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中国分配制度的伟大变革

作者:汪玉奇

作者机构:江西省社联,江西南昌,330077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ISSN:1004-518X

年:2008

卷:000

期:001

页码:13-16

页数:4

中图分类:F014.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分配制度;经济改革;公平与效率;贫富差距

摘要:30年前,中国改革选择了"分配"为突破口,分配制度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的改革过程."改革"在改革进程中不断成熟起来.2003年,中国入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国家进入了特别发展阶段.在这一特别阶段,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压力.目前,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分配制度的改革再一次成为改革的聚焦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最新主张,无疑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与指南.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中国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究其本质,其实并不是出在高考本生。高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我国各方面国情而诞生的,因此把所有矛头都指向高考,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高考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话,它也不可能屹立在教育史 上那么多年而岿然不动。 高考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时考试。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于它“一考定终身”制度,无形的给广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压力。那么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里增加几次全省范围内的考试,这些考试的成绩都记录在案,最后与高考成绩加权平均,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 (2)强化自主招生。其实自主招生这一形式本人认为还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着“不公开”的弊端,致使这种方式有失公平性。国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拥有自主招生权的学校个数,同时专门设立一个监管自主招生的部门(可以隶属教育部),并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时间错开,让每一位考生都有多个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 (3)改变高考科目的设置。目前大部分地区高考采用的是“3+X”的形式,即语文,数学和外语必考,然后是理综(理化生)或文综(史地政)任选一组。虽然考生有自主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但是这种“自主”有着极大的限制。以后的高考可以这样,语数外三门任然必考,然后从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门课中任选三门(文理可以混选),这样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学习理科但是历史很好,却无从发挥的窘境。 当然,以上这些改革虽然思想很好,但是操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相当不容易的,而且高考作为一个长存于我国的考试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之路注定是艰难的,也是漫长的。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考制度一定会变得更加完美。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改革教育部:方案即将出台 文理不分科后高考制度将随之改革 首先,现行的文理分科制度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些出色的人物都是贯通文理的大家,因此支持文理不分科。 其次,文理不分科会加重学生负担的看法是在过去的高考制度下做出的判断,例如山东、江苏等省区都曾经在文理分科和文理不分科之间“徘徊”。 过去之所以出现文理不分科之后效果不佳,是因为课程设置已经发生变化,但高考制度没有跟上变化。高考作为指挥棒,学生“一心为高考”,因此课程改革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未来在实现文理不分科之后,高考制度会随之改革,高考的定位会发生变化,由考查知识变为考查综合素质。“比如考查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那个时候考试可能也就没有标准答案了。” “在各项改革中,高考改革是最复杂、最敏感的一件事……”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教育部公开资料中发现,自20XX年开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眼中“最复杂、最敏感”的“高考改革”已经连续三年被明确写入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要点。今年1月,教育部明确20XX年将“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其中,高中学业考试改革、高考综合评价改革和异地升学等均出现在工作重点中。 我国高考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上述目标模式的真正实现,有赖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条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现行高考制度看似一场优胜劣汰、公平正义的考试,其实,隐藏了诸多地区的不公平以及城乡之间差异、耗尽了不少人的青少年华,甚至埋葬了不少年轻人青春热骨。因为高考压力大选择辍学的比比皆是、因为高考迟到不能入考场自杀的已不足为奇,更有甚者,因为高考失败自杀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如近几年湖南省隆回县一中考场一名考生在高考时因未能及时赶到考场参加考试,在他苦苦哀求下,工作人员依旧不准许其参加考试,最后他选择自杀祭奠高考体制,这绝对不是第一例也不是最后一例,但却成为现行高考体制最好的讽刺。现行高考对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逼着他们成功、成才与成长,一方面也插刺着他们最彷徨、最脆弱的心,使原本是选拔贤能一项制度似乎成为部分年轻人摧残心智的梦魇。其次就是频繁报端的高考腐败事件与乱加分现象存在,如最近中国 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事件,高考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督的缺失,使高等院校一些投机分子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破坏考试的公平公正。我们很容易发现,每当教育界出现点问题,都会引起网上“轩然大波”,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应试考试高考改革已成为民心所向。 一、不分文、理科文理不分科,实行“3+3”模式。有利于促进 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没有相应而可靠地选拔制度,必定会使高中生雪上加霜,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与挑战,也会使偏才怪才们到了麻烦,难以拿到进大学的入场券。如果推行不分文、理“一刀切”高考

模式不存在例外,很难说这是一项成功方案。考虑偏才怪才成为本制度一个重要关注点。 二、实行部分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从一定程度上能破除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僵局。但是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推行制度和机制,如果还是以分数论英雄,无疑会陷入另一个不堪重负的泥潭,无疑是增加了一场新的“杀戮”。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同时给予考生选考和弃考的权力,容错率高,减轻了考试压力。然而,据统计,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进行两次外语科目考试,哪怕第一次考试成绩非常理想,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家长不想放弃任何一次提高成绩的机会,这就导致了这项改革措施等同于变相增加了学生的高考次数,增加了考试压力,违背设计初衷。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必须夯实监督机制,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尽量避免某些人暗箱操作、掘取利益、中饱私囊,让高考蒙上一层权钱交易的面纱,如日前爆出的,中国人民大学让11岁的“富二代”上本科,很有可能就是不完善的自主招考试在作祟。 四、将平时的考试和表现纳入普通高校的选拔新生的一个重要标准。这种“立交桥”式选拔方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何种方式落实好这一制度,会不会滋生中学学校腐败无疑是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 2018-11-15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12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此后还将陆续发布自主招生及高考加分的相关意见。 各省市区高考方案有何新变化?今后各省高考怎么考?制度网特地为您搜集整理了XX年全国各地高考新制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2017年高考政策暂不调整XX年高考改革方案尚未确定此前北京市教委对媒体表示,将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结合北京实际,适时出台改革实施方案。 另外,由于高考改革的首批试点地区不包括北京,因此,北京高考政策暂不调整。 今年的新高一学生在2017年高三毕业时仍按现在的高考方式进行。 另外,北京市教委针对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的XX高考方案进行了回应,辟谣新方案还未确定。 此前媒体报道北京市高考将出现四个重大变化,其中包括考后填志愿、志愿填报"大平行"、调整四项加分政策,以及将自主招生挪至高考后进行等内容。

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正在广泛调研和初步起草过程中。 上海:3+3模式不分文理外语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外语有两次考试机会③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门中选考3门,选考5月考试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70分,最低40分,总分66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浙江:3+3模式外语和选考均可考两次①不分文理②除语数外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7门中选3门③外语和选考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两年有效④语数外每门150分,选考科目分等级打分,每门最高100分,总分750分⑤取消一二本等批次区别⑥XX级高一开始实施。 广东:广东高考模式未来三年沿用"3+综合"模式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近日通过微博"广东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与网友互动时明确表示,明年广东高考不会改革。 目前在读的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仍继续执行原来的高考方案,即3+综合”方案,而且未来三年都将沿用现有的"3+综合"考试模式。 江苏:江苏高考改革新方案明年8月将报批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早在XX年,江苏已经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对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减少考试科目、全面衡量高中阶段学业水平、逐步增加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自主权,"对照现在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的原则和内容,江苏现行高考方案是总体符合的。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浅析中国高考制度的改革 尹志浩 内容摘要: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制度,它在中国现代过程中既功不可没,又弊病丛生。于是高考改革备受世人关心,并且高考改革被提上了日程。中国高考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坚持自己好的传统,又要勇于从根本上革除其沉疴痼疾。【1】为此,我国提出了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教育公平”这一核心思想指导下,逐步实行分类统一考试,分类统一录取,【2】即将在现行高考的基础上加上国家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两者综合在一起计算高考成绩。除此之外,研究型大学和希望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可以在综合测试的基础上再进行选拔性考试。新的高考方案力图适应中国搞的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要求,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全面现代化提供助推器。 关键词高考改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作者尹志浩,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系学生。 高考制度是教育教学和人才筛选的基本制度之一。从恢复高考制度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看,高考制度对于促进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重构教育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也很明显。例如,偏重知识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考试内容,造成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充斥高中教学。集中录取制度取消了高等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受教育者的选择权,限制了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降低了高等教育的竞争力。一些高考加分、地方分数线、指定特招等政策违背了考试公正的原则,损害了教育公平。不少地方政府将高考升学率视为政绩,形成单一的分数评价和升学率导向,致使基础教育“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应试教育”弊端严重,造成对学生身体健康、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伤害,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逐渐宽松,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选择性逐渐加强。不失时机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对于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多样化的适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开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考制度改革影响面大,专业性强,面对复杂的利益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其困难不难想象,但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坚定改革的方向,通过理性、建设性、渐进性的方式,用改革的实践推进改革,使高考改革走出困境,将现在“最不坏的高考制度”,最终改变为“最好的高考制度”。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高考制度论文 中国已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高考制度改革,计划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削弱“一考定终身”的色彩。为了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胜出,中国的年轻人从小学开始每天都在埋头苦学。但这种模式被认为只能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无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许也是在邻国日本拿到多个诺贝尔奖的刺激下,中国决定首先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 中国教育部9月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宣布2017年在全国推行新的高考制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大基础科目中,英语科目将提供2次考试机会。以减轻“一考定终身”对学生造成的压力。 另外,《意见》规定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6个科目中,学生可自主选择擅长的3科计入高考成绩,每科都有两次考试机会,可将成绩较高的一次计入总成绩。 悲壮的高考 为什么有必要改革高考制度呢?其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声音担忧目前的高考制度很可能压垮学生。在6月份高考的当天,全中国被一种异样的气氛包围。大街上行驶的汽车为了让学生集中精神考试,在高考当天不会鸣笛。公交和地铁也对考生免费。考生在家里反复确认是否带了学生证和准考证,然后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考场。午饭只吃自带的盒饭,以防在外面吃饭发生食物中毒。 考场外站满了一脸焦急的家长。学生走出考场后,家长会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为孩子加油打气,而不会询问考得怎么样。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 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增至10年前的2.5倍,多达727万人。光有大学文凭已不能保证年轻人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考上北大、清华和复旦等名校,中国的年轻人面临着残酷的高考竞争。 学历歧视 学历歧视也普遍存在。11月22日,中国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内召开了一场招聘会。在体育馆内,一汽集团、中国石油化工和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等中国国有企业的招聘

高考制度的发展

浅论高考制度的发展方向 姓名:陈华学号:2011111084 摘要: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社会从来就没有减少对高考的关注程度,然而高考制度也经历了社会的评判,高考制度的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充满曲折,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就高考的实施背景以及利弊等方面的分析,就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考;可持续发展;改革方向 概念: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的全国性考试之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定义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高考以省为单位。虽然名义上为全国统一考试,但部分试题并不是全国统一的。考试的形式是闭卷考试,考试内容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划定(高考考试大纲),考试采用笔试方式。高考制度的出现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要求,针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要进行人才的选拔以及对进行社会结构的改变的措施。 本文认为高考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以概括为:以高考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为依据,使之作为高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注意调控发展过程,使现实的高考形式具备持续、协调等良性特征,既能满足高考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它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考试形式,而更重要的是对中学生教育培养以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为了解决中学教育系统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高考制度也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以保持自身的生机与活力。二是高考制度如何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到高校,为高校提供人才资源,间接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基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出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人才为社会服务,使可持续发展观念由点到面,逐步深入,形成社会共识。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和展望 导读"高考"的确是个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从邓小平拍案恢复高考的1977年开始,大学之门成为很多青年命运的分水岭。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教育部高考改革总体方案逐步出台,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拉开帷幕。[评论]一、中国高考:承担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 高考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就表面现象或一般作用而言,高考不过是普通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一种手段。然而,高考与升学、就业紧密联系,对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指挥棒"作用,同时,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意义非常重大,尤其是教育牵扯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它不仅仅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从外延看,高考改革涉及到从中学到大学,从大学到就业,

从国家民族到个人家庭利益,从内涵看,高考改革涉及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考试次数、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等方面。 因此,我国的高考的社会本质不是单纯的大学招生考试,也从来都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事情,而首先是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公平、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这也是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教育领域的高考都成为社会转型的"突破口"的重要原因。毫不讳言,我国的高考承载了太多关注、期待和背负。全国高考 二、公平还是效率:尚未停止的争论 既公平客观又不导致片面应试,这是一个人才选拔中的千古难题。高考中的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与在许多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所不同,在考试选才方面,通常的情况是,选拔性考试最初虽也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在长期实行之后,往往会演变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在有关高考改革的争论中,"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来选拔大学新生,应该说最能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也就最符合效率原则。然而,这种考核方式却容易损害公平原则。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摘要】高考制度恢复三十余年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发挥过巨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发展,高考制度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创造性遭到压制,压抑学生个性,无法全面发展,埋头故纸堆不问世事等,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虽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高考制度的改革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是进入二十一时间的第二个十年,高考改革尤为急迫。在对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文献研究中,本文从高考改革的难处所在、高中生学习内容、高中生成绩素质的评价模式、大学招生模式四个方面将有关学者的观点和文献材料进行整 理和归纳。 【关键词】高考改革;评价模式;自主招生;双轨制高考 一、高考改革困难重重原因之所在 自高制度恢复的这三十余年来,高考制度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改来改去却总是没有一个认可度较高的方案。胡纵宇和毛建平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发文指出:“首先是改革整体思路不清晰;其次是改革之后新模式稳定期不够,改革引起的系列变动还未消化,新的震动又来了;另外,另

外就是尚未触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成功的评价标准仍然较为单一。”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胡纵宇和毛建平接着在文中指出:“高考改革牵动着教育改革全局,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长远与当前、宏观与局部、根本与细节、稳定与调试,使之成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推动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上的一片杨东平和诸平的题为《高考改革为什么这么难》的文章认为改革之所以进行不下去,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个是我们的改革缺乏动力,老百姓的动力是有的,社会舆论压力也是有的,但是对于教育主管部门,不改才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做法,缺乏动力。”第二是“如果我们把改革的设计、改革的推动都放到政府部门身上,这个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且,“必须有一个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制定、关注教育制度改革发展的长远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认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所面对的问题不仅仅是考试本身的技术与方法问题,也不仅仅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出现的教育问题,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传统、制度建设、社会变迁、民众需求、教育发展、改革探索、法制建设、各方权益、市场渗透、专业标准、舆论导向,以及考试技术与模式等,均有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是政策性、系统性、参与性、关联性均较强的复杂社会实践。若不能将这些问题与联系梳理清晰,仅在局部进行探索,其改革尝试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性和改革措施设想 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摘要:说起高考,我想大家都会有着深刻的记忆。高考作为我国高等院校招生的唯一依据,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今年来,关于高考制度利弊问题的探讨声此起彼伏,许多人痛骂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甚至要取消高考的呼声日益趋升。所以,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字】高考改革措施 一、高考制度的背景 1949年之前,中国各所大学招生考试的时间由学校决定,并不是同时举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时间安排去不同的大学进行多次高考。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高考就都取消了,在1970年,只有不到1%的中国人受过高等教育,而大学的录取名额在中国许多地方不到适龄青年千分之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推荐过程由于裙带关系而腐败变质。这场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1977年开始才又恢复了高考,并延续至今。 二、高考制度的利弊性 中国目前高考制度的弊端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通过高考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上大学的资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现在逐渐增加了学业水平测试等附属依据,但几乎等于形同虚设。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通过这种高考制度,平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可能因为考场上的某些突发原因而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一个平时成绩很一般的同学也可能因为考场的超常发挥而得到名牌大学的通行证。当初确立高考制度的初衷就是保证所有考生的公平性,可是这公平么?高考制度的这种临场偶然性恰恰就是看似公平的高考最不公平的地方。其次就是高考的一种变相强制性。有人会说,高考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不错,目前除了参加高考,社会上还有成人高考、自考等多种取得文凭的方式,虽然官方文件一再声称这些途径取得的文凭也一样是教育部承认的,但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只看你的高考成绩。除此之外,高考这种近乎无情的选拔制度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生心健康。考生因为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好像高考的失败就彻底毁坏了一个家庭。我们抛开这些考生的心理素质不谈,但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是在不能不说是高考带来的惨剧。

浅析我国高考制度现状与对策

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 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 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现在基本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考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创新型国家的建立,高校大众化的加快,素质教育 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旧有许多的弊端。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 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 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考、演变、现状、对策 高考是社会上公众关注度极高的一个话题,高考制度改革关系到人才的选拔、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也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 要内容。我国的高考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紧密相连,已经走过了一 条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的历程。回顾和 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中现存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从此中国结束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现代教育 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考试发展史来看,现代高考制度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 不是计划经济的标签,统一高考是招生考试发展到一定阶段或者说是高级阶段 的产物【1】。我国的高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民国时代,各省积极举办高等教育,大部分的省都建立了省立大学,到1936年全国已经有一百多所大学。由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教育还远远没有普及,因此高等教育招生的规模一直不大,到抗战爆发前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不到3万人左右。当时没有现在的全国统一的高考,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当时的考试招生很灵活,不像现在如果总分达不到分数线,就算某门课考的再好也很难上大学。比如钱钟书考清华时数学只考15分,但是外语和国文很好,就被破格录取了。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一开始也是沿袭民国时期的高校招生办法,到了1952年才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现在有不少人批评今天的高考制度,但在当时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首先,全国统一考试招生能大大减少学生奔赴各地学校考试的成本;其次,统一高考招生也能更好的显示出公平;最后,统一高考也适应了当时国家快速选拔人才的需要。今天很多人还主张回到以前大学自主招生的时代,那是根本无法办到的,因为现在高校招生的规模太大,如果每个学校的自行组织考试,社会成本太高,而且无法有效实现公平。取消高考需要非常慎重,这是有历史教训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取消了高考,高校也停止招生。后来推荐入学,上大学不看成绩,看出身。结果上大学的学生文化课什么都不懂,有的小学数学都需要补课,高等教育没有办法保证质量,直接导致国家人才的断档。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1977年邓小平出任国家副总理,分管文教,立刻主持恢复高考。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570万人,录取了27万,录取率4.7%。恢复高考改变了千百万人的命运,挽救了中国教育,也挽救了整个中国。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高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七门学科,文科课理科都考政治,文科和理科都是考五门课,总分500分。英语是1983年才纳入必考科目的,后来理科又增加了生物科。1995年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高考,名义上是为学生减负,结果非但减不了负,还导致学生地理和生物知识的贫乏。1999年广东实行实行3+x考试,生物和地理也

我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十条建议

也谈对高考制度改 革的建议 一、制定“招生考试法”,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招 高校招生既为国家选拔人才,又事关千百万考生的切身利益,理应有法律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但事实是《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只为高校招生工作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高校招生的具体操作主要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暂行条例》来进行,缺乏统一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建全社会化考试服务体系,提供相关考试需求的优质服务 转变目前我国各省市的招生委员会、招生办公室的职能,成立类似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 的专门社会考试机构,主要承担着“中间人”的角色,负责在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负责协调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和资格要求,并且建立各高校认同的招生游戏规则,以便将符合各高校招生要求的学生申请传输到相关高校,供高校作出录取与否的决定。 将目前集中突击封闭式考试、录取改为日常化考试、录取。考试交由专门的社会考试机构来进行,考生可以直接向考试机构申请报考,考试成绩直接发给考生,作为考生向高校申请入学的证明之一。目前,首先要将外语、信息技术这两门工具学科作为社会化等级考试。从长远看,此类社会服务机构统一考试,不仅减少了国家命题和高校命题等繁忙、沉重的工作和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也减轻了中学和考生为应付高考而带来的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开展社会化报名工作试点,逐步改变高中毕业生由学校组织报名和通知录取的做法,使高考与学生毕业的学校脱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招生管理办法,实现网上录取远程化。这些改革客观上提出了扩大考试服务的范围和内容、提高考试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更高要求。 三、实行“2+X+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社会化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 ⑴“2”指语文、数学两门。 ⑵“X”为选修测试科目。取消文理分科。 ⑶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七门。体育类、艺术类考生除须参加全部七门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外,还须参加艺术或体育专业测试。 ⑷社会化考试成绩指参加社会考试机构组织的外语和信息技术考试等级证书。 ⑸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四、建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制度,配套高中“2+1”学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一项以标准参照为基础的考试,是在省级范围内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建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学业素养全面发展,为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提供条件。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由省级教育考试院组织实施。报考对象为在籍的高中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高中课程标准为依据,考试内容限定在省级高中课改规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范围之内。这项考试是对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统一检测;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普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的衡量标准;也是提供给高校招生的考生学业的基础性信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思想

科举制的利弊与高考制度的改革

汉代开始采用选举制。地方官员拔选出一批人才,呈送到中央,与近代由群众推选的选举意义大不相同。古代选举制,王氏家族选举李氏家族子弟到中央作官,李族又推选王氏族的子弟作为回报。众多势家大族之间长期互相推举,互相支持、互相利用,豪门大族结成政治集团,“门阀士族”由此形成。南北朝的王谢两大士族,互相援引,从东汉经三国魏晋南北朝,形成盘根错节势力集团。汉末三国时河北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并不是他们袁家子弟才学过人,而是凭借他们世代形成的士族集团势力。 从汉到南北朝,几百年间,门阀士族拥有强大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势力,致使南北朝长期不能统一。历史发展需要统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温饱,不需要战争。隋唐顺应这一形势,统一了南北朝,并使之进一步巩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是历史的趋势,百姓的愿望。南北朝时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频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门阀士族却安然无恙。中央统一政权为了培养选拔为中央政府服务的官员,必须找一条选拔培养人才的途径,建立一种新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 科举制,选拔人才不问家族出身,只要能治国安邦,用兵打仗,有经济管理的特长的,都可以应试,及格的可以得到重用。唐朝的高级官员从宰相,到地方官员,多半是科举出身的。此种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行之有效,历宋、元、明、清,一直沿用下来。推行一千多年,明显的效益有以下几点: ⑴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包括边远省区,规定各省区录取人员的比例,像云南、贵州,人口少,文化不发达地区也分配有一定的名额,全国士人产生拥护朝廷的向心力。 ⑵定期考试,后备人才不断地补充到中央,不忧人才匮乏。 ⑶国家规定《四书》《五经》为教材。全国知识分子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自学,国家兴办公家学校不多,大量的应考者都是单独自学,只要考试得中,即可上升到官员阶层。 ⑷考试立法详明,执法严峻,主考官舞弊的,重的可判死刑。因此考试取得“功名”(如秀才、举人、进士)即可得到社会的尊重、认可。 这制度后来传到外国,世界上普遍认为英国“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移植过去的。 科举制度的公开性,权威性,已被社会所认可。于是,为了考取“功名”苦熬一生。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真正的人才,由于不合规范程式而被排斥,未被录取,像清朝大文学家蒲松龄应科举,一直考到七十岁,还未考取举人。 科举经历了好几百年,推行了八股考试办法,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的缺点明显。因为八股文考试题目出自《四书》,《四书》的字句就是那样多,三年一考,从明朝规定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应试者不准有自己的独立的新解释。几百年的考试,差不多把《四书》的句子都出遍了,于是想出了截取上句的末句,下句的首句一些不成句子的题,称为“截搭题”。《红楼梦》第81回讲到贾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老师出应试科举三道题,其中一个题目为“则归墨”,这是《孟子》中“今天下之言不归易则归墨”一句完整的句子,截去上半句“今天下之言”,“则归墨”是下半句,题目就不通,偏要教应考者“代圣贤立言”写出有条理、讲出道理来的文章,岂不荒唐!吕留良曾写过一篇《真进士歌颂黄九烟》指斥明朝三百年来科举取士的弊端: “……进士尔何能,能作八股耳,其中并多不能者,一行作吏无须此。三百年,几十科,科数百人印累累,如今知有几人名?大约尽作蝼 死,人言蝼 可怜虫,吾言凶恶过虎兕,谨具江山再拜上,崇祯夫妇伴缄贶。[自注:崇祯末,有人书一仪状云:谨具大明江山一座,崇祯夫妇二人,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拜。亦愤时嫉俗之言也,贴于朝堂]” 八股文取士的弊病在于政府规定“代圣贤立言”上,把应试者的思想禁锢死了。八股文有罪过,科举制度不能负责。 1905年9月2日,实行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光绪皇帝下诏废止。但科举的影响并未从此消失,对它的是非得失,许多评论失之偏颇,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应该如何评价它呢? 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一种制度存在一千多年,不被别的制度所取代,说明它本身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合理性。它是当时先进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两汉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正在逐渐完备,如何选拔人才,统治者起先采取的是征辟、荐举的办法,由地

中国高考制度变迁

国高考制度的变迁 一.背景 从先秦时期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从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日趋成熟的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制度几经变迁,成为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面貌。时至今日,国家仍为人才选拔制度仍在不停地改革和变迁之中,高考制度就是人才选拔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高校最重要的入学考试。高考可以说是每想要进入高等学府的学子的一条必经之路,作为科举制度某种程度上的延续,继续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要角色,虽面临众多争议,但不得不承认,高考作为一种高校选拔人才的制度,可能是当代社会中最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它不问出身,不讲人情,只将学习的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因此承担了众多寒门学子获取高等教育的希望。 现在的我们,都曾从这项制度中收益,也饱受过这项制度的煎熬,每一次高考制度的变迁都牵动着全国近千万考生及家长的心,作为一项关系到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高考制度也进行了诸多变迁,每一次的制度变迁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博弈。 二.变迁的历程 1)综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于1952年实行,于1966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恢复后又几经变迁。 2)时间轴 1.高考制度的雏形: 1936年,中国的100多所大学采取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招生,学生可报多所大学,也可能被多所大学同时录取。自主招生的大学在招收学生上还是相对宽松和灵活,破格录取的例子也有许多,如钱钟书数学成绩仅有15分却因其文采被北大录取。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 最近高考制度的弊端被全国人民大为诟病。地域教育资源差距大、加分制度的泛滥、应试教育下学生综合素质低下等等。网络上的不顾及后果的言论更是吼道废除高考,不怕事大的网友多有附和之言。这让我想着从高考的本质,以才能选拔官员的方式入手,深入思考这个在我们国家兴起并持续长达1500多年的制度到底应不应该继续实行? 高考古时称为科举,科举的出现是为了阻止名门望族垄断士大夫阶层,选拔有才干的人担任国家公职,这个制度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个阶层的流动,在社会上掀起了读书改变命运的热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科举制度也随之演化,从原本的才干主导演化为思想主导,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到选拔思想正统的人,科举逐渐沦为了国家统治的工具。并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末的1905年遭到废除。 关于高考的历史,最为显眼的就是1979年的恢复高考制度,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显然是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有更多的人不甘这样的命运来参加高考,那一年的高考人数成为了历史新高。打这以后高考就成为学生的龙门,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夜以继日的辛苦学习,在高考的两天内决定一生的命运。 高靠只是一个死的并且严格执行的制度,所以难免会造成种种的不便。首先是因高考应运而生的应试教育,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影视作品,高考前线的高三生活都是畸形的,学生为做作业通宵达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丑态百出,家长为了孩子忍辱负重,学校取消各种素质课程补贴考试科目。青春期的孩子恋爱被称为大逆不道,熟不知不只是孩子想这样做,而是亿万年前的原始社会遗传下来的基因决定了人类必须在这个年龄段产生这样的情感。古时候束缚人们的是礼教,现在换成高考担纲这门工作。应试教育教出来的会做题的孩子,带着第一名第二名标签的孩子,在踏上闯荡社会的征程之前总是要先去寻找从没有过的自由,由此误入歧途的不在少数,由此发现真相的也不在少数,等到出厂二十三十年后再去看看成品的效果,大多时候结果是反转的,当初的第一名庸庸碌碌还在寻找自由,反而倒数的那几位功成名就,在那侃侃而谈自己的发家史,这不就乱套了吗,既然总是要打乱顺序,那当初为什么还要划分名次呢?高考对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影响,涉及到心理,健康,环境的种种,其程度之深可能导致压力大的学生选择生无可恋的轻生。既然弊端这么多。那高考真的就应该废除吗?我的答案是,不能废除。 考试是中国人的发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考试这项技术促进了社会方方面的发展,他促进社会各个阶层的流通,给社会带来了周而复始的动力,他选拔人才进入仕途,促进了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他改善了社会风气,出身不再决定人的一生,读书成为华丽逆袭的唯一途径。从现代的角度来看,高考很大程度上成为划分各类人才的标准,使得大才得大用,小才得小用,人人各得其所,社会效率最大化发挥,高考正在形成自己的文化,已经成为了两代人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高考相对而言的公平性,让全国的同龄人不分家庭背景有了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机会,高考让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有了对自己孩子改变命运的期待。这一切的一切,如果高考制度废除之后,都将会化为泡影,目前为止没有听到有关于新制度的任何消息,在短时间内还有什么可以代替高考吗?国家不可以一日没有常行的制度,十年浩劫的教训人们还没有淡忘,我们就更就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

世界各国“高考”制度解析(1)巴西入学考试高校自己说了算 现行的巴西教育体系构建于1968年,高等院校分为联邦、州立、市立和私立四类,前三类是公立学校。 巴西高等院校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具体考试时间和科目由参加招生的各大学自行决定。报考高等院校的学生,必须有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在考试的具体内容上,各高校和各专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由于联邦和州立等公立大学实行免费教育,所以吸引众多考生。巴西高校一般采取走读方式,每年有效学习时间为180天。 英国实行A-LEVEL考试 在英国,高中二年级的考生需参加普通教育证书高级考试,即A-LEVEL考试。A-LEVEL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考试课程有英语语言、文学、数学、经济等课程。学生选修的课目也要考试。只有在A-LEVEL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才能被一流大学录取。 不象中国,越临近考试学校抓得越紧,考生越紧张。英国的中学在A-LEVEL考试前两周,放假让学生回家自己复习,学校教师不搞什么猜题或复习提要等活动。A-LEVEL考试评分分为八挡,即A、B、C、D、E、F、G,最后一档零分用U表示。 法国实行高中会考 法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深造的必要条件是首先获得由学校统一颁发的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再参加高中会考(BAC)。原则上说,所

有通过高中会考的考生,均可申请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医学系、牙医系、药学系及技术学院等除外。由于名额有限,这些院校和专业一般采取淘汰制招收大学新生。 为了让各高校提前掌握生源情况,法国高校招生实行预注册,即提前登记志愿。预注册一般在每年三四月间进行,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法国绝大多数学校均采用电话计算机的登记方式。 加拿大没有高考 对加拿大来说,根本就没有“高考”这一概念,因为加拿大没有高考。加拿大中学生想要上大学,不用参加专门的入学考试。在每年6月份中国高中毕业生为高考而紧张而忙碌的时候,加拿大高中毕业生可能早已经接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有些学生还会面对几所最好大学的入学通知书,为到底选哪一所而左右为难呢! 加拿大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学生选拔制度。由于加拿大联邦没有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的管理由各省政府负责,这就造成了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差别,加拿大的大学对各地学生的录取要求也有所不同。 印度高校自行出题 印度的高考不实行全国性的统考制度,由各大学自选出题考试。全国性大学的入学考试由中央中考委员会主考,各邦大学的入学考试则由各邦主考。各校考试通常都在每年的4—6月间举行。由于不实行全国统一教育,学生反而有了的选择余地。据说有的考生在一个考季内,就参加了20多次入学考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的高考同样充满“恐怖”气氛。由

我国高考制度的演变及现状

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一、研究背景 从高考恢复至今已30多年,我国一直致力于探索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建立,现已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招生制度框架。但随着社会发展目标的变化,高校大众化的加快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推进,现行高考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探索新时期高考制度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回顾和研究我国高考历史演变,对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及其内在价值观念的变迁,总结我国高考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现状 研究课题较多,研究趋于普遍化,研究范围扩大,研究趋于细化和研究成果比较多。 四、研究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回顾,深刻把握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然后探讨当今我国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五、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采取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商丘市几所高中及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六、文献综述 高考是一项重要的国家选拔人才制度,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政府信义、政治稳定和国家发展前景的一面镜子。我国的现代高考制度经历了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因此通过对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现状放进行综述,从而找出高考制度研究的新切入点。 我国高考制度一直在不断地改革、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精英化到大众化,逐渐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考试,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它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改

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高考。高考发展到今天,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公众对高考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高考移民现象严重;不利于多样化人才选择;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等。因此改革高考制度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不仅需要优化考试制度,还要改进招生制度。从各个方面全面改革,从而促进我国高考制度的健全。 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实施公平、公正、诚信的考试原则;2.实行多样化的考试方法;3.推行综合评价制度4.采取多样化录取方式;5.建立高校招生考试监督机制。 七、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两种,前者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后者是通过对图书馆资料、网络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分析,结合校情、学情实际,不断总结、归纳、提炼、升华。 八、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进行开题报告,确定研究人员。 第三阶段:搜集相关资料,撰写调差报告。 第四阶段:借助网络研究,交流发表意见。 第五阶段:撰写整理论文,进行结题工作。 九、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 十、论文提纲 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高考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考 (三)改革开放后的高考 二、现今高考制度的弊端 (一)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