,在绝对的生产技术冲击中,单位成本下降导致价格下降。货币政策可能因此需要宽松。但是宏观审慎政策有可能会收紧。因为冲击可能在新的不确定的领域中刺激投机性借贷,金融风险可能因此增加。甚至当通胀风险减少的时候,宏观审慎政策可能需要资产价格这样的风险。

事实上,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使用宏观审慎工具会让货币政策更加复杂。因为采纳宏观审慎安排用于对抗周期性的问题,则中央银行安排货币政策需要知道周期性发展是如何以及何时可能影响到宏观审慎政策,这反过来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Kannan,P.,Rabanal,P.and A.Scott262009)。

对宏观经济变量敏感的那些监管比例或规则一般会影响信贷供给条件,因此会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功的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遏制金融机构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金融风险承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商业周期的波动幅度,但是这种政策会降低货币政策通过利率管理总需求的效力,而部分货币政策正是通过引起资产价格的变动来管理经济的,宏观审慎政策试图缓和这种影响就可能会削弱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eannine Bailliu,Cesaire Meh and Yahong Zhang27 2012)。另外,因为宏观审慎干预也会形成宏观经济外溢,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生房地产相关的储蓄贷款协会危机之后,监管当局对资本监管标准的严格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从衰退中复苏的进程。实践中,很难以任何标准的程式化方式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分开,因此,需要非常谨慎地保证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的实施不会削弱货币政策。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措施的协调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宏观审慎工具与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是相得益彰的,特别是在大量资本流入的情况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会明显增加,只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才能发挥金融稳定的作用。首先,政策利率会影响到所有的借款活动,无论这些行业中是否存在潜在的导致危机的风险,利率的作用都是普遍涉及的(Ostry et al282010),但是宏观审慎监管可以是专门针对风险过度的市场,达到金融稳定的作用(BIS292010;Ingves et al302009)。第二,在金融账户开放的经济体中,利率增长可能对信贷扩张的影响有限,因为企业可能能够以较低的利率筹得大量的资金。而且虽然在“一般”时期货币传导通过资产价格渠道能够奏效,但是在“异常”时期,风险溢价规模的快速改变能够补偿或者消除政策利率变动对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的影响(Kohn312009;Bank of England32 2009),需要宏观审慎的工具才能有效干预。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旨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利率变动,与那些需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要求不一致,这种差别需要承受通货膨胀的预期脱离锚定的风险(Borio and Lowe332002;Mishkin342007)。例如,在通货膨胀目标的框架下,如果通货膨胀的预期与目标相一致,资产价格波动对保持金融稳定的反映可能损害政策框架的可信度。

Bean et a1.35(2010)研究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能如何影响含有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

26Kannan,P.,Rabanal,P.and A.Scott(2009),"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Rules in a Model With house Price Booms",IMF Working Paper No.08-251.

27Jeannine Bailliu,Cesaire Meh and Yahong Zhang,Macroprudential Rules and monetary Policy when financial Frictions Matter,Bank of Canada working papers,2012-6.

28Ostry,J D,A R Ghosh,K Habermeier,M Chamon,M S Qureshi and D B S Reinhardt(2010),"Capital Inflows:The role of Controls".Imf Staff Position Note SPN/10/14.

29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10),"Group of Central Bank Governors and Heads of Supervision Reinforces Basel Committe reform pack-age",BIS press release,11January2010.(https://www.sodocs.net/doc/dd9861430.html,/press/p100111.htm).

30Ingves,S,G Lind,M Shirakawa,J Caruana,GO Martinez(2009),"Lessons Learned from Previous Banking Crises:Sweden,Japan,Spain and Mexico",Group of Thirty,Occasional Paper79,Washington DC.

31Kohn,D(2009),Policy challenges for the Federal Reserve".Speech at the Kellogg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Evanstion,Illinois,16November2009(https://www.sodocs.net/doc/dd9861430.html,/review/r091117e.pdf).

32Bank of England(2009),"The role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 Paper,November.

33Borio,C and P Lowe(2002),"Assessing the risk of banking crises".BIS Quarterly Review,December,pp.43-54,

34Frederic S.Mishkin,2007,"Will monetary policy become more of a science?"Finance and Economices Discussion Series2007-44,Board of-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U.S.).

35Bean,C.,Paustian,M.,Penalver,A.and T.Talor(2010),"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fall",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Annual Conference,Jackson Hole,Wyoming,28August2010.

金融监管

61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货币政策(发展自Gertler and Karadi36(2009)的分析模型),他们假设宏观审慎工具一次性征收或者补贴银行部门,对银行资本数量进行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银行资本和杠杆率的变动是驱使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和增加总贷款的关键因素,宏观审慎政策的发展可能比使用货币政策‘逆风而动’更有效”。他们的研究结果建议货币政策应与宏观审慎政策合作,因为它们并不只是替代品,但是他们也表示合作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鉴于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不具有替代性,而在实现他们各自政策目标路径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风险,因而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对两项政策的合作协调进行了大量的分析。Cecchetti37(2009)发现,在一个包含银行业的简单静态宏观经济模型中,货币政策与资本充足政策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因为他们能够扮演替代的角色,如果货币政策更多地用于稳定的目的,则需要用到资本充足政策的时候就会较少,反之亦然。

事实上,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要面对的挑战,类似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面对的挑战,因为它们都会影响实体经济变量。Lambertini和Rovelli38(2003)研究发现在一个财政-货币政策联系的理论模型中,各方的政策制定者都倾向于做双寡头模型中第二个行动的人,即跟随者。他们发现双寡头的任何策略都是可取的,对于每位决策者都是纳什解。他们认为,在双寡头博弈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自然的选择方式,表明政府应当扮演寡头模型中的领导者,并采取一个基于损失函数最小,将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置其中的财政政策规则。同样地,当设置短期利率的时候,货币政策涵盖宏观审慎政策,这个时候,宏观审慎政策的决策频率可能低于货币政策的决策频率。

四、基于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机构安排

关于机构设置的安排也是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协调的重要方面之一,监管当局的明确责任划分,有利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果。货币政策和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功能是否能够完全合并在中央银行,或者由不同的机构分别执行,在相关的文献中还没有统一的定论(Lastra392003)。不同的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了不同的分析,而各国在金融监管的过程中,也根据各自的国情,做了不同的安排。

(一)对于机构设置的理论分析

部分观点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紧密地联系,甚至合并,因为政策存在外溢(Bean and others402010)。从这个观点的逻辑出发,很多的观察者认为,宏观审慎和货币政策应该都由中央银行统一负责(Kenneth R.French2010)。因为中央银行本身拥有长期的监管实践、广泛的金融市场知识、了解金融市场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另外,从监管的角度派生出的洞察力,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Blan-chard et a1.41(2010)研究了如何实现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以及中央银行是否能同时负责这两项政策。他们认为,对于过去这两项政策的决策分离的趋势很可能得到扭转,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中央银行有宏观经济监管发展方面的优势,可以作为宏观审慎管理者的候选人;其次,将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能放在中央银行可以避免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特别是在危机期间,统一的部署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的潜在影响;第三,货币政策的决策对于银行的杠杆和风险承担有一定的潜在影响。

Thornton,Volker and Schinasi(2011)的研究强调中央银行部分负有金融稳定的责任,因为他们保证持续可用的流动性,确保支付体系的良好运转以及关照各种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实践中,大多数中央银行通过有效监督和管理,对于保持金融稳定有一定的贡献。但是,执行的任务、坚持的目标、安排的工具、以及落到他们肩上的责任,根据时间和地域的不同,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赋予中央银行。

36Mark Gertler and Peter Karadi,2009,"A Model of Unconventioanl Monetary Policy".

37Stephen G.Cecchetti,2009,"Crisis and Responses:The Federal Reserv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vol.23(1),pages51-75,Winter.

https://www.sodocs.net/doc/dd9861430.html,mbertini&R.Rovelli,2003."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working Papers464,Dipartimento Scienze Economiche,universita'di bologna.

39Lastra,R.(2003),"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Europe",Columbia Journal of European Law,Vol.10,p. 49-68.

40Bean,C.,Paustian,M.,Penalver,A.and t.Taylor(2010),"Monetary policy after the fall",paper presented at the Federal Res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Annual Conference,Jackson Hole,wyoming,28August2010.

41Blanchard,O,G Dell'Ariccia,and P Mauro(2010),"Rethinking Macroeconomic Policy".IMF Staff Position Note SPN/10/03,12February.

金融监管

62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实上,许多经济学家基于对货币政策与旨在维护金融稳定的管理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重新思考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机构分离设置的观点。分别安排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执行机构的形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也都有优势。但是对于两种政策的相互独立的程度和深度,还有待商榷。有分析认为,这场危机的爆发是货币政策的滞后,在这样的环境中,宏观审慎政策考虑宏观经济效应非常有必要。基于同样的观点,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其对金融稳定潜在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国际监管的实践

将宏观审慎政策委员会设置在中央银行的内部还是外部,各有利弊,在中央银行内,决策过程更好更快,责任清晰,其他政策也中立。而若是在中央银行外部,一个独立的实体有利于集中优势把重点放在金融稳定的责任上。同时,中央银行的信誉是保障。其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机构设置的对比

资料来源:Hoo-kyu Rhu,Macroprudential policy framework,2011.12

Sibert42(2010)建议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应当由5名政府机构和国际组织以外的成员组成,分别是,一个宏观经济学家,一个微观经济学家,一个研究型的会计师,一个金融工程师和一个从业者。她还强调,这个委员会不必包括监督者和管理者。这样的构建方式,有利于这个委员会的客观性和独立判断。

Erlend W.Nier,Jacek OsiAski,Luis I.Jacome,and Pamela Madrid43(2011)根据实际安排的情况,划分了五个不同的维度,即:①中央银行是否对货币政策和审慎政策进行统一管理;②宏观审慎政策的权利归属;③政府在宏观审慎政策中的作用程度;④决策机构和工具使用机构分离的程度;⑤是否有一个协调委员会,通过这五个维度,将各国(地区)金融监管改革后所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安排分为8种模式(如2所示),并详细比较了不同模式的优劣。

表28种模式分析

资料业源:Erlend W.Nier,Jacek Osinski,Luis I. Jacome,and Pamela Madrid,2011

事实上,任何的一种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对于不同的国情,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和安排,管理总是不完美的,即使我们加强宏观审慎监督和管理,推动货币政策的完善,在未来的某一天,金融失衡也可能出现,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不能完全避免,因而无论选择哪种宏观审慎框架,中央银行都将在评估系统性风险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因为中央银行在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总体把握方面,拥有专业技能和分析手段。

五、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货币政策影响资产价格和信贷,对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同时,宏观审慎政策可能影响或对信贷增长和资产价格做出反应,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这些联系需要很好地了解并在两种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尤其当前,对于金融稳定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关注对货币政策提出诸多挑战。比如,一方面,在当前以利率为核心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不可分割的,中央银行在形成货币政策决策时,需要考虑资产价格和信贷周期的内生性。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过度的风险承担和杠杆,或流动性转变,因

42Sibert,A.(2010),"a systemic risk warning system".voxEU,16January2010(https://www.sodocs.net/doc/dd9861430.html,/index.php?q=node/4495).

43Nier,Erlend w.,Jacek Osinski,Luis I.Jacome y Pamela Madrid,2011,"Institutional Models for Macroprudential Policy",IMF Staff Discussion Note11/18(Washington:Fondo Monetario Internacional).

金融监管

63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

(上接第90页)Globalization[J].DePaul Business& Commercial Law Journal,2004(2):523.

[13]Irina Shirinyan.The Perspective of U.S.Secu-rities Disclosure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J].De-Paul Business&Commercial Law Journal,2004(2):552-554.

[14]Marc I.Steinberg.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Law:

A Contempora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170,n180.

[15]Kenji Taneda.Sarbanes-Oxley,Foreign Issuers and United States Securities Regulation[J].Columbia Business Law Review,2003:730.

[16]Marc I.Steinberg.International Securities Law:

A Contemporary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M].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37-38,n280and n281.

[17]Roberta S.Karmel.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Goes Abroad to Regulate Corporate Gover-nance[J].Stetson Law Review,2004(33):862.

[18]Edward F.Greene,Daniel A.Braverman&Se-bastian R.Sperber.Hegemony or Deference:U.S.Dis-closure Requir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J].Business Law,1995(50):436-437.

[19]the Main Board Listing Rules of HKEx Art.No.

19.14,[EB/OL].[2012-8-28],https://www.sodocs.net/doc/dd9861430.html,/ rule/listrules/Chapter_19.pdf.

[20]尚福林.证券市场监管体制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363.

(责任编辑:姜天鹰)

此增加了系统脆弱性,最终将价格稳定本身处于风险中,其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还不清楚。但是,至少我们知道货币政策制定者应当关注这些渠道并监督更广泛的指标,比如活跃的信贷增长、金融机构增加的杠杆率和金融不稳定的明显指标。

未来对于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由于两项政策之间的政策外溢都会影响到对方,目前的文献中主要提到的路径就是资产价格和信贷,但是具体的传导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另外仍有隐蔽于宏观经济中的渠道尚待发掘,比如杠杆率等,影响途径也尚不明确,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讨。

其次,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执行机构设置问题。货币政策的执行历来是由中央银行来完成的,将金融监管合并到货币政策任务中可形成协同效应,使货币政策的执行更有效;能更有效地连接到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功能;或者因为鉴于资产价格泡沫的成本,中央银行能在制定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系统性风险,能从中获益。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样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它有时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目标之间的冲突;如果他们实施宏观审慎任务失败,中央银行的声誉将受到极大的质疑,这也是当初在微观审慎监管安排中得出的结论,在这里同样有效。因而这就需要各国、各地区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监管历史、金融市场的成熟度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机构安排。

第三、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关于宏观审慎监管本身的实证分析就很少,特别是对宏观审慎工具有效性的实证分析非常少,所以在日后对于宏观审慎工具的设计和计量需要进一步发展。而且到目前为止,关于两项政策之间协调的探讨中始终缺乏一点,即在何种条件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其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作用实际有效指导金融市场,或者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实行宏观审慎政策而不能由货币政策完全涵盖。目前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挖掘事实,仍然缺乏详实的数据作为实证依据,因而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计量分析,也会是重中之重。

第四,在目前研究宏观审慎与货币政策的模型中,大部分刻意保持简单,只关注贷款成本,忽略投资的动态。之所以没有考虑股票市场,是认为股票市场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相对有限;但是股票价格影响企业的融资的成本,也就是对经济政策冲击的经济反映,在未来的模型发展中,需要逐步纳入。另外,普遍使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平台是封闭经济体,虽然这也能解决我们打算解决的问题,但是毫无疑问,包括中国在内许多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政策问题,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例如,在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可能无法使用选择从紧货币政策来抵挡通货膨胀的压力,因为提高利率可能单纯鼓励资本流入,然后引起信用扩张。对这些国家来说,更好的选择就是通过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限制信贷增长和过度的风险承担。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建模问题,同时保持模型的简单性作为一个工具来思考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责任编辑:昝剑飞)

金融监管

!!!!!!!!!!!!!!!!!!!!!!!!!!!!!!!!!!!!!!!!!!!!!

64

《上海金融》2012年第11期英文摘要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Motives of Escalating Commitment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Liu Qing/Liu Jing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slowing down,th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s'non-performing loans rises.To solve the problem,we need to dig into the causes of the bad assets so as to put a curb on their formation and accumulation.This paper makes a survey among the credit employees about their refl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when they are dealing with the enterprises which have problem in finance and apply for a second loan.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their intensity upon the decision-making,the thesis discovers that the following are more likely to result in the escalating commitment of non-performing loans as the support within the local leadership,preference for collateral loan and the interference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Yet those like social responsibility,customer relationship and culture of development are less significant.It then puts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s,Escalating Commitment of Non-performing Loans;Factors;Self-justification Theory;Prospect Theory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Private Financing Funds: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Lu Minfeng

Abstract:As one of the major forces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SMEs)have alway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difficulty in financing against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sharp contrast with the fact of SMEs'huge demand of capitals which is diagnosed as"capital hunger syndrome",huge amount of private funds are looking hard for their access and channel of investment.In theory,the major stake holders of both supply and demand share the common objectives of development and in turns are complementary.However, the success matching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seldom seen in practice.Some policies have been applied by the governments to promote their cooperation yet so far not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The thesis holds that deepening the management reform of private funds is the fundamental means to end.

Key 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Private Financing;System Analysis

On the Measurement and Rationality of Social Financing Scale

Th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financing scale is not only the necessity of statistics but of vital importance to maintain a reasonable social financing scale in terms of both supply-and-demand balance of social funds and dynamic balanc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pplying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s,namely supply-and-demand balance and the function of potential output and money demand,the thesis examines the standards and measurement of a rational social financing scale.On this basis,it proposes to establish"a reasonable social financing scale demand function model"and"a basic money price index to regulate social financing scale"in a hope to benefit the macro-economy.

Key words:Social Financing Scale;Rationality;Potential Output;Basic Money Price Index

On Targets and Measurement Standards of Credit Policy

Zhou Shengqiang

Abstract:The central banks'credit policy aims to adjust industr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so as to promise a long-term growth of economy. Starting from the aims of credit policy and the ways their realization,the thesis finds a new way and research on the policy.On this basis,it mak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enhance credit policy system.

Key words:Credit Policy;Policy Target;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Reviews of Researches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Macro-prudential and Monetary Policy

Wang Jingyi

Abstract:Macro-prudential policy alone cannot overshadow what othe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play in the stability of economy,not to mention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links between monetary polic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Based on this and starting with the expansion of monetary policy target,the thesis first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stabilit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and summarizes the coexistence of mutual complementation and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policies.In conclusion the thesis sums up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two policies, finds out insufficiency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Macro-prudential Policy;Monetary Policy;Policy Coordination;Complementation;Potential Conflict

117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综述 刘国霞 2012-11-29 15:56:21 来源:《区域金融研究》 2012年第6期摘要: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货币当局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支撑。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渠道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是指调节货币供给量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政策目的。从货币当局采取具体措施开始,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同样需要具备一个良好关联效应的传导环节。这个传导的基本途径,称之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归纳分析了西方关于货币政策方面的主要理论,在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试图得出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几点启示。 一、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前提—货币非中性(Monetary Non-neutrality) 所有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货币非中性,即货币能对真实经济产生影响,这样才有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联动反应,由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由操作目标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直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早期货币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是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的。从大卫·李嘉图的古典二分法到费雪交易方程式,到后来的魏克赛尔、基德兰德以及普雷斯科特等人都始终坚持货币中性这一理论观点。自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的理论以来,后续有托宾、莫迪利安尼、弗里德曼等人对这一思想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所有这些都使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的研究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和政策的操作空间,是对传统货币政策的一种极大创新。近年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本文将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述,在得出一些结论的同时也提出新形势下仍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传导渠道;实施效果;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分析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产生及其含义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以量化宽松为特点,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包括中长期国债等中长期资产的措施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就是中央银行在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量急剧萎缩的情况下,通过大量印制钞票并用于购买国债等方式,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一种货币政策。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自2001年日本首次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们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综合来看,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以下3个角度: (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三条渠道分析 针对这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何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通过怎样的传导机制来产生作用,各国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大量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三大渠道: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投资组合调整传导渠道和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形成的财政支出扩张渠道三种。 1、低利率预期引导下的利率传导渠道 在危机期间,增强人们对政策和经济前景的信心是极其重要的,所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否起到作用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是否具有可信度。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国家都会进行积极的预期管理,通过强化公众预期来提升人们对经济的信心。一般通过发表利率声明、官员公开讲话或者暗示等途径向公众传递一种信息——“只要通缩风险持续存在,或者通货膨胀率显著低于目标,就将维持低利率”。以此引导人们产生低利率水平的预期,从而降低长期利率,以此来影响资产价格,提高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 Krugman于1998年就曾在其关于“预期管理”的著作中提出:当名义市场利率将至零时,能够影响私人部门关于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就会变得很重要。并指出即使名义市场利率接近零下界时,中央银行仍然可以通过提高未来通货膨胀率预期的方法来提高现阶段的产出水平。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货币政策理论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的立足点一样,把一个系统的互相联系的方面变成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于是在实践中首先会看出这样的表现: 要么是货币政策由于宽松,造成大量的投资增加,同时伴随着大量投机增加,这样市场呈现出危机前的一片虚假的繁荣。 其次是这个虚假的繁荣由于这些宽松货币造成的无序投资以及投机的增加,使得经济的结构性(这里的结构性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模糊的结构性是不一样的,这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完全是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即《资本论》的分析,尤其是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的再生产章节的理论为依据)失去平衡,经济波动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也从潜在逐渐变成现实。 这时按照资产阶级经济学观点,会使得货币政策继续引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全然不顾这种无序投资所造成的经济失衡,妄想用继续增加货币投放量,从而靠这种继续增加的货币投放来促进投资的增加,以避免经济的衰退。但这不过是用后来的投资来为以前的投资所造成的浪费进行买单,而且,矛盾不单不能解除,反而会使这种不断增加的货币投放量暂时把前一期的混乱所造成的大量浪费暂时捂住。但这是捂不住的。如果这种形而上学的货币政策不管现实经济本身,只知道在一种错误的建立在形而上学基础上的虚假的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的进行货币扩张政策,那么,这样的失衡的基础会积累得更厚实,那么,危机或者由危机所造成的衰退时间会更长。

或者货币政策会走向反面,还在由前期货币投放过多造成的投资的无序增加的时候,就已经感觉到了这种投资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过热”,即这种虚假繁荣的难以为继已经从各个局部表现了出来。同样以那些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在选择货币政策的时候,可能会倾向于保守,而且这种保守还会再现许多争吵。但是保守的政策只不过是同样的形而上学的匆忙选择。因为前期的大量无序投资,加剧了无序竞争,同样也加剧了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时候,一些企业由于无序竞争所产生的生产经营困难才刚刚显示出来;是宏观的货币紧缩政策随之而来,这就造成大片的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需要真正的货币宽松的时候,却突然断了资金的门路。这样,倒闭就不是局部的小范围的,而是大范围的普遍的现象了. 上面的货币政策和现实经济就这样在形而上学的因果循环里经常混乱,这种混乱除了深刻的社会经济的内部矛盾,还会由于能够实施货币政策的机构和政府的随意性或者错误的判断而加速和深化。 在这样的理论和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必然会产生上述的恶性循环。但是虚假的毕竟是虚假的,事实本身会用自己的身体说话,会提出自己的要求。于是,在这样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之外,还有现实的强迫,所以,货币政策微调论也出台了,针对微小企业的货币政策也出台了。这些措施终于是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偏执中被迫听取了事实本身的要求,被迫对事实做出了让步。 但是又何必提出一个什么稳健的货币政策来为自己辩护呢?我们看到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也不行,那么,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就一定能够起到效果吗?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1.3 古典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卢君生(2010)的《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中,对古典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是货币政策无效。因为古典经济学认为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弹性,当劳动市场偏离充分就业时,货币工资会发生相应的变动,最终使劳动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他们认为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对实体经济没有影响。

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新

————————————————————————————————作者:————————————————————————————————日期:

金融学课程作业——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专业:金融学

2011~2015年货币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该文从货币政策的六个方面入手,分别是: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货币政策独立性。从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且得出了一般性结论: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政府在实施过程中干扰和阻碍太多。最后根据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目标 李健(2002)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改革前和改革后,改革前货币政策目标是发展经济、稳定物价,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目标发生变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经历了从“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到“稳定货币,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变,中介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操作目标经历了从贷款规模基础货币的转变。张淑娟、王晓天(2011)认为货币政策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并不排斥,可以混合使用,相互补充。实行规则性的货币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框架改革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原有的货币政策范式的实施遭遇困难的情况下,探索新的范式,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创造实施新范式的条件,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赵春玲(2007)认为货币政策面对的最大一个难题就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问题,对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是“过高要求”,认为我国货币政策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应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为宏观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李念斋(2003)认为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核心,货币政策效果如何,表现为货币政策目标是否实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关注金融市场的稳定。范从来(2007)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该包括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涵盖充分就业的目标。 二、货币政策工具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

当前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原因当前,我国所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失为眼下的“最优”政策组合。目前情况下,政府需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信贷投放、货币发行,特别是热钱流入,适当地进行控制。或许也意味着整个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政策正式开始逐步退出。 实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大量劳动者长不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就业者提高自己的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了教育上的支出,也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支出,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2、经过金融危机后,我国国民经济虽然得到较好的恢复,但是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的物价还是呈增长趋势,此时可以说是经济过冷,国家财政盈余。人们不愿意花钱消费,都选择了储蓄。所以国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加快经济的恢复。 二、稳健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改为稳健表明,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已逐步采取退出政策。随着近来通胀压力明显增加,及国外经济环境明显变化,近一步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条件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方普遍认 为,政策转向已势在必行。 2、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并不明确。尤其是海外因素,美国经济复苏是否反复,欧洲债务危机是否蔓延恶化,重重疑问都尚未完全解决。2011年中国很可能面临“增量滞涨”的局面,即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伴随着通胀加速攀升,

实属“两难”局面。而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可以为此“留一手”。譬如针对经济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振兴消费;此外,还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办法来进行部分项目的投资。其实,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期间开工的大量项目,尚在建设中,需要后续建设资金。从这个层面看,财政政策在2011年将被动扩张。此外,政府为加大在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也有进一步扩张的动力。积极财政政策在保持总量扩张的同时,支出结构应该进一步优化,更加侧重民生和公共服务项目。 3、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保证各方面的税率没有太大的波动,人民投资不会有较大的变动,有利于国家的财政预算和结算,有利于国家收支平衡。 总结: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防范实体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和乏力,以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棘手的物价上涨和通胀压力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日期: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金融银行论文 货币政策独立性:一个文献综述 潘再见 (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随着我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深入探讨货币政策独立性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围绕三元悖论、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独立性、资产选择行为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等方面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制度;资本项目开放;冲销干预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9-0011-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9.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增长进程中的通货膨胀控制:量化宽松、最优通胀率和宏观审慎政策研究”(13BJY1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经济动态效率检验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研究”(11YJC79063)。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潘再见(1982-),男,福建永春人,金融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 一、三元悖论视野下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货币政策独立性(Monetary Policy Independence)主要是指一国经济

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乃至完全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本国货币市场利率是否受到资本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国际市场利率冲击[1],有学者将其定义为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2]。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理论根基可追溯至米德冲突(Meade,1951),其认为单独使用某项支出调整政策以实现内外均衡,会导致内外均衡目标产生冲突。Mudel(l 1963,1964)和Fleming(1962)构建M-F模型用以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政策问题,指出一国在实施固定汇率时,若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将导致其不能自主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但若实行资本管制,却会导致货币政策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Dornbusch(1976)将完美预期假设引入M-F 模型,构建了M-F-D模型。Krugman(1979)基于M-F-D 模型,总结出三元悖论(又称不可能三角),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以及独立的货币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至多实现其中两者。 三元悖论引发了广泛讨论。作为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Obstfeld 和Rogof(f 1995,1996)认为,汇率制度将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经济越开放,通货膨胀的跨国传导越明显。Obstfeld(2005)等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各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汇率制度、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选择,认为三元悖论成立[3]。Axe(l 2012)等认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东亚国家可以通过冲销干预,避免出现不可能三角,获得货币政策独立性,但会导致金融部门扭曲;在浮动汇率制度下,通过冲销干预,货币政策不但可实现独立性,也不必以金融部门扭曲为代价。但是,由于中央银行面临大量的冲销成本、外汇储备的估值损失,这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必然会受到影响[4]。Klein 和Shambaugh (2013)认为,可采取中间措施以应对挑战,以应对三元悖论的困境,如针对性资本管制、有限的浮动汇率制度。针对性的资本管制或浮动汇率有利于一国实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美联储深刻理解美国资产泡沫是美国多年扩张的货币造成的,主观上希望泡沫永远不会破裂,另一方面通过微调美国经济、消化历史包袱。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长期以来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RS)承担。货币政策是美国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工具。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美联储积极运用有关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利率和货币信贷量的变化,努力达到兼顾“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的两大目标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经历了数次的金融危机,而因为1907年一个特别严重危机,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起了联邦储备银行。今天,美联储的金融体系更广泛,而不仅仅是在确保其金融稳定上。 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为美国担任中央银行,在私人利益之间和政府集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银行,为了监督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局召开会议。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信贷权利要管理国家的货币供给。 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目标的管理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包括预防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温和长期利率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遏制了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市场为美国政府和外国官方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以存款机构,在经营国家的支付系统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方便各地区的交流付款以应付当地的流动资金需求为了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货币政策理论

一、简述题 1、简述货币制度基本内容。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本国货币的流通结构和组织形式,由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构成。主要包括四个要素:①规定货币币材②确定货币单位③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2、简述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理论。 3、简述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组成。在流动性陷阱下,人们在低利率水平时仍愿意选择储蓄,而不愿投资和消费。此时,仅靠增加货币供应量就无法影响利率。如果当利率为零时,即便中央银行增加多少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能降为负数,由此就必然出现流动性陷阱。另一方面,当利率为零时,货币和债券利率都为零时,由于持有货币比持有债券更便于交易,人们不愿意持有任何债券。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多少货币数量,也不能把人们手中的货币转换为债券,从而也就无法将债券的利率降低到零利率以下。因此,靠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再能影响利率或收入,货币政策就处于对经济不起作用状态。 4、简述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简述费雪方程式。 1911年费雪提出了货币需求方程。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实物总产出,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M表示货币总量。费雪方程式:MV=PT费雪方程式表示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之积与名义收入相等。费雪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交易,这样,货币数量论揭示了对于既定的名义总收入下人们所持的货币数量,它反映的是货币需求数量论,又称现金交易数量论。费雪方程式只是一个恒等关系而已,它并没有说明货币存量的变动是否会引起名义收入的等量同向变动,或者货币存量增加后,货币流动速度会自然地下降,从而使名义收入保持不变。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习惯、制度、技术等因素决定的。由于制度和技术的变迁极其缓慢,所以在短期内可以将货币流通速度视为一个常量。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动,因此,当货币存量发生变化后,名义收入就会同向等比例地发生变动,即:当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时,名义收入也会增加一倍;当货币存量减少一半时,名义收入也会减少一半。这个方程式的一个结论是: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6、简述剑桥方程式。 7、简述维克赛尔的累积循环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威克塞尔所描述的累积过程不是关于产量和就业的累积过程,而是价格水平的累积过程。这是因为,他是在充分就业假定下进行分析的。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的要点是: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其价格水平将上涨,而且是累积性地上涨;反之,当货币利率高于自然利率时,价格水平将下降,并且是累积性地下降。假定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家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导致增加投资、增加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从而要素价格和收

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理论发展综述 胡海1302305003 摘要:上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发表《通论》为标志,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诞生了。五、六十年代,在凯恩斯提出的货币政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继承发展及其与货币学派的激烈论战,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并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体系。七八十年代,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货币政策规范的优劣和改进方面。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派经济理论的相互融合,如何做到“单一规则”和“相机抉择”的最佳结合成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研究的一般结论是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 关键词:货币政策理论综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理论是关于货币政策的目标、操作工具、中介指标、作用、传导机制、操作规则以及有效性等方面的理论,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是各种货币理论。 1 金本位制及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1.1金本位制以前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情况 “通货论争”。 通货主义者认为,发行银行券必须有十足的黄金做准备,银行券对黄金贴水的原因在于发行数量过多和停止兑现。 银行主义者认为,银行券是在商业票据的基础上发行的,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兑现也不会过多;银行券的发行不一定有十足的黄金准备,也不必在银行券和金准备之间保持一个固定的比例。 1.2金本位时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发展对货币政策理论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经济理论方面,这一时期的主导经济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后来被称为传统经济学)。 在货币理论方面,一方面,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受到人们的信奉和推崇,其核心思想是“货币是中性的”,认为货币仅仅是实体经济的一层“面纱”,它完全不影响实际的变量:投资、产出、就业。另一方面,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向处于主导地位的货币面纱论提出挑战。 在货币政策理论方面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威克塞尔在累积过程理论中关于调整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理论。二是“休谟机制”及对休谟机制的批判。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2.1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既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理论,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短文

【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货币政策的效果决定于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深度、金融制度安排与变迁乃至经济制度安排与变迁。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选择都有其特殊性,这势必对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处于金融深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因而需要从多方面对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一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2)中央银行要加强对货币供应量的预测研究。(3)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要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d9861430.html,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作者:韩承益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1期 摘要:美国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在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多数国家都会受到来自于美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影响。中国作为开放经济的一员,也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本文系统梳理了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文献,为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国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开放经济 一、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基础 结合众多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文献,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开放经济理论(Open Economy Theories)。对于描述开放经济的模型,其中最为主流的就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Mundell,1968;Fleming,1962),也称为IS-LM-BP 模型。与封闭经济IS-LM模型相比,它引入了名义汇率、利率和产出之间的短期关系,得出 一个经济体在固定汇率制度和完全资本流动性下无法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的结论。这个结论也被称为“不协调一致的三位一体”(inconsistent trinity)或“不可能存在的三位一体”(impossible trinity)。为了解释汇率的高方差,Dornbusch (1976)提出了他的“overshooting model”,假设对汇率的预期是理性的而不是静态的。Mundell-Fleming-Dornbusch (MFD)的工作为这一领 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是开放经济研究中最重要的早期成果。然而, MFD模型有两个主要缺点:第一,资本账户是利率水平的函数让人难以信服;第二,外部平衡的定义受到质疑,它忽视了外部平衡在实现可持续消费和投资道路方面的作用(Obstfeld, 2001)。这些缺陷使得MFD模型无法弥合短期和长期之间的差距,因此,在分析动态变化时需要采取新的方法。 国际宏观经济分析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是对经常账户的跨期处理(intertemporal approaches to the current account)。Buiter (1981)和许多其他学者发展了这种方法,其中经常账户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借贷,储蓄和投资代表了最佳的前瞻性决策,凯恩斯模型中通常忽略的外国利息支付也包括在内。其中心思想是,任何时候的贸易赤字都被视为反映了消费机会的跨时期转移。消费者在不景气的时候借来钱,在好的时候借出钱,以实现消费平稳;因此,一个国家在好(坏)时期生产(消费)更多,消费(生产)更少,导致经常账户盈余(赤字)。这种基于微观的观点区分了长期冲击和临时冲击的影响,为思考重要和相互关联的政策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Obstfeld和Rogoff (1995)构建了国际宏观经济模型的现代方法,即新的开放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在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趋松。 从 1996 年 5 月到 1999 年 6 月,人民银行曾经 7 次下调利率,1 年期 存款利率从 1996 年 4 月的 1098 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 同期 1 年期贷款利 率从 1206 下降到 585。 同时,国务院决定从 1999 年 11 月 1 日开始,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 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税税率 20 计算,居民从 1 年期存款中获得的利率就只有 18。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 2002 年 2 月 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25 降为 198, 1 年期贷款利率从 585 降为 531, 准备金存款利率从 207 下调到 189,20 天、3 个月、6 个月和 1 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 324 下调到 27、 从 351 下调到 297、从 369 下调到 315、从 378 下调到 324。 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 1996 年 5 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 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

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 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 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 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 有限。 中央银行从 2002 年 2 月 21 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 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 142,而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 为 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 2 月份的 44 下降到 3 月份的 07。 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 4 的 水平波动, 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 2002 年 2 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 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 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 1996 年 5 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 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 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 流动性陷阱。 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 本走到尽头。 图1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心。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