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英语课的开始是否越早越好

英语课的开始是否越早越好

英语课的开始是否越早越好
英语课的开始是否越早越好

英语课的开始是否越早越好

潘瑞华

摘要

本文通过对吴江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国外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大规模地在小学全面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下,根据目前现有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普遍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英语存在许多困难,其必要性也值得怀疑。

关键词:小学全面英语教学可行性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世界大舞台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她成功地加人了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并且成功申办和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由此,国人对英语的学习热情高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从教育部对于小学是否开设英语课政策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英语课的开设呈现越来越早的趋势。在2001年2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正式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始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现在,全国不少大中城市都已经或正在计划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开设英语课。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可行性到底有多大呢?本文将依据我国国情,围绕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是否具有可行性这一问题,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对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吴江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吴江市是江苏省经济、文化、教育等较为发达的城市,较早地在小学三年级开设了英语课,2008年9月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英语课。那么开设的实际情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为了更客观、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笔者开展了以下调查:

(1)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考查小学英语师资状况和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等。

(2)调查手段和方法

主要通过课堂活动观察记录、与英语教师的访谈记录以及对学生进行的抽样问卷调查统计与数据分析。

(3)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了吴江市一至六年级的200名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

(4)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师资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要根据大纲的要求,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毫无疑问,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英语在中国是一门外语,外语使用的环境有限,外语学习者接受外语输人和技能培训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尤为突出。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要求就更为重要了。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来说,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要当好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并不容易。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技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而且还需要独特的教学艺术。但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小学都缺乏合格的英语教师,优秀的英语教师更是稀缺。很多现任英语教师不是英语专业出身,而是后来从别的专业转过来,再通过进修才改教英语,一般来说语音、语调都不够标准,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更别提英语语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了。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很少。有一些小学是由数学、语文等教师同时兼任英语课。连教研员也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学习外语并不是年龄越小越好。他们也不主张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原因主要是,目前师资力量太薄弱,而短期内解决又不了。英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小学外语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具备合格技能的教师(Rixon,2000)。胡明扬先生(2002)认为:“如果小学外语教学的师资问题解决不了,让一位自己的英语都没学好,发音全是中国腔的老师去教小学生,一旦养成习惯,将来再改就比登天还难,还不如不学”。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也将长远地影响小学外语教学的质量。

2.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等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他们学习英语的态度、动机、兴趣如何?我们先来看一组调查统计:

表1 你觉得英语有用吗

表2 你觉得学英语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表3 你喜欢英语吗

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者无一例外地认为,英语是有用的。在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期望值增加和社会需求这个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孩子们对待英语学习的态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家长们向自己的子女灌输这样的思想,如果能学好外语,就是多了一项本领,就能为他们以后的道路铺好奠基石。同时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孩子们对英语课堂的反映确不那么令人乐观,以下是调查统计:

表4 你觉得英语课有趣吗?

表5 你的英语老师英语课上得怎么样

表6 你觉得在英语课中学到很多吗

从此次调查中,不难发现觉得英语课非常有趣和比较有趣的小学生却只占54%,觉得英语老师的课非常好和比较好的调查对象更少,只有45%。无可否认,这与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本身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有密切联系。外语界已经达成共识,即语言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习得的过程,没有合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是不可能真正学会这种语言,达到与说母语的人一样的水平。但是,在中国,外语学习缺少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儿童不可能毫不费力地获得另一种语言,他们接触和学习英语的主要甚至唯一场所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外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总用,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形成并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教会儿童一门语言。教师在与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交往时,不应只是简单地教授语言知识,社会与认知知识的传授同样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所以,掌握英语教学方法,通达儿童心理学与社会认知发展的相关知识,对于儿童英语教学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而传统意义上的英语教学仅涉及教育学与心理学两方面的知识,单从这个层面的局限性看,如今儿童英语教学的盛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正常的。

三、小学全面开设英语的理论依据

在小学全面开展外语教育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真的有这么大的帮助吗?笔者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看法,从理论方面讨论我国目前从小学全面开展外语课的可行性问题。笔者认为,和小学开设外语课有关的理论主要牵涉到外语学习的年龄因素以及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差异等方面。

(1)学习的关键期假设

在外语教学史上,对学习外语的最佳年龄应该是多大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自从Penfield和Robert (1959)提出大脑会逐渐失去可塑性,各种语言学习在9岁以后就会越来越受到大脑的僵硬和呆板所牵制,所以Lenneberg(1967)提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假设(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以下简称CPH)以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围绕语言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而展开。关键期假设认为:人的大脑在2岁至青春

期(10一12岁左右)之前,由于受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影响,能够自然轻松的习得语言。这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参与了语言学习,所以理解和产生语言就容易些。而青春期之后,大多数人的大脑发生了侧化(lateralization),人脑已发育成熟,神经系统不再有弹性,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开始失去作用,语言学习也就越来越困难了。在这个假设的影响下,很多学者如Asher and Carcia(1969),Burstall(1975),Oyama Snow and Hoefnagel一Hohle(1978),Neufeld(1978),Scovel(1981),Coppieters(1987),Birdsong(1992)等围绕外语学习是否存在关键期、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儿童、少年和成人学习外语的各自优势等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对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虽然他们的研究得出了

不同的结论,但对于有些问题似乎取得了普遍的共识。Ellis(1994)把这些共识总结如下:①从学习速度来看,成年学习者在最初的一个时期习得速度较快,尤其在语法学习方面的优势更明显。儿童学习者在接触到了足够多的外语学习机会后则会最终超过成年学习者,不过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下(如生活在目标语国家或双语制的环境里)接触外语。②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下,只有儿童学习者能够习得本族人的语音。有的学者如玩Long(1990)认为关键年龄是6岁,有的学者如Scovel则声称对此观点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从而提出儿童习得自然语音的年龄是在青春期之前。然而也有的儿童尽管有足够多的机会接触外语却仍然达不到近似本族语的语音,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积极运用母语的结果。成人学习者在正规教学的帮助下也有可能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音,但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③比童更有可能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法能力。语法习得的关键期可能要比语音习得的关键期晚,大约在15岁左右。不过也有一些成年人可以在口语、写作方面成功习得近似本族语的语法能力。④撇开是否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这一问题,儿童和成年人相比不论在语音还是语法方更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⑤在很大程度上,外语语法的习得

过程并不受学习

年龄的影响,而语音的习得则可能受年龄的影响较大。这些结论并不是最终的,对于有些问题至今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在1999年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编辑出版的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language hypothesis一书中,来自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关键期理论进行了研讨,赞成派和反对派的观点几乎平分秋色),这个领域仍有待进一步深人研究,直到得出更科学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通过分析国内学者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发现许多学者都持反对的观点。桂诗春在他的《心理语言学》中指出:“对于什么时候是外语学习的最佳年龄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此,是否存在一个关键期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出结论,而应该研究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然后再全面运用于教学当中。”束定芳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后,总结指出:“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在12岁开始学习外语,这样的学习者只要在良好的语言环境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下,最终也能达到或接近说母语的水平。”同样的结论,戴维栋指出:“起始年龄几乎对习得过程没有影响,任何年龄开始学习一门外语都能学好。”他认为,中国人学外语的最佳时间是12至15岁期间。王立非在综合分析了过去几十年对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后认为:“二语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和是否不同的语言技能有不同的关键期都需要更深的、进一步的研究。”刘振前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事实上二语习得并不存在关键期,尽管有许多以不同的方法、目的、理论基础与结果的研究,但至少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能证明其存在;甚至在语音习得方面,虽然起始年龄早的学习者优于起始年龄迟的学习者,但其结果不是年龄单方面的因素,而应该是合并了其他相关因素的结果。”来自陈宝国的研究也表明,即使有关键期的存在,也不能夸大关键期对二语习得的作用。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笔者发现中国许多老一辈的外语专家学者如季羡林、许国璋、王佐良、陆佩弦、王宗炎、范存忠和桂诗春等都是在10一13岁左右才开始学外语的。他们并没有从幼年学起,但不是也在外语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吗?还有一些外语界的专家教授如梅绍武、杨周翰、赵世开等虽然是在小学里开始接触英语,但在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历程和体验时,他们一致认为:中学时期是外语学习的重要阶段,给他们的英语学习打下了终身受用不尽的基础。

(见《外语教育往事谈》,1988;《外国语》,2002年第5期)因此,就普通教育而言,

在我国从小学五年级或初中一年级起开设外语课是符合实际的。

(2)学习者认知能力差异和非智力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领域对认知与语言能力关系讨论的不断深人使人们对外语教学中的起始年龄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从教育学来讲,5一10岁是一个人母语思维最佳的培养、锻炼时期,用母语进行教学,不但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母语水平有利,而且对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好。如果这时学习一门外语,他们不但会用混淆的两种语言来表达思想,混乱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而且容易产生一定的挫折感,这样会对智力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国脑科学家杨雄里院士曾经指出,一般人的逻辑思维形成是通过母语学习,过早学习外语能造成干扰,导致逻辑思维能力缺陷。语言学家Collier(1989)也认为,若儿童不持续发展使用母语的认知能力,那么其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外语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影响。在母语毫无基础时开始学外语既影响发展认知能力,又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不是生活在双语制的社会环境下或有绝对优良的师资及完备的教学设施做保证,最好使用一种语言。脱离了学习外语的这两个必要条件,儿童在语音方面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同时,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成功的原因中不仅包括了智力因素还包括了与智力因素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因素。并认为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动机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变量。它又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兴趣在动机中为最活跃的成分。我们知道儿童母语的习得主要通过简单的模仿、练习、巩固直到复杂的传递、转移、概念形成等手段。与之相比,外语学习的心理活动更多,心理过程更为复杂,个性心理差异表现明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外语教与学的过程涉及个人情感因素。对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成功要素包括情感因素———需要、动机、态度、性格、自信心等和认知因素———智力、学能、以及文化水平、年龄等。在这几方面绝大多数儿童都不具备,他们需要从心理与智力上克服诸多学习外族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绝非易事。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学生对造成的反差现象需要一定的心理适应过程。可见,心理学应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四、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客观条件

小学开设英语课的客观条件主要涉及到语言运用环境,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

(1)语言运用环境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中认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获得语言能

力的过程,语言习得比语言学习更为重要。而要达到语言习得,学习者真正摆脱母语的束缚准确流畅地运用外语,培养外语思维能力则是关键。而Keith Johnson提出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都是通向语言这个终极目标的两条路径。目前,我国学生学外语的语言环境有所改善,欠缺的是学语言至关重要的一环,即运用语言的环境太差。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掩盖了许多问题。传统外语教学之所以“费时低效”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对学生语言习得机制的启动,直接运用外语思维的能力长期得不到重视所导致的。填鸭式、鹦鹉学舌和死记硬背等不利于思维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占据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拓展知识的空间。洛克曾讲到“正确的思考比掌握知识更有价值”。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已为现代科学证实。要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当前,灌输式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一事实,在笔者所做的调查表中,显露无疑。

(2)师资力量

在我国目前不存在自然的或双语制的学习环境下,要想使儿童在小学阶段学习外语取得一定的效果,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做保证。小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英语语言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基本功,有标准、流畅的语音语调,口语流利、地道,熟悉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越是人门阶段的教学,就越要讲究科学性。小学生学外语不同于学其它用母语教授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一旦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过早厌学,对以后的外语学习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我国英语学者陈用仪教授是在香港的教会小学开始学英语的,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道路和感想,他说:“可以说,香港的小学并没有教会什么英语。我充其童只是学会了字母表,但连字母的发音也是广州腔的!我的这段经历.使我从反面得到了一个体会:即使是小孩子,如果生活环境的外语气氛不浓,单靠区区几小时在课堂上简单模仿,泛泛地学一蜻蜓点水,也是很难学好外语的。”(《外语教育往事谈》,1988:367)所以,如果没有过硬的师资队伍做保证,在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也许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3)硬件设施

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 在国内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 在农村更是如此。为此, 外语经常要借助相应的图片、磁带、录像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所以小学英语对硬件的要求比其他课程要高, 包括基本的教学设备、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录音机, 条件允许的应该配置电视机和影碟机, 以便于学生进行音像欣赏。然而, 目前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没有配齐。小学英语的最关键之处就是语音教学, 对语音教学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和教师多跟录音磁带学习, 如果连这条最保险的途径都被切断了, 最基本的语音教学质量还能保证吗?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让所有开设英语课的小学保证百分之百地、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的现代化手段进行外语授课恐怕也是不现实的。

五、结论

纵观国际小学外语教学,到目前为止,国外发达国家小学外语的普及率并不高(19%,美国小学开设外语课的学校仅为22%),大部分国家都是从初中开始学习一门外语。目前我国尚不具备双语的环境,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有限的英语。正如辛格尔顿的实验所表明的“不具备双语制环境的外语教学没有必要提早进行”(见桂诗春,1992)。在现今这个处处讲求效率与效益的经济社会,教育也要讲效率与效益,忽视小学生认知能力水平,要求他们一定要接受超过其认知能力水平的内容;三年的学习内容,花五年去学;教师或是学校继续受制于考试的指挥棒,不能充分地利用优势自由发挥;这一切都是不讲效率与效益的表现。在目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与其通过勉强在小学开设外语来延长学制倒不如做些缩短学制、提高效率的试验,尝试着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摸索出一种新的、科学可行的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宝国彭蚺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及对教育的启示 [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4—55.

2.戴曼纯.浅谈第二语言习得的年龄差异[J].外语界,1994,(2):18—22.

3.桂诗春.“外语要从小学起”质疑〔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胡明扬.外语学习和教学往事谈【J】.外国语,2002 (5)2--9.(2)学生情况和课堂情况

6.吉玲竹.也谈“学习外语越早越好”[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7. 李良佑,刘犁(编).外语教育往事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8. 刘振前.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3,(2):158—172.

9.束定芳.我看外语教学改革[J].国外外语教学,2001,(1):8-11.

10.王初明.二语习得年龄研究[A].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王立非李瑛.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研究的新进展——兼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J].外国语,2002,(2).

12.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临界期及最佳年龄研究[J].外语学-T ,2004,(5):101-106.

13. Cook V.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Edward Arnold(publishers ) Limited,1991.

14. David Birdsong(e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C〕,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9.

15.Ellis E.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16. Ellis E.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7. Johnson, K.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18. 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1981.

19. Larsen-Freeman D&Long M.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1.

20.Rixon,S. Collecting Eagle’S Eye Data 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the British Council Overview’in Moon and M.Nikoioveds.

21.Stern 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