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谈语言 教案

谈语言 教案

谈语言 教案
谈语言 教案

《谈语言》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找一生简介作者

3、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语。

三、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

2、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别讨论两级例句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甲左乙右)

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并板书在黑板上。

3、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选择最漂亮的一句板书在黑板上。

五、开展讲笑话,明语病的竞赛活动

汉语言博大精深,我们却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又要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笑话。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闹过笑话?看过的、听过的也可以(即兴创作的也可以)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荐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指出毛病所在。比一比:谁的笑话讲得最好?谁是找毛病的能手。

六、当堂训练:

分析下面句子: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六、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明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又举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的例子,证明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才受读者的欢迎。作者通过讲脱离口语的危害性及举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文章评议口语化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提出文章评议要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了报刊中觉的两个语病,说明书面语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能以讹优传讹。作者还特别指出口语上升的书面语既要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

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谈语言》学案总计第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清文章的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容。

2、了解语言学家所谈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

3、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

2、领会本文所谈的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学习方法】

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听故事找毛病: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不当找出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找一生简介作者

3、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语。

三、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找出文章列举的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

2、学生分成甲乙两大组,分别讨论两级例句各自出现了什么毛病,尽可能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甲左乙右)

3、甲组同学研读第2至第5段,乙组同学研读第6段至第12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王力先生针对书面语的使用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并板书在黑板上。

4、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这两句话的内容,选择最漂亮的一句板书在黑板上。

五、开展讲笑话,明语病的竞赛活动

汉语言博大精深,我们却要热爱自己的语言,又要严肃地运用它,不要闹笑话。请你想想,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没有闹过笑话?看过的、听过的也可以(即兴创作的也可以)先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推荐同学发言,其他同学指出毛病所在。比一比:谁的笑话讲得最好?谁是找毛病的能手。

六、当堂训练:

分析下面句子: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六、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明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又举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的例子,证明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才受读者的欢迎。作者通过讲脱离口语的危害性及举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文章评议口语化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提出文章评议要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了报刊中觉的两个语病,说明书面语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能以讹优传讹。作者还特别指出口语上升的书面语既要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

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谈语言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时髦(máo)拙(zhuō)圩堤(wéi)

娓(wěi)斟酌(zhēn zhuó)以讹传讹(é)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费解:不好懂。

弄巧成拙: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结果跟希望正好相反。

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指向下移动。

不假思考: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这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推敲: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斟酌:考虑事情或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下去,结果越传越错。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五、作者简介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

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六、文章说明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七、文章主旨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作者谈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谈话中阐述了“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也可以说成:书面语应该是经过加工的口语)的观点。

八、课文结构分析

文章共12个自然段,阐述的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的中心论点。课文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和“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第三部分(第6~12段),书面语言应当是规范的。

第一部分:在这一段中,作者没有直接提出论点或是分论点,而先是从语言的功能方面来谈语言的工具性。然后说到了本文针对的对象:爱好写作的人。进而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告诉我们: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作者选取的类比的对象更进一步说明了语言的工具性:斧锯是木匠的工具,颜料是画家的工具,武器是战士的工具,同样,语言是写作的工具。

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提出分论点,而是先提出“许多人”写文章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两个“从……到”是对“许多人”的进一步举证,由这样做的人范围之广来说明问题的普遍性。最后一句“文章脱离了口语,就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通过指出“文章脱离口语”的不好结果来批评反面现象,提出分论点:书面语言不能脱离口语。第3、4两个自然段通过两个反面的例子证明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第5段通过对朱自清早年作品做作的不好和晚年作品朴实的好相对比,论证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第三部分:作者在第6、7自然段由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谈到自己的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进而强调书面语是应该规范化的。第8、9两个段落举了两个例证,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两个事例一个是违背事理,一个是望文生义,但共同的结果是造成语言的混乱。第10自然段谈了“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作者的论述准确又全面。第11自然段提出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最后一段提出“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了标准也会发展”,这说明作者议论的科学性和发展的观点。

九、重点语句分析

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充当的。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是表达的需要。它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写上去,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这里作者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

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和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了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最好的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于是就形成了这个多重复句。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的关系是:那些人不懂这个道理。于是作者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十、写作特色

1.大雅似俗的风格。

因为本文是一个谈话记录,表面上看信马由缰,想到哪说到哪,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个语言学家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

2.平实易懂的语言。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文中所举的例证都是报刊上的报道或是著名散文家的例证,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也都很有说服力,平实易懂。

3、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4.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

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十一、课后习题解答

(一)1.提示:参考八“课文结构分析”和下题。

2.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1)(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2)(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①第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②第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③第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3)(第6~12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①第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②第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③第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④第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⑤第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十二、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第一部分(1)掌握好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2—5)要注意语言的口语化。

第一层(2)有的文章脱离口语的原因及后果。

第二层(3-5)举三个例子加以论证。

第三部分(6-12)要注意语言的规范化。

第一层(6)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第二层(7-9)报刊语言更应准确化,规范化。

第三层(10-11)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第四层(12)语言规范化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要注意用语要口语化、规范化。这个论点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来的。作者举了反面例子,如一些脱离口语弄巧成拙的例子,说明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又举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的例子,证明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才受读者的欢迎。作者通过讲脱离口语的危害性及举正反两面的例子,说明了文章评议口语化的重要性。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提出文章评议要在口语化的基础上加以规范化。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作者举了报刊中觉的两个语病,说明书面语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能以讹优传讹。作者还特别指出口语上升的书面语既要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用来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么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不,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一. 本周教学内容:

《纪念白求恩》、《谈语言》

单元学习目标:

(一)阅读

1. 本单元所选四篇议论文都是名家作品。有的是名篇,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有的虽非名篇,但同样文质兼美。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高度评价了白求恩医生的共产主义精神。语言学家王力的《谈语言》论述了运用语言的基本原则。大学者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告诉我们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美国作家凯利的《懒惰的智慧》则语出惊人,提出了一个

有别于传统思维的观点。

2. 四篇课文都是立论文章,论点是文章的中心。有的课文题目就是论点,就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思想一目了然;有的篇目论点在文中提出,题目则点明话题。

3. 四篇课文风格各异。《纪念白求恩》高屋建瓴,《谈语言》大雅似俗,《最苦与最乐》语重心长,《懒惰的智慧》幽默传神。

(二)口语交际

1. “交流格言”的口语活动同样体现了议论的特点。口头的议论,在生活中比书面的议论用得更多。

2. 格言是思想的凝缩,往往富有哲理,很能给人以启迪。从语言的角度说,格言精致典雅。多掌握一些格言,无论对于提高思想水平,还是对于提高语言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格言又是写作议论文的重要材料,可以作为理论论据来使用。这也是安排格言交流这一活动的意义。

(三)写作

1. 本单元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议论文的写作起步最晚,难度最大。教师须以更大的精力指导学生认真写作。

2. 学生初写议论文,须强调议论文的体裁特点——以议论为主。因此,事实论据的运用须简洁概括,不宜繁细。

3. 议论之难,主要在于理论论据的运用。因此,须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发展思维,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从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看,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有思维顺畅,才能文理通畅。只有思维严密,富有论证性,议论才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同时,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写作教学理应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方法指要:

1. 阅读教学,要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或主张是什么,对这个观点或主张提出的理由或根据是什么,理由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方式是怎样的。

2. 如果说记叙文、散文较适于朗读,那么议论文较适于默读。或者说默读能力更适于在议论文教学中培养。就朗读而言,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较另两篇为宜。如果说记叙文和散文的朗读应注重感情饱满,那么议论文的朗读应注重读出文脉,不读破句。

3. 如果说叙事类课文的分析可按行文顺序进行,那么议论文的分析更应注重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4. 本单元的附文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和课文密切相关,教学中应重视发挥其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分配一定的教学时间,也可辅以必要的思考题、练习题。

5. 就读写结合而言,本单元的写作主要是借鉴模仿课文的形式,而不作内容方面的联系。

《纪念白求恩》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字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深刻的立意:

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医生而作的。作者并不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而是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从而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这一深刻的立意使文章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气势。作为一篇议论文,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这一论点有三个分论点:

1.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3. 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社会政治态度来分析的,第二个分论点是从人生观的角度分析的,第三个分论点是从职业的角度分析的,三者互相配合,构成了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这三个分论点又是互相联系的,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必然具有高尚的人生态度,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必然具有很好的职业修养,以自己的专业为他人为社会造福。

解析完美的结构:

本文结构简明。全文共4个自然段,正好是四个部分。第1自然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自然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自然段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文章的结构顺序安排十分合理。白求恩精神最显著的特点是伟大的国际主义,因此作者首先从国际主义的高度来评价白求恩精神。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非常具体地表现在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而这些日常的工作生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此作者紧跟着就评价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然后作者再从一名医生的特殊角度来评价他的职业修养。第4自然段作为全文的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表面上看,这里只是提到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这不是单独强调第二个方面而舍弃其他方面。如前所述,白求恩精神的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最适合作为学习白求恩的着眼点。文章的结构又是非常的自然得体。作为一篇悼念文章,总要对被悼念者进行介绍。在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说明被悼念者和自己的交往。而作为悼念性的议论文,这样的介绍和说明往往是安排在开头和结尾。本文同样遵循了这样的规律,开头对白求恩的事迹进行了概括的介绍,结尾谈到了白求恩和自己的交往,以表达悼念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内容并没有独立成段。这是因为,开头对于白求恩的介绍,不仅是全文议论的引子,而且是特别作为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论据的。在介绍之后,接着就说:“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

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显得特别紧凑。结尾在写到白求恩与自己的交往,表达悲痛之情之后,马上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过渡到学习白求恩,同样显得自然紧凑。结构的自然得体还表现在中心论点的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没有单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而是在第1自然段,也就是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顺势提出。这样既避免了单独表达中心论点的生硬,又使第一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联系十分紧密。

学习鲜明的对比论证

本文第2、3两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论证。第2段以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以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第3段以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相对比。通过对比,既使白求恩同志的精神表现得非常鲜明,又显示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体会简洁的叙事特点

作为一篇议论性的悼念文章,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这既是表达悼念之情所必要的,又作为展开议论的事实论据。议论文的叙事不同于记叙文的叙事,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叙事是文章的主体。而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叙事主要是为议论提供事实论据。因此议论文中的叙事必须简洁,一般多用概括性的语言。本文的叙事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比如开头对白求恩的介绍只用了两个句子共80多字,却提供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来中国的目的、派遣到中国的时间、工作地点和去世的原因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概括性极强,行文非常简洁。

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凝练而生动,富有感染力。首先是成语的运用。本文篇幅不长,只有千余字,而其中的成语却有10来个之多,如“不远万里”、“以身殉职”、“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这些成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其次是流畅的句式。本文句式齐整中有变化,富于节奏感,读起来铿锵有力,生动流畅。排比、设问的运用对于行文的流畅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文章最后的一组排比句特别能体现句式的流畅。文章的结尾,作者要阐述学习白求恩的重要意义。写到“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就此结束,会显得枯瘠窘迫,收束无力。因此作者先以“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宕开一笔,紧接着就以一组排比句展开“大有利于人民”这个语义中心,“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高尚”指人格,“纯粹”指品质,“有道德”指修养,“脱离了低级趣味”写志趣,“有益于人民”写人生价值。语义丰满,五彩缤纷,热情洋溢,气势磅礴,如同赞美诗一般。设问句虽然全文只有一个,但用在关键的地方,用得十分精彩:“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一个设问,既启发读者的思考,引起人们对下文评价的关注,又把文章从对白求恩事迹的介绍自然地过渡到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文意鲜明,文势顺畅。再次是准确而灵活的遣词造句。细读本文,可以发现作者的遣词造句准确而又灵活。例如,作者三次提到白求恩的人生态度,第2自然段说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在第1自然段说的是“毫无利己的动机”,第4自然段说的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相同的意思,不同的表达,却又不能互换。比如,不能说“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也不宜说“毫无利己的动机的精神”。其实,灵活正是为了准确,同样的准确又足见其灵活。再如,文章开头第一句说“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

战争”,第三句说“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意义一致,却又不能互换,因为前者需要表达的是来中国的目的,而后者则是白求恩行为的分析解说。又如,第2段中的“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和“无不为之感动”。总之,凡相同语义的表达绝不雷同,而是根据前言后语调整变化,以求意义的精当、文句的贯通和节奏的适度。

谈语言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比如说成“口语的加工,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能不能认为文章的论点是“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这样也不行。因为“书面语口语化”的说法不通,所谓“化”是向某个方面某种性质转变的意思,但口语在前,书面语在后,怎么能把后来的转变为原有的呢?“书面语规范化”的说法也不通,因为并不是先有了一种不规范的书面语再使之规范,作者的意思是对口语进行加工,进行规范化。那么,

说文章的论点是“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如何?那也不行。因为“文章规范化”会使人误认为是文章形式本身的规范化。这是不是说文章的论点只有一种表述形式呢?那倒不是,比如本文的论点就可以表述为“书面语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其实,“经过加工的口语”,就是“口语的规范化”。

3. 课文中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

因为是谈话,所以本文的语言和一般的议论文相比,多用短句,多用单句,句子结构也比较简单。但既然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相比,句子还是长一些,结构复杂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语多一些。这里只分析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该句是第二部分的核心句。从结构上说,这只是一个单句。问题在于,“不懂得”的宾语是由一个复句结构充当的。有的语言学家把这样的单句叫做超句,而且这个复句结构又是一个多重复句,总体上是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本身又是一个并列复句。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呢?答案只能是:表达思想的需要。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正是第一个分论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作者不能把这个分论点写上去,如果那样,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因为这里是在批评反面现象,所以说“脱离了口语”。为了表意更加充分,更加饱满,也为了句式更加流畅,作者又换个角度说“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对这种反面现象的最好批评,莫过于指出其结果:“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多重复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而这个复句所阐明的道理与上文所批评的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那就是:那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于是作者就把这个复句结构作“不懂得”的宾语,形成了有人称之为超句的复杂的单句:“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关于结构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一)(1自然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二)(2——5自然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2自然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2)(3——4自然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

(3)(5自然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三)(6——12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1)(6、7自然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2)(8、9自然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

(3)(10自然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

(4)(11自然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

(5)(12自然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模拟试题】

《纪念白求恩》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狭隘()拈轻怕重()

晋察冀()热忱()

殉职()鄙薄()

漠不关心()纯粹()

2. 先解释加点的字,再解释整个词语。

(1)不远万里:

(2)拈轻怕重:

(3)精益求精:

(4)漠不关心:

(5)见异思迁:

(6)微不足道:

3. 填空。

(1)《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白求恩是(国籍)医生,他是战争爆发后来到中国的。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它是议论文的中心;,就是提出论点的理由或根据,有论据和

论据;,是指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4. 选出和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梅尧臣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后人引用,借以说明。

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

B.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

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

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所爱

5. 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删掉“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删掉“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行不行?)

(3)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句话采取排比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 课文总共有四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中每段都有一个分论点,仔细阅读全文,尝试从文中总结出这三个分论点。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7. 思考课文中提出的三个分论点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三个分论点合起来构成文章的中心论点,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这个中心论点吗?

8. 课文前三自然段的作用是提出三个分论点,那么第四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呢?想一想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好处。

二. 强化阅读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9.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A.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

10. 指出文中的三个“这”字,一个“这种精神”各指代什么?

11. 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A.例证法与引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12. 用横线将文中论据画出来,并指出是什么论据。

13. 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三. 链接课外

朗读《白求恩纪念歌》(作者朱子奇),回答问题。(选作题)

秋风吹着细雨,

延水奏着哀曲,

从遥远的五台山,

传来了悲痛的消息。

我们用无边的哀悼,

来纪念您!

这里——

河边的石头,

山上的野草,

也在为您流泪。

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

您静静地安息吧!

在您的后面,

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

已经起来了,

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

高举新医学的旗帜,

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

勇往直前!

14. 这首诗和《纪念白求恩》,都是悼念白求恩的,两者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15. 《白求恩纪念歌》里写道:“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如果把这两句写在《纪念白求恩》里,你觉得行吗?为什么?

16. 《白求恩纪念歌》里写道:“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纪念白求恩》里却只说:“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为什么?

17. 想一想,白求恩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值得赞扬,今天的我们应该学习白求恩的哪些精神?

《谈语言》

一. 知识积累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时髦()圩堤()斟酌()

勉强()逻辑()

2. 辨字组词。

握()撑()僵()疆()

违()讳()譬()髦()

揖()辑()

3. 解释下列词语。

(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以讹传讹:

(4)约定俗成:

(5)一劳永逸:

4. 选出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他要求于人的甚少,而给于人的甚多。

B.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昂然。

C.他画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莫不惟妙惟肖。

D.自然界中生物的发展,终与导致人类这种能改造自然的特殊生物的出现。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

(2)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反复,不要以讹传讹。

(3)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又要考虑,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

6.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阅读完课文后体会一下这篇文章有哪些特殊的风格,并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

7. 由于课文是一个谈话记录,所以论点不是直接提出,而是渗透在具体的谈话中。阅读课文,你能从谈话中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吗?

中心论点: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8. 读完课文后,你对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写文章要注意用语要规范,不能脱离口语,平时你写作文时注意过这些问题吗?重新读一下你以前写过的作文,你一定会发现在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试修改这些习作并尽量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二. 强化阅读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

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

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9. 选段部分论说的中心是。

10. 作者为了证明论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选段第1段中三个加点的词语,各是指写文章的什么弊端呢?

“华丽”是指。

“文雅”是指。

“美妙”是指。

12. 你喜欢朱自清的早年作品还是晚年的作品?为什么?请举例说明。

三. 链接课外

语言如镜

①语言是一面镜子,()是人用口吐出来的,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能照出他的思想。

②比较明显的是胡屠户这一类“粗人”,在他口里,中举前的范进是个“尖嘴猴腮”“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的“现世宝”,中举后的范进则是“才学又高”、比城里张府周府里的绅士还“体面”的“贤婿老爷”。这方面较“雅”的例子,则是苏学士从和尚那里享受的“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级别不断提高的待遇。一个是胸口长毛满脸横肉的屠夫,一个是慈眉善目淡泊名利的出家人,语言却照出了他们的共同点——势利。

③当然,人只有之分,正如李子有大小甜涩之分一样,在所难免,只要“言为心声”倒也能让人接受。若用语言装饰门面、掩盖本质,则是可笑可叹可憎了。刘阿斗所谓“此间乐,不思蜀”,虽然“数典忘祖”,倒也憨态可掬,而后来鹦鹉学舌般地说“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则让司马氏笑掉大牙了。

④更有甚者,有时“粗”的语言能照出人的真成率直,如鲁达、焦大。“雅”的语言则照出人的虚伪贪婪,如蔡京、贾珍之辈。政治家中,彭德怀的骂娘不也比阴谋家的口号动听多了?

⑤近来报上“自我解剖”类的文章颇多,其主题多是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虽然发表了数十万字的作品,得了若干次全国性的大奖,但仍然“很不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每每读到占有相当篇幅的这一类内容的文字,我便有一种吃鱼吃到一半才发现另一半还没有熟的感觉。这些文字照出来的形象,总令人觉得别扭。

⑥思前想后,语言真是一面“照妖镜”。不管你是昧着良心说,还是曲着笔调写,你的灵魂总被它照得一清二楚。

13. 在第①段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4. 第②段画线的这句俗语,现在常说成。

15. 第②段中,从胡屠户与和尚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是势利,写法上却有所不同。写胡屠户用_______手法,重在表现他(用一个成语)的势利特点;写和尚则采用对偶,活画出他(用一个成语)的势利特点。

16. 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两个势利的人物例子。

(l)

(2)

17. 第③段中,联系上下文,填入横线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A. 聪明愚蠢

B. 善恶雅俗

C. 高矮美丑

D. 高尚卑劣

18. 第3段画线句可以引出一个成语。“鹦鹉学舌”可以换成一个同义成语。

19. 鲁达是著名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人物。

20. 用“嗤之以鼻”造一个句子。

21. 第⑤段中,这里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是:。

22. 下面是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自我解剖”类的文章,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B. 读“自我解剖”类的文章,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C. 读“数十万字的作品”,未读完就会发现其语不真诚。

D. 读“数十万字的作品”,读完才发现其语不真诚。

23. 本文的标题不能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因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10字以内概括)。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一方面(第②段):;另一方面(③

④⑤段):。

24.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25. 本文的结构,我们认为是:

【试题答案】

《纪念白求恩》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略

3. (1)毛泽东加拿大抗日(2)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点论据事实理论论证方法

4. B

5. (1)删掉“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只说后一句“国际主义”就不够突出,“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也不够突出。再则删掉一个短句,前后都是长句,语句不够活泼。(2)不行。因为白求恩的医术高明是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公认的,但假如范围删去的话,就变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那白求恩的医术就不一定是最高明的了,这样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3)采取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了五点内容,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6.(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7. 三个分论点是并列的,分别从政治态度、人生观和职业角度分析,三者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构成白求恩精神的立体形象中心论点: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8. 第四段是全文总结,主要是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深刻意义。

二. 强化阅读

9. D

10. 前三个“这”指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当作自己的事业;“这样”指共产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11. A

12. 略

13. 运用设问句,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强调突出论点。

三. 链接课外

14. 《纪念白求恩》侧重评价白求恩同志的精神,揭示向他学习的意义;《白求恩纪念歌》侧重抒发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寄托哀思,表达向他学习的决心。

15. 不行。因为《纪念白求恩》是议论文,侧重理性分析,文中加入抒情性语句不和谐。

16. 二者虽然意思相同,但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白求恩纪念歌》属于诗歌,侧重抒情,语言生动、形象;《纪念白求恩》属于议论文,语言简明、准确。

17. 略.点拨:回答问题抓住不同文体的特点即可。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而诗歌则以抒情为主。

《谈语言》

一. 知识积累

1. 略

2. 略

3. 略

4. C

5. 略

6. 略。

7. 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分论点一: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分论点二: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

8. 略。

二. 强化阅读

9. 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10. 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让说明的道理更加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11. 写文章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不朴实;写文章不能够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12. 略

三. 链接课外

13. 无论(不管)总(都)

14.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15. 对比前猖后恭趋炎附势。

16. 菲利普夫妇、奥楚蔑洛夫、贾雨村等。

17. B

18. 乐不思蜀人云亦云。

19. 《水浒传》

20. 略

21. 只是辛勤写作,不追求名利。

22. A

23. 标题是比喻形式,作论点不明确语言能反映思想语言可以直接反映思想用语言装饰门面也不能掩盖思想

24. 举例论证。

25. ①|②③④⑤|⑥|理由:根据开头总提与结尾总括的内容,本文主体部分从“用口说出来的语言”和“用笔写出来的语言”两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第②到第④段都是举“用口说”的例子,第⑤段举“用笔写”的例子。

【励志故事】

你的引信比别人长

陆勇强

一个高中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在学校的篮球队里,他的球艺并不如人,经常被教练批评,有几次教练还想要淘汰他另择人选。可是,主教练认为他有潜力,坚持让他留在队里,并且

谈语言

谈语言 小红给在外地工作的妈妈写信:“亲爱的妈妈,好久不见了,真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啊!现在我的成绩是日新月异,老师对我的关怀是无所不至。……祝你健康快乐,永垂不朽!”你觉得哪些词语使用不当?找出来。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般用来形容情人之间的思念,此处不当。 日新月异用来形容世界变化,不可形容成绩。 永垂不朽只能形容已经牺牲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停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 二、简要介绍作者。资料如下: 王力先生是广西博白县歧山村人,早年家境贫寒,十四岁的时候,仅念完初小的王力就失学了。此后十年,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自学,为他今后在学术界的纵横驰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学打下的基础,王力二十六岁考入清华研究院,师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四位学术大师。二十七岁自费留学法国攻读语言学,1931年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从此开始致力于中国现代汉语语言学科大厦的构建工作。从那时起直到1 986年去世的五十多年间,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里还是在人妖颠倒的“十年浩劫”中,无论条件怎样艰苦、环境怎样险恶,先生的学术研究从未停止过。1954年,王力教授从广州中山大学奉调北京大学。他先后写作了《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史》《同源字典》《诗词格律》《诗律余论》《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大量著作和论文。五十多年来,他以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拓荒者的气魄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语言学领域里辛勤耕耘,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自己也成为我国20世纪最卓越的语言学家之一,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大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谈语言教案(1)语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谈语言教案(1)语文版 一、课程目标: 1学习作者将中心论点自然地化于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平易近人的谈话方式。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3学会规范的使用语言。 二、教学策略:讨论法、默读法。 三、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把握本文的论点以及展开论点的方式。 难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师:我们生活中每天要说很多话,可能是太平常了,大家反而不会注意其中 的规范和修饰。我们平时常用的口语大多有它相对应的书面语,大家能不能举几个例子?:生:父亲——爸爸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书上的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口语究竟有什么关系? 生:书面语更规范。书面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师:今天我们就在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的带领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适当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背景:、 2.师:这是一篇相当于学术讲座的谈话文,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 络,把握文章结构和大意。 3.抽多名学生发言; 4.师小结:见板书设汁㈠ 三、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中心论点 1.师: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谈话之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提高其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3。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加以点拨,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说法逐一进行辩驳。(见板书设计2) 由每组的负责人发言,说出讨论出的中心论点。 (1)“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2)“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号虑大众化:” (3)“书面语应当口语化,规范化:” (4)文章要口语化,规范化:” 4.纠正学生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的做法,使学生明确以下内容:作者淡沦的足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可以归纳为“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又可分为两个分论点,第一个是“书面语不能脱离U语”,第二个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这是由本文的形式决定的,因为谈话必须乎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是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往往先把最主要的观点说出来,然后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课后体会】本文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在初步接触议论文之后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借用课文,的例子,启发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规范地使用口语和书面语。如文中“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认真读书。

谈语言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语言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宁波求真学校幼儿园何彩娟 一、前言 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语言活动材料,通过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想象,在活动中求异。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幼儿已产生了创造的要求与行动,他们正处在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他们的陶行知曾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救出来。” 如:改编故事《聪明的司马光》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木块、绳、救生圈、水管等材料,让孩子尝试改编故事结局。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尝试各种方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又如:讲述活动《我拼出了什么》中,幼儿通过运用几何图形进行搭拼、想象,并将所拼的图画编成小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表达的能力。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更多的学者形成比较一致的认识,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关的,语言能够对人们的思维结构和认知产生影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借助语言本身的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的功能,思维对客观事物现象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才得以实现。 (三)3—6岁幼儿正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期 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而大脑发育一旦形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各项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3~6岁是发展幼儿语言的最佳年龄。 三、实施过程 (一)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环境,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论文).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差异的探讨研究领域:语文 学校:贵州省绥阳中学 班级:高一(28班 组长:黄欣怡 组员:余琼车世婕王洁刘安琪 指导教师:秦建华 摘要: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网络交际的方法多种多样, 但每种方式都离不开语言。面对不同的对象, 怎样开始交谈?怎样结束? 怎样表达感谢?怎样表示拒绝?我们经过一番考察,对“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于是全组成员决定选择了这个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为此,我们小组成员一致决定确立此课题。 关键词:交往、语言、艺术、运用、必要性、意义 主要内容: 1. 了解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的必要性 2. 人际交往中语言艺术的意义 3. 语言交际艺术要素 正文: 语言是一种纽带。任何一种语言,除了表情达意的功能,还能起到消除误会、拉近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大的方面,得体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在政治、外交上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发

言人的自身素质,还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形象,对增进国家间的友谊、信任度、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小的方面,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必须的,沟通又要用到语言,说的话恰当才能交到更多好朋友,才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把学习搞好。将来走上社会,找工作、应聘时也需要推销自己,这时候的语言尤为重要,讲的好,你就能从几十万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找个好工作,讲的不好就只能被淘汰,想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表达能力不过关,如何能行? 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 存在着许许多多交流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 将来对我们的未来、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都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后果,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因此,对于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的研究非常重要且必要。 说话很简单,嘴巴一张一合配合好舌头的律动就好了,但要把话说好,就大有学问。要在恰当的时机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需要的不仅是一份聪明,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把话说好是一种境界,如何让把话说好,你就要接着看了。 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满嘴的牙都掉了。浴室,他就找了两个解梦的人。国王问他们:“为什么我会梦见自己满口的牙都掉了呢?” 第一个人说:“皇上,梦的意思是,在你所有的亲属都死去以后,你才会死,一个都不剩。”皇上一听,龙颜大怒,杖打了他一百棍。第二个人说:“至高无上的皇上, 梦的意思是,您将是您所有的亲属中最长寿的一位呀! ”皇上听了很高兴,赏了他一百个金币。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内容,为什么一个会挨打,另一个却受到嘉奖呢? 因为挨打的人不会说话,受奖的人会说话而已。 类推到现代社会,大家都很清楚,说话是一种生存技巧。会说话,一切都好; 不会说话,总归会吃亏。 那我们有应如何说话呢? 1.言语得体

谈语言活动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语言活动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幼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幼儿的语言获得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语言活动的综合性包含了创造性思维的多种形式。第三,语言活动的情意性易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兴趣。那么,怎样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呢?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培养幼儿创造思维能力。 一、学习观察,积累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材料,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事物的联想进行的,幼儿期的思维是儿童的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随

着活动的发展,幼儿的表象也日益发展,表象在思维中所占的成份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要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首先必须让他们的大脑中积累丰富的表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结合语言教学,指导他们学会观察。 1、观察大自然。大自然包罗万象,像一本绚烂多彩的画册,观察时,我引导幼儿用眼睛看,如学习诗歌《雾》,我有意选择一 个大雾天,让幼儿来观察雾天的特征:有雾的时候是怎样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幼儿的脑中积累下雾的画面,再组织幼儿学习儿歌,幼儿就很容易地学会了。我还教幼儿用耳朵听,如“嘀嘀嗒嗒”的春雨,“唧唧喳喳”的鸟鸣,这样幼儿既观察了事物的静态,又感受了事物的动态,在身临其境的观察中把一幅幅画面映入小小的心灵。又如在下雪天,让幼儿去接雪花,实际观察雪花的形状,看雪景,幼儿可以观察到雪花有六个瓣,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引导幼儿欣赏房上、树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极了。然后可向幼儿提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儿说:“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厚厚的毯子。”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形容白雪,欣赏雪景,相应地丰富了词汇。

演讲与口才 交谈语言艺术

第一节交谈语言艺术 优美的口语表达,就是联结人际关系的纽带,就是开启经济效益大门的金钥匙,就是事业成功的阶梯。 一、交谈的意义 交谈就是两个人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就是人际间最直接、最简便、最广泛的口语表达活动,就是人们进行思想沟通、住处传递、切磋学问、感情交流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语言表达形式。 交谈包括非常用性交谈与实用性交谈两种类型。非常用性交谈就是指无确定内容与目的的交谈,如寒喧、聊天等,它的作用不在于传递信息,而在于融洽气氛与交流感情。实用性交谈则就是内容具体、目的明确的对话,它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谈判、洽谈工作、切磋学问、咨询问答、调查采访等等。 ①交谈就是生活的纽带,就是交流思想、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②交谈就是学习各种文化科技知识,增长各种社会实践才干的确良重要途径。 二、交谈语言的基本要求 (一)瞧对象 话就是说给别人听的,说话不仅要瞧话语就是不就是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所要表述的内容,尤其要瞧别人能不能准确理解、乐于接受。如果您说的别人听不懂或者压根不想听、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在口语表达中,对象不同,说话的内容、方式、方法、态度、语气也不相同。 (1)瞧年龄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与人生体验。 示例 (2)瞧文化程度一般说来,文化程度高的人,喜爱典雅庄重委婉有深度的话,对话语也比较敏感;而文化程度低的人,则喜欢直来直去、通俗简略、接近生活的语言。 示例 (3)瞧心态性格不同性、气质的人,对交谈有不同的要求。 人们的需求与兴趣也千差万别,努力进取的人,希望得到事业、工作上的指导与建议;生活困难者,希望得到脱贫致富方面的信息;书画爱好者、棋迷、球迷、歌迷们,都有自己专门爱好的“兴奋点。”话语要为对方所接受,要求我们在表达时充分考虑对方的处境、心情、心理、性格等因素,分析自己话语给对方可能引起的内心感受,就是愉悦还就是悲伤,就是排斥不就是接受,再来选择语言的表达形式,使交谈双方产生共鸣,凑出与铉。 示例 (4)瞧职业特点交谈还要注意交谈对象的职业。人们的职业不同,对话语便有不同的兴趣点。 (二)瞧时间 瞧时间,就就是交谈的内容、方式、方法、习惯用语等要随着时间因素而恰当把握。在日常交际中要使交谈取得好的效果,首先要注意把握交谈时间。一般来说,交谈要顺应生物钟规律,尽量不在每天下午4~6时,人们在心理与肉体上的疲劳都已达到顶峰,倦怠、焦躁、情绪低落、思考力明显减弱。其次要切合时机。时机,就就是具有时间性的机会,恰好的时候。时间就是稍纵即逝的,时不我待,机不再来。 示例 (三)瞧场合

语文:新人教版选修教案《文章写作与修改》1.3《学会沟通》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人教版选修] 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第三节《学会沟通》教案 【课型】写作课 【教学目标】 1、熟悉语言表达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沟通,语言表达要做到简明得体。 3、说得体话,作文明人。 【教学重点】 学会沟通,理解影响语言表达的因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说话不得体的事例,屡见不鲜。某公司要招聘一文秘人员。广告一出,应者如云。一女大学生递上自荐书,主考官边看自荐书,边自言自语地笑说,“啊,身高一米六五?穿上高跟鞋恐怕比我个头都高啦。”女生笑说,“别悲观,浓缩是精品嘛!”如此戏语,令主考官哭笑不得。 女生本想借潘长江小品中的台词开个玩笑,可惜搞错了对象。作为应聘者,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说这样的话都是欠妥的。 这是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话中,写作中也同样有类似这样的笑话: 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虽年高体弱,再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是精神抖擞的。”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当,不符合阿婆的身份口吻,不易为读者接受。 写作文本是为了真诚表达、善意沟通,是为了以心换心,实现相互的了解和沟通,无论是说话还是书面表达,有效的沟通最为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沟通呢? 二、有效沟通 写作是为了真诚表达、善意沟通,实际上是一个用书面形式传递信息与对方交流的过程,要使交流产生预期的效果,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有效”,那么作者必须心里装着相应的读者,具有与读者沟通的意识,了解必要的沟通方法。那么写作时我们应注意哪些事项的呢? 我们与人沟通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言辞沟通,以文字来传达。另一种是非言辞沟通,以身体动作、姿势、语调或声音变化来传达。而我们这里特对以文字来表达的书面表达应注意的方方面面作个简介,以便抛砖引玉。 (1)首先要了解你的沟通对象。根据对象情况确定表达重点。 从信息传播角度,我们把信息分为“必要信息”和“冗余信息”。从沟通而论,“必要信息”有两类,一类是对方不知道的,你必须交待清楚,另一类则是根据作者的意图,特别突出强调的内容,这都属于“必要信息”之列,在表达交流中,“必要信息”是必须向读者加以介绍的。 另外,你写作中的对象决定表达重点。这里的“对象”包括文章中的人物以及读者;“表达重点”包含两方面的意思:重点内容和重点表达方式。同时,写作者的视角、身份和表达重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读者而变,叙述角度、表达内容、形式也会相应而变。教材中所引的“许燕淑效应”三篇文章,话题相同,但因读者不同,叙述角度、表达内容和方式也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一)

浅谈教学语言艺术(一) 摘要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并以教学语言为载体表示出来。因此,教师要想讲好课,就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并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本文从导入语、讲解语、板书语和总结语这四个方面,就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谈谈看法。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导入语讲解语板书语总结语 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并以教学语言为载体表示出来。苏联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孔子也曾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教师要想讲好课,就必须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艺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下面,从四个方面就教学语言的艺术问题谈谈看法: (一)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并集中注意力,激发较强的兴趣。而导人语则要遵循巧妙、自然、简短的原则。此外,还要注意导入的方式:或在自由交谈中水到渠成;或在温故而知新中自然过渡;或开门见山设题引思;或由新闻、图片等引人入胜中导入,等等。如在讲解Sports这一话题时,教师就可以先以自由交谈的方式和学生谈论今年的奥运会,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奥运会比赛项目,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活了课堂气氛。接着,教师可向学生提问:What’syourfavouritesports?由此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对新课有个大致的了解,消除了对新课的生疏感,又增强了学好新课的自信心。 (二)讲解语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生动有趣地讲解,只有这样,才能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并达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效果。那么,要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具吸引力呢? 1、讲解语言要有激励性,要具有感人的力量,要热情、诚恳、富有感染力等。教师一定要把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让他们感受到真诚与智慧,从而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 2、讲解语言要有启发性。任何学生都喜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讲解。因此,教师要尽量使用含蓄幽默、措辞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他们的思想开小差。反之,如果教师整节课都板着脸,对着课本或教案一字不差地念,就必然收不到好的效果。

谈语言_关于语言的作文800字

谈语言_关于语言的作文800字从龟壳、甲骨文、小篆……白话文,语言就是这么的有文化深度,它能体现我们道德修养素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沟通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渐渐地、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文字能正确的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超市。有的叫好邻居,有的叫物美,有的就叫家乐福,他们都能表现出美好的誉意。好邻居,体现了超市的便捷特点,物美则体现出了物品的质量很好,家乐福就更特殊了,它是法国在中国投资的一家大型超市,名字体现出的誉意,合家欢乐,幸福安康,而且这个名字很符合中国,开的就更加红火了。 如果文字不规范会怎样呢?那真是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一种字体,那么人们的沟通将成为一个难题。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感受颇多。那天是月考,在进行语文考试的时候,由于我的用字不规范,扣了许多冤枉分。过了几天,卷子发下来了,分数不是很理想,我找到了许多不该扣分的地方,于是去找老师问,老师很耐心地讲解给我听:“这些题扣分是由于字迹太撩草,不规范,有些字我都看不懂。所以以后文字要规范化:”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总算了解了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有一些语言会引起误会,这就是语言的不规范化。现在很流行网络名词,是用不同的字把本字替换掉,或加个偏旁。比如说‘我’变成了‘莪’,‘没’变成了‘木’。有的则是取词的谐音“同学”变成“童鞋”,“什么”变成“虾米”。我也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我

和一名网友在网上聊天。我问他:“你有没有看哪个最新的电影?”他说了两个字:“木有。”我很纳闷,“木有”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都没想出什么意思。他告诉我是“没有”的意思,他又很轻蔑地说:“你可真是土,连着都不知道。”我很无奈。 我想,还是语言文字规范好,谁都能理解,语言文字原本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你的语言文字要是别人都不懂,那语言文字就失去了作用。 语言就是我们的生存工具,没有语言我们无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得以生存,所以我们要规范语言文字。

谈语言教学中幼儿创编能力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db10877835.html, 谈语言教学中幼儿创编能力的培养 作者:李云梅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1期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为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创造型人才而煞费苦心,希望孩子成长为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的身心健康的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将创造性的培养是贯穿于一切活动之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幼儿大胆讲述 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幼儿只有感到自己处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可能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正能量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幼儿的创编活动中,应少对幼儿说"不","不"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在这种气氛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这实际上就是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以便把焦虑心理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幼儿的巨大创造潜能释放出来。根据两位教育家的教诲,我们在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时,应对幼儿表现出倾听、微笑、接纳的态度,应多对幼儿说"真不错"、"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要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欣赏,多给幼儿自由、自主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鼓励幼儿创编的气氛。 二、提供创编的条件,让幼儿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翱翔 1提供充足的材料。材料是幼儿创编的媒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创编活动顺利进行。但是,材料的提供应该是丰富的、多变的,使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有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比如:在创编故事《大灰狼和小兔子》的故事中,为幼儿提供操作小图片:大灰狼、小兔子、大树、河流、乌龟、大象、老虎、独木桥等,幼儿根据自己的创编需要,有目的选择材料,使创编有了丰富多彩的结果。如:有的幼儿把大灰狼、小兔子、大象放在一起,说:"小兔子跑到大象那里,请大象救救他,大灰狼追过来了,大象吼道:'大灰狼,你要是再欺侮小兔子,我就用鼻子把你卷起来,摔死你'。大灰狼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有的幼儿认为大灰狼不一定都是坏的,可能也有好心的狼,于是便有了精彩的故事:小兔子在独木桥上遇到了大灰狼,吓得浑身发抖,掉到河里去了,大灰狼赶紧把小兔子拉上来,说:"小兔子,你下次过桥可要小心点"。噢!原来,这是一只好心的狼,......象这样精

最新语文教案:谈语言

最新语文教案:谈语言 学习重点: 1.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学习阅读议论文和写作议 论文的方法。 2. 获取文化营养,丰富思想,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 辨的习惯,享受思辨的乐趣。 3. 培养阅读欣赏议论文的兴趣和习惯。 4.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思想水平的提高,对 于记叙文写作的立意、选材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建议 1. 本文的论点未直接提出,可组织学生讨论,以提高 分析课文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2. “七月流火”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弄巧可能成拙。但此 例的直接意义却在于读书不能望文生义。教学中可借此例引导学生 认真读书。“最好水平”,作者说在书面语中不能用,在口语中勉 强可用,因为本文是在谈论书面语。其实,用在口语中也是错误的,也不可取,口语也要规范。 学习内容 1. 大雅似俗的风格

王力先生的《谈语言》是一个谈话记录,因此与一般 的文章不一样,有一种特殊的风格。表面看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 说到哪儿,然而所说的内容却是一位语言学家所深思熟虑的关于 语言运用 的基本原则,而且脉络清晰。因而,这篇课文实在是大雅似俗。 2. 关于课文的论点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 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 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 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 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文 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 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 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 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有人习惯于在文章中找原句作为论点,可能认为本文 的论点是“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把这话作为论点 的困难在于:第一,所指不明,究竟这里的规范化和大众化指什么?第二,文章谈论的是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大众化”指的其实是“不能脱离口语”,只是因为上下句都谈到了读者,才说成“大众化”。第三,作为论点,这里的“考虑”显然是多余的,因为上文 说到“不能忘了”,这里才用“考虑”与之呼应。有人可能会认为 论点是“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这种认识的困难还在于,直接表达论点的句子应当较为简约,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

浅谈《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 符南 内容提要: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他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先生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幽默传神,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这在《骆驼祥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品中的语言凝练含蓄,准确生动,幽默诙谐,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独特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真是令人叹为观止!《骆驼祥子》之所以赢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誉,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这与它的语言艺术成就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俗白? 北京口语? 锤炼? 准确生动? 幽默? 人物语言 老舍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他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总是那么的清新活泼而又凝练隽永,幽默传神,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骆驼祥子》中的文字经过他的组织和调配,那语汇之丰富,字音之响脆,所表达的内容之深刻、准确、鲜明、生动,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之所以赢得国内外广大读者的赞誉,在现代学史上占有显要的位置,这与他的语言成就是分不开的! 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艺术的热爱和熟悉。他大量加工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

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强调文学语言的“俗”与“白”,这既是老舍个人艺术风格的追求,也是他的语言观的支撑点。 老舍用字“俗”与“白”,当然不是他识字少,学问低,老舍先生在海内外的大学里任教多年,是三十年代的名教授之一。他中文和英语的根基极深,知识丰富而又不像展览字典似地穷卖弄,一心一意在深入浅出方面下功夫,把大白话处理得生龙活虎,花团锦簇。《骆驼祥子》中的那些文字都是明白如话,浅显通俗,如同清流的溪水那样自然流畅。粗粗看去好像作家毫不费力地写着一些大实话,略为思索,就会发现原来话中还有话,“后劲儿”很足。正如评论家们常说的: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小说开头对洋车夫的叙述:“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有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通俗明白,流畅如水,简直就像作家同读者盘膝对坐讲叙故事一样。 作品在情节交代和人物介绍时,笔墨俭省,表现力强。在写到刘四这个流氓无赖的经历和性格时,小说里叙述道:“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以结构相似而长短不一的句式,每句话里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又都极为平易俗白,不假雕饰,为人物勾画出一副精彩的画像。 老舍先生还善于运用纯熟的北京话来描述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刻画人物的性格,叙述故事,褒贬事物,他的语言是经过提炼了的北京口语,其特点是平易然而不单调不俗气。

谈语言(On Language)

谈语言(On Language) 谈语言(On Language)谈语言(On Language) language vari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it differs not only in written and spoken language but also in gestures. once my american teacher, dr. joe johnson, went ont shopping. he was surprlsed to find out that he couldn't even count on his fingers proficiently in china. he tried to buy six oranges. the orange seller couldn't understand his two handed counting when he showed him five left hand fingers and one right hand finger. he was also confused when a driver said he would pick him up at six o'clock, and held his right band in a gesture familiar to himself. the gesture was not familiar as a six. it resembled a pipe. there were no trouble with the numbers one, four, and five. in china, we show the middle and index fingers to mean two, but, for the americans, it means victory. the chinese guesture for three, to americans. means okay. the chinese seven is like many people from southern europe aad the middle east gesture to mean money . a chinese eight is like a symbol for a pistol. a chinese nine in an american tv studio

谈语言活动中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泗洪县半城中心小学王守建 【内容摘要】在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一项实实在在开展着的幼儿教育研究工作。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部分。在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言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 3~6岁时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错过了学习最佳时期,学同样内容就要花6-7倍的时间。在语言活动中,创设宽松、自由、平等的语言活动环境,提供以图画读物为主要的语言活动材料,通过在活动中理解,在活动中想象,在活动中求异。可以使幼儿在获得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使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鼓励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们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 幼儿阶段,由于对语言活动材料的感知、理解是低层次的,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或者往往“半土半洋”。例“转过来”这个词小班幼儿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用方言表达。尽管这样,教师还是要鼓励幼儿,因为他们能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地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 教师应经常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幼儿的语言活动活动,尊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语言活动作品及自己的语言活动需求选择适宜的语言活动 方式,引导幼儿不受语言活动材料上文字、画面的束缚,鼓励幼儿进行富有个性特点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努力打开幼儿语言活动的思维通道,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感到无任何压力,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状态,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语言活动活动《球》,文中狐狸用不同的方法来玩球,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深深吸引着幼儿。老师与幼儿看图书时,与幼儿讨论画面内容,并设计一些启发式的提问,“你会用什么办法玩球?后来怎样了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等等,

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言;规范性;趣味性; 启发性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4―0054―01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语言。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种专门的行业交际语言,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学实际上是教师把自己内在的知识和意向外化为语言、动作、表情等活动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显著的相关。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学艺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因此,培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十分必要。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作出榜样。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有的老师在辅导学生认识方向时,东北指的是东和北的中间。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是“最简单的分数”等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二、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名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

谈语言_关于语言的作文800字

谈语言_关于语言的作文800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从龟壳、甲骨文、小篆……白话文,语言就是这么的有文化深度,它能体现我们道德修养素质,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沟通工具。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字渐渐地、更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生活中,文字能正确的表达出你想表达的意思。比如说我们身边的超市。有的叫好邻居,有的叫物美,有的就叫家乐福,他们都能表现出美好的誉意。好邻居,体现了超市的便捷特点,物美则体现出了物品的质量很好,家乐福就更特殊了,它是法国在中国投资的一家大型超市,名字体现出的誉意,合家欢乐,幸福安康,而且这个名字很符合中国,开的就更加红火了。 如果文字不规范会怎样呢?那真是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一种字体,那么人们的沟通将成为一个难题。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感受颇多。那天是月考,在进行语文考试的时候,由于我的用字不规范,扣了许多冤枉分。过了几天,卷子发下来了,分数不是很理想,我找到了许多不该扣分的地方,于是去找

老师问,老师很耐心地讲解给我听:“这些题扣分是由于字迹太撩草,不规范,有些字我都看不懂。所以以后文字要规范化:”听了老师的一席话,我总算了解了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 有一些语言会引起误会,这就是语言的不规范化。现在很流行网络名词,是用不同的字把本字替换掉,或加个偏旁。比如说‘我’变成了‘莪’,‘没’变成了‘木’。有的则是取词的谐音“同学”变成“童鞋”,“什么”变成“虾米”。我也经历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我和一名网友在网上聊天。我问他:“你有没有看哪个最新的电影?”他说了两个字:“木有。”我很纳闷,“木有”是什么意思。我想了半天都没想出什么意思。他告诉我是“没有”的意思,他又很轻蔑地说:“你可真是土,连着都不知道。”我很无奈。 我想,还是语言文字规范好,谁都能理解,语言文字原本就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如果你的语言文字要是别人都不懂,那语言文字就失去了作用。 语言就是我们的生存工具,没有语言我们无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得以生存,所以我们要规范语言文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谈语言教案(详细版)朱雅丽

《谈语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语言”的特点,学会正确使用书面语言。 2、培养从议论文具体的论述中提炼、概括论点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文章清晰的脉络、明确的论点几到位的论证。 2.难点: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三、学习方法 1.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min)(或者采用角色扮演) 导入语:一天夜里,一位书呆子在睡觉时被蝎子蜇了,便大喊:“贤妻,速燃银烛,尔夫为毒虫所袭!”连说几遍,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他接着说:“身如琵琶,尾似钢锥,叫声贤妻,打着个亮子,看是个什么东西。”他的妻子还是听不明白,书呆子实在忍不住了,一急之下,顺口吼道:“老婆,快点灯,我让蝎子给咬了!”这回他的妻子才有反应。 提问:为什么书呆子的老婆起初听不懂他的话,后来却又听懂了呢? 起初他用的是文绉绉的书面语,迂腐可笑,令人费解;后来用口语,直截了当,自然容易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说到王力先生,我们学中文的对他可是又敬佩又畏惧!畏惧,是因为我们大学四年最难学习,最容易挂科的两门课程——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界的泰斗都是他,他的著作《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一度令我们头痛不已! 那敬佩的理由就太多了:作为地道的广西人,王力先生竟然奇迹般地成为了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与传统语文学的传承者。广西人说好普通话,成为语言学家有多难,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们这些实习老师是被王力先生考怕了,今天也让他来考考你们吧!放心,我们的pk规则远没有快乐女声那么复杂,以小组为单位回答课堂上的一切问题,答对就加分。脱稿都能答对的,老师果断给他加两分。 (三)、基础知识检测 方法:一张幻灯片展示注音,请一个学生作答。解释的词语三个为一组显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学生以背诵的形式抢答。(10min) (话不多说,比赛马上开始。) 1、注音 时髦(máo)、拙(zhuō)、圩堤(wéi)、娓(wěi)、斟酌(zhēn zhu

我谈语言在旅游中的作用

我谈语言在旅游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也在提高,游山玩水,探险猎奇正满足了不少人的欲望,而这里,面免不了提及旅游这个热门的词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各地的旅游业如火如荼的兴盛起来了。毫不例外,旅游业在恩施的发展也逐渐吸引了不少外地的旅客欣赏风景,陶冶情趣,感受异域文化的魅力。 那么当地人对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文化的传播最好的手段无疑是通过导游来完成,所以导游词说得好坏,能不起到旅游功能的作用非常重要。关系当地到旅游业的成败,也检验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标准。 做导游的要求一般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其语言简洁明了,幽默风趣,与游客进行愉快轻松的交流,让旅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在精神上也获得快乐,还要求导游随机应变的能力。下面针对导游的一些情况做一点分析,其具体作用如下: (一)融洽关系 在导游活动中,导游人员的幽默不在于理智,而在于情绪。真正的幽默是从内心涌出。导游人员与旅游者大都是初次接触,互相比较生疏。为了融洽关系,给他们以信赖感和亲近感,导游人员就主动与旅游者交谈,但有时讲了一大堆客气话,仍消除不了客人“敬而远之”的陌生感,而有时只讲几句幽默风趣的话,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导游人员在初次与旅游者见面时,作自我介绍说:“初次为

大家服务,我感到十分荣幸。我姓马,‘老马识途’的马。今天,各位到我们这儿旅游,请放心好了,有我一马当先,什么事情都会马到成功!……”客人们都乐了,初次见面的拘谨感一扫而光,主客关系一下变得融洽起来。 (二)调节情绪 在导游过程中,导游人员如果把幽默作为一种兴奋剂,那么旅游者低落、冷淡、不安的情绪就会得到有效的调节。例如:一架客机失事后的第二天,一批旅游者将飞往那架飞机失事的所在地,客人们都有一种恐惧、不安的情绪。候机时,大家都沉默寡言。这时,导游人员微笑着对大家说:“请各位放心。我是大家的‘护身符’,今天陪大家一同前往,保证一切顺利。请允许我在此向大家透露一个信息,我干了十多年导游,坐过几十次飞机,还没有一次从天而降的经历。”客人们一听,都笑了。可见,幽默而机智的宽慰,比生硬、笨拙的劝说更有效得多,一下就使客人增添了精神力量。 在导游讲解时,幽默还能增添游兴。如一位导游人员在陪同一批美国旅游者游长江三峡,在介绍神女峰时幽默地说:“瞧,那就是神女峰。神女一般来说是羞于见外国人的,尤其是美国人。今天,她被各位朋友真诚的向往和纯洁的友谊所感动,特意现身于大家见面。上帝保佑,你们真幸运啊!”客人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三)摆脱困境 在导游过程中,导游人员难免会遇到一些使人局促、尴尬的窘境。如果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说出带幽默意味的话,就会解脱困境,得

相关主题