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

关联性,进一步探讨脂质积聚导致脂毒性心肌病的机制,可以从转基因鼠模型入手,应用细胞生物学、PCR、免疫共沉淀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观察MHC2ACS鼠心肌中脂质含量、神经酰胺含量、以及凋亡和抗凋亡因子的表达;并运用瘦素和鱼油分别来干预MHC2ACS 鼠的脂质积聚,来观察MHC2ACS鼠心肌脂毒性的前后改变,从不同的途径来探讨脂毒性心肌病的发生机制,进而从理论上为预防和逆转脂毒性心肌病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Chiu HC,Kovacs A,Ford DA,et al.A novel mouse model of li pot oxic cardi o my2

opathy[J].J Clin I nvest,2001,107(7):8132822.

[2] Peters on LR,W agg oner AD,Schecht m an K B,et al.A lterati ons in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 on in young healthy obese wo men:assess ment by echocardi o2 graphy and tissue Dopp ler i m aging[J].J Am Coll Cardi ol,2004,43(8):13992 1404.

[3] Reusch JE.D iabetes,m icr ovascular co mp licati ons,and cardi ovascular co mp lica2

ti ons:what is it about glucose[J]?J Clin I nvest,2003,112(7):9862988. [4] Kelly DP,Strauss A W.I nherited cardi o my opathies[J].N Engl J M ed,1994,330

(13):9132919.

[5] Zhou YT,Grayburn P,Kari m A,et al.L i pot oxic heart disease in obese rats:i m2

p licati ons f or hu man obesity[J].Pr oc Natl Acad Sci US A,2000,97(4):17842 1789.

[6] Y oungM E,Guthrie PH,Razeghi P,et al.I m paired l ong2chain fatty acid oxida2

ti on and contractile dysfuncti on in the obese Zucker rat heart[J].D iabetes,

2002,51(8):258722595.

[7] B j orkegren J,Veniant M,Ki m SK,et al.L i pop r otein secreti on and triglyceride

st ores in the heart[J].J B i ol Che m,2001,276(42):38511238517.[8] Chiu HC,Kovacs A,B lant on R M,et al.Transgenic exp ressi on of fatty acid trans2

port p r otein1in the heart causes li pot oxic cardi o myopathy[J].Circ Res,2005, 96(2):2252233.

[9] Finck BN,Leh man JJ,Leone TC,et al.The cardiac phenoty pe induced by

PP ARal pha overexp ressi on m i m ics that caused by diabetes mellitus[J].J Clin

I nvest,2002,109(1):1212130.

[10] M c A rthur MJ,A tshaves BP,Fr ol ov A,et al.Cellular up take and intracellular

trafficking of l ong chain fatty acids[J].J L i p id Res,1999,40(8):137121383.

[11] Corr P B,CreerMH,Ya mada K A,et al.Pr ophylaxis of early ventricular fibrilla2

ti on by inhibiti on of acylcarnitine accu mulati on[J].J Clin I nvest,1989,83

(3):9272936.

[12] Zhou YT,Grayburn P,Kari m A,et al.L i pot oxic heart disease in obese rats:i m2

p licati ons f or hu man obesity[J].Pr oc NatlAcad SciUS A,2000,97(4):17842 1789.

[13] Kelly DP,Hale DE,Rutledge S L,et al.Molecular basis of inherited mediu m2

chain acyl2Co A dehydr ogenase deficiency causing sudden child death[J].J I n2 heritMetab D is,1992,15(2):1712180.

[14] Takahashi R,Oku mura K,A sai T,et al.D ietary fish oil attenuates cardiac hy2

pertr ophy in li pot oxic cardi o myopathy due t o syste m ic carnitine deficiency[J].

Cardi ovasc Res,2005,68(2):2132223.

[15] M adani S,H icha m i A,Legrand A,et al.I m p licati on of acyl chain of diacylglyc2

er ols in activati on of different is of or m s of p r otein kinase C[J].F ASE B J,

2001,15(14):259522601.

[16] Lee Y,Nasee m RH,Dup l o mb L,et al.Hy perlep tine m ia p revents li pot oxic car2

di o my opathy in acyl Co A synthase transgenic m ice[J].Pr oc Natl Acad Sci U S A,2004,101(37):136********.

[17] Hardie DG,Carling D.The AM P2activated p r otein kinase—fuel gauge of the

ma mmalian cell[J]?Eur J B i oche m,1997,246(2):2592273.

[18] Shi m abukur o M,W ang M Y,Zhou YT,et al.Pr otecti on against li poapop t osis of

beta cells thr ough lep tin2dependent maintenance of Bcl22ex p ressi on[J].Pr oc Natl Acad Sci US A,1998,95(16):955829561.

收稿日期:2006211223 修回日期:2007202228

(本文编辑:李小清)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3

李 鹏 李 勇 综述 郭志刚 审校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内科, 广东 广州 510515)

252Y ear Retrospect and Foreca st of Ep i de m i ology Stud i es

on the Ch i n ese Popul a ti on’s Pl a s ma L i p i ds

L I Peng, L I Yong, G UO Zhi2gang

(D epart m ent of Cardiology,N anFang Hospital A ffiliated to Southern M edical U 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文章编号:100423934(2007)0520776205 中图分类号:R589.2;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 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清总胆固醇增高,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也可增加冠心病的危险性。我国开展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等宝贵数据,反映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变化的主要特征和趋势。通过这些研究不仅看到我国人群血脂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同时也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人群血脂异常的重要作用和不利影响。进一步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异常在主要心脑血管病发病的作用。

关键词: 血脂;流行病学研究;血脂异常;高胆固醇血症

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7192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6024407)

Abstract: Dysli p ide m ia is cl osely related t o cardi ovascular and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s.An increased p las ma t otal cholester ol(T C), es pecially an increased l ow2density li pop r otein cholester ol(LDL2C)concentrati on is an i m portant risk fact or f or cor onary heart disease. Mean while,an increased triglyceride(TG)and a decreased high2density li pop r otein cholester ol(HDL2C)concentrati on can als o increase the risk of cor onary artery disease.The ep ide m i ol ogical studies on different Chinese populati ons have p r ovided valuable data about the levels and distributi on of p las ma li p ids and p revalence of dysli p ide m ia at different peri ods.The studies als o show u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trends and influencing fact ors of the p las ma li p ids.The regi onal dis parities,differences bet w een men and women,and differences bet w een urban and rural districts are revealed in the studies,al ong with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econom ic devel opment and changing lifestyles in China.A ll these p r ove that dysli p ide m ia p lays an i m portant r ole in the Chinese incidence of cardi ovascular and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seru m li p id;ep ide m i ol ogy study;dysli p ide m ia;hypercholester ole m ia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临床和人群的血脂防治工作至关重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的大规模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包括长达20年的中美心血管病及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美合作研究,1981~2001年),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研究(中国MON I CA研究,1984~1993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2000~2001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2002年)以及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2006年)均将血脂水平的调查和长期监测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1,2]。另外,还有许多不同地区内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群的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的患病率的宝贵数据。现就上述内容对血脂分类测定[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 otal choles2 ter ol,T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2density li pop r o2 tein cholester ol,HDL2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ow2 density li pop r otein cholester ol,LDL2C)、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中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以及中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分别进行阐述。

1 关于TC、LDL2C、HDL2C、TG的研究

1.1 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

这项研究对中国六大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l1677例40岁以上卒中易患个体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横断面的调查。

结果显示:(1)T C水平东北地区最高(6.01±0.015)mmol/L,西南地区最低(4.31±0.022)mmol/ L;TG水平西北地区最高(1.78±0.022)mmol/L,华南地区最低(1.40±0.027)mmol/L;LDL2C水平华南地区最高(3.24±0.026)mmol/L,东北地区最低(2.19±0.019)mmol/L;HDL2C水平华北地区最高(1.53±0.005)mmol/L,东北地区最低(1.38±0.006)mmol/ L。(2)卒中高发区(东北、华北)与低发区(华南、西南)比较(不分性别):分别按40~组、50~组及60岁以上组比较,各项指标均为卒中高发区高于卒中低发区。(3)性别差异:TC、LDL2C及HDL2C含量女性均高于男性[3]。

1.2 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2000~2001)

这项研究采用4个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35~74岁人群范围内抽取城市和农村人群19012人,其中15383人接受了血脂的检查。

结果显示:(1)血脂水平: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T C(4.84±0.01)mmol/L[(186.1±0.4) mg/dl]、HDL2C(1.34±0.005)mmol/L[(51.7±0.2)mg/dl]、LDL2C(2.85±0.008)mmol/L[(109.5±0.3)mg/dl]、TG(1.45±0.01)mmol/L[(128.1±0.9)mg/dl]。(2)性别差异:①血清T C、HDL2C、LDL2 C年龄标化总均值分别为:男性(4.79±0.016)mmol/ L[(184.3±0.6)mg/dl]、(1.33±0.01)mmol/L [(51.0±0.4)mg/dl]、(2.81±0.013)mmol/L [(108.3±0.5)mg/dl]和女性(4.89±0.015)mmol/L [(188.0±0.6)mg/dl]、(1.37±0.008)mmol/L [(52.5±0.3)mg/dl]、(2.88±0.013)mmol/L [(110.7±0.5)mg/dl],女性略高于男性;而血清TG 年龄标化总均值为男性(1.46±0.016)mmol/L [(129.2±1.4)mg/dl]和女性(1.43±0.014)mmol/L [(126.9±1.2)mg/dl],男性高于女性;②T C、LDL2C 水平在男性65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在女性整个年龄阶段均随年龄的上升而增高,且女性较为明显。(3)地区、城乡的差异:①血清TC、LDL2C水平在人群中的分布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②血清HDL2C水平在人群中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男女两性均为南方高于北方,而表现在城乡差异上则为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女性无明显差异。③血清TG 水平在人群中的分布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4]。

2 关于TC的研究

2.1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

该研究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检查了北京和广州两地35~54岁工人、农民的血脂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水平。

结果显示:(1)地区差异:城市样本人群的血清TC的均值北京(4.80±0.98)mmol/L[(184.8±37.8) mg/dl]与广州(4.72±0.83)mmol/L[(181.6±31.8) mg/dl]相似,而农村样本人群的均值北京(4.45±0.99)mmol/L[(171.3±38.1)mg/dl]高于广州(4.13±0.80)mmol/L[(158.7±30.9)mg/dl]。(2)城乡差异:样本人群的血清TC的均值城市高于农村。(3)性别差异:城市样本人群血清TC的均值女性高于男性,而农村正好相反[5]。

2.2 中国MON I CA研究(1984~1993年)

该研究对中国16个省市500万人群进行了为期10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按年龄性别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1984~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年进行了3次包括TC和HDL2 C测定在内的横断面的危险因素调查[628]。每次横断面研究样本均在20000人以上,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5~64岁。

2.2.1 中国MON I CA研究1989年第二次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1)血清TC年龄标化总均值为男性4.28mmol/L(164.8mg/dl)和女性4.35mmol/L (167.2mg/dl),TC水平在男女均随年龄上升而增高,但女性的升高较为明显;(2)地区差异:山东青岛人群的血清总TC水平最高,年龄标化的TC男女分别为4.80mmol/L(184.8mg/dl)和5.0mmol/L(192.4 mg/dl),而上海农村人群血清总T C水平最低,男女分别为

3.58mmol/L(137.7mg/dl)和3.61mmol/L (139.0mg/dl),沿海地区或北方地区人群的血清总TC平均水平高于位于内陆的南方地区[1]。

2.2.2 中国MON I CA研究1993年第三次危险因素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血清T C平均水平呈北高南低的分布;同一地区无明显性别差异;男女最高(山东)与最低(上海)分别相差1.2mmol/L及1.4mmol/L[7]。

2.3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

该研究对中国14组不同地区、不同职业35~59岁人群共15000名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比较,且研究了不同职业人群血脂的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血清TC年龄标化总均值为男性4.34 mmol/L(167.0mg/dl)和女性4.38mmol/L(168.4 mg/dl),女性的TC水平高于男性[9]。

3 关于LDL2C的研究

3.1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

结果显示:(1)地区差异:样本人群的血清LDL2C 的均值广州(2.91±0.73)mmol/L[(112.0±28.2) mg/dl]高于北京(2.86±0.92)mmol/L[(109.9±35.2)mg/dl]。(2)城乡差异:样本人群的血清LDL2C 的均值城市高于农村。(3)性别差异:除了广州城市样本人群外,其他样本人群的血清LDL2C的平均值男性(2.71±0.85)mmol/L[(104.4±32.5)mg/dl]略高于女性(2.6±0.92)mmol/L[(100.0±35.4)mg/ dl][5]。

3.2 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

结果显示:(1)LDL2C的总平均水平在男性女性间的差别不明显,而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显著。在35~44岁年龄组,男性LDL2C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而在55~64岁年龄组,女性LDL2C水平普遍高于男性;虽然男女两性LDL2C水平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但女性LDL2C水平随年龄变化的程度明显大于男性。

(2)广州郊区农民的平均LDL2C水平男女分别为3.89 mmol/L(149.7mg/dl)和3.99mmol/L(153.5mg/ dl),比河南郑州城市男女人群的LDL2C的平均水平分别高1.73mmol/L(66.6mg/dl)和1.76mmol/L (67.7mg/dl),地区差异不明显[10]。

4 关于TG的研究

4.1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年)

结果显示:(1)地区差异:样本人群的血清TG的均值北京(1.24±0.83)mmol/L[(110.1±73.5)mg/ dl]高于广州(1.18±0.97)mmol/L[(104.7±85.9) mg/dl]。(2)城乡差异:除了北京男性样本人群外,样本人群的血清TG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城市高于农村。

(3)性别差异:除了北京城市样本人群外,其他样本人群的血清TG的平均值男性高于女性[5]。

4.2 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

结果显示:(1)合计的TG年龄标化均值,男性为1.36mmol/L(120.7mg/dl),女性为1.24mmol/L (109.7mg/dl),男性高于女性。(2)TG随年龄上升而增高的趋势在女性较为明显,但多数省市女性TG 总均值低于男性。(3)血清TG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四川成都人群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省市,男女分别为1.77mmol/L(157mg/dl)和1.86 mmol/L(164.6mg/dl);而浙江农村人群的血清TG 水平最低,男女分别为0.84mmol/L(73.9mg/dl)和0.84mmol/L(74mg/dl)[10]。

T C、LDL2C、TG的变化趋势: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群的TC、LDL2C、TG在地区、城乡、性别上的差异与21世纪初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5 关于HDL2C的研究

5.1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年)

结果显示:(1)地区差异:样本人群的血清HDL2C 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北京高于广州;(2)城乡差异:样本人群的血清HDL2C的平均值和中位数广州农村女性低于其他三类女性样本;(3)性别差异:除了广州农村样本人群外,其他样本人群的血清HDL2C的平均值女性高于男性[5]。

5.2 中国MON I CA研究(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及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研究1984~1993年)

结果显示:HDL2C年龄标化总均值男女分别为45.6mg/dl和46.8mg/dl。部分人群女性HDL2C水平轻度高于男性。

5.3 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

结果显示:(1)地区差异:华北地区最高(1.53±0.005)mmol/L,东北地区最低(1.38±0.006)mmol/ L。(2)分别按40~组、50~组及60岁以上组比较, HDL2C水平卒中高发区(东北、华北)高于卒中低发区(华南、西南)。(3)性别差异:女性高于男性[3]。

5.4 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I nter ASI A2000~2001年)

结果显示:(1)血脂水平: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HDL2C(1.34±0.005)mmol/L[(51.7±0.2)mg/dl]。(2)性别差异:HDL2C年龄标化总均值分别为男性(1.33±0.01)mmol/L[(51.0±0.4)mg/ dl]和女性(1.37±0.08)mmol/L[(52.5±0.3)mg/ dl],女性略高于男性;(3)地区、城乡差异:男女两性均为南方高于北方,城乡差异表现为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女性无明显差异[4]。

HDL2C变化趋势:从以上四个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人群的HDL2C在地区、城乡、性别上的差异有所转变: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群的HDL2C表现为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女性高于男性;而21世纪初,中国人群的HDL2C表现为南方高于北方,女性略高于男性。这种转变可能和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

6 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率的研究

6.1 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基线研究1983~1984年)

结果显示:(1)地区差异:根据美国国际胆固醇计划的诊断标准,样本人群确诊高脂血症的比例北京高于广州。(2)城乡差异:样本人群高脂血症的流行特点是城市高于农村。(3)性别差异:除了广州农村样本人群外,其他样本人群高脂血症的流行特点是女性高于男性[5]。

6.2 11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1992年基线调查)

结果显示:(1)11个省市35~64岁人群总计的血脂异常的合计年龄标化患病率高达42.9%[分子包括具有TC≥5.20mmol/L(200mg/dl),或LDL2C≥3.38mmol/L(130mg/dl),或HDL2C<1.04mmol/L( 40mg/dl),或TG≥1.70mmol/L(150mg/d)中任意1项者]或25.1%[分子包括TC≥6.24mmol/L(240 mg/dl),或LDL2C≥4.16mmol/L(160mg/dl),或HDL2C<1.04mmol/L(40mg/dl),或TG≥2.26 mmol/L(200mg/d)者]。(2)各种血脂代谢异常在不同地区间均存在明显差异,11个地区的研究人群中,有6个地区的人群血脂超过临界水平以上者的合计患病率在40%以上,8个地区在30%以上[10]。

6.3 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2000~2001年)

结果显示:(1)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中年龄标化血清TC边缘升高5.20~6.21mmol/L (200~239mg/dl)约占23.8%(112500000人),而9.0%(42540000人)血清TC已经升高;在人群中的分布为女性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

(2)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中年龄标化血清LDL2C水平边缘升高的3.38~4.13mmol/L(130~159mg/dl)约占17.0%(80122000人),升高的4.16~4.91mmol/L(160~189mg/dl)约占5.1% (24329000人),超高的≥4.94mmol/L(190mg/dl)约占2.7%(12822000人);在人群中的分布为女性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3)2000~2001年中国35~74岁人群中年龄标化的低HDL2C< 1.04mmol/L(40mg/dl)约占19.2%(90803000人);在人群中的分布为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城乡差异为男性城市高于农村,而女性正好相反[4]。

6.4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2002年)

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膳食、营养以及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血脂异常的调查,也是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血脂流行病学调查[11]。

结果显示:(1)我国≥18岁人群高胆固醇血症(血清TC水平增高,T C≥5.72mmol/L)、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TG水平增高,TG≥1.70mmo1/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血清HDL2C水平减低,HDL2C

≤0.91mmo1/L)患病率依次为2.9%、11.9%、7.4%,总的血脂异常患病率达18.6%。对应的男、女患病率依次为2.7%vs3.2%、14.5%vs9.9%、9.3%vs 5.4%、22.2%vs15.9%。T C边缘性升高率为3.9%,其中男、女性均为3.9%。(2)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逐渐增高趋势,女性这种趋势较为明显。老年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中老年人群中,经济越发达地区,患病率越高。TC边缘性升高率的变异规律与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近似。(3)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男性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有所降低;而女性中则是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青年男性患病率高于青年女性;老年女性患病率高于老年男性。

(4)城市人群患病率高于农村,但三类农村有所例外,达到或甚至超过城市水平。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男性患病率普遍高于女性;男性中,城市患病率略高于农村(除外三类农村);女性中,农村高于城市。总的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变异规律与高三酰甘油血症患病率近似[12]。

7 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的研究

7.1 第一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2000年)

2000年第一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协作组对我国12个大城市25家三级甲等医院2136名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血脂控制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正在接受各种调脂药物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仅26.5%的患者血脂水平达到了1997年我国首次公布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推荐的目标水平。7.2 第二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2006年)

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组织,在全国21家省部级医院和6家地市级医院开展了“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现状调查研究”。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临床调脂药物的应用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约44%的患者已不是按照1997年防治建议启动调脂治疗,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患者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重要对象。(2)使用调脂药物的患者中,95%符合至少一个防治指南中所建议的启动药物治疗标准,表明指南对我国临床血脂异常的防治实践有明显的影响。(3)与2000年资料相比,临床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达标率显著高于2000年(39%对26.5%,P<0.01),无论中危患者(有危险因素)和高危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均显著高于2000年。但与新的指南要求相比仍很不理想,特别是高危和极高危患者。(4)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已高达80%以上,控制饮食的患者也接近90%。

8 小结与展望

本文以25年来中国主要的几个大型血脂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为基础,系统列出和分析了关于T C、LDL2C、HDL2C、TG和中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的患病率的研究以及关于中国人群血脂临床控制状况的研究。这些关于中国人群主要血脂成分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近20~3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人群血脂水平迅速升高。目前我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侧重于人群的LDL2C水平以及LDL2C达标率,缺少近几年来中国人群的HDL2C水平、高脂血症的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达标率的相关数据。今后我国人群血脂的流行病学研究应倾向于对各地区的特定人群血脂五项分别进行具体的研究,特别是中国人群HDL2C的相关研究,以考察该地区的人群血脂水平、干预措施和相关因素以及该地区人群对高脂血症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以及达标率,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更合理、有效、安全的治疗措施来提高血脂达标率,从而降低冠心病和卒中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赵 冬.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临床荟萃,2006,21(8):5332

538.

[2] 李 莹.我国人群血脂的流行病学[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5):

2592261.

[3] 李闻捷,王桂清,杜凤鸣,等.我国不同地区卒中易患个体血压、血脂及载脂

蛋白水平流行病学调查[J].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85286.

[4] He J,Gu D,Reynolds K,et al.Seru m t otal and li pop r otein cholester ol levels and

a wareness,treat m ent,and contr ol of hy percholester ole m ia in China[J].Circula2

ti on,2004,110(4):4052411.

[5] Peop le’s Republic of China2United States cardi ovascular and cardi opul m onary ep2

ide m i ol ogy research gr oup.An ep ide m i ol ogical study of cardi ovascular and car2 di opul m onary desease risk fact ors in f our populati on in the Peop le’s Republic of

China.Baseline report fr o m the P.R.C.2U.S.A.collaborative study[J].Circu2

lati on,1992,85(3):108321096.

[6] 吴兆苏,姚崇华,赵 冬,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

监测(中国MON I CA方案)Ⅰ:发病率和死亡率监测结果[J].中华心血管

病杂志,1997,25(1):6211.

[7] 吴兆苏,姚崇华,赵 冬,等.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的人群

监测(中国MON I CA方案)Ⅱ:人群危险因素监测结果[J].中华心血管病

杂志,1997,25(4):2552259.

[8] W u ZS,Yao CH,Zhao D,et al.Sino2MON I CA Pr oject:a collaborative study on

trend and deter m inants in cardi 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partⅠ: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onit oring[J].Circulati on,2001,103(3):4622468.

[9] 张红叶,杨 军,周北凡,等.我国十组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4):1502152.

[10] 王 薇,赵 冬,吴兆苏,等.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分

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22(1):26229.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J].中国心血管病研

究杂志,2004,2(12):9192922.

[12] 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2484.

收稿日期:2007203215 修回日期:2007205230

(本文编辑:郭 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